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中小税源管理的探索思考
加强中小税源管理的探索思考
肖国平
面对市场经济多元化、税源结构多样化的复杂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抓大控小”的征管理念,摒弃“抓大放小”的粗放管理,切实抓好中小税源的管理,努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是基层国税机关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试结合醴陵市局的征管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小税源的管理问题。
一、税源现状与管理实践
2009年,醴陵市局登记管理的企业纳税人户,其中一般纳税人户,小规模纳税人户,按照税务登记类别划分共涉及行业别类个,品目个。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7244户,其中起征点以上户,双定户户,查账征收户。目前全市税源主要集中在陶瓷、鞭炮烟花、其他非金属制品和个体商业等四大行业,占国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4.5%、18.9%、3.7%、22.9%。
由于鞭炮、陶瓷都是出口型产业,对外依存度高,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叠加影响,目前处境艰难,2009年陶瓷、鞭炮行业实现入库3.79亿元,同比增收1753万元,增幅为4.99%。在支柱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醴陵市局严格落实“抓大控小”征管思路,有效挖掘中小税源的潜力,努力弥补主体税源的不足,促进了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截止到11月份,醴陵市局累计完成个体税收5724.84万元,同
比增长1422.22万元,增幅达33%,为株洲国税系统九个县市(区)局最高。
(一)规范日常管理。一是加大税法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税法宣传,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税收遵从度。二是严格户籍管理。以信息管税为主线,与工商、安检、质监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定期交换办证、换证信息,及时掌握税源底子,实行户籍管理,做到户尽入网。三是强化“双定”征收。开展“样板街”、“样板市场”创建活动,根据个体工商户的地段、资金、面积、租金等指标参数,实行“阳光作业、科学定税”,确保定税的公平公正。定期组织漏征漏管户的清理,对注销户、停歇业户进行复审,及时调整税收定额。四是严格查账征收。对达到标准的个体大户,严格要求建账建制,核定最低申报额度,防止零、负申报现象的发生。到11月底,个体征税面同比增加12.05个百分点达44%。申报准备率、准期入库率等征管六率保持100%。
(二)强化护税协税。认真向当地政府做好汇报工作,说服政府以行政手段明确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护税协税责任,并将个体零散税收纳入考核,切实提高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对湘赣毗邻地区的重点乡镇,“国地财”联合起来成立税收管理小组,实行全天候的税源巡查,防止内销鞭炮、服装等流动性较大的税源有所流失。截止到11月份,全市服装税收完成941万元,同比增收万元,在2009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
(三)推行委托代征。积极发挥部门管税的优势,加强对临时性、一次性税收的征管,做到颗粒归仓。如岳汝高速、沪昆高铁等重点工程所产生的“砂卵石”税收,按照属地原则,委
托路段所在地的乡镇进行代征;对政府投资的大型建设和市政工程,核定“砂卵石”的工程用量后,委托财政局在下拨款项中予以代征;对房产开发企业开发楼盘所产生的“砂卵石”税收,提请物价、计量等权威部门进行测算,折算每平方米的征收率,委托房产局在发放《预售证》环节予以代征。截止到11月底,醴陵市局 “砂卵石”税收入库761万元,同比增收万元,增长%,预计到年底可突破1000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纳税人意识淡薄,遵从度低。由于没有设臵准入门槛,中小税源及个体工商户队伍庞大,结构复杂,文化素质和纳税意识普遍偏低。许多业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纳税意愿不主动强烈,经常会以各种理由逃避纳税,争执、辱骂等抗税情形也时有发生。一些正常户嫌麻烦和怕多缴税,不愿和不敢建账,给税收征管带来很大难度。部分纳税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进行异常申报和虚假申报。
(二)税务机关措施乏力,刚性不强。一是思想上有误区,存在“重大轻小”现象。由于近几年税收连续保持高增长,中小税源显然对完成任务起不到决定作用,所以一些基层单位都把绝对精力投入到重点税源管理上,从而忽视了中小税源的管理。二是机制上受约束,存在“厚此薄彼”现象。从目前的现状看,整个国税队伍趋于老龄化,基层征管力量的配备相对薄弱和不足,加上征管条件的制约,要做到滴水不漏确有难度。另外,这些年国税部门信息化进度很快,各类征管平台和软件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干部手脚,有些力不从心。三是处罚上不到位,存在“避重就轻”现象。目前,纳税评估和税
务稽查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一般纳税人等重点税源上,且以查处大案、要案为主,忽视了对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大户的评估检查。同时,在处罚力度上,也存在手段偏弱、处罚不力等现象,起不到应有的打击和警示作用。
(三)地方政府国地有别,重视不足。由于收入级次和分配比例上的不对称性,加上日益窘困的财政状况,地方政府始终以利益的眼光看待问题,对国、地税持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小税源及个体零散税收的管理上,一些地区的乡镇期待国税管理松动一些,给地税留出更大的操作空间,为地方财政创造更多的“实惠”。虽然这种现象在降低征收率之后有所遏制,但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
三、征管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征管理念,强化责任意识。从收入的角度看,中小税源的作用不明显,但从管理角度看,管理不善会影响整个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管理破坏税收征管秩序和经济发展环境。因此,要解放思想,树立“抓大控小”的理念,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加强中小税源的管理。要根据税源的结构优化人员资源,把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基层一线,保证征管力量的平衡。要多为基层“减负”,把干部从机械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投入到税收征管的主体工作中来。
(二)注重征管质量,加强税源监控。中小税源天生具有“零与散”的特点,管理稍有松懈,就将导致漏征漏管和税源流失。因此,要加强税源巡查,明确巡查内容和重点,通过户籍管理切实管住源头。要注重信息共享,准确采集涉税信息,实时掌握纳税人动态。要加强“双定”和查账征收,科学核定营业额,降低零、负申报率。要重视对起征点以下纳税人的管理,加强对停歇业户的甄别,尽量减少漏征漏管户。要扩大对小规模企业和个体大户的评估稽查面,加大对涉税违法违纪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税收的完整性和税法的严肃性。
(三)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扣缴义务。从实施效果看,实行房产、安监、财政等部门的增值税代扣代缴后,确实事半功倍富有成效,但是,还仅仅停留在部门关系和行政压力的层面上,在法律法规上找不到相关依据。为此,建议上级税务机关比照个人利息储蓄所得税、消费税和车辆购臵税等代扣代缴的规定,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赋予有关部门代扣代缴的义务,明确责任和义务,确保税收收入及时完整入库。
(四)倡导社会化管理,加强护税协税。中小税源及零散税收点多面广,凭国税一家之力略显力量单薄,甚至费力不讨好。相比之下,地方政府队伍庞大,基层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各类突发矛盾,所以应多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支持理解。另外,有些部门对某一特定行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行委托代征后,管理更轻松、更有效。因此,各基层国税机关应加强探索思考,积极倡导社会化管理模式,在行政管税、护税协税等方面多做尝试,努力构建“国税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努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
(作者系醴陵市国税局局长)
第二篇:税源专业化管理思考与探索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和探索
税源是税收的源泉,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和核心,是反映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经济结构、税源结构的变化,结合宁夏税源管理的实践,探索研究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全面提高税源管理能力的路径,以期实现税源管理新跨越,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促进纳税人遵从度的提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收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收专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分工与纳税人的专业分类相统一的一种税源管理模式,它是按照信息管税的思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对税源实施科学分类,精细管理,合理调整征管机构职责,整合优化各部门管理资源,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综合管理的专业化机制的立体化税源管理体系,在统一协调、分类管理、整体协作、监督制约的原则下,形成税源管理合力,以实现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和促进纳税遵从的目标。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经济结构、税源结构变化的新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大背景下,宁夏的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有了显著变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第一、二、三产业税收比重由2005年的0.4:75.7:23.9调整到2010年的0.1:69.5:30.4,第一产业税收比重下降,税收收入减少,第二产业税收收入稳中有降,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长明显;第二、三产业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总分机构、母子公司、关联公司等企业集团大量涌现。例如神华宁煤集团由最初在一个省内跨3个县市下属3个分支机构开展经营活动,发展为目前跨5个省20多个县市拥有47个子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由最初的只从事煤炭开采单一产业,形成了以煤炭采掘业为主,煤化工、电力、冶金、房地产、服务业等多种行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企业核算体制也由当初的两级核算调整为五级核算,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组织结构变化复杂,财务核算呈现多层次,成立了财务、律师、税务智囊团队来加强企业管理,应对外部监管。企业的这些变化给税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像这样大的企业集团仅靠传统的单一由税收管理员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只有建立一个专业化团队才能应对。因此,改革税收征管模式,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已势在必行。
(三)现行征管体制很难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 1.现行税收征管体制机制与税源专业化管理不相适应。一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最终目标是促进纳税遵从,但目前以促进税法遵从作为税收征管根本目标的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以收入论英雄”,把完成收入任务指标作为征管主要目标的观念依然较为突出。二是征管程序不完善,纳税评估不规范且相对弱化,定位不够准确、程序不够规范,与税务稽查存在工作交叉,未能有效发挥引导和促进遵从的作用。三是征管方式、组织机构不适应专业化、信息化要求,仍存在着各部门自行多头设置调查审批事项、多头要求基层和纳税人填报报表、多头下达评估和检查任务等现象,职能交叉,效率不高;征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不适应发展需要。四是县以上税务局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很少直接从事税源管理;基层分局(所)的税源管理依然停留在税收管理员属地划片管户的方式上,不适应专业化管理需要。五是大企业划分标准不统一,各部门设置不同标准,不利于分级分类专业化管理。六是征管信息口径不统一,多头、重复采集,数据质量不高,第三方信息难以获取,缺乏统一、系统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风险识别、应对的准确性、有效性不高。七是大征管格局尚未形成,税源管理缺乏主动性,税源管理工作反应迟缓,行动滞后,手段落后。
2.税收征管力量与税源专业化管理不相适应。一是税源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与税收管理员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税源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全面反映出可控税源底数及重点税源情况,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税收管理员因人数有限、专业基础薄弱、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低,总体力量相对薄弱造成了管户不深、不细、不透的问题,使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难以到位。从宁夏来看,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增长过快,2000年全区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62户,2010年人均管户增至166户,10年间人均管户增加了1.5倍,年均增长15%,而税收管理员年均增长只有0.87%。全日制财税专业人员仅占14.1%,全系统能够熟练掌握税收征管等应用系统的税收管理员不到一半,加之各地经济发展、税源结构、人员状况的不均衡,造成一些税收管理员的工作量过大。二是税收管理员管户形式和内容不完全统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功能不突出,面临“横管不到边,纵管不到底”的现状,税收管理员管户针对性不强,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管理状况,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掌握分析不透,了解不深不全。税源管理重点不突出,在实际管户中,占税收收入比重小的纳税户是大量的,税收管理员的管户量大面广,则难以对区域内的大企业实施重点管理,由此造成了重点企业不能重点管理的被动局面。三是税收管理员管户方式落后,缺乏监督,增加了执法风险。现行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虽经过三次改革与完善,但仍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保姆式”管理的色彩,纳税人税收政策执行中的尺度把握、纳税遵从、纳税项目扣除、资产处理、亏损弥补、税收减免资格审查等等,一切涉税事项均由税收管理员一人担负,无形中形成了个人的“责任田”。这种反应迟缓,手段落后的税源管理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同时,所办理的一切涉税事项缺乏有效监管,从而加大了税收管理员的税收执法风险。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初步实践
宁夏国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从2010年开始推行,主要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信息管税手段,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强化税源监控,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努力实了税源科学管理目标。
(一)规范税收征管工作程序
宁夏把规范税收征管程序作为税源管理的基础。按照明确岗位职责,理顺工作程序,防范执法风险,落实管理责任的要求,集中时间对税务管理、申报征收、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纳税服务等5个方面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对196项税收征管业务重新进行了规范,明确了税收征管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建立了环环相扣的征管工作程序,使税收征管行为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使税源管理的下游渠道更加顺畅。宁夏还以税收执法责任制为基础,将税收风险管理融入税源管理之中,把税收收入、发票管理、减免税管理、延期类审批、税款解缴提退5个业务事项的合法性、及时性、规范性作为执法风险防范重点内容,设置126个风险点,根据不同风险对象,采取“风险教育”、“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措施,从政策依据、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工作时限、执法文书等方面进行监督,促使税务人员注重自身风险防范,规范了执法行为。2010年全区国税系统税收执法过错率比上年下降了36.1%,实施纳税评估2749户,评估补税8382万元,共检查纳税人1290户,查补税款及罚款3.4亿元。
(二)创新信息管税手段
信息管税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有力抓手,是提高税源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为此,宁夏区国税局开发推行了税收征管辅助系统,该系统以税收综合征管软件为依托,包括数据处理、税收管理和税务稽查3个子系统,强化税源数据监控分析和应用,实现税源管理上下联动、征管查横向互动信息化、立体化。1.组织研发了数据处理子系统。该系统以区局集中数据为基础,以各级局按职责处理数据信息为模式,分流转税综合分析、所得税综合分析、发票管理分析、数据质量监控、税务稽查信息、征管质量考核等8个功能模块,基本涵盖所有税收业务,实现了自治区、市、县、分局(所)、税收管理员5级税源数据分析与监控联动,有效解决税源管理数据来源渠道不畅、共享程度低、利用率低的问题。2.组织开发了税收管理子系统。该系统主要以数据处理子系统提供的数据处理结果为预警指标,重点解决税务人员在税源管理中“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得怎么样”的问题,引导和督促税收管理员正确履行税源管理职责。该系统包括预警监控、工作任务、工作事项、纳税评估、互动平台、重点税源、绩效考核、发票管理等13个模块。借助这些模块功能,各级管理部门协调联动,特别是上级局能够根据税源监控情况和工作重点直接对基层派发工作任务,并随时监控工作完成情况。这些模块功能还支持跨区域税源数据交换和跨平台业务数据共享,使关联企业数据交换、涉税信息联合协查,以及综合征管软件、防伪税控系统、出口退税、数据处理系统等跨平台系统的业务数据自动产生相应的预警信息和工作事项,并可自动按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派发工作任务,并自动提示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
3.开发运行了税务稽查子系统。该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数据共享,互为补充,实现了征管查3个环节的信息互动。即稽查辅助子系统以数据链路的方式与综合征管软件、税收管理子系统共享交换数据。税收管理子系统中预警和经纳税评估后发现的纳税人疑点信息,通过税收管理子系统移交稽查后,可以直接进入稽查辅助子系统稽查案源库。稽查部门对纳税人的检查信息、移交案源查处情况以及开展稽查综合分析、提出稽查建议等,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回复征管部门,从而使管查互动具有技术支持平台,形成了更为畅通便捷的税源信息共享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征管查互动衔接,达到了以查促管的目的。
(三)建立税务机关内部税源专业化分级管理机制
宁夏区国税局本着“分解职能、明确责任、科学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税务机关内部税源专业化管理机制建设,建立了自治区、市、县、税务分局四级税源专业化分级管理模式。一是区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及组织实施总局定点联系企业、跨地市企业、本级重点税源的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实施企业的反避税工作。二是地市局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及组织实施跨县(区)经营、本级确定的重点税源的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三是县级局落实管户日常管理责任,对税源推行分类管理,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及组织实施本级重点税源、中小企业、个体户的税收征管状况分析和纳税评估以及查账征收企业注销检查等工作,审核和办理企业出口退税业务。四是税务分局(所)具体承担纳税人的登记认定、调查核实、发票核定、催报催缴等日常工作,不再承担纳税评估、出口退税、反避税、查账征收企业注销检查等职责。五是重新对税收管理员作用进行定位,调整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改变目前税收管理员“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的办法,各职能部门依职权按照分级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后,税收管理员不再承担所管业户相关业务。
(四)建全纳税人分类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分类管理税源是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关键。为此,宁夏区国税局因地制宜,对税源科学分类,实施差别化管理。
1.按规模分类,强化重点税源管理。根据税源结构及其风险特点,按照规模划分为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对重点税源设置重点税源管理组织实行集中管理,对中小税源按照特定纳税人、行业和属地的方式进行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设立专业组集中管理,重在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强化税收分析,加强评估监控,力求管深管细管透,并全方位开通纳税服务绿色通道。对中小税源根据管理职责和业务事项实行专业化管理,强化职责岗位分工,重在对内部明晰职责、划分事项、岗位分工基础上的效能提高。对个体户采取分片包户管理,对大型封闭式商场、市场采取委托代征的管理方式,并尝试走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
2.按行业分类,强化行业税收管理。根据纳税人所从事的不同经营行业,将其分为若干个行业进行管理。各级局根据行业特点确定本地区行业类型的划分,并按照纳税人所从事的行业不同,掌握其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税源管理部门深入实地调查了解,摸清产品的工艺流程,找准主导行业的管理特点,总结行业管理规律,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有的管理局打破现有属地管理模式,将特定的行业交由一个税源管理部门或专业组管理,突出行业分类管理特点。
3.按纳税人类别分类,强化一般税源管理。按纳税人管理类型的不同,将税源分为一般纳税人、查账征收小规模纳税人、核定征收纳税人、免税纳税人四类进行区别管理。对一般纳税人在一个县级局内实行由一个税务分局或在一个税务分局内由指定税收管理员集中管理。对查账征收小规模纳税人在落实税收管理员分片包户的基础上,实行按季交叉巡查的管理方法,重点抓好纳税申报、税款征收、普票比对等工作。对核定征收纳税人按达到起征点和不达起征点分别进行管理。对达到起征点的纳税人实行税收管理员属地分户管理,着重做好纳税申报、定额核定、发票管理等工作;对未达起征点的纳税人实行税收管理员包片管理。
三、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入思考
(一)切实增强税源专业化管理风险意识
风险管理是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不同类型企业、不同事项管理的全过程。科学界定各层级税务机关的风险管理职能。地(市)以上税务机关主要承担税收风险战略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评定、风险应对业务技术支持等工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风险应对提供目标、指导和支撑,同时对预约定价谈签、成本分摊协议磋商等重要复杂事项进行风险应对,提高专业化管理层次;县(区)税务机关主要是根据上级规划部署和风险识别排序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风险应对工作,推进县(区)局税收管理实体化,逐步让机关的业务人才承担从税收管理员职能中分解上收的部分风险监控职能。要科学分解税收管理职责,深化管事与管户有机结合的体制建设,把风险应对的主要职责从税收管理员职责中分离出来,让办税人员从事制度性安排的审核、调查、核查以及日常纳税服务等工作。
(二)认真落实税源管理“五化”措施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方式,要努力做到“五个方面”:
1.管理方式专业化。推行专业化管理,就要打破现有征管模式,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根据纳税人特点,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科学划分税源,对特大型税源企业提供个性化管理,对其他税源企业实行差别化管理。同时结合税源实际和管理现状,实施以分规模、分行业、分税种或分管理事项为重点的分类管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建立相应的专业化管理模式,突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对税收管理的重要方式——纳税评估,要彻底改变税收管理员个人直接评估的模式,在县级以上税务局设置纳税评估专门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开展专业化的纳税评估,杜绝以查代评。
2.管理机构扁平化。由于我国税务机构实行的是金子塔式的管理机构,基本都是按行政区划来设置税务机构,且每级税务机构在功能上都是全职能型的。在外部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内部信息事项高度集中的形式下,这种机构已经无法适应专业化发展需要。因此,需要调整现有征管机构设置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要逐步撤销税务分局和税务所建制,将原来由税务分局承担的职责交由机关职能部门履行;要取消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收管理员所承担的职责进行分解,把日常事务性的审核、调查、催报催缴等工作交由办税服务厅承担;将税务行政审批、资格认定等工作交由县级以上局职能科室承担;要把县级局作为税源管理基础单位,直接面向纳税人,直接负责税源管理的具体工作,包括减免税审核审批、免抵退税审核管理、欠税清理工作等。同时,要进行税务机关内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将税政、征管、进出口、所得税等业务职能部门进行归并,成立综合业务部门,实行大业务部门制,具体承担税源管理责任,彻底实现机关职能科室税源管理实体化。
3.管理主体团队化。在现有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下,各个税收管理员单兵作战,势单力薄,管理效率不高,像上市公司、规模大的企业,靠税收管理员单个力量根本无法管理到位,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去管理。在取消税收管理员制度由业务职能部门承担税源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建立纳税辅导员、办税服务员、分析评估员、反避税员、税务稽查员等专业化管理团队,专司上收的重大、复杂事项的税收风险分析和应对工作,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4.管理手段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使税收征管方式发生了变革,实行专业化管理变为可能。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征管系统数据的分析应用,另一方面要拓展外部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利用,通过对内外信息数据的分析,及时掌握税源管理状况,找准税源管理的风险点和风险源,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要开发使用联动机制管理系统,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各单项软件以及税收管理员工作台整合到一个工作平台,形成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使税收分析发现的纳税异常情况和疑点问题通过任务分配给主管科室直至税收管理人员,顺畅地流转到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环节,实施有效的管理,对评估和管理发现的偷逃税线索转到稽查环节实施稽查,并通过评估和稽查发现税源管理薄弱环节,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5.管理机制协作化。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专业化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纳税人经营、核算特点,掌握其财务税收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但税务机关内部按照职能和流程进行分工,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员根据自身职责获取相关信息,开展相关工作。可以说,没有哪一个部门可以仅凭自身的力量就能获取某一纳税人的全部信息。这就需要完善各管理环节的协作机制,包括与外部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同时要着力优化信息化应用平台,让运转流畅的丰富信息成为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支撑。专业化离开协作就如一盘散沙,协作是决定专业化管理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要在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运行顺畅的税源管理协作机制。税务部门要建立各个部门围绕税源的协作机制,这种协作包括内部各个管理环节之间的协作、上下级单位之间的协作,也包括税务部门与外部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要积极开展有关部门的税收保障办法,形成良好的部门协作机制。要强化社会综合治税,由政府推进涉税信息交换平台建设,使各种第三方信息成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借助中介力量加强税源管理。
(三)加速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使用
各级税务部门重点要在提高税源实战能力上下功夫。要创新培训手段和方法,建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实践基地,注重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式,增强干部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要加强与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交流沟通,聘请富有审计、会计、税务筹划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促进信息资源及工作技能的共享。要尽早推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打通税务人员专业等级发展渠道,切实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性。要制定并分步实施差别化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和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分行业税收管理人才、风险分析人才、信息化人才、纳税评估人才的培训,不断培养适应专业化管理需要的各类人才。要大力推进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通过文化讲坛、专业培训等多种实践活动,激发税务干部的主体意识,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探索县域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若干思考
探索县域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若干思考
2011年06月20日
上杭县国税局 傅林清
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传统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税收工作的要求,当务之急,要更新理念,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这给新时期的税收工作赋予了新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税收管理模式的变革正悄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开。上杭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底子薄,经济总量少且发展不平衡,税源零散且结构复杂,税收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上杭县局将按照龙岩市局提出的“克服畏难情绪,不等不靠,先试先试,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变革”的工作要求,立足实际,探索适合老区上杭实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一、在县域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企业经营活动也日趋复杂。特别是当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大量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这些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迫切要求税收工作提高征管水平,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专业化的征管模式,则以大型数据库和广域网为依托,实现数据的高度集中处理和共享,更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征管质量,堵塞征管漏洞,提高征管质效,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二)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剖解现有税收管理员制度缺陷的有效办法
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赋予了税收管理员除税务稽查、税款征收、税务处罚以外的税收管理职责。这一制度,对于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来的运行,在加强税源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日益发展,税收征管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税收管理员制度开始暴露出的问题,逐渐显现出其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管理员队伍素质和能力与现实管理要求差距较大。从上杭县局的情况看,税收管理员队伍人员老化(平均年龄达45周岁)、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更新等现实问题,致使基层征管普遍存在“不会管、管不了”的现象。在基层分局50.65%的税收管理员不能独立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导致只有少部分税收管理员能够胜任纳税评估工作,致使一线的纳税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收效不大。
2.税收管理员职责过于繁杂。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股份制经济、民营经济增长较快,税务机关管辖户籍量激增,税收管理员的人均管户数越来越多(上杭县局人均管户85户以上),漏征漏管的情况不免发生。加之,税收信息化进程速度快,致使税务系统中的信息系统数目繁多,种类各异,不能互通兼容。由此带来的是数据重复采集、功能相关交*等系列问题,导致税收管理员无所适从、疲于应付。
3.加大了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一是政策因素引起的执法风险。政策性风险主要表现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上。目前,各级税务部门为了更好地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往往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一旦出了问题,司法机关将依据这些办法和规定直接追究税收管理员的责任。二是自身因素引起的执法风险。如:管理员业务不熟,违反执法程序引起的执法风险;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偏差、执法质量不高引起的执法风险;管理员随意执法留下的执法风险;因惰性引起的不作为而产生的风险;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带来的风险。三是外部因素引发的执法风险。少数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搞活地方经济,擅自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干预税收执法,增加了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四是缺乏科学考核机制引发的执法风险。那些能胜任各项税收管理工作的管理员,既要承担大部分税收管理和税收执法等外部工作,又要从事大多数税务部门内部行政工作,而工作越多,考核的项目就多,出错的机率就大,面临的执法风险也大,出现了所谓的“岗位陷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依法治税的需要
税收管理员制度,使管理员的执法权形成相对集中,虽然针对管理员有一些监督制约制度,但由于管理员和所管理的企业实际上已形成了点对点的“保姆式”关系。因此,对其管理越位、滥用职权和以情代法等违法违规行为,难以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督。而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在内部执法程序上对税收执法权力进行分解制约,加强权力监督,减少执法随意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税务执法队伍的专业化执法技能,从而推进依法治税的进程。
二、推行县域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目标
最近,上杭县局根据上级局要求“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显然,这是我们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无法回避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所谓管理模式,就是按某种管理理念和规则,有机整合管理诸要素而形成的某项管理活动的标准样式。当今在我国税源生态日趋复杂、税源管理难度不断提升的情势下,更有必要按专业化理念和规则来探索和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之模式。
所谓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管理规律,科学划分管理对象,积极实施专业方法,优化配置资源管理,努力实现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目标。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之一:是要强化专业化理念,特别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对专业化管理必要性的认知度;关键之二:是要明确专业化管理规则;关键之三:是要边探索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完善。因此,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必须始终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利于税收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二是有利于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有利于实现税收目标管理的有效性;四是有利于纳税服务质量的提升;五是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从而实现以下工作目标:管理理念向管理型征管转变,管理方式由简单粗放向集约精细转变,管理方法向数字化管理转变,管理环境向社会化治税转变,管理手段由手工操作向信息化全面支撑转变。
三、推行县域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观念因素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是一项制度性的职能调整,是对传统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理念和工作手段的一次全面变革,通过“分权制衡、信息推送”直接改变了全能型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使长期形成的“管理纳税人”为主导的传统观念面临挑战,且面临着变革的阻力。一些税收管理员、甚至少数基层分局长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致使工作开展不均衡,个别地方业务流转仍然“换汤不换药”,用老套路、老办法看待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地域因素
笔者所处的上杭县地域范围辽阔(全县总面积2860平方公里,22个乡镇、331个行政村、11个社区居委会)、大宗税源不多且分散(靠紫金矿业、金艺铜业等资源型企业支撑),虽然近几年新上了20万吨铜冶炼等大型项目,但其经济效益尚未显现。各个乡镇、村组点多线长面广,且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按统一的部署来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困难很大。
(三)征管因素
近几年,税收工作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手段日臻完善,但在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支撑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基础信息质量不高,信息加工能力不强,专业性软件性能不稳,其功能尚不能完全满足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需求。
(四)人才因素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真正把“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能保证税收事业的科学发展。然而在上杭县局现有106名干部职工中,虽然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总数的91%以上,但48.96%的干部不太熟悉综合征管软件的应用,45.95%的干部不能独立看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表,新录用的近50%的公务员无法较快适应国税工作的需要,无形中降低了县级单位的人才使用效率。
四、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的努力方向
目前税源专业化的征管体系,在许多环节还仅仅是征管形式的改变,未能实现根本性飞跃。要建立专业化的税源征管新模式,必须立足上杭县局自身的工作实际,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更新管理与服务理念
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界定服务与管理的职责,彻底还权、还责予纳税人,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和遵从度。一是税务机关不得随意进行税务检查和稽查,税收管理员不得以纳税辅导或服务之名行调查、检查之实。二是依纳税人申请的所有事项都应划归纳税服务中心办理,也就是要认真落实市局提出的:“2011年1月1日起,由纳税人主动发起的涉项事项,要全部
前移至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以后纳税人有事找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涉税事宜,只找纳税服务中心就可以了,以此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二)优化机构设置
税务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直接决定着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科学的组织结构,要求明确界定构成组织各部门的权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上杭县局来说,在机构设置上拟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1.构建扁平化的职能机能。内设机构的设置不必采取垂直分级体制模式,也就是说县域内设机构不与上级局各科室一一对应。即:设立纳税服务中心,与纳税服务科合署办公,主要职责是为全县纳税人提供面上的税收服务,包括税法宣传、政务公开、政策咨询、纳税辅导、税收风险预警提示等工作;设立纳税评估中心,主要职责是分区域、分行业、分税种、分规模,对税源管理中心指定企业的纳税风险适时进行具体评析和估价,主要是承担上级下达的纳税评估任务的完成和反馈;设立税源管理机构,即按纳税人规模来设置大企业税收、中小企业税收和个体税收管理机构,其内设机构按行业分类设置。保留按税种设置的车辆购置税机构。税源管理派出机构重置后,除赋予税源管理全职能的大企业或个体税收管理机构外,主要从事调查巡查(含机外数据收集),对外执行“零”距离的纳税服务和管理区内税源分析等工作。
2.突出专业控管,集中优势,成立高效率、低成本的税务组织。县级局是征管的基础单位,要直接面向纳税人,直接负责一些管理事项的具体工作。上杭县局将打破地域、分局界限,在保持现有机构名称、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能力匹配、能力互补的原则,将专业人才、业务骨干调整充实到相应的岗位,回撤中都、溪口、白砂等3个基层分局与临江分局整合为3个税源管理科和1个纳税评估机构;保留古田、才溪、庐丰等3个基层分局,采取内分模式设岗;全县设立1个办税服务厅,3个纳税申报点。
(三)创新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
全面启动税收征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征管流程各环节、各岗位专业化管理;按照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大胆探索按纳税人规模、行业、区域、性质等形式的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税收管理员新模式。
(四)突出风险应对,加强行业控管
按照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根据高、中、低三级税收风险发生的类型和特征,对不同行业采取个案化的管理办法。一是对铜冶炼(铜加工)等金属行业,采取物耗配比控制法。通过摸清企业主要原材料和产成品之间的投入产出比例,将企业进、销、存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查找管理漏洞,实施针对性管理。二是对机砖(机制砖)、采石、林产、房地产和药品零售等行业,采取多方数据测算法。重点是多方采集涉税数据进行多维分析,进而确定管理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举措。三是对领用收购发票的农产品收购与加工企业,实行产能倒推控票法。重点是建立产能耗用资料库,以原料耗用最大值倒推出开票数量上限,对超过上限的开票操作强制锁定,从而有效防止虚开收购发票的行为。目前,上杭县局大胆试点,探索建立铜冶炼(铜加工)、药品零售行业纳税评估模型,作为行业建模工作的试点,要求承建单位务必在3月底前如期完成此项工作。下步,上杭县局将分两批对高危行业、特色行业和重点行业建立纳税评估模型,研发纳税评估分析监控系统,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针对性。
(五)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根据不同层级的税收管理岗位,结合干部队伍的整体状况和个人特点,激活用人机制,对现有的税收管理员进行重新组合,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明晰管理责任,实现人力资源最优配置;多层面建立专业团队,为执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积蓄中坚力量,尽可能把税收管理人才、财务管理行家、第一学历是本科的税收管理员,以及取得“三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律师)资格的人员配置到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和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机构、团队与岗位上;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专业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从长远上为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篇: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2007-12-16 13:37:3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2)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我省地方税收培植了丰厚的税收源泉。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单凭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税源管理。笔者从事多年的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进行了一番思考,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一论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
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
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问题二:税源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及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相继取消而丧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有的被动地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寄希望于省局为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办法和手段。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还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
一、滞后。
问题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问题四: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
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在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问题五: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
后,使税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动。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第五篇: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我省地方税收培植了丰厚的税收源泉。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单凭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税源管理。笔者从事多年的基层税收管理,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进行了一番思考,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一论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问题二:税源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及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相继取消而丧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有的被动地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寄希望于省局为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办法和手段。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对税源的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还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
一、滞后。
问题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问题四: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在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问题五: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使税源管理陷于被动。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大重点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
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县(区)局管理股应为专门的税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税源的收集、汇总、分析,监督指导基层分局(所)加强税源管理;稽查局、办税服务厅作为税源监控的辅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纳税人的税源采集及税收征管相关情况的反馈。基层分局(所)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性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有偷税嫌疑的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征管、税政、法制、发票、计财、信息中心、监查审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和职能功效,积极为基层部门强化税源管理提供指导、帮助和监督,多渠道多领域地实现税源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构建税源管理体系。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县(区)级局、基层分局要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源发展趋势、基层人员数量与素质等因素,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重新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积极性。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按照税收管理员岗位的不同,规范流程,明确职能定位和重点,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实行税收管理员底稿制度,规范税收管理员的执法行为,形成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
3、建立税收管理员平台,提高效率。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要在征管业务核心软件基础上拓展功能,研究开发税收管理员平台。通过平台规范和固化税收管理员的任务,按照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围绕管理员重点,通过分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的问题,提高税收管理员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地加强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基层分局(所)要分区域、分经济类型、分行业、分类别、分户建立纳税人户籍档案。健全房屋、土地、车辆等信息数据库。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减少漏征漏管户。
2、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实行分类组织与管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征管组织形式。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一是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征管。尤其是这两行业中的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征管难度大、漏洞多,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全面落实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三是抓好个体经营大户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个体经营大户的征管,使其生产经营的实际税负接近申报征收入库的税款,减少税收流失;四是抓好娱乐业、饮食业等高利润行业的挖潜增收。五是抓好不同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
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要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源头控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纳税人实现的税款数量,以及各税种收入的潜在分布情况,以便征收过程中心中有数,防止税源流失。税收分析主要是对税收收入的来源和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从中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以便调整税收部署和征管重点。事前源头控制和事后税收分析,两者都很重要,都是税源管理的有效方法。但在实践中,一些单位往往重视一头而忽视了另一头,两者未有机结合起来。有的甚至两者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收税凭经验,既不作税源调查也不作事后分析,收税收到多少算多少,收到哪里算哪里,只要完成任务就行。这种做法难免带来有税未收足或收“过头税”的问题。要实现源头控制和税收分析的最佳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要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机制。
4、加强发票管理,强化“以票控税”。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器具”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器具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地税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要抓住发票管理的关键环节,改进和完善发票“验旧售新”。积极稳妥地推广应用税控器具,要将税控器具记录的开票数据与纳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严格按规定征税,真正发挥税控器具控税作用。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税源管理。按照“功能齐全、监控有力”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征管业务软件的涵盖范围,研究开发统一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监控管理,将管理的触角伸向城乡各个角落,覆盖整个税源分布点和所有纳税户;进一步拓宽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形成信息联网;积极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网络申报,建成一个“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数据规范、信息共享”的税务综合信息库,并使之成为信息处理中心和税源监控中心。同时,以综合征管软件应用为载体向深度发展,积极开发一些辅助程序,提高数据综合利用率,迅速、准确地进行税收经济指标和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满足监控、分析和决策的需要。充分利用征管业务信息省级集中优势,运用数据仓库,对各级税源数据逐级分析与查询,实现对征管质量与效率考核评价的程序化和自动化,确保税源管理各项目标的实现.(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一是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处理好日常检查与稽查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日常检查作为纳税评估与稽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构建一种以纳税评估为基础,以日常检查为纽带,以稽查为总闸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与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三是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对查处的案件特别是典型案件要进行分析解剖,研究发案规律、作案特点和手段,及时发现税收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提出打击、防范和堵塞漏洞的措施,并选择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宣传。
(五)加强协作,多头并进,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
一方面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基层地税机关根据零散税收税额小、户数多、征收难度大的特点,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委托代征等方式,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特别是要加强对车辆、房屋租赁、房地产开发、个人所得税等征管薄弱环节税源信息的实时交换,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对地方税收的控管作用,强化税收源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