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听课总结

时间:2019-05-14 17:0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听课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听课总结》。

第一篇: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听课总结

听课总结

时光飞逝,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本学期我选择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这门课程。通过十六周的学习,我收获良多。

首先,这门课程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基本理论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加以说明。“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视频“遥控战争”中的无人战机就是一个好的解释说明。“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例如《达芬奇密码》就很好的对人文精神作出了释义。

东西方人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的阐释是有区别的。例如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他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而中国人则尊敬自然,寻求“天人合一”,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影片《侏罗纪公园》就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西方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理解和我们的差异。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为了便于我们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运用了一些经典的视频和影片《侏罗纪公园》、《后天》、《永不妥协》、《肖申克的救赎》、《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给我们以直观的感受,在影片中的实例中用该门课程的知识加以分析,更好的使我们掌握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知识。这些影片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中最震撼我的是《肖申克的救赎》,它讲述了主人公安迪蒙冤入狱,囚禁20年,最后成功越狱,重新获得自由的历程。安迪的救赎包括了原谅妻子、自我价值的实现的最大化以及他的新生。在这过程中无一不折射出安迪非凡的人格。并且这部影片也非常形象的表现了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即人文精神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等。当然这部影片本身也非常有教育意义,例如“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等都深深的触动着我。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良多。因为我不仅学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使我的视野更加的开阔,而且最重要的是课上的许多知识使我深受教育。通过观看这些经典的影片,在解析他们行为的同时,我也有在自我反思。那些主人公身上态度、坚毅、勇敢、坚持、追求等等的品格是我所缺少的。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需要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的德行,完善自己的品行,追求更好的生活。

老师把这门课程的讲授的内容已经非常清晰,提供的视频也很经典并且具有针对性,所以我就提一点的建议,即提供的视频可以选取一部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影片或短片,让学生对中国人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理解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最后,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这也是我最后一次选修课,无疑,“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这门课程为我的选修学习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二篇:科学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科学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院系:化工系班级:高分子11-02 姓名:苏灵芝

学号:5411040102

32电话:***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有时是相互竞争,相互排斥;有时是各自独立发展,互不干涉;也有时是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的意志在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具体体现,二者有不同的内涵,但也有必然的联系。

科学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19世纪,此时的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将之看作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是基于现代科学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文化。“人文”与表示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自从有了人和人类文明,就开始有了人文文化。而系统的科学文化的形成,则在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后。人文文化历史远比科学文化源远流长。”但科学从产生之初就与人文

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人比喻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下面几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这种对立是现实的,对于人的自我理解和发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从本源上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以“外向地认识自然”和“内向地观察自己及生活”的方式进行自我理解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近代科学的独立、科学传统的建立和巩固导致了二者的分化和嬗变,但同时却导致了人的文化世界的丰富性,因为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作为人的文化的基本样式,反过来又成为了人把握世界、塑造自己本性的基本方式。

二是人们关于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意见之间的关系。科学与人文对于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常因人的具体评价而表现出某种对立。如,科技工作者以“功利性”、“有用”的价值标准衡量人文科学,将自然科学的认识方式、方法和知识看作是唯一深刻的能使人获得真理的东西,而人文学者反以自然科学对世界把握的“抽象性”、“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远离”来反诘科学。这种情况在某些社会科学学科,如数量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等的关系上表现得分外鲜明。这种对立本质上是人们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非系统化反思,它源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以及人以自己本学科为中心理解和解释文化的解释学属性。学科“职业化”导致了人们理解视域的狭隘,而当这种对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评价成为日常生活中个人理论评价和生活选择的尺度,因而成为我们的日常文化的一部分时,它的片面性、局限性和负面影响就异常明显了。三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这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反思。它们之间的对立,是哲学思潮也是哲学形态的对立。在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出现了从冲突到交融的新趋势。交融不是无差别的统一,而是对话,沟通,借鉴,以达到新的哲学形态。一般地说,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目前的这种异质状态仍然存在,社会科学研究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范式转换的情况下,完全消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是不现实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归根结底有赖于当代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扩大、丰富。四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思维,它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探索,勇于批判、开拓创新等。科学精神是使人摆脱愚昧盲目的有效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精神是在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中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理念和价值。从科学发展史及科学知识体系的总体特征来看,科学精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

涵。科学精神包含有很多的精神层面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实践精神和怀疑批判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科学精神是人哲学地理解科学规范,将科学的特征推至极值而领会到的科学的理想的精神气质。当人们用这种精神规范科学家群体的行为、价值取向、道德培养时,就变为了我们所说的科学的人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想精神,默顿最初的“四规范说”是从现实的科学活动中提炼不出的,而只能通过科学规范来理解。既然它是人的一种理想,因而与以人的自由为终极意义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是矛盾的,它们都是人作为人的精神

因此,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

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科学之本。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蒸汽时代、电力时代和信息时代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大地推动社会的前进。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连年不断的战争导致数亿人的伤亡。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失衡、黄赌毒泛滥,说明科学技术若脱离人文精神将失去正确的方向。因此人文是科学之本。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世界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世界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正是人文科学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掌握先进科技危害人类的危险程度也日益增加。因而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凸现其不可忽缺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实践是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基础。他们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不仅把科学看作生产力,而且把科学与具体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联系起来考察,从人类全部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上去理解和把握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正确指出了科学与人文统一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活动中。实践这种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能够并且必然改变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结果,是人化的自然,也是现实与理想、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体,它既有源于自然的自然物质性、客观因果性,又有源于人的生命和精神需要与追求的人文价值性、主观目的性,高度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结果。所以,要正确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才能卓有成效地把握人类社会独特的存在和本质。只有全面地考察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性、客观因果性和主观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才能真正达到对科学和人文的互为中介、互相贯通并融合。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的总结。人文是一种理想追求的价值观点,是做人的基础。科学是人文发挥作用的工具,只有在人文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才能更好地发展。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需要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需要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科学与人文,不可缺一。

第三篇: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读后感类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读《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1938年,默顿在科学史著名的杂志《伊希斯》上发表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就是试图用清教伦理和当时英格兰工业发展的需要,解释英格兰的科学为什么在17世纪特别的突飞猛进,默顿致力于科学的历史——文化动力学探索,侧重于从社会学功能分析的角度探讨17世纪英国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遂成为科学社会学的代表之作。这篇论文就是在读完这部代表之作有感而写。

默顿指出十七世纪的工匠传统和培根所提倡的实验科学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实质性变革并使科学更具实用价值。同时提出的有关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制度化的观点,即所谓“默顿命题”,一直是科学史界与科学社会学领域最具争议的论题之一。本书既是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也是科技史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是世界科学与工业之都,当时在那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转折性事件。作者在本书中对当时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了精辟的定性定量分析,涉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职业兴趣;清教伦理、文化价值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动力,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科学文学及技术等许多问题。作者在本书中勾勒出了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本轮廓,提出了它的基本命题。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科学史研究中,所谓内史,主要研究某一学科本身发展的过程,包括重要的事件、成就、仪器、方法、著作、人物等等,以及与此相关的年代问题。科学内史学家主要关注科学思想的产生、科研手段的发展及研究结果被接受的缘由与形式。所谓外史,则侧重于研究该学科发展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该学科在历史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而这外部环境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地理、文化等许多方面。科学技术毕竟不能脱离于社会之外,因此,近些年来科技史的研究趋向于外史论的观点。江晓原归纳了外史研究的三重动因:

一、科学史研究自身深入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史研究者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的需要;

三、将人类文明视为一个整体,着眼于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前两种动因产生于科学史研究者群体之内,第三种动因则可能吸引人文学者加入到科学史研究的队伍中来──事实上这种现象近年在国外已不时可见。随着“外史倾向”的兴起,正日益融入文明史、文化史研究的大背景之中,构成科学与文化交会互动的历史观照。与先前的研究状况相比,如今视野更加广阔,色彩更加丰富。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第一章是序言,讲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专门用来对科学迅速发展及与其相关的其他社会的和文化的发展之间的种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具体的)描述。在结尾的章节中还将简要考察另外一些因素——人口统计的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因素。第二、三章的主题是各个职业领域的人员流向和各门科学之间的兴趣转移。在陆军和海军的职业兴趣变化中,“第一次(兴趣的)增强发生在1636—40年这个五年期内,尤其是在其最后两年间,而在下一个五年期达到高峰然后衰减。与这种激增相联系、伴随着苏格兰叛乱和内战而出现,是一支英格兰常规军的建立。下一个高峰随着八十年代后期奥林奇的威廉的战役而形成”。在对艺术职业的变化分析中,作者认为“这种衰落被归诸于各种不同的来源,如清教主义、新哲学和科学,它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具有日益增长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在新式教育和编史学中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对教育职业的兴趣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这实在令人感到惊奇。不过,在教育目标方面,却出现了一种重大的、决定性的变化”、“现代历史学家同样也已注意到这个时期对历史的兴趣的增强”。在医学方面“四十年代的引人注目的高峰可能是因为流血的内战引起人们对外科手术和医疗服务的需求,这加强了那种长期趋势”。

第四、五、六章的论述了清教和科学的假说。作者认为“许多研究业已证明,新教的精神气质业已证明,新教的精神对资本主义具有一种刺激的作用”。同时,作者认为清教对科学具有刺激的作用,“毫无疑问,清教原理在某种程度上给当时的科学和知识进步提供了活动场所。”。“清教和禁欲主义新教教派,是作为一种在情感上首尾一贯的信仰、观点和行为的体系而出现的,这个体系对于激发科学上的持久兴趣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如果按照词的本意来使用„教育‟一词,我们可以说清教主义是这一时期科学教育的主要成分。” 总结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作为一种新教,它重视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并以此来赞颂上帝,赞颂造物主的伟大;它宣扬注重改造现世的功利主义精神,提倡应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并以此来行善;它提倡刻苦与勤奋,强调积极入世的禁欲主义;它崇尚教育,鼓励人们看重学识型职业,提倡与经验主义结合的理性主义。

第七、八、九、十的主题是经济和军事对科学研究范围的影响。作者认为“煤炭工业已经发展到十七世纪之前所未有过的程度。而且,这种增长导致了商船的显著增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发展对科学兴趣的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军事对科技的影响上,“军事上的需要不仅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为兵器提供原料的炼铜、炼锡和炼铁工业的发展,而且也是„对改进铸造技术的一个巨大刺激‟。不仅如此,增进了大炮的效能就迫使人们改进防御工程技术,这又进一步提出了吸引工程师与科学家注意的技术问题”第十一章是人口、社会互动和科学,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最后得出“十七世纪英格兰的文化土壤对于科学的成长与传播是特别肥沃的。”这个结论。

三、对本书的评价

外史论的观点既给科技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它也存在着自己的缺陷。如1959年,科学史家吉里斯皮对因默顿等人工作而影响渐强的外史研究,表达了他的担忧。在他看来,科学凭借客观性将真理从谬误中分离出来而获得进步。因此,科学在两方面呈现给历史。一是科学本身的演化,二是科学对文化的调节。科学思想的进化把科学进步和自然联系起来,故而它是严格、精确的,但科学思想的文化历史却难尽人意。吉里斯皮认为:“由于科学是面向自然的事业,因而其内容不能由科学家的社会关系所决定。至多,这种关系只可能影响科学的风格和步调(在由科学逻辑依赖性所制约的限度内)以及影响到它的发展步骤。” 另一位著名内史论者霍尔在1963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再访默顿或17世纪的科学和社会》中,对以默顿命题为代表或受其启发而发展出的编史思想及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研究提出了严厉批评。在霍尔看来,社会和经济解释只告诉人们关于科学的运动,而没有说明作为关于自然界知识系统的科学真实情形。霍尔在比较了发表时间仅相差一年的默顿的论文及柯瓦雷《伽利略研究》对科学史的影响后指出:“外在主义的历史说明作为一种社会学说明,倾向于把科学的观念发展限制在相当狭窄的范围内……而思想的变化是一种必须在思想史中来寻求对其说明的变化;就此而论,科学史完全与哲学史类似”。实际上,霍尔早在1954年论《科学革命》的教科书中,就已经反复论证了思想因素比社会因素更本质地规定科学发展的命题。不管怎么说,默顿开辟了在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一条新路。正如科恩所言:“默顿的《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于1938年发表以来的半个世纪里,至少在两个知识领域成为经典:定量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而库恩1968年在论述科学史的发展时亦指出,默顿提出了一种关于“大文化”如何影响科学发展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科学史只强调思想史的弊端,也纠正了一些所谓的唯物主义者过分强调社会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的错误,从而为科学史的发展开辟了某种新的视界。

四、STS视域中的《17 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默顿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中,探索了十七世纪英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将社会互动作为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因素之一剖析之后认为高度的社会互动涉及到许多过程,这些过程一般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变迁,特别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对这一观点作了评述,并认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的发展更需要科学工作者,知识分子之间广泛的社会互动与交流,同时,需要为科学家、知识分子提供有利互动的文化环境,这便是科学的社会化过程。

所谓社会互动,又可称社会交往,社会学家认为,交往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而进行的人际、群际乃至国际间的联系与接触,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环境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书中,默顿对当时英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是全面而多层次的,他从作为文化价值表现形式的宗教是如何显示出一种新的有利科学进步的精神气质,谈到经济、教育和文化等社会因素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社会互动虽然仅占其中极少一部分,但综合起来,作者在书中占极大篇幅的有关新教伦理最终成为宗教之异化力量———科学的推动力的论述。这显然是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上,表述了:“只有当这种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同科学基因发生了互动,才可能产生作用于科学发展的影响机制”的观点,况且在科学日益走向社会化、国际化的今天,社会互动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更有其理论探索的意义。默顿认为,社会互动有利文化变迁,特别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预示着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指通过人们的互动,某些突发性的思维火花可以催化出新的科学发明的成果。因为互动之前,观点是个人的,互动使得原本为一个人的思考扩展为多个人的思考,而多个人的观察、思维领域宽泛得多,因而,增加了“这些观察可以被一个理论所统一并系统化”的可能性。反之,个人如果仅仅作为自我思想的载体,而不将其成果交流给别人,则个人的思维难以获得延续,扩展和升华,随之失去其知识内涵的价值。社会互动的特征是双向性,人们参与社会互动,主观上总是试图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反应,这便是默顿所说的“互动使一些观念纳入科学发展的洪流”。如17 世纪英国的里谢和惠斯顿的交往,就结合出了摆钟的发明成果。第二,是指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科学家之间的理论交流,必然形成不同评判标准的价值冲突,群体内部引起类似学术性的争议,这就对发明成果提出了建立在科学的实证基础上的要求,意味着某项发明在问世之前必须取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督促个人不得不反思其观点的科学严谨性。因此,不同价值标准的冲突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效应就在于使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某项科学发明本身,而冲突的解决就使科学研究本身前进了一步。正如默顿所肯定的“社会互动为高度严谨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确定的动力”、“考察证据的批判的头脑数目愈大,作为一个理论分支的强制力就更为严厉,以使之在科学上成为可接受的”。

第三,社会互动有利科学发展的意义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交互影响,这可以捅开原本闭塞的社区意识。各类群体都有所谓的心理区域,社会认同也属此类。科学家之间的互动更主要的是精神交往,而其实质是在社会宏观范围内建立起人们的交互影响,使一个群体的文化意识流动于另一个群体的文化价值系统内和新的东西融为一体,从而萌生文化变迁的幼芽,渐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思潮,促使宏观的文化背景更有利于接受创新成果,促进科学发展。这就是17 世纪英国的一些科学家跨国旅行,以扩大其科学认识的文化背景的理论注解。

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背景、文化冲突与创新值得提出的是,默顿强调社会互动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存一定的文化背景。他认为,社会互动对科学发展产生特定的效应,至少须有这样的文化环境:一个动态的社会价值复合体。从广义上理解,这种社会价值体系包括整个社会系统的客观条件,如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管理为科学发展提供的制度保障;国家在政策上、经济上为科学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等等。因为科学“想有任何系统的发展,首先必须得到社会的赞助”,而这种赞助既包括物质的赞助,又包括精神的赞助。从狭义角度说,这种社会价值体系则专指规范,观念等一系列文化意识现象。科学发展依赖于两极冲突的文化模式,默顿把它解释为,一端是传统化的“行为和思想形式,固守原有的价值体系“而恐惧接受任何创新成果”,另一端是特征为“模式模仿”的鼓励变革,随时准备“迎接”革新成果的价值体系。文化有其历史延续性,社会在发展中不可能完全抛弃原有的精神遗产,任何社会都有当时意义上的传统规范与观念;然而人类的创新意识又总会起来向旧观念挑战,“高度评价创新和知识积累”的价值观念形成一种超前的科学意识而构成文化的另一端。两种文化模式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产生一种张力,这种态势即所谓文化的两极运动律。而对于科学,科学家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点上进行研究创新,这种新旧之间的互动,创新,就是在两种文化模式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并攫取自身的发展条件。问题是哪一种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超前的科学意识取而代之传统的规范观念,则此种文化背景有利于高度的社会互动,从而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17 世纪英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文化背景正是如此“, 发生的情况是,对传统的规范失去了敬意,并出现了一种令人注目的倾向,即从功利主义的,理性化的观点看待传统的价值”。

二十世纪末,世界经济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日益突出,知识经济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核心与灵魂是创新,而创新恰恰有赖于科学家,知识分子之间的广泛交流与互动。以发达国家美国为例,20 世纪,美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与科学研究领域的瞩目成果,从社会学意义上说,正是一种高度社会互动的产物。美国是举世闻名的移民国家,早期不同的种族群体,聚合在这块新移民的土地上,实施着新的“排列组合”,政府以经济、人才、政策上为科学家的互动与科学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流动的文化环境,正如默顿在该书中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默顿所肯定的这种有利科学技术发展的文化环境应当成为科学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范例,而这种文化环境最初恰恰源于人们的社会互动。邓小平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同时,强调了知识分子地位和创造一种有利科技发展环境的重要性。认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材脱颖而出;为科学教育工作者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要坚持百家争鸣,允许争论,提倡学术交流。之后,又进一步阐述了鼓励留学与支持国际学术交流的思想。这些都为创造一个有利科学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文化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世界科学和知识必将成为各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要迎接新世纪挑战,关键亦在于科学工作者之间更多的和谐的交流与交往,这是因为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的载体,而科学发展的内涵又决定了科学需要人们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视野和得到有关周围现实的各种情报,因而,它特别地依赖于社会互动。

总结:

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四书.大学》里早有精辟论述。该书提出教育的八大要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两要素是讲科学,“格物”即研究客观世界,“致知”即认识客观世界;中间三要素“诚意、正心、修身”,讲的是做人,人文精神;后面三要素:“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是通过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达到的目的。

正如书中所说: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在各种生活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不得不面对的一大基本命题。科学研究物,人文研究人的价值。而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无疑有助于个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科学人文综合素养听课感受

科学人文综合素养听课感受

魏春辉 51130606071

这学期的研究生远程教育培训,有科学人文素养这门课,课的主要形式是讲座,就像以前在学校报告厅里听讲座一样,不过现在是坐在电脑前听,听得时间长了也挺累的慌,多数是不同时间中看的。

这门课在我看来就像是一门大杂烩,有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诸如有主讲政治的《数学与民主政治》,有讲历史的《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有讲艺术的《美术及其鉴赏》,此外生物、物理、哲学„„我奇怪的怎么没有化学呢,我是教化学的,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也挺重要的,人们的基本化学素养也是科学人文素养的一部分。

作为理科生,开设这门课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尤其对其中的人文知识的介绍,历史呀、文学研究啊、美术鉴赏啊。这对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拓展兴趣有很好的帮助。我觉得不同学科,不同知识认识世界、研究物质的角度是不同的。理科重视的是思维的严谨,推论的根据,实验的事实,更多的是去认识客观世界,习惯从理性的、真实事实的角度搭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框架,文史哲的知识经常能给人很多启发,包括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时应该怎样处理,自己在心情低落时不能自暴自弃,追求成功时要正当合理,靠自己的努力等等修身方面的智慧。

在听报告中,我比较感兴趣的首先是《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本身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而且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一直不是很清晰,知道中国和苏联之间有段不愉快的时间,总的还是觉得苏联是老大哥,是家族的老大,中苏之间的矛盾不清楚。至于朝鲜战争究竟怎么回事,朝鲜问题发展到现在的原因,今后的走向也较为关注。尤其是朝鲜的金正日死后,他儿子金正恩“继位”,到现在也有了一段时间了,金正恩的地位是否稳固,朝鲜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是否能够缓解等。这段时间新闻都在报道金正恩的姑夫张成泽被处死,朝鲜的摄政王倒了,似乎外界对朝鲜政局的走向更为关心。据说,5个重要级的人物已经死了4个,金正恩巩固政权的方式令人费解,朝鲜会不会发生政变,会不会陷入动荡不安。

对于朝鲜我不得不吐槽两句啊,虽然你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咱们基本是一个阵营的,但是有点不像话了啊。老爷传位给儿子,然后有传位给孙子,他么都21世纪了,还在搞“家天下”嘛。要向现在的大哥中国学习了,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了文革时代进入了改革开放,我们有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更好糊弄西方国家政客的选举,至少咱们不要做得那么明显啊,这朝鲜真是的,过分了啊。

然后还有,最近全国人民比较关注的生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之前我是不怀疑的,也觉得不会有什么问题,就是食物吗,转基因能提高产量,解决饥饿问题,好事啊,此外我也是学理科的,也学过生物,了解还多一些,理性来看,就是植物的一些基因改变了,人们食用又不会吃基因。可是,最近有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提出了质疑,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提出了质疑,会不会致癌等一些以前不存在的问题,会不会改变自然界的生态物种平衡问题。这些也促使我有了较多的思考,普通人们对转基因的认识还是很少的,对转基因食品心存顾虑,认为是不自然的,了解稍多的人呢,又不能完全证明转基因食品是的确无害的,那这样一种情况,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易被媒体电视左右,对这种未经证实的,或者有潜在危险性的事情犹豫不决,多数便选择抵制以保护自身安全。我觉得理性的思维告诉这个东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大家都是学科学的嘛,但是既然有人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那就得想一想了。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转基因食品也是,它的弊端在哪里,如果有,是大还是小。如果小也就罢了,如果大了,那后果好事很严重的,毕竟转基因这回事,是在人的最根本的东西上做手脚,一旦这个点上有了问题,就是终身的,遗传性的。再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变异,说不定电视里的那些恐怖的怪物啊,病毒啊什么的一股脑都冲了出来,把人类给灭了,那就是玩火自焚,自掘坟墓了。现在较为迫切的是证明这玩意儿没事,我相信证据,人们相信事实,有了证据,一切谣言便不攻自破。在没有足够证据之前,对真个问题我还是改变观点,持保留态度。这方舟子就不对了,你这打假也要搞搞清楚,为了其他利益做这种事情的话,就是不地道的,大家都是中国人啊,至少你也是个华人,不能骗我们自己人,这样做是邪恶的。

另外一个比较感兴趣的是美术欣赏。以前我抱着附庸的心里,买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看了看,觉得讲的还挺不错,生活中原来有很多东西是很美的,以前的那些名师大家的作品,都什么啊,完全品不出来。现在看来,哎,吾尝贻笑于大方之家啊,的确有它们的可赞可赏之处,自己的境界没达到而已。美学这个方面的事情,有的时候觉得没,但并说不出来哪个地方好,细品下来,嘴有余香而口难成言,就像当时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时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算是进步了吧。美学的东西的确能提高人的品味,听上去又觉得很难搞懂,朱光潜的一些美学的书还是很不错的,既能传递要点精义,又能语言通俗,易于理解接受,真的好!

最后还有一个哲学的东西在里面,还是不大懂,感觉挺虚的。太深奥了,太难懂了,这个方面一直是我没有涉足,或者不敢涉足的地方,绕来绕去别把自己绕进去了。以后有机会的话,在接触多一点吧。现在能够收获那许多东西我也已经十分满足了,不要求都能搞懂,能听得进去的就听一听,听不进去那就以后再学习吧。

第五篇:《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听课感受

《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听课感受

初次打开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时,我就觉得这门课程的设置可谓是有趣至极!首先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汉字在数字时代的进化、中国城市文化、民主政治、转基因、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文学研究方法、教育技术的演变、美术鉴赏、现代天体物理、网络媒介、科学探险以及哲学思维等横跨各个领域、各个时代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各个热点话题让我耳目一新。其次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可以认识很多有趣的老师,他们迥然各异、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授课方式让我们总是保持着对着门课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还有一点就是,每节课后的“资源宝典”里面老师们精心挑选推荐的一些书籍和网址非常实用,让我受益匪浅。

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上海市星系与宇宙学半解析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束成钢教授的讲座《现代天体物理:恒星、星系、宇宙学》。因为高中身为物理教师的我虽然零零碎碎地了解了一些天体物理方面的知识,也给学生们讲授万有引力、宇宙速度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我也是一个懵懂的“学生”。束教授用一些高清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当前宇宙学的一些观测结果,让我十分惊叹于宇宙的浩瀚无垠和无限魅力。星空的奥秘真的是无穷无尽啊!还有那一串串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字,如130亿光年等,让我不禁感叹:人类真是渺小啊!束教授的讲座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帮助,我也同时充满信心,满怀希望我教出来的学生中能够有人继续着前辈们的足迹,从事探索宇宙奥秘的伟大事业!我最感兴趣的是沈志华教授的《中苏同盟和朝鲜战争》。其实在本科的时候就是沈教授的粉丝,听当时的授课老师提起他的事迹时,就被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所折服,尤其是沈老下海经商取得不小的成绩后毅然决然弃商从史,并在1996-2002年前苏联档案解密期间,以超前的眼光,个人出资去搜集复印机密文件,为我国的苏联史、冷战史和中苏关系等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在如今朝鲜已成为全世界最另类、最神秘的国家之一的时候,沈老的讲解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朝鲜战争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同时我也从沈老的讲述中认识到了二战后冷战以及震惊世界、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的苏联解体事件,让我“八卦历史”的好奇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也让我明白了人们经常讲的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沈老也给我以后的教师生涯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不管过程有多么艰难,只要不懈地坚持,总会取得你想要的成功,这也是最近很火的“中国梦”的一个方面吧!虽然初入职场,刚开始教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受学生尊敬、并会给他们带来帮助的好教师。

还有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就是“转基因”,这也是近些年来一直争议很大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高中生物的时候总觉得“转基因”是高大上的代表,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离我们很遥远,但尚未意识到转基因产品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超市里各种食用油上醒目的“非转基因”却又暗示着“转基因”也许并不是个好东西。当得知美国农业部2011年6月3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按种植面积计算,美国种植的90%左右的玉米、90%的棉花、94%左右的大豆,都是转基因品种时,我还是挺惊讶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为什么国内对生命科学学院的许玲老师给我们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定义、发展历程与现状、应用效果及未来。让我明白了:转基因生物(食品)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危害,甚至还有很多的优势,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用意和职业操守。同时我也为我们国家在转基因行业暗暗捏了一把汗,因为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还是世界第4位,占4%的份额,而在2011年却下滑到了第6位,仅占全球的2.4%,这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我想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众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就盲目地反对,致使转基因技术迟迟没有“用武之地”,因而理所当然地落后了!看来,提高国民素质刻不容缓啊!

美术鉴赏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部分,艺术学院的钱初熹教授打开了一扇美术之门,让我们得以一窥美术殿堂里的瑰宝。钱老师带领我们赏析了很多美术大家的那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作品,让我们如痴如醉。我比较喜欢的北宋时期著名画家郭熙的《早春图》,这是我国山水画的代表之作,其意境的设置、构图的精妙和手法的精确让人惊叹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艰涩隐晦的部门莫过于哲学思维了,估计很多同学和我的感受是相同的。哲学之思简直高大上啊!不过课程里面的一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一些小故事还是很有用的。我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勤于思考,就能将身边的很多事情升华到哲学的境界,虽然不专业,但却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宝库,指导我们提升自己的眼界和人格,为以后的道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还有其他的很多有趣的、有用的课程就不在这里一一讲述了,反正这门课真的很有用,强烈建议学校能够每个学期都能开设这样一门课程,选择这个时间段内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专题讲座,这样可以进一步增长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思维。

下载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听课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听课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精神 人文基础

    科学精神 人文基础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所谓“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对于我们大学生来......

    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听课感受吴利娜

    《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听课感受 这学期通过网络,我学习了《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打开课程页面,突然有种回到大学时代上公选课的感觉。课程列表里包括:《数字化时代的汉字......

    《人文素养》年度培训总结

    普定县第五小学教师读书活动《人文素养》年度 培训总结 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所......

    人文素养课后总结

    人文素养课后总结 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之一,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与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建......

    《大学生人文素养与就业》报告会总结

    工商管理学院 《大学生人文素养与就业》报告会总结为了积极响应学校团委关于举办第五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号召,弘扬民族精神,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当代大学生......

    古诗词鉴赏与人文素养(汇编)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古典诗词鉴赏与人文素质提高(上) 程郁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前言 朋友们我们今天讲一下中国古代诗词和人文素质,......

    大学体育与人文素养

    摘要: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努力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质教育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作者作为一位一直在一线教育工作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中如何把人文素养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