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之2
读书笔记之《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 个人简介
郎咸平,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曾任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被公认为是公司治理方面的顶级学者。
内容简介
物价高涨为何工资不涨?人民币升值了为何钱却不值钱了?房价为何比“猪坚强”?股市为何“跌跌不休”?大学为何毕业即失业?政府和公司该如何应对当前危机?---听“郎咸平说”:这些热点话题背后的真相。
·我最讨厌文过饰非的学者,你以为把事情压着,问题就能解决吗?·中国楼市产生泡沫,是中国投资经商环境持续恶化造成的。·我认为,真正能挣钱的好项目,应该由我们全体老百姓来做。·你敢内幕交易,打官司打到你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未可知。·如果没有规则,金融大鳄进来之后,一定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们被迫将产品大量出口到别的国家,赚取一些必定贬值的美元。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储蓄是美德。因为我们社会保障条件不足,逼得你不得不储蓄。·你如果想在香港请法官吃饭,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法官根本不敢跟你去吃饭。·为什么美国大学生专业不对口能找到工作,而我们中国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就找不到工作?
·你知道许三多薪水多少吗?900块。那他凭什么热爱他的工作呢?·美国人纪律性之强是你不可想象的。
郎咸平有一段时间非常火。由于他的观点比较新颖独特,往往和主流媒体背道而驰,所以给了大众很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以我个人的感觉来说,他是一个比较自信和高调的经济学家。所以大众对他的看法往往有点两极分化:要么崇拜的不得了,把他的话当圣经;要么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是个哗众取宠的“异端”。
我最近读了几本郎咸平的书。总体来说,我很喜欢这个与众不同的经济学家(郎咸平和茅于轼是目前我最喜欢的两个经济学家,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我对其他经济学家不甚了解)。这并不是说我无条件的赞同他的观点。有句话叫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本的内容往往都是作者本身对某些事物的观点与看法,而人无完人,一个人的观点并不总是对的。我们看书的目的并不是无条件的接受书中的观点。书只是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别人是从什么角度去看待的,又是如何去看待的。读书给了我们一个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从而有助于我们的独立思考。书中的内容是对还是错,还是要由我们自己去判断。
我根据《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一书自己总结了一下主要内容。这本书谈论了很多国内最近的热门话题,包括股市、房地产、人民币升职、大学生就业等,基本上都是老百姓有深切体会的东西。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郎咸平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
这些问题,而且是从经济学中比较独特的角度,让人耳目一新。我个人很喜欢这种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所带来的观点冲击,尤其是有些观点我是第一次才听到。里面很多内容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无法去判断其是否正确,因为我对这些领域如股票、美国金融业等并不了解,更没有去过香港,不知道香港到底如何。所以只是罗列在此,理一下思路,供自己思考。但是我个人感觉,他的很多说法,应该都是对的。
关于宏观调控与房地产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是所有消费品价格的平均数,包括食品、日用品、住房等。所以,CPI无法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物价情况,如食品等必需品被严重低估。-货币政策有三种方式:调整利率、调整准备金率、发行公债。
-中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不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是国内投资经商环境恶化,企业家们把本该投资再生产的钱投资到楼市,导致房价暴涨,造成泡沫。
-以GDP为纲造成社会资源大量被转移到建设相关的部门,形成了独特的“二元经济体系”。一面是与建设有关的部门过热,另一方面是民营经济过冷。银行再收紧银根,导致二元经济进一步加剧,严重“冷热不均”。企业家大量把原本该用于生产的钱投向房地产,造成房价居高不下。
-房地产泡沫控制不当可能造成金融危机。一旦泡沫破裂,导致坏账加剧,导致金融危机。
-楼市何时到达拐点?郎咸平没有说明。但是根据他的理论,只有解决了根本性问题,也就是二元经济体系与投资经商环境恶化的问题,楼市才会到达拐点。
关于中国股市
-美国政府监管股市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中小股民,藏富于民。政府通过严刑峻法迫使企业与经营者不敢犯罪。
-对于一个好的开发项目,要让老百姓来做,让老百姓参与,大众持股,而不是由政府或者某些企业垄断,闷声发大财。这样才能让老百姓受益。
-“最牛散户”、“带头大哥”等现象,其实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的股市缺乏监管,内幕消息泛滥。这在美国和香港是不可想象的。
-证券监管部门应该做的本职工作不是去插手股市操作、打击泡沫,而是对股市进行有效的监管,严打内幕交易,保护中小股民,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可惜我们的证券监管部门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却乐此不疲。
-美国依靠严厉的法律来打击内幕交易,做法不是“谁主张谁举证”,而是正好相反。一旦交易者被监管部门怀疑有内幕交易,交易者必须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无法证明,就认为有罪。所以中国的“最牛散户”、“带头大哥”在美国是无法想像的,这种人一开始就会被监管部门盯上并受到严惩。
关于国际金融大鳄
-中国的银行改革太过于盲目,比如建行盲目上市,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美国人坐收渔利。
-从每日金融战到亚洲金融危机,其幕后黑手就是国际金融大鳄。他们通过操纵金融市场来操纵世界。日本曾经深受其害,香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巴菲特与索罗斯等金融炒家的不同在于,巴菲特不靠短期狙击而靠长期持有。他通过各种严谨的数学模型来确定方向。他是一个特例。
-《货币战争》有失偏颇,太过于美化金本位。目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依赖金本位是做不到的。
-中国金融国际化的风险在于,和美国公司不同,中国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一旦引入国际金融大鳄,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无异于引狼入室。
-次级债的根源在于信托责任的丧失。大量财务中介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让信用不良的用户也能获得银行贷款。当房产泡沫破裂时,这些次级信用的用户无法偿还贷款,导致银行破产,从而引发次级债**。由于银行之间把次级债进行组合打包成各种债券进行流动,从而导致次级债**波及到大量银行。
-老百姓认为经济要萧条了,那就一定引发萧条。因为当你认为萧条时,你的行为一定导致萧条。
-虽然次级债是美国房地产的问题,与中国无关,但是次级债导致美欧经济下滑,从而减少进口,于是连累到中国经济跟着萧条。
关于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的升值更取决于广大人民的预期。大家都认为人民币要升值,人民币就一定会升值。要让人民币贬值,唯一的方法是打破人们的预期,如突然升值,再升值,再贬值,再升值……让人捉摸不透。
-美国的GDP中70%是消费产生的,中国的比例是35%。中国的GDP有50%是靠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公路、高架、桥梁、形象工程……),美国是25%。
-人民币升值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原因,中国的GDP组成有问题,社会保障缺失,外汇储备过高。二是国际原因,国际热钱不断涌入,国际炒家压迫人民币升值。-郎咸平建议,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投资“货币定存”(如果银行提供这种理财方式的话),原则就是选组合时,一种为相对稳定的货币,一种为大幅波动的货币。
关于教育与就业
-美国一流的人才大多进了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只有二三流的人才会去念理工科。中国正好相反。
-中国根本不是所谓的“制造业大国”。产业链的6+1里面,中国只能做其中的1,也就是简单的加工制造。其余的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的核心都掌控在外国列强手里。
-世界上的大学生就业都应该是专业不对口的,因为大学是通才教育,不是专才教育。培养行业的专才,那是专科的工作,而不是大学本科。
-国内的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问题在于前面说到的产业结构。中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也就是6+1中的1。而这个1,是不需要多少大学生的。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产业链中的6。中国只能做1,做不了6,所以各行各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大学生。这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
-香港大学生就业率很高,因为香港经济完全以服务业为主,所以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而内地则相反。只有服务业才需要更多的大学生。
-内地的教育体制改革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从领导到经济学家的观念都是错的。中国目前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因为我们目前处于产业链末端,也就是6+1中的1。可
是高校还盲目的扩招,这必然导致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调整产业链结构。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其他热点问题
-《士兵突击》的成功在于它反映了当前人们的心理困境。许三多成功的一个因素是:把该做的工作做好。这其实是一个管理学上的“信托责任”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普通的信托责任缺失。信托责任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精神。
-《士兵突击》与“超女”等节目的火爆道出了大众的另一个想法,即社会给年轻人的成功机会太少。而这些节目正好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普通人也有机会获得成功。-香港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法制的健全以及市民的守法。香港市民非常具有法制意识,新加坡也一样,这解决了很多问题,包括内地一直无法解决的交通、反腐等问题。
-大国如何崛起?关键在于法制化,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民主。只有法制健全,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了,才是真正的“大国崛起”之时。而健全法制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第二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思考的力量》
房明
在读此书之前一直也很喜欢思考,读完这本书之后更感觉思考的力量是强大的,读这本书告诉我该如何去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更让我认识到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大众媒体主流的时代,很大一部分的人缺乏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大众媒体的主流思想左右着我们的思考。特别是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我深刻感受到同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正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书中讲到成为一名公正的思考者需要有理性的自主,理性的真诚,理性的谦恭,理性的正义,理性的执著,理性的公正,坚信推理,理性的勇气和理性的换位思考;结合自身的感受,觉得理性的勇气和理性的执著是最难做到的,因为理性的勇气要求我们要有愿意挑战信念的勇气,而这种做法往往可能由于公众对于不墨守成规而特立独行的人的惩罚会很重。而理性的执著更要求我们要穿越复杂与挫败前行,要不顾旁人的无理反对,始终坚持其合理的原则,为达成理解或洞察,能清楚地意识到,要处理并解决混乱无序及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努力。所以要做到公正的思考的是很大难度的,书中还教我们怎么样进行自我的思考锻炼,这个比较难理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实践。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应该慢慢品读,对于其中的思维训练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第三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普通教育学》
10教育学田文群101201016
《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也因此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中,我认为赫尔巴特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主要如下:真正的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管理的教育不是教育,只有管理的教育也不是教育,由此可见赫尔巴特对管理是非常看重的。他认为“儿童管理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不调和斗争本身;最后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社会参与它没有充分权利参与却被迫要参与的那种冲突”。而儿童管理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监督以及权威与爱。但管理并不是教育,管理具有强制性,而教育虽然是严格的,但并不是生硬的,“教育者在教育中不太会突然地对学生提出他们很不愿意接受的要求与顽固地忽视学生的愿望,使教育变得像管理一样具有强制性”①。由此作者引出了真正的教育。赫尔巴特认为真正的教育即不应过度,避免使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手段,另外因为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而教育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教育的目的就应该也是多方面的。教育的目的应分为未来成人的意向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意向的目的即成长着的一代人的内在的和明显地表露出来的活动力与敏捷性的总和,因此人们都必须热爱一切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精通一种工作,由此作者提出了平衡的多方面兴趣,即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道德。真正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避免侵犯儿童的个性,应培养儿童的多方面的兴趣。
2教学
何为教学?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的。为什么教学是经验与交际的补充呢?首先,赫尔巴特认为交际容易在感情范围内留下缺陷,而经验容易在知识范围内留下缺陷,教学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陷。“交际在小小的感情范围内留下的缺陷与经验在巨大的知识范围内留下的缺陷,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同样重大的;无论在这方面还是那方面都必须同样的欢迎通过教学来加以补②充”。其次,“经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交际将一切民族联结在一起”,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核心不能卓有成效的通过经验与交际来培养。而教学一定能较深入地渗透到思维工场中去”③。最后,作者认为只有教学才能做到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多方面性。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兴趣。他指出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活动和事物,它是同“欲望、意志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兴趣与欲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是: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欲望。“尽管当我们发生兴趣时内心是积极的,但在兴趣未转化为欲望与意志之前,我们在外表上却一直是消极的”。“假如心境变化得使心灵在更大程度上向往未来而不是现在的话,并且假如存在于期望中的忍耐消失了的话,那么兴趣就可能变①
② 《普通教育学》第30页《普通教育学》第64页
③ 《普通教育学》第68页
1兴趣并不支配其对象,而依赖其对象。欲望是为欲望”④。两者的区别在于:○
2“兴趣处于单纯的观望与着手进行之间”支配其对象的。○,“兴趣在观望中形成,还停留在被它观望到的现在的对象上”。而“欲望,当它想着手行动的时候,它力争把握它还不占有的未来的对象”。多方面兴趣的产生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和方法。而教学的意向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因此赫尔巴特把教学也分为与达到多方面兴趣相同的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方法。另外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他认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等都是不同的,由此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学的一般结果是心灵的充实,而心灵充实的质量可以通过学校对人的培养的目的以及结果来加以保证。“学校就是闲暇,而闲暇便是审思、鉴赏与
⑤宗教的共同财富”,而思辨与鉴赏是生活的两个主宰,由此教学将学校与生活
联系起来。赫尔巴特认为我们要培养的思辨与鉴赏并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也不是为了学校,而是为了使人从宗教中解脱出来。教学的结果应该接近于性格形成的结果,使儿童获得意志的坚定性。只有这样儿童的心灵才有可能得到充实。2 训育
赫尔巴特把训育当做教育的主要部分,目的是培养“性格的道德力量”。那么什么是道德性格呢?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与性格紧密相关,道德是性格的最高原则。道德可以分为道德的积极部分和消极部分。赫尔巴特认为对一个行为进行判断,这一判断就是道德的积极部分,但如果这一判断与原本的性格相背离,那它对于性格来说就是消极的。“判断自己的举动本身是积极的,但是这种判断对于那种与判断提出的要求不相一致的性格来说就是消极的”⑥。而性格是意志的坚定性,是寓于意志之中的,表现为决意要什么和决意不要什么。性格分为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前者指已经具有的意志,它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后者指人产生的新的意志部分。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二者一致,就会加强性格的力量;反之,则会损坏性格,使之分裂。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性格的客观部分上,使之慢慢得到陶冶与提高。从而道德教诲所具有的调整力量才能取得效果;在此基础上,主观部分才能接受教诲,才能完成对道德性格的修正与完善。而性格的1行动是性格的原则:性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性格就是意志的坚定性,2思想范围对性格而行动从欲望中产生意志,因此行动对性格的形成必不可少。○的影响:行动包括内心行动和外部行动,人的内心活动在思想范围中都有它的基点。并不是所有的思想范围都能过渡到行动,所以思想范围为性格造成了限制。3素质对性格的影响:○赫尔巴特的素质就是心灵稳定性的程度,而心灵稳定性的程度能对人的欲望,进而对人的意志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性格。那么训育到底怎样培养人的性格的道德力量呢?
训育就是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即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训育具有普遍的和特殊的两种应用。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范围的形成产生协作作用,可以帮助形成性格。它的特殊的应用在于它可以培养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善良、仁慈、正义与公平),而通过这五种道德观念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④
⑤ 《普通教育学》第59页《普通教育学》第113页
⑥ 《普通教育学》第125页
德性格。由这两种应用可以达到培养儿童的性格的道德力量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训育与管理的区别在于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遵守秩序,而训育是要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训育在管理之后进行。训育与教学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培养,不同之处在于训育要对学生的意志进行培养,而教学要对学生的多方面兴趣进行培养。教学应在训育之后进行。、纵观整本书,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赫尔巴特对教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提出教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或管理或教学或训育的措施,因此有人说赫尔巴特把教学当做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但我不这么认为。虽然赫尔巴特一直都是在对教师做出要求,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还是教学的中心,这可以从他把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以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可能的目的中看出。虽然赫尔巴特的观点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他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教师的有意识的形成可以造就儿童的好的性格,但却忽视了儿童的态度对性格形成的作用,但他在当时那个时代提出这些观点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论证教育学的实际问题。他提出了形式阶段教育理论,有利于教师的有系统的教学,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还提出了“无教学的教育”、“无教育的教学”等著名的教育原则。他在书中提出的许多的教育原则在当时是没被采用的,更没被实现,可这不代表着他的教育想法就是错误的,他的许多的教育方法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都应该被采用的,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他的理论,批判继承,加以实际运用,对现在的有缺陷的教育加以改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
第四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第二十二条军规》
——虚幻的军规,真实的残酷
第一次看到《军规》是看电影《隐形人》的时候,一位优秀的高中生做着贩卖论文的勾当并将其“非法”所得藏入这本书中,电影对其的特写镜头以及中文字幕勾起了我的兴趣,利用暑假读完此书令我感触颇多。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长篇巨制,我花费几个星期才将其读完,对其情节没有过多感受,相反众多的人物角色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是最大的看点。尽管身处二战背景,但在“皮亚诺扎”岛上,军队似乎并不急着结束战争,同样的,小说也内有用太多笔墨描绘战争,相反却是立足人性,反思自我。
疯子,荒诞
由于这是一部恢弘巨制,所以我只能从其高频词汇对其进行剖析,“疯子,荒诞”便是第一组。
小说开始便是主人公约塞连大喊着“疯子”,他认为所有人都是“疯子”,约塞连他不在意他的军衔,不在意他的收入,他只希望可以快点回国,不幸的是他所在的飞行大队的长官卡思卡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于是肆意增加飞行次数,由原来的四十增加到八十,约塞连对其难以忍受,于是用尽各种办法进行抵抗,博洛尼亚轰炸是最典型的一次,他不明白为什么仍有人愿意不断飞行只因长官的私欲。
战争的炮火不仅寝室人的肉体更折磨人们的精神,尤其是旷日持久的战争末期人类求生欲望空前高涨的时期,此时却不断被要求继续冒险,很难想象人们会做出什么样疯狂的事。幸运的是,约塞连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同样也是不幸的,因为他认为所有人都疯了。私欲,荣誉
文中三个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卡思卡上校,谢思科普夫少尉(中将),米洛司务长。三者皆以荣誉为名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在战争中他们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也不是最后一个。不过这三人却各具特点:卡思卡不择手段,谢思科普夫愚蠢却运气好,米洛则赚钱有术。三者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于战争本身并无任何感想,但对其带来的机会,谁也不肯放过。战争已接近尾声,人们都开始为自己做打算,战争的残酷不只在于其炮火,也在于其带来的稍纵即逝的机会,这种机会如同毒品一般让人欲罢不能,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每次大战过后对于人类生活、科技各方面也都是全新的机遇。也因战争,我们的价值观等人文领域的东西也在不断改变。
“第二十二条军规”
打引号表明其特殊性,小说随叫《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其出场次数不过四次,都是约塞连想要回家并欲打破军规时出场(最后一次不是),所有人都清楚这条军规不过是虚幻的,但只要有人想用,它依旧有效,即使拿不出文件,之前列举的种种行为皆因它的存在。作者创造这一条军规的目的也十分明显,人类生活中的种种不和谐,都是源于这种不合理、前后矛盾的制度,约塞连无法改变只能逃避。但又因矛盾的制度它并不“存在”,所以可以想象,其实往往给自己造成困难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轻信和懦弱。
好友的不断逝去最终令约塞连明白只有靠自己逃离这个小岛才能最终得到解脱,他放弃了消极抵抗,撕毁了那令人作呕的协议,也不在想着装病那个蠢主意,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的构思巧妙,一个极其巧妙的伏笔,以及约塞连最终借此方法逃离苦海,这个伏笔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它大篇幅的描写以及最终不动声色的揭露。
战争离我们远去,但文章留给我们的反思不止于战争,更多于生活,类似的“军规”生活中比比皆是,以中秋月饼为例,人们一方面追求着食品包装的精美,另一方面却又对高昂的价格表示愤怒,商家正如战争固然可恶,可反过来,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责任吗?面对此情相信我们会比约塞连更无奈,让我们最后伴随着约塞连飞往瑞典的旅程,在小说的留白上展开自己的想象。
高二(8)班俞皞哲25
第五篇:读书笔记之茶馆
读书笔记之《茶馆》
读罢《茶馆》,却仍意犹未尽,便找出于1958年搬上大荧幕的第一版《茶馆》看起来,看那在导演焦菊隐,演员于是之、郑榕等倾情合力下,书中的人物跃上舞台演绎着自己的故事,诉说这时代的悲哀。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
三个时代的葬送,是以小人物尊严的沦丧为昂贵代价的。看三个老头蹒跚在台上撒纸钱,祭奠自己和那些被埋葬的时代,同时真的是道出了那个时代小人物尊严的被践踏和无处藏身的悲凉。所以,老舍先生说《茶馆》这出戏就是“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时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一句话,是没有尊严地活着和没尊严地死的。跳出茶馆自身的价值研究,我很是欣赏老舍先生编写《茶馆》的叙述手法。据说《茶馆》刚上演的时候,有人认为它的故事性不强,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她儿子康大力参加革命,去发展剧情。老舍谢绝了这个建议,说:“这样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当然,要用短短三幕戏精炼地表现三个历史时期,是很严峻的挑战,却也难不倒惜墨如金的老舍,仅用了大约3万字,就把这出戏写得神完气足。他采用以人物串戏的结构,以众多的人物命运,组成无数个戏剧片段,再汇成不同的时代的众多剪影。这种结构方式无疑有助于广泛地反映社会历史特征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增强了对戏剧主题的一种实证般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处在这三个历史过程社会横断面上的一个个人物和一桩桩事件,经过过细的筛选,都极富典型意义,这些人和事营造出一种合力,阐释着一个统一的答案,也就是:那个不堪回首的旧制度,早已腐朽、荒唐和肮脏到了极点,那样的世道,是绝不能容忍它再回来的!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总性质下面,曾经交织着纷纭复杂的多种矛盾。而这么多的矛盾,到了在老舍这里,却游刃有余地被提炼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素描。
在此我想分析一下作为贯穿全剧的大主角——“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地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直至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亦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直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
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却是这般的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老北京的茶馆,朝代变迁物是人非,岁月走过留下皱纹,掌柜老了常四爷老了秦二爷亦老了,茶馆也老了。剧中所有乌烟瘴气、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全都依赖暗无天日的旧制度而存在,这也是《茶馆》的观众一看就能明白的事理。老舍写《茶馆》,尊重观众的头脑,他丢弃政治说教,专靠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说话,把想要表达的政治见解,轻而易举地就送到了观众心里。
老舍作为一位对时代和人性保持严肃关注态度的伟大的艺术家,他看到了那些现象,体会到了那些情感,便通过作品将其表现出来,在人物命运发展与故事结局的设计上,也坚持说出自己的认识——即普通老百姓在混乱时局与黑暗权势下已经没有活路,只有逃亡、革命和自杀才能与这个腐朽世界相对抗。老舍先生这样的设计,显示了一位艺术家的独立性和彻底性,也因此使《茶馆》这部作品格外具有光芒。
《茶馆》作为旧社会的一曲葬歌,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曹禺先生称其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当许多与《茶馆》同时问世的所谓好作品,早已经灰飞烟灭时,《茶馆》却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被称为 “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演员郑榕说:“《茶馆》之所以是经典,不仅在于老舍非常了解旧社会,还在于即使在今天看这个戏,每个观众也会不同程度地有所联想。”对此,我很是赞同,也希望我在多次拜读后有更深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