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基础类
教育基础类: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施良方著,崔允漷编:《课程〃良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向明等著:《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央教科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许建钺等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鲁洁、吴康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东平主编:《2020:中国教育改革方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方圆、李建龙主编:《送给教师的心灵鸡汤》,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
[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30周年纪念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英]约翰〃洛克著,杨汉麟译:《教育漫话(全译〃注释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复印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美]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Linda Campbell等著,霍力岩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美]Howard Gardner著,霍力岩等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美]威廉〃威伦等著,李森等译:《有效教学决策(第6版)》,教育学科出版社2009年版。
第二篇:教育基础
第一章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二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小学教育概述 我国不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二、学校的组织机构
三、学校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概述
二、课程的类型
三、课程理论流派
四、课程的目标与结构
五、课程内容
六、课程资源
七、课程开发
八、课程评价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职业概述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和内容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六、师生关系 第六节 小学教育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二、认知过程
三、情绪与情感
四、意志过程
五、个性心理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个别差异与施教 第三节
小学生学习指导
一、学习概述
二、学习理论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迁移
五、学习兴趣
六、学习习惯 第四节
小学德育
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三、小学德育概述
四、小常德育过程
五、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五节
小学美育
一、小学美育概述
二、小学美育的内容
三、小学美育的实施 第六节
小学生安全教育
一、小学生健康教育概述
二、小学生的医疗保健常识
三、小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四、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 第七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小学生党风的心理障碍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四、小学生心理辅导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与班集体
二、班级管理概述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
四、班级管理的原则
五、班级管理的方法
六、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
七、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第二节
班主任
一、班主任概述
二、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三、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与任务
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第三节
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
一、班级活动概述
二、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
三、班级活动的方法
四、班会活动
五、班队活动概述
六、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四、课外活动的组织形成
五、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四章
学科知识
第一节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主李内容
二、小学语方学科专业知识 第二节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
一、小学教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数学学科专业知识 第三节
小学英语学科知识
一、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英语教学法基础知识 第四节、小学音乐学科知识
一、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音乐学科专业知识
第五节 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
一、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专业知识 第五节
小学美术学科知识
一、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
第五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基础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三、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四、教案设计的步骤与要求 第二节 学科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基础技巧
二、学科教学设计应用
第三节
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课程概述
二、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概述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
第六章
教学实施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教学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小学常见的教学原则
三、教学方法的概念
四、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三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策略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四、课程教学行为
五、课堂教学总结 第五节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五、学习动机的理论
六、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六节 学习方式
一、知识的学习
二、技能的形成
三、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第七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小学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
四、教学评价的类型
五、教学评价的原则
六、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七、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评价 第二节
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二、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的类型
六、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七、教学反思的过程
四则运算 观察物体 运算定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三角形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基本形态 家施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
指对爱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
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将一定的外在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使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想尽、才能、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补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类型见表 1.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朱嘉也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上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当时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的影响。
2.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
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然而儿童的“无意识”模仿肯定不是后天的、获得性的,不是文化的、社会的,而是遗传的、先天性的、本能的。这样,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1.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水平低下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学校产生条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第三,方案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 第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这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礼乐为核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教)学在官府的官学体系格局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了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教育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
古代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近代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孔子与《论语》
【教育对象】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乐、易、春秋
【教育作用】孔子提出“庶、富、教”的观点,他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昌立国的三个要素、“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对教育的个体功能,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先天本性相差并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道德教育】强调立志乐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身体力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改过迁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学记》 教学相长 藏自相辅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 学不躐等 尊师重道
4.孟子,提出了善论,认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即“明人伦”
5.荀子
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强调尊师。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子提出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
朱熹提出了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韩愈著有师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人才分为五个层次,鸿儒文人通人儒生,文吏。提出施用累能,意思是能力是在施用中积累的,即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在智能上取得进步。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
名,这种教学文治称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问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卡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太,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师生平等的辩论方法,他不是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去得到结论。因此,这也是一咱启发式教学。
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柏拉图认为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起身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是寓学习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 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
(4)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他最早提出了自由教育(文雅教育),他认为,要实施自由教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闲暇时间。只胡在当他无须为生计操劳,具有足够的闲暇时间的条件下,才能从事心灵的沉思,研讨真理和进行哲学的思考,发展运用自己的理性。二是自由学科。自由条件下,才能从事心灵的沉思、研讨真理和进行哲学的思考,发展运用自己的理性。二是自由学科。自由民要进行自由教育,必须学习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如读、写、算、体操、哲学等。昆体良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昆体良已经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内发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理论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费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塞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划分,课程可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课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里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文化知识,分科课程的主要特点:第一,强调知识本住,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第二,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 第三,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1912年,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综合课程的主要特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选修课程
选 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突出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现代课程理论
认为,必修刘与选修具有等价性,二者具有同等的价值,没有主次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地方课程
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
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垢主要标志。隐性课
一、评价班级授课制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缺点: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三、讲授法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有内容)
2、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 :精讲与略讲(有方法
3、讲究语言艺术:清晰、准确、流畅、形象(有表达)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来点实际的教材
二,启发性贯彻要求
1、教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5、发扬教学民主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为主,但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二者相互不提倡,辩证统一。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学知识,做好人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五、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1、有效性原则:觖决问题
2、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就事论事
3、教育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
4、可接受原则:情感上能接纳
5、冷处理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6、教育机智
五、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 1.忽略小的问题行为 2.非言语警示 3.适时表扬 4.言语提醒 5.直接提问
6.注意慎用批评和惩罚,多用撤销性惩罚,少用给予性惩罚
六、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积极有效的规则
2、合理组织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七、班级管理原则
1、方向性原则,思想正确
2、全面管理原则
3、自主参与原则
4、教管结合原则
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八、班集体的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方向和动力、基础条件
2、健全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九、德育的途径
1、最有效的途径: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少先队与集会
4、班主任工作
5、课外活动
十、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最基本):摆事实、讲道理
2、榜样示范法:高尚的思想、模仿行为、3、指导实践法:实际活动
4、情感陶冶:潜移默化的感染。
5、品德评价法: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6、品德修养法:学生自我修养
十一、疏导原则运用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十二、长善救失原则运用要求
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十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是人的认识,是一种假设,不是客观存在的,是动态的。
2、学习观 1)学习的情境性 2)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3)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生观
1)学生不是空着脑子走进教室的,学生经验世界丰富性 2)学生有差异
4、教学观 1)情景式教学 2)合作学习
十四、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讲解与示范
2、练习
3、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十五、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学习的分类:
1)根据学习方式不同: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材料意义: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5.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一同化: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先学习概括程度低的,再学习概括程度 6.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先学习概括程度高的,再学习概括程度低的。并列结合学习:并列关系。
十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观察他人行为以及他人行为的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三种动机来源
1)直接强化;直接参与活动受到强化
2)替代强化: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3)自我强化:自己设置目标强化
十七、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
1、言语信息,言语信息传递的知识
2、智慧技能,用概念、规则办事情的技能。
3、认知策略,控认知过程的方法、怎么学的问题。
4、动作技能,协调肌肉做动作
5、态度
十八、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
1、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1)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2)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 3)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4)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 5)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 6)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
2、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1)表达明确的期望
2)提供明确、及时而经常性的反馈 3)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4)有效的运用表扬
学习与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十九、自我效有感影响因素
1、直接经验
2、替代性学习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唤醒
二十、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动机学习效果最好。
2、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任务难度越低,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3、动机水平和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形关系。二
十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 1)延迟模仿。2)量杯实验:不守恒。3)不可逆。
4)泛灵论(万物都是有人格的)。5)”三山实验“体现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
思维可逆,守恒,去自我中心。6.形式运算阶段
7.抽象逻辑思维,推理演绎。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种类(是否有意义)、长度(越长越不好记)、难度(越容易忘)、系列位置、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7、二
十一、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对象上的时间长短;
3、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4、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你的人生,你负全责,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必须由你决定。”
《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 找到你人生的定位,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去实现,不要假装自己很努力,焦躁,只会让你越来越平庸。
第三篇:学生冲刺基础类练习
1、我会查字典(4分)(6)爸爸对小明说:“今天我去西安开会,你的作业让你妈妈检查吧!”(转述句)
“鼎”字用部首查字法查()部,再查()画,第六笔是()。在字 典中有几种解释:①古代煮东西的器物 ②锅 ③正当;正在,在“春秋鼎盛”词
中选第()种解释。写出四个带“鼎”字的四个词语(7)通过这次报告会,使我们懂得了不少的法律知识。(用修改符号修改)。
2、读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的规范,美观。(4分)chãn jìn shǔn xī gān lín 我们()在书的海洋里,()着知识的(),感
bï dà jīng shēn
受着人类文化的()。
3、下面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是()。(2分)
A、引擎.(qíng)联袂.(mâi)泊.船(pî)B、湍.急(tuān)阐.明(shàn)天堑.
(qiàn)C、破绽.(zhàn)怯懦.(nuî)颤.动(chàn)D、恬.不知耻(tián)提.防(dī)蹂躏.
(lìn)
4、下面词语中,四种声调齐全的是()(2分)
A、百折不挠 B、百感交集 C、百花齐放 D、百思不解 E、花红柳绿
5、填反义词组成成语。(3分)
推()出()拈()怕()开()辟()
瞻()顾()化()为()()尽()来 填上动物名(4分)
如果孩子成长在无知的世界里,他便成了目光短浅的(),如果孩子生活在专制的环境中,他便成了唯唯诺诺的(),如果孩子从小扬起自信的风帆,他将成为无畏的(),如果孩子沐浴在友谊的春风中,他便成为快乐的()。
7、电视、报纸、杂志的广告可谓是形形色色,但有些广告用语却窜改了汉语正规用法,请你给下列广告词“消毒”,恢复这些成语的原貌。(5分)
(1)某山地车厂广告词:骑乐远穷()
(2)某洗衣机广告词:闲妻良母()
(3)某电脑广告词:码到成功()
(4)某感冒药广告词:快治人口()
(5)某制衣公司广告词:百衣百顺()、句子大变脸(7分)
(1)发挥想象,补充句子。(4分)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了。她提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是一座金字塔,C是未满的月牙儿,D是一把竖琴,Z是_____ _____,F是_____ ________。
(3)用“骄傲”的不同含义造两个句子:
(4)叙利奥觉得自己要这样做。(变成双重否定句)。
(5)从那块琥珀 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缩句)
9、补充。a.聪明一世。b.道高一尺。、课文回顾。(11分)a、《将相和》一文中,“将”指是 ;“相”指的是。课文依次写了_____件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事物,都是她幻想的。因为她缺少、、、、。这样的描写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引起人们对她的,对黑暗社会的。这篇课文是 国 写的。c、中国 有个文学家叫做 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或轻
于。”这句话是课文《 》中的。句中“固”的意思是。“或”的意思是。“于” 的意思是。
1、看拼音写词语(10个词,每个1分)(10)
líng lì hǎi ōu sù xiàng mí màn cōng lïng máng lù xiāo sǎ
()()()()()()()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每个1分。共3分)
给.予gěi()jǐ()仿佛.fú()fï()湖泊.pō()bï()
3、照样子写成语(每个0.5分,共4分)翩翩起舞 活灵活现
4、选词填空(每空1分,共4分)精华 精美 精彩 精心 ①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丝织品就源源不断地输运到许多国家。②杂技团的()表演,看得观众赞不绝口。③这几句话是这篇演说的()④老师对假期的社会调查进行了()的安排。
5、填字组词,选择恰当的填入括号中(9分)余音绕()妙笔生()引人入()美不胜()雅()共赏 独()匠心 巧()天工 脍()人口 ①小作者真是___________,写出的文章构思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②音乐会上既有__________的流行音乐,也有__________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______________,令人回味无穷。③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感情色彩的不同,选择恰当的词句填空。(4分)(1)聪明 狡猾 再()的猎物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2)果断 武断 “上刺刀!”„„打完了,连长()地下达了命令。
(3)突然 偶然 有些()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4)启示 启发 你也许能从这件事情中得到()。
2、按要求改写句子(每句1分,共10分)
(1)缩句 日本鬼子的一排炮弹轰轰轰地在八个女战士身边炸开了。
(2)改为陈述句 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3)改为第三者转述的话 海娃放开嗓子说:“没有错,我走过的—是条近道。”
(4)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使句子具体生动 春天的雨很小。(5)改为夸张句 大厅里安静极了。
(6)改为双重否定句。这次会议非常重要,爸爸必须参加。(7)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张老师光荣地被评为“模范班主任”的称号。
(8)改成引述句。鲁班告诉师傅,他叫鲁班,是从鲁家湾来的。
3、积累(6)
(1)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 》(4)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学期的课内外阅读让我们读了几篇外国小说如__________的《 》,我还读了三国曹植的一首诗,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悲愤之情,我还了解到是居里夫人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为科学作出巨大贡献;我还从文言文《学弈》中学到了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1.看拼音写词语(4分)
fěi zhān liú yàn bù rǔ huái shuî()翠()仰()览()语 恐()侮()徘()闪()2.比一比,再组词。(8分)辩()
诲()
钧()
潮()
辨()
悔()
钓()
嘲()
爆()
拌()
铺 pū()正 zhēng()
瀑()
伴()
pù()zhâng()3.查字典。(5分)
“藐”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
法,应先查(),再查()画。“藐”在字典中的解释有(1)小;(2)轻视。
“藐视”一词中的 “藐”的意思是()。4.用关联词语填空(4分)
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不忘记大众的福利,()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人类()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5.按要求写四字词语(至少四个)。(4分)
⑴描写人物外貌的: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⑵描写自然景物的: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⑶写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⑷形容很专心的: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6.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⑴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知到了什么时候,我被值班的同志叫醒。(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缩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秋天的田野是丰收的季节。(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7、积累展示:(8分)
(1)李明仗着自己聪明,动不动就骄傲自满,这时你会用这样的话来劝告他:
。(写一句本学期学过的格言警句)(2)我国有许多传统的佳节,请写一首描写传统佳节的古诗:
。(3)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
。
(4)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
;我也茫茫然跟着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 的 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
时,他又从
的 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
地从我身上
,从我脚边
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了一日。10.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6分)
⑴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相煎何太急? ⑶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⑸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____。⑹_________________,初闻涕泪满衣裳。
1、看拼音写词语。(5分)
Jiān áo dǎo mãi yōng sú juàn liàn bào zào()()()()()diǎn yǎ fǔ mō chú chuāng juān kuǎn chōu yē()()()()()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4分)
养尊处.优()居高临.下()
秉.烛夜游()精益.
求精()
3、在下列词语错误的字下面划横线,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如果没有错别字,就在后面的括号里打“√”。(4.5分)
雕粱画栋()微波鳞鳞()不落窠臼()浴血博杀()蜂至沓来()世外桃园()得高望重()津津乐道()脍治人口()
4、请用其他的动词代替下面词组中带点的“打”字,不要重复(6分)打.电报 打.鱼 打.酒 打.井 打.柴 打.锣 打.手势
例:发电报
5、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在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入句中横线上。(8分)
①()无虚席 ②各()己见 ③蜂()而至 ④鱼()而入 ⑤标新立()⑥见微知()⑦司空见()⑧()不安席(1)只要你(),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2)今天我们学校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文艺表演,观众从四面八方)。
(3)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他(),夜不能寐,终于给我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4)课堂上,同学们(),大胆发言,难题终于被解决掉了。
6、按要求改写句子。(10分)
(1)居里夫人经过艰苦的研究,发现了镭。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献身科学,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为一句话)
(2)桂花的香味很浓。(改为夸张句)
(3)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激流中。(改为比喻句)
(4)汤姆带哈克再次来到洞中寻宝,终于在一个刻有十字记号的大岩石下,挖出了乔埃埋藏的那些金币。(缩句)
(5)跟好朋友分别,心里舍不得。(改为感叹句)
(6)您不是常说要老实做人,认真演戏吗?(改为一般陈述句)(7)“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反问句)
(8)博物馆里展出两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修改病句)
(9)起风了,树叶沙沙作响。(改为拟人句)
(10)妈妈对我说:“今天我去你奶奶家,你自己做饭吃。”(改为间接叙述)
7、默写积累。(12分)
(1),时鸣春涧中。
(2)洛阳亲友如相问。
(3),万马。,降人才。(4),又送君归去。。(6)老舍先生说养花的乐趣就是:,。既,又。(7),望窗外已是新春。
(8)“
。”学习就是要做到知行结合;老师常以“
。”来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个性;写作要做到多方位观察,多角色描写。望着壮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这个诗句;看着眼前美丽的西湖美景,我情不自禁地吟道:“
。”
(9)鲁迅一生与旧社会、国民党作斗争,为人名做牛马,这正印证了他说过的话。
(10)当你看到有人浪费粮食时,你会想到“,”这几句诗。当你换了一种思路,解决了一道难题时,你会想到“,”这句诗。
(11),何人不起故园情。(12)珍惜自然资源。
(1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14),不能动人。
8、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5分)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地球是无私的,她慷慨地向人类提供矿产资源。()(3)老虎的一声吼叫,震得那山岗也动了。()(4)云的变化任谁都意想不到,你看:一会宛如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又似口吐火焰的麒麟„„()(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二、口语交际
六年的学习让你掌握了不少的知识,考考你的综合能力。(5分)
我漫步在校园里,校园的景色真美呀!请写出两个描写景色优美的成语:(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我发现一棵小树苗被风倒了。一向顽皮的我忙蹲下来把手伸向小树苗。值日老师批评我把小树苗弄倒了,不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我忙解释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老师听了我的解释不但向我表示歉意,还奖励我一个任务:设计一条爱护花草树木的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理解。(30分)
1、阅读《穷人》选段,回答问题。(6.5分)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 没有人 上帝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今我怎么对他说呢 桑娜沉思着 久久地坐在床前
1、请在最后一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忐忑不安“中”安“的意思有: A 安全; B安装; C安定。在文中应取()。
2、在文段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1分)
自食其果()心神不宁()
3、在这段文字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地说明桑娜把西蒙两个孤儿抱回家后心情的词,并用这词造句。(1分)
4、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0.5分)
①话没说完。②人物在思索表示矛盾不安的心情。③表示人物惊慌失措,语无伦次。
5、用” “画出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为什么忐忑不安?(1分)
6、”他会说什么呢?......嗯,揍我一顿也好!“这里的”他“是指,桑娜为什么会说”揍我一顿也好“?(1.5分)
2、《詹天佑》片断(6分)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jùn)①______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miǎo)②______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到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他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yǐ)③_______。
(1)在这段文字拼音后的横线填上合适的字,然后解释三个字的意思。(3分)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2)文中的“这条铁路”指的是从______到_______的一段铁路,简称_____铁路,这是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_________铁路干线。(2分)(3)文中“这件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下列几组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不解之迷 随遇而安 千钩一发 拔苗助长 B、同心协力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买读还珠 C、川流不息 调兵遗将 志高气扬 汗流浃背 D、全神贯注 心悦诚服 神机妙算 张冠李戴
2、下列几组词语中,搭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改正缺点
改进方法
改造生活
改善沙漠 B、精美的图案 精密的仪器 精湛的技术 精彩的表演 C、发扬传统
发扬风格
发扬成绩
发扬水平
3、读读下面各组词语弄清之间的关系,与例子不是一类的一组是:()例:动物 爬行动物 蛇 眼镜蛇
A、学校 高级中学 初级中学
B、食物 副食 蔬菜 黄瓜
C、人 女人 女青年 女共青团员 D、植物 农作物 粮食作物 小麦
4、在下列各句中,填上合适的不同的表示数量的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一()老奶奶拄着拐杖,一()青年夫妇挤下人行道,一()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一()坏蛋,骂骂咧咧地走过来,一()巡逻兵,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一()敌人冒着炮火冲了上来。
A、位 对 帮 群 股 队
B、个 双 群 位 队 撮 C、位 对 群 队 股 帮
D、位 对 群 帮 队 股
5、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意思不同的句子是()
A、人不可以向命运挑战吗? B、人不是不可以向命运挑战的。C、命运要被人挑战。D、人不能不向命运挑战。E、人怎能不向命运挑战?
6、缩写正确的一句是()
科学家根据这些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A、科学家进行了分析。B、科学家分析。C、科学家根据条件。
7、认真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做题。
①远望田野,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迎着风不住地点着头。②在这明媚的春天,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和生机。③树丛下,小河欢笑着向前奔流。④几只蜜蜂在树丛中嗡嗡地叫着,鸟儿唱着歌儿飞向天空。⑤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桃花含苞,柳树抽芽。⑥太阳火辣辣的,好像要把一切熔化了似的。
⑦大地苏醒了,春天来了。
这七个句子中有五句是写的同一内容,正确的是()
A、① ② ③ ④ ⑤ B、② ③ ④ ⑤ ⑦ C、③ ④ ⑤ ⑥ ⑦
第四篇:《教育基础》读后感
阅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教育基础》读后感
对于活动时间和空间很有限而只有在假期才有闲暇时间的我们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下笔有神”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我们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芜复杂的世间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想象,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于是我利用今年暑假认真学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郑金洲教授主编的《教育基础》这本著作,这本书从“我们为什么要做教师”、“理解教育”“走进学校”“关注教师”四大版块共十一章进行讲述,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学习这本著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成长、中西方文化的差别以及帮助我们认识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我们了解教育对象,帮助我们理解一定的教育理论,并能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
首先,读了这本专著使我了解了教育的起源、发展及中西方教育的比较、差异,对教育的特征现状都明确的做了阐述,从而诞生出特定的文化背景是一定文化积淀的产物,只有在其产生的土壤中才能判定其事宜的程度,东西方教育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补充的,也只有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共同完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的一个基础单元——学校,我们更加明确了“学校工作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的道理,学校的和谐、稳步和精心发展,我们都要从小事入手,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把事情办得更实在、更全面、更理想,增强真实性,减少工作的失误,每件事做的越明确、越具体就越有利于操作和精细化管理,从另一个角度来 说也是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培养师生良好习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的发展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教师,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一只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社会效益的关键所在,是学校教育管理中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其次、这本专著为我们教师提供的不止是知识技能,更有综合的视野和批判的态度,使我们的教育更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致力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作为教师在我们教学之前,首先应该用发展的心理学观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教师自身的成长也是非常必要的,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必须加强学习,通过个体培训、群体培训,不断充电,才能使教学形式日益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提升教育理念,并通过提升教育理念,学会反思自己,学会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振兴的层面上去思考自己的教育活动,能从更客观地角度,更理性的思考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要教好书,不光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恰当的把我教材、学生和课堂的生成,更要辛勤的付出,不断积累总结,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从而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我认为《教育基础》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以逐渐有自己的观点。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延续着自己的工作之路。徒有可嘉精神,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要学会团结协作。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理论专著更要捧读不辍。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
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从书中可以汲取很多,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还有更深层次的,需要细细去揣摩,去思索。当你看透了纸的背面,读懂了书中的内涵,获取了那宝贵的精神财富之后,知识的天空将任你飞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错,当你有了疑惑的时候,就去问书吧!它是我们的良师
第五篇: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最新考情分析
从近年试点省份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来看,考试类型基本稳定,分为单项选择题(20×2)、简答题(3×10)、材料分析题(2×20)、教学设计题四种题型(二选一×4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二、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2.简单题
(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走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实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可是有的学生却对这种做法持有异议。
问题: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 “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 “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问题: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其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试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历史及其特点 【新闻链接】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路过黑人居 住的平民窟,见到的是到处充斥着垃圾、暴力,一群孩子互相追逐、辱骂、殴打,于是他预言: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数人最终会走向犯罪。几十年过去了,为了证实自己的预言,这位教育家再次走访平民窟,辗转找到了那些孩子,却惊讶地发现,当年那些孩子,大部分都生活的很好。甚至有的成为了律师、推销员、工程师,步入了中产阶级。走向犯罪的却寥寥无几,教育家甚是不解。经过调查他发现,原来这些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小学老师。小学教育有哪些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知识?本章将对此进行阐述。考点
一、小学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 至 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 础教育的一部分。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大学”指“大人之学”,以成人为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小学”一般指 8 至 15 岁儿童的教育,也称为“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世的训练 【考题预测】
1.“小学”为学龄儿童()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A.5-11 B.6-12 C.7-13 D.7-12 考点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 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 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考点
三、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大辞典》将先秦至今的小学教育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先秦至鸦片战争前期的古代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期的近现代小学教育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当代小学教育。古代的小学教育
总之,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政权,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第二,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第三,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考题预测】
2.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A.重视道德教育 B.重视文史教育 C.重视礼乐教育 D.重视科技教育
(二)近现代的小学
1.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 2.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1)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将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分别是初等小学 4 年,男女可同校,体现了反封建的思想;高等小学 3 年,男女分校。学制规定学龄期为 6至 14 岁,在此年龄段的儿童都应入校接受教育,指出“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 知识技能为宗旨”。
学制还对小学的教师、教法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与此同时,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还规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并制定了统一的课程表。个别教学法、赫 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以及自学辅导法都是当时在小学比较盛行的教学方法。(2)袁世凯时期——国民学校和预备学校
袁世凯颁布的《特定教育纲要》中将初等 小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国民学校”;另一种是为预备升学的“预备学校”。国民学校施行国家根本教育,以注意儿童身 心之发育,并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之普通知识技能为宗旨;预备学校,以注意身 心之发达,施行初等普通教育,预备升入中学为宗旨。(3)“五四”运动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课程设置注重儿童本位化和实 用化,教材也采用白话编写,这些举措对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起了积极的作用。此时,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也开始在我国小学传播和实施。各种教育实验活动也此起彼伏地开展起来,如俞子夷在东南大学附小主持的“中小 学沟通问题的研究——算术”等多项实验,沈百英在江苏第一师范小学开展的作文教学法实验,教育实验虽只涉及小问题,但立足于小学教育的实际问题,实验的效果也较好,对探索科学的小学教育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壬戌学制
1922年,民国政府制定了新的学制,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 年学制”。该学制参照美国实行“六三三”学制,将小学学制改 7 年为 6 年,仍分两级,初级小学 4 年为义务教育,高级小学为 2 年。幼稚园也被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该 学制有两大进步:一是女子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缩短了学制,初等小学和高 等小学都不同程度减少了年限,对我国普及小学教育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另外还在一定程 度上提高了地方办小学的灵活性。“壬戌学制”
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 的影响一直持续到 1949 年。(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立即着手制定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开始进行“党化教育”。此时常用的教学方法除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以外,还有李廉方始创的廉方教学法,陶行知所创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以及导生传习教学法等。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它由“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生活”三部分组成的
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着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同时认为科学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倡导在小学中施行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育,还创立了小先生制,通过让小学生来充当教师为劳苦大众服务,对普及我国义务教育起了很大的影响。1927 年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深刻体现出了先进的教育思想。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1)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在 1934 年 2 月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将苏区小学一律统称为列宁小学,规定苏区施行统一的学制,小学学制改为五年,分为初等小学三年和高等小学二年。列宁小学为了适应农村情况,采用半日制和全日制两种方法办学,以复式教学为编制组织班级教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有国语、政治、数学等科,小学教育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文化、身体健康的抗战建国的劳动者,除了政府办学,还推行民办公助的办学政策。边区的小学招收 8 到 14 岁的适龄儿童,修业年限定为五年,小学以识字和算术(珠算)为主要课目,同时配合战争生产的需要,也教一些关于战争或生产的技术课,教材的内容力求精简和实用。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二节 学校组织与管理
考点
一、学校组织机构的常规模式
学校组织机构是按照学校发展目标的要求,将学校组织的职责、岗位和人员进行合理地组合和分配,形成结构合理,权责清楚的协作系统。
学校组织机构模式是指学校组织中权力和职责关系的结构方式,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 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关系。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等。1,直线型
直线型组织.机构模式是最早、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组织中的职务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组织中每个人只向一个直接上级报告。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上下级关系明确,责任分明,联系简捷。其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职能都由一人承担,往往难于应付。2.职能型
职能型组织机构模式是组织内除直线主管外还相应设立一些组织机构,分担某些职管理的业务,有权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向下级单位下达命令和指示。其优点是能够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上层主管人员的负担;缺点是容易破坏组织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多头领导。3.直线-职能型
直线-职能型(亦称直线-参谋型)组织机构模式的特点是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设置的指挥系统(又称直线指挥部门),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组织的职能系统。直线部门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决定权,对其所属下级的工作实行指挥和命令,并负全部责任。而职能部门和人员被称作直线主管的参谋,在特定的范围对下级机构提供建议和 业务指导,或者受直线主管的委托在特许范围内享有一定的指挥权。4.矩阵型
矩阵型组织机构模式从两个维度设置部门,一个是任务部门,一个是职能划分。这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就形成一个矩阵。考点
二、学校主要职能部门
(一)校长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是校长领导下的办事机构,协助校长处理学校日常事务。校长办公室的职责包括:负责学校的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和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管理学校文件收发和归档;进行学校各项工作的报表统计;收集和分析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反馈信息;安排校长的重要日程;完成校长交办的其他工作等。
(二)教务处
教务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协助校长组织、领导全体教学工作。教务处的职责包括: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同时兼管学校中教学业务有关的科室。
(三)政教处
政教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政教处的职责包括:组织和设计各种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各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育资源,等等。
(四)总务处
总务处是学校后勤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提供 经费、物质保障和综合服务。总务处的主要职责包括:安排和管理学校各项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维护校舍和各项设施,组织和安排教职工的福利,配合校长办公室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兼管学校食堂、宿舍、医疗室和校办工厂,等等。
(五)教研室
教研室是由同一学科的任课教师组成的学校基层教学实践机构,主要负责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教研室的职责包括: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组织教学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安排教学培训,等等。
(六)年级组
年级组是由同一年级各教学班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教学实践机构,主要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年级组的职责包括:协调班主任与各科任课教师间的关系,组织本年级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情况,组织本年级学生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等等。
考点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 活动。
学校管理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此外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对象是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考点
四、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包括制定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计划;抓好班主任工作;上好政治课,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的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及校外教育机关的联系,并要求他们密切配合。
教务行政管理是指教导处的具体业务工作,主要有招生、编班、排课表、学籍管理与成绩统计、管理图书仪器和编制教务表册等。
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教学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有抓好教学组织工 作、领导好教研组工作、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总务工作管理包括校舍建设、维修和设备的购置、管理;生活福利工作和财务管理作。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 考点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专业建设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真题再现】
1.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责是()A.培养能力 B.传授知识 C.依法执教 D.教书育人
(一)教师专业化的定义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 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 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化的特点
从教师个体专业化来讲,教师专业化着力强调两点:漫长性和生长性。
1.漫长性教师专业化是个长远而动态的个体社会化历程,从职前学习到在职培训,从见习到实习,从实习到正式任教,从经验少到经验丰富,教师始终在缓慢地成长着。
2..生长性 教师是在学校大环境中的个体,在不断改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成长,充实自己,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能够保存活力,减少不适感和倦怠感。考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 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态度是教师 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1.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以及相邻学科知识等。2.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3.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指的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4.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指的是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所应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教学起点和终点,并对教学诸要素(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等)进行优化安排和策划的行为方式。2.教学语言能力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广义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如板书、作业批语等)、体态语言(如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等)。狭义的教学语言专指教学口语,它是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口语表达能力、教态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这既是教师有效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所必需,也是教师群体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会各界合作搞好学校教育所必需的力。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中,既定的教学目标是“灵魂”,教学程序是“蓝图”,教学评价是手段,合理组织调控课堂结构是核心,洞察学生心理是基础,运用教育机智艺术地处理突发事件是保证,而营造融洽适宜的课堂氛围则是根本。
5.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问题即 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模式。教师的教育研究源于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并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对教育的认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6.创新能力
指创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追求与归宿。补充知识点: 教师考核内容
教师评价是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以及工作实绩等进行检查、衡量和审核。其目的和作用在于:
(1)为教师的使 用、培训、评薪定级、评定职称、晋升、提级提薪、奖惩提供客观依据;(2)引导教师按 教育规律办事,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实绩四个方面。
1.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考核教师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以及遵纪守法,思想品德,师德,等等。
2.业务水平方面:主要考核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业务能力包括教育、教学 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等。3.工作态度方面:主要考核教师的责任感、工作积极性、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4.工作实绩方面:主要考核教师所完成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
考点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差异,可以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造成有些新教师 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 生,因为教师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二)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 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三)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 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 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四节
教育研究方法
考点
一、教育研究的概念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事实加以系统的考察,从而探索教育规律,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新性实践活动。考点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一切科学研究工作均是从选题开始的。选择了研究课题,也就意味着确定了主攻方向,这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二)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三)提出研究假设
理论假设也叫研究假设,它是指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未知事实及其规律 提出的一种不完备的、尚待验证的设想与推测。假设是科学研究的焦点,假设是搜集材料的 向导,是探索客观真理的桥梁。如果最后的研究结果难了研究假设,我们把它叫做证明,如 果结果否定了研究假设,叫证伪。
(四)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能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取客观、可靠的研究结论而制定 的周密、科学的整个研究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制定的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下面内容:所要研究 的问题及其范围;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范围与方法;确定需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时间进度、日程安排等。
(五)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收集研究资料,就是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重新搜集资料,最终获得结论。调查、教育实验等是获得科学资料的有效方式。整理和分析资料指的是对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使其逐步趋于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过程,目的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意义解释。整理资料包括资料的核实、资料的简单分类与汇总两项任务。
(六)作出结论
在得出研究结论时,应当始终以唯物辩证法为工作指导,做到全面、综合地考虑与研究 有关的数据与资料,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果。作出结论要客观、科学、公正、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造,不能歪曲事实,同时要以正确的理论分析为指导。
(七)撰写成文
撰写成文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后一步。所谓撰写报告,就是把科研的全过程及取得的结 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一般有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实验报告及论文等几种形式。考点
三、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体例的教育研究成果,其结构也有所不同。下面分别就其中主要表现形式进行简要讨论。
(一)教育调查报告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 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题目 用一句话点题,反映主要研究问题。可加副标题,副标题是对主标题的补充,用来说明在什么范围内基于什么问题的调查。2.前言
调查报告前言必须开宗明义地交待清楚调查目的、意义、任务和方法。首先,简要说明调查的是什么问题,调查此问题的缘由和背景,调查的筹备过程,主要调查的内容,国内外对同一课题的研究概况以及此次调查的意义和价值。第二,要说明调查的基本情况:概述调 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取样及调查的方式方法。第三,对此次调查的有利因素和不 利因素作简单分析。3.正文
正文部分即调查内容。通过叙述、调查图表、统计数字及有关文献资料,用纲目、项或篇、章、节的形式把主体内容有条理地、准确地揭示出来。调查报告正文部分写法多种多样,一般有两种不同写法。一种是把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或方面来写。另一种是将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 序演变过程加以排列,分成互相衔接的几个部分,层层深入地来写。4.结论和建议
在对整个调查内容进行总体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提出新的见解、新的理论和参考意见。提出的观点、建议要谨慎、严肃,观点要从事实中引出,同时要考虑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要全面衡量理论或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不要轻率地下结论和提建议。
5.附录 必要时要把调查工具或部分原始材料附在报告后面。
这不仅是使正文内容集中,更主要的是为读者提供可供分析的原始资料,以便让人分析鉴定搜集调查材料的方法是否科学,材料是否可靠,并供其他的研究人员参考。附录包括: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附录的编制要防止杂乱和过于简单。
(二)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学术论文范围不仅包括论述创新性研究成果的理论性文章或学术专著,也包括某些实验性或观测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某些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验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总的特点是学术性。具体表现为创新性(在自己所研究范围内,理论上要有所发展,方法上要有所突破),科学性(论据确凿,论证清楚,言之有理)和实践性(在各种 社会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学术论文按研究目的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
对教育发展及学科建设需要提出的重要研究课题,运用有关原理,或以大量的观察实验结果为依据,或以丰富的文献资料、现实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剖析现象与本质,推理论证,从而提出新理论、新看法,或论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自己的研究论点。(2)综合论述性论文
针对现实中或学术界提出的问题,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研究的课题,从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目前现状)两方面加以系统和综合概括,说明来龙去脉及前人研究情况,分析症结 所在,指明进一步探索的方向。(3)预测性论文
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根据科学和事实,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发展的趋势以及预测今后发展的可能。无论哪一类学术论文,形式规格基本上要遵循“绪论——本论——结论”的逻辑顺序。
规范性学术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包括六个主分: 1.标题 2.内容摘要
3.序言 序言(引言、前言、绪论)4.正文(本论)5.结论与讨论
6.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真题再现】
【简答题】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五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一讲
考点
一、教育的内涵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考题预测】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 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狭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第三,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构成要素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 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3.教育影响 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 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等。4.教育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考点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正因为教育具有这种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 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 统和特点。二是: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宗教、文学、艺术、法律等)发生密切的联系,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 点和教育内容上。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种情况是教 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另一种情况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 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考点
三、教育的起源
在教育史上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主张: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考点
四、教育的发展
根据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特点来划分,可把教育划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无阶级性、公平性。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此决定了儿童是公有的,也是 公育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都是均等的;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活动融合在生产、生活中;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但这些长者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教育内容以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教育方法也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控制,教育的 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子弟,教育内容主要是寓剥削 统治术于其中的圣人之言、祖先遗训。教育的等级性也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处于不同社会 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弟无权接受教育;(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这种分离,一方面加速了文化的筛选、整理与 保存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3)古代学校教育形式是个别教学。
它使教育具有了完备的条件,即专职教师、固定学员和专门的教材。
(4)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具有刻板性,倾向于自然、对辩和死记背。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五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教育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解决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1)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2)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方法。(3)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4)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2.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社会主义教育的为维护劳动人民自身的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2)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考点
五、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示教育规律的科学。1.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 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知活动的现象。2.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社会现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的课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特点
(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2.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学记》:传说是乐正克所作,中国古代、世界古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其具体主张 为:(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4)“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 德标准;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认为: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 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 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不到真知;第二步是定义,在问答过程中归纳;第三步是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伯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 的最高目的;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 的原则。
古罗马的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 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补充知识点: 关于学习过程
(一)孔子的学习过程观 孔子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1.孔子在谈到“学”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做到博学。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中论·治学》。
2.孔子不仅强调博学,而且重视思考,把“学”与“思”相提并论。他说:“弗学何以行? 弗思何以得?小人勉之。”
3.孔子所说的“习”有温习、练习、实习的意思。他不仅重视学,而且重视习,主张“学 而时习之”。
4.孔子还重视“笃行”,主张学以致用。他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二)荀子的学习过程观 荀子按照人的认识过程把学习过程分为“闻见”、“征知”、“行”三个阶段。他把通过感官反映外界事物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即闻见阶段。学习的第二阶段,即征知 阶段。征知是指对感官获得的印象进行审查,它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认识过程的理性认识阶段。荀子把“行”看作是学习的第三阶段。他认为行与闻见、征知相比,行尤为重要。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 儒效》。(三)王夫之的学习过程论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继承了《中庸》的五段(学、问、思、辨、行)学习程序。王夫之把学、问、思、辨、行看作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五者之中“行”是首要的。这些观点都是应当充分加以肯定的。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六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讲
考点
二、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特点。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这是注意的最基本的功能。通过注意,人们总是选择那些有意义的、有关联的亦即符合自己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事物和活动,而同时抑制和排除那些无意的、无关联的亦即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事物或活动。
2.保持功能 这种功能使注意的印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直到保持到达到目的为止。3.调节功能 可以调控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使偏离目的的活动得到纠正。
(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 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注意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同时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可称:“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 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例如:边听边讲边做笔记,自拉自唱等。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例如:第一节课听语文,第二节课听数学,就需要注意的转移。考点
三、感觉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位置的不同,把感觉分为两类: 1.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2.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三)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任何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主体的感觉 能力;另一个是客观世界的刺激。前者是感受性的问题;后者感觉阈限的问题。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①暗适应: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暗适 应。暗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②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明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的适应。
皮肤觉的适应: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 皮肤觉得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②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 化。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4)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
①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②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考点
五、记忆
(一)记忆的主要类型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
(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3)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4)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
(2)短时记忆:也叫做工作记忆,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 1 分钟。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7±2 个组块。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 1 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3.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
(1)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 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经去过的地方。
语义记忆: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它表现 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一年有四季。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1)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 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
(2)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 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即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如打篮球。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二章第六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
(二)记忆过程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识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①无意识记: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②有意识记: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 意志努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①机械记忆:是指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②意义记忆:是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保持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1)遗忘的原因
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主张: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抑制说 主张: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动机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张: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提取失败说 代表人物:图尔文
主张: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 提取线索。如果有恰当的线索提示,个体就能够很快将信息提取出来。同化说 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主张: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 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 地遗忘。用于解释有意义学习的保持与遗忘,他认为在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者的学习是前 面学习的加深和扩充。
(2)遗忘的规律19 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3.回忆与再认 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验
回忆: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再认: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补充知识点:
系列位置效应 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学习32 个单词的词表,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原来的先后顺序。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三)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1.持久性:指记忆的保持特征,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加强记忆的持久性,首先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识记的快慢。提高记忆的敏捷性,首先要明确识记的目的,其次要集中注意。
3.准确性:指正确和精确特征。培养记忆的准确性,首先要进行认真的识记;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第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 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增补预测区别开来。4.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记忆的这一品质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
(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利用提取 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即理解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 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概括并确切的叙述出来。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 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块化就记得牢,有系统。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储存,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防止遗忘法: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第二章 教育基础
第六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三讲
考点
六、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们说的“思 考”、“考虑”、“揣度”、“反省”、“设想”等都是思维活动的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2.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三)思维的类型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要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的特点。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 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1)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2)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1)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智力活动不可缺少的思维,都带有创造的成分,而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将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再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四)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补充知识点:
思维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 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2.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 其他活动的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迁移。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 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五)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人脑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 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2.判断: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事物之间的联 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判断大都是借助于语言、词汇并用句子形式来实现的。
3.推理: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例如:由铁能导电、铜能导电、铝能导电等,推理出“金属能够导电”的结论。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例如: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类动物,所以得出结论:虎是胎生的。
(六)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其中,分 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1.分析和综合
(1)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将一棵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等。
(2)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例如: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结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比较和分类
(1)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要考察两种学习方法的优劣,就要分别从学习时间、成效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人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2)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 维过程。
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 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3.抽象和概括
(1)抽象是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对人的认识,人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会使用工具等。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2)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 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 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就是概括。4.具体化和系统化
(1)具体化: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概念或原理,学生运用已学会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都是思维的具体化。
(2)系统化: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知识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 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之后,又可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了系统的数的知识。
第三章 教育基础
第六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四讲
考点
七、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是事物不在前面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二)想象的分类 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1)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 意志努力。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
(2)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 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①强烈的创造愿望;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 验;④原型启发;⑤积极的思维活动;⑥灵感的作用。(3)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理想能鼓励人向上和进取,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而空想往往会把人引向歧途。考点
八、情绪过程
(一)情绪概述
1.情绪的概念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和对象,能引起各种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高兴、喜悦、爱慕等情绪体验;相反,那些妨碍人们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和对象,就会引起否定的态度,产生不满、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等不快之感。2.情绪(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情绪的信号功能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它是非言语沟通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
(2)调节功能 情绪的调节功能又称动力功能,是指情绪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发、促进和调控的作用。
(3)感染功能 情绪的感染功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相互影响和产生共鸣。人们常说的“动之以情”就是这种功能的体现。
(4)适应功能 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情绪在肯定性、动力性、强度、紧张性上存在着的对立状态。从性质上说,有肯定的情绪情感和否定的情绪情感。构成肯定-否定两极的情绪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它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甚至可以在同一事物中同时出现。情绪情感的动力性表现为积极的增力性和消极的减力性两极。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还表现为紧张与轻松。情绪的强度方面,表现为强与弱对立的两极。情绪的紧张性表现为激动和平静。甚至可以在同一事物中同时出现。情绪情感的动力性表现为积极的增力性和消极的减力性两极。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还表现为紧张与轻松。情绪的强度方面,表现为强与弱对立的两极。情绪的紧张性表现为激动和平静。
(二)情绪的分类
按照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可以将情绪分为以下三类: 1.心境
心境是指个体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心境体验 会使人的情绪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它具有感染性、弥散性的特点。弥散性: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 切事物。(2)长期性: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2.激情 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激情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 应激是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考点
九、情感过程
(一)情感的概念
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二)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5)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和情感是两种彼此难以分离的心理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第四章 教育基础
第六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五讲
考点
十、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 目的是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二)意志的基本特征 第一,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第二,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第三,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第四,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人在行动之前,先要在头脑里考虑为什么要行动,怎样去行动,这是意志的准备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和轨迹。(1)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 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3)双避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4)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既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2.确定行动目的 目标确定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同时反映出一个人的世界观和道德水平。目标越明确,人的行动就会越自觉;目标越远大,它对行动的动力作用越大;目标越深刻,被这一目标所唤起的意志力也越大。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目标确定后,应该考虑如何实现这个目的。为了实现目的,必须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法和制定适当的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 行动计划制定后,执行计划、采取有效行动,便是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困难。因此,执行决定,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克服困难必须依赖 以下心理条件:
(1)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世界观是动机的基础,也是克服困难最基本的条件;(2)行动目的的性质对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
(3)对行动胜利的美好前景的憧憬,对行动失败可能招致后果的认识也会激励人们去 战胜困难;(4)执行计划的坚定性。这决不意味着机械刻板地行动,而是要实事求是,当机立断,调整计划,继续前进。
(四)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易受暗示性的人,行动缺乏主见,没有信心。容易受别人左右,因而会随便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独断性的人则盲目自信,拒绝 他人的合理意见和劝告,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都是缺乏对事物自觉、正确的认识,分不清是非曲直,而去遵循盲目的倾向。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优柔寡断的人遇事犹豫不决,患得患 失,顾虑重重;在认识上分不清轻重缓急,思想斗争时间过长,即使执行决定也是三心二意。草率的人则相反,在没有辨明是非之前,不负责任地做出决断,凭一时冲动,不考虑主、客 观条件和行动的后果。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意志的坚持性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顽固执拗的人对自己的行动不作理性评价,执迷不悟,或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见异思迁者则是行为缺乏坚定性,容易发生动摇,随意更改目标和行动方向,这山望着那山高,庸庸碌碌,终生无为。
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自制性强的人,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同时能制止自身不 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任性的人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常常为情绪所支配。怯懦的人胆小怕事,遇到困难或情况突变时惊慌失措,畏缩不前。考点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 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 等方面。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例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又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这 里“勤劳”的品质,就是中国人共同的独特人格特征。
(2)稳定性;例如: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在各种不同场合都会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点。整合性;例如: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4)功能性;例如:当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的功能表现。
社会性。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的人格更加独立。3.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 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3)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 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例如:感到很饥饿又没有钱去买食物。本我:抢夺别人的食物来满足自己填饱肚子的欲望;自我:想些别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压抑自己的饥饿感; 超我:认识到抢夺他人的财物是不道德的行为,就算饿死也不能违背道德的原则。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受以下因素影响:(1)生物遗传因素
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智力、气质这些与遗传因素关系较密切,而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 因素关系更密切; 第三,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文化因素
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社会对顺应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①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表现得消极、被动、缺乏安全感、退缩、服从、胆怯,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
②放纵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时会 失控。孩子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唯我独尊等。
③民主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 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 全的孩子。
(4)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不同的教师领导风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学生在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师领导风格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教师 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学生 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由教师期望引起 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同伴群体对学生的人格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对人格发展具有 “弃恶扬善”的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道德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另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 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第七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考点
十、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课程是学校 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英语、数学。考点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验收的作用。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 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 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 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更是人性养育的 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 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 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 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考点
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考点
十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 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 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 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3.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4.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师应做到教学相长,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5.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