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税发〔2009〕14号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税务建设,更好地贯彻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促进税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税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税务部门肩负着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需要充分运用税务文化的力量,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先进的管理理论、共同的发展愿景凝聚精神力量,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科学发展,激发税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税务人员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税务部门的共同价值取向充分展现,税务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进而形成推动税收事业发展的巨大内在动力。
(二)税务文化建设的必然性。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在全国税务系统着力推进税务文化建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做贡献,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同时,加强税务文化建设也是税收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税深入推进,税制改革稳步进行,税收征管不断加强,税收收入大幅增长,税务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税收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级税务机关已经具备了全面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现实条件。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力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方位提升税收管理和加强税务机关内部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税务文化建设的紧迫性。税务文化建设来源于税收事业的实践,支撑和推动着税收事业的科学发展。多年来,各级税务机关积极探索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效。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一些税务部门对税务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税务文化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内容和标准,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缺少新形势下税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创新,人才短缺,等等。在当前税收事业不断发展、各级税务部门越来越重视税务文化建设的形势下,迫切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在全系统深入推进税务文化建设,满足广大税务人员对进一步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强烈要求,创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实践内涵的税务文化体系。
二、税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促进税务人员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大力加强税务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物态文化建设,为税收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保障。
(五)总体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税务文化体系,积极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培育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优良、团结协作的税务队伍;形成规范有序、严密高效、运转协调、纪律严明的税务管理体系;建设法治、文明、和谐、规范的税收工作环境;树立依法治税、爱岗敬业、诚信服务、廉洁高效、奉献社会的税务形象,促进税收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六)基本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打牢税务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务文化建设,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税务文化建设全过程,在税务系统倡导一切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不断满足税务人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税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税务人员精神文化需要、提高税务人
员综合素质。要依靠广大税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尊重税务人员主体地位,发挥税务人员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税务系统以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投身税务文化建设。坚持用税收事业凝聚人,用科学机制激励人,以文化建设推动干部队伍建设,使税务人员自身价值与税收事业发展高度统一。税务文化建设的成果要体现在不断提高税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不断增强税务部门征管质量和纳税服务上,体现在税收事业不断发展和税务人员实现个人理想的高度统一上,税务文化建设成果应惠及全体税务人员,惠及全社会,实现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性机制。
坚持税务特色。保持和发扬税务部门在长期税收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以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业务特征和办税设施为主要特色的税务文化传统,大力弘扬税务系统多年来形成的优良品德和作风,结合税收工作特点和发展实际,提炼形成以税务精神、价值理念、共同愿景、行业形象为核心的税务文化,并使之融入到税收制度、税收执法、纳税服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等各项税收工作中去,建立税务部门统一规范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行业标识,进一步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税务文化体系。
坚持与时俱进。税务文化建设应牢牢把握税收形势变化,紧跟税收改革步伐,始终站在税收事业发展前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税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当今时代对税务文化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税务文化建设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税务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使税务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永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赋予税务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税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税务文化是税务部门在长期的税收实践活动中积累形成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各种物质形式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层面。
(七)税务精神文化建设。税务精神文化是税务人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观念及精神追求,是税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税务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确立工作宗旨。工作宗旨即组织使命,是一个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税务人员要牢固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牢记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广大纳税人服务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税务部门既要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尽职尽责,又要为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积极作用。税务人员要不断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制定目标愿景。要以“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作为税务人员共同的目标愿景。围绕这一目标愿景,努力做到法治公平、规范高效、文明和谐、勤政廉洁。大力推进依法治税,规范税收执法,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逐步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公平分配的税收制度;大力实施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规范税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共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大力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氛围,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开拓进取、勤奋工作;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认真解决纳税人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树立税务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弘扬税务精神。税务精神凝聚着税务人员对国家的忠诚、对党和人民赋予神圣使命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税务人员对税收事业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塑造税务精神境
界,最重要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和广大税务人员中大力弘扬“忠诚、敬业、守法、廉洁、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税务精神,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价值观念同税收工作实践密切融合,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引导激励广大税务人员开拓创新,推动税收事业不断发展,形成集中反映全国广大税务人员团结奋进的共同精神面貌。
精神文化在整个税务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税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要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随着税收工作的不断发展,及时赋予新的内涵,使税务精神文化建设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八)税务制度文化建设。税务制度文化是税务机关在一定的经济文化环境和税收征收过程中运用制度进行管理实践所形成的共识。加强税务制度文化建设,首要的是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税收各项法律法规中,在税收制度中体现科学发展、和谐税收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同时,将税务精神、共同愿景贯穿于税务机关内部行政管理制度中,使税务系统倡导的执法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内化为税务人员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进管理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完善税收制度。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为目标,加强经济发展形势的研究和预测,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以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税收制度和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更好地改进和优化税收制度安排,建立更加科学、公平、完备的税制体系,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税收环境。
统一执法规范。按照加强管理、有利服务、讲求效率的要求,规范税务机构设置,完善征收管理体制,优化税收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岗责体系,规范工作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税务人员的工作实绩。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实行政务公开,积极探索保证审批权力正确行使、后续管理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形成权力层层分解,工作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制约、科学严密的管理链条。
构建服务体系。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理念,做到依法、公正、文明服务。加强纳税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纳税服务管理制度,健全纳税服务体制机制,规范纳税服务标准,丰富纳税服务内容,改进纳税服务手段和方式。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加强纳税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纳税遵从度。建立完善以纳税人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纳税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质量评议、评价和监督制度。
优化行政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分类管理办法,扎实稳妥推进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团队氛围与和谐的工作环境。贯彻落实“人才兴税”战略,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加强教育培训规划,改进教育培训方法,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全面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健全内部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加强机关政务、事务、财务及后勤保障等管理,保持良好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加强廉政建设。由廉政建设发展起来的廉政文化建设,是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在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各方面齐头并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在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方面,加强税务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党的作风和纪律教育,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在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方面,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党风廉政责任制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的具体制度、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制度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强化监督制约方面,加大对领导班子、领导干
部监督的力度,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建立健全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在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方面,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建立防治长效机制。在坚决惩治腐败方面,加大查处力度,提高执纪执法水平,发挥案件查处的综合效应。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彰显丰富的税务制度文化,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九)税务行为文化建设。税务行为文化是指税务人员从事税收工作以及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活动文化,是税务机关工作作风、税务人员精神风貌、素质修养的动态体现,也是核心价值观、税务精神的最终折射。税务行为文化建设重点是发挥各级领导的表率行为,弘扬先进人物的模范行为,规范税务人员的群体行为。
发挥领导表率行为。领导干部自身言论、行动、作风表现的好坏,不仅影响到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风气和工作。领导干部要在税收各项工作中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按照党章、党纪的规定和胡锦涛同志大力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真正做到勤奋好学、真抓实干、心系群众、艰苦奋斗、令行禁止、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要自觉在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践行税务文化。将决策、指挥、检查、协调、激励等领导行为上升到文化层面,以文化意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和习惯,以自身的表率行为影响团队、带动部属。
规范干部群体行为。要根据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公务员职业道德、纳税服务礼仪规范和税收执法责任制、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结合地域、民俗、部门、岗位特点,制定税务人员行为,运用各种有效方式,不断规范税务人员的税收执法行为、行政管理行为、纳税服务行为。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税务人员的税收业务能力、工作水平和纳税服务意识,增强综合素质。要让税务文化深入税收工作场所、培训课堂、税务人员家庭,使税务人员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浸润在浓厚的税务文化气息中,养成规范、文明、符合礼节礼仪的行为习惯,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弘扬先进典型行为。要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增强税务行为文化的鲜活性、亲切感、认同度。要善于发现、塑造践行税收宗旨、弘扬税务精神的先进典型,大力培养、宣传先进典型,树立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税务特色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用他们的行为启发、引导广大税务人员,培养健康高雅、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自觉践行良好的行为方式。以此带动各级税务机关办税服务“窗口”建设和行风建设,展示税务机关的整体精神风貌,树立税务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
税务人员的行为体现税务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大力加强税务行为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治税、带队能力,规范税务人员执法、服务行为,展示税务系统忠诚、敬业形象。
(十)税务物态文化建设。税务物态文化是与长期税收实践活动相关的一切物质形式的总和,是保证税收活动得以实施、税务文化目标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包括税务行政设施、税收服务场所、税务网络、税务报表、税务标识以及税服、税徽等。
统一税务形象标识。在全国税务系统内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具有丰富内涵的税务视觉标识系统,通过形象标识,蕴含和反映税务系统特有的管理理念、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充分体现税务精神。税务机关在办公环境、公务用品、交通工具、宣传物品等设施建设中,要注重设置和印制视觉标识,对内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外树立鲜明的税务机关形象。完善办税服务设施建设。办税场所应符合标识清晰、功能齐全、优美整洁、安全保障的要求,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和诚信服务理念,促进税收管理,提高纳税服务质量。要统一税务徽章、税务制服,并按照有关规定规范佩戴、穿着。所有办税场所的税务人员都要着装上
岗,所有税务文书、表格、证照等税务资料样式要规范统一,简约实用,并结合工作实际及时更新,确保其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又适应日常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的需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建设主要是加强税务机关内部管理硬件和文化载体建设。一方面各级税务机关要坚持简朴实用、美观大方、温馨和谐的原则,根据实际可能和需要改善办公及配套设施,为广大税务人员安心税收事业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税务人员提供安全实用的文化体育活动场地,搭建更多更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建立更多更好的教育学习阵地,满足税务人员的文化需求,提升文化品位,活跃文化气息,丰富文化生活。
税务物态文化是外显的文化形式,是易于推广的文化类型。要通过税务物态文化建设,宣传税务文化的性质和理念理念,营造良好的税务文化环境,展示良好的税务文化发展前景。
四、税务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十一)明确思路。党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是税务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开展税务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税收工作面临的客观形势与发展趋势,用人本的意识和宽广的眼界站在时代发展前沿,以提升管理水平、工作能力和人员素质为中心,以促进税收法治公平、提高纳税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税收工作环境、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促进税务人员全面发展为目的,将税务文化建设纳入税收发展战略,作为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相关工作有机结合,凝集税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促进税收事业持续发展。
(十二)科学谋划。充分认识税务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做好统筹规划,明确阶段部署。要按照统一、规范、求实的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和自身特点,总结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挖掘税务文化底蕴,了解税务文化现状,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便于操作、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税务文化建设规划。同时细化分解具体建设项目,找准切入点和工作重点,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品牌。要紧随税务管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及时对税务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项目进行充实和完善,促进税务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十三)创新载体。充分发挥税务党校、税务干部学校、传统教育基地的教育培训作用,在各级领导干部中传播税务文化理念,同时培养一大批善于宣传、组织、考评税务文化的人才。充分发挥税收新闻媒体、税务内部网站、简讯板报等媒介的宣传作用,精神文明创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健康向上和寓教于乐的凝聚作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团队学习、终身学习的进取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税务文化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宣传税务精神和共同愿景,树立税务文明形象,不断巩固促进税收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凝聚税务精神力量,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推动税收事业健康发展。
五、税务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十四)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税务文化建设,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税收事业发展、促进税务人员自身建设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加强领导,认真研究思考税务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人为本出思路、因地制宜出对策,制定本单位本系统的建设目标,动员和组织广大税务人员积极投身税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遵循税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重大问题及理论体系的研究,始终把握正确方向。不断总结推广新鲜经验,引导和促进税务文化建设有序健康发展。要将税务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为推动税务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十五)营造氛围,全员参与。推进税务文化建设,需要全系统的共同努力。要把领导者的主导作用与广大税务人员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统一领导下,有步骤地发动广大税务人员广泛参与,从税务基层抓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员共建,充分调动税务人员参与税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培养税务文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发挥税务文化建设骨干的带头作用,发挥人才潜能,激发团队精神,形成浓郁的税务文化建设氛围。充分发挥党委、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构建税务文化建设多层次运行体系,努力营造出齐抓共管、整体并进的良好态势。
(十六)健全机制,协调发展。各级税务机关要把税务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局面。要探索建立税务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实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办法,推动税务文化建设顺畅运行和持续发展。要坚持稳步推进,以初任培训为起点,以宣传贯彻为基础,潜移默化,长期培育,把税务文化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税务队伍建设各环节,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注重税务文化建设的实效,防止形式主义,确保税务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税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项随着税收事业不断发展而逐步成熟的事业。全国税务系统要加强实践探索,逐步完善、提高税务文化建设水平,持续推动税务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第二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税发〔2012〕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切实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加快推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根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和有关规定,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的必要性
行政裁量权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等职权时,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依据立法目的和公平合理的原则,自主作出决定和选择行为方式、种类和幅度的权力。行政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它的存在既是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又是法律规范的局限性所决定;既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也是实现个案公平的需要。但行政裁量权又是一把双刃剑,容易被行政机关滥用,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赋予行政机关行政裁量权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和控制。
税收执法的许多方面和环节涉及到行政裁量权,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是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必然选择。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要求税务机关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使税法得到普遍遵从。提高税法遵从度,既要靠纳税人增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也要靠税务机关坚持依法行政,带动和引导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提高税法遵从度是税务机关和纳税
—1— 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税务机关尤其要带头遵从税法。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限制和规范税收执法权,有利于切实提高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质量和水平,有效促进税务机关带头遵从税法,并充分带动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不断实现税收征纳关系的和谐。
(二)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是推进依法行政、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现实要求。推进依法行政有利于促进各级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纳税人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防止和减少税务机关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和机械性执法等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真正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三)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是加强税务机关自身建设、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有效途径。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是税务机关加强自身建设、防范执法风险的重要目标。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合理调整执法权行使的弹性空间,有利于促进税务行政裁量定位更准确,操作更规范,有效降低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执法风险,全面提升税务机关的执法形象。
(四)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是促进税务机关廉政建设、遏制腐败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规范“两权”运行。作为税收执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行政裁量权的规范行使是遏制腐败的重要保证。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从机制上加强对税收执法权运行的监控,有利于实现制度防腐和源头防腐,有效遏制税收执法领域职务腐败的发生。
二、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的基本要求
(一)合法裁量。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应当依照法定权力、条件、范围、幅度和程序进行。
(二)合理裁量。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应当符合立法目的和法律原则。要全面考虑相关事实因素和法律因素,排除不相关因素的
—2— 干扰,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选择对纳税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对纳税人造成的损害不得与所保护的法定利益显失均衡。
(三)公正裁量。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应当平等对待纳税人,同样情形同等处理。对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税务事项,应当给予基本相同的处理。同一地区国、地税机关对相同税务管理事项的处理应当一致。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税务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销或者变更税务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对纳税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四)程序正当。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应当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注意听取纳税人的意见,依法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税务人员与纳税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依法回避。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作出税务决定时,应当说明理由。
(五)公开透明。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依法公开执法依据、执法过程、处理结果等。
三、建立税务裁量基准制度
裁量基准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执法实际为规范行政裁量权行使而制定的具体标准,是对行政裁量权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细化、量化和具体化的重要参考指标。
(一)裁量基准是对以往执法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制定裁量基准包括解释法律规范中的不确定法律概念、列举考量因素以及分档、细化量罚幅度等。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地税机关原则上应当根据本地区税收执法实际,联合制定本地区统一适用的规范各项税务行政裁量权的裁量基准。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也可以通过沟通协商制定相对统一的裁量基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制定的裁量基准
—3— 应当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三)税务机关执法应当遵循裁量基准。案件情况特殊,不宜适用裁量基准的,应当在法律文书中说明理由。
(四)税务机关适用裁量基准,应当注意听取执法人员、纳税人及专家的意见,及时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裁量基准进行修改与完善。
四、健全税务行政裁量权行使程序制度
(一)完善告知制度。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应当严格履行法定的告知义务,将作出裁量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告知纳税人。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明确告知的内容、程序及救济措施。
(二)完善回避制度。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涉及法定回避事项的,应当依法告知纳税人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税务人员存在法定回避情形的,应当回避。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明确回避的适用范围、救济措施及法律责任,完善回避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等程序制度。
(三)完善陈述申辩和听证制度。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应当充分听取纳税人的意见。纳税人提出的事实、证据和理由成立的,税务机关应当予以采纳。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完善陈述申辩的告知、审查、采纳等程序性规定,明确适用听证事项,规范听证程序。
(四)完善说明理由制度。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应当在行政决定中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裁量基准的引用等说明理由。各级税务机关要逐步推行使用说理式执法文书。
(五)完善重大执法事项合议制度。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涉及重大或者复杂裁量事项的,应当进行合议,共同研究决定。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完善合议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决策方式等内容。
(六)完善重大执法事项备案制度。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涉及重大或者复杂裁量事项的,应当将该事项的处理结果报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查备案。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明确审查备案的内容、方式及
—4— 程序。
五、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做好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工作是税务机关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税务机关应当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全局性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工作应当由各级税务机关依法行政领导小组统筹部署,主要领导亲自负责。领导小组应当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明确职责、密切配合。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工作环节多,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内部各相关业务部门之间应当密切配合,加强协调,齐抓共管,共同推动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其他业务司局负责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各项税务行政裁量权进行梳理,提出制定各项税务行政裁量权裁量基准的注意事项。
(三)整体设计、重点推进。税务行政裁量权涉及税收执法的方方面面,包括税款征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为保证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工作有效、有序地开展,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本着整体设计、重点推进的原则,逐步、逐项地规范各项税务行政裁量权。当前,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存在问题较多,引发争议较大,社会关注度也较高,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将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作为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工作的突破口,于2012年底前完成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制定工作。同时要逐步加强对税款征收、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其他重要税务行政裁量权的规范。
(四)注重指导、强化监督。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该项工作的业务指导,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地方各级税务机关也应当积极主动与上级税务机关沟通联系,及时报告、反馈工作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
—5— 主要问题。地市以上税务机关每年应当选择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开发布,为指导下级税务机关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提供参照。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工作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
(五)提升能力、确保实效。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保障行政裁量权规范行使的关键,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把加强执法人员能力建设作为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对税务执法人员规范行政裁量权相关法律知识和制度的培训,增强执法人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二年七月三日
—6—
第三篇: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意见
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营造具有班级特色、书香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整洁、富有激励性的育人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1、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2、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参与班级布置并定期更换,让每一堵墙都“说话”形成班级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3、建立健全的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制度等等,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
4、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
5、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依托“伊顿书屋”,努力扩大班级藏书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鼓励学生制作读书卡片,写好读后感,让全体学生“感激书籍,享受阅读”。
二、可供借鉴的形式
公告栏:课程表、值日表、班级考核分数、报刊杂志名单,临时通知等。
生日栏:张贴每月的小寿星照片。
雏鹰展翅:记录孩子们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细节
我的理想:学生理想、目标展示。
成长足迹:班内学生参加课内外活动的图片、文字记录等。
荣誉天地:孩子在课外取得的一些成绩,展示出来给大家,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心语心愿:孩子的心愿卡。
读书驿站:孩子们读过文章、书、观看电影等之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给大家推荐好书、美文等等。书画天地:孩子自己满意的字、画、作业展示。
班级之星:用于表彰班内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共同营造具有班级特色的环境氛围。部分板块的内容可以不定期更新,让更多的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材料准备
班级环境布置过程中,应以学生参与制作为主,部分材料如泡塑板等可到张建鹏老师处领取。
四、时间与考核
请各班于期中考试之前完成本班环境布置工作。届时,校行政将统一进行评比考核并对优秀班级进行奖励推广。
为鼓励各班积极开展班级环境文化创建工作,班内环境的布置、维护、更新情况将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的依据之一。
德育处
2013年10月
第四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加强税务行政复议工作的意见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加强税务行政复议工作的意见
国税发[2007]28号
2007-03-13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了充分发挥行政复议职能,妥善解决税务行政争议,切实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推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06]27号)和国务院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税务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
(一)行政复议是化解税务行政争议的有效手段。税务系统开展行政复议工作以来,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发挥了行政复议的职能作用,维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妥善地处理了大量税务行政争议。??
(二)新形势要求必须加强行政复议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入,行政复议案件日趋增多,反映的问题渐趋复杂,深层次的问题愈益凸显,税收政策不完善、执法不规范、复议工作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各级税务机关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做好行政复议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全面加强税务行政复议工作。??
(三)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税务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行政复议是解决税务行政争议的重要法律制度和主要渠道。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便捷高效、方式灵活的优势,完善相关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案件办理质量,有效化解税务行政争议。??
二、畅通渠道,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
(四)渠道畅通是行政复议制度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各级税务机关要把畅通渠道作为加强行政复议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疏通进口,敞开大门,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除法律明确规定不受理的案件外,复议机关必须受理。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受理复议申请而经法院审理责令受理的,要定期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确实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要妥善处理,不能简单一推了之,要向申请人说明情况,告知解决问题的渠道。对确有问题的案件要通过建立个案督促纠正制度予以纠正。
三、提高工作质量,力争把税务行政争议解决在税务机关内部??
(五)坚持公平正义。查清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依法公正合理地做出复议决定,是行政复议工作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公开求公正、以公正促稳定的法治理念,把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作为行政复议的根本价值目标。??
(六)全面审查合法性与合理性。税务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既要注重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也要加大对具体行政行为合理性的审查,切实提高办案质量。要使每一件行政复议案件都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七)注重证据审查。税务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必须依法全面审查相关证据,做到定案证据合法、真实、确凿、充分。既要注重审查税务机关提供的证据,也要重视纳税人提供的证据;既要审查证据的真实性,也要审查证据的合法性;据以定案的证据必须具有排它性和唯一性。??
(八)秉公执法,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税务机关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必须查清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依法做出行政复议决定,对该撤销或者变更的具体行政行为要坚决予以撤销或者变更。??
四、注重运用调解手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九)调解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各级复议机关要增强运用调解手段解决行政争议的意识,将调解贯穿于行政复议的全过程。运用和解、调解方式办案,必须坚持当事人自愿、合法、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原则,不得侵害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应当引导双方当事人之间和平协商,平衡利益,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最大限度地降低税务争议的负面影响,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依法进行调解。对于存在合理性问题、混合过错问题或者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不能简单地撤销或者维持,要注重运用和解、调解的方式加以处理。复议机关要积极为当事人自行和解创造条件。当事人通过调解、和解达成协议的,复议机关要制作行政复议调解书或者行政复议和解书予以确认,及时送达当事人执行。不能达成和解协议或者调解书、和解书送达前申请人反悔的,复议机关应当及时做出行政复议决定。??
五、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解决行政争议的效率??
(十一)复议机关要根据案情特点,区分不同情况,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和结案方式。对疑难复杂、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可以采取当面核实、公开听证等审理方式,召集双方质证辩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增加行政复议的透明度,提高公信力,做到公平公正。对基本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被申请人经过上级机关指示,确认具体行政行为存在明显错误的,可以立即纠正。税务机关对自身明显违法或不当的执法行为引起的复议案件应主动纠正,上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督促其在规定期限内予以改正,以取得申请人的理解,避免加重违法不当行为造成的损害。
六、关注个案调研,促进税收政策完善
(十二)及时反馈问题,完善税收政策,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要把办理个案与完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就案办案做出行政复议决定,也不能简单报告了事。对办案过程中发现的政策问题和纳税人反映强烈的问题,应当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进行深入专题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完善建议,反馈到政策制定机关和部门,及时对政策制度进行立、改、废,促进税收政策完善,从源头上预防税务行政争议的发生。
七、总结经验,落实和完善行政复议有关制度
(十三)制度完善是顺利开展行政复议工作的必要条件。对行政复议法有明确规定的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不能走形式。要积极探索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又为行政复议工作所需,有利于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制度,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建立税务行政复议听证制度、调查制度、和解制度、重大案件备案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十四)认真落实上级税务机关直接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制度。对下级复议机关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复议案件的,除责令受理外,上级税务机关要加大直接受理的力度,保证案件及时得到处理。要探索建立行政复议案件“提审”制度,对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或者有典型意义的案件,上级税务机关可以直接受理。
八、采取切实措施,强化行政复议能力建设
(十五)加强业务指导,提高办案水平。上级税务机关要加强对基层行政复议工作的指导,保证不同税务机关对同类案件的处理结果基本一致,确保法律适用的公平。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个案的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办案能力。要组织经常性的工作交流,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促进整体办案水平的提高。??
(十六)增强专业素质,保证办案力量。行政复议工作是一项“辩是非、断曲直、定纷争”的工作,要保证能办案、办好案,配备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和稳定的专门人员十分重要。复议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观察力,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驾驭、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要切实解决存在的行政复议能力偏低、人员短缺和流失等问题,抓紧配备、充实和调剂行政复议专业人员。根据行政复议应诉工作的性质特点,保证一般案件至少有2人承办,重大复杂案件有3人承办。切实保障行政复议人员有机构干事、有人员干事、有条件干事,促使复议人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十七)强化监督,奖优罚劣。评价一个地方行政复议工作的优劣,不能简单地看案件的多少,更不能简单地以案件撤销、变更数量为标准,而是要看是否解决了争议,是否保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是否促进了征纳关系的和谐。要把行政复议渠道是否畅通、质量是否过硬、人员配备是否与工作任务相适应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上级税务机关要定期对下级税务机关行政复议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要严格按照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九、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行政复议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十八)加强对行政复议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税务机关的行政首长是本机关行政复议应诉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履行好职责。各级税务机关要把行政复议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抓紧建立健全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责任制。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行政复议有关工作的汇报,研究重大疑难案件,解决行政复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支持和督促行政复议机构依法办理复议案件。逐步推行行政首长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制度。??
(十九)加大对行政复议应诉工作的基础投入。要加快行政复议应诉工作信息化建设。落实办案经费,保障行政复议办案的必要条件。??
(二十)加大行政复议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帮助广大税务干部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正确认识行政复议对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救济作用,自觉接受监督。向纳税人广泛宣传行政复议的法律规定、制度功能及其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优势,引导纳税人通过行政复议渠道解决行政争议,营造依法解决行政争议的良好社会氛围。
王 琴:新形式下如何加强我省行政复议工作思考
导航: 政府法制》 地方法制信息》 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上传时间:2007-04-18 | 点击
数:631
贵州省政府法制办行政复议应诉处 王 琴
自《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我省各级行政复议机关认真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和《贵州省行政复议条例》,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工作,审理了一大批案件,切实履行了监督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职责。使我省行政复议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层级监督的重要作用,成为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渠道。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省行政复议工作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亟待加强和改进。
一、我省行政复议工作存在的的问题
(一)少数地方和部门对行政复议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当前少数地方和部门对行政复议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自觉支持行政复议工作和接受行政复议监督的意识淡薄。有的领导不重视行政复议工作把发展经济与依法行政分割起来,一旦行政复议机关作出决定撤销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就埋怨行政复议机关不支持其工作。个别领导超越职权干预行政复议机关办案,对行政复议工作采取
消极应付的态度等等。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行政复议工作的深入开展。另外,我们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也没有积极向领导宣传好行政复议法律制度,并通过自身的工作,使领导能够及时了解行政复议工作情况,重视和支持行政复议工作。
(二)一些地方和部门行政复议渠道不畅通。在2006年全省“一法一条例”的检查中,发现有些县虽然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财力、物力和人力都比较困难,但是由于政府领导重视,行政复议工作开展得相当好,行政复议渠道畅通,反之,有的县虽然条件比较好,但是由于领导不重视,行政复议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每年就只受理三、五件行政复议案件,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一个县级政府一年只有几件行政复议案件,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行政复议案件的受案数,是行政复议工作开展得好坏的标准之一。现在有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行政复议申请有案不受,能推就推,行政复议渠道不畅通。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行政复议工作的发展。
(三)县级政府和部门行政复议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办公条件尚未落实。政府法制机构是行政复议工作机构。目前我省各级政府和部门法制机构的设置和建设,与其所承担的行政复议工作任务仍不相适应。从机构设置看,目前,省政府法制机构人员编制基本到位,州、市级政府法制机构逐步加强,但县级政府法制机构的专职人员严重缺员。政府部门的行政复议人员也须加强。而且许多行政复议人员是半路出家,行政复议业务水平不高。加之行政复议机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有些行政复议人员不安心工作,行政复议专业队伍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从经费来看,与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的需要相不相适应。大多数县级政府没有依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落实行政复议专项经费,没有为行政复议工作机构办案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有的连办公电话费用都不能保证,差旅费也无法报销。有的虽列支了专项经费,但也不一定专项用于行政复议工作,从而挫伤了行政复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些也影响了行政复议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一些行政复议人员行政复议能力不强。行政复议工作,不是只懂《行政复议法》就可以的。行政复议争议涉及行政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法律关系也不仅仅是行政法律关系,要准确地把握案情、正确地处理行政争议,就要求行政复议工作人员,不仅要懂行政法律,还要懂民事、刑事、诉讼等法律;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不仅要研究法律、政策,还要学习行政管理和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对案件提出的处理意见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在《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的行政复议实践中,各地、各部门培养了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领、作风上过得硬、纪律上作表率的人才,为我省的行政复议和社会稳定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目前还也有相当一部分行政复议人员把握、理解、处理行政争议的能力不强,有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有说外行话、办外行事,对具体案件提出的处理意见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相悖。
(五)行政复议决定执行不及时、不到位。现在有的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做出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责令履行法定义务以及和给予行政赔偿的决定后,被复议的行政机关拖延履行或者拒不履行,造成行政复议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形成了“法律白条”。这种情况影响很坏,破坏了行政复议制度的公信力。
二、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行政复议工作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对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贵州作出了进一步部署。我们应当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等于没有矛盾,关键是建立和完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机制,要明确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也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体制和机制、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在发展,关键在法治,而加强行政复议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是因为,行政复议集中了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矛盾处理机制,是把解决群众利益诉求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的重要制度,是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的法定渠道。当前,大量的社会矛盾都以行政争议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行政复议是依法解决行政争议的首要途径,因而也是预防和化解当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行政复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对行政复议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深刻阐述了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争议、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行政复议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进一步做好行政复议工作是新阶段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我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的政治责任感,把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来思考、来开展、来推进,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抓紧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行政复议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办、国办27号文件、全国行政复议座谈会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工作,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健全公正合理、高效便民、监督到位、保障有力的行政复议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行政复议能力,力争把大部分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发阶段、化解在行政系统内部。为此,要服从并服务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个大局,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贯彻落实好中办发(2006)2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抓紧制定《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以此指导全省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工作在全面推进我省依法行政,大力构建和谐贵州中的重要作用。
(二)抓好对行政复议法律制度的宣传,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现在还有许多人不知道有复议制度,这说明宣传工作不到位,我们要在宣传上下工夫。通过广泛宣传,把行政复议法律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有效解决人民群众“不知告、不会告、不敢告”的问题。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和组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全省行政复议工作开展采访报道。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通过整合宣传资源采取开辟专栏、学习辅导、专家访谈、法律咨询、案件评析等形式开展一次宣传活动,向社会宣传介绍行政复议的制度和运用行政复议制度解决行政复议争议、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群众上访尤其是群体性上访等方面的成效和经验。
(三)要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行政复议申请权。各级行政复议机构要依法敞开案件受理大门,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行政复议申请权,凡是《行政复议法》规定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构都要依法受理,坚持杜绝把合法的复议申请拒之门外的情况发生。对确实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或者应当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的事项,也要说明情况、指明出路,不能简单地一推了之。各地各部门的党政机关要将是否依法受理复议案件纳入目标责任制,要对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经人民法院审理责令受理的,经上级行政机关责令后仍不受理的,列为扣分项目。
(四)要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质量,提高行政复议机关的公信力。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质量,是判断行政复议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也是政府取信于民、提高政府自身公信力的根本手段之一。提高行政复议的办案质量,关键是要始终做到依法审理、公正裁决。具体讲,要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坚持原则。行政复议主要是审查下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就是要纠正有关地方和部门的不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有的个案矛盾突出。这是行政复议工作的特点,这个工作特点决定了,你只要从事这项工作,就避免不了要得罪人。这就要看行政复议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能否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能否严格依法办事,能否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否公正廉洁、铁面无私,因此每个案件的办理都可以说是一次考验。如果该受理的不受理,不该维持的维持,该撤销的不撤销,该变更的不变更,该责令履行的不责令履行,那就意味着对法律的亵渎。所以,是否坚持原则,是评判行政复议人员政治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行政复议工作是否具有权威性的关键所在。二是要坚持办案公开、透明,确保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要制定行政复议的听证制度,对涉及公共利益、群体性因素以及其他重大、疑难、复杂的行政复议案件,要坚持公开听证审查。三是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我们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时都知道,有的案件,如土地权属纠纷、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纠纷等,可能涉及的年代久远,坐堂问案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到实地调查才能获得支撑案件事实的证据,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才可能具有权威性。四是要集思广益。在办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时,应当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行政复议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个行政复议人员,无论水平再高,都有其局限性,正因为如此,在办案中必须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获取有益的补充,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自身的局限性。有的复议机构在办理一些疑难、复杂的案件过程中,不仅注意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以及第三人的意见,而且经常性地采用案件咨询论证会这种形式听取专家意见,并加强同人民法院的工作联系。
(五)加大调节力度,增强行政复议办案的实际效果。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根本目的是化解行政争议,平息社会矛盾。在行政复议工作中,要注重引入调解机制,将调解工作贯穿于行政复议工作的始终,注意办案的实际效果。在案件审查处理阶段,坚持以情感人,以理动人,以法服人,在查明案件事实,分清当事人责任的基础上,办案人员主动帮助当事人客观分析各自的利弊得失,并针对案件的成因和特点,引导当事人的代理人、亲朋好友帮助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促使案件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在案件审结后,坚持向当事人做好耐心的宣传解释工作,保证让当事人赢得明白,输得服气,促进当事人的心理和谐,主动息诉罢访,实现将行政争议化解在行政机关内部,努力消除因行政争议引发的不和谐因素。
(六)推进行政复议工作的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是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一是要探索建立行政复议简易程序。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行政复议案,通过简易程序加以解决,提高行政复议的效率,节约行政成本,减少当事人诉累。二是要制定和完善办案程序规定,逐步推行网上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和网上公布行政复议决定。使行政复议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三是要探索建立行政复议听证、调查等制度。对重大复杂、社会关注的案件、不能仅仅采取书面审查方式,要充分调查,通过当面核实,公开听证、质证、专家论证等方式全面审查,增强行政复议的透明度,提高行政复议的公信力和办理效果。四是要积极探索提高行政复议工作质量的新方式、新举措。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复议决定备案制度和行政复议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五是全省明确两个示范点探索开庭复议方式。开庭复议方式将行政复议书面审查与行政诉讼的开庭审理模式相结合,借鉴行政诉讼审判严谨、公开的特点,保障当事人的参与权,使行政复议更趋公正。对重大、疑难和法律关系复杂的行政复议案件,要大胆探索开庭复议方式,这类案件,复议机关在对案件公开开庭复议中,让当事人全面举证、充分质证、多轮辩论,通过庭审明晰事实,明辨是非,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
(七)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责任。首先,要落实领导责任。全国行政复议座谈会明确了行政复议机关的首长是本行政机关行政复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行政领导要带头学习《行政复议法》,认真领会行政复议制度的精神实质,把行政复议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积极支持和督促行政复议机构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亲自关注并重视解决行政复议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工作责任制。各级各部门要抓紧建立健全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责任制,把行政复议工作考评与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相结合,把责任追究机制与评优激励机制相结合,把行政复议渠道是否畅通、行政复议质量是否过硬、行政复议机构设置与工作任务是否相适应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再次,要加强监督指导。各级政府要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要求,切实加大对本地区行政复议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作为本地区行政复议工作的综合指导部门,要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地区行政复议活动的监督检查和协调指导。要重点加强对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劳动和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重点、热点领域行政复议案件的对策研究和监督指导工作。要认真落实行政复议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和重大行政复议案件备案制度,完善定期检查制度,加强社会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重大法律纠纷应对指导,健全上、下级复议机构之间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工作机制。第四,要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要以贯彻全国会议精神、加强我省行政复议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力度,继续抓住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这条主线,以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为重点,坚持改革创新,积极进取,切实发挥好行政复议在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八)要加强基层行政复议能力建设,为改进行政复议工作提供保障。一是要对照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和中办、国办27号文件要求,着力了解和解决好市(州、地)、县两级政府行政复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案经费以及办公条件等问题,对尚未落实到位的进行督查督办。从而使市(州、地)、县两级政府的行政复议工作真正做到有机构干事、有人员干事、有条件干事,切实提高基层行政机关的行政复议能力。二是要配备、充实和调剂行政复议人员,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的行政复议工作机构,必须保证一般案件至少有2人承办,重大复杂案件有3人承办。三是要加强行政复议人员培训,努力提高行政复议人员专业化水平,省政府法制办每年应分期分批对全省行政复人员进行一次专门业务培训,每期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5天,确保行政复议人员的素质与办案要求相适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贵州省行政复议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把好行政复议人员的资格准入关。四是要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人员的作风建设。行政复议工作是面对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办案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政府茨声誉和形象。行政复议人员既要坚持依法办事,铁面无私,更要心中装着群众,做到诚恳耐心,热情周到,清正廉洁。五是要关心行政复议人员的成长进步。要把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充实到基层行政复议工作领导岗位;要选派优秀干部充实到行政复议人员队伍,并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从事行政复议工作的同志。
相关新闻
关闭窗口
——在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国务委员 华建敏(2006年12月2日)
行政复议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这次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意义重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总结交流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国行政复议工作的做法和成效,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新形势下行政复议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研究提出落实中央要求、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的措施,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争议、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前不久,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要求,在罗干同志的亲自主持下,有关方面拟定了《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由中办、国办印发(中办发〔2006〕27号)。《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行政复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这次会议也是贯彻《意见》要求,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的一次重要会议。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的政治责任感
几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及行政复议机构的工作人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深入学习、宣传行政复议法,认真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和队伍建设,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了好的成效。一是依法、公正、及时地办理各类行政复议案件。全国平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解决8万多起行政争议,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通过每个具体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三是纠正了一大批违法、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强化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须赔偿”的意识,提高了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平等对待行政机关和主张权利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发挥行政复议快速高效、简易便民、不收费用、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五是通过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宣传了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尊重公共利益、法律秩序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了全社会的法制意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特别是行政复议机构同志们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成果,藉此机会,我谨代表国务院向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行政复议工作还面临不少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新形势下依法及时解决行政争议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对通过行政复议法律制度解决行政争议还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善于运用行政复议手段解决矛盾和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不积极受理、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案件,相互推诿、敷衍塞责,致使相当一部分行政争议的处理仍游离于法定渠道之外,70%的行政诉讼案件在起诉前未经过行政复议,不少行政机关仍陷于应付信访、忙于应对行政诉讼的被动局面;有的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行政复议能力建设关注不够,市、县的能力建设尤为薄弱,机构不健全、编制不到位、队伍不稳定、素质不够高的问题突出;行政复议办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复议决定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制度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许多矛盾纠纷已经并将继续以行政争议的形式反映出来,行政争议呈现增多的趋势。行政复议是把解决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的重要制度,是有效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矛盾的法定机制。各级政府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要求,坚持标本兼治,严格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矛盾。必须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行政复议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一)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是,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社会矛盾不断依法得到有效解决的动态稳定的社会。我国大量的行政管理法规主要由基层行政机关具体实施,行政争议主要发生在县、乡两级政府和市(地)、县两级政府部门。近年来,因行政争议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引发群众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能否有效解决行政争议,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将相当一部分行政纠纷解决在初发阶段,化解在基层,并将减少群众集体上访、特别是非正常上访。行政复议制度依靠公开、公正、公平的机制,用法律手段消除因行政争议引发的不和谐因素,尽可能避免老百姓与政府对簿公堂,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关系方方面面,影响千家万户,一举一动,都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对行政行为有不同意见,依法向行政机关反映其诉求,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人民的基本权利。行政复议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制度和法定渠道,集中了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几个方面的内容,核心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行政复议,直接倾听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利于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平等对待行政机关和利益诉求人,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引导行政机关“为民谋利”,防止和纠正“与民争利”;通过协调各方意见,有利于正确把握和处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及公民个人的特殊利益的关系;通过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直接参与,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宪法、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积极性。
(三)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
行政复议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强化内部层级监督,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通过开展行政复议,有利于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落实责任,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断树立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及早防范和化解风险,促进行政机关总结经验、完善立法,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解决行政争议的过程,也是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可以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营造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社会基础。
(四)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是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各级行政机关都必须不断修正工作中的失误,纠正工作中的错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行政复议正是根据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请求,由行政机关自我纠错的一种机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依法有效解决行政争议,有利于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行政机关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水平,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行政执行力。行政机关是否善于运用行政复议制度处理好其工作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是衡量政府行政能力和自身建设水平的重要尺度。通过行使行政复议制度赋予的层级监督权,上级政府和部门可以直接纠正下级政府和部门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特别是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保证政策法规的统一,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通过对个案评价考核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参与,还可以促进各级政府及部门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决策行为,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促进行政机关公务员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预防和减少执法腐败,提高行政执法的效能。
总之,进一步做好行政复议工作是新阶段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的政治责任感,把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来思考、来开展、来推进,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抓紧抓好。
第五篇:关于加强全省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省委宣传部、省国资委、省工商联
关于加强全省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就加强和改进全省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从产品竞争走向文化竞争。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全省企业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湖南的客观要求;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是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全省文化实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众多企业坚持在实践中建设,在探索中发展,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无专(兼)职人员、无工作机构、无规划措施的“三无”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不够明确,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涵,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脱节,缺乏特色与活力;有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省企业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我们必须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上议事日程。
二、进一步明确全省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加强全省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湖南企业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成果,以加快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和谐为目标,以诚信经营为基础,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管理内涵的特色企业文化。
全省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体现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反映企业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体系,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统一,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促进全省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加强全省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有效载体和重要基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引领企业文化前进方向,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丰富企业文化的思想内涵。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大力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2、必须坚持促进发展。生产经营是企业的中心工作,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与企业发展战略融为一体,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为促进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依靠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员工发展通道,打造员工发展平台,提供员工发展机会,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全面满足员工需求,使企业成为全体员工目标相同、利益一致、关系一体、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4、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淳朴务实、勤俭节约、以义取利、求索开拓等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心怀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勤勉笃实、兼收并蓄等优秀传统,继承和发扬企业长期形成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根据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原有企业文化进行改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弘扬中升华。大胆吸收世界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中的先进内容;广泛借鉴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5、必须坚持联系实际。从企业实际出发,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特色设计,形成个性化的理念、个性化的制度、个性化的活动、个性化的产品、个性化的标识、个性化的品牌,打造特色企业文化。
三、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力的一种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从当前企业的实际来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1、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思想道德境界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总结提炼和培育出富有企业个性的、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以诚实守信为基本道德精神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企业持久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2、树立充满生机活力又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实际,体现企业发展方向、经营指导思想、宗旨和发展目标,反映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水平、竞争意识与规避风险能力的生产、经营、人才、质量、创新等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3、健全体现文化理念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准则。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建立健全蕴含文化理念,既能规范员工行为、增加绩效,又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生产、销售、人事、财务、分配等各种企业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提高企业管理效能。
4、创建学习型企业。员工是企业之本,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要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组织和激励员工学政治、学法律、学科技、学管理,培养员工高尚情操,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5、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标志,代表企业的形象。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实施品牌建设工程为手段,抓好企业和企业产品的定位设计;建立企业识别系统;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建设,美化、优化员工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四、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方法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员工思想空前活跃,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必须以宽广的眼界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集思广益,认真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方法。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调研。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采取专题调
研、社会调查、学习考察、举办专家讲座等方式,深入员工、深入市场,调查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讨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
2、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着眼于企业文化的长远发展,抓住重点,找准切入点,体现企业个性,符合员工实际。在实施过程中,还可根据需要对规划进行及时调整。
3、整合企业文化建设资源。充分发挥企业报刊、广播、闭路电视、网站等阵地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中心、文化体育场所、图书馆、阅览室、宣传栏等企业文化设施,加强对摄影、书法、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业余文化社团的管理引导,不断优化企业文化建设载体,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手段,扩大企业文化建设覆盖面。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的作用,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员工的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追求,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
4、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和总结本企业的先进典型,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企业内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5、科学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考评。坚持定性与定量、共性与个性、工作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制定考评指标,完善考评程序,组织实施考评工作。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访谈、工作总结等多种方式,从客户层、员工层、领导层等多种层面收集考评数据。要特别注重客户和员工的反映与评价。要辩证地看待考评结果,既要看到成绩,同时要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对策,积极解决矛盾,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五、切实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
企业领导要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思考,出思想、出思路、出对策,主导企业文化建设的构建;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培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企业要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建设体制。发挥董事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决策作用,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主管部门,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形成董事会决策,主要经营者主持,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全体员工参与的工作体系。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
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并纳入企业预算,加大企业文化建设软、硬件投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全省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国资委、工商联要针对本地区企业的不同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不断总结和推广全省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形式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文化建设专职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企业文化专业知识。加强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认真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操作方法和客观规
律,搞好分类指导,提高全省企业文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