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考题汇总

时间:2019-05-14 17:0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思考题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思考题汇总》。

第一篇:政治思考题汇总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汇总

第一章导论

*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3、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

4、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在哪些方面有了新发展?

5、学习《自然辩证法》对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有何意义?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4、简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

5、填空: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中的()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别是(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与演化方式

一、选择题

1、德布罗意提出(A:量子假说C:物质波假说

2、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A:分叉C:对称破缺

3、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反之,无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大,信息量就越小。信息和熵是互补的,信息就是A:负熵C:序参量4、1916年爱因斯坦创建的广义相对论,以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出发,推断出在引力场中,时钟(A:不会变C:会变慢

5、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A:不可逆C:有序化,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B:测不准原理D:光量子假说B:涨落D:进化 B:熵D:对称性B:会变快D:会停止 B:分叉 D:破缺)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的自然观。)),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光的路程要弯曲。)。

6、由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的。A:高速领域B:宇观领域C:微观领域D:宏观领域

7、混沌理论表明,只要确定性系统具有稍微复杂的非线性,就会在一定控制参数范围内产生出()。

A:蝴蝶效应B:内在随机性C:混沌吸引子D:自相似性

8、由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A:高速领域C:微观领域

9、曼德布罗特在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A:无限自相嵌C:吸引子

二、问答题

1、试论述量子力学的认识论意义。

2、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3、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4、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

5、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6、为什么必须重视涨落(偶然性)在演化过程中的用。

7、联系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理论,谈谈你的《宇宙与人》观后感。

第三章人和自然的关系*

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2、人对自然界的影响方式有哪些?*

3、当代全球性*

4、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哪三个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谈谈你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认识。

7、填空:体外进化表现为人以各种各样的工具延长肢体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或弥补综合生理机能的不足,体内进化则是人类

第四章科学认识方法论

一、填空:

1、、部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科学事实是人们通过)的。B:宇观领域D:宏观领域 0、1、2、3…维之外提出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的概念,它的维

B:标度无关D:分数维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实现”?的进化。、、“

经过科学整和鉴定的经验事实。

3、科学抽象的过程就是由到抽象的规定,再由

二、选择: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A:经验B:证实C:可检验性D:主体际性

2、原理定律型假说的提出是个由结果回溯原因的过程,其基本模式为:定律L;(2)如果认为H为真

A:L不能被解释C:L可被解释

3、“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糖涵为颜色变黑的是糖,颜色不变的是盐。根据判决性检验,强热后,它的颜色不变,所以它()。

A:一定是盐C:可能是盐

4、科学问题有多个来源,5、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人因素和表达方式等等方面。AC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2、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一般有哪两条途径?*

3、请结合专业和选题原则,试拟一个科研课题。

4、你是如何理解观察实验中的机遇的?*

5、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6、试论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举例说明之。*

7、试述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8、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9、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包括哪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10、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之。*

11、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H(设定的原理定律型假说)为真,则(”和“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盐“罗素悖论“的来源是属于

BD);B:H不能被解释D:H可被解释 ”两个陈述,强热时,推出它们的检验蕴B:一定是糖D:可能是糖。

B: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D: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社会环境、个:检验蕴含

:观察的易谬性

(1)相关的经验3)所以,有理由“(A: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 C: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

:判决性检验:对应规则

第五章 技术认识和工程技术方法 *

1、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见下多选题)*

2、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

3、怎样理解技术结构的演化? *

4、简述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5、试述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6、简述技术结构的分类。

*

7、试述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8、什么是原理推演法?试举例说明之。*

9、什么是德尔菲法?*

10、什么是趋势外推法?*

11、试述常用技术构思方法。

12、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科学是现实生产力C:技术提供物化的可能

第六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1、高技术一般分为哪*

2、为什么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3、举例说明高技术带来全新的行为方式。*

4、试论述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5、结合自己专业或科研来分析技术创新的过程。

6、结合自己的专业分析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7、如何理解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

8、为什么说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结果?。*

9、阐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

10、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11、试述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

1、技术价值归根结底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技术价值只有在(才能显现出来。A: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C:自然属性形成第七章科学技术与社会

1、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其核心是什么?

2、科学技术界是怎样进行社会分层和互动的?

3、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4、试述科学和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5、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并简述其任务和主要形式。

6、试述科学技术社会运行中的“科学——技术——生产”体系结构变迁。

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8、什么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中区域运行的不平衡性?

9、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10、试述20

B:技术是直接生产力D: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

6大技术领域?它们在高技术中的地位如何?

E:技术回答的是“为什么”

B:与自然发生相互关系 D:社会属性形成?

:)的过程中,世纪的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11、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哪些特点?

12、科学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无形学院”,技术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A:“有形学院”B:“专利制度”C:“创新者网络”D:“技术协会”

13、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其中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A:科学精神B:创新精神C:批判精神

14、科学技术组织制度及其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科学技术的(A:社会建制C:社会运行

15、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中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A:创新中心C:战略产业

16、技术的评价标准是经济性,注重技述发明的经济效益与(A:创造性C:价值

17、党的十七大明确了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

18、学术职位承认是有形的社会承认,学术声望承认则是无形的社会承认。学术声望的大小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用

19、多选题:古代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是A:工程师 C:业余科学家)。的国家。“D:求真精神B:社会体制化D:社会发展),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B:新体制D:制高点B:先进性D:社会效益”来反映。B:工匠

D:自然哲学家2009年11月22日)。E:大学教师

第二篇:政治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3、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激活微观活力,又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全会在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4、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怎样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铲除各种体制性障碍,改变文化产业规模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不足的现状,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需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使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

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

5、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政治体制改革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很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改革的方针必须坚定,但方法要细密,步子要稳妥。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主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我们不照抄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和不需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不能否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历史进步,其中包含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因此,它的某些观念、形式和方法,有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但吸收和借鉴应是有分析、有批判的,不能简单模仿、全盘照搬。

6、如何才能把权力放到笼子里?

在我看来,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必须做好以下事情:

一是革新理念。在理念革新上:一方面,作为掌权者,必须要认识到:

(1)“把权力关进笼子”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和世界大趋势,任何企图突破权力笼子的行为终将会受到惩戒。

(2)“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不仅对社会大众是有益的,对于掌权者自身也是利大于弊的。

(3)只有放权、分权和限权,形成良好的权力结构,才有可能“把权力关进笼子”。

(4)只有自觉束缚权力的贪婪之手,才有可能得到人民认同和长期执政。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大众,必须要认识到:

(1)“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并非掌权者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2)要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坚韧而明确的通过制度建设和权力结构优化来实现这一目标。

(3)依靠暴力和革命是不可能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只有通过改革和非暴力的争取才能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二是完善制度。制度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制度包括:

(1)民主宪政。民主宪政能强有力地约束来自政府的暴行,将政府这只怪兽锁入笼中,防止政府走向暴政或者成为少数人剥夺多数人的工具。

(2)竞争性市场经济制度。人类发展史已证明:私人财产权对于约束公权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竞争性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增加民众自由、促进社会平等和政治进步的源泉。

(3)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从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的实践历史来看,财产申报制犹如一把利刃,直刺腐败者的要害,为推动各国的廉政建设、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媒体舆论开放制度。新闻媒体和舆论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对于“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至关重要。任何企图钳制媒体舆论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行为,都只会增加权力的滥用。

三是重构权力。权力结构状况如何对于能否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至关重要。就人类历史而言,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最有效方式。在重构权力结构方面:一要进一步从宪法上明确公权力的使用原则、使用程序、使用范围、使用责任;二要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建起实质民主和宪政制度;三要进一步推进限权改革,缩小政府、国有企业所掌握的资源和权力;四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放权、分权改革,包括向公民、向地方政府、向社会、向媒体放权和分权;五要增加立法、司法和行政之间的制衡;六要重构城乡、区域、阶层之间的权力分配;七要培育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四是践行承诺。说一千道一万,“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还要落实到行动上。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执政党和领导人的行动表率。在中国,执政党是关键。只有执政党和领导人言出必行,用智慧和行动,大胆而稳妥地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真正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承诺落实到行动中,让广大民众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才会真正震慑权力滥用者,才能得到克服既得利益集团阻碍,从而获得“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力量源泉,也才能真正建立起“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良性制度和行为习惯。

7、什么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它们之间是何种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体”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的关系,以及“五位”之间的关系。

“一体”与“五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与局部之间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整体决定部分,部分服务于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而“五位”中的每一位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五位”之间也是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是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前提。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对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只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是条件,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9、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高度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真正找到主攻方向,这就是把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与反对资本逻辑结合在一起,但在如何具体付诸行动时,我们必须持冷静、科学的态度。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今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所说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自然主义的社会。把自然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强调共产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最根本之处。

第二,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态危机将使我们人类丧失基本的生活要素,生态危机不消除,我们人就不成其为人,就是非人。如果我们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取那种富裕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生活由于以人与自然相对立为前提,从而根本谈不上什么幸福。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人无止境地侵犯自然,自然界也会对人类做出报复,其结果是人类社会必然毁灭。

第三,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最有价值之处,是论述了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由资本逻辑带来的。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就是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关系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本主义制度。

第四,由于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归结于资本逻辑,从而它就必然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消除生态危机就是与一场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人类反对生态危机与反对资本主义应当是同步的。

当我们强调按照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以利润为宗旨的资本逻辑之时,还须指出,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逻辑决裂也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对当今的人类来说,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肯定是一个奋斗目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目标,但同样肯定的是,当今人类除了这一目标之外还有其他目标的存在。人类不可能为了一个目标而舍弃其他目标。当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需要人类与资本逻辑决裂之时,其他的目标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实施资本逻辑。

10、论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作用?

在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完善,具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当今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教育与科技的相辅相成,无论是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亦或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映射出教育与科技的硬实力。而教育又是科技的推动力,发展好教育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双互补的命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这就造成了中国对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全抄,而应该有选择的学习,完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忽略了教育在其中担当的重要角色。

在政治影响方面:

第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第二,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在经济影响的方面:

首先,通过教育深化进而对发展社会经济提供所需的人力基础。

其次,通过教育—科学转化—教育的循环过程来达到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再次,教育有利于推动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实施。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同样经历着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我国的社会经济又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在文化影响方面:

(1)教育对文化有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对文化有传播交流的功能。

(3)教育对文化有净化提升的功能。

(4)教育对文化有创造更新的功能。

总之,首先是文化的承继者,然后才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先承继文化,才能创造文化。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指引的作用。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教育体制,那么,我们的文化也将会变成残缺不全的“遗迹”。

在社会影响方面:

(1)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2)教育具有控制人口的作用。

(3)教育使人口结构更合理。

(4)教育具有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作用。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提高全社会成员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消除社会人口结构不全最根本的手段之一,全面普及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为国家繁荣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由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我们应该大力进行教

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对当前的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而言,教育体制改革意义远非如此,教育深化促进社会的生产,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教育的民主化可以成为社会民主前进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的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同时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可见。开展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实乃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三篇:政治思考题

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全过程。邓小平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重要的是把它创造性运用于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每前进一步都要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运用于中国建设事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许多独创的理论,这包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战略目标、发展动力以及一国两制等全新的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曾经说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的“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4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

5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根本经验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中国崛起”震撼了世界,“中国道路”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模式” 成为了国际学术界热议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中国模式”的看法和评价。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四篇:政治思考题

思考题

1、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利益关系的新变化,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路径是什么?

答:我国利益关系的新变化:

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利益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带来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变化。

一、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高度一致的利益格局被逐渐冲破。新的经济成分相继涌现,新兴社会阶层不断发展,导致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

二、利益需求趋向多样化。在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物质利益主要由集体和国家直接分配和调控,加之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促使人们淡化对利益的追求。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客观上必然要求表达渠道、沟通渠道的多样化。一旦制度化的利益表达长期得不到满足,暴力或冷漠就成为他们宣泄不满、表达利益的基本方式。

三、利益分化逐步明显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的、平均主义的利益格局。当然,要改变原有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在社会利益总量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必然要发生利益群体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此消彼长的冲突。整个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使人民群众正在经受利益分化带来的社会心态剧烈动荡和失衡的考验。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共赢互利原则:共赢互利原则是指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中, 不能为了一方利益而牺牲或抛弃其他一方或多方的利益, 而应兼而顾之, 使之相互促进。

二、缩小利益差别原则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具体原则上, 当前必须要牢牢坚持缩小利益差别的原则。

三、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原则:利益分化必然引起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中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四、促进共同富裕原则:共同富裕的原则,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也是我们通过协调利益关系以此来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路径:

当前要针对不同利益矛盾,科学运用好以下利益协调的方式:

一是经济协调。利益矛盾主要是经济的、物质的矛盾,因而经济协调是利益协调的基本手段。首先,建立健全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用制度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制度和体制从宏观上规定了各方面利益分配的基本比例,使社会利益总体保持大体上合理与稳定的格局;其次,运用经济法规、政策、管理手段和方法处理和调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如运用价值规律,运用“看不见的手”等。

二是政治协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经济关系中各阶层的根本利益。政治协调是利用国家的职能、政治制度以及各种政治手段进行的协调。国家职能实际就是政府职能,大约经历了“弱-强-弱-次强-弱”这样的发展趋势。从长期看,大社会小政府应该是发展的总趋势。政府与国家应从私权领域退出来,把公权领域中应该做好而没有做好的事情努力做好。

三是法律协调。法律协调与政治协调极为密切。任何国家不可能没有法律作为政治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其实,法律作为基本的行为规范不仅可以作为政治手段,而且可以超越政治的范围,协调人们在各个领域的利益关系。法律协调以权利和义务为特征,它通过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来协调利益关系,维持社会秩序,止纷息争。同时法律还通过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的实施,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如保证公民的人权、财产权等。

四是道德协调。作为人,其一言一行无时无地都与他人发生一定的利益关系。法律作为强制性的调整规范,对利益关系的协调具有局限性。这时候道德约束就出场了。它通过善恶、真假、美丑、诚信与虚伪、公正与偏激、正与邪等道德观念引导人们的言行,以此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道德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发挥作用,对法律协调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2、胡锦涛在“7.23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请你就此谈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答: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话题。通观我们党成立90多年的奋斗历程,都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追求,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在科学发展成为主旋律的当代中国,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成为最强音的当前重庆,保障和改善民生,比以往任何时候、任何发展阶段,都显得重要而紧迫。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广大人民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他们的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宗旨在新时期的根本要求和体现,就是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公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简单地说,就是过好日子(富裕),大家一起过好日子(共同富裕),大家一起努力过好日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发展就是人民生存、生活状况的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实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民生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三项基本要求的根本依据,是统筹兼顾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第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理想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民生保,民心顺,则和谐生。关注和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第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备、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每一项都关涉到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课题。只有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

7月24日,总局直属机关党委按照党组的要求,对总局直属机关各单位的学习贯彻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要求各单位集中时间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并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提出了四个思考题:(1)深刻领会“三个毫不动摇”、“三个取决于”和“四个特色”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全面掌握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2)深刻领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安全发展;(3)深刻领会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进一步提高推动安全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的认识,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4)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入研究如何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中,加强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如何理解“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二、如何理解“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我们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答问题,并指导实践?

四、怎样做到“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五、怎样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六、怎样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怎样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怎样发挥每个干部职工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七、如何理解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如何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八、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

第五篇:政治思考题

政治思考题

1、怎样看待时代主题的变与不变?

2、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3、怎样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4、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发生的变化?

5、我国当前对外方针政策市什么?

6、如何评价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7、美国“重返”亚太对我国周边外交有哪些影响?

8、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9、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10、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11、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3、如何认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14、当前在任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粉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16、中共17届5中全会的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17、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18、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德 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19、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定发展的历史进程,谈天那你对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下载政治思考题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思考题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思考题

    导论思考题: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

    政治理论课思考题

    一、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

    博士政治期末考试参考资料 思考题答案五篇

    第二讲 科学精神与技术理性思考题怎样看待目前出现在我国的“反科学主义”和全盘否定技术理性的思潮?答:(一) 首先,如何准确界定科学,是看待上述问题之前提。当代汉语“科学”一词......

    思考题

    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 1、从适应当时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以下著作最具有进步意义的是:(D ) A.《海国图志》 B.《原道醒世训》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编》 2、1933年5月,原西......

    思考题

    [思考题]: 1、谈谈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的特点? 2、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国营企业改革的一些看法?1.首先,将上海纺织工业局改名为上海纺织控股公司,由原来的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模式转......

    思考题

    思考题 海洋钻井装置运动受力分析 简述海上钻井、采油的发展过程及所使用的主要设施。 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中的特点是有那些? 1,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有哪些类型? 2,各种移动式钻井......

    思考题

    一、 中共十八大报告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 “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

    思考题

    思考题: 1.你是怎样认识2012年我国GDP的目标比往年有所下降这一问题的? 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撞伤不如撞死”这一社会焦点问题? 3.你将来打算去考公务员吗?你是如何认识目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