第一篇:创新综合执法模式 破解执法难题
创新综合执法模式
破解执法难题
——银川市西夏区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经验材料
近年来,随着我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街道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化,乡镇街道办事处职能进一步转变,对社会事务的服务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然而现有的行政执法权过多的集中在县区级或县级以上执法职能部门,由于管辖范围过大,上级执法职能部门对乡镇和街道随时发生的一些乱搭乱建、挤沟占路、乱砍乱伐、制售劣药假药、垃圾乱堆乱放等违法行为往往是鞭长莫及,出现了“看得见的管不着和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而乡镇、街道苦于有责无权,形成了乡镇、街道执法的漏洞和死角,且各执法部门执法单一,造成了执法力量不足,乡镇街道执法缺位、基层管理力度薄弱、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2011年8月,银川市选择在西夏区西花园街道办事处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西夏区经过认真调研,决定在西花园街道办事处、兴泾镇、镇北堡镇率先探索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具体做法
(一)创新管理体制,将行政执法纵向深入。西夏区西花园路街道办事处辖区靠近银川火车站,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周边环境较差,流动人口多、失地农民多、五小行业多,小商小贩多、安全隐患多,公共秩序管理难、计划生育管理难、社会治安管理难,卖淫嫖娼、“两抢一盗”等八大类案件时有发生,社会管理难度较大;兴泾镇、镇北堡镇离城市区较远,政策移民非政策移民较多,村民法制意识淡薄,非法占用耕地、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超计划生育、“两抢一盗”等问题较为突出。
为有效解决基层行政管理中存在的权责不匹配的问题,切实提高乡镇、街道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经西夏区委、政府研究决定,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不突破机构编制限制的前提下,保留现有的执法机构,将现有基层治安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以及街道其他针对社会面违法行为监管职责的执法队伍进行整合,在街道、镇另外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各行政执法部门以授权委托的方式,将执法权下移到镇、街道执法大队,由镇、街道深入社区村庄、背街小巷、学校周边开展综合执法。从公安、城管、卫生监管、计划生育民政等执法部门抽调27名执法人员,在兴泾镇、镇北堡镇西花园街道办事处组建了三个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大队,主要承担城管、食品卫生、民政、计划生育以及社会治安等六个方面的执法工作,同时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按照网格划分、包片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以巡逻执法为基本方式的动态社会管理综合(联合)执法模式,对社会面各类违法行为进行制止、纠正和惩处,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有效维护社会秩序。
(二)激活管理机制,开展综合执法工作。西夏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并成立了以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执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开展综合执法工作试点实施方案》,成立了以两镇副
镇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为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各相关执法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一是实行由政法委总牵头,镇、街道考核管理,各执法部门业务指导的扁平化管理机制。二是打破各部门单一的执法模式,实行综合性执法,执法大队在委托权限内开展6大类33项执法。三是保障有力,确保综合执法工作开展。两镇、街道在办公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各安排2间办公室作为执法大队办公用房,购置了桌椅、文件柜、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公安分局提供了一辆警车作为执法交通工具,从硬件设施上保障执法大队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阳光公开,保障执法工作规范进行。为使辖区居民全面了解了综合执法工作的具体内容,形成有效的内部和社会相互监督机制,西夏区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对《委托综合执法事项目录》进行了公示,并通过发放宣传册、张贴标语、公示公告等形式将执法人员、综合执法目录等内容向辖区居民进行了“阳光”公开。同时通过开展监督举报电话,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考核办法,制定了《综合执法人员问责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违法投诉举报制》、《执法责任追究制》、《执法人员效能考核办法》,建立了队容风纪、执法监督和十条禁令等制度,街道与公安、城管、卫生、民政、计生等执法部门签订了书面委托执法协议书,进一步明确了委托的执法事项、执法依据、执法权限以及执法责任,规范了执法程序和标准。
(四)加强执法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一是提高政治素质。在执法大队中深入开展“五比五看”争先进位实践活动,要求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坚持寓管理与服务,将西夏区基层先进人物孙仙梅的“热心为民、贴心服务、耐心做事、爱心贡献”“ 四心”工作法落实到执法全过程,切实做到忠于法律、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文明执法。二是提高法律素质。举办了5期专题法律知识培训班,使执法人员对基本的法律知识要“懂”,对与执法大队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清”,对自己具体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要“精”。三是提高业务素质。通过集中学习、案例分析进一步强化执法人员素质建设,使执法人员熟练掌握了业务知识与业务技能。四是强化“两个能力”。要求执法人员必须要具备综合执法和独立办案的能力。街道还组织执法人员参加了银川市法制办组织的综合执法专项培训班,27名队员均领到了行政执法证,获得了执法资格。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灵活多样执法。坚持将宣传工作贯穿于综合执法的始终,大力宣传综合执法工作的内容、目的和意义。积极组织辖区单位、社区居委会与公安、城管、卫生、计生、文化等部门通过“周末社区欢乐大舞台”等广场文化活动,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综合执法工作,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使群众对各类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达成共识,形成全民参与综合执法的良好局面。先后发放各类专项整治宣传资料1800余份,悬挂横幅200余条,办黑板报12期,制作展板6块,展出10余次,现场接待咨询群众450余人(次)。由于镇、街道综合执法的对象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执法的案件也以违章违规和违反道德规范居多,不能简单的用法律手段去解决,对一些轻微案(事)件,主要通过执法队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摆事实、讲道理,通过说教形式达到解决问题目的,将服务贯穿于执法全过程,用服务促进执法工作。
(六)加大执法力度,全面综合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按照委托协议书规定的委托事项、委托权限、执法程序等开展相关执法活动。一是坚持“梳堵结合、以梳为主”,强化市容秩序管理,清理、规范占道经营,明确占道时间、地点和面积,下发整改通知书34份,坚决纠正违章占道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规范临时(限时)市场设置、经营时间,确保便民、利民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市容市貌整洁有序,使背街小巷内的次干道交通秩序、环境卫生有了明显
好转;对辖区内街巷开展“整脏治乱”活动,劝导、协助沿街商户卸除更换不合格牌匾、灯箱170余块,修补破损道砖23处等;二是向辖区居民大力宣传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对辖区内计生工作进行摸排检查,发现违反计划生育人员4人,依法调查取证后移交西夏区计生局处理;三是在综合执法过程中,积极开展社会治安巡查,对发现的社会治安问题及时解决或报辖区派出所处理。排摸出辖区内15起矛盾纠纷,发现后及时调处,坚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重点解决了康庄社区叶老太长期屋内堆积垃圾的问题,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四是加强辖区内殡葬用品销售网点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劝导了5起因办理丧事妨碍公共秩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七)加强联合执法,拓展服务内容。针对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拓宽思路,加强与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工作。综合执法大队深入辖区街巷对美容美发、小网吧、小餐饮、小旅馆、小商店等“五小”进行了认真摸底,建立了详细的监管台帐。并联合西夏区卫生监督所、西花园工商所对五小行业开展联合执法工作,依法处罚不合格五小行业25家,关停17家;与西夏区文体局联合对辖区内所有网吧开展联合执法工作,依法对2家违规网吧给予停业整顿处罚;与西夏区卫生监督所联合对早点摊市开展联合执法工作,对有违规行为的6家摊位依法关停。同时,加大对校园周边的环境整治力度,坚持每天到校园周边的饭馆、网吧、游戏厅进行抽查,及时查处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在了解到十四小东面兰芝巷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后,积极协调银川市交通局,设立了8条减速带,2块交通安全标示,保障了3000多师生的出行安全。执法队单行拆除违建17户6220余平方米,配合西夏区组织的大型拆除行动3次共拆违建97户8860余平方米;处理公用地取土案16起,处罚3起;申报审批规划区(庄点)内翻新(扩)建房及镇区商贸楼改建等68户;在镇区及各村宣传有关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20余次,配合西夏区国土局按航拍走家串户实地查看64户;配合西夏区农牧局作好镇区农贸点售假种子、化肥、农药的查处工作;配合西夏区食品安全监督局出勤15余次,查处镇区存在食品安全的经营网点。
二、取得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运行实践,试点工作扎实开展,有序推进,镇、街道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有明显提高,辖区内乱摆买、乱堆放、乱停车、占道经营等情况得到有效遏制,辖区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火车站周边治安秩序都有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辖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综合执法工作在新时期城市综合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提升了基层依法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启动后,通过委托的形式赋予了街道部分综合执法权力,明确了街道办事处承担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制止甚至处罚的职责,对一些直观判断即可认定的违法行为能够及时地发现、及时地处理,有效解决了过去街道行政管理中“管得着的看不见”和“看得见的管不着”等权责不匹配问题,镇街道行政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如在西夏建材城24户瓷砖经营户与物华公司发生纠纷时,综合执法大队主动介入,深入细致的做好经营户和物华公司的劝解疏导与沟通协调工作,最终使这起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纠纷在萌芽状态就得到有效化解。
(二)建立了权责一致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放权于镇、街道,还政于基层的行政管理创新,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将执法职责和管理职责都赋予镇、街道,扩大了基层的自主权,既使街道依法行政有了抓手,也使街道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打破了镇、街道有责无权的尴尬局面,充分发挥了基层行政管理和为民服务的潜能。特别是在银川市“创建全
国文明城市”期间,综合执法大队秉承“管理”与“服务”理念并重,及时采取错时、延时管理措施,出动80余次整治环境,为原来在西花园南巷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的30户困难摊贩提供疏导经营场所,配合西夏区食品安全监督局、国土资源局出勤15余次查处存在问题的经营网点、违章建筑,辖区违法经营、乱搭乱建现象得到有效扼制,卫生、治安环境改善明显。
(三)解决了镇、街道执法的漏洞和死角。过去县区范围内的违法行为,都要依靠上级业务部门进行查处。而上级执法部门面对点多、线长、面广的村、街巷,对一些违法行为往往是鞭长莫及,镇、街道又无权执法。综合执法后,有效解决了上级业务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监管能力有限、执法缺位等问题,实现了镇、街道执法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解决了基层执法的漏洞和死角。比如在联合卫生部门对“五小”行业违规经营进行执法,解决了业务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规范了辖区“五小”行业的经营行为。
(四)积累了经验、为西夏区推广综合执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6月,在自治区、银川市的大力支持下,西夏区党委、政在认真分析试点工作运行情况,在总结两镇西花园路街道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基础上,决定整合公安、城管、乡镇、街道等部门单位的综合执法力量,以2个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成立3支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大队,2个乡镇各成立1支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共计53人组成5支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政府财政投入131万元,为各执法大队落实了办公场所,购置了档案柜、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及五辆执法巡逻车,并决定由政府将执法大队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给五个执法大队核拨五万元工作经费,保障执法大队执法工作正常运行。制定完善了《队容风纪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执法队员十条禁令》、《执法责任人制度》等五项制度,规范了执法程序,进行了法律法规培训、考试,43名队员取得了执法资格证。对辖区的重点区域、“五小行业”进行了排摸和信息录入,全面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载体,维护好辖区社会治安稳定和城市秩序良好运行。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在试点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由于试点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执法队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与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二是在委托执法中存在“委托了事”和“不完全委托”的现象;三是由于辖区内城中村多,流动人口、非政策移民多,居住人员复杂,工作难度大、任务重,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四是执法主体资格不完备、不统一,执法人员资格证的执法类型不统一,导致执法权力受到限制,影响了执法效果和力度。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克服,努力解决。
在下一步工作中要继续总结经验,探索实践,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服务管理力度。一是街道与街道之间要处理好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关系。综合执法队所在街道要将另一街道的执法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列出科学的巡防路线,全盘考虑两个街道的整体区域,互通信息,全面开展两街道辖区的执法工作。执法部门和综合执法队之间属业务指导关系,执法部门要指导综合执法大队开展执法工作,做好执法文书,监督执法人员按规定上缴罚没款;二是协调交警部门授权,以便合法管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通过组织执法队员业务知识培训班、邀请法律教授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建立委托执法单位深入综合执法队进行指导工作长效机制等形式,增强执法队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执法水平;三是各综合执法队实行双向管理,即:各执法大队所有的执法人员由所辖的两个街道考评,西夏区社会管理综合
执法工作领导小组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落实执法大队月例会、季会商制度,促进各执法大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协调解决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执法大队建立周例会,月交流的联席会议制度,集中讨论解决执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各执法大队充分运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以划分责任区的形式,将执法人员按格定责,密切加强与街道及社区各格负责人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五是在执法中坚持巡防结合,巡治结合,深入社区、居民家中、各背街小巷,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发现各类矛盾纠纷及时进行调处,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针对城乡管理中存在的占道经营、乱搭乱建、非法集土、违法占用耕地等现象,采取执法小组单个劝导制止,纠正与集中执法相结合的原则,对执法小组劝导、制止难以纠正的执法相对人,由执法小组及时向执法大队汇报,执法大队及时制定集中执法方案,分析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采取由执法大队集中执法,对于重点、难点区域的集中执法,按各执法大队所辖区域由该执法大队做好送达限期整改通知工作,经过2次以上告知和教育仍不纠正的,及时上报综合执法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研究,组织执法专业队伍和5个执法大队的人员采取集中执法。六是各执法大队要贴近群众生活,贴心为服务工作,认真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主动服务,为辖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用优质的服务,取信于民,取得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支持和谅解。
第二篇:创新农村社会养老模式 破解农村社会养老难题
创新农村社会养老模式 破解农村社会养老难题
——河北省大力推进农村互助幸福院
随着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河北省各地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社会养老比较落后。那么,如何破解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难题,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索、发展过程
肥乡县前屯村从2008年开始,创造性地成立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幸福院,走出了一条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养老新路子。08年下半年,我们发现这一典型后,省民政厅党组和厅长古怀璞同志对互助幸福院这个新生事物给予了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古厅长、王云副厅长、陈先琴巡视员和省老龄办姜文汇主任先后多次率领相关处室深入实地慰问院民、了解情况,帮助研究解决问题,以极大的热情给予鼓励。并通过河北民政网和《河北民政杂志》进行宣传报道,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2010年3月份、6月份肥乡县就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作为农村社会养老的先进典型,先后两次在全省老龄工作会议和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他们的经验也开始通过新华社等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报道,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关注。今年春节长假刚过,民政部李立国部长,亲率民政部调研组对我省农村社会养老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考察。在听取邯郸市的汇报,到肥乡县、曲周县、涉县几个村幸福院调研后强调说:邯郸农村养老模式基本是三种。一是补贴型,村 里集体经济较好,用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支持幸福院建设,在生活上给予补贴。第二种是互助型,集体经济薄弱,主要靠自助互助、集资和政府支持实行互助养老。三是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完全福利型的。这三种模式,分别因地制宜地解决了农村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问题。这是基层组织的创造,是地方民政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创造,是河北破解农村社会养老难题一个尝试。在邯郸已经覆盖了3个县、28个村。当然在村子数量的比例中还比较小,不过有苗不愁长,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合适,再加上政府的指导支持,加快普及步伐是完全可能的。
立国部长在调研结束时再次十分肯定的说:肥乡县‚互助幸福院‛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群众需要的,村级组织有能力兴办和管理的,政府也是有条件支持条件的,是符合农村实际的,代表着发展的方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肥乡、邯郸之光有可能亮遍全国。
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在全省范围大力推进以‚互助幸福院 ‛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的信心和决心。肥乡县前屯村‚互助幸福院‛作为发生在中国农村土地上的一件新生事物,08年建院至今近3年时间,它不仅能够坚持下来,而且越来越受到农村老人及其子女的欢迎,他的典型意义在哪里?他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于政府和村集体花钱不多,却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农村老人,特别是子女外出务工家庭的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老人高兴,子女欢迎。他解决了这些家庭在外务工经商子女们的后 2 顾之忧,解放了农村剩余生产力。
二、河北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做法 为贯彻落实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和李立国部长在我省调研考察农村社会养老工作时的讲话精神,我们制定了《河北省民政厅关于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的意见》,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活动,明确提出2011年全省要力争20%的村要完成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任务,邯郸市覆盖面要高于全省,肥乡县覆盖面力争达到50%以上;到‚十二五‛末,全省农村互助幸福院实现基本覆盖的目标要求。2011年3月11日在邯郸肥乡召开了‚全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现场会‛,大力推进以肥乡县前屯村互助幸福院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活动。这次会议组织全省所有设区市民政局一把手局长、主管局长、老龄办主任、福利处(科)长参加;各设区市的试点县主管县长、民政局一把手局长、两个乡镇长共4个人参加;肥乡县所有规划在今年内完成互助幸福院的建设任务的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参加,共计200多人。会议特别邀请民政部福利司王素英副司长亲临会议并作了发言。因为,这次会议室现场会的形式,重点是在示范性、标准型、普及型和合作型等各个不同类型互助幸福院组织现场参观。在主会场的议程包括邯郸市领导致词,播放录像、肥乡介绍经验,王素英副司长讲话,古厅长讲话,各市民政局局长向古厅长递交年内完成互助幸福院建设任务的责任状等6项内容,仅1个钟点时间。在现场参观过程 3 中,大家是异常兴奋,拍照的,与住院老人谈话聊天的,与会人员现场交流感受的,每个点上都要组织人员反复催促,才能把参观人员集合起来,大家总是意犹未尽。毫不夸张的讲,人们无不被住院老人洋溢在脸上,且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和快乐所感染。全省现场会后,各地按省里做法,纷纷召开会议,调查摸底,制定规划,布臵任务,签定责任状,投入了极大的工作热情。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创办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信息专报》,一周编发一期。近期专门通报互助幸福院建设进度,各设区市争先恐后,谁也不甘落后。
三、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模式
农村社会养老模式是多样的,但是,互助幸福院成本最低,是我们河北欠发达这样的省份农村可以推广开来,且可以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模式。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推广农村互助幸福院要把握以下三项原则:
一是坚持‚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原则。‚村级主办‛是指村委会是农村互助幸福院责任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互助服务‛就是不配备服务人员,实行共同生活的老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服务;‚群众参与‛就是组织、动员村民和社会力量及志愿者,参与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主动为互助幸福院提供经济支持或服务,形成敬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肥乡县勒马台村互助幸福院用房就是由该村村干部把自家闲臵的住房无偿提供的。这 个村干部叫李晓聪,是2008年考取的女大学生村官,第二年5月份经村民选举担任这个村的村委会副主任兼妇联会主任,李晓聪父母在县城做生意,家里新建一处小院,好几间房子空着。她说服父母用家里闲臵的房子,建起了村里第一个互助幸福院。最近,她还要动员两户村民把家里闲臵房屋借给村里建互助幸福院。‚政府支持‛就是在实行村民自主、自治的前提下,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包括给予一定的资助、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开展培训,进行管理服务、指导等。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就是要以村(农村社区)为单位,充分利用闲臵校舍、厂房、民房等房产资源,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从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什么条件,就利用什么条件,有什么资源就利用什么资源。凡是被列入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的村,都必须把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纳入新民居建设规划,确保一起规划,一起施工建设,一起投入使用。
三是坚持自治、自愿、自保、自助原则。自治,就是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建设、管理和责任,都由村委会承担。特别是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要有为民之心,要切实负起责任,主动筹措资金,保障互助幸福院水、电、暖等日常费用开支;自愿,就是老人入住互助幸福院要经老人和子女同意,不能 搞任何强制和行政命令。老人来去自由,吃住随意;自保,就是老人的衣、食、住、医等生活费用开支由老人和子女来保障;自助,就是老人的生活和日常管理,以老人们自己服务、互助服务、自我管理为主,年轻的照顾年老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差的。
四、关于互助幸福院建设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政府支持互助幸福院建设及其补助投资互助幸福院建设的国有资产确权问题。3月30日,发改委、民政部召开的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内容分专业机构和日间照料两类设施。日间照料类包括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内容。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我们理解应该包括农村互助幸福院这种类型。同时,会议还强调所有项目补助投资都必须符合物权法的要求,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为此,我们会同国有资产管理管理部门、律师和基层民政部门多次协调研究,提出了县民政局与各村委会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国有资产属国家所有,委托村委会管理的办法。具体操作上,即互助幸福院由村集体和国家共同投资兴建,集体投资房产部分,国家投资设施部分。其中集体投资由集体所有,村委会管理;国家投资部分属国家所有,由县级民政部门委托村委会管理。为强化管理,县民政局建立县、乡、村三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分中心和服务站及其固定资产管理台账,制定管理制度,通过签定合同,明确产权、职责、权利和义务,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发挥最大效益,为农村老人养老提供服务。
(二)互助幸福院的性质及其发生意外的责任问题。关于互助幸福院的性质,立国部长在调研时已经明确村级主办的原则,建设、管理、运行的责任在村委会,互助幸福院属群众自治的组织架构下的养老模式。发生意外的责任,通过入院时的协议,由老人及其子女在协议中声明住院期间的意外伤害由个人承担,但同时可以通过采用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尽可能减少个别老人发生意外对个人及其子女造成的损失。
(三)关于互助幸福院的管理问题。总体来说应该是院民自治的办法,民政部门对院民中管理骨干要通过不同形式加强培训和指导。从肥乡前屯村的实践看,院长由村委会主任兼任,常务副院长由院民民主选举产生,负责院内日常事务管理。为调动院民自我管理的自觉性,院里还提名几位分别负责生活、卫生、调解、菜园种植事务的副院长,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从实践情况看,这种方式是可行的。
(河北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处长朱云鹏在全国部分省市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
第三篇:创新征管模式破解车船税征收难题
创新征管模式破解车船税征收难题
车船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税源。车船税涉及面广,流动性大,税源分散,加上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不强,普遍存在漏征漏管的问题,一直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难点。今年以来,市地税局通过转变治税理念,创新征管模式,强化车船税的征收管理,“向管理要税收”,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我市车船税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截至7月31日,全市已征收车船税67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490万元,增长269.2%;预计全年可实现800至1000万元。该局车船税征管工作得到湛江市地方税务局的充分肯定。主要做法有:
一、转变治税理念。树立“观念+办法=税收”的治税理念,认真贯彻“向管理要税收”的工作思路,把强化管理作为增加税收的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征管办法,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税收收入。同时,积极做好镇级领导的思想工作,转变他们的理财思路,让他们认识到地方税收的重要性,争取支持和配合。
二、创新征管模式。在摩托车车船税的征管方面,除了自征和代征外,该局还全省首创村委协征的办法。协征包括两方面,一是交警部门在车辆入户和年审时,协助地税部门征收车船税。二是各镇税务所与当地镇委、镇政府密切配合,各村(居)委、单位、学校协助征收摩托车车船税,级级动员,层层协作。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领导负责抓,村委干部具体抓,抽调人员共同抓,形成了从市到镇、镇到村、村到户的纵深式、网络式、全方位的征管格局。镇主要领导亲自深入各村委,甚至到村到户进行宣传发动,指导督促。
三、落实工作责任。将摩托车车船税征收任务分配到各镇税务所,然后,税务所通过镇政府把协征任务分配给各村(居)委会,并分解到村(居)委会和镇政府的干部,或者机关单位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实行“三定”,定任务、定责任、定时间。落实干部包片责任制,每个村委干部负责几条自然村的协征工作。有些镇要求镇、村干部负责一定数量的协征任务。
四、采取激励措施。采取地税局考核地税所、市考核镇、镇考核村(居)委会的逐级考核办法,从经济上、行政上对车船税征管工作进行考核。一是该局在明确征收任务的基础上,相应制定下发车船税等地方税征管工作的考核办法,拿出20多万元对完成任务的税所进行奖励。二是各镇也制订激励奖惩措施,从镇财政拨出一定经费,一部分作为组织工作的经费,另一部分用来补助或奖励有关协征人员。同时,各镇对完成任务好的村(居)委进行表彰,给予奖励;对不完成任务的通报或在会上剖析原因,甚至扣发补贴,并作为考核村(居)委干部能力和评选先进村(居)委的条件。
五、加强宣传督促。广泛开展声势浩大的税法宣传活动,出动宣传车巡回各镇宣传,重点宣传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通过廉江电视台和廉江电台播放《关于缴纳车船税的通告》;在交通要道和繁华路段悬挂宣传横额,印发宣传资料到村入户进行宣传。同时,抓好督促工作。一是编印《车船税征管简报》。将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征管工作经验及时传达到市、镇领导和有关单位,对全市车船税征管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交流作用,有效促进征管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发送车船税征管信息短信。及时将车船税征管工作进度等信息通过手机发送给市、镇领导和有关人员,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市地税局钟土生 杨越
第四篇:创新筹管模式 破解资金难题
创新筹管模式 破解资金难题
——在全县美好乡村现场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要我在这里向大家汇报TFXXAN村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我深感压力,这缘于在全县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燕窝、黄铺、山包新村、白水湾等大批先进典型,他们的经验都值得我村学习借鉴,思索消化,相形之下,我村虽小有成效,但差距犹存,故而有些诚惶诚恐。同时,我也为拥有这次难得的相互学习的机会倍感荣幸,我认为这次会议不仅是展示我县美好乡村建设新成果、新经验、新气象的总结会,也是一次查摆不足、聚焦问题、破解难题的分析会,更是一次提振精神,鼓劲加油,营造比学赶超氛围的动员会,因此我又深感振奋。在此,我结合具体工作实践与个人思考,就如何创新资金筹管模式,坚持做好“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破解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难题与大家进行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强化资金筹措
XAN村地处我县边远山区TFX,由原XAN村、XL村合并,人多地少,交通不便,全村共有35个村民组,560户,2126人,水田700亩,山场2000亩,水塘20亩,桑园200亩,茶园300亩,以农业经济为主,青壮年劳动力依靠外出务工作为经济来源,中老年、留守妇女、弱势群体以种茶、养蚕获取收入,村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还是乡村文明行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我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微弱,全靠国家转移支付维持村务开支的现状与困境,因此,资金难无疑是美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美好乡村建设时间紧,要求高,横向有比较,周边有榜样,不发展、慢发展就意味着倒退;脱离实际、盲目发展就等于乱作为;因循守旧、保持现状就对不起百姓的期盼,等有了钱再去搞乡村建设,社会发展等不起,老百姓也不愿意,可是,钱从哪里来,用于何处,怎么用钱,都是摆在我村眼前的现实,且形势严峻。如何打破僵局、打开局面、负重前行?我们经过深入调查、精心研究,提出了尝试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助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模式和工作机制,引导各类资金投入美好乡村建设,共整合争取筹措各类资金130万元,不仅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就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完成整治任务,而现无负债,无欠账。
(一)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美好乡村建设,政府投入占主导,引导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入乡村建设,将会更好的发挥聚合效应。我村构建“政府引导、专款主力、部门支持、乡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美好乡村建设引来一池活水。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对于乡村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我村利用县财政筹集下拨的方方面面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引导村庄和社会投入;二是坚持专款主力,依托县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并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用到乡村建设最迫切的项目中去;三是争取部门支持,积极争取宣传、交通、建设、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和单位的支持,联合牵手乡村共建;四是坚持乡村主体,对发展优势强、前景好、潜力大的产业,加以引导和鼓励,引企入村,村企共建。对发展基础差、突破难的产业,鼓励 “一事一议”和农民参与;五是发动社会参与,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引导能人反哺,发动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帮扶美好乡村建设。
(二)整合资金来源渠道。我村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整合模式,做到“多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是争取美好乡村专项资金的顺利下拨。我村自启动村庄整治工作以来,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和标准,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边建边补的方式,对整改农户进行补偿。重点项目坚持“力度不减、标准不降、目标不变”原则,严格按照建设内容施工,快速推进村庄整治,顺利通过县美好乡村验收组验收,实现县村庄整治专项资金的及时拨付;二是整合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我村美好乡村建设与土地流转、扶贫开发、农田水利、环境整治、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工程、教育、养老及文化等类项目进行“联姻”,整合形成“大杂烩”资金筹集渠道,助力美好乡村建设;三是发动村民参与村庄共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我村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村两委成员、老村干、老党员、老前辈带头捐款,村民争相集资,并带动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参与捐助队伍中,形成“干部带头、群众支持、上下一心、携手共建”良好格局;四是充分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引企入村、“村企共建”、“能人反哺”,形成举全村之力、集全村之智的一盘棋的建设氛围。在我村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共争取专项资金100万元,打捆涉农资金12万元、村民筹措资金、社会资金18万元,累计130万元,有力保证了汪圩美好乡村建设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美好乡村建设负重前行、村庄整治无债务的新开局。
二.强化资金监管
为进一步加强XAN美好乡村建设,规范美好乡村建设资金管理,我村抓制度建设,抓资金规范使用,确保美好乡村建设资金监管安全高效,在有钱办事的基础上,做到有章理事,有人管事。
(一)制度先行。为了管好用好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我们制定了《XAN村美好乡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并实行制度上墙,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遵照执行,做到相关管理规定既上得了墙,又落得了地。为确保和放大建设资金使用效应,我村坚持“三规范”、“三到位”、“三清楚”原则。一是程序规范。即规范资金拨付程序、规范工程项目实施程序、规范户建项目建设程序;二是使用规范。美好乡村资金量大,涉及面广,我村严格按照县有关单位文件要求,着重把好资金使用关,优化资金支出,开源节流,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每一分钱都发挥到作用;三是“三公”规范。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资金投入渠道在村务公开栏或张榜公示公布,设立举报电话,接受村民监督;坚持“三到位”原则,即乡全程指导、建设主管单位技术指导、财务报账等指导到位,县乡美好乡村指导小组全程监督到位,项目计划、工程质量管理、验收到位;坚持“三清楚”原则。一是资金来源清楚,明确专项资金、涉农资金、社会捐资。二是资金去向清楚。实行分类报账,做到账实相符,明确管理职责。三是台账清楚。认真做好图像、文字、文本及财务资料的收集管理。
(二)规范使用
1.分类投入。我村美好乡村建设工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户建项目,二类是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我村按照各种项目建设内容及标准执行分类报账。在户建项目建设方面,整治内容包括房屋外墙、门窗、屋顶、围墙等。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阐明建设内容,根据村民意见统一《补助标准》,积极引导村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和“酵母”作用。与村民签订房屋外观改造协议,按照统一标准和特色,由农户自行改造,组织村民理事会现场督查,如有改造不到位的,明确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期限。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包括道路、水利工程、“三清四拆”、公共设施建设及村庄“三通”、“五化”等内容,支出分为工程项目和公共设施劳务两类。工程类项目,按照规划和设计,对项目进行预算,预算结果通过村两委和村民理事会讨论,确定后按照法定程序对外招投标。施工协议书明确规定中标方式、中标价格、质量要求、付款方式和工期等,中标方接受村两委和村民理事会的监督,工程结束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报账;公共设施劳务工资,定人定责,坚持谁负责谁记录,每周核实汇总。
2.严格报账制度,执行联络员初核-项目工程处审核-分管负责人签署意见-负责人审批流程。
3.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美好乡村建设资金不做为村办公经费和人员经费开支、村干福利奖金、办公设备等与美好乡村建设无关的支出。
4.强化监督。以村庄整治点为中心,坚持因事而立,以“村两委引导不包办、村民的事村民自己办、大家的事情商量办”为宗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选举产生村民理事会,引导村民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负责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协助村两委落实美好乡村建设各项事务。
5.资料归档,按照“一事一档”、“一户一档”,认真做好各项资料的收集保管,确保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资料完整,做到不重不漏。
(三)“三化”管理。我村推行“三化”管理,着力提升资金投入使用效果。一是精细化管理。将美好乡村资金纳入专项资金账户管理,建立专账进行专账管理核算。同时,建立美好乡村项目资金收支台账,按来源渠道分为美好乡村专项资金、涉农资金、农民筹资及社会资金等,并按村庄整治、环境治理等内容分记支出台帐,做好资金和建设内容吻合衔接;二是阳光化管理。建立阳光财务、阳光村务,村民理事会对村美好乡村建设点的建设内容、资金概算、筹资渠道和资金使用管理等建设事项不但享有知情权,而且享有讨论和决定权,并对讨论决议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还村干一个清白,还村民一个明白;三是规范化管理。项目工程管理实行招投标、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等制度,同时,建立质量保证、责任追究及交验制度,落实资金投入的制度性。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督导,对村庄整治存在的问题,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整改时限,限期整改,确保资金投入达到实效。
(四)无缝对接。为使资金发挥整体效应,我村坚持资金整合、工作结合、部门联合三原则。一是资金整合。具体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从预算入手,对涉农专项资金进行归并,通过存量调整、增量集中等方式进行整合,集中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坚持以中心村建设为中心推进资金整合,推进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提升、土地流转等工程;坚持资金高度集中,执行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分散;坚持以公开、透明、规范为手段推进资金整合,让各相关方面全程参与介入;二是工作结合。将资金纳入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全局,摆上位臵、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做到统一谋划、统一安排、统一调度、统一考核。三是部门联合。联合资金拨付单位和部门,研究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使各项目无缝对接、有机融合;确定公开招标,并督促项目按计划实施,确保建设质量;联合监督检查,建立“资金分配规范、适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确保涉农资金整合依法有序推进。
三.优化资金使用
美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内容广泛丰富,资金固然重要,但筹到了钱,如何做好“一个龙头放水”,同样举足轻重。我村立足村情,因地制宜,按照群众所需所盼,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建设目标,确立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生态农业、整治乡村环境和孕育文明新风等重点,建设“绿、富、美”幸福家园。
(一)推进村庄整治。一是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的思路,紧紧围绕“攻三通”(路通、电通、水通),“抓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扎实开展村庄整治工作。推进村庄道路硬化“户户通”,以绿化提升乡村美化。实行“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建成垃圾收集点1处,在组户设立垃圾桶垃圾箱45个,配备保洁员。实施“治污、给水、垃圾物业化”等配套工程,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数。二是按照县建设规划局总体规划,启动汪圩美好乡村建设,按白墙灰瓦风格进行房屋改造,实施整改130户,开展“三清”“四拆”工作,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150车,650吨。拆除破旧房屋62间,猪圈、厕所62间,院墙55米。配套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大型村民健身广场一个,占地500平方米,健身器材7种。新建体育广场2处,占地550平方米。对村组路灯进行亮化,安装路灯80盏。建设点内公交站、垃圾处理房、污水处理管道、公厕等公用设施,公共设施及道路旁实施绿化,因地制宜开辟小菜园、小茶园、小桑园,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在汪圩村庄整治过程中,村民签字同意率达到100%,所有公共设施用地征收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自愿放弃土地补偿。
(二)改善基础设施。美好乡村建设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展成果要惠及百姓。村庄整治之前,XAN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作为山区农业村,水利设施兴修改造更是亟需解决。近两年,我村投入10余万元整修汪迂至下河道路5公里,启动长屋至下河3.7公里道路建设,硬化村主干道1500米;投入15万元实施农田改造和水利设施建设,投入8万元清淤河道,兴建引水渠500米,当家塘2口,灌溉面积300亩,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我村汪迂被评为县级美好乡村。
(三)治理“三线三边”。我村是落后的山区村,由于村民长期的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不强,环境脏乱差,远看青山掩映成风景,近走污水横流乱惊心。“鸡巡逻、鸭执勤、猪圈对大门;沿路搭、沿路建,厕所连着店”是全村面貌的真实写照。我村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三线三边要求,实施环境治理。一是明确治理重点,突出干净整洁,开展垃圾污水治理;突出整齐美观,开展建筑治理;突出规范有序,开展乱搭乱建治理;突出生态恢复,开展植树移栽行动;突出环境质量提升,实施绿化工程。“三线三边”工作开展以来,我村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路边干净了,水面清洁了,景观变美了,群众也更加满意。二是抓住关键环节。把“三线三边”环境治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抓住制定标准、规范流程、舆论引导等重点环节,理清思路、理顺关系,压实责任、压茬推进。建立四步工作法,即摸底排查建台账、倒排工期查台账、认真评估评台账、对号销号销台账,通过宣传发动,引导村民由“袖手看”到“拍手赞”、最后“一起干”。三是注重教育引导。“三线三边”环境治理,重在环境改善,难在观念转变,必须把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养作为基础性工作,做到治理整顿、教育引导同步推进。我村利用宣传栏、广告牌,增加群众的知晓度。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农民“改陋习、提素质”。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借助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农民群众讲文明、讲卫生,让文明新风根植于“三线三边”的土壤中。
(四)突出产业支撑。建设美好乡村,村美是手段,民富是关键,最核心的是发展生产,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最根本的还是靠产业支撑。我村将富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主动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新形势,支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培育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着力拓宽农民创业就业门路,为XAN美好乡村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实现从建设美到经营美的转变。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XAN村地处山区,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资源。我村利用山场优势,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突出“一村一品”,发展瓜蒌30亩、茶园200亩、桑园80亩,引进两大茶厂,紧紧抓住村、企业、农民“三个环节”,推行“基地+合作社+农户”形式,实行“大企业+小业主”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约规模利用,促进特色农业增总量、提质量。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以土地流转、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为重点,进行资源能源再利用,按照养殖-种植的产业循环模式,探索循环经济发展链条,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形成多业并进,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格局。
三是发展第二产业。带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实施“凤还巢”工程,引进制刷场,为村经济增加后劲,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有效解决三留等老大难问题。
四是着力品牌创建。选择选定经济效益好的品种重点发展,发挥特色产业富村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成立中药材合作社、苗圃合作社及瓜蒌合作社等农民合作专业组织,做好农产品的认定,创立品牌。在原农产业种植的基础上,利用本村苗圃的优势,抓好以营林用苗,结合种植果树,新增面积80余亩。
(五)加强文娱设施建设。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顽疾,就要培养农民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生活习惯。为了加快改善村风民俗,我村在资金投入上突出搭建平台、建设队伍、开展活动三个重点。
一是搭建平台。整修古祠堂580平方米,新建篮球场1个,修缮农民文化、娱乐、休闲绿色场地100平方米,设立文化墙80米,制作安装广告牌70块,建成老人活动中心、党员、群众科普读书室、农家书屋,设立村民议事中心,搭建起一个供群众学习、娱乐休闲的优质活动新平台,同时制作悬挂文明标语横幅,让文明新风宣传看得见摸得着。
二是建设队伍。发动组建广场舞、腰鼓队等文艺演出队,利用文体广场开展文化活动;支持草根文化人,挖掘开发民间文化;完善村民议事会等组织。
三是开展活动。支持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和“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开展文明家庭、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达到用身边事教育人,用身边事激励人的目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XAN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任务是发展,最大的目标是惠民。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村坚持规划引领,有效破解了“方向不清”;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村干主抓的原则,有效破解了“动力不足”;坚持民主理事,有效破解了“参与不力”;坚持整合吸纳,有效破解了“资金不够”,呈现出“支部有力、干部齐心、群众参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格局,有力保证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政府,TFX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与支持,与全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大力配合密不可分。我村将以这次会议契机,认真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深入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村民建房、房屋改造、土地、资金、后期管理等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狠抓落实,奋起争先,追赶跨越,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XAN。我们坚信,只要全村人民团结一心,进一步务实苦干、创新实干,持之以恒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一定能展绘出更加美丽,更加和谐的优美蓝图!
第五篇:新乡:创新破解难题
创新破解难题
常新
(一)新乡,以“新”为名,因“新”而兴。
原阳大米香飘海外,长垣起重驰名全国,新飞冰箱家喻户晓,华兰生物领跑业界……在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上,涌现出一大批像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等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人,演绎了一幕幕由“闯”而“兴”、由“创”而“新”的华丽篇章。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难题横亘。解决这些难题,就要找准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矛盾,解放思想,不懈创新。
新乡抓住形成“四道难题”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一根本问题,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持续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途径。其“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新”在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职工,“新”在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新”在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概括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一概括,符合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科学发展观与河南省情的紧密结合,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载体,找准了河南在全国区位发展中的定位,廓清了粮食安全责任与富民强省的关系,指明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难题,就是传统观念、传统机制、传统做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四道难题”难以破解的根本原因。
难题,制约了发展,难题,带来了问题。
问题一:二元体制束缚县域经济,全面小康难实现。制度设计重城轻乡,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建设缺资金,投资缺载体,转型缺条件,新乡的县域经济徘徊不前,多数仍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占新乡国土面积95%、人口总量83%的县域经济不提速,新乡崛起振兴就无从谈起。
问题二:二元体制束缚消费需求,发展方式难转变。资源配置城乡不均,农民转移就业难,资产变现难,持续增收难,新乡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1:1一度扩大到2.8∶1。幅员辽阔的农村不发展,数量居多的农民收入低,不仅难以拉动内需,还会影响和谐稳定。
问题三:二元体制束缚农业转型,粮食安全难保障。发展观念重工轻农,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粮食增产难增收。
问题四:二元体制束缚发展空间,新乡发展难持续。发展格局城乡分割,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创业就业承载能力滞后于城乡就业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四)审视新乡的干部队伍,在领导方式上还有诸多不适应:
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一些干部总是习惯用老眼光判断新形势,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跳不出旧思维,打不破旧框框。
政绩观不端正,急功近利。一些干部唯书不务实,唯上不为民,贪一时一事之功,而不是着力民生、着眼长远,把一个地方引导到一条正确的路子上。
方法不科学,拙于运作。一些干部不注重研究问题,不善于把握规律,分不清主要矛盾,找不准突破口,抓不住着力点。
作风不过硬,甘于平庸。一些干部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走,不想、不敢、不会创新。
(五)破解难题,“首”在解放思想,“重”在转变观念,“贵”在尊重规律,“要”在制度创新,“根”在发展为民。
解放思想,路子才会更宽广。新乡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一并解决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转变观念,理念才会更务实。新乡把中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载体,把产业集聚区作为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农民就近创业就业的载体。“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理念,为新型城镇化搭建了实践大舞台。
尊重规律,内涵才会更科学。新型城镇化,是对发展布局的科学规划,对城乡结构的优化调整。新乡没有为新村建新村,而是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推进镇村一体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基层治理、文化与观念加快转型;没有就城镇论城镇,而是“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优化空间、产业、人口布局,让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制度创新,统筹才会更给力。在省直部门支持下,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66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城乡发展规划、劳动就业、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正在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正在探索,统筹城乡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破题。
发展为民,方向才会更明确。创新的动力源自一心为民的强烈责任感,创新的目标是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群众收入,始终贯穿新乡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
(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创新破解难题,关键在做。
省委书记卢展工莅新调研时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发展的增长点。
切入点、结合点、增长点,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七)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关键在发展为民,群众自愿。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十几年一轮翻建新房,但传统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难,“有新房无新村”的情况普遍存在。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打破旧格局,规划新社区,才能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下去。新乡市坚持群众自愿,把农村建设纳入城镇体系,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镇村一体化,引导农民到社区建房,已有369个新社区启动建设,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社区居民由衷称赞:“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八)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关键在规划先行,政府引导。
新乡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一体推进,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结合县城、镇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产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逐步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
(九)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促进发展的增长点?关键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如今,新乡的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市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生物与新医药、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膜材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县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起重、纺织、振动机械等七大集群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73%。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突破1700家,53%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8:1缩小到2.52:1。中心城市-县城-集(聚区)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初具雏形,广大农村正在逐步实现“四个城市化”:
居住环境正在“城市化”。基础设施政府搞,不让群众拿一毛,社区道路、供排水一应俱全,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基本相同的居住环境。
公共服务正在“城市化”。公共服务全配套,看病养老有依靠,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正在向农村覆盖。
就业结构正在“城市化”。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入住社区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29%,“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消费方式正在“城市化”。过去一代建三代的房,现在三代住一代的房,农民不再把一生积蓄用于建房,消费开始多元化。抽水马桶燃气灶,冰箱宽带洗衣机,悄然改变着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
(十)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我们清醒,探索的路子刚起步,要走的道路还很长。我们更清醒,未来遇到的问题还会很多,持续走下去,必须思想更解放,观念再更新,领导方式快转变。
我们深知,破解难题非朝夕之功,革故鼎新,任重道远。我们更深知,面对“破”与“立”的抉择,敢亮剑,永不言败,决不退缩;敢担当,先行先试,为民担责;敢吃苦,不争权力大小、不争角色轻重、不争功过是非、唯求造福于民,百折不挠,求实求效。
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将指引新乡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乡之新,在于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