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的思考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是坚持依法治税原则的必然要求,是整个征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的有效途径。没有有效的税源管理,税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经济税收的良性循环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在税收征管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过程中,研究和探讨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税源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税源管理既是税收征管的重点,也是税收征管的难点。随着征管改革的深入进行,税收征管的模式由过去的管户制向管事制全面转换。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税收管理核心内容的税源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税源的数量和成份发生了重大变化,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源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某些方面暴露出税源管理的诸多弱点和漏洞,弱化了征管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税源管理理念无法适应现行征管要求
新的征管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由管户变管事,一些税务人员对征管改革片面理解为“集中征收”和“优化服务”,相当程度上忽略了对纳税人的日常监控,使税务机关和企业日常联系明显减少或断档,缺乏对纳税人户籍资料和经济税源动态变化的深入调查,征纳关系逐渐疏远,税源监控信息滞后。税源变动也趋向更快更多,税务机关实施税源监控所需要采集和处理的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但目前税务机关采集的经济指标和涉税数据基本来源于纳税申报表,与纳税人实际发生的经济涉税信息不对称,从而无法全面、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情况,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税负高低及纳税申报是否正常、真实。1
(二)税源管理手段无法适应现行征管要求
尽管近年来税务机关不断加大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实现了从税务登记、税款征收到税款划解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发展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税务部门尚未形成广域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国、地税、工商、银行等之间还没有全部联网,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搜集传递方式原始、单
一、滞后,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税银一体化,科学有效的税源管理核查监督机制和引导机制没有真正确立。
(三)税源征管现状无法适应政府财政需求
当前,基层税收征管工作仍然在实行计划管理,无论从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还是从税务部门的职责来说,税收计划作为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将是长期存在的。在这种任务型收入观念的作用下,很难将“应收尽收,决不虚收”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税源贫瘠,财政困难,这些地区的税务部门除了上级税务机关下达的税收计划外,往往还要更多地承担当地政府追加的硬性收入任务。有时上级机关鉴于基层的实际困难予以调减任务,但由于做不了地方政府的工作,只能作罢。这种“以支定收”的税收计划,不仅使财政支出的规模扩大,也使税收规模扩大,导致税收规模和税源规模的背离,税收规模超出了税源承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影响了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
二、强化税源管理的主要途径
各种税源都有其自身特点和变动规律,这决定了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适应税源的流动化、多元化、复杂化、隐蔽化等特点和变动规律,积极探索和创新税源监控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因此,在税源监控上要根据税源的不同形态、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高科技
手段,以分类管理为切入点,实施税源监控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有效地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一)提高重点税源管理的科技含量
重点税源企业一般具有财务核算健全、财务电子化管理程度较深、纳税意识较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税务部门对这些重点税源的监控,不需投入过多的人员,而是要加大科技含量,实施全方位的网络监控,把那些具有较高知识,特别是既懂税收征管又精于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选拔到重点税源大户的管理岗位,进而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实施监管。对运用财务软件系统的企业,一律要求在运用软件之前,主动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财务软件,并提供相应的介绍说明。税务部门要根据重点税源户状况、软件难易程度分类别培训税收管理员。在管理过程中要认真研究企业软件资料,根据企业相关数据实施科学评估,不断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二)加强中小企业的监控管理力度
目前,中小型企业数量较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充满活力和增长最快的生力军。目前,从我市国税系统来看,非重点税源户数约占全市纳税户总量的80 %,缴纳的税收收入,约占全市税收收入的20 %左右。由于中小型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很大,因此,要注意逐步使监控对象涵盖实际税源的各个层次。对中小型税源企业进行监控的方式可以按行业或地区或企业注册类型划片落实到人,建立税源监控责任区。
(三)分类巡查管理市场零散税源
在加强与工商、地税户籍核对的基础上,税收管理员每月要利用不少于五天的时间在市场税源责任区内进行巡查,掌握辖区内管户的详细情况,及时发现漏征漏管户和潜在失踪户,并按季作出巡查情况报告。大力开展税源调查和行业调查,对市场税源进行划片分类,抓住大户,推行建账建制;管住中户,科学核准定额;稳定小户,实行简易征收。
(四)跟踪监督管理特殊税源
特殊税源包括关、停、并、转企业,失踪户、挂靠户、非正常户以及潜在税源户,对这部分税源按地域划片到人,实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并定期开展清理。如出现关、停、并、转等情况,要提前介入,依法对应征税款进行清算,防止税源流失。同时加强对潜在未定税源的分析预测,不断地扩大税源监控总量,既要了解掌握已经实现的税收规模、税收结构,又要注意调查分析尚未实现的潜在未定税源规模和税源结构的发展趋势,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三、健全税源管理的保障机制
要强化税源管理,必须要建立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在全面细化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因人、因事制宜,构建架构完整、科学规范、严密高效的税源监控体系,不断挖掘税源管理的深度。
(一)建立税负监控预警机制
在税源监控过程中,要以信息化为依托,对各种税源实施静态和动态的监控。建立健全税源监控统计分析制度,建立税源监控数据指标体系和税源分析的数据模型,定期对税源的静态和动态资料实施结构性综合分析。同时要将税源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税收管理员和相关纳税户。建立健全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级次的纳税评估体系和行业平均增值率、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率、平均物耗能耗等评估指标体系。认真对比分析行业总体指标与个体指标之间、企业申报纳税与实际统计的增加值以及实现利润等相关信息之间的差异。对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从而对纳税申报和税负异常情况发布预警,将税源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征管、稽查部门。
(二)健全征管与稽查互动机制
税源监控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急需认真解决的问题,在税源监控的过程
中,要增强执法的刚性,提高惩处违法纳税人的威慑力,建立征管与稽查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源监控的合力。稽查部门要认真查处评估、管理等征管部门移交的偷、逃、抗、骗税案件。特别要加强对潜在税源的查管,对利用做假帐、变造账或账外经营等非法手段偷逃税款的行为,稽查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同时要加强对案件的分析,尤其对检查发现的税源管理漏洞,要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要切实加以整改,堵塞税源管理漏洞,形成联查联管的征、管、查协同动作的新局面。
(三)建立数字化考核的责任追究机制
数字化考核是评价税源精细化管理活动效果的认定手段,即通过细化、量化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考核评价税源监管人员的工作实绩并做出奖惩,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有利于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调动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精细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原则,在总结现有征管考核指标利弊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控,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的考核机制,做到税源管理有目标、有考核、有奖惩、确保责任到人。按照税收执法责任制实施严格追究,促进税源管理质量的提升。
第二篇:对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现实意义
税源监控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纳税人纳税情况,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活动等全方位的制约、督促和管理,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与税收征收管理、税务稽查工作相比,税源管理的职责应包括:①通过和工商、民政、技术监督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掌握户籍资料,列入税收管理。②对退出经营的纳税人进行税收清算,并将清算结果提供给征收管理环节。对未按规定申报、纳税的纳税人进行催报催缴。对经催缴仍不申报、缴纳者,移交稽查采取强制性的措施。③通过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运用,在综合税务部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分析模型,通过各种分类,结合调查情况掌握各类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对纳税人的纳税状况进行纳税评估,从这些工作中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从而进一步完善管理,堵塞漏洞,并为纳税人提供需要的各类服务。
过去,由于我们只注重并强调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而忽视、弱化、疏于对纳税人的日常管理,特别是对税源监控,有的地方出现缺位、断档现象,从而发生了一些问题,如税收漏报户、漏管户和漏征户增多,不按时申报、虚假申报、低税负现象较为普遍,欠税底数不清等,不仅使社会竞争环境、纳税环境不理想,也使依法治税的水平大打折扣。因此,现阶段加强税源的监控管理,我们认为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强化税源监控管理是依法治税的基础
所谓依法治税,是指依照有关的法律治理税收,表现为征税机关按照有关税法征税和纳税人依照有关税法纳税。强化税源监控之所以是依法治税的基础,是因为:(1)依法治税的一个重要治税理念和思路就是应收尽收,既不多收过头税,也不故意少收税。而强化税源监管就是要摸清税收底数,防止税收流失,把该征的税征上来。从这一层面上来,二者是相互统一的,一致的。
(2)做好税源监管的基础工作可以使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水平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税负合理不合理,税收公平不公平,做好了税源监管的基础工作,就能让该交税的人交税,该交多少税就交多少税,该怎么交就怎么交,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征税公平。当纳税人看到税源监管力度大,税源控管严,偷逃税被降低到最大限度时,就会使依法纳税者感到公平,如果连税源都控管不了,再去讲执法责任和依法稽查,就只能让人联想起“纸上谈兵”和“缘木求鱼”,伤害的是那些依法纳税者。(3)只有夯实管理基础,减少税收跑、冒、滴、漏,把该收的税都收上来,税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税收收入。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纳税人开业、歇业、停业、重组、兼并、破产等情况不断发生,企业经济性质、经营形式、生产规模和分配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各种经济成分特别是公有经济,正通过改制变成以股份制为特征的混合经济,税源变动将更激烈、更深刻、更频繁。要掌握税源变动,争取工作主动,有效控制税源流失,就必须强化税源控管。这对于巩固和完善征管模式,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强化税源监控管理是实现税收调控经济作用的重要保障
税源可解释为能直接产生税收的经济活动或现象,即税收收入的源泉,如应税收益、财产、1
行为等,它与税收收入的关系可谓“根”与“叶”、“因”与“果”的关系,但正象有因不一定有果,根在不一定叶茂一样,对已被纳入正常税收征管的经济税源,如果监管不力则会滋生正常纳税户大量税收流失问题。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税源监控效果已成为影响税收政策调控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1)税源不清,对经济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税收就缺乏发言权。现在大家经常抱怨税负过重,超过了经济的承受能力,但对目前的经济究竟有多大税收承受能力,把税收任务定为多少适宜,却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数据,只能经常地复述“他山之石”。(2)税源不清,同样也不能搞清税收政策的变化给经济带来哪些变化,也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收政策。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强化税源监控。只有强化税源监控,才能真正搞清税收与经济总量的关系,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政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三)强化税源监控管理是做好税收征管工作的必要保证
整个税收管理工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它包括申报前税源监控、税款征收、税收统计分析预测、税务稽查、税务执法监察等各个方面。其中税源监控、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是税收管理中的三个中心环节,税收征管的核心是对纳税人进行管理,而对纳税人管理的核心在于核实税基,一切对纳税人的管理都是围绕核实与控制税基而进行的,它可以为税款征收、税收统计分析预测和税务稽查提供信息。
税源监管不到位已给税收征管工作造成了不良后果。一是使编制税收收入计划失去了可靠依据。在对纳税户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增减缺乏动态的观察、分析和了解情况下,编制税收收入计划难免偏于主观臆断,“基数+比例”的做法使税收计划与经济税源的发展变化相悖,从而影响了税收计划的完成。二是给清理欠税增加了难度。由于对税源监控不力,对企业的产销情况和资金活动情况不能够全面准确把握,因此,企业发生欠税后,税务部门无法确定欠税的具体原因,很难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清理欠税,使清欠工作陷于更加困难的境地。三是征收部门难以落实收入任务。由于税务人员对税源底数不清,对纳税户的税款实现和缴纳情况不能够准确预测和把握,故税收任务难以分解落实,最后只得靠行政命令方式解决。四是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得不到有效控管。由于税务部门监控不力,一些不法纳税人便钻空子搞假申报,从而出现大量的微申报、零申报和负申报等异常现象,并因此而形成大量的税款流失。五是给稽查对象的选取增加了困难。因稽查人员对执行政策较差的纳税户经营情况不能有效掌握,只以纳税指标异常户作为稽查对象,但由于有些纳税指标异常户是正常原因形成的,故使选案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从而给重点稽查带来很多困难。由此可见,只有核实和控制了税源,才能使征管措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使税收任务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才能增强组织收入的预见性、主动性及确保完成收入任务的稳定性。因此,现阶段搞好税源监控,既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和税收职能实现的前提,也是推进税收工作整体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必要保证。
(四)强化税源监控管理是强化纳税意识的助推器
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税收管理秩序及国家的财政收入,公民缺乏纳税意识是当前税收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现阶段的税源监控措施落后、监控力度较弱,使偷税者的愿望能够顺利实现。如现阶段,我们税务机关主要是采用以票管税的方法进行监控,现在推行的金税工程也只能管住假专用发票和专用发票的大头小尾,而专用发票代开、虚开却无法管住,说得不好听一点,金税工税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到至今还不能管住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没有纳入监控范围,再加上大多消费者和部分经营户连普通发票也不开,因此,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销售收入的真实状况根本无法保存和监控,失去控制后,光凭纳
税人自觉申报,偷税、抗税现象普遍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强化纳税意识的税收宣传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因此,加强对纳税人应税收入的监控,使每一笔应税收入都有据可存、有据可查、有据能查,使偷税偷不了、漏税漏不了、抗税也就更加不敢了。那么,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也会迅速提高,税收宣传的效果也会显著体现出来。
二、当前税源失控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分析
税收征管改革以来,以计算机为依托的征税大厅和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管理机构,以及税务稽查局的成立,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对增加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随着国家投入巨资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和税务系统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许多省、市、县税务局都已经建立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征收、管理、分析、稽查的运行管理机制,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归纳起来看主要实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对纳税人的户籍监控。通过建立与工商部门的手工信息传递制度来监控漏征漏管户;通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变动、注销情况,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年检情况,停业户和非正常户的情况进行管理监控为主要手段来实现。2.对纳税人征税过程的监控。通过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对纳税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通过增值税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对纳税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情况进行监控;通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等模块对纳税人进行税款征收的监控以及对纳税人欠税情况的监控。3.对地区税基的监控。如对各地区的主导行业和重点行业的纳税大户进行重点税源的监控和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的监控。
税源管理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从目前情况看,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无时不发生变化,税源流动性和可变性大大增强,税源失控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实际工作中税源失控主要表现为:
(一)制度性失控
由于政策制定有缺陷、不严密,政策的执行上缺乏可操作性,造成不少假“三资”企业、假福利企业、虚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现象存在;由于对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完整的税收征管制度和管理方法,使纳税人在不同环节采用非法手段,如目前个体工商企业中正规健全账目的企业越来越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账目并不健全,其它企业如挂靠企业、承包租赁企业、私营企业账目 更是三真二假,明暗“两套账”现象严重;个体业户不断发展壮大,大部分为“双定户”,实行查账征收的更是屈指可数。由于无账或账目不健全,计税依据不真实,一方面加剧了征纳矛盾冲突,另一方面“人情税”、“关系税”严重,税源的有效监控很难实现,大量的税款不断流失;由于税务机关当前采取的监控措施本身不够完善,并缺乏其他相关的配套措施,监控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由于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部分行政干预,造成税法刚性不强,以费代税,以罚代税造成应缴的税款不能按税法规定程序入库,影响了对税源的有效监控.(二)管理性失控
由于税务机关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源失控,漏征漏管户大量存在就是管理性失控的突出表现。主要体现在:
(1)税源监控宽度不够。在监控对象上,误认为对纳税人的检查是税务稽查系列的职责,因而,在征收系列中的监控只能在大厅内以纳税人的申报表、相关的财务报表资料为对象进行分析。在监控范围上,目前,对税源监控有一种倾向,就是主要对零申报、负申报的纳税人进行监控,对正常纳税人应当进行的日常监控忽视。税务机关目前与纳税人的对接点,大多是在纳税人上门的进行税务登记、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依赖这样的工作方式进行税源监控是一种被动的控制。在无法获取足够信息的条件下,必然导致税源不清,如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兼并联合、股份制企业的分合和连锁经营、以及民营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等方面的税源监控工作不能跟上节拍,容易出现税源监控的“空白区间”,对一些不申报的“地方经济”、“隐形经济”和零散税源的控管更是鞭长莫及。(2)税源监控职能缺位与断层。在当前税收法制环境不佳,纳税人的法制意识和纳税意识都比较淡薄、社会信誉评价体系缺失的情况下,过分强调税收稽查职能、服务职能,过分信任纳税人的纳税自觉性,而忽视了税源的长效监控管理。在岗位设置和职责明确上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即税收征收管理的操作层、辅助层、决策层等各个层面中税源监控“缺位”。在管理方式上则以静态管理为主,缺乏继起性和连续性,不能有效地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对零散税源、流动税源、隐蔽税源和边远税源控管更是束手无策。(3)税源监控的手段和措施不够得力,只能从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和税务稽查等手段来实施税源监控。在计算机税源监控软件开发与应用方面,虽然已具备了税务登记、申报监控等功能,但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征管的新要求,还不能够为税源的全能监控提供强力支撑,如现在计算机主要功能多数是用于编制收入统计报表,开票办证,对未申报户进行监控,其他方面的用武之地有待开发;不能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占有的征管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排列、衍生出相关联的可对税源进行监控的数据和资料。
(三)机制性失控
目前税源监控注重征收模式的建立,没有一套完整的税源监控运行机制。现行征管模式依托计算机进行税收管理,而计算机的运用是以信息准确、全面为基础的,涉税信息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按理应该成为整个征管活动的基础。有的管理分局相当于信息中心,前承纳税人,后联稽查分局、计征局、评估局、出口退税局等部门。办理税务登记等管理事项按理应深入企业调查核实所附资料是否属实后方能审批,目前由于人手少,除一般纳税人外,管理分局的窗口服务实际上是登记制而非审核制,企业申报的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很成问题。如企业发生变更事项,一些重要事项如法人代表变更、经营地址变化等有时会来办理变更登记,其他信息发生变化则往往不来变更,导致信息不准。管理环节的空位和断层,使税务机关失去了对纳税人的管理和监控。另外,协税护税机制尚未形成。目前税源监控主要依赖税务机关单渠道来监督。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公安、司法、金融、工商行政部门的护税、协税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这也是税源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信息性失控
有很多纳税人上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所反映的税源状况不真实,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甚至造假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税务机关按照纳税人提供的税源信息征税必然会造成税收流失。从目前看,税源监控的信息性失控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税源监控缺乏有效的来源渠道。虽然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规范,数据集中程度和准确性低,各种复杂社会原因使税源信息还难以准确掌握,致使很多税源在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中被转移或隐匿,从而导致有很多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所反映的税源状况不真实。由于信息共享性差,难以综合利用,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二是税源监控缺乏有效的监控系统。没有建立纳税人动态涉税信息库和宏观税收预警指标来提高税源监控分析能力,如缺乏对纳税人户数、经营地点、经营收入、实际税负、开、关、停、并、转情况分析,纳税人行业、结构、数量等变化情况分析,不能实现全方位的监控;缺乏行业比较分析监控、存货变动分析监控、税源销售利润变动分析监控、资金利润变动分析监控、成本利润变动分析监控等主要经济比较分析监控,缺乏与税源户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税源户进行对比分析,不能有效地发现税源户异常变化情况,掌握企业税源变化趋势。
三、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思路
要全面提高税源的监控和服务水平,必须首先更新工作理念,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税源监控管理,是按照税法规定面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广泛分布与各部门、各环节的纳税人基本信息和应税信息等进行一系列监督和控制的总称。根据这样的界定,可以把税源监控的目标归为三类:一是纳税人有无全部纳入征管户册;二是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产生应税收入,税务机关是否掌握和控制;三是纳税人是否完全按照税源情况真实申报。根据这三个目标,可以将税源监控体系以应税收入的产生为界大体划分为税源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三个阶段,建立三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监控管理运行机制。
(一)税源的事前监控管理
税源的事前监控管理。即税务机关对纳税征管户的监控。通过这一环节的监控,税务机关能对所辖区域税源户情况有清晰的掌握,同时将有经营行为的潜在纳税人纳入征管户册,以提高征管率,最大限度减少漏管户。
事前监控管理,可使潜在税源变成现实可征税源。通过建立以税源监控为基础的纳税评估的制度,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税收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率的高低;可以正确评估纳税人纳税能力是否与其经营规模相匹配,做到对所有税源户是否依法纳税申报进行全面评估。有人认为用纳税评估方法可以提前预防偷逃税发生,减少偷逃税造成税收损失。如通过设置专职纳税评估员稽核纳税人申报质量,解决纳税人不如实申报、不申报、虚报财务信息以及其它纳税资料不实等问题,把不如实申报、不申报、虚报财务等信息传到管理和稽查部门,以便稽查管理部门及时查处和采取相应管理对策。可见事前监控管理能够把偷逃税、不如实申报解决在纳税申报环节上,分析预测潜在税源变化和变成现实税源的可能性,为潜在税源纳入税源管理提供依据。
进行事前监控管理需要有足够的税源信息,包括:(1)纳税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办理涉税事宜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信息,如:纳税申报、税务登记、税收减免、缓交、资产报损、弥补亏损等等;(2)税务机关对纳税义务人进行税源调查获得的信息,如:企业的设立、兼并、重组、改制、停产、破产,新项目的开发、转让、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等信息;(3)来自第三方的信息,从税务机关及纳税人以外的渠道包括纳税人的客户、雇主、金融机构以及各级政府、组织获得的有关纳税人经营情况变化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反映经济形势的银行利率、购买力、物价指数、通货膨胀、有关的行业、产业政策变化等信息。在上述税源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有效的分类和分析,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使信息实现共享。
进行事前监控管理应形成以下的纳税监控机制,包括:(1)税务部门与工商、金融等部门通过政府网络进行计算机联网,做到信息共享,进而实现登记户信息的实时传送;(2)税务部门应加快开发税务登记户计算机自动查核系统,使税务登记户与工商登记户能够定期或实时进行自动核对,发现有工商登记而未进行税务登记,能够产生预警提示;(3)建立健全纳税人户籍管理制度,建立纳税人终身识别码制度,给纳税人一个唯一的、终身不变的号码,以便于税务机关对纳税户涉税信息的归集、处理、分析、运用和监控;建立定期的税务登记验证、换证制度,通过验证换证,可以定期清理空挂户、漏管户,使税源户资料更趋真实。
(二)税源的事中监控管理
税源的事中监控管理。即税务机关对应税收入的监控。通过这一环节的监控,税务机关能将对纳税人应税收入的产生、分布及增减变化情况最大限度地纳入可控范围之内,以便监督和促进纳税人诚实申报、依法纳税。
事中监控管理应形成以下的社会监控机制:(1)行业主管部门监控机制。即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及时提供本领域内有关涉税事项,如改制、拆分、兼并、破产等信息,以加强对其税源的监控。(2)金融部门监控机制。即通过纳税人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收支往来,监控纳税人的收入情况。目前,国内主要采取现金支付方式,大量的现金流量使税务部门无法掌握其具体数字,这给税源监控带来了很大困难,造成了大量的税款流失,应当参照国外的有些做法,尽快建立信用支付体系,使各种收支包括个人收支均通过信用方式进行,减少现金流量,这样税务部门通过与银行联网就能很容易地掌握社会支付情况,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变化,纳税人的收支状况及财产变动情况。从而从源头上进行监控,以有效控制税款流失。(3)社会举报监控机制。即通过在社会上广泛聘请税收监督员、协税护税员等,严格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协税护税、勇于举报的良好氛围。协税护税网络的发挥作用,可以减少税务机关由凭借单一渠道获取信息进行监控所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税源的事后监控管理
税源的事后监控管理。即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潜在的税源是否转化为现实可征税源的监控。通过事后的监控管理,税务机关能对纳税人应税收入是否全额纳税进行控管,以保证税源监控的最终实效。
进行事后监控管理应形成以下的纳税监控机制:(1)加强申报监控机制。建立自动催报催缴系统,加强对纳税人按时申报的监控,设置应税收入与申报收入交叉稽核程序,建立申报真实性审核机制,实行税源源泉控制,减少税收流失;(2)强化扣税监控机制。即尽可能将能代扣代缴的应税收入,都建立代扣代缴机制,实行税源源泉控制,减少税收流失;(3)加大稽查监控机制。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大稽查力度,完善选案体系,提高稽查效率,强化处罚力度,通过稽查职能的充分有效发挥,从后道环节再次把税源管理纳入监控的轨道。(4)完善涉外情报交换机制。我国入世后带来的不光是外资企业增加,劳务的输入、输出将会更加频繁,为了有效控制各种避税行为就需要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合作,通过与一些国际间经济组织的情报交换,有效地监控税源的国际流向,以保证应收尽收。同时各级税务部门还要积极地研究各种国际税收惯例,了解其他国家税制情况,以便及时地分析企业可能出现的税收规避行为,采取措施有效避免。
进行事后监控管理应建立和落实考核评价制度。为保证税源管理工作的落实,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对税源管理各环节进行考核和评价,发现问题、纠正偏差。(1)建立考核评价标准。考核评价标准主要是科学设定各种考核指标,如税源细分程度、各类别的管理办法、收入进度、纳税申报率、申报入库率,收入分析预测准确率,工作业绩按照考核标准进行测评。(2)制定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奖惩挂钩,重大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制。(3)衡量工作成果。考核部门根据搜集的信息对业务部门的各项指标进行测算,找出实际业绩与考核标准的差距,并按照考核办法予以兑现。(4)专题解决问题。对于考核评价中出现的问题,专题进行讨论,找到根源,采取措施,做出调整。
第三篇: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2007-12-16 13:37:3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2)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我省地方税收培植了丰厚的税收源泉。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单凭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税源管理。笔者从事多年的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进行了一番思考,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一论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
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
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问题二:税源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及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相继取消而丧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有的被动地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寄希望于省局为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办法和手段。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还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
一、滞后。
问题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问题四: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
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在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问题五: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
后,使税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动。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第四篇: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我省地方税收培植了丰厚的税收源泉。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单凭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税源管理。笔者从事多年的基层税收管理,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进行了一番思考,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一论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问题二:税源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及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相继取消而丧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有的被动地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寄希望于省局为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办法和手段。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对税源的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还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
一、滞后。
问题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问题四: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在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问题五: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使税源管理陷于被动。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大重点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
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县(区)局管理股应为专门的税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税源的收集、汇总、分析,监督指导基层分局(所)加强税源管理;稽查局、办税服务厅作为税源监控的辅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纳税人的税源采集及税收征管相关情况的反馈。基层分局(所)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性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有偷税嫌疑的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征管、税政、法制、发票、计财、信息中心、监查审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和职能功效,积极为基层部门强化税源管理提供指导、帮助和监督,多渠道多领域地实现税源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构建税源管理体系。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县(区)级局、基层分局要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源发展趋势、基层人员数量与素质等因素,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重新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积极性。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按照税收管理员岗位的不同,规范流程,明确职能定位和重点,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实行税收管理员底稿制度,规范税收管理员的执法行为,形成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
3、建立税收管理员平台,提高效率。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要在征管业务核心软件基础上拓展功能,研究开发税收管理员平台。通过平台规范和固化税收管理员的任务,按照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围绕管理员重点,通过分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的问题,提高税收管理员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地加强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基层分局(所)要分区域、分经济类型、分行业、分类别、分户建立纳税人户籍档案。健全房屋、土地、车辆等信息数据库。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减少漏征漏管户。
2、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实行分类组织与管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征管组织形式。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一是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征管。尤其是这两行业中的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征管难度大、漏洞多,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全面落实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三是抓好个体经营大户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个体经营大户的征管,使其生产经营的实际税负接近申报征收入库的税款,减少税收流失;四是抓好娱乐业、饮食业等高利润行业的挖潜增收。五是抓好不同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
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要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源头控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纳税人实现的税款数量,以及各税种收入的潜在分布情况,以便征收过程中心中有数,防止税源流失。税收分析主要是对税收收入的来源和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从中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以便调整税收部署和征管重点。事前源头控制和事后税收分析,两者都很重要,都是税源管理的有效方法。但在实践中,一些单位往往重视一头而忽视了另一头,两者未有机结合起来。有的甚至两者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收税凭经验,既不作税源调查也不作事后分析,收税收到多少算多少,收到哪里算哪里,只要完成任务就行。这种做法难免带来有税未收足或收“过头税”的问题。要实现源头控制和税收分析的最佳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要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机制。
4、加强发票管理,强化“以票控税”。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器具”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器具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地税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要抓住发票管理的关键环节,改进和完善发票“验旧售新”。积极稳妥地推广应用税控器具,要将税控器具记录的开票数据与纳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严格按规定征税,真正发挥税控器具控税作用。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税源管理。按照“功能齐全、监控有力”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征管业务软件的涵盖范围,研究开发统一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监控管理,将管理的触角伸向城乡各个角落,覆盖整个税源分布点和所有纳税户;进一步拓宽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形成信息联网;积极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网络申报,建成一个“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数据规范、信息共享”的税务综合信息库,并使之成为信息处理中心和税源监控中心。同时,以综合征管软件应用为载体向深度发展,积极开发一些辅助程序,提高数据综合利用率,迅速、准确地进行税收经济指标和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满足监控、分析和决策的需要。充分利用征管业务信息省级集中优势,运用数据仓库,对各级税源数据逐级分析与查询,实现对征管质量与效率考核评价的程序化和自动化,确保税源管理各项目标的实现.(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一是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处理好日常检查与稽查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日常检查作为纳税评估与稽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构建一种以纳税评估为基础,以日常检查为纽带,以稽查为总闸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与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三是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对查处的案件特别是典型案件要进行分析解剖,研究发案规律、作案特点和手段,及时发现税收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提出打击、防范和堵塞漏洞的措施,并选择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宣传。
(五)加强协作,多头并进,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
一方面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基层地税机关根据零散税收税额小、户数多、征收难度大的特点,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委托代征等方式,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特别是要加强对车辆、房屋租赁、房地产开发、个人所得税等征管薄弱环节税源信息的实时交换,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对地方税收的控管作用,强化税收源泉管理。
第五篇: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我省地方税收培植了丰厚的税收源泉。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单凭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税源管理。笔者从事多年的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进行了一番思考,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一论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问题二:税源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及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相继取消而丧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有的被动地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寄希望于省局为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办法和手段。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还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
一、滞后。
问题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问题四: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在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问题五: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使税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动。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