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宿州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简答题
安徽宿州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简答题
1.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决定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在当代中国,如何真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如何认真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
第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路和行动中去。
第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6.为什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旨在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人人学习、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持续创造的政治组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中国工人阶段、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含义
就是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第二篇:安徽宿州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名词解释
安徽宿州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名词解释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头筹兼顾。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大法宝
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5.三个有利于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与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7.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使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9.过渡时期
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是逐步消灭私有制,确定公有制的历史时期,是新社会产生不可逾越的社会发展阶段。
第三篇:2014安徽党校研究生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析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两个时期:
答: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2、邓小平理论: 答: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
答: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经济发展方式:
答:为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依靠什么要素推动经济增长,采用什么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发展,通过什么消费方式引导生产等。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答: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答: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7、两个100年奋斗目标: 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简答题:
1、党的思想路线内容: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什么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答: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兼顾四方,统筹谋划、综合平衡,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特色: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5、和平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答: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来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续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6、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
答: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7、维护社会公平主义的总思路:
答: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新的思想观念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和“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形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规律形成了重要成果,以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形成基础线索,发展了这些重要思想。对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也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制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承上启下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重要创新成果,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体系创新的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内在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实现什么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形成一系列密切联相互贯通的独创性理论观点,独创性实践,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的发展道路:
答:党的十八大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基础;没有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缺乏各种保障和强大动力,经济发展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建设,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我们的改革开放,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目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为了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通过改革开放而不断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以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看待世界,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大胆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经验,从而使这条道路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与时代潮流相随、和世界文明相伴中不断走向成熟,引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机械应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模仿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个性的创新道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等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展开。
3、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第一,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第二,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第三,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四篇:党校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业(完结版)
中特理论体系考试范围
(参考教材:田克勤著和徐志宏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1、内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思想基础: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科学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并使之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得到继承、发展的基础条件。(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及新时期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得以制定和贯彻的基础和条件。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总结群众的创造,进而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条件。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1)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基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重大成果。(2)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也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重大成果。
(3)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样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结果。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使主观思想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使认识合乎实际。这是我们党的工作和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永远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法宝。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是一种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
(2)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充分的民主。(3)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进行专政。
(4)人民民主专政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主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过去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作为人民的一员参加国家政权。被专政的对象只是极少数敌对分子。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第三,从概念的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鲜明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
第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第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第五,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最好的整体。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形式
(1)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时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成果,其基本内容就是实行村民自治。
(2)在城市,主要实行以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为基本内容的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3)在企事业单位,主要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保证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
六、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辩证
统一。
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首先,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它必须是法制经济。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再次,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最后,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有法律制度的保障。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七、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指的是在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过程中用以引导、规范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准则。胡锦涛同志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变化,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司机,依据我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遵纪守法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三者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第三,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
九、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与失误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第二次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及其实现的步骤问题。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两步走”的设想,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伟大目标。
第二,关于第二次革命的实质和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问题。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完成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过去的政治革命到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转变,是毛泽东在探索中明确提出的又一个重要思想。第三,关于第二次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坚持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第四,关于第二次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毛泽东反复强调不要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而是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中国自己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误:
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这一正确的方向,致使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上一再犯脱离实际的错误,在革命和建设问题上逐渐陷入一些误区:
第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造成了长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并最终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把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推到了次要地位。
第二,“一大二公”的误区。其结果是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陷入混乱。同时,也使平均主义思想进一步泛滥,严重挫伤了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阻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观念和体制上产生了长期的、消极的影响。
第三,“计划经济”的误区。毛泽东提出“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的公司,在实际上贬低甚至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把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经济活动简单地归结到一个统一的计划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所谓“封、资、修统治”的误区。由于毛泽东错误的估计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形势,全面否定建国以来思想文化战线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进步,把思想文化领域作为“资产阶级专无产阶级政”的典型,导致了所谓“封、资、修统治”的错误估计。毛泽东坚信“思想革命”能改变人的思想及阶级属性,并以此为突破口,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最初形成的以发展经济,进行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思想,被“文化大革命”这一实质上既不是任何革命又不是一种社会进步,甚至只能造成**的“革命”所代替,从而在实际上中止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他又深化和丰富了人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因而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集中表现为它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天线出了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1)从思想内容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凸显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无论是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建设上,所有这些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得以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的重大理论观点,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2)从表达方式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展现了诸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以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小康社会”、“一国两制”等等耳熟能详、简洁明了的结论和判断,充分表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富有的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吸收和借鉴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其影响远远超越了中国的国界而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1)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丰富世界思想理论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2)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3)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含义
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的根本途径。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前提的界定,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社会的根本区别。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本质的四个基本方面,在内容上是有主有次的,在实践中是有先有后的,他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构成了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具体说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的和奋斗目标;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则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这四个方面紧密配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十二、新阶段我国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八个方面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田克勤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反映,又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服务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性 第二,时代性 第三,开放性 第四,群众性(徐志宏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了人类发展进步的要求,能够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精神力量转化为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物质力量,是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先进文化。
第二,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着眼与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要求,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潮流,富有时代气息。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形成社会主义的内容和中华民族的形式有机结合的新文化。它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征,体现民族品格,凝聚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获得了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第四,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又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它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善于吸收人类创造的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把坚持与发展、主导性与包容性、发扬传统与立足当代有机统一起来,使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活力。
十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基本特征”的界定,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作出的科学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十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三大曾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指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即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也不是通常所说的发展顺序上的第一阶段,而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复习资料
1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三个大的方面把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与实践是围绕着哪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3中国国情可以概括为“三个没有变”,具体是指哪三个什么方面“没有变”?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指什么?
7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9.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何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0、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1、什么是丰富民主形式?什么是扩宽民主渠道?
12、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4、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倡导“富强、民主„„”等24个字,你能说出这24个字具体是什么吗?
15、社会建设主要指什么?
16、社会建设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里说的民生具体包括什么内容?
17、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什么新特点?
18、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传统工业文明的关系是什么?
19、我国发展中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主要问题有哪些?
2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具体包括哪三个方面?
21、从当代中国与世界角度看,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是什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与实践是围绕着哪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强调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和根本道路问题,强调要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既坚持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的普遍价值原则,又要从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的实际出发,走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所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建设问题,强调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领导责任的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又能遵循执政规律,切实搞好执政党的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所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内涵问题,强调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地理解把握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在现代化的目标、而且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上,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保证我国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2、中国国情可以概括为“三个没有变”,具体是指哪三个什么方面“没有变”?“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
体现社会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指什么? 第一,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第二,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6、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所谓开放,就经济方面来说,不仅东部地区要开放,而且中、西部地区也要对外开放;不仅第一产业要对外开放,而且第二、第三产业也要对外开放;不仅要采取贸易的形式,而且要采取技术交流、资金往来以及其他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不仅要在经济上向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而且要向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总之,我们要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放到世界经济的大格局和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之下,纳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
7、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深刻理解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的改革方略
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 创新改革理论。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完整的改革理论,体现为从“试错论”到系统论、协同论。所谓“试错论”也就是试点论,摸着石头过河强调改革在局部、基层试点中进行,错了再调整,积累经验,渐进稳步推进。而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强调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既要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又要在基层首创中把握规律;既要尊重地方和基层的自主创新,又要遵循协同规范;既要认可市场主体在发展中的差异性,又要重视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性。创新改革方略。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是一种改革方略的重大调整,在主要依靠和支持基层创造性推动改革的基础上,突出了国家和政府的改革职能和历史使命,由部门指导改革到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机构规划和领导改革,履行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的职能,着力推动改革。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是一种突破 突破改革观念。从先易后难到突破藩篱。习近平指出,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现在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从以前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进一步提升了改革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了改革的紧迫性。
突破改革模式。在改革的组织领导上,从部门引导到整体推进,改变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和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指导的改革模式,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规划改革,改革的领域也从经济扩大到全方位;在改革的路径上,过去注重普惠式改革,现在将会突破既有利益格局,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
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是一种提升 提升改革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升改革战略:做到总体设计、顶层设计、中层设计、基层设计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正确把握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是理论论证与实践探索的逻辑统一。顶层设计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概括、规律把握基础上的宏观设计,例如在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实行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提出这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二是路线图与试验场的内在统一。顶层设计是在基层创造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路径等的总体设计,描绘改革的路线图,摸着石头过河是对顶层设计的改革路线图的具体实践,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激发地方和基层改革的创造
性。三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实质统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一方面是要从宏观上、全局上把握改革大局和走向,突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解决改革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和谐、避重就轻、利益固化等问题;另一方面是要继续支持各层次、各领域的大胆探索,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切实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实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需要在改革中处理好各种关系。一是制度安排与经验总结有机结合起来。改革的实质是要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因此,必须自觉适应制度变迁,调整思维和行为方式,如在发展地方经济中,要自觉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同时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总结,促进制度完善,凸显制度活力。二是国家指导与地方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坚定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制度体系,调整利益格局,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加强国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划和指导。而实现改革目标,完成改革任务,需要地方创新和基层探索,创造性地解决各地、各行业、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如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过程中,就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来。三是政府推动与市场决定有机结合起来。《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的重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改革的顶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政府推动改革,但是,激发改革动力,加大改革力度,制定改革措施,加快改革进程等,都要遵循市场规律,依赖市场体系,满足市场需求。而市场决定又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服务,如非公有制各种经济形式要在市场中有更大发展空间,就需要政府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只有实现政府推动与市场决定的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9.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何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10、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总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具体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主要任务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11、什么是丰富民主形式?什么是扩宽民主渠道?
P6512、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4、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倡导“富强、民主„„”等24个字,你能说出这24个字具体是什么吗?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15、社会建设主要指什么?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要素构成的统一体,社会建设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统称。也就是时下在谈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称。
16、社会建设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里说的民生具体包括什么内容?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17、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什么新特点? 首先,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原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如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和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其次利益差距有所扩大。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区域、行业收入差距明显。目前矛盾对抗程度有所增强。随着利益主体分化、利益差距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等。从近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
看,绝大多数是属于经济利益问题。由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上述特点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更进一步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使得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
18、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传统工业文明的关系是什么?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19、我国发展中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是人口资源的不协调,部分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人多地少,200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5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万人,是1965年的2倍,比1980年增加1000万人,人均耕地只有0.0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沿海一些城市和开发区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比较严重;石油依赖省外输入,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仅居全国第24位,且品种单一;金属矿产相对贫乏;资源开发比较粗放,综合利用率不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二是人口与生态环境不协调。随着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还将逐步增大。医疗废弃物污染、电子废弃产品污染、城市噪声污染、矿业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等问题仍较突出,区域性、行业性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三是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奠定了较好经济基础。但是,与沿海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福建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收入水平还较低。四是人口与社会资源短缺的矛盾也开始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比较突出的是社会保障、教育、卫生资源不足,行政管理资源短缺,就业问题压力较大,将可能引发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2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具体包括哪三个方面?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的具体表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两段阐述中,第一段是“过去时”的回顾,是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阐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段是“将来时”的瞻望,是从完成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需要的角度阐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两段关于党的领导的阐述,都具有明显的原则性和政治性,不是对国家权力的具体配置,不是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在我国现行宪法正文对国家权力进行配置的全部阐释中,没有提及中国共产党。可以明确地说,我国现行宪法没有将任何国家权力赋予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执政党,一是因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体现在了宪法和法律之中,二是因为党推荐的人选依照法定程序担任了国家中央政权机关的主要领导人。有了这两条,中国共产党就是执政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原理表明,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意味着党的各级组织凌驾于各级国家政权机关之上,实际、具体、直接地去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这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错误做法,实际上是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严重损害。
进一步分析,人们常说的宪法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之科学内涵是什么呢?严格、准确地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属于政治范畴,它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威信、政治资源和政治权威,不是指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党受人民拥戴、支持和服膺的这种政治威信、政治资源和政治权威,不同于国家权力的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而主要表现为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号召力、政治说服力和政治影响力。胡锦涛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党的领导依靠的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因这种血肉联系而产生的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性”,是最广大人民真心诚意、自觉自愿地对党的信任、支持和拥戴,决不是直接掌握并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群众、对社会政治组织、对国家政权机关、对国家政治生活的行政性强制和支配。
当然,党作为人民的“先锋队”,作为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是人民主权主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党不能取代或垄断人民主权主体,不能排斥作为人民主权主体的其他绝大多数成员并高居于他们之上。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党的政治领导权绝不是同人民主权和国家政权机关权力并列甚至凌驾于其上的特殊权力、超级权力、无限制权力。胡乔木说:“党是国家和人民的领导力量,但它并不凌驾于国家与人民之上。”[1]邓小平讲得更清楚:“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这是与‘以党治国’完全相反的政策。”“党团没有超政权的权力,没有单独下命令下指示的权力,它的一切决议,只有经过政府通过才生效力。要反对把党团变成第二政权的错误。”邓小平还说,有些同志“误解了党的优势,以为党员包办就是绝对优势,不了解真正的优势在群众拥护上。把优势建筑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2]邓小平讲的这些道理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由于诸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们迄今为止远远没有将其制度化、法律化。认真贯彻邓小平的这些已经经过实践长期检验的正确思想,真正按照宪法的要求规范党的领导,坚决铲除“党权高于一切”、“以党治国”的“国民
党的遗毒”[3],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不承担起这个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真正起步。
21、从当代中国与世界角度看,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是什么?首先是世界经济中心从北大西洋转移到了东南亚,这是从20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开始的,90年代的中国的崛起产生了更大反响。
其次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危机
第三是2001年后美国谋求建立世界单极霸权体系梦想的破灭。
第四是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政治体崭露头角。
第五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也包括单一民族国家,国家权力在丧失,威权系统的职权在减弱,民主化程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