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与批判[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7:3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与批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与批判》。

第一篇: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与批判

可能的伪命题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与批判

文•陈树声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尽管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获得众教授、专家、权威中学语文教师的交口赞誉,但在我们一线高中语文教师里,这却是一道备受质疑的作文题目。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今年有七百余人考上重点线,七位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线。这样的学校,教学质量应该不差,能在这所学校教特尖班的教师,教学水平当然是很高的。但就是这样高水平的特尖班语文老师——笔者的同事王老师,却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深表质疑:“我读不懂这道作文题,抓不准它要说些什么,我觉得很‘懵’。”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它并不如众教授、专家、权威中学语文教师所赞的那么完美。

笔者注意到高考试题揭晓之初,也有一位评论家批评这道作文题,说它限制性太强,不是一道好题目。这算是众“赞”辞中的一声“弹”音。

至于笔者,则是彻头彻尾的异议者,打一开始就质疑这道作文题,甚至认为它很可能是一道伪命题。为此,笔者在某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李敖《为自由呐喊》一书中,有一篇《论唱反调》,其中提到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喜欢大唱反调。在九人制的大法官会议里,每当其他八个大法官一致投赞成票的时候,他就总是投反对票。霍姆斯认为,民主制度一定要有反对,民主一定要有异议,有反对和异议才能考虑周详,才能集思广益,才能造成进步。因为这股反对的劲头,他被誉为‚伟大的异议者‛。

2014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一出,马上受到众媒体、大学教授、资深中学语文教师的一致赞誉,鲜少有异议者。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据我了解,我身边的异议者起码有一个半。半个是理一班的王老师,我一直称她为才女。王才女说她读了这道高考作文题目觉得有点‚懵‛,难以清晰把握它的意旨。

另一个异议者,当然就是我了。这段时间一心去读王小波,很受了他‚特立独行‛思考问题的影响。但这不是最主要,最主要的是我确实觉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并非如舆论所吹捧的那样完美。我很浅薄地以为,这道高考作文题有两点不足:一是把学生的思维锁死了,表面上看似乎自由度很大,其实立论辩论的空间很狭窄,基本上就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要么认可科技影响生活与情感,突出生活、情感顺应科技的必要与合理性;要么认可科技影响生活与情感,突出生活和情感对科技的反拨);二是将心理情感范畴的‚点滴‛稀释和自然科学范畴的科学技术直接对应论断,似乎有欠严谨,像是一道伪命题。王小波曾引用罗素的话说:‚从逻辑上说,从一个错误的前提能推论出任何结论。‛伪命题可视为错误的前提,它会带给我们五花八门的错误结论。如果这真是一道伪命题,而我们却花大时间去论证它,那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在那时,笔者仅是直觉地怀疑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思考的深入,再结合笔者学生(高二)在这道作文题写作上的表现,笔者很肯定地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一道伪命题。

以下简述笔者的质疑理由。

(一)这是一道单向性、封闭式作文题,有违新材料作文限定性与开放性统一的原则。

根据相关权威的权威观点,这道题目的立意角度是“数码技术(科技)是否会稀释珍贵点滴(记忆、情感)”,单写“科技改变生活”或“黑白照片的记忆”之类都是偏离题意的。这样,立意点只有两个,一个是“数码技术(科技)会稀释珍贵点滴(记忆、情感)”,一个是“数码技术(科技)不会稀释珍贵点滴(记忆、情感)”。可这仅有的两个选择也不能完存。虽然材料中有“也可能”这样的不确定性字眼,似乎很有开放性,选择“会稀释”与“不稀释”都可以。但在整个材料语境中,“也可能”其实就是强烈的暗示与导向:数码技术(科技)会稀释珍贵点滴(记忆、情感)。这种强烈的暗示与导向,对考生有着极强的钳制性。我的一位同样教尖子班的语文同事,就很肯定地与我争论说:“这就是一道倾向要我们写科技稀释情感的作文题目!”教师且如此,学生更难摆脱这种钳制了。所以说,这是一道单通道、封闭式作文题,它有违新材料作文限定性和开放性统一的原则。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感“命意型新材料作文”越来越走向死胡同,它的狭窄和限定,比老式材料作文更甚。学生们写起这样的作文来,常常是战战兢兢,生怕越雷池一步。可即使如此小心翼翼,也常有触“雷”而抱憾的。如这次高考作文,如果根据“可以从某一角度立意”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原则,由材料一而得“关于黑白照片的深情记忆”也符合题意的。可我们更强调的是整体立意,非整体立意的作文不对,所以那些写“关于黑白照片的深情记忆”的作文,很可能会被判为偏题。可深想,我们认为最切题的“数码技术(科技)是否会稀释珍贵点滴(记忆、情感)”,其实也没能涵括材料一的含意。这,是否也该判作偏题作文呢? 笔者以为,相比于2011年、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的高质量,2014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目要逊色许多,限定性太强,开放性不足。这也导致了2014年广东高考考场作文的不佳。以下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

广东省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表示,从今年发布的优秀作文来看,学生在切题方面表现不错,但是作文的思想性、关注生活和社会的深度还存在一些欠缺。这些优秀作文也多是就事论事,思路上显得放不开。而往年的优秀作文则不乏有思想深度、关注社会、对主流价值观有思考见解的佳作。黄友文表示‚这是十分让人遗憾的‛。

对于黄副院长的“十分遗憾”,笔者以为更多的责任在命题者。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数码技术”、“照片”、“上传”、“网络”、“分享”、“快速浏览”、“ 频繁更新”等,“过于贴近生活”。孙绍振教授曾批评说,当下高考作文命题的很大缺点,是“过于贴近生活”。他在《贴近生活和假定性想象》中写道:“好的作文题目,恰恰是超越日常生活,在想象、假定、虚拟境界中,才显出了优越性的。”“因而,好的命题,最大的特点乃在于激活其智慧的‘潜在量’,这种潜在的智慧,在一般情况下是沉睡着的,只有在命题的规定和想象自由双重冲击下,才能激发出灵气的火花来。”今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既不能超越日常生活,又极具单向性与封闭性,严重钳制了考生的想象和自由,表现欠佳实乃意料中事。笔者的一些同事与朋友,在作文题目揭晓之初便已预见了这种结果。

(二)点滴(记忆、情感)的稀释无关数码技术(科技)。“数码技术(科技)是否会稀释珍贵点滴(记忆、情感)”不符合客观事实。

材料二:‚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这里的“值得珍惜的‘点滴’”,并非指相机拍摄下的生活画面,而是指我们在生活中投入了真挚情感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一旦经历,便会深刻在我们的记忆与生命里。也就是说,这种“点滴”是一段生命历程,以及由此印刻在生命里的情感与记忆。它与黑白胶卷、数码相机并无直接、必然的关系,无论有没有相机、有什么样的相机,它都会深藏在我们的心底,并会时时将之取出而重温、缅怀。相机未诞生的时代,人们一样有许多“值得珍惜的‘点滴’”。即使是现代科技发达,我们也依然有许多“值得珍惜的‘点滴’”。

如果我们粗糙地分类,不妨把数码技术归类为“物质”,“值得珍惜的‘点滴’”归类为“精神”。说物质稀释精神,照片稀释情感,这是很没有道理的。比如说,有个小伙子有一位心爱的女朋友,他的情敌对他说:“我给你1000万美金,你把女朋友让给我。”如果小伙子答应了,我们也不能说是金钱(物)直接稀释了爱情(情),而只能说是小伙子对金钱的爱(此情)超过了对女朋友的爱(彼情)。又比如说,我们问命题人:“您很爱您的母亲,常常想起远在故乡的她,每天都拿着她的数码照片看,还上传到网络上与亲友们分享。那么,依据题目里的暗示和导向,您对母亲的爱会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稀释。您同意这种观点吗?”笔者相信,命题者一定不会同意这种观点。但有一点我们是要承认的,就是我们对照片的珍视可能会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被稀释掉,因为照片是物,物质丰富了,我们对它的珍重减弱,这是很自然的。所以题目里所说的“稀释”,准确来说应该是“在照相便捷而且照片海量的时代,便对数码照片不如黑白胶卷时代那么珍惜了”。可命题者却把这一概念偷换成对人生珍贵点滴的稀释,这是极错误的。

这种错位,把作文题目推向了伪命题的可能性。因为,既然“数码技术稀释记忆、感情”的命题是不合逻辑、不存在的,那么任何认可它的论证也必将是极荒谬的。

而且,依照这种可能的伪命题的观点,我们可以作出种种荒谬的推论。比如,既然科技会稀释感情,使人冷漠自私,毫无温情。那么,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发达,人类的感情将会变成接近于零的稀薄。这当然是谬论。看看西方国家,它们的科技比我们发达,生活比我们富裕,可在人伦、情感等方面,似乎比我们更浓厚且更珍惜。又比如,如果科技真的是使我们珍贵点滴稀释的罪魁祸首,那么我们干脆就不要发展科技了,倒退回到荒蛮的原始社会,那样就不怕珍贵点滴被稀释了。这当然也是谬论,没人会傻到真会这么做。

遗憾的是,命题者似乎恰恰是要把考生往这个错误的方向引导。而我们的考生大多是惯于顺从权威的,鲜有敢于逆龙鳞者。但若真有这样的叛逆者,则珍贵异常。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这样评价:“比较难得的是,有的考生从反向立意,指出数码时代也不会稀释记忆,技术进步不应为人文的流失负责等。”之所以“比较难得”,是因为多数考生都在认可、论证一个可能的伪命题,而只有这些反向立意者,他们的持论不是谬误而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其实,题目中提到的科技与情感,大致可以归属于物质与精神的范畴。情感稀释的问题,不是科技发展直接导致的。它的病根,在于精神本身的荒芜与缺失。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落差,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显得尤其突出。但解决精神稀释问题的“解药”,在于精神自身,而非让物质“背黑锅”。

如果我们不能审慎思考、正确理解物质(科技)与精神(情感)的关系,而将之简单化,就有可能出现“数码技术(科技)会稀释珍贵点滴(记忆、情感)”这样的命题。笔者认为,这应该是错误的。这就像在说:“物质的丰富必然导致精神的荒芜,精神的荒芜是物质的丰富造成的。”如果我们认可这种可能的伪命题,不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而且还会阻碍物质(科技)的发展——那将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三)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不具可比性。

无论命题者愿不愿意、有没有将材料一与材料二作比较的意图,作为读者,笔者确实很清晰且强烈地感受到题目中的比较气息。笔者对这道作文题的概括性解读是:在落后的黑白胶卷时代,照片很珍贵,却饱含了深情的记忆;在先进的数码技术时代,照相很便捷,照片很普通,却使感情与记忆稀释。

如果笔者的解读是正确的,那么,命题者似乎忽视了一个问题:旧时的黑白照相技术和现代的数码照相技术的不可比性。我们都知道“关公战秦琼”的荒谬,可现在我们却一本正经地讨论:黑白照相技术虽然落后,可它能唤起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数码照相技术虽然先进,却可能稀释珍贵的点滴。这个论题有常识性错误。

首先是黑白照相技术在它那个时代是很先进的,只不过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很落后而已,它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不应该放在同一时代去比较,这如同我们讨论“马拉多纳和贝利这两位球王谁更厉害”而永远不会有答案一样。

其次,对感情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每个时代不尽相同。感情也有时代属性,从黑白胶卷时代的感情形态来看,现代的感情形态也许是被稀释的;可从现代感情形态的角度来看,当下的感情形态也许是很正常的,并没有被稀释。硬要把两个时代的感情形态比优劣,只能加剧两种感情形态的“代沟”和“隔阂”。

再次,就艺术感染力而言,黑白照片却常常要胜于彩色照片的。我对摄影不识之无,只能援引别家的文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下是《浅谈黑白摄影的魅力》摘录:

中国书画艺术史上,自古便有‚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说法,水墨画与书法的黑白相用,贯穿在古人的审美观中,即使在彩色颜料出现之后,黑白艺术仍有其独特的魅力。

摄影史与绘画史仿佛有着相似的历程:19世纪首先诞生的是黑白摄影,然而随后产生的彩色摄影并未取代黑白摄影所独有的魅力,许多大师至今都热衷于用单纯的黑白灰来展现多彩的世界,在各种美术馆、画廊的展览中,黑白摄影一直都是无可取代的主要角色。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眼睛对黑白灰的敏感程度远比对其他色彩的敏感程度高,因为黑白灰具有优先唤起视觉神经感知的特性,特别是黑与白。法国摄影家JeanloupSieff一直只拍摄黑白照片。他曾经说过:‚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色彩太多的世界里,彩色只是细节,会让人注意照片里太多的小故事。黑白摄影是一种过滤,能突出精髓,让人一眼进入你的氛围、你的主题。‛如他所说,在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仅有一双眼睛的我们有太多留恋与难以取舍,很容易淹没在五彩斑斓的作品中。

从观者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人处于观看行为的时刻,他所接触到的场景具有客观真实性,他自己无法决定视觉选择,于是五光十色尽收眼底。但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摄影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过程,摄影师可以通过自身对事物的独特理解以及据此选取的独特视角来选取最符合表达意义的空间与事物来进行创作,从而用自己的作品来引导观者。如果摄影是一门艺术,那么艺术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机械地复制一切事物而毫不表现创作者自身的叙事意图,如同大多数彩色摄影所能做到的。黑白摄影的魅力在于,从客观世界中剥离出最重要的骨骼,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来重新组合表现,而将多余、无关紧要的东西藏匿起来,使画面更加精简洗练,即,把现实抽象化、符号化。它并非将色彩丢失,而是以不同的灰度层次再现景物的色彩和深浅,各种色彩都化为千差万别的灰色来表现层次、质感,在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方面更有独到之处。摄影师可以摒除嘈杂的色彩而仅保留最直观的黑白以使画面达到简洁到需要观者通过自身想象来发掘其空白之处,却又鲜明到足以引导观者的想象力不偏离摄影师所期望的空间。所以,英国的特纳说:‚色彩能向人们显示景物的本来面目,而黑白照片却能通过启示的力量,引导人们体会照片上所包含的摄影家的想法。它告诉人们的不只是‘好看和不好看’,它告诉人们的是情感的更深一些方面;这种情感就像照片上的影调层次一样丰富。‛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上世纪90年代国际摄影界掀起‚彩色摄影是叙述性的,而黑白照片则是联想性的‛争论。

一直以来,黑白摄影在自然风光、社会景观的拍摄中多有应用。利用黑白摄影来表现大自然的光色协调,或是社会现实的震撼,是许多摄影师乐此不疲的,但是在人像摄影、特别是写真方面,除了模仿旧时代的古典气息之外,似乎很少有人探究现代黑白人像摄影。其实,黑白人像摄影绝不仅仅是怀旧的手段,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从人像摄影的角度来说,特别是中低调摄影,把握好黑白的运用,配合以恰到好处的光线,黑白可以成为人物的第二道目光。

……

总之,很多情况下,黑白摄影在刻画人物时能够达到彩色摄影所无法到达的深度,抛却了赤橙黄绿青蓝紫,单纯但协调的黑白灰更易集中力量来服务于人物刻画,成为人物的第二道目光。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认为黑白照片比数码照片落后,就会是轻率、片面而错误的。黑白照片比数码照片更能唤起永不褪色的记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黑白照片天然具有这种优势,而非数码技术稀释了我们的记忆与感情。这一点,恐怕命题者未能考虑到。

笔者在上文中用了大量笔墨论证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的不合理之处,并非要否定命题者的才华和贡献。当今中国高考作文命题正处于“超越抒情,突出理性分析”(孙绍振语)的时期,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在兼顾抒情的同时,突出理性思辨,很受孙绍振教授称赞,他在点评2014年高考作文时说:“广东题„„这样的命题,就接触到现代化与前现代之矛盾,应该说,更能考核出考生的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的深度。”

笔者才疏学浅,虽然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所质疑,但在自己,也并不是很能自服己说的。所以为这篇文章拟题时,我用了“可能”的限定词,以示乃商榷。

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很使人寒心。孙犁则说:“文人相轻,却不相害。”孙老的话,很使人暖怀。

第二篇:广东高考作文分析

广东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处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和标点符号)。

专家点评

作文可联系“李娜”

邹寿元 华师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首批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

作文点评:1.《回到原点》以“材料+命题”的模式以前曾考过多次。2.原点指的是返回到原来的地方,或者是恢复原来的状态。命题属于动宾式结构,题目前面有一段文字,对原点做了解释和说明,考生一般不至于离题。3.从内容看,可写空间很大,角度很多。可以侧重讲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可以写怎么回到原点。比如说取得了成功,要向新的进取:就如刚刚取得法网冠军的李娜,她取得很大成功,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她依然要向下一个目标进取。这可以说是一个终点,也可以说是起点。4.从导向意义来说,命题者显然要考生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5、从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来看,虽然文章不容易离题,但是要写好不容易。题目对考生要求比较高。这样的命题可以拉开得分的差距,这样的命题不容易套作。与“与你为邻”相比,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回到原点。其题目实质可以轻易地转换为去年江西的“找回童年”,而作文要求又更为宽泛。从立意角度而言,立足现代社会“快”“紧”“文化缺失”等现状,结合个人自身、人类群体、社会结构等加以探讨,当为最佳。当然,如果考生乐意写那些历史人物评述,这里的转换也非常容易,强调扣住“原点”之题即可。但如果材料陈旧,纵然陶渊明归隐可以认为是回到原点,李白走出官场可以认为是回

到原点,苏东坡在贬谪之路的回到内心也是回到原点,但千篇一律的文章,高考考场毕竟没有竞争力。还得力求材料出新。引导学生思考生活

邹寿元

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语文教师

今年的高考作文,从命题方式的角度看,仍然是材料加命题,是以“回到原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这种命题方式为广东考生所熟悉,符合广东考生的实际。从审题角度看,“回到”,指返回并到达(原来所在的地方),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指事物的根本或开端,“点”,指一定的位置。标题为动宾结构,是比喻。题目之前有一段文字,对“原点”作了解释说明。考生一般不致离题。

从内容角度看,可写空间大,角度多。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侧重写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可侧重写怎么样回到原点。比如: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正直、善良、宁静的本真之心。比如:当我们取得了一个成功之后,下一个目标又让我们从零开始,回到原点,永远保持一颗奋斗进取之心,像刚刚取得成功的李娜。

从导向意义的角度看,命题者显然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生活(这是最大的特点)。比如,面对当前的社会风气,现代人的情感变化,社会文化发展,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应该如何去做,等等。

从选拔性考试的特点看,这篇文章要写好不容易,考生对问题要作理性的冷静思考,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可以拉开得分距离。同时,这样的作文,一般不容易套作。

作文题难度近年来最低

张诚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老师

这题是近年来审题难度最低的一次。题的难点在于原点的理解,但材料里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所以,你只要是在基本范围内写,肯定不跑题。可以说,今年的作文题跑题比不跑题要更难。

这个题目是动宾式的,如果用记叙的方式去写,就侧重在如何回到原点的过程,如果用议论的方式去写,侧重在为什么和怎么样。考生写出好文章来是非常有可能的。

与去年的《与你为邻》相比,去年的题目有很多关子,是谁与你为邻啊,写的过程当中如何抓住我和你,很多学生都写成了与他为邻,去年的题有审题的难度,今年几乎没有。

我们现在的学生很关注现实、时髦的东西,而对于传统,本源的东西思考的比较少。这个作文题中,原点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去思考,思考一些本源性的东西。如果要写出深度,关键是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认知问题。如果作文中写了一些负面情绪的内容,也不一定就得低分,要看考生是怎么写的。当然,我们原则上是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去看待生活。因为他们还很年轻,他们的生活应该是阳光多于负面的。

今年的作文题对诗歌没有限制要求,肯定是可以写诗歌的。但考场写诗歌不合适,一个原因是评卷者是否能评判;第二个原因是学生能否写好,写诗歌风险很大。你比如说800字,写诗歌,算行还是算字,这都是很模棱两可的东西。今年作文题让人很兴奋

陈少华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语文评卷组组长

今年广东高考题作文题,考生看到题目,能够很快兴奋起来,什么是“原点”,导语有提示,“原点”可实指,也可通过引申、比喻等手段获得虚指意义。导语提示让考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又能让优秀的考生获得更多更深入的启发,能更好地发挥水平。

总的来说,写作内容能让考生可以说、有话说,有精彩的话说。命题有格调,格局开阔,给考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回到”又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成长与认知来说话,避免不着边际任意发挥,可以较快入题。能够出有思想性、真情实感的东西,将人生积极向上、奋发向上的东西辩证地、有效地提炼出来。例如:在写作中,考生既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辩证立意。在具体内容上,“回到原点”可以是一种反思反省后再出发的大智慧,也可以是一种调整策略或力量后的再出发、再冲刺,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事艺术;还可以是表面上写一种重复或位置复原,其本质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考生可以就生活中的具体话题如自然环境回到原生态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物质丰富的今天,人的精神和道德应该回到本真的状态,还可以写个人迷失后,如何找回自己本来的位置等等。

考生如何构思立意,选择什么内容来写,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或人生观,它体现的是考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与感悟;考生写作能力的高低,真正体现在考生对生活体验的广狭,对社会人生问题思考的深浅和是否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认识等方面。

广东近年高考作文

2011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2010年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009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008年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7年

作文要求:话题作文“传递”。

2006年

高考作文题为: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近年来,房地产业与外贸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十多年,大中城市房价也随之强劲上涨,但住房也失去了居住的本质。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有3000多万套住房空置;深圳大学博导国世平透露:他的一名学生购买了680套房用来投资。

中国的住房成了金融产品,投资成了主要用途,居住成了次要功能。

2009年年底,中国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进行全面调控,调控范围之广,调控手段之多,调控力度之强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国家目的很明确:挤出房地产市场泡沫,让楼市回归“自住”的本质。

2010年,对于佛山“刚需”与其他需要购房的市民来说,是“腥风血雨”的一年,售楼小姐对他们吼道:“买不买,不买我们会继续涨价。”那段特殊的时节,有人无奈被迫买房;有人为求增值不断买房;有人为房喜,有人为房怒;有人为房笑,有人为房忧„„所有这一切,只是每个人的心中没有“原点”。

2010年,开发商也是一团乱麻。2008年,佛山楼价大跌,很多开发商在低位卖房,2009年与2010年,佛山楼价不断上涨,开发商“吸取教训”,不断抬价,推迟出货节奏。等到政府“限购限贷”,才后悔不迭。

开发商大多于改革开放初期做生意起家,或依靠企业转制暴富。他们发家致富之前的梦想是:让自己与家人过上舒适的生活,开拓一个事业的平台。如果条件允许,为社会、为乡亲作些回馈。

我们认为,开发商大部分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也有个别开发商,忘记了自己的“原点”——儿时的梦想,少年的誓言,甚至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底线。他们与炒房团勾结哄抬楼价,利用“假按揭”欺行霸市,使用假冒伪劣材料制造“楼歪歪”、“楼脆脆”等例子举不胜举。他们走得太急,失落了自己的“原点”。

目前,佛山楼市成交骤降,因为市民有政策撑腰,他们“不见兔子不撒鹰”——见到合理价位才会出手。

开发商却“犹抱琵琶半遮面”——降价幅度太小。原因在于他们至今没有理解政府调控让房价“回到原点”的核心目标。

障碍应当拆除,“原点”必须回归。开发商与消费者尽快对合理价位形成共识,楼市才能重新振作起来。

作文较去年好抓题,我是写议论文的,把‘原点’作为‘起点’来理解。而选择题、古文以及语言运用题等是比较简单的,今年古文还是讲人物。但我觉得古诗比较难,特别是第二问‘结合全诗谈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真的是难倒我了!但总体还是有信心的。”不过,有些考生认为病句的题目有点抓不准对错。

第三篇: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

陈妙云: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

一、作文题型分析

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卷作文题是一道由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写作题型。

材料有两段文字,第1段文字是汤因比曾经说过的话;第2段文字是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的信中说过的话。

引出的写作范围有两方面:

其一是“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其二是“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二、关于材料的解读

1.材料第1段,汤因比的话,表层包括了两个意思:其一,汤因比选择出生的时代是公元一世纪,他愿意选择的出生地点是中国的新疆。其二,汤因比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的原因,是“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汤因比的话,表面在谈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深层是要表达他喜欢文化,并且喜欢多种文化交汇。更深一层是要表达他对文化的重视。汤因比为什么喜欢文化,并且喜欢多种文化交汇?因为他“醉心于古文化研宄”。汤因比为什么重视文化?因为他在研究文化的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文化之于生活的重要影响。人的生活,需要物质,更离不开文化。所以,他向往能生活在文化丰富的时代和地方。这是汤因比所说的这段话的深层意蕴。

2.材料第2段,表层包括了三个意思:其一,涵娜愿意选择生在一世纪以前。其二,伊雷娜宁可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其三,居里夫人并不在乎出生在哪个时代,因为她认为“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涵娜、伊雷娜都选择出生的时代,而居里夫人却不选择,为什么?因为居里夫人认为,生活不是被动地受制于时代,生活是由人主动去创建的。这就是居里夫人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的深层意蕴。

将两段文字结合起来解读,这个材料主要是谈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汤因比、涵娜和伊雷娜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时代影响着人的生活,生活在怎么样的时代,就会有怎样的生活。而居里夫人却与三人的看法相反,居里夫人则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三、关于材料与写作范围的把握

1.题干中“上面的材料”明确指示了材料与写作范围有密切关系,因此不能脱离材料的表层意或引申义作文。但可以将材料引入文章,也可以不引入文章。

2.题干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因此,可以从材料的第1段自选角度,或从材料的第2段自选角度;也可以将材料的第1段和第2段结合起来自选角度。

3.可以在材料的表层意中自选角度;也可以在符合材料表层意的引申义中自选角度;“表层意”角度与“引申义”角度没有优劣之分。

例如,“表层意”角度有:“选择出生的时代”、“选择出生的地点”、“选择出生”在“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带”、“愿意出生”在“以前”、“宁可”、“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例如,“引申义”角度有:

①由汤因比选择的结果与原因,引申出“文化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申出相关的角度。如:针砭当下人们重物质轻文化、谈人类生活为什么不能缺失文化、在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带生活,日子一定有趣,等等。

②由汤因比、涵娜、伊雷娜的选择,引申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的角度。如:选择生活在唐代、活在当下、论改革开放时代与80后人的生活观、哪个时代的人生活最幸福,等等。

③由居里夫人的话,引申出“人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的角度。如:我的生活我做主、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靠我们创建、21世纪,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等等。

4.不能只选材料中的某个词作为“自选角度”。

例如,只选“选择”、“文化”、“写信”等词写文章。

5.不能脱离材料表层意任意引申出角度。

例如,享受生活、中国文化璀璨,等等。

四、考生应试作文分析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平均分37.8分,比往年低。很多人问,为什么低?这确实值得分析思考。

(三)从考生作文看平均分低的原因

有些同学因没有接受过材料作文的训练,以致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两段文字,只好继续沿用“导语”的应试方法,简单挑一句话来写。水平差的考生,竟糊涂到只挑某个词来写。„„不少同学不知道可以从材料引申出话题或标题,不敢超越材料生怕偏离题意,以为贴紧材料挑“原话”写保险。更普遍的问题是,不少考生向来就不愿意花时间阅读与理解材料,把审题异化为“审套”,只关注自己“宿构的文章”,“口袋的材料”怎样与作文题的那句话联系上。这种应试“技巧”干扰了原本具有读懂材料水平的考生却写出了读不准材科的应试文章。而这种由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应试水平的比拼,首先就在材料阅读和理解水平的区分上。

从考生自选的角度,可看出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粗浅。将近1/4的考生自选了偏离题意的角度。将近3/4的考生选“表层意”角度,其中“选择出生的时代”较多;其次是“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选“引申义”角度的少,能从“文化与生活”、“时代与生活”、“人与生活”这些深层义去展开思考的考生很少。

从考生作文的内容看,思想深刻、内容充实的文章很少„„难道高中毕业生对“文化与生活”、“时代与生活”、“人与生活”这些话题感到生僻和玄幽?更让人不解的是,选择生活在当下的考生,竟连活在当下的体验和感悟都写不充实,连为什么要选择活在当下的理由都写不清楚。这很值得反思。

从考生作文看,考生的思维能力迫切需要提高。那些写“活在当下”的文章,思维能力强的考生,就能紧扣材料,将应试的文章思路,扣紧在“为什么”选择活在当下或“怎么样”让当下的生活“有趣而且有用”去展开思考,建构出清晰的论述思路,从容地写出“立意深刻”或“内容充实”的高分作文。而思维能力差的考生,虽然选对了“活在当下”的角度,但写出的却是偏离题意或若即若离的文章,例如“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当下人喜欢‘穿越”’等等。还有些文章,思路是松散的,混乱的,导致全文中心不突出,中心不明确,东拉西扯,让人不知所云。文章思路不清,不仅仅是结构技巧问题,更主要的是写作主体思维能力差的问题,想不清楚必然写不清楚。写不清楚的文章,肯定分数低。

从考生作文看,考生的论证水平仍需要培养。今年,95%的考生自选议论文体。议论文是以论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好议论文的关键是论证要好。目前不少考生误以为论据多就好,因此普遍以堆摆论据代替论证。从文章交流的目的看,议论文不可能以论据数量竞高低,而以说服他人的质量评优劣。现在考生写议论文,无视论据贴切不贴切,写上去OK;无视述与论的比例,写够字数了事。不少议论文述多论少,搞得文体特征模糊。不少议论文主体的三段,是断裂的互不“干涉”的“独联体”,横式排列,但这三个主要段落,究竟想构成全文

一个什么中心,通俗地说,全文想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却浑然不清不楚。这样写议论文,得分肯定不高。

„„

第四篇: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陈妙云

尽管妙云教授说这是陈老师最后一份试题分析因为她去年已经退休了,明年就不写了,评卷也不参加了,但主持广东高考作文评卷10余年,她对作文的分析依然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一、作文题型分析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题型,与2012年的作文题型基本相同,依然采用“材料引……”的题型。

但2013年的作文题与2012年的作文题略有变化,其不同处有:①2013年“材料”引出的是“写作要求”,而2012年“材料”引出的是“写作范围”;②2013年的作文题没有了“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及“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的范围设定,而提出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的写作要求。

从审题的难易度作比较,2013年的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考生对其阅读与理解难度低,审题明显比2012年的作文题容易。“材料引……”这种作文题型,有效地弥补了以往命题“限制过于宽泛”的缺陷,较好地抑制了套作、抄袭和模式化写作等不良的应试行为。但是,“材料引……”这种作文题型,又客观存在着考生不能直接进入写作或可能受阅读影响而不能正常发挥写作水平的问题。降低阅读和理解材料的难度,让考生既受“范围”限制,又能尽快进入写作,这是“材料引……”题型最理想的命题效果。可以说,2013年的作文题比2012年的作文题显得更为成熟。

2013年的作文题取消了“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及“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的范围设定,这很可能是有意避免大多数考生因没有捐助和受捐助的亲身经历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感悟”。2013年作文题提出“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的范围”的写作要求,其写作范围实际上是被进一步限制了。因为“含意”是指“所包含的意思”,考生只能在“材料”的“内容”和“材料”所包含的“意思”范围内写作,而不能由“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而引申出相关的“含义”话题。从对材料的把握方面论,2013的作文题比2012年的作文题“在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的范围内”提供给考生自选角度还是不少的。

二、材料内容与含意分析

整体理解2013年作文题“材料”的内容,主要说的是捐助与接收捐助的问题。具体的内容有:

1、富翁捐助贫困家庭;

2、家庭一感激地高兴地接收捐助;

3、家庭二犹豫着接受捐助;

4、家庭三感谢富翁好意,但拒绝施舍。

2013年作文题“材料”的“含意”有:

1、慈善

(1)富翁捐助贫困家庭,是一种善举,没有恶意。

(2)慈善不仅仅是扶贫,更重要的本质是传递爱心。

(3)接受慈善,不仅接受捐助,而且接受爱心。

(4)感激慈善就是释放爱心,回报慈善更是扩大和传递了爱。

(5)慈善要讲究方式,讲究智慧,才能把爱意传递。

2、接受捐助的心态

心态一:受之无报。如家庭一,这种心态源自于他们认为捐助是无偿的,感激即可。

心态二:受之必还。如家庭二,这种心态源自他们认为无论捐助者有无要求偿还,受助者都应该偿还,这即对得起捐助者,也证明自己不贪不懒,有借有还,接受别人的捐助才能心安理得。另外,这种心态也含有知恩图报的意思。

心态三:只谢不受。如家庭三,这种心态源自自尊,他们认为人穷志不能短,接受施舍就丢弃了尊严。因此,这种心态也含有自立自强的意思。

3、贫富关系

从数量关系看,富人少,穷人多。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看,这种经济结构不理想,难奔小康。

从捐与受捐的关系看,捐助的富人少,需要受助的穷人多,捐助扶贫显得杯水车薪。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捐助只能帮助一些人解决暂时的困难,但不能使整个社会脱贫致富。

从富翁的善举与家庭三的拒绝施舍看,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三、自选角度分析

(一)从“材料内容”可选的角度:

1、富翁角度

2、家庭一角度

3、家庭二角度

4、家庭三角度

5、接受捐助角度

6、家庭一与家庭二比较的角度

7、三个家庭对比的角度

(二)从“材料含意”可选的角度

1、慈善(慈善是中华传统美德、慈善的本质、慈善的方式……)

2、接受捐助(应该接受捐助、知恩图报;不应接受捐助、自立自强、有尊严地活着、有骨气……)

3、贫富(富人应该怎样做,富人应该怎样捐,富人为什么要捐;穷人应该怎样做,穷人应该怎样面对捐助;富人与穷人的关系……)

四、作文要求(2)的评判细则

2013年作文题的要求(2)明确规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如何评判?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评卷作文题组经过认真研究,制定出以下五条评判细则:

1、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自选角度,判“符合题意”。

2、在“材料”范围内的其他内容自选角度,判“基本符合题意”。如“白手起家”“慷慨”“帮助”……

3、仅以“材料”为由头引申话题,然后离开“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判“基本符合题意”。

4、完全离开“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判“偏离题意”。

5、暗合写法不判“偏离题意”。

五、考生应试作文分析

(一)考生已熟悉“材料引……”作文题型

自2012年高考作文实行“材料引……”题型后,经过一年认真备考训练,2013年的考生,已掌握这种作文题型的应试步骤与方法,大多数考生能在“材料内容与含意范围内”自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角度写文章。不少考生选富人角度,探讨慈善的方式与方法,强调慈善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呼吁慈善要尊重受施者。也有不少考生选接受捐助的角度,对三个家庭或赞或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还有不少考生轻视“材料”主旨,离开“捐助与接受捐助”这个主题,随意去引申,例如,将“捐助”引申为广义的“帮助”,帮助做作业,帮助改掉坏脾气,等等。又如,由“材料”中富人白手起家,引申出“奋斗”的角度,写出一篇若干穷人经过奋斗而成功的文章。这类文章,审题被判“基本符合题意”。

还有不少考生以“材料”为由头,宽泛地引申话题,完全离开“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如由三个家庭接受捐助的三种心态,引申出“选择”的角度,然后将“材料”丢弃,独自去论他的“选择”。还有由家庭二为由头,引申出“回报”的角度,然后天马行空地去论与接受捐助完全无关的回报。这类考生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有明显的套作痕迹。这类文章,审题被判“基本符合题意”。内容项一般在三等评分,发展等级分也随之大受影响,表达项水平再高,也只能在二等下或三等评分,总体得分肯定不高。对于具有一定写作水平的考生,一定不能采用这种简单由头谈后套作的投机方法,这会影响其写作潜力的发挥。至于对自己写作能力缺乏自信的考生,企图用这种方法蒙混得分,应该觉醒此法不灵了,老老实实给力学写作吧,凭真才实学得分,才是正道。

还有不少考生采用扩写来应试,就“材料”的某个细节作合理想象编故事;还有的采用续写应试,就富人或某个家庭作合理想象,写散文或记叙文。扩写合续写都不是“材料引……”所提倡的应试方法,得分都不会高。至于没有“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及“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的要求,在“材料内容与含意范围内”扩写或续写究竟行不行呢?窃以为,目前命题方尚未考虑此问题。假如允许的话,扩写与续写将是容易得高分的写法。但是,在命题方没有明确指示可以“在材料内容与含意范围内”续写与扩写前,应该引导学生不扩写不续写为妥。

(二)原创作文明显增多

2013年的高分作文,都是原创的文章。在这些高分的原创文章中,表达出考生对慈善或接受捐助的深刻见解。尽管考生不一定有慈善或接受过捐助的亲身经历,但不少关注社会的考生,对这个公共话题,还是有话可说的,并且提出了新颖的建议。在这些高分的原创文章中,还显示出考生较丰富的知识面与较广阔的生活阅历,古今中外关于慈善与接受捐助的言论事例异彩纷呈,还能运用贴切有说服力的论据展开具体论证,文章内容充实。在这些高分的原创文章中,完全不见套路额痕迹,文章思路畅达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在这些高分的原创文章中,语言比较流畅,有些句子还有文采。

更可喜的是,原创作文越来越多。尽管有些原创作文还显得思想稚嫩,有些论据欠准确,但比起那些用早已背熟的材料和文段来牵强附会的套作,“原创”更值得鼓励和肯定。例如,在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中,写陈光标高调慈善的很多,但评卷时强调,这是“不约而同”,评分绝不能因写的人多而判其雷同平庸;应首先充分肯定考生关注社会并贴切选用论据的能力,同时强调应客观地根据其论证水平评分。2013年广东高分作文评分,强调对原创作文宽容,对原创文章给予鼓励性评分。

六、2014年作文备考建议

(一)依纲备考,落实考点

依纲备考,是最科学最奏效的备考。每年,教育部下发语文考试大纲,广东教育厅下发语文考试大纲说明,这些事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的纲领性文件,出题的依纲出,备考的依纲而训练,评价的也必须依纲而评,环环紧扣考试大纲,有条而不紊。因此,教高三的语文老师,应该关注和钻研考试大纲和省考试大纲说明,科学而及时地发现考试动态,科学地设计备考方案。

(二)强化审题训练

“材料引……”这种作文题型已经考两年了,学生对这种题型日渐熟悉,对这种题型的审题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在此基础上,应该将审题训练的重点落实在对“材料内容与含意范围”的准确把握上。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提供给学生训练的作文题,其质量要高。有些人备考喜欢搞“题海战术”,在网上搜寻一大堆作文题,不筛选就印发给学生训练,结果是越训练越糊涂。根据以往曾对“材料引……”作文题型提出的疑惑来看,多数是由质量差的“材料”引出的。

另外,审题训练的重点也要落实在角度的选择上。确保“在材料内容与含意范围内”选择角度;并且要处理出“单一”的角度;尽量甄别出“有价值”的角度。

(三)强化原创作文“中心突出”的训练

沿着2013年的命题趋势,以后的“材料引……”作文题,其审题将会控制在考生易于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审题难度降低后,作文分数的区分度,就自然回归到考生应试作文水平的比拼上了。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分,主要看两方面:其一是判审题;其二是判作文。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审题划定的等级为“一等的符合题意”“二等的符合题意”“三等的基本符合题意”“四等的偏离题意”。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文章评判的项目是很具体的,评“内容”项的细目有“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评“表达”项的细目有“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书写工整”。这6项细目,便是作文评价的得分点或失分点了。

所以,作文备考不能只训练审题,还要训练写文章,按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所制定的评分细目,认真训练学生,达到能写出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以及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书写工整的文章。但是,目前学生写文章的水平,距离评分标准所定细目还挺远。比如,文章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材料欠丰富,结构混乱,语病较多,等等。还有些学生甚至连“原创”的信心都没有。确实,作文备考任重道远。正视困难重重,不是放弃而是重视。套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越来越多人写原创作文了,再不原创“蒙”不到分了!

面对学生作文诸多问题,建议在培养学生“原创‘写作能力时,试试以训练“训练中心突出”为突破口,辐射性地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1、训练想清楚才写

造成写文章中心不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乱写”,不是想清楚了再写,而总是“边写边想”,于是写到哪想到哪,想到哪写到哪,写好写不好全平凭运气。这种不好的写作习惯,是中心不明确的“罪魁祸首”,必须先解决!

高考作文与平时写作不同,平时写作文可以先写初稿,然后修改,再定稿,如果不满意还可以重写。但高考作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写即定稿,因此,想清楚了才动笔表达,这是管住思路,“中心突出”的保障。现在学生普遍处于“不写思路出不来”的状态,总是写了一句才想得出下一句。这种状态实质就是一种写作习惯,这种习惯是经过了好些年悄悄养成的。这种不良的写作习惯,只保证了能写出800字,却保证不了“中心突出”,所以必须要改。而较长时间养成的不良写作习惯,要在较短的备考日子里改掉,确实不容易,需要强化训练,由不习惯训练到习惯,由“乱写”训练为“清清楚楚地写”,由“动了笔才逐渐清楚”到“动笔前就清清楚楚”。

2、训练动笔前确立“中心”

许多学生,审题选择了角度后,就动笔写作文了。他们不知道,还需要确立文章“中心”,才能动笔写,这才有可能写出“中心突出”的高分文章。什么是文章“中心”?文章“中心”指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看法。例如,《点亮万家灯火》这篇文章的“中心”是:赞扬家庭一“感激地接受”好。

动笔前确立“中心”,就能避免东拉西扯。角度与“中心”有密切关系,往往一个角度可以确立出N个“中心”。例如,《点亮万家灯火》的角度是“家庭一”,这个角度,可以写“接受捐助好”的中心;也可以写“接受捐助不好”的中心;还可以写“知恩图报”的中心……800字的文章,一般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写,才有可能写得深刻,才能写得“中心突出”。

确立“中心”是在动笔前,选定角度之后。这是个构思的思维步骤,一定要通过训练,让学生习得并形成写作的好习惯。

3、训练动笔前想清楚怎么展开“中心”

怎样将“中心”展开,形成800字的文章,这需要在动笔前想清楚。例如,“赞家庭一感激地接受好”,这一“中心”如何展开?《点亮万家灯火》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通过三个家庭作比较展开的。“家庭一”为什么好?其一,家庭一没有家庭二的多余顾虑;其二,家庭一没有家庭三的无谓戒心;其三家庭一接受了善意,温暖了他人,学会了感激,点亮了内心。这就围绕“中心”展开了三个分论点。

动笔前花时间去想清楚怎样展开“中心”,“中心”更清楚了,全文的思路也呈现了,结构也就随之有眉目了。

4、训练动笔前想清楚了用哪些题材表现“中心”

目前不少学生在考场上写作文,靠的是将考前准备好的那几个材料,不管它贴不贴切,只管往题意上“扯”,专注着怎样“扯”的靠“近”些,“套”的痕迹淡一些,这样的“写作”(这是制作)哪还有“中心”?

在“中心”确立前就准备好的“题材”,被称之为“万能题材”“口袋材料”,用这些题材制作文章,一般写不出“中心突出”的文章。科学的写作过程,应该是想好了“中心”及其展开,然后才根据“中心”及其展开的需要选用题材。这样的题材才能有效地表现“中心”。

在训练学生选择题材时,除了强化围绕“中心”选材的原则外,还有必要辨正以往对题材甄别与评价的误区。甄别与评价题材好与不好,不是看其数量或掌握材料所体现的知识面,也不是看其用的人多人寡,而主要评价器与“中心”的逻辑关系,主要评价其对“中心”的表现力。

5、训练动笔过程中将“中心”表达清楚

表达过程如何紧扣“中心”写作,这是“中心突出”的重要环节。如何将想清楚的“中心”表达得清楚,同样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

第五篇:2014广东高考作文

被“稀释”的点滴美好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相机,甚至是更高级一些的数码单反相机已经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而那一份围坐一起看着发黄的老照片追忆似水年华的温情,似乎也已不复存在了。那份点滴的美好也正在一点点被现代科技稀释。

是现代科技的过错吗?不,不是这样的,他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泛黄的照片记忆,它是美好的。错就错在人们的对照片的频繁更新与快速浏览,而忘记去抓拍生活中有意义的点滴与边浏览照片边去回忆美好的点滴。

“人们的品质显示出时代的特征,正像汽车一样”,伊丽莎白.鲍恩曾说过。是啊,现在人们快速、浮躁的生活品质反映出了整个社会正处于一种不正常的快速之中。果真,快速、简单得到的东西不容易被珍惜,正如如今的照片一样。我们常常会在新闻中看到这样的新闻,一个普通人在中了一份超级大奖之后,挥霍无度,没有过几年,那个人甚至过得更加落魄了。我们鲜见有哪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能够如流水般花自己辛苦攒下的每个铜板儿。

如果说幸福只是一点点定量的话,那么根据化学计算公式,溶质一定时,溶剂添加得越多,溶液的质量分数就越小。同样的,被过多的照片所稀释了的幸福瞬间,回首所品味的幸福感也就越低了。

在物质极大富足的今天,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得不到的。所以我们失去了含一块小小的水果糖的甜蜜;失去了穿一件全新衣裳的兴奋;更失去了作为人的一颗敏锐的、爱生活的心。于是有歌者唱出了心中的疑惑: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于是笔者写下了感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用数码相机的的确确是时代的潮流,如果那片片黄斑终会浮现在每一张黑白照片上,我们能到的就是不让自己的记忆泛黄、发旧。

朋友,别让那如潮水般的照片淹没了你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你回头无法追寻那远去的风,无法品味那沁入心脾的甜,无法感受那时的彻人心扉的记忆

留住心中的那张老照片

老照片像一台时光机器,总能把我们带回特定的时间地点。纵然它会泛黄模糊,它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动作上的定格,更是那份无法抹去的珍贵记忆。

同老照片一样,值得我们怀念的事物不胜枚举,随着时代齿轮的不停转动,这些曾承载着我们美好回忆的东西在不知不觉间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吸引眼球的新玩意和新科技,它们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丰富多彩。可是这种物质的繁盛却带来了无法言语的孤独感和精神上的极度空虚。网络的发明是为了更加方便的沟通,但是如今却成为了阻碍沟通的巨大障碍。人们的镜头越来越高倍,拍摄的照片越来越清晰,可是却难以找到泛黄的老照片带给我们的温馨。我们不断的向时代前沿靠拢,却丢失了简单的幸福,这就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最终结果么?

“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波兹曼在看到科技文明带来的绚烂幻影后发出了如是的呐喊。当相机已不再成为奢侈品,当照片已经唾手可得的时候。我们对待那张充满回忆的图片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取而代之的是矫情修饰的自拍照,庸俗不堪的恶搞图!当照片成为了炫富的手段,赚钱的工具,我们不禁感叹,是时代的进步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的改变迎合了时代的脚步?留住心中的那张老照片,不要让它迷失在漫无边界的图海中。就像留住你心中的那份纯真,不要让它在时代的洪流中溜走。纪伯伦曾用真挚的话语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的确,如今的我们已经迷惘在来时的路上。我们要做的是找寻自己最初的方向。

阿久悠说:“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梭罗处在繁盛的工业社会却依然能在瓦尔登湖畔的小屋里静静地欣赏风景。它所拥有的是平静如水的心境,不是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烦恼,而是因为当我们面临过多的诱惑和选择,我们总是无法保持平静淡泊的心态。我们所遗失的,是曾经对一张老照片的满足和幸福。

留住心中难忘的那张老照片,尽管它早已泛黄。但它像一座灯塔,让你的心不至于在迷雾中走错方向。

别让科技吞没了情感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泛黄的照片中藏着太多永不褪色的回忆;数码相机的时代,照片很多,而在这永不模糊的频繁更新中,情感却在被慢慢稀释。因此,我想对行色匆匆的人们说:别让科技吞没了情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为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无法避免的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只能靠书信交流,见字如面,饱蘸的浓墨蕴含了多少深情爱意!通讯发达的今天,人们只需轻触鼠标,就算是南北两极的人都能实现视频通话。简单快捷的E-mail也取代了费时的书信往来,这看似为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却将我们的心拉离得更远。透过冰冷的电子屏幕,我们只看到那被编辑好的方正小字,却再也无法感受到那份悠长绵延的深情。

这是一个被拼命刷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设备更新得越来越快,社交网络日益发达。“叫上一群驴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我们热闹地招呼着。于是我们跨上单反,开着越野车便高歌着上路了。打着亲近自然旗号的我们在到达目的地后却不约而同的拿出了手机,“景色真美啊!”哔——随着微博发表完毕的提示音,我们开始了下一段旅行……而古时人们只骑一头小毛驴就能悠闲地领略祖国的大好风景,他们或许走走停停漫无目的,但他们说得出哪里草长莺飞,哪里冰雪初融。如今的我们怕是再也无法体会古人出游时的那份悠然心境了,因为,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好在我们还有人明了这个道理——科技的发展无形中也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于是仍有如阿久悠者愿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于是仍有如王跃文者在所有人都在向前狂奔的时候,愿意慢下来,停下来,甚至往回走。而我也愿意慢下来,抓住正随着科技的脚步被悄悄淡漠的情感,并且珍视它!

别让科技吞没了情感......抓住点滴

幸福在哪里?每个人都知道:在点滴中。可是,有几个人能在茫茫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寻到真正重要、真正值得珍惜的点滴?这便成了当今时代的普遍问题。

《双城记》的开头这样说道:“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如今,人们在时代的夹缝中徘徊前进,踌躇独行。也许,是在这夹缝中生存久了,所以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害怕独自一人,仿佛那独处的一秒钟后,整个世界都会将他们遗忘。他们为了拒绝独处,总是习惯吃饭前先按动快门;总是记得化妆后往朋友圈发一张自拍;总是乐意心情起伏时将憔悴的自己随着“咔嚓”声在网络上分享……的确,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随手一拍的习惯变得普及的同时,我们记录的“点滴”也多了。可是,平心而论,握着那屏幕之下的照片,你还找得到那些让你珍惜的点滴吗?回想那黑白胶片的时代,虽然只记录了人生的几个瞬间,可一次次的翻看总能唤起你永不褪色的回忆。其实,科技并没有错,只是生活在数码技术时代的人们不再珍惜记录的点滴了。所以在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被一点一点稀释了。

抓住点滴,需要有一颗能摒弃繁华的仔细的心。在这个出门靠手机,在家靠电脑的社会里,能通过那颗朴素的心去拨开冗杂的科技迷雾,仔细地将点滴从没用的垃圾中挑拣出来。还好,我们熟知爱丽丝门罗,那颗连诺贝尔文学奖也侵扰不了的内心是那样的恬静。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强大的商业力量堕落为小说“写手”,大笔一挥,且财源滚滚而来时,那颗心却让门罗始终惜字如金,认真写作便是她所珍惜的点滴。在过往的大半生里即使“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但她笔下的每一个字价值都堪比金银。那颗抓住了心的点滴是如此地令人敬佩。

人生是一大缸清水,上天在这水中滴了几滴墨水,有的人细心,在墨水淹没在清水里之前便将它抓住,而有的人则等到墨汁被一点点稀释后才想起珍惜,但它早已没了踪迹。所以,朋友,抓住点滴,珍惜点滴,别让外界的一切稀释了珍贵的记忆。

往回走

我是一个行人,沿着时代的轨道向前走,经历了照片由黑白到彩色,也经历了人们对回忆由珍惜到冷漠。我看到图像由模糊变得清晰,也看到人心由清晰变得模糊,这一切令我感到乏味。有一天,我做了一个决定——往回走,回到我出发的地方。

周国平说:“这是一个情感缩水的时代。”然而,是什么导致情感缩水呢?很多人将它怪罪于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喧嚣。没错,就像巴赫金说过的:“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正如汪峰在《北京北京》里所唱,城市里充斥的“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无时无刻不骚扰着人们的心灵。的确,如此吵闹的时代,单纯的情感难以栖居。于是大家在心灵疲惫的时候开始埋怨时代,埋怨它的物质至上,埋怨它的灯红酒绿,开始怀念过去那些简单的生活。

难道这一切真的是这个时代的错吗?我想,不然。手机它不知道自己的出现会造就那么多“低头族”,微博它不知道自己的产生会造就那么多“微博控”,电脑它也不知道自己的诞生会让那么多人沦陷于网络世界。再看看那些厌倦城市喧嚣的人,他们背起行囊,打着“逃离城市”的口号,来到远离城市的山顶时,他们在干什么?看手机,发微博,转彩信——哦,我明白了,原来导致情感缩水的不是时代而是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自己啊!

这个时代是喧嚣,是吵闹,然而谁说吵闹中心灵就不能安静?谁说喧嚣中灵魂就不得栖居?林徽因曾说过:“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同样生活在城市里“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如沈从文却可以在自己心中筑一道围墙将浮躁拒之门外,同样生活在时代染缸里,李安却能带着理想与本真站在众人面前。情感是否缩水与是否在如今并无关系,“空心人”走到哪里都是“空心人”,世界给不了“空心人”一颗心,就像时代给不了一个人安静的灵魂一样。

沿着时代的轨道往回走的我,看到了照片由彩色变成黑白,也看到了人们对回忆由冷漠变得珍惜,这一切令我欣喜不已。流连于此的我却渐渐发现,不仅是那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原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浮躁,原来沿着时光轨道向前或向后,只不过是由一个浮躁走向另一个浮躁。

我再次背上行囊——往回走,沿着人心往回走,回到最初单纯平静的人心。

影印多彩地,心守黑白时

黑白、稀少、年久、泛黄;

多彩、海量、瞬息、更新。

这是不同的时代赋予照片的不同特性,亦是不同的境遇里记忆存在的各异方式。数码技术定格了我们无数个鲜活的瞬间,却也稀释了曾无比凝重的点滴。也许,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既要“影印多彩地”,又要“心守黑白时”,让记忆与真心在常拍常新的照片里永不褪色。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时代随照片的变化辗转,时代里的人们却始终能在狄更斯的这句话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从前,我们会攥紧那零星几张照片,随它们的泛黄和模糊而老去;如今,我们会在一目十行的摄取中切碎了真心,变成了一群记忆不过七秒的鱼。正如精神匮乏之害甚于物质的贫乏,心灵的剥蚀往往比岁月的剥蚀来得更加可怕,而这也正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似乎走不出的困境。立起照片,我们看到的是情感深刻、相依相偎的自己;推翻记忆,我们其实已在抛却真心过后一无所有。我们不能否定数码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这种多彩的便利,然而,存此真心在,长守黑白时,守住那种简单的快乐、充沛的情感、清晰的记忆,才该是我们的选择。

林徽因说:“信步寻梦的人,在拥挤的尘路上相遇,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也许相依,也许背离。”当生命的聚散离合已成为常态,人们或许可以用照片消解思念,却永远不可能让相机代替我们的心灵去思念、去记忆。能够让生命坚实有力、让心灵真实鲜活地存在的,只有我们自己。毕竟,我们用以感知外界的窗口,是眼睛和心灵,而不是冷冰冰的科技的代言人——相机。在对相片的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我们似乎粉饰了青春与情感,刷新着快乐与记忆,却终究敌不过最暂短的相逢中最淡然的微笑,表面默然无声,却是冲破了最遥远的距离后那些永不褪色的记忆发出的最激越的啼音。

此身应印多彩地,那是席慕容的“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

此心长守黑白时,那是杨瑄的“生经多难情愈好,未觉人间古道沦”。

或许有一天,我们终将令人遗憾地老去,却依然可以翻着多彩的照片,回想着永不褪色的曾经,同哭同笑。往事迷离,而心路清晰。

那时节,年华从此停顿,思念从此生根,我们却依然可以如伍尔芙所言,“记得共同走过的岁月,记得爱,记得时光”,然后明白,这便是“影印多彩地,心守黑白时”的意义了。

丰富了物质,稀释了珍贵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照片从一种稀罕物,变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大量地拍照、晒照片、看照片,陶醉在复杂繁多的画面里。殊不知,在那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那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

诚然,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购买胶卷相机已成为过去;模糊泛黄的相片已成为过去;为浪费胶片而担心已成为过去;为无人分享而忧虑已成为过去。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我们很难在面对照片而感动落泪了,我们很难由于照片而回忆过去了。那重要的人生瞬间,在繁多的日常点滴中显得不再珍贵。是啊,照片越来越多,照片中的珍贵就越来越稀少!就像一粒冰糖落入水桶,那曾经的甘甜早就难以寻觅,但我们仍然向水桶中加水,忘了加糖。

物质的极大丰富让情感缩水,在那物质匮乏的过去,保留了那珍贵的情感。没有电视电影的滋扰,陶潜才能创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王湾才能写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没有相机纪念美景,王维就用诗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若这些发生在现代,那么中国文坛少了三位伟大的诗人,而多以一个宅男、一封短信、一张照片罢了。我们过于直白地表达我们的情感,过于浪费我们的感情,那珍贵的东西依然被稀释,真情已经难以寻觅了。

一杯水,对于城市的人们没什么,对于沙漠中的旅人就是生命的稻草,那些照片,对现在的人没什么,在过去,人的一生就能记录下几个瞬间,唤起那许多永不退色的记忆,是多么珍贵!用一万张普通的彩色照片也难以换回那珍贵的泛黄的黑白照片。物质丰富者如朱元璋,拾荒时难得的美味做了皇帝后却无力享受,可见那珍贵被稀释了多少。

其实,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背后的人文价值,而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过于浮躁而急促。急速的脚步让我们与亲朋好友生疏,让社会间的相互人文关怀减少,让我们没有了静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的耐性和人情味,从而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减少和情感的稀释。

少拍两张彩色照片吧!去翻翻柜子下泛黄的老少片吧!让我们在丰富了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曾经的珍贵……

用心看世界,凭心忆流年

在黑白照片时代,为数不多的照片只记录下人生最珍贵的瞬间,老照片在家人一次次亲切地抚摸翻看下泛黄模糊,但人们心中的记忆却永不褪色。而数码技术时代下泛滥的照片不但没有使岁月是脉络清晰,相反,人们往往在机械地浏览与频繁地更新照片时忘记了来时路,再也抓不住回忆的尾巴。

是什么使曾经珍贵的点滴被稀释,又是什么让那份灵魂最初的诗意与美好落在了远方?难道我们应该怪罪科技,怪罪愈发方便的照相和存储技术剥夺了“物以稀为贵”的新鲜感?又或者我们可以抱怨时代,抱怨过快的生活节奏与过大的生活压力夺走了我们仔细观察照片的闲适心情?

不!我们没有理由怪罪和抱怨科技的发展,因为照片仅仅只是我们心与眼的媒介。因此,照片的质量不重要,照片的多少也无足轻重,重要的是我们用一颗怎样的心看世界、忆往昔。我们若有一颗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心,便自会发现时光角落的淡淡美好,自然也会把时间深处的细微线索与记忆埋藏心底以供温暖回忆。可悲的是,大多数的人抱着一颗追名逐利的浮躁的心看世界,把世间的一切抽象成价值符号,自然难以真正理解和追忆岁月里的美好与温情。

青年摄影家Pano在《南法航线》中提到,每次出游前,都会先问自己——这次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拍风景还是享受美景?如果只是拍风景,他绝不会带上摄像机。也正因此,他的照片格外富有质感,他的文字才有打动人心的细碎温暖。“拍生活”与“体味生活”并不能等同,照片时代的人们没有随时随地拍生活的条件,却因此有了随时随地享受生活的机会。于是风景人情都在心底,欢乐悲伤皆成回忆,但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无暇关心周遭的人和事。他们机械地拍下一张张照片自以为延伸了感官,定格了时间,却不曾想,在蒙尘心灵的驱使下照片的内容也浮夸单调,如何点亮生活与回忆?

春秋更替,云水潇湘,时代更改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更改初时的心境。正如安妮宝贝所说:“应该多关注生活里更多的细节,我们置身的城市虽然大而粗糙,压力沉重,但仍可以找到时光瞬间的些许美好。”而留住这些美好,靠的是我们的心。当你再遇到动人的美景,动心的时刻,记得放下手中的拍照工具,试着用心去感受记忆,相信这段时光定会植根心底。如此一来,无论相片多少,翻看与否,你都能从心底忆起最美好的温暖与诗意。

回到胶片时代

如果将数码相机里储存的照片全部删除,你还记得什么?当今世界,“以新代旧”的齿轮正以飞快的速度运转着,逐渐掏空了人们的大脑和心灵。于是我开始怀念胶片时代。

在那个距我们并不远的胶片时代,人们用仅有的几张黑白胶片记录几个宝贵的时间。人们通过回忆,感受那些无可替代的温存;然而在当今数码技术高超的时代,照片泛滥成灾,大容量内存的手机、相机宽容地收纳我们的记忆。但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我们的记忆正逐渐地被吞噬。我们有多久没回忆了?

——我想回到胶片时代,因为那里有不被现代科技所捆绑的心灵。萧伯纳在生前出版过一部《萧伯纳情书》,在序言中他写道:“也许有人埋怨说,这一切都是纸上的。让他们记住:人类只有在纸上才会创造光荣、真理、知识、美德和永恒的爱。”于是我发现,与现在只稍稍动一下手指就能保存记忆相比,黑白胶片记录下的回忆简直要珍贵太多,我们需要找回那最初纯粹的心灵,我们需要喊出那在市声喧嚣中久被蒙蔽的生命之声。

——我想回到胶片时代,因为那里有不被浮华困扰的灵魂。我看见梭罗为寻找生命的意义而步入丛林,他朴实的文字下蕴藏着一颗丰富的心灵。在《瓦尔登湖》中他告诫人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新事物滋生的越来越快,再没有人愿意翻那已泛黄的老照片,可到底是我们抛弃了旧事物,还是旧事物抛弃了我们?

“生活的丰饶蕴藏在我们已经忘却的记忆之中。”切萨雷·帕韦泽曾说道。我们早已感受不到三毛笔下静观土地与人世的快乐,再也没有了白落梅所说的在心中修篱种菊的安宁,我们有的只是艾略特笔下的空心人,被塞满了厚厚的稻草。

那么,就让我们在一片快门声与闪光灯闪烁中勇敢地放下那“吞噬”记忆的机器吧!享受回忆,回到胶片的时代,看看那沿途的风光,多美!

寻找真实的感触

那些记忆中最难以磨灭的画面,通常凝固在一张薄脆的纸质相片里,被岁月蒙上一层淡黄的旧色,蔓延着皱纹般的裂痕。它是老旧的,可始终有人愿意相信,唯有这古老的相片才能真正守卫得起回忆之珍贵。这几寸见方的纸片,永远无法被一格格像素所取代。

因为它承载真实的感触,有着人性的温度,所以它珍贵。那拍照时的兴奋、冲印时的期冀,拿在手里抚摩的触感,足以使情感在此过程中融合升温,使回忆慢慢发酵生香。也许是手机即时的“闪拍”太过轻松,拇指一按大千世界随意定格,键盘轻击海量图片收纳入库,于是麻木和不以为意接踵而至。都说求之不得,来之不易,所以珍惜。而科技却在让求之不得之物变得触手可及,让来之不易变成网络购物中的鼠标一点。于是寻觅生活珍宝的路被快车道所占领,透过车窗看到的景,汽车代步找到的宝藏,终究不再是当初那般滋味了。

科技让生活更便捷,是啊,可这份便捷似钢化玻璃般隔绝了我们对世界细细品味、静静触摸的权利。仅仅是照片的情感积淀孰多孰少吗?不,放眼看向这个钢筋铁泥筑成外表、数字代码填充心里的世界,又有多少真实的感触正在丧失?

于是,清晨的小巷里香甜的烤红薯没有了,有的是网络上搭配精美剪裁适宜的美食照片;亲笔落墨于厚纸上,千里鸿雁辗转山水间的牵挂没有了,有的是微信上日渐冷漠的仪式性寒暄;川端康成般“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的花香幽幽被“冬日温房观花”的玻璃墙阻隔;背包客谷岳只带一双眼睛两只脚走遍世界的浪漫被“网上观图,游遍天下”的宣传语斩断……的确,没有了旅途劳顿的汗水,没有了焦躁漫长的等待。可真正打动人心的那份蠢蠢欲动的期待,那般触摸人生粗糙表皮的感动,那种行走在真实之中的欣慰,也全都消失殆尽。

可是,我们又怎么舍得让那与家人围看相册畅言欢笑的时光一去不返?又怎能答应亲情、爱情与友情流于指尖下方便却冰冷的代码?那就解放你束于科技之中的双手,去尽情触摸这个美丽的世界吧!也许你的步履会慢下来,会感受到赤脚板下沙石的硌人;也许你用心拍下的照片会被岁月打磨得难以分辨、模糊不清。可如没了这脚心里细痒的触感,没了那在千百次摩挲中日渐黄皱的照片,没了那贴在指尖的、滚热生动的生活温度……这一生,又该是多么平淡而乏味啊!

定格珍贵回忆

阳光下,微风拂面。在花园里惬意地翻动那微微泛黄的老相册,慢慢重览照片中的人影风物,我不禁冥想过去,心潮翻涌。而当猛然意识到定格的点滴早已不复存在,不由得泪湿眼底……

这就是老照片带给我的无穷力量,它让我回想过去,咏叹今日。虽然相片已微微发黄,但泛黄的质地掩盖不住心灵上最珍贵的回忆:浓厚的亲情,多年的友情……当时光被定格,刹那即为永恒,它们随着岁月的积淀演化成了专属于自己的文物。“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照片中的主人公如今身在何方?岁月又将他们带到了哪里?每当重翻老相片,内心敏感的人总会有诸多感慨。

正如今年春晚上大萌子几十年来的照片温暖国人一样,当我们自己重读当年的自己也会心潮澎湃。照片中的大萌子从花季到而立,她的每一步成长都在胶片的神圣见证下被珍藏。单张照片看起来也许效果平平,可当点滴串联成成长历程时,照片就产生了一种魔力,它让人不禁发现:原来我经历了这么多而我却毫无察觉。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照片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属于奢侈品。“物以稀为贵”,因为奢侈,所以拥有照相机会的人们会倍加珍惜。那时的胶片中承载的不仅是最珍贵的回忆,也蕴含着当事人的苦辣心酸。相片,作为一张纸与普通物品别无二致,但当岁月将其沉淀为一段回忆,其价值不言而喻。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科技的日新月异促成了照相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相片永不褪色,像素无限清晰,分享随时随处,仅仅这些就已让我们欣喜若狂了。于是我们竭尽全力利用现有资源,在一切场合寻找拍照机会,渐渐地,一种“晒”文化在网络风行。无论是珍贵的点滴还是无聊的消遣,都在网络占据了半壁江山。“晒甜蜜”、“晒幸福”固然美好,但用“晒”来消遣着实是一种浪费。那些曾无聊“晒”过照片的作者们估计在几十年后忘记初衷,因为那照片毫无意义可言。更可怕的是,我们正走向“无聊晒”的深渊却自我陶醉,难以自拔。

像素的无限上涨却让心灵像素低到谷底;相片的“完美手术”却掩盖不住内心的浮躁与粗鄙。在照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点滴的把握却急速退步。技术臻于完美并不是我们依赖它的借口。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有一双懂得捕捉珍贵的眼睛,保护内心的透明与对珍贵点滴的敏感,用眼睛这部天然相机去捕捉似于老照片的珍贵。

下载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与批判[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与批判[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广东高考作文

    2010广东高考作文《与你为邻》范文 《与你为邻》: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

    2012广东高考作文

    2012广东高考作文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得找不到一个......

    2014广东高考作文

    珍惜逝去的感动 ——题记 忆昨日难忘瞬间,惜当下感动常在。 2012年,享誉全球的胶片生产商柯达公司宣布破产。尽管全世界的摄影工作者为之扼腕叹息,可他们不得不承认,属于胶片的......

    2013广东高考作文

    2013广东高考作文 有个人白手起家成为富翁,为人慷慨,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困难,决定帮助他们。一家十分感激,高兴接受他的帮助;一家犹豫接受,但声明一定会还;另一家谢谢他......

    广东高考作文

    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考生借机妙谈情感 中新网广州6月7日电 (记者 杨薇)今天,高考语文作文题又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为“回到原点”,要求考生联系生......

    广东高考作文模版(汇编)

    广东高考作文模版 作文模版spoild children, it alwaysmy cousin who is the only child at home. He is overprotective and all-given so that he always thinks anything......

    2011广东高考作文精选

    2011高考作文精选 回到原点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

    2012广东高考作文精选

    2012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精选 优秀作文第一篇: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