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创新型昌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创新型昌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型城市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宏伟战略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我县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县城发展战略,切实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区域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创新型昌黎建设成果显著。
1、政府搭台,为建设创新型昌黎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我县坚持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导、管理、服务体系,以及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科技事业、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多次开会研究科技工作,加大科技管理经费的投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型昌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在开展的2007—2008年度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工作考核中,我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考核验收,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2010年1月11日,我县作为秦皇岛市唯一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代表,县委书记刘建军同志获邀参加了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为深入贯彻落实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秦皇岛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积极推进创新型昌黎建设。在2011年9月1日
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昌黎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县委书记刘建军代表中共昌黎县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抢抓新机遇,开启新征程,为加快建设沿海强县而努力奋斗》的主题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建设创新昌黎”作为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
2、企业培育,筑强建设创新型昌黎主体。
我县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为抓手,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我县针对食品加工、干红酒酿造、海水健康养殖、畜禽养殖、设施高效蔬菜种植、钢铁制造、缝纫机零件等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广泛开展产学院合作,积极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多项技改项目先后投产应用,仅干红酒酿造特色产业近年来就先后取得了《葡萄酒酚类物质图谱构建及指文技术分析》等干红酒酿造关键共性技术8项,其中3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畜禽养殖珍业先后制定了15项市级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标准化养殖覆盖率达到98%。建立日光温室“绿岛3号”旱黄瓜基地2.8万亩,带动1万多农户种植旱黄瓜,增收4亿多元。目前,全县已拥有省级以上农业品牌33个,优种覆盖率达98%以上。在科技园区建设上,我县先后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一县一业一园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被河北省科技厅命名为“河北省昌黎干红酒酿造特色产业基地”、“河北燕山葡萄产业科技园区”。重点实施了四项科技创新工程。一是企业科技创新对标工程。积极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对标高端企业,采用现代技术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把技改资金向产业高
端、技术升级、结构调整集中。秦皇岛索坤日用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瞄准世界高端企业,投资800万元与日本东洋玻璃株式会社开展TQC(全面技术管理)、TPM(全面生产维修)、5S管理标准化等的技术对标合作。秦皇岛华瑞煤焦化工有限公司投资近千万元与天津大学开展《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的浸渍沥青和高软化点沥青的小试和中试技术开发》科技项目对标合作。中粮华夏葡萄酒有限公司对标国际标准化生态葡萄酒庄,实施了《国际标准化生态葡萄酒庄建设及应用示范》科技项目,并列入省科技支撑计划。二是产业技术提升改造工程。针对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集群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优势难以发挥的弊端,对缝纫机零件加工、甜玉米加工、粉丝等传统产业采取政策引导、重点扶持、科技对标、园区化管理等的一系列举措,实施产业技术提升改造工程。缝纫机零件加工业通过向园区集中、整体改造、集群发展,实现了由劳动密集的手工操作模式向数字控制现代企业的转变,生产的缝纫机零配件产品种类与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主要销往亚洲、欧美等一些国家,昌黎县被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授予“中国缝纫机弯针之乡”。三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先后有秦皇岛市喷灌机厂、秦皇岛纳川电子有限公司、昌黎县兴民伟业建筑设备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被列入河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试点企业,三家企业累计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22项。昌黎县兴民伟业建筑设备有限公司依托研发的数字化钢性模板支撑组合结构民用建筑专利产品,年创产值5000多万元。秦皇岛纳川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汽车电压调节器专利产品,年创产值1000
多万元。秦皇岛市喷灌机厂研发的喷灌泵专利产品先后荣获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香港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沼渣抽运车、生物质气化炉专利产品被河北省选定为政府采购产品。四是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工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按照有场地、有资金、有人员、有科研项目的“四有”标准,积极培育企业研发中心,先后建立了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中国长城葡萄酒学院硕士博士生研发中心”、地王集团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合作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地王酿酒科技中心”、禄权水产公司与河北水产研究所合作的“禄权水产品工程技术中心”等。由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共同建立的“河北省酿酒葡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通过了专家论证,纳入了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序列。
3、载体强化,为建设创新型昌黎提供多样性平台。
昌黎县科技局每年投入3万多元坚持办好《昌黎科普信息》、昌黎科普信息网站、昌黎科普电影放映队等科技下乡载体。《昌黎科普信息》每月一期,紧扣农时,免费发放给农民。投入2万多元制作了《旱黄瓜绿岛3号无公害栽培技术》、《黄瓜无公害栽培技术动漫科普光盘》、《特种果品栽培技术》等特色农业科技光盘5000套,并免费发放。投入5万多元组织专家编写了《酿酒葡萄无公害生产技术》、《新农村建设实用技术》、《家庭葡萄酒堡》等科技培训图书,免费赠送给各村图书室,并通过赶科技大集还免费向农民发放。以提到全民科学素质为切入点,广泛开展科普下农村、入企业、进社区活
动。在农村及社区广泛开展了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及科普艺术团、科普电影队建设活动。新建科普活动站20个,科普宣传栏20个,科普宣传员达一千余人,科普文艺演出110场,放映科普电影2700场,播放科教片500余部,受益群众达到100万人次。培育省级科普示范基地2个,省百强农技协1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4个,市级十佳农技协3个。
第二篇:长宁县推进新型城镇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长宁县推进新型城镇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长宁县政府副县长刘拯
推进新型城镇体系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就长宁县新型城镇体系建设来讲,如何做到以中心城镇扩容提质为重点,以中心集镇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县域资源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城镇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长宁县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川南经济区打造三大机遇,全力推进“四化互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国际化)进程,全力打造西部生态经济强县,建设美丽、富饶、幸福、和谐的美好新长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11年10月,全县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11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4.6%,城镇人口达11万人。
(一)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一是高起点谋划,城镇规划逐步完善。2008年以来,长宁县投入资金166.6万元全面启动了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县城防灾避险专项规划》、《县城绿系统修编工作》、《长宁县防灾避险规划》等专项规划。同时,乡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已先后完成了《竹海镇总体规划》、《古河镇总体规划》等17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全县乡镇总体规划覆盖率达100%。二是全方位整合,城镇空间逐步拓展。2006年全县20个乡镇整合为10个建制镇8个乡,城镇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空间结构趋向合理。县城空间由原4平方公里扩大到6.12平方公里。三是科学定位,城镇发展方向逐步明确。按照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县城“中调、北进、南联、西拓、东优”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明确了建设“中国竹生态养生名城”目标,确定了依托“蜀南竹海”国家级风景区,抓住四川旅游发展机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各要素上档升级。全力建设中国生态经济强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竹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培育和壮大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旅游主导”作用,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城市发展定位。目前,我县正加快形成以“一心、两轴、三片”的村镇布局发展新格局。“一心”即长宁县城;“两轴”即南北主轴线(沿S308,江安—古河—长宁—竹海—双河)和东西次轴线(沿S309,硐底—龙头—双河—梅硐);“三片”即北部综合经济区、东部生态旅游经济区、南部资源开发加工经济区。
(二)城镇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是以路为线,建成了宜长路快速通道,江长路高等级旅游公路,全县所有乡镇都通水泥路。自2000年以来,长宁县投入城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亿多元,县城道路总长度达17.3公里,全县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3.22平方米。二是以绿为美,全面提升城市品位。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和全面启动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建成了五大广场四大公园,公园绿地面积达7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44平方米;城市街头绿地面积1.2公顷;全县建成区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为80公顷,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6.4%。三是抓好“两污处理项目”,城市环保功能不断加强。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全面落实。2005年投资3600万元的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顺利完成。2009年总投资3600万元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续建项目正抓紧进行,完成了垃圾清扫、清运、碾压设备采购工作,新建了11座全封闭地窖式垃圾中转站;投资100万元完成了全县14个乡镇环卫体系建设,提高了乡镇垃圾处理能力;总投资3600万元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已建成投产,目前全面进入试运行阶段,实现了污水无害化处理。四是房地产开发和保障性住房并举,城镇宜居功能不断改善。大力实施城镇保障
性住房建设,坚持开展城市住宅区、经济适用房、城镇廉租房建设,使城镇居民住有所居。先后完成了竹都公园30套和竹海大道外侧139套共计1014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1025套47832平方米的城镇廉租房建设。自2009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近7亿元,商品房竣工1170套166711平方米,完成商铺面积10689平方米。全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25.1平方米。
(三)城镇产业进一步升级。始终把城市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实行大动作、大手笔,逐步形成了 “一城、两区、三带”的良好产业格局,即逐步把县城打造成为中国竹生态养生名城,在县境南部建设成国家级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在县境北部建设成省级“百亿元工业集中区”;在县境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建设成优质粮油产业带、优质畜禽产业带和竹类生态产业带。
二、城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辐射带动力不强。全县除县城外,其余城镇建设普遍规模较小,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明显不足。如龙头镇,2006年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镇区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仅有6100人。
(二)城镇产业建设滞后。县内各建制镇普遍产业建设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运行困难,产业承载力严重缺失,竞争力不强。
(三)市政公用设施滞后。城市建设缺乏融资渠道,资金缺口大,制约了市政设施建设。县城主街区人行道狭窄,没有公用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不健全等影响了城市发展。
三、加快新型城镇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规划修编,促进科学发展。城镇规划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和推进城镇化的基础。突出重点抓好县城、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编制好交通、供电、通讯、环保、绿化以及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健全城镇服务功能。根据长宁县资源、区位、生态等优势,确定布局为“一个中心四重点、主次轴线贯镇间、强心活边增基础”。一个中心:以县城为中心,长宁县城不仅应成为行政、文化、交通中心,更应培育建设为经济、旅游服务中心,通过县城带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四个重点:即梅硐、竹海、双河、下长四个重点镇,其中梅硐、下长分别是县域的南大门和北大门,双河是县域南部城镇经济分区的中心镇,竹海镇是蜀南竹海风景区所在地,下长是县域工业集中区。通过四个重点镇的发展带动本镇的发展和周边乡镇的发展。主次轴线贯镇间:即长宁南北主轴线(沿S308,江安—古河—长宁—竹海—双河)与东西次轴线(沿S309,硐底—龙头—双河—梅硐)。其中主轴线上集中了一个中心与四个重点镇,是县域城镇建设的重点。次轴线为县域南部城镇发展建设的重点。通过这两轴基本上将全县的大部分乡镇联贯起来,形成南北两轴线城镇集群。强心活边增基础:强心就是尽快把县城、中心镇(重点镇)发展壮大起来。活边就是把下长、三元、硐底、梅硐、花滩等沿边乡镇壮大搞活,提高城镇的吸引力、辐射力,推动沿边经济的发展。增大基础就是把处于基础地位的小城镇、中心村发展壮大起来,使其能够发挥联系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发展特色县域经济,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重点依托竹类产品深加工、盐卤资源开发和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快速提升城镇实力,增大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原则,大力促进新型材料、精细化工、酿酒食品、竹类加工、机械制造等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基本建成全球产业体系最完善、亚洲最大的醋酸纤维素产业基地、西南盐化工基地、西部竹产业基地。立足“纵情竹海、养生长宁”的形象定位,按照“一城一廊四区两
重点”的旅游发展布局,打造面向国际的生态养生旅游品牌。要高水平开发、高标准建设梅硐竹石林AAAA级旅游景区、佛来山AAAA级旅游景区和百里淯江风光、七洞沟、三江湖、碧浪湖等精品景区景点,加快建设旅游环线公路,实现中国竹生态养生名城与竹海核心景区、精品旅游景区的多通道连接、多形式对接、多功能承接,形成城旅一体的“大竹海”格局,促进旅游业大力发展。以房地产开发促进县城扩容提质,重点依托君子酒业、富源发电、竹海纸业退城入园;依托老糖司、“毗庐寺、“培风巷”等棚户区改造项目;依托体育中心升级改造促进旧城改造,实现县城提质。结合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建设为进城农民工、农村教师等进城购房、安居提供良好条件和环境。实施好花园头地块左岸春天、御景豪庭、龙湾半岛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和江长路B、C区、高铁新区、温州商城等地块土地整理,促进县城扩容提质和城市品位提高。
(三)理顺建设体制,探索城镇管理与经营新途径。按照县城发展策略,抓好城市资产经营,做大做强城建投资公司,提高融资和经营城市的能力。积极搞好江长路B、C区土地开发,加强城市土地储备,促进城市建设良性发展。完善小城镇建设开发市场,以乡镇政府为主体,走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道路。规范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经营和管理,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同时抓好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流程和监管制度,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行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新机制。
(四)落实优惠政策,打造城镇建设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帮助进城农民解决子女就学问题,按照个人缴费为主、单位(或雇主)补助为辅、财政适当扶持三者相结合的原则逐步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城镇建设用地依法实行有偿使用,推行地块拍卖和招标出让、出租。土地收入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和省州以外,其余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
设。鼓励乡镇企业向宋家坝工业集中区和下长工业集中区集中,在全县城镇规划的工业小区以外,不再批准乡镇企业建设用地。有条件的城镇可以有计划地将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文化站等公益设施向城镇集中。
第三篇:建设创新型党组织的几点思考
建设创新型党组织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党组织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不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同,但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创新管理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党建工作,使员工在党组织的引导下,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积极投入到工作创新、管理创新活动中来,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切实为职工群众服好务,有效促进各项工作,永葆党的先进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实践证明,“创新”是党建工作不断前进的“发动机”,永葆生机的“动力源”,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加速器”。它要求我们要狠下功夫,在引领学习、发挥示范作用上下功夫;在创新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实效上下功夫;在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作为港口下设公司要紧紧依托“三心三力”(围绕中心、强化核心、凝聚人心,提高能力、增添动力、激发活力)的党务工作总要求,以打造创新型党组织、培育“四优”党员为抓手,着力抓好作风建设、党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四项重点工作,满足港口发展的需求。
一、更新党建理念,显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建设创新型机关党组织,必须坚持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思想上与时俱进,观念上更新换旧。
一是领导班子要成为创新的领路人。班子成员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用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进步的方法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开放包容、敢想敢试”,加强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刮起创新的“头脑风暴”,让彼此的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激发灵感,为公 司的创新指明方向。二是党员要成为创新的排头兵。要显出党员的创新表率作用,让党员始终学在前面,精心选择学习内容,编制学习手册,上网络党课,培养党员骨干成为成为公司勤学善思的模范,干事创业的先锋,创新创造的排头兵;要让党员始终冲在前面,引领职工群众逐步形成敢说敢想、敢于尝试的创新氛围。
二、增新政工机制,稳定员工队伍
建设创新型机关党组织,要把创新贯彻于各项工作之中,增加的新的工作机制,增强新实践、增添新气象。人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和形式,才能固本强基,破茧成蝶。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一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相融合、同呼吸、共发展,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级共同参与,员工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创造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日常管理,实现区域员工“全覆盖”,思想沟通“零距离”。二是要有针对性的为员工进行成长规划,创造有利的激励与创造性环境,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岗位成才的积极性。三是要将思想引导与物质满足、精神激励相结合,满足员工必要需求,引导员工合理期望,激发员工自身潜能,让员工享受由工作带来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愉悦。
我们公司大都是技术工种,培养一个放心的“手艺人”需要2——5年的时间。人才的流失造成管理成本的增长、资源的浪费,三年来我们 创新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双线合一”协同机制,推行“期望值”管理,助力员工成长成才,导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其中,搭建了创新展示长廊,每年印发《创新集锦》,宣传员工的创新成果;每年制作“光荣册”,将优秀员工的名字展示出来;让优秀员工名字在队室、公司、集团逐渐响起来,让员工自信心强 起来,自豪感飞起来。
三、推进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干事创业的氛围
建设创新型机关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让创新融入到公司文化,成为员工的自发意识。文化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文化是一种资源,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资源,是一种可以转换发挥巨大威力的资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
一是要导入视觉识别系统(VIS),打造个性化的公司形象,提升公司的整体形象,形成具有个性鲜明、识别度高、员工认可的工作环境。二是要确立理念识别系统(MIS),达成上下贯通的共性思想。建立涵盖公司-室队-班组三级的理念识别体系,建章立制,实现文化理念、视觉形象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实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固化于制”。三是要建立行为识别系统(BIS),促成忠诚包容的员工修养。实施“员工行为养成教育”,提升员工文化素养,培养健康的兴趣,把“爱好”发展为“特长”,让员工不仅会工作,而且会生活。
我们将视觉识别系统理念与TnPM引入公司文化建设,建立了具有公司特色的标准字、标准色。并将公司文化理念、标准色、标准字应用于公司办公候工场所、集装箱、班建室、各类标牌、宣传栏等进行统一外观设计,统一标识符号,统一色彩样式。我们以“专业协作精致”为核心理念,建立了涵盖公司-室队-班组三级的理念识别体系,通过制作视觉文化手册和班组文化墙等方式将文化融入到员工工作中。我们实施“员工行为养成教育”,开展礼仪培训,不断提升员工个人修养;建立“图书室”、“图书角”,开展“悦读分享进步”活动,倡导读书不断提升员工文化素养;建立员工兴趣爱好档案,成立了16个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发展员工“特长”。
四、革新培训方式,提升员工专业技能
建设创新型机关党组织,要大力加强党员和员工的学习培训,努力改善学识结构,拓宽见识眼界,提高知识含量,为工作上的开拓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实践出真知,工作岗位是实践的平台,一是要让员工立足工作岗位,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才能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追求创新、达成创新、领略创新。二是要让员工熟练掌握业务技能,从点滴做起,严谨求实,在熟能生巧中实现创新发展。三是要紧紧围绕如何开发并有效调动员工的潜能,使员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主动性地为企业创造效益,以实现员工与企业共赢方面开展工作。
我们改变过去枯燥的“灌输式”培训模式,让教学更灵活,让员工乐意学。针对新员工,我们编制图文并茂的《新员工培训手册》,针对具备一定基础的员工,我们变“漫灌”为“滴灌”,提升培训有效性;单纯的文字难以理解,我们制作培训视频课件(19个),flash动画,让员工看图像学习。集中授课,时间不允许,我们设置了“单点课”(单点课教材92个),“班前问”、“每日一题”,化整为零,集腋成裘。员工觉得学习的理论知识需要实践巩固,我们建立了“员工成长教室”,为员工提供动手操练的平台。制作岗位作业指南——员工的“工作宝典”,便于员工随身携带查阅学习,让员工“一册在手、操作无忧”。针对有技能提升愿望的员工,我们设立了图书室、架设了网站,开设了网络课堂,建立了网上资料库,让员工可以随时查阅随时学习。我们组织每月(每季度)一次“技能比拼擂台”。如今已成为员工切磋技艺、登顶夺冠的“星光大道”。
五、丰富工作载体,挖掘员工潜力
建设创新型机关党组织,要注意搭建具有创新性质的载体平台,载体平台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要真正把倡导的理念、规范的行为、解决 的问题、实现的目标等要素体现出来,结合公司实际,打造出体现自身特色的载体。
一是要从开阔员工的眼界着手,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越是一线的员工对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体验越深,就越可以发现当中可以改善的地方,这些工作中可以改善的地方就是“结”。所有员工都可以去挖掘和解决身边的“结”,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由此,一定要给员工们讲清楚创新的含义,要告诉他们,创新从身边开始,创新就在你我身边。在员工间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推动创新活动的进行。二是要用技术交流打开员工眼界。坚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充分汲取外部先进的经验,让员工知道自己在行业内处于什么位置,在工作中还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三是要用“头脑风暴”解除员工思想束缚。在公司内选取一些广泛应用的小技改、小发明进行宣传引导,建立内部讲师队伍,为员工答疑解惑,用实实在在的事例告诉员工,只要用心做,创新很简单,使他们消除畏惧心理,迈开尝试的第一步。
六、创新工作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建设创新型党组织,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工作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尊重创新、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
一是要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员工动手实践。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创新、多一点行动”,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对于员工的创新热情,公司要给予不遗余力的支持,想干就给机会,能干就给平台,愿干提供条件,干成就给奖励,让员工敢想,敢做,敢实践。二是要实施创新奖励,激励员工创新出效。鼓励员工在经济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方面建言献策;成立经济技术创新组织,在员工中培育公司创新工作典型,每年征集小改小革与合理化建议、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科技论文、专利、科技成果等项目,进行评选,实施奖励。三是要在技术、管理革新上求突破。重视“创意”,寻求先进的机制,提高创新力,注重投入和产出,为创新提供一切必要的物质保障,努力获取丰硕的创新成果。
我们推行源头回溯机制,在设备管理中不拘泥于旧的观念,消除故障于萌芽之中,这项机制的实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譬如:装载机驱动桥回溯这一项活动就为公司节约了2322万元。设备管理源头回溯也分别被国家和省设备管理协会评为设备管理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推行设备点检制度,建立设备点检小组,使司机日常保养与维修人员定期检查相结合,将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进一步前提,相当于给设备配备了“保健医生”,随时发现异常状况,及时加以预防控制,让设备由“有病就医”到“养生保健”;推行“局域网+”,借助“局域网平台”,强化信息化技术与维修、操作的融合。逐步实现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物资管理、审批流程、资源共享的全面信息化。目前,正在打造车辆数据实时传递、实现设备运行、维修保养、物资领取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平台。
两年多来,我们公司先后取得创新成果80余项,获得45项实用新型专利,12个项目获得日照市总工会职工优秀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员工自己动手制作工具53项,其中有10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使员工的自豪感“飞起来”,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活力,展现出了创新型党组织的优越品质。
第四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依据
(一)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现机制,国家的繁荣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创新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它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的动力。
(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今天竞争优势必须来自于创新并迅速将它们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商品化、产业化,以使其竞争对手的技术改造难以跟上它们的创新。
(三)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按照以往的发展方式,现代化建设向纵深阶段推进遇到新的“瓶颈”。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驱动,随着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升,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失去。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率比较低,供需结构存在问题。环境状况难以持续。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内涵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国在战略上逐步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十七大报告强调,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把创新战略作为中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自主创新的战略投资需要超前部署。关键领域的技术跨越,是后进国家或地区赶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途径。
(二)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互补,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竞争优势,抢占高技术产业链中的某些制高点。
(三)经济转型期可投入主体形成三级布局。国家在战略层面上选择重大方向如生物技术、军事航空、引领未来的基础研究等进行投入;行业和区域选择对行业和区域战略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重点投入;企业特别是大中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战略发展进行研发投入。
(四)实行行政与研究系统双轨制,加快制度供给,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体制和机制具有特殊意义。加快创新要素市场的建设,如人才市场、经理人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建立有利于创新的风险投入机制。
(五)政府发挥战略导向、服务和协调功能,抓紧完善政策体系。我们在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有关创新的指标进行专门性研究。我国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文化与教育政策、人才政策都要根据创新战略的要求完善和创新。
(六)教育领先,人才为上,长远布局。创新的基础在于科学的发展。发展科学和建设人才队伍需要创新型的高等教育、创新型的教育机制,需要创新型的教育管理体制。
第五篇:创新型校园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型校园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有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有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特色文化内涵,只有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才能形成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内涵。
一、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的内涵
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创新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创新就是寻找校企文化建设的契合点,最终要形成彰显职业性、突出实践性、强调技能性、富含创新性、体现地方性的特色文化内涵,以此来建设特色中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
中职学校社会认可度普遍较差,只有注重特色内涵建设,才能改变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提升认可度与美誉度。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一流的实训实习装备、一流的师资队伍俨然成为中职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相比之下,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文化缺失却令人担忧。可见,如何有效地将企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成为当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构建创新型、企业化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校园文化体系中最为具体、直接,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中职学校在保持原有物质文化的基础上,要创新思路,将企业色彩融入其中,体现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
(1)环境建设要凸显职业氛围。对校园进行严格的“职业化”规划,明确教学区、培训区、实训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尤其要重视教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分专业建设与之学习环境相适应的专业环境,使之成为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场所,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
(2)走廊文化要展现职业风采。结合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在走廊过道处设置体现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的名人语录和牌匾;在校园宣传栏开设教师明星榜、学生明星榜、企业明星榜等内容,大力展示优秀教师、学生、企业以及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力量。努力践行让每一堵墙、每一块草地都有育人功能,使环境教育的感染力量无处不在、无微不至,从而形成浓厚的职业场所文化。
2.构建创新型、企业化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师生共同价值观,是学校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成才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的培育,促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把企业化意识贯穿在教育教学当中,促使学校改革核心理念,形成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培养机制。
3.构建创新型、企业化的校园制度文化
中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突出企业化的行为规范,围绕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来建立健全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同时,为了确保安全、规范,要把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实训车间,做到用企业制度规范行为,用企业行为提高实践能力,并要在完善、系统的制度下,形成浓郁的企业制度文化,来教育、感染和规范师生的言行。
三、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级技工学校,有着服务小微企业、承担地方职业能力培训、稳定社会安全等多重职责,也就需要建设更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根据技校生的特点以及生源的结构和素质,学校以“三改”创业创新活动和7S管理搭建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平台,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目前,创新实践活动已成为师生专业和技能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已成为学校抓内涵、促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高级技工学校的新源泉。
1.以“三改”创业创新为契机,创设创新型校企文化氛围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人才的引进机制逐步从“学历为先”转型为“能力为本”,企业对创新型技能人才求之若渴,而这些正是中职教育的优势所在。通过改变思路、更新理念,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模式转型,大胆尝试“三改”创业创新活动,与企业进行交互式合作,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为小微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建立更有实效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校、生、企”三赢的良好局面。创业创新具体指改良工具、改造工序、改进工艺等科技、技术创新和创业活动,旨在通过此“三改”促进学校专业能力提升,提升学生对接企业的素养,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2.引进7S管理,构建创新型校企“融合”文化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的办学方针。这种特殊的教育目标要求学校必须汲取先进管理理念,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制度体系研究,确保制度科学。针对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引进“7S”管理,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服务中。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和督查力度,实现学生管理与现代企业对接,提高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目标。在“7S”管理模式的制约下,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纠正和改善,职业素养得到了提高,既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差距,也突出了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性”原则。
3.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引领特色课程文化
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同时,学校逐渐形成“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企业的难题就是我们研究和破解的对象”的课程改革模式。根据市场要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深入探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职特色的课程文化。
一是创新教学模式。推行“做中学”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与生产实训环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分阶段参加校内实习实训,安排高年级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安排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参与产品研发,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对接,把企业管理的理念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中来,按照企业的需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顺利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二是创新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针对在校学生的特点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使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能更加突出职业化的特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知识、技能。学校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内容,建立从简单到复杂、从普通到高级的“能力阶梯”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和教学内容。
4.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奠定校园文化主旋律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必须与企业共存、共生、学校才有生命力,企业才有竞争力。通过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学校想企业所需、供企业所求,助力本地区小微企业实现利润和人才双收,真正与企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合作道路,开创校企合作共赢的局面。
构建创新型校企文化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是中职教育特色的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创新型校企文化建设的实施,为学生职业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让学生自信踏入社会,工作着、生活着、幸福着、快乐着。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