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精)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我省地方税收培植了丰厚的税收源泉。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单凭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税源管理。笔者从事多年的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进行了一番思考,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一论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问题二:税源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及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相继取消而丧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有的被动地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寄希望于省局为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办法和手段。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还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
一、滞后。
问题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问题四: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在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问题五: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使税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动。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县(区)局管理股应为专门的税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税源的收集、汇总、分析,监督指导基层分局(所)加强税源管理;稽查局、办税服务厅作为税源监控的辅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纳税人的税源采集及税收征管相关情况的反馈工作。基层分局(所)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性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有偷税嫌疑的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征管、税政、法制、发票、计财、信息中心、监查审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和职能功效,积极为基层部门强化税源管理提供指导、帮助和监督,多渠道多领域地实现税源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构建税源管理体系。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县(区)级局、基层分局要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源发展趋势、基层人员数量与素质等因素,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重新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山洪灾害的防御
山洪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同时也是防汛救灾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而且对山洪灾害尚未专门的投资渠道,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系统综合的防御。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防御山洪灾害的意识。山洪灾害是我市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暴发突然、破坏力大,且无灾发预感,要降低灾害损失,首先要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认识,牢固树立防御山洪灾害的思想,要在防汛宣传时加大对山洪灾害防御的宣传力度,并广泛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造成宣传声势。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宣传的权威性和大范围宣传效应,制作公益广告和科技专题,持之以恒,注重实效,真正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二)深入调查研究,划定山洪灾害范围。对山洪灾害的综合防治是一个新的课题,必须组织力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寻找适合本地实际的优化防治方案。可以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地矿、水利等部门对山洪灾害易发区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域的气象、水文、地理、地势及居住人口数量等各种因素,分析其成灾机率和遭灾的可能程度,分级划出警戒区域,并在明确的特级、I级、II级等警戒区要划界立标,严格控制生产、居住和建设。
(三)统一规划,部门协同,坚持依法防治山洪灾害。山洪灾害防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需要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山洪灾害的综合治理,水利部门要严格按照《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湖南省实施(防洪法)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实施项目建议书和涉河项目审批制度,加大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做好河道的清障划界等工作;国土部门要进一步严格单位和个人的建设用地审批、指导人们主动避险建房,避险修路采矿;城镇部门要加强城市(镇)尤其是小城镇和农村建设的规划,对工程建设要专门进行防洪论证,山洪灾害的防御措施论证,并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林业部门要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工作。
(四)制定紧急避险预案,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目前,在工程措施不足以抵挡特大山洪的情况下,要各地进一步抓紧做好和完善避灾预案,对划分的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灾害诱发隐患区以及病险水库下游低洼地区,尤其是对所划定的特级、I级警戒区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避灾方案,并在特级、I级警戒区要树立永久性界碑,一旦进入警戒状态,要按市~乡~村~组~户的次序,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紧急避灾信号,并落实好转移路线和人员安置方式。
(五)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山洪灾害治理。由于暴雨山洪的突发性很强,而现有的气象测报对小流域特大暴雨很难预测,提前避险转移的时间很短。因此,从目前来看,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避结合”。但我们认为:治是根本,防是关键,避是重要手段。从现在开始,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展开对山洪灾害的治理,从根本上减轻山洪灾害的损失。一是要做好山洪的坡面治理,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坡面林草、禁止新开坡土梯田、封山固沙、护坡固脚等措施,由小流域向全流域展开。二是要进一步做好河道整治保护。要采取严厉手段坚决制止在沿河两岸任意倾倒堆放废渣废料,防止工矿企业废渣进入河道。同时要加强河道的疏通治理,河道治理时要有统一的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要严格涉河项目的项目同意书和工程建设审批制度,妥善处理好与小城镇建设和农庄建设的关系,增强住房避洪意识。减少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冲毁房屋。对河道内作业行为要严加规范管理,防止采砂、淘金对河床河势的破坏。
(六)依靠科技进步,建立预警预报监测系统。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气象、地矿、水利等部门要根据各地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分布,加大对预警监测系统的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监测系统。要从努力提高天气气象预测预报精度入手,增强预见期。特级和I级警戒区要有监点和专门监测人员,并逐步延伸至所有易发区域,同时要实现群专结合、群防群测,尽快建立起防御山洪灾害的综合立体监测网络。
(七)持之以恒地开展大坝除险。-
第二篇: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长期以来由于受理念、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税务部门的税收管理职能仅仅被定位在组织收入上,不能根据经济的发展进行税源预测和管理。当前,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拓展,加强税源管理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和基础性的工作,是反映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税源管理的信息应当包括纳税人的户管登记信息,纳税申报信息,账表处理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和企业的社会信息。税务机关如果将这些信息全面、真实、准确地掌握了,税收管理的基础工作就牢固了,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就会大大加强,效果也会更加显著。如何加强税源管理,提高征管质量,成为现行每一位税务工作者都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基层税务工作者,结合目前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对税源管理的途径做以下探索。
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税源管理的观念需要适当的更新,工作方式也需改进。目前,基层税务机关的户管人员是税源管理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如催报催缴、各类资格认定、一般性的检查调查以及填制上报各种表格等。不少同志没有充分认识到系统、规范地采集、储存、分析和共享各种税源管理信息的重要性,更谈不上系统的、数字化的分析比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税管员人手不够,二是税管员观念要更新,业务素质要提高。
2、登记的制度有缺陷。户籍信息是税源管理的基础。目前,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登记的信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纳税人依法主动到税务机关办理登记的,这部分纳税人主要是规模较大,需要申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需要领购发票的纳税人;二是税收管理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处于经营状态的纳税人未办登记,而责令其登记的。对于这部分纳税人如果税收管理员不及时巡查就会导致“双漏”户的存在。在税收征管实务中,税务登记依从于工商登记和《征管法》规定的违章行为的事后处理显得软弱无力,缺乏刚性,因而存在登记制度的缺陷。
3、技术手段落后。税源管理的对象是纳税人,由于纳税人信息技术应用落后,税务机关无法及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近几年税务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为加强税务机关内部的事务管理和征管软件的应用,因而停留在事后的监督上,其采取的数据质量不高,信息不对称,缺乏相互印证的逻辑联系,信息孤岛大量存在。税务部门与纳税人、银行、政府各部门的信息不能共享。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别,大量工作靠人工去完成,靠事后的检查去完成。由于不能广泛、深入、有效地采集和利用企业相关的税源信息,从而限制了税源监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一点是当前税源管理的一个硬伤。
4、纳税评估工作有待进一步突破,税收分析、预测的手段和方法还要进一步改进。由于没有系统、规范、全面、有效地采集、掌握税源信息,使得纳税评估缺乏充分、有效、真实的材料支持,大大限制了纳税评估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税收分
析和预测工作,尤其是微观分析和预测工作,也无法切实有效地展开。这就使得税源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难以得到保证。
5、管理人才缺乏。要想搞好税源管理,必须要有一大批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精通税收征管业务、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当前税务干部队伍中真正气顺劲足的能干事的人才十分有限,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税源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强化税源管理的措施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以申报纳税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34字税收征管模式和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牢固树立现代税收管理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机构不顺、流程不畅、职责不清等问题,大幅度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1、树立现代税源管理的理念。一是税源管理法制化。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观念,紧紧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专业化条件下的相互协作。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税源管理必须依法行政,要在法治的前提下,本着“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管理成本”之原则,从基本业务、制度、流程、信息抓起,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二是税源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是手段、是工具,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税源管理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信息化管理的理念,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传媒介质。涉税信息和资料尽量多用电子版,利用网络、电话传输。三是税源管理专业化。专业化、流程化管理已被企业化管理证明是提高效率的成功模式,税源管理工作中同样可以引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四是税源管理协作化。税源管理不仅需要税源管理部门内部的协作,也需要整个税务机关的协作,同时还要建立加强系统外各部门的协作。要建立一整套统一的符合实际的税源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方法,统一信息采集、发布口径,系统的全面的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信息。
2、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一是实施过程监控。对所有纳税人都要从户籍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使用、税务稽查、违章处罚等环节,一步不漏地进行监控,防止机外运行。二是实行分类管理。目前,分类管理方法还不够科学。要扩大分类管理范围,改进分类管理方式,善于从不同类别中进行比较分析。三是设立预警指标和宏观税负分析。要科学计算同行业税负,并相互进行比较,把税负明显偏低的纳税人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开展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四是完善纳税评估。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纳税评估质量不高,没有发挥很大作用。但纳税评估是国际通行的税收管理方式,要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增强税收管理员纳税评估能力,同时,积极开发纳税评估软件,做到人机结合,提高评估质量。五是加强税务稽查。必须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专项稽查,以查促管,切实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力,打击一个,影响一批,震慑一片。
第三篇:新形势下加强税源管理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税源管理的思考
一、新形势下国税系统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税源的精细化管理是推进税务管理科学化的关键。因此,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税源管理体现当代税收管理的发展规律。税制改革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将税源管理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的主攻方向充分体现了当代税收管理的发展规律。
(二)强化税源管理是建立公平税收环境的必然要求。税源管理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是依法治税、依法征管的基础,是落实税收法律法规和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税收公平。通过户籍管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等措施,可以从宏观层面掌握整个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税收负担水平,从微观层面掌握具体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防止漏征漏管等问题,实现税收负担的公平。
(三)强化税源管理是夯实税收征管基础的重要内容。税源管理着眼于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分析,重视搜寻和挖掘税源,为有效地实施税收征管扩大空间。加强税源管理便于掌握纳税户籍情况,加强非正常户的认定和处理,尽可能将有经营行为的纳税人纳入征管范围,减少漏征漏管户。有利于外部涉税信息利用,通过健全外部信息采集交换制度,缩小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差距,使潜在税源转化为现实可征管税源。
(四)强化税源管理是促进经济税收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经济—税源—税基—税收”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税源管理把税收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作为其定义的基础,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经济与税收的关系,有利于掌握税源、控制税基和实现应收尽收,促进经济税收协调发展。
二、国税系统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8年,韶关国税系统共有税收管理员216人,登记在册的纳税人有26417户,其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233户,小规模纳税人企业4410户,个体工商户19774户,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数为122.3户。全年完成税收收入584,944万元。近几年来,韶关各级国税部门高度重视税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税源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导致税收征管职能弱化。随着税收管理员的职能逐步由“管户”为主过渡到“管事”为主,虽然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但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发现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在税源的管理上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出现脱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服务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户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逐渐凸现。
(二)部分税务人员认识不足,导致税源管理流于形式。税务机关内部有些工作人员对税源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导致税源管理流于形式。尤其是对重点税源的掌握与管理,通常分析比较肤浅被动,说明不了深层问题,没有给予重点税源足够的支持,导致税源流失。另外,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只是表面上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税款实现和缴纳情况,实行的是粗放型
控管,横管不到边,纵管不到底,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控管,重点企业税收流失严重。对于某些地区来说,其支柱税源也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税收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税收管理员是税收管理的第一要素。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决定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程度的关键。现有的管理人员中,相当部分人员与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责任意识不强、管理创新意识不够,对纳税户动态信息了解较少,存在着“被动式”或“指令性”管理观念;二是对税收、财务、计算机知识等掌握和运用不够全面,只停留在“应付型”知识层上。对现代税收征管新要求和税收执法能力要求适应性不强,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企业财务水平不相适应,内外比较有“落差”,不能准确完整地履行工作职责。虽然大多数税收管理员对于一般性的工作事项能顺利完成,但仍存在力不从心、无法完成的工作事项,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在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
(五)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银行、质监、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推进国税系统税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强化税源管理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管促收、管理前移、精细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建立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职责到位的原则,认真落实税源管理各项制度和工作措施,切实达到税源管理的目的。
(一)优化税源管理组织体系
税源管理包括税收分析、税收管理、税收检查与监督等环节。而在当前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模式下,这几个环节又是由征收、管理、稽查三个部门来分别完成的,要想将税源真正管好,就必须优化税源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
1、规范税源管理机制,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由县级税务机关直接管理城区的纳税人和集中管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纳税人需要找税务机关办理的各项涉税业务统一归并到办税服务厅受理,税务机关需要找纳税人办理的事项统一由税源管理部门负责。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征收和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2、明确工作职责。合理界定征收、管理、稽查职能,由征管部门负责税源的综合管理,税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税种税源管理,税源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纳税人税源管理,计统部门负责税收会统核算、税源预测和税收经济分析等工作,信息中心负责税源管理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和定期发布,稽查部门负责涉嫌偷骗税案件的查处。征收和计统部门要根据征收环节等各种信息资料进行税收分析,为管理部门提供依据和参考,将纳税人开、停、注,以及发票比对情况和各类征收信息及时反馈到管理部门,以便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管理部门根据征收部门反馈的纳税人申报异常信息和发票比对异常信息,适时进行调查核实或进行
纳税评估,对评估发现需进行税务稽查的,及时向稽查部门移交。稽查部门对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偷骗税特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出具税务稽查建议书,指导修正分析、评估指标以及完善管理措施,促进主管税务机关加强税源管理,形成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
3、加强税源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在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税源管理各职能部门加强业务联系,既有分工又要合作,既有制约又要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职能功效,实现征、管、查三者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制度,明确各环节衔接方法和配合内容,畅通各环节联系渠道和联系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以现有综合征管软件为支撑,形成各个环节之间既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又相互监督制约的协调、高效运行机制。通过部门配合协调,信息共享,互相促进,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认真落实税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措施
税源管理业务覆盖范围广、涉及的部门和工作环节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税源管理,就必须认真落实税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措施,切实加强税源管理。
1、做好税收经济分析。一方面,关注税收收入总量增减变化,还要重点分析税收收入相对于经济变化,以及各税种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经济、政策和征管等因素,科学判断税收收入增减原因。另一方面,分析税收收入计划完成进度,还要加强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分析,对不同地区、产业、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负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各主要税种、税目收入增长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弹性。第三,要作一般性分析,又要注意收入增长中一些特殊因素影响,注意剔除特殊因素后的宏观税负和增长弹性情况,以免因特殊的因素而掩盖了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要有税收宏观分析,还要有税源的微观分析,要善于将一个地区税收增减总体状况,分解剖析到具体税种、具体行业和企业等微观方面,及时发现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最后,要建立完善定期税收分析制度,建立健全税收分析档案,及时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相关因素。
2、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一是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基层税务部门要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结构、地域分布和基层人员素质等因素,重新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明确管理职责,规范税收管理员工作。要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作用,按照税收管理员工作岗位的不同,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工作。三是实行税收管理员工作底稿制度,规范税收管理员的执法行为,形成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四是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充分运用税收征管辅助系统和税收管理员桌面数据助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五是加强税收管理员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员队伍。六是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3、加强户籍管理。一是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做好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管理工作,加强非正常户的认定和处理。二是注重实地巡查,加强纳税服务,了解纳税户增减变化实际情况,减少漏征漏管户,并定期开展检查和按期进行换证工作。三是依托信息化进一步落实纳税人户籍资料 “一户式”管理,及时归纳、整理和分析户籍管理的各类信息,建立健全户籍管理档案。四是加强税务部门与工商、金融、质检、民政、公安、统计等部门的协作,充分利用政府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构建纳税人户籍管理信息网络。五是进一步完善国税、地税部门在户籍管理上的协调配合机制,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件,实现户籍管理信息共享,齐抓共管,防止出现户籍管理盲点。
4、积极实施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分类管理。直接管理的税源以及规模较大的税务分局,应积极推行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分类管理;规模较小的农村分局,可实行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分片管理。根据不同行业和类别企业的特点,建立分类管理资料,逐步建立完善分类管理制度。要强化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的管理。认真落实集贸市场税收分类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个体税收征收管理,积极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制度,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
5、扎实推进企业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股(科)中设纳税评估小组,专职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在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中,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和细化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不同税种的分析评估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开展纳税评估。通过建立行业平均增值率、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平均物耗能耗等指标体系,对比分析行业总体指标与纳税人个体指标之间的差异,具体分析企业相关税种纳税情况与其销售收入、实现增加值、实现利润等指标的对应关系,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健全税源控管措施。一是完善征管质量考核。全面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量化基层执法人员考核,全过程监控税收执法行为。二是加强发票管理。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器具”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器具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税务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三是积极稳妥地推广应用税控器具,将税控器具记录的开票数据与纳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严格按规定征税,真正发挥税控器具控税作用。
(三)优化纳税服务,完善协税护税网络
1、优化纳税服务,促进管理服务精细化。一是规范办税服务厅建设,优化办税服务厅的窗口设置和服务流程,通过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构建起和谐的征纳关系,促进税收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二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纳税申报方式,稳步推进税库银联和网上办税工作,逐步实现申报等业务的分流,有效减轻办税服务厅前台的工作压力,解决长期以来税务人员埋首案头工作而疏于税源管理的弊端,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税。三是完善纳税信用等级管理,改进评定方法,切实加强评定等级后续管理,不断推进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工作的激励与监控效用。四是依法支持和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最大限度发挥税务中介机构的税源管理辅助作用。
2、加强协作,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一方面,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银行、质监、地税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基层税务部门根据零散税收税额小、户数多、征收难度大的特点,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委托代征等方式,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
第四篇:税源管理问题的调研思考
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依照国家税法和管理规定,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各种税基进行控管的税收管理活动。通过税源管理,税务机关可以全面掌握税源的规模、分布以及各税种税基的构成与变化特点,通过税源管理,税务机关可以审核评估企业的纳税申报,及时发现和解决申报不实等问题,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通过税源管理,税务机关可
以加强涉税数据的采集,深度加强税收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行业税收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通过税源管理,税务机关可以及早堵塞企业在税收征管上出现的漏洞,防止税收流失,使国家税款应收尽收。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源管理的水平决定了税收征管的水平,在整个税收征管工作中举足轻重。
一、当前基层国税机关在税源管理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的方式比较粗放。税源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真实地了解税源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将现存的税源通过征管措施转化成为现实的税收收入,并进而搜寻、挖掘出潜在的税源。在实际工作中税源管理只是查清了户数,摸清了税基,有的甚至户数不税源分布底数不明,对账证不健全的纳税户满足于定额征收,一定了事。此外,征管工作中一些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环节,也直接影响到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
(二)管理的手段相对滞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纳税人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电算化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和管理进制。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和核算模式,给税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税源管理人员对企业常用的用友软件、金蝶软件、金算盘等财务软件都一无所知,从来没有进行培训,对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都不能操作,更谈不上看账、查账,征管手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经营活动不能进行实时监控。
(三)管理的水平有待提高。
1、思想重视不够。近年来,组织收入形势较好,对税收征管工作有所放松,对税源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信息化系统存在依赖性,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内部目标考核、执法责任制等规范行为,忽视了对纳税人的基础管理。
2、监控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增值税纳税人零负申报率偏高;长亏不倒的企业仍然存在;部分行业税负率偏低,税收贡献率小等。
(四)纳税评估流于形式。主要原因:一是日常征管工作量不断加大,人少事多的矛盾日益突出,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涵盖纳税服务、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等12类,几乎涉及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税收管理员身处工作一线,各上级机关及其各科室工作内容都与税收管理工作息息相关,所安排部署的大量临时性工作,往往最后都落实到管理员身上,税收管理员无疑是税收工作的“大管家”,用于纳税评估的时间很少。二是税收管理员只掌握本环节的税源信息,且限于人员素质及掌握的分析数据等因素制约,目前税收管理员中能进行税源分析与纳税评估的寥寥无几,仅靠税收管理员评估出优秀案例很难做到。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一要充实税源管理人员队伍。要选拔懂企业生产经营、懂财会知识、熟悉税收业务、责任心强的班干部担任税收管理人员,不断充实税收管理人员队伍。二要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整合税收管理人员,做到税源管理员数量与税源规模相匹配,税源管理员素质与税源管理难度相匹配。三要明确岗位职责。切实做到每个岗位有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解决征管工作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户籍管理。一是严格税务登记。认真填写税务登记表,全面采集纳税人的基本信息。二是完善税源信息采集。如纳税申报、发票税控、税收减免、弥补亏损、会计报表等及时录入综合征管软件,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提高录入人员的责任心,为后期的纳税评估作好准备。三是建立户籍台账。全面掌握企业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纳税情况、减免税情况、税源变化情况等。
(三)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生产经营规模、申报纳税及行业税负等综合情况,将纳税人分成“大、中、小”三类,按照“抓住大户、管好中户、规范小户”的管理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相应地采取有效的征管办法和措施,掌握税收征管的主动权。
(四)加强税源监控。一是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全面掌握税源情况,深入开展税收经济分析评估,逐步实现税务机关与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核算信息的互联,提高税源管理的科技含量。二是以查促管,以查促收。解决行业或企业税负偏低、长亏不倒、长期零负申报、有税不征、大户不高等税负不公的问题,使税源转化为税收。
(五)加强纳税评估,做到查、管互动:
1、全面掌握纳税人的相关信息。利用纳税辅导、户籍巡查等日常管理工作,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与生产经营密切关联的生产要素情况。积极从纳税人
第五篇:基层税源专业化管理思考--修改
加强基层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税源是税收的基础。对我们基层而言,税源管理就是每天与千千万万纳税人打交道。省局推行税源管理新模式,实现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属地管理”向“分类管理”的转变、“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的转变,既减少了税收流失,也防范了内部执法风险。正如省局宋文军局长所指出的,“由税收管理员一个人说了算,变为一个单位或一个组织集体说了算”,这是对我们基层地税干部最大的爱护和保护。
xx市地税局作为全省税源专业化管理首批试点单位,通过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机构和队伍、进行集中办公条件下的专业化改革试点、组织税源联动和流程推送等工作,税源控管水平明显提升。1-10月份组织税收收入10.42亿元,同比增收2.55亿元、增长32.4%,增量增幅在泰安市地税系统持续领先。作为一名基层税源管理工作人员,就税源专业化管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当前基层税源专业化管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高素质专业人才不足。税源专业化管理以税收风险防控为导向,强调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而目前在管理层,高素质专业人才不足,特别是紧缺精通行业管理、数据分析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成为制约管理效能的一大瓶颈;在操作层,人员素质能力也为分岗方式下的设岗定员带来较
1大难度,不同程度地存在能干活的人工作多的现象。
二是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基层一线,工作不再一个人说了算,过程大家都看得见,干部职工直接面对权力调整和工作方式转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如对预警评估核实任务的执行不够有力,存在不认真、不负责的现象。在机关,由于涉及业务、职权范围等结构调整,相关部门在协作配合上不够积极主动。
三是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专业化管理的岗责体系、业务流程、作业标准以及配套的考核制度等还不够健全,还未形成统一、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
四是信息化支撑力度不够。岗责体系设置、业务流程运转需要进一步简捷高效,税源信息综合分析、分类挖掘、增值应用等功能需要尽快拓展。
二、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措施
(一)完善专业化分工机制。将税源分为三种:重点税源、一般税源、零散税源。对重点税源,实行管理层扁平化评估监控,提高管理效益。对一般税源,突出行业管理、预警管理。对零散税源,进一步完善核定征收和委托代征方式。今年以来,xx市局使用监控指标127个,分析落实疑点1195个,监控增收17588.71万元,其中重点税源评估监控157户,核实增收16630.29万元。
在分行业管理上,深入探索行业规律,重点建立以“行业管理模型、行业管理办法、行业管理指引”为主的重点行业税源管理体系,目前,xx市局已建立了采矿业、制造业(细分为5个小类)等8类行业管理模型及管理指引。
在分税种管理上,深入探索符合税种特点的管理方法。其中与国土资源局,利用3个月的时间,获取了全市所有纳税人的土地使用信息,研发了“土地使用税管理系统”,对各类税源信息进行清分比对,增收4000多万元。
(二)完善专业化协作机制。一是上下联动。在管理层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税源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在操作层及时执行落实上级派发的管理任务,定期反馈税源监控分析信息。二是左右互动。发挥税源管理部门的中枢作用,“评、查、管”定向联动,建立评估、稽查、征管互动反馈。三是外部配合。加强与财政、工商、国税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健全信息共享;依托街道、社区建立税收保障体系,协助实施税源普查、信息确认,提高税源信息的准确性;畅通涉税违法行为举报渠道,充分发挥举报信息的效益。
(三)深化专业化组织体系。在基层税源管理部门,进一步充实省级以上骨干能手等骨干力量,打造专业化的税源管理团队,分行业设立监控组,掌控80%以上的税源。目前,xx市局从全系统遴选集中了15名业务骨干充实税源管理科,其中,省级以上骨干能手6名、注册税务师2名、会计师5名。税源管理科内设了“制造业、采矿业、房地产业”等五个行业监控组、一个风险管控组、一个信息化管理组。在操作层,由税源管理股强化对一般税源和零散税源的评估监控,由日常管理股加强对各类税源的日常管理,适当采取按行业分组、分团队管理的方式。目前,xx市局按照业务类属把岗位归入管理单元,整合了税源调查岗等4类
19个岗位,设置征收服务股、综合管理股、日常管理股(或行业管理股)、税源管理股四个内设机构,相应负责四大业务类属。
(四)深化专业化方法体系。一是紧紧抓住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两个关键环节。以纳税评估为核心,大力强化税源的分析、预警、评估,强化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协调配合,评估严重异常的转入稽查环节。1—10月份,xx市局稽查选案准确率达到了90%,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向税源管理部门提出了9项征管建议。二是突出抓好行业管理模型。科学界定行业管理标准,精选符合行业特点的指标体系,延伸到行业特点、生产工艺、经营环节等要点,强化对生产经营环节的外部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三是大力强化信息化支撑。目前,xx市局研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平台”,强化了对规模税源和行业税源的信息化支撑,研发的“税源管理一体化平台”对税源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全面提高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运行质效。
三、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在专业人才配备培养方面,建议省局进一步加大内部人员挖潜的力度。加强纳税评估、行业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持续提升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完善奖励激励措施,充分激发人员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加大外部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外聘、录用等方式,增强专业人员的配备和后备人才的储备。
二是在思想认识提高方面,建议省局高度关注税源专业化管理推进过程中基层干部的思想动态,特别是一线人员的思想问题,采取各种方式,化解抵触情绪,统一思想认识,提高认知程度;
通过典型带动等方式,推广内部各部门密切协作的有效经验,重点强调县级一把手在督导部门协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建议省局逐步完善专业化管理的岗责体系、业务流程,尽快健全纳税评估、重点税源管理等业务制度,指导基层建立工作考核等管理制度。
四是在技术支撑应用方面,建议省局逐步完善现有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收预警、纳税评估等应用系统的功能,加快税源信息综合分析应用系统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税”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