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学术积累问题
法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学术积累问题
一、法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概述
法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学位论文”)是法学硕士生在法学高等院校接受三年系统法学教育的结果,是学生三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努力研习法学的智慧结晶。它不但是衡量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参考,而且代表着硕士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程度。因此,学位论文的水平构成了社会对硕士生专业水准、职业精神、诚信与人品的重要评价依据,理当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与认真对待。
尽管由于法学的实践品格,使得很难将法学研究截然划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类;但是,在硕士生中划分出理论倾向的硕士生与实务倾向的硕士生还是可行的。无论是理论倾向的硕士
生还是实务倾向的硕士生,只要是认真写作并完成了学位论文的,司以说这些论文对中国法学研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意义,尽管不能说所有的学位论文都必然构成知识增量。而对上述“意义”的考察,则进一步凸显出学术积累的重要性。
自中国法学教育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教育就一直是培养法律高级人才的主渠道。由于中国法学研究自改革开放后恢复迄今只有近三十年时间,所以在20世纪80、90年代,相当一部
分法学硕士构成了法学研究的主力军;即使在大幅扩招研究生后,作为博士生教育的必经阶段,硕士生教育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在这三十年里,中国法学总体上处于在坚持一定原则前提下继受西方先进法学的过程之中,所以法学研究主要表现为在西方法学学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发展中国特色的法学体系的过程。从法学之于经济、政治的相对独立性上看,近三十年的中国法学研究使得中国法学与西方先进法学逐步接轨,形成了以中国法学为中心的、可追根溯源至罗马法的中国现代法学学术史。这一历史必然要求理论倾向的硕士生在其学位论文中具备学术积累的意识,遵循学术规范的要求;也唯有如此,才谈得上学术积累基础上的学术创新问题,才谈得上中国法学在21世纪对人类法律文明的贡献这一问题。
同时,相当一部分硕士生在学习阶段表现出很明显的实务倾向。与理论倾向的硕士生相比,他们更多地关注法律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而不像前者那样相对集中地关注理论体系的自身建设和学术脉络的内在传承。但是,由于法学与法律的实践性质,加上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不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实务倾向的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问题一点也不比理论倾向的研究生所遭遇到的问题少,而他们偏重实务的学位论文也就具有理论倾向的学位论文所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本着尊重人类智慧的要求和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需要,实务倾向的学位论文也须重视学术积累问题,以避免后来者无谓地耗费各种资源。
然而,目前中国法学学位论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却表明相当一部分硕士生没有对学术积累问题予以应有的关注。大量的抄袭、剽窃现象层出不穷,而随着硕士生的大面积扩招,近
年来学位论文的确存在质量下降的趋势,以致被戏称为“低水平重复建设”。如何制止并进一步避免这种不良趋势,应该成为法学教育界乃至整个法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大力提倡学位论文创作中的学术积累意识,并辅之以切实可行的学术规范、评审规范与写作方法,则
是应对上述趋势的最基本手段。
二、硕士研究生三年的研习生活与硕士论文选题——以学术积累为中心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法学专业的硕士生教育应该是研究性教育,这是建立在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法学本科教育应该强调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结合,应该以培养基本具备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条件的合格本科生为目标。如果将这一目标延迟至硕士生阶段,就很难理解法学硕士生分二级学科招生的科学性,同时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与正当性也就必然会遭到质疑。
既然是研究性教育,则不论是理论倾向的硕士生还是实务倾向的硕士生,都应在开始硕士生阶段学习之初就订立一个初步的目标;甚至在决定报考某法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生之际,就可以考
虑一下自己在硕士生阶段的目标。目标的确定对学位论文的最终完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法学本科教育的职业性与通识性使得一个本科毕业生很难在短短的四年内系统把握某一二级学科的知识
体系与学理源流,甚至很难把握对某一专门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基本现状;而法学硕士生阶段分二级学科招生的现实和相应的课程设置、研究任务则使得学生有可能解决上述困难。当然,要解决
这些困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现行的硕士生三年学制在时间上基本可以保证学生能完成对一门学科基本知识体系的知识积累;但这需要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应定下一个基本的目标和大致的方向,以利于下一步的研究。
在明确目标与方向之后,系统的学术积累工作就开始了。学术积累有两层含义:一是某一学科自身的知识积淀与体系传承;二是特定主体对相应学科及特定问题的知识积累与智力思考。学
生的学术积累自然是第二层含义,这种学术积累中最基本的是学生对相应学科及特定问题的体系性把握及其深度、广度。这是一个质的要求,而从具体的衡量指标上看,学生的学术积累则可包含文献积累(即阅读量的积累)、研究方法的积累等。在阅读量与研究方法之间,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依附于前者的。中国法学发展至今,展现各种各样研究方法的学术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更不用说大量的外文文献了。对一个刚刚开始硕士生学习的人而言,欲展开学术积累工作,脱离了这些文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也违背了学术积累的初衷。在阅读这些文献的过程之中,作者们的研究方法与写作方法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读者。读者在理解文本及其作者的过程中,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与研究方法。因此,文献积累与研究方法的积累是密切关联的,但相对
于后者而言,文献积累是一个更加直观的和可以量化的指标。同时,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目前学界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已经尽可能地多样化了,很难设想一种完全不同于既往方法的新方法的产
生;而另一方面,写作方法又有被滥用之嫌,很多学位论文中所宣称的研究方法不是脱离学科及特定论题的自身特征,就是空洞无物而显得漫无边际,以致很多法学论文中动辄冠以“比较的方
法”、“历史的方法”、“哲学的方法”等大词。因此,在现行学位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于研究方法的积累而言,文献积累具有更高的价值,是更好的评价尺度。
综上所述,硕士生的学术积累在质上体现为学生对相应学科及特定问题的体系性把握及其深度、广度,在量上则主要体现为文献积累这一具体表现形式。在进行文献积累的同时,学生可以
结合所学专业、自身兴趣以及文献积累的具体情况,大致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范围。这里之所以要强调文献积累与学位论文选题范围的关系,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硕士生三年写好一篇学位论文
所需的努力,只有有意识地在硕士生三年从事学术积累工作,才能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特别是保证学位论文选题在学术史上的应有价值。
三、选题、开题中的学术积累问题
上述选题范围的划定,只是学生在学校正式组织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的自行行为;相应地,学生在开题之前的学术积累具有无目的性。所谓无目的性,并不是指学生不具备选题意识与学术积累意识;而是指由于论文选题没有正式确定,所以相应的学术积累可能不是围绕某一特定的论文选题而展开。当然,不排除一些学生在开题之前就已经与导师协商后确定选题并已开始相关准备工作;但是,大部分学生的选题还是在开题之后正式确定的,这里涉及开题答辩的问题,即学生的初步选题必须经过开题答辩通过之后方可成为正式选题。
学术积累在选题、开题过程中显得异常重要。开题一般在硕士生第二学年末期进行,这时的硕士生已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积累工作,初步具备了选题的条件,能够大致把握某一选题
在相应专业领域的研究现状。这里也反映出硕士生前两年进行学术积累的重要性:如果事先没有任何准备或者准备甚少,则学生在开题时无疑不知所措,不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其
结果必然是胡乱择一题目,匆忙应付了事;这是一种对自己极不负责的态度,也必然影响到以后学位论文的撰写。
反之,如果有着较好的学术积累,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地确定选题。选题有两个基本的标准:一是符合所学专业的题材要求;二是根据相应的知识积累确定选题的在本专业领域的地位、是否具有创新性。其实,鉴于目前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硕士论文选题罕有在整个人类法律文明史上的创新性。目前中国法学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大多表现为:引介西方法治的先进经验——或理论、或制度、或对历史的梳理、或对现状的描述;通过将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进行嫁接,从而验证某理论的正确性、或修正某理论、或检讨其在中国的实践意义。如能达到上述标准,亦可认定论文的创新性。
那么,既然要对相关论题展开系统研究并力争有所创新,就必须在开题时对既有研究文献作一明确的梳理。以下是一篇题为“略述唯理论自然法的法典编纂思想”的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选题意义”部分,作者在该部分就对选题可能具有的创新性及选题价值作了简要论述,可作参考:
本文选取西方法哲学史上自然法的重要一支为主题,在法哲学史的意义上没有创新性;但就中国学界对西方法哲学的研究而言,本文的创新性在于:在主张将19世纪以前的西方法律思想史
回归到法哲学史的前提下,在中国率先提出“唯理论自然法”的概念,并以此展开对格老秀斯、普芬道夫、莱布尼茨、沃尔夫等人的法典编纂思想的研究。
同样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有很多,兹不赘举。但在中国学界,尚无系统研究。此处的“系统研究”,是指在中国学界尚无专门就格老秀斯、普芬道夫、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自然法学家的法典编纂思想的研究成果。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和翻译因素,从一手资料来看,直到2005年,尚无一本体现唯理论自然法学家法典编纂思想的中译著作出版。当然,尽管没有“系统研究”,但还是有少数研究涉及了唯理论自然法学派的法典编纂思想,这主要体现在2003年以来中国民法学界少数罗马法学者对民法法典化的研究之中,他们以徐国栋、薛军为代表。他们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分别是《民法帝国主义》(徐国栋讲座稿,2001),《略论德国民法潘德克吞体系的形成》(薛军论文,2003);此外,据我所知,李中原的博士论文也是以民法法典化思想沿革为题的。不难看出,前述几位学者存在两点共性:第一,他们均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近年来在民法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的迅猛势头,标志着中国民法研究的强劲力量。第二,他们都是研究民法出身,都是在研究民法法典化时涉及了唯理论自然法学派的法典编纂思想。因此,在这场需要民法学与法理学共同推进的讨论之中,中国法理学界关注不多,而这也正是本文缘起的初始理由。
同时,要想在研究西方法律思想方面取得实质性的推进,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其中,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科学界定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分期,从而合适地确立相应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具体到本文,笔者主张将19世纪以前的西方法律思想史回归到普通哲学中的法哲学层面,并以问题史的方式对唯理论自然法学派的法典编纂思想展开研究。这就是本文写作的基本理由。
因此,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试图推进中国法理学界就自然法史的研究,从多种路径研究法理学;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唯理论自然法学派的法典编纂思想及其对制度之影响的研究为当前的中国民法典编纂研究提供参考。
在该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部分,作者又将其所掌握的涉及“唯理论自然法的法典编纂思想”的一手资料全部列举,如格老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斯宾诺莎的《政治论》、普芬道夫的《根据自然法论人和公民的义务》、莱布尼茨的《莱布尼茨政治著作选》等一手资料和T.J.}tochstrasser’的Natural LaW Theories inthe Ear‘1y Enlightenment、维亚克尔的《近代私法史一一以德意志的发展为观察重点》、沃森的《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薛军的《略论德国民法潘德克吞体系的形成》等重要的二手资料。上述文献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在国内可以收集到的有关“唯理论自然法的法典编纂思想”的资料,与前述“选题意义”一起较好地完成了开题报告所承担的论述选题价值及其创新性的任务。
四、论文写作中的学术积累问题
论文写作是硕士生集中展现其三年学术积累、具体执行其论文开题报告的关键环节,此前的学术积累与论文开题都是为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它们的最终成果则体现为一篇学位论文。因此,论文写作阶段必须充分展现学生的学术积累,否则不但前功尽弃,而且会给之后的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最终影响论文的顺利通过。
第二篇:学位论文学术评语
该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为《后现代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将学术界研究热点的两个话题“后现代教育理论”与“中国化”结合在一起研究,该选题对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该论文的文献资料基本掌握了本学科领域关于后现代教育理论有关的研究工作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更是对该研究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文献、有影响的学者论著,做了重点的研读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概括出了后现代教育理在中国的研究方向、总体趋势、规律和待解决的问题。该毕业论文对文献资料的掌握较为充分、准确。毕业论文利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理论分析法,较深入地研究了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背景、进程、途径、表现等方面,侧重从社会、文化、理论、心理等方面探讨了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启示,对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该片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不仅仅是对后现代教育理论的整理概述,而是对后现代教育理论的中国化进程进行研究,有助于填补教育理论界对于该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空白,对未来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该生论文中出现的数据,真实可靠,取得数据的途径,科学正确。论文写作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逻辑严密,语言表达规范。论文具有较强的条理性与系统性,可以看出该生在研究中所付出的的努力,以及其踏实工作态度。总之,该生的论文达到了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根据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了扎实的科研基础。在读期间该生还研修了很多其他的课程,开阔了视野,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构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其具有了较强的听、说、读、写得能力。在学术研究方面,该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查阅学术资料,完成了多篇论文的撰写,并公开发表了两篇论文,具备了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该生还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中使得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生活中,该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人处世和善、乐于助人,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
该生已经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分的要求,完成必须环节和学位论文撰写工作,已经按培养计划完成了规定的全部要求,符合毕业条件。同意安排该生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第三篇: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关于对研究生学位论文
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实施意见(2011年7月7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
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学位〔2010〕9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位授予质量督查管理工作的意见》(鲁学位〔2011〕2号)及有关规定,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促使其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采取自律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研究生应切实提高自律意识,扎实做好研究与实践,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端正学术风气,恪守学术诚信,切实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各院(系)、学科要加强监管,抓好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严防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三、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负有指导责任。导师应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认真审阅论文的结构和相关内容,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切实提高论文质量。
四、学位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五、学校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开发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所有在我校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均须接受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
六、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工作由研究生处具体组织实施。
七、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内容一般为学位论文的主体部分(除去封面、目录、参考文献、致谢部分)。
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只作为判断参考,不作为处理依据。对系统所得出的超过规定值的论文检测结果,由学科所在院(系)或学校组织专家评议组进行人工鉴定,是否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的结论由专家组做出鉴定。
九、对研究生和导师的有关处理意见,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最终决定。
十、检测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检。所有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评阅前,必须按规定时间下载填写学术不端检测申请书,并提交论文电子版,经导师和学科负责人审核签字,报院(系)审核签字后统一报送研究生处,由研究生处集中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初检费用由学校承担。
第二阶段:复检。对于允许进行复检的论文,导师指导研究
生进行全面修改,在规定时间内按程序提交研究生处进行第二次检测。复检费用由研究生本人承担。
十一、检测结果认定与处理:
1、文字重合百分比<20%(可剔除文献综述部分,下同),由导师和研究生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如确认无学术不端行为,可进入答辩程序。
2、文字重合百分比在20%~50%之间(含20%,不含50%),导师指导研究生必须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须进行一次复检。复检文字重合百分比<20%,导师和研究生确认无学术不端行为,可进入答辩程序;重合百分比≥20%,由院(系)组织专家组进行评议,写出鉴定报告,确认无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再次修改完善后,可进入答辩程序;确认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延期半年答辩。
3、文字重合百分比≥50%,由院(系)组织专家组进行评议,写出鉴定报告,确认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严重程度。无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指导研究生必须进行全面修改,复检合格后进入答辩程序;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取消研究生答辩资格,要求研究生重新开题,重新撰写论文,一年后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十二、根据情况,研究生处可组织学校专家组对学位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复评,鉴定结论作为最终结论。
十三、因论文不符合要求延期答辩的,研究生在延长期间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自理,不享受研究生普通奖学金(生活补助)。
十四、对于判定为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学位论文,给予导师和学生全校通报批评,根据情况暂停导师研究生招生资格。
十五、论文被判定为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或结果部分存在数据抄袭、伪造等,视情节轻重,给予学生相应的纪律处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给予导师全校通报批评,取消导师资格。
十六、研究生和导师对判定结果和处理决定有异议的,可向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申诉,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最终决定。
十七、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仅能防止学位论文撰写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无法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各院(系)、学科、导师应切实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把握标准,严格要求,加强中期考核和过程监督,抓好开题、调研和实验、论文撰写、导师指导、专家评阅、答辩等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十八、本意见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惩治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树立良好学风,根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教育部2009年6月颁布)、《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学位〔2010〕9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准则、损害学术公正的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四)伪造注释;
(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的,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学术成果;
(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七)违反正当程序或者放弃学术标准,进行不当学术评价;
(八)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
(九)其他违反学术准则、损害学术公正的行为。本办法适用于申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生,以及已经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
第三条学位论文对文献的引用应当符合学术规范。学位论文引用他人的著述或者观点的,应当注明出处,在论文注释(包括脚注和尾注)中详细说明所引用著述的作者、著作名称(出版机构、版别、出版日期)、页码等内容。
仅在论文的前言、综述、参考文献或者感言中提及所使用过的文献的,不属于符合学术规范的引用。
第四条各学院(系)、研究生院负责对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审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分别依照各自的权限,负责对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和处理。
第二章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审查和认定
第五条各学院(系)负责对学位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和审查意见报研究生院备案。
第六条各学院(系)对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审
查,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实行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即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姓名对评阅专家保密,评阅专家也实行匿名评审);
二、利用检测软件对论文进行检测;
三、交叉使用或者同时使用前述两种方法。
准备答辩的、已经答辩的或者已经取得学位者的学位论文,被举报(匿名或者实名)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各学院(系)应当通过前款所列方法进行认真审查。
第七条 各学院(系)应采取事前审核的办法,对拟申请答辩的学位论文进行审查,并公示通过审查的学位论文作者名单。
各学院(系)应将事前审核的原始记录予以保存,并报送研究生院。
第八条研究生院可抽查已经完成答辩人员的学位论文。
各学院(系)应在收到研究生院通知后的两个工作日内将拟抽查学位论文的文本和与文本一致的电子文档提交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经抽查发现学位论文具有学术不端行为嫌疑的,应当将该学位论文退回学院(系)复查。
第九条 学院(系)应对研究生院退回的具有学术不端行为嫌疑的论文进行复查。如有异议,学院(系)应当制作《异议审核意见书》。
《异议审核意见书》由院长签字并加盖公章,连同论文一并提交研究生院并由相应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认
定。
第十条《异议审核意见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异议审核的论文题目及作者、指导教师;
(二)异议审核的专家组成;
(三)异议的主要内容和依据;
(四)结论;
(五)其他与异议审核相关的事项。
第十一条研究生院根据相应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及时对《异议审核意见书》作出答复。
第三章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
第十二条学位论文被认定为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由校学位委员会根据该行为的性质与情节轻重,作出以下处理:
(一)答辩无效,暂缓授予学位。全面修改论文,推迟半年至一年重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修改后的学位论文经认定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取消学位申请人申请学位资格。
(二)答辩无效,不授予学位。
(三)撤销已授予的学位。
第十三条已经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经认定原撰写学位论文确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依照本办法处理。
第十四条各学院(系)应当加强师德教育。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负有指导责任。学生在撰
写学位论文中被认定为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指导教师作出相应的处理。
根据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轻重,对指导教师的处理分为:诫勉谈话、暂停研究生导师资格、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
第十五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应在学校范围内对被认定为有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及其导师的处理决定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七个工作日。
第四章申诉与复议
第十六条公示期内,对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当事人,可以通过研究生院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起复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应当对申诉内容进行复核,并在收到申诉后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复议决定。
第十七条复议结果应当在学校范围内公布。复议结果确认不属于学术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应采取相应措施,为当事人消除不利影响。
第十八条学生本人提出申诉申请,应当附带其指导教师的异议申请;学生本人未提出申诉申请,其指导教师可以单独提出异议申请。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中国人民大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篇: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意见
论文修改意见
1、摘要内容、字数不符合规范要求。摘要字数不少于1500字,很多同学摘要过于简单,字数不够;
2、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参考文献与参考书目与学校规定不符,缺附录:参考书目。
3、注释、参考文献、附录,要求按规范的体例进行标注,凡不按规范要求标注的,一律退回重新修改。注释和参考文献要标注到引文所在页,附录内的参考书目不标注到页码。参考文献用[1][2][3] ……排序,要与正文中的引文标注一致;附录的序号用1.
2.3. …… 排序。
附:
注释、参考文献、附录(参考书目)著录示例
一、报纸:
[1]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04-25(10)..(作者姓名).(文章名)[N].(报纸名),(发表的年-月-日)(引文所在版).二、杂志:
[2]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1987(1):7.(第一作者姓名),(第二作者名).(文章名)[J].(杂志名),(发表的年)(第几期):(引文所在页).[3]Chen S,Billing S A,Cowan C F,et al.Practical identification of MARMAX models[J].Int J Control,1990,52(6):1327.三、专著:
[4]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7.(作者姓名).(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引文所在页).四、学位论文代码标识为[D],标识格式同专著:
[5]王道红.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31.(作者姓名).(论文名)[D].(学校所在地):(学校名),(发表年):(引文所在页).五、论文集代码标识为[C],标识格式同专著:
[6]辛希梦.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引文所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