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之《礼物》大全
读书笔记之《礼物》
《礼物》的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理查德.保罗.埃文斯。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发生的过程当中,它让人看到了丑陋的东西,但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爱、温暖和善良。
先认识一下故事中的几个角色。内森,主角之一,自幼患有图雷特症,幼年时在游戏中误杀了哥哥,心中自此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父亲亦因愧疚而自杀,母亲难以承担种种剧痛,精神失常入院。自此内森的生活像一列出轨的列车沿着错误的线路跌撞而去,内心无法得到平静。科林是一个患有白血病的九岁男孩,他天赋异禀,可以看透他人的灵魂,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生物,经过他的抚摸,任何疑难杂症都能奇迹般痊愈,但他却不能治好自身的白血病,并且每送出一次“礼物”,他的病情就会恶化。埃迪森,科林的母亲,全心全意爱着、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利齐,科林可爱天真的妹妹;史蒂夫,科林的父亲,与埃迪森离婚,在儿子住院期间从未关心过孩子;泰勒,科林帮助过的其中一个孩子。
故事发生在一个风雪之夜,内森和科林一家三口被困于机场。由于资金问题,科林一家被迫在机场大厅过夜,而科林还受着疾病的困扰。内森看到后便将自己的房间让给他们,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科林看到了内森善良的灵魂,于是伸出自己的手,将一份“礼物”送给了内森,治好了他的图雷特症。内森倍感惊讶。之后,内森与科林一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经常帮助他们,由于内森善良的灵魂,埃迪森让他知道了科林的秘密,并且知道内森会保守这个秘密的。可是秘密最后还是被媒体曝光了。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在一个早晨,利齐的宠物狗跑出道路上被一个妇人的车撞到,失去了生命。利齐感到非常伤心,于是请求哥哥科林用他的禀赋救活小狗。科林答应并救活了小狗。而这一幕却被撞到小狗的妇人看在眼里,她知道了科林拥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央求科林的母亲允许科林去拯救自己患有癌症的孩子泰勒。由于送一次“礼物”,科林的病就会加重,为了保护科林,埃迪森拒绝了,但妇人的苦苦哀求让她联想到了自己,处于母亲的同情,她答应了,并要求妇人保密。最终科林治好了泰勒,但天真、不知事情严重性的泰勒却将科林送礼物的过程告诉了他的医生父亲。正是泰勒奇迹般的康复引来了无数人和媒体的关注,科林的秘密也因此而曝光了。从此,科林一家的生活不再平静,家门外每天都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人,有想要治病的,有想要报道八卦的,有想从中获利而出售所谓的科林用过的物品的各种小贩,有警察„„为了保护科林的生命安全,在警察的帮助下,内森带科林偷偷溜出了家门,来到了另一个地方。也正是在这段时间,科林看到了内森的哥哥汤米,并将汤米想说的话转告给内森,让他不必再自责。内森多年来内心的阴影终于去掉了,并获得了母亲的原谅。
在这个时候,久未现身的科林父亲史蒂夫先生出现了,他知道了儿子的天赋,也从中看到了获利的机会。他将儿子的天赋作为交易的筹码,与他的老板弗兰岑进行交易,一方面让儿子给弗兰岑治病,一方面获取弗兰岑高价的报酬。史蒂夫先生利用自己父亲的身份,从警察口中知道了科林的住处,不顾埃迪森的阻拦,并将埃迪森弄伤,关在储物柜里,让儿子给弗兰岑治病。但是科林的礼物只送给心灵单纯干净的人,所以两次下来,弗兰岑的病也没有得到治疗。这时埃迪森逃出储物柜,将这两个无耻之徒赶走。
科林曾经跟内森说过,他见到了去世的外公,并知道了自己将在圣诞节之前离开人世。随着圣诞节越来越近,科林的病也恶化了。在得知儿子将于圣诞节前去世的消息后,埃迪森含泪签了放弃急救协议书。在医院的日子里,为了不让四个孩子成为孤儿,科林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拯救了一位车祸的母亲,然后,在这充满爱与悲伤的时刻,科林离开了大家。
故事的结局是科林离开了,但他留下了许多份“礼物”。他让大家体会到了世间的爱与善良,尽管生活中会出现丑陋的一面,比如史蒂夫先生,但爱、温暖与善良才是生活的主旋律。“生命是残酷的,礼物是温暖的”。有爱存在,生活中就会出现奇迹。“所有奇迹都是爱的表现,这是奇迹行进的路程。”
第二篇:礼物读书笔记
《礼物》读书笔记
南浔区长超小学罗众英
暑期逛新华书店时偶遇《礼物》一书,对于这本书早有听闻,这是一本激励年轻人快乐工作、生活的好书,当然受用我——一名年轻的教师,引新东方教育集团文化研究院院长的话:“我想送给那些即将工作和正在工作的年轻人这本《礼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你能够富足、自由、幸福、快乐地生活。”现把这本书中核心的思想摘抄如下:
一、把握此刻
专注于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发现其中好的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信心和勇气;将注意力放在此刻重要的事情上;
二、向过去学习
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从中学到了什么?现在我可以做哪些不同的事?
三、着手创造将来
现在有什么是积极的,我对它们的感觉又是如何?美好的将来是什么样的?为实现这样的将来,我有什么计划?为使之成真,今天我可以做些什么?
四、把握此刻、向过去学习和着手创造将来并不是全部。只有当你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明确的目标,并对现在、过去和将来重要的事做出回应的时候,一切才有意义。
庆幸给自己送了一份好礼物!
其实以上摘抄的思想,用我的程序化的语言归纳起来就四个词:目标——计划——行动——总结。我也一直把它视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准则,同时把它传授给身边的人,今天却猛然有种大悟。斯宾塞·约翰逊先生只不过把这四个词调了个顺序而已,却让它实实在在成为人生的“大礼”!
试想,如果一个没什么人生阅历的年轻人,如果不先行动,怎能有更多的经验和总结?怎能让自己有更充足的准备去做下一步的计划?又怎能去达到人生的目标?
而我自己,却总是设定了目标、计划,却没有坚持付诸行动,总是裹足不前。现在,就让我把对《礼物》的领悟用简单的文字做一次表述:
一、行动——把握此刻;
二、总结——向过去学习;
三、计划——着手创造将来;
四、目标——使梦想成真。
第三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第二十二条军规》
——虚幻的军规,真实的残酷
第一次看到《军规》是看电影《隐形人》的时候,一位优秀的高中生做着贩卖论文的勾当并将其“非法”所得藏入这本书中,电影对其的特写镜头以及中文字幕勾起了我的兴趣,利用暑假读完此书令我感触颇多。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长篇巨制,我花费几个星期才将其读完,对其情节没有过多感受,相反众多的人物角色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是最大的看点。尽管身处二战背景,但在“皮亚诺扎”岛上,军队似乎并不急着结束战争,同样的,小说也内有用太多笔墨描绘战争,相反却是立足人性,反思自我。
疯子,荒诞
由于这是一部恢弘巨制,所以我只能从其高频词汇对其进行剖析,“疯子,荒诞”便是第一组。
小说开始便是主人公约塞连大喊着“疯子”,他认为所有人都是“疯子”,约塞连他不在意他的军衔,不在意他的收入,他只希望可以快点回国,不幸的是他所在的飞行大队的长官卡思卡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于是肆意增加飞行次数,由原来的四十增加到八十,约塞连对其难以忍受,于是用尽各种办法进行抵抗,博洛尼亚轰炸是最典型的一次,他不明白为什么仍有人愿意不断飞行只因长官的私欲。
战争的炮火不仅寝室人的肉体更折磨人们的精神,尤其是旷日持久的战争末期人类求生欲望空前高涨的时期,此时却不断被要求继续冒险,很难想象人们会做出什么样疯狂的事。幸运的是,约塞连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同样也是不幸的,因为他认为所有人都疯了。私欲,荣誉
文中三个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卡思卡上校,谢思科普夫少尉(中将),米洛司务长。三者皆以荣誉为名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在战争中他们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也不是最后一个。不过这三人却各具特点:卡思卡不择手段,谢思科普夫愚蠢却运气好,米洛则赚钱有术。三者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于战争本身并无任何感想,但对其带来的机会,谁也不肯放过。战争已接近尾声,人们都开始为自己做打算,战争的残酷不只在于其炮火,也在于其带来的稍纵即逝的机会,这种机会如同毒品一般让人欲罢不能,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每次大战过后对于人类生活、科技各方面也都是全新的机遇。也因战争,我们的价值观等人文领域的东西也在不断改变。
“第二十二条军规”
打引号表明其特殊性,小说随叫《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其出场次数不过四次,都是约塞连想要回家并欲打破军规时出场(最后一次不是),所有人都清楚这条军规不过是虚幻的,但只要有人想用,它依旧有效,即使拿不出文件,之前列举的种种行为皆因它的存在。作者创造这一条军规的目的也十分明显,人类生活中的种种不和谐,都是源于这种不合理、前后矛盾的制度,约塞连无法改变只能逃避。但又因矛盾的制度它并不“存在”,所以可以想象,其实往往给自己造成困难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轻信和懦弱。
好友的不断逝去最终令约塞连明白只有靠自己逃离这个小岛才能最终得到解脱,他放弃了消极抵抗,撕毁了那令人作呕的协议,也不在想着装病那个蠢主意,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的构思巧妙,一个极其巧妙的伏笔,以及约塞连最终借此方法逃离苦海,这个伏笔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它大篇幅的描写以及最终不动声色的揭露。
战争离我们远去,但文章留给我们的反思不止于战争,更多于生活,类似的“军规”生活中比比皆是,以中秋月饼为例,人们一方面追求着食品包装的精美,另一方面却又对高昂的价格表示愤怒,商家正如战争固然可恶,可反过来,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责任吗?面对此情相信我们会比约塞连更无奈,让我们最后伴随着约塞连飞往瑞典的旅程,在小说的留白上展开自己的想象。
高二(8)班俞皞哲25
第四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普通教育学》
10教育学田文群101201016
《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也因此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中,我认为赫尔巴特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主要如下:真正的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管理的教育不是教育,只有管理的教育也不是教育,由此可见赫尔巴特对管理是非常看重的。他认为“儿童管理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不调和斗争本身;最后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社会参与它没有充分权利参与却被迫要参与的那种冲突”。而儿童管理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监督以及权威与爱。但管理并不是教育,管理具有强制性,而教育虽然是严格的,但并不是生硬的,“教育者在教育中不太会突然地对学生提出他们很不愿意接受的要求与顽固地忽视学生的愿望,使教育变得像管理一样具有强制性”①。由此作者引出了真正的教育。赫尔巴特认为真正的教育即不应过度,避免使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手段,另外因为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而教育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教育的目的就应该也是多方面的。教育的目的应分为未来成人的意向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意向的目的即成长着的一代人的内在的和明显地表露出来的活动力与敏捷性的总和,因此人们都必须热爱一切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精通一种工作,由此作者提出了平衡的多方面兴趣,即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道德。真正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避免侵犯儿童的个性,应培养儿童的多方面的兴趣。
2教学
何为教学?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的。为什么教学是经验与交际的补充呢?首先,赫尔巴特认为交际容易在感情范围内留下缺陷,而经验容易在知识范围内留下缺陷,教学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陷。“交际在小小的感情范围内留下的缺陷与经验在巨大的知识范围内留下的缺陷,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同样重大的;无论在这方面还是那方面都必须同样的欢迎通过教学来加以补②充”。其次,“经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交际将一切民族联结在一起”,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核心不能卓有成效的通过经验与交际来培养。而教学一定能较深入地渗透到思维工场中去”③。最后,作者认为只有教学才能做到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多方面性。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兴趣。他指出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活动和事物,它是同“欲望、意志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兴趣与欲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是: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欲望。“尽管当我们发生兴趣时内心是积极的,但在兴趣未转化为欲望与意志之前,我们在外表上却一直是消极的”。“假如心境变化得使心灵在更大程度上向往未来而不是现在的话,并且假如存在于期望中的忍耐消失了的话,那么兴趣就可能变①
② 《普通教育学》第30页《普通教育学》第64页
③ 《普通教育学》第68页
1兴趣并不支配其对象,而依赖其对象。欲望是为欲望”④。两者的区别在于:○
2“兴趣处于单纯的观望与着手进行之间”支配其对象的。○,“兴趣在观望中形成,还停留在被它观望到的现在的对象上”。而“欲望,当它想着手行动的时候,它力争把握它还不占有的未来的对象”。多方面兴趣的产生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和方法。而教学的意向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因此赫尔巴特把教学也分为与达到多方面兴趣相同的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方法。另外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他认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等都是不同的,由此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学的一般结果是心灵的充实,而心灵充实的质量可以通过学校对人的培养的目的以及结果来加以保证。“学校就是闲暇,而闲暇便是审思、鉴赏与
⑤宗教的共同财富”,而思辨与鉴赏是生活的两个主宰,由此教学将学校与生活
联系起来。赫尔巴特认为我们要培养的思辨与鉴赏并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也不是为了学校,而是为了使人从宗教中解脱出来。教学的结果应该接近于性格形成的结果,使儿童获得意志的坚定性。只有这样儿童的心灵才有可能得到充实。2 训育
赫尔巴特把训育当做教育的主要部分,目的是培养“性格的道德力量”。那么什么是道德性格呢?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与性格紧密相关,道德是性格的最高原则。道德可以分为道德的积极部分和消极部分。赫尔巴特认为对一个行为进行判断,这一判断就是道德的积极部分,但如果这一判断与原本的性格相背离,那它对于性格来说就是消极的。“判断自己的举动本身是积极的,但是这种判断对于那种与判断提出的要求不相一致的性格来说就是消极的”⑥。而性格是意志的坚定性,是寓于意志之中的,表现为决意要什么和决意不要什么。性格分为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前者指已经具有的意志,它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后者指人产生的新的意志部分。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二者一致,就会加强性格的力量;反之,则会损坏性格,使之分裂。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性格的客观部分上,使之慢慢得到陶冶与提高。从而道德教诲所具有的调整力量才能取得效果;在此基础上,主观部分才能接受教诲,才能完成对道德性格的修正与完善。而性格的1行动是性格的原则:性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性格就是意志的坚定性,2思想范围对性格而行动从欲望中产生意志,因此行动对性格的形成必不可少。○的影响:行动包括内心行动和外部行动,人的内心活动在思想范围中都有它的基点。并不是所有的思想范围都能过渡到行动,所以思想范围为性格造成了限制。3素质对性格的影响:○赫尔巴特的素质就是心灵稳定性的程度,而心灵稳定性的程度能对人的欲望,进而对人的意志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性格。那么训育到底怎样培养人的性格的道德力量呢?
训育就是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即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训育具有普遍的和特殊的两种应用。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范围的形成产生协作作用,可以帮助形成性格。它的特殊的应用在于它可以培养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善良、仁慈、正义与公平),而通过这五种道德观念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④
⑤ 《普通教育学》第59页《普通教育学》第113页
⑥ 《普通教育学》第125页
德性格。由这两种应用可以达到培养儿童的性格的道德力量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训育与管理的区别在于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遵守秩序,而训育是要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训育在管理之后进行。训育与教学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培养,不同之处在于训育要对学生的意志进行培养,而教学要对学生的多方面兴趣进行培养。教学应在训育之后进行。、纵观整本书,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赫尔巴特对教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提出教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或管理或教学或训育的措施,因此有人说赫尔巴特把教学当做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但我不这么认为。虽然赫尔巴特一直都是在对教师做出要求,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还是教学的中心,这可以从他把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以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可能的目的中看出。虽然赫尔巴特的观点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他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教师的有意识的形成可以造就儿童的好的性格,但却忽视了儿童的态度对性格形成的作用,但他在当时那个时代提出这些观点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论证教育学的实际问题。他提出了形式阶段教育理论,有利于教师的有系统的教学,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还提出了“无教学的教育”、“无教育的教学”等著名的教育原则。他在书中提出的许多的教育原则在当时是没被采用的,更没被实现,可这不代表着他的教育想法就是错误的,他的许多的教育方法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都应该被采用的,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他的理论,批判继承,加以实际运用,对现在的有缺陷的教育加以改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
第五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思考的力量》
房明
在读此书之前一直也很喜欢思考,读完这本书之后更感觉思考的力量是强大的,读这本书告诉我该如何去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更让我认识到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大众媒体主流的时代,很大一部分的人缺乏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大众媒体的主流思想左右着我们的思考。特别是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我深刻感受到同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正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书中讲到成为一名公正的思考者需要有理性的自主,理性的真诚,理性的谦恭,理性的正义,理性的执著,理性的公正,坚信推理,理性的勇气和理性的换位思考;结合自身的感受,觉得理性的勇气和理性的执著是最难做到的,因为理性的勇气要求我们要有愿意挑战信念的勇气,而这种做法往往可能由于公众对于不墨守成规而特立独行的人的惩罚会很重。而理性的执著更要求我们要穿越复杂与挫败前行,要不顾旁人的无理反对,始终坚持其合理的原则,为达成理解或洞察,能清楚地意识到,要处理并解决混乱无序及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努力。所以要做到公正的思考的是很大难度的,书中还教我们怎么样进行自我的思考锻炼,这个比较难理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实践。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应该慢慢品读,对于其中的思维训练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