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中增值税抵扣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7:4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审计中增值税抵扣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审计中增值税抵扣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企业审计中增值税抵扣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近日,江苏赣榆县审计局在对某工业企业审计时发现,该单位的固定资产账面数额远远小于实有数,这种不正常现象引起了审计人员的关注。经进一步深入展开调查发现,企业在增值税的抵扣环节上存在一些问题。企业为了加大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力度,将应计入固定资产的物品,通过拆分零部件等方式,取得增值税进项税额专用发票,打入产品成本,用于抵扣增值税。

以上这种不规范行为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一是偷逃国家税款,二是虚增产品成本,三是固定资产核算不实。

针对增值税抵扣环节容易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审计力度:

一是加大票据审核力度。要了解产品的构成要件,掌握成本材料的主要供应厂家,对偶然出现的供应商,着重审查有关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发票,发现疑点,追查到底,从源头上杜绝非抵扣内容的增值税发票的出现。

二是加大成本明细账的审核力度。了解产品的平均成本,利用ao的图形分析功能,对成本过高的月份予以密切关注,审查成本明细账,并抽查相关的原始凭证。

三是加大固定资产明细账核查。平时多注意观察身边的固定资产实物,对照固定资产明细账及台账,对实物存在而账上不存在的东西予以深究。如该企业每个办公室都装有空调 , 但固定资产明细账上空调数量仅为5台 , 除了入账不及时的因素外,其余就是将固定资产打入产品成本中了。

四是加大增值税明细账核查的力度。将增值税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进行对比,对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的月份予以特别关注。

通过加大以上四个方面的核查力度,能有效地避免以购进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行为,提升企业的纳税意识,切实保护国家税款的安全完整。

第二篇:企业审计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企业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其审计内容较为复杂。笔者通过对企业审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往往容易被审计人员忽视,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风险。

一、对企业内部往来的审计

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时对企业的应收帐款比较重视,但对企业内部往来往往忽视。一是内部往来长期不对帐。审计中发现不少

单位,内部往来款项年底不对账,有的根本不对帐。二是入帐依据不一致。有些单位内部往来挂帐随意性大,使用一些收据、白条、分配单或自制收据,有时入帐双方不能同时入帐,特别是费用接转,总厂直接挂帐,分厂不挂帐,有时为了完成指标随意挂帐,造成损益不实、帐帐不符;三是总公司与下属单位采用汇总报表核算,内部往来简单相加,不能相互抵消,造成虚增资产、负债;四是总公司与下属单位帐面差距大,如某集团总厂与下属十余个单位无一能对上帐、对清帐,其中与下属一公司差额达1300余万元,其一下属公司已经注消,但公司仍挂其他应收款1000余万元,未进行清算。

因此,应加强对企业内部往来核算的监督,督促企业及时对帐、清帐,以确保企业帐帐相符、帐实相符、损益真实、家底清楚。

二、对产成品的审计抽查

企业一般于年底盘点存货,审计期间与企业盘点时间不一致。由于现场审计时间紧,产成品数量大,查起来比较麻烦,有时往往只看看被审计单位的盘点表。在企业审计中通过对存货的抽查发现,不少企业产成品帐实不符,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经查主要是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拖税、欠税、漏税的目的,在销售产品时,不按时开票或者根本不开票造成的。如某企业财务帐上产成品焦碳数量59000吨,仓库实际库存数量20000吨。此外,不少企业长期不盘点、不对帐;有些企业出入库手续不全,保管人员交接不清;有些企业对退货的产品管理不力,以及业务人员调动等极易造资产流失。造成企业收入不实、损益不真、家底不清。

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一要查清帐帐、帐实是否相符;二要对企业的盘点情况严格抽查;三要对企业库存成本的计价和结转认真把关。

三、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审计

固定资产由于价值高、不易移动,往往容易忽视对其真实情况的审计。通过审计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较多:一是有些单企业不设固定资产明细账,或虽设有明细账,但登记不及时,不规范;有的数年登记一次,有的多年不盘点,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造成帐帐不符,帐实不符;二是有些单位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不作帐务处理。如一些单位多年前出售给职工的公有住房,至今不进行帐务处理;有些企业技改拆除报废的固定资产不作帐务处理;一些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早已完工,迟迟不决算;有些主体工程尽管已完工多年,仍以尚有零星投资未完为由不办理竣工决算。三是有些企业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手续不健全,无原始凭证,只计总帐,不计明细账。有些根本就无任何手续。如某化工企业投资于联营企业的机器及设备总额近600万元,联营企业倒闭后,由于没有手续,损失的机器及设备也无法进行清理;四是某些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固定资产划转手续不健全,造成甲企业的资产由乙企业无偿使用,双方都不提折旧。

上述问题,一是造成企业固定资产帐帐不符、帐实不符,资产流失,家底不实,产权不清;二是企业不能正常提取折旧,使企业的生产耗费得不到及时足额补偿;三是利息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四是造成企业效益不真,利润不实,影响了资产、负债、权益的真实性。因此,审计人员应通过总帐与固定资产二级帐的核对、现场抽查摸清家底,对管理混乱的企业应督促其建章、建制、建帐,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四、对企业票据的审计

审计中发现,有些单位票据管理问题突出。有的单位收据无财政监制章,有的部门票据使用混乱,有的单位票据丢失严重。票据的使用和管理中有很大的漏洞。一是不少单位票据领用无手续,核销也无手续;二是票据使用混乱。有些行政单位大量购买使用无财政监制章的收据或自制收据,不仅脱离了财务监督,而且形成了大量的“小金库”;三是票据使用不规范。有些单位为逃避监管,利用大头小尾及外来收据套取现金形成“帐外帐”;四是票据保管不善。有些单位作废的票据不完整,如某公司作废的收据仅存两联,关键的收据联全都“不翼而飞”。

收据是重要的财务凭证。不仅是使用单位的收款和入帐依据,也是接收单位付款和记帐的重要凭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收据的管理和现金的管理同等重要。但是,由于审查票据工作量较大,多数情况下,往往被忽视。因此,审计人员在加强对收据领用手续的审查管理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已使用过的收据的审查,特别是对那些无财政监制章的收据、自制收据更应重点审计。

审计人员在企业审

计中如果对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注意,一定能更有效地回避审计风险,强化审计监督。此外,对防贪反腐,维护财经纪律,保护被审计单位和国家资产的完整,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经济责任审计中问题与对策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2014年7月27日,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经过有关各方几年来的共同努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重要性 问题 对策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正朝着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了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政策性较强,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严格遵循职业道德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不仅对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缺乏调查、研究,而且对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方向也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方法上,审计按以往惯例,先账本、再报表、后凭证,主要精力放在收集整理大量的会计数据之上,较少采用如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总量分析等综合分析方法,审计报告使用语言模糊不清,审计结论表达不够规范,定性不恰当等问题。其次,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最为重要的途径是加强政治学习,把握坚定的政治立场,无论在任何困难条件下都不动摇,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

2、先离后审,时效滞后

尽管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了“先审后离”原则,但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操作中,“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且任中审计所占比重偏低,有的地方甚至是审计归审计,任用归任用,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由于审计机关的力量又有限,有的已离任领导干部对审计重视不够,审计工作仅仅停留在形式和程序上,这给审计人员收集资料、责任区分带来很多麻烦。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使审计结果应用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有待改进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被审计单位不断采用新技术,信息系统日趋复杂,数据量急剧增长。要求具有监督、服务职能,维护国家财经法规有效执行的国家审计工作,必须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来迎接信息化对审计质量的挑战。但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仅停留在公文处理阶段,部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审计人员也只能依靠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对象的财政财务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系统和业务电子数据还较难涉及,更谈不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体系和标准,评价笼统 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是评价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真实可靠,直接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科学性。审计评价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关系审计部门的形象和权威。第一,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情况是多样、复杂的,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功过是非准确的评价,没有统一、具体的审计评价标准是难以做到的。审计工作缺乏具体的指导,审计评价随意性较大。第二,由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认为任期经济责任与通常的财务收支审计无多大差别,因此只对领导人所在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比较笼统。以上问题的存在,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界定难度,造成审计评价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可利用价值。

5、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足,影响审计效果的发挥

搞好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的,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的最终体现。但是,目前缺乏统一、具体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评价标准,责任界定难度大,审计评价质量不高,难以根据评价结论任用干部。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的不透明和不具体,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的问题,影响了运用效果的发挥。虽然各地都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但相关单位对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认识不到位,联席会议的召开和议题都带有较大随意性,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配合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全面运用。

三、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一是要强化培训。审计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实际能力,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采用的法规依据一定要准确。加强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是保证审计人员既具有查账技能,又具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必备素质的关键措施。二是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整个审计事项评价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落到实处,发扬求真务实、坚持原则、严谨细致、勇于奉献的审计精神。

2、严格执行“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

加大任中和任前审计力度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时效性的关键,积极探索对拟提拔干部进行任前审计。首先要求党政组织的人事部门,在确定领导干部调动或升迁之前应通知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然后参照审计结果及组织人事部门的考察结果决定干部的提拔、任用。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相比,任中审计更能发挥审计职能,任中审计实行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能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预警和防范作用。坚持“凡动必审”的用人规则,加大及时查处力度,采取“考审同步、先审后提”的用人制度。

3、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计算机审计

强化培训,不断推进审计队伍建设。第一,要在搞好全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普及培训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审计骨干培训和计算机审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相互结合,使审计人员尽快熟练掌握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打造一支高素质,适应计算机环境下审计工作要求的审计干部队伍。第二,强化审计项目实施各环节的质量。推广应用AO和OA开展审计工作,对实施的审计项目全部实行电子化流程管理情况复核。切实做到了纸质项目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同步对接,实现了审计质量控制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

4、搞好审计评价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评人”,关系到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政策性非常强。首先,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审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办理,同时要把握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不同之处。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综合思考、分析问题,对被审单位和事项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其次,我们要从宏观层面着手,在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研究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性较强的评价体系。这样审计人员更能全面、充分对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有效利用。

5、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加强对审计信息的综合分析,提高审计报告的实用性。探索研究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更好运用创造条件。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制度,探索创新扩大审计结果运用的形式和平台、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协调配合机制。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编制管理部门、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大审计结果运用的力度。

总之,全国各地审计机关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工作和积极探索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市场经济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各级审计机关应高度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断提升审计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界定与评价[J].中国审计,2002(9)。[2] 刘宇:浅谈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7(04)。[3] 李洁丽: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财会研究,2003(3)。

[4] 沈桂和: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对领导人员进行评价[J].交通财会,2012(07)。[5]高彩玲:对计算机发展思路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3(9)。

第四篇:企业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往往通过扩大再生产或改进技术水平来推动自身发展,拉动国家经济,为此企业一般会投入大量资金到基本建设中。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只关注基本建设建成后给其带来的经济利益,忽略了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其实,企业做好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审计有利于节约项目投资,也能提高其经济利益。为了让企业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本文对企业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审计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设工程 竣工决算审计

一、引言

基建工程对一个企业而言是一个周期长、规模庞大、投入资金多的大型项目。该项工程的成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做好该项目竣工后决算审计工作,不仅可以使工程报价真实准确地体现,还有利于企业规范项目管理工作,是基建工程成功的一项保障。简而言之,搞好基建工程竣工后决算审计工作,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基本建设工程预算、结算、决算审核暂行办法》(财协字[1999]103号)、《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6]503号)明确指出企业基建工程竣工后要编制相关的决算,而决算审计是指基建工程验收前由专业审计人员对决算进行审查,因此做好决算工作是决算审计工作的基础。这种环环相扣的工作性质,给我国企业的决算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近年来,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我国企业的决算审计的改进是显而易见的,但还是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

二、企业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薄弱,“算大账不算细账”

企业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从顺利开展到高效完成,不可能脱离受托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更不可能脱离企业,如果企业连最基本的重视都做不到,那么该项工作最后的成效是可想而知的。当今,多数企业为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投入大量资金到基本建设工程中,然而多数企业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该项基本建设工程最终能为其带来多少经济利益。这种“算大账”的思想,使得企业忽略了“算细账”的重要性,更有甚者意识不到“算细账”的重要性。企业之所以对该项工作的意识薄弱,是因为其根本没有意识到做好预算、决算、审计等这类“算细账”的工作,从某些方面来说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决算工作不到位,决算审计麻烦剧增

财政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基本建设工程预算、结算、决算审核暂行办法》(财协字[1999]103号)第二章一般原则中就决算做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定,对其真实性、合法性也给出了具体明确的定义,合理编制和正确披露决算是决算审计的基础工作。财政部《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6]503号)明确: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完工可投入使用或者试运行合格后,应当在3个月内编报竣工财务决算,特殊情况确需延长的,中小型项目不得超过2个月,大型项目不得超过6个月;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未经审核前,项目建设单位一般不得撤销,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主管人员、重大项目的相关工程技术主管人员、概(预)算主管人员一般不得调离。企业的决算大多数情况下同决算审计一起交给会计师事务所编制和进一步审核,会计师事务所内的人员需要向企业取得相关基本建设工程的全部资料,以确保决算以及决算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可是,企业对预算的关注度总是比决算要高很多,将企业的决算交给事务所后,再不时地问决算编制进一步具体情况的企业管理者寥寥无几,这使得企业工作人员在整理决算过程中需要资料的时候,就有些怠慢,工作效率不高,进而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决算报告迟迟出不来,拖延了决算审计的时间,同时也会给决算审计带来更多的麻烦。

(三)审计技术方法陈旧,隐蔽问题难发现

较一般的审计而言,企业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审计有一定的政策性、业务性,而且对专业审计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计工作。企业基本建设的决算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最大化节约工程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利益。从这一点上看,其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还要求审计人员有一定的工程经验,让一个刚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做基建工程决算审计显然是不现实的。审计人员如果继续使用陈旧的审计方法,明显已满足不了当代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的要求。除此之外,企业基建工程的进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由于进展过程中发现某方面设计不合理,设计师就会积极做出相应的调整,随之工程用料就会发生改变,而一些施工单位利用这个漏洞来间接提高工程成本,层层设防的隐蔽问题审计人员就比较难发现。因此,审计人员将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程项目的特性相结合,进行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三、企业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区分内部审计重视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但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比如审计目标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管理流程的有效性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而外部审计由于其受托于外单位往往有法律合同的约束,其主要为了审核企业各种财务报表的正确性、合法性,等等。除此之外,两者的独立性、重点关注领域、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以及业务范围都不同。企业基建工程的决算审计就是一项外部审计工作,企业应在做好内部审计的同时,慢慢地重视起外部审计工作。企业的管理者不应该将外部审计仅仅看作是审查各种财务报表的正确性、合法性,外部审计的作用绝不仅仅如此,而其间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也远比企业投资者认为的要多很多。企业做好基建工程不可缺少的就是区分内部审计,正确认识、重视外部审计。

(二)督促决算工作细细审查资料

决算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企业基本建设决算审计的质量,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审计机构在做决算审计前必须确保所有的决算资料都符合《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在竣工财务决算这一章对财务决算前、决算中以及决算审查和批复做出的一系列规定,笔者认为审计机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业务水平,规范资料管理的流程,严防决算资料的丢失,一个基本建设工程的决算资料非常多,审计人员应该将收到的资料进行严格的保管,并进行分类;二是加强审查竣工决算编制的依据,决算编制是需要有专门的编制组织的,审查时一定要注意编制组织的完整性,重点还要审查各项清理工作是否全面、彻底,编制依据符合《基本建设财务规范》的有关规定,资料的完整性;三是加大??查决算资料中的其他相关费用,其他相关费用是最容易出现差错的费用之一,审计人员需依据《会计法》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严格核实人工费补差、次要材料差价、施工流动津贴,等等。

(三)全程跟踪审计杜绝不良现象、缓解甲乙双方矛盾

企业的基础建设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而审计单位等一切决算资料全部完整后在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企业基建工程的要求。现代审计中全程审计慢慢地变成了一种趋势,从之前的事后审计跨越到事中,甚至是事前。工程审计同其他的审计不一样,其质量与审计人员是否了解施工现场的状况有直接关系,特别是机械设备的变迁。而审计人员如何了解施工现场以及实施单位有无不良行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到施工现场深入了解,进行跟踪审计。

(四)在实践中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技术

在信息化的时代,会计电算化已经被应用到企业当中,极大地简化了企业核算的过程,而在我国大部分审计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查账的基础上,致使审计工作进展缓慢。本文中不止一次提到过,企业基建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创新审计方法势在必行,审计机构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随着我国高校相继开设审计学,审计人才不断涌现,而审计机构在录用人才时,要更注重他们的实践经验,不要只关注他们表面上的成绩;第二,工程审计不能仅依靠审计人员和工程造价师,还与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有关,审计机构应该将工程审计从一个单纯审计人员审计转变成综合的审计,组建一个审计小组,由审计专业人员担任组长,其他各单位派一到两个人员进入小组,积极配合辅助工程审计;第三,与会计电算化一样,与计算机专业人才积极合作开发相关的计算机审计自动查账系统,确保审计高质量的情况下,多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相结合,运用自动查账的技术,简化审计过程,提高审计效率。

四、结语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推进,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成为了社会公众的大目标,企业的基本建设工程日益剧增,如何保证企业做到“两全其美”――既能促使本企业经济??长又能拉动国家经济。企业投资者要充分认识到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审计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解决好现在基建工程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地采取相关的对策。

(作者单位:广西正德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柳州分所)

第五篇: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企业并购是产权自由交易、资本自由流动的重要表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企业并购的目的不是在于单纯的追求企业形式的扩大化,而是在于追求并购以后所能够给公司带来的效益即获取竞争优势,实现资源互补,达到内部的一体化,从而产生1+1大于2的效果。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并购在理论研究,方法策略操作程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公司并购中期及后期均存面临一些问题,本文就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阐述了其主要问题和有效措施 关键字 公司并购 问题 措施

吉利并购案

一、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问题概述 1企业文化冲突

企业并购预示着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业务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价值观、行为与外来文化极易发生冲突。很多研究表明,并购整合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一体化中不同公司文化的冲突。

1、文化冲突 一个人的文化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方管理人员、员工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惯风俗等的差异,对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反应。跨国并购的企业由于受各国语言、文字、价值观等文化差异的影响,企业中处在不同“文化边际域”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在行为和观念上产生冲突。如果优势企业中的经理坚持自己的文化价值优越感,在行为上以“自我参照标准”为准则来对待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员工,必然会遭到抵制,进一步扩大文化冲突,从而给企业的经营埋下危机。

2、经营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差异

不同的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在企业并购后,并不能马上整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冲突是会产生的。一方面,并购企业认为自己是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并购,因此,被并购企业一切要按并购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来行事,不管正确与否,事实上,并购企业的这种优越感限制了他们的正确思维,被并购企业被剥夺了以原有方式、模式处理事情的权力,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引导不好,就会产生内耗,文化冲突就产生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并购总会面临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冲突 2财务风险

并购过程中的各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在确定目标企业后,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以持续经营的观点合理地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并作为成交的底价,这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采用现金收购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就越高,企业 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收购资金。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3可行性分析不全面

二公司并购后可能遇到的问题

由于各公司的文化背景,运行机制,管理措施以及收购案等各因素的不同,在此一以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为例,简要阐述此案例成功收购后的问题 1简要案例及意义

吉利控股集团签订协议,斥资18亿美元收购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旗下沃尔沃(Volvo)品牌,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旨在推动吉利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更上一层楼。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交易进一步展示出中国的经济崛起正在怎样重塑全球商业格局,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日渐强大的公司正如何在从汽车到自然资源、再到电信设备等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交易是中国公司首次接管一个著名全球汽车品牌。2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他们在海外并购方面所获成功不多

吉利虽然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过一些成功,但毕竟没有运营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的经验。对于吉利如何“消化”沃尔沃,仍有写问题亟待解决。

应的品牌整合方案

三规避并购失败的有效措施 1文化整合

1分析识别文化的差异

2、对于此财务风险

从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降低融资风险。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要量以后,就应着手筹措资金。

3、创建流动性资产组合,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但若降低流动性风险,则流动性降低,同时其收益也会随之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建立流动资产组合是途径之一,使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流动性资金需要的同时也降低流动性风险。

4、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在财务杠杆收益增加的同时,降低财务风险。杠杆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目标企业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在杠杆效应下,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结构能否真正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取决于此。高额债务的存在需要稳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来偿付,而增强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必须:(1)选择好理想的目标公司,才能保证有稳定的现金流量。(2)审慎评估目标企业价值。(3)在整合目标企业过程中,创造最优资本结构,增加企业价值。只有未来存在稳定的自由现金流量,才能保证杠杆收购的成功,避免出现不能按时偿债而带来的技术性破产

结论

并购是一项高技术内涵的资本营运策略与手段,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投资。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强化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和基础。并购应以企业的竞争优势为纽带。企业并购操作得当,所获得的收益是十分巨大的,但高收益的项目永远伴随着高风险。企业购并所具有的风险相当复杂,它伴随着并购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作为购并活动中的中介机构,还是作为企业本身以及参与购并活动的政府各主管部门,都应谨慎对待,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认识风险、控制风险,市场经济中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并购风险也更是复杂多样,所以要充分认识并购中的风险以及合理的来化解并购中的风险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成功并购。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 2010 华尔街日报 2010 中国企业并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下载企业审计中增值税抵扣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审计中增值税抵扣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