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待业与犯罪的思考
烟 台 大 学 学 年 论 文
待业与犯罪的思考
院系:法学院专业:法 学班级:法 091-1学生姓名:冯姗姗学号:200905501111指导老师陆诗忠(教授)
2011年10月30日
烟台大学法学院
摘要:失业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般认为,失业和犯罪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二者是同步增长的趋势。据目前各地青少年犯罪成员职业统计看,青年工人、待业青年、青年农民、在校学生是构成青少年犯罪成员的骨干,待业青年的犯罪数量居于重要比例,同时,近几年待业青年的犯罪率具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犯罪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无稳定工作,入不敷出。而青年是容易冲动的阶段,待业青年因为无工作而铤而走险做出违法行为的事例数不胜数,对与待业与犯罪的关系以及缘由,是多方面的。虽然我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创造各种就业途径的措施,但因为人口众多,各种保障措施的实施并不顺利,待业人群的精神状态一般是不稳定的,由于高失业率而导致的**,暴力行为,已经是社会的一大顽症。在就业率低迷的情况下,探讨解决犯罪率激增的有效措施,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待业犯罪联系密切
实践证明,待业,已经成为当前违法犯罪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预防犯罪,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就业率与犯罪率的实证分析
(一)九十年代以来犯罪率与失业率的变化
1.犯罪率的变化
九十年代以来,犯罪率大幅度增长,波动中呈上升走势。这一时期具体又可分为三个段落:1988年~1991年;1992年~1997年;1998年~现在。
(1)从1988年起刑事立案率持续大幅度上升,到1991年达到最高值,这期间每年的增长幅度分别是:23.29件/10万人(1987年~1988年)、104.08件/10万人(1988年~1989年)、19.41件/10万人(1989年~1990年)、8.81件/10万人(1990年~1991年)。其中1988年至1989年的增长幅度最大,这主要是过去各地都存在刑事案件立案统计不实的问题,1989年各级公安机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1989年的刑事案件也确实增加了,据一些地方调查,实际发案数1989年比1988年大约上升
(2)似乎1992年刑事立案率有一个明显的回落,此后直至1997年刑事立案率基本上波动不大。倘若1992年盗窃案的立案标准不作较大幅度调整的话,那么起码1991年与1992年之间的立案率不会形成很大的落差,1988年至1997年之间的立案率应当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增长的态势,即立案率居高不下。这10年间除强奸案立案率的增减在波动中保持相对平稳外(由1988年的3.19件/10万人略增到1997年的3.38件/10万人),杀人案与抢劫案的立案率均呈增长的态势,其中杀人案的立案率1997年比1988年增加了0.45倍(由1988年的1.49件/10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2.16件/10万人),抢劫案的立案率1997年
比1988年增加了2.46倍(由1988年的3.40件/10万人显增到1997年的11.75件/10万人)。
(3)1998年刑事立案率又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从1997年的133.98件/10万人增加到1998年的164.68件/10万人。
近10年(从1988年起)犯罪率大幅度增长,并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这还不包括大量的犯罪”黑数“.显然,这种增长的幅度以及犯罪率的绝对值已创中国内地1949年以来的最高记录。
2.失业率的变化世纪最后几年,当人们正准备张开嘴巴、欢呼中国在世纪末将按照预定计划进入“小康”的时候,忽然之间,出乎预料,出现一股下岗失业的巨大浪涛,在中国猛烈地涌动翻卷。这可不是一小股隐藏的暗流,它犹如洪波涌起,秋风萧瑟,冰冷无情,几乎毫不客气地席卷了全国。没有先兆,没有预警,不知为什么,中国的宣传专家们和经济学家们都没有事先向正在劳动着的人们好好拉一拉“警铃”。因此,当世纪之交中国的经济生活中突然出现了这个人们始料未及的严重情况时,数以千万计的众多下岗失业者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可以说,中国的工人阶级对此毫无戒备。
一时间,从生产部门到科研单位,从厂矿企业到国家机关,从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到各不同工种的工人,各行各业,几乎一无例外地均出现了人数巨大的人员下岗现象。下岗,当时是个较为特别的提法,其实它也可以叫“失业”。90 年代末期。由于下岗人员并未完全脱离原单位,须进单位的“下岗再就业中心”登记,尚可领到少许“下岗津贴”,因此统计上不属于失业者。但是实际上,“下岗”与“失业”之间只有“半步之遥”。现今人们对于下岗的恐惧,也并不小于对于失业的担忧。人们很自然的感觉是,下了岗也就是失了业。
到了20 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特别是1997 年、1998 年和1999 年里,下岗失业问题,已经成了困扰中国经济的重大致命性因素。谁都不可能再小觑或回避这个至为重大的“民生问题”、而只管讲些别的好听悦耳的事情。失业,已经成了中国世纪之交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经济难题之一。我认为,它已完全可以和中国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大企业问题等作为中国最为重大的经济难题排列在一起。
中国1994 年的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为476万,当年统计出并公布的失业率为2.8%。以后逐年上涨,1996 年登记城镇失业人数已经高达553 万,失业率为3%。本来90 年代初,特别是1993 年以后,失业职工人数逐年上升的幅度相当大,有人甚至认为1993 年至1997 年的年失业率本身的增长可能高达40-50%。但是从1997 年到1999 年的3 年间,失业率在公布的统计上并没有出现惊人的跳动。3 年里一直保持在只有3.1%的水平,2000 年的失业登记人数为575 万人,比起1996 年只增加了22 万人。这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样的“失业率”在国际上应当算是很低的。但这3 年里,就业形势给中国城市居民的感受却远不是这样。广大城市居民已经深深感到“失业多”和“就业难”这样的问题到处凸现。
关于中国下岗人数的估计,有不同的说法,据认为1993 年城镇下岗职工已有300 万,估计1997 年已达900 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年增长速度超过30%。由于连续几年下岗人数以如此高的速度增长,所以若下岗人数增长速度没有大变化,经推算,到了1999 年,应当接近1500 万人,到2000 年应当接近1900 万人。确切的实际情况到底怎样?不得而知。2001 年经劳动部门测算,2000 年国内失业人数尽管仍保持在近年来的水平,即不到600 万
人,但是下岗人数依然较高,约有七八百万人。两者总计在1200-1400 万人之间。
(三)犯罪率和城市失业率上升直接有关
由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犯罪率的上升与失业率是成正相关,与90年代城市部门的改革而引起的城市失业率上升直接有关。这些改革一方面可能会直接促使部分失业的城市居民走向犯罪,另一方面促使城市地方政府采取了对农民工更加严厉的歧视性政策以保护城市居民的就业,这种城市倾向的就业政策导致进城民工失业增加,失业后他们就更脆弱,从而更容易走向犯罪并推动中国犯罪率的上升。
中国早期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加剧了城乡二元社会的分割,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政府有激励保护本地城镇居民的就业,当90年代城市部门的改革催生了大量城市失业时,城市政府就更有激励采取对农民工就业更加严厉的歧视性措施。
通过观察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整个90年代都保持着上升的趋势,而且在2000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跳跃。
二:就业率与犯罪率的理论分析
(一)待业人群的状态调查
1.待业人群的精神状态
生命历程理论来看,就业就是个体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生命事件,影响到个体的角色扮演。由此,是否获得职业地位关系个体的身份认同和主体性建构,乃至整个人的社会化。由此,求职深刻影响着人们。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待业人在一直努力谋求工作岗位,也有约五分之一的人在进行娱乐休闲活动。社会网络是个人或群体在能动中获取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网络关系以及人们所担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人际交往与我们密不可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本领。人际交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人际交往是我们奉献的桥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我们掌握更多社会的信息,知道人民的生活和需要,保持和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而待业人群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的社交状态中,无法形成固定的社会关系,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心理压力因此也更大。由此,他们的犯罪率也往往比较高。
2.待业人群的健康健康状况
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与同事的社会联系、缺乏生活目的、缺少自尊、存在精神压力和疾病,当然也没有能力付帐和购买必需品和奢侈品。后者对那些具有家庭义务、债务和医药支出来说特别严重,健康保险在有工作时才可得到。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失业引起的压力,常成家庭暴力及失和的导火线,失业的人失去自尊和成就感;家人失去尊重和耐
性,暴力容易一发不可收拾,产生严重问题。M.Harvey Brenner博士指出失业率增加会使犯罪率和自杀率增加,并易使健康恶化。
(二)犯罪心理的调查
对于犯罪心理的研究,能从本质上反映待业人群犯罪的动机。对于犯罪心理,分为以下几类:(1)意志薄弱型,这种人对外界的诱惑缺乏抵抗力,易受外人引诱而去犯罪。(2)情感缺乏型,这种人缺乏羞耻、怜悯、同情、名誉感、良心等高尚情感,具有冷酷、无耻的人格特征。(3)爆发型,这种人稍受外界刺激,便会暴怒,用暴力手段攻击他人。(4)激奋型,这种人很容易激动兴奋,做事不谨慎、无耐心,很容易与人发生纠纷。(5)自我显示型,这种人有强烈的虚荣心,处处想表现自己,不顾场合和方法。(6)偏执型,这种人顽固地坚持违背社会规范的错误观点和信仰,并付之于行动。(7)情绪易变型,这种人喜怒无常,情绪一日多变,难以捉摸。(8)软弱型,这种人缺乏人格的尊严,经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常违心地屈服于他人,做自己明知不该做的事情。(9)自卑型,这种人极度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经验,认为自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来谋生。
(10)忧郁型,这种人整日情绪低沉消极,遇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于自己的事,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
由此可见,不稳定的精神状态是发生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他们往往缺乏精神支柱,容易产生焦躁,烦心的心情,从而容易做出极端的事。
(三)待业状态与犯罪心理的结合分析
待业状态处于精神与健康都不稳定的状态,而在这种特殊的状态下,失业这一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而人们的传统观念却根深蒂固,总把希望寄托于政府,依赖于国家,一旦希望破灭后,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失业者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水平下降,因而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和被抛弃感,如果这种困难的生存境遇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得到改善,他们就会产生怨恨、躁动不安心理,进而使失业者成为“绝望群体”,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由于失业者自身的特殊原因,也导致他们在以下几种类型犯罪的表现尤为突出:
1.侵犯财产型犯罪。近年来俩,失业者侵犯财产型犯罪的比率急剧攀升。由于失业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所以,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不顾及他人和国家的利益而去盗窃,抢劫。有些失业者装扮成乞丐,沿街乞讨,变相进行诈骗活动。许多民工涌入城市无工可做,为满足衣食之用而结伙进行偷窃,抢劫。有些下岗职工为了解决生活困难问题而聚众哄抢,变卖原单位的财务,同时发泄私愤。
2.群体性上访、闹事引发的犯罪。由于失业者多为社会不适应群体,一旦失业,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倾向。他们往往聚合在一起,采用上访、闹事、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等方式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据公安部统计,仅1999年就发生此类大型案件300余起。
3.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犯罪。失业会对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使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在家庭生活中,一旦引起矛盾得不到化解,就可能引发以家庭成员或社会上其他人员为对象的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在一些企业改制以及近年来国家机构改革中,一些单位领导辞退富余人员而导致矛盾激化,失业人员杀害、绑架单位领导人及家庭成员的案件屡见不鲜。
为了降低犯罪率,提高就业率,减少待业人员的人数。
三 在就业率低迷的情况下,探讨解决犯罪率激增的有效措施
第二篇: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初探与思考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初探与思考 叶新婷经济和管理学院 08文综2班20080002013
【文章摘要】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有家庭方面的、有学校方面、有社会方面的,当然也有他们自身方面,青少年的生命精神荒原是导致他们误入歧途的重要因素。而这也给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一些启示。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生命精神荒原 思考
【正文】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原因
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就我国来讲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了80年代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就我省1991-1995年统计,青少年犯罪比率和在校生犯罪比率比80年代就提高了一倍之多。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等新特点。具统计:90年代,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明显增多,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0岁!就我市不满14周岁犯罪人员1997年27名,1998年35名,1999年已达47名。而青少年犯罪中75%都属于团伙作案。并且向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发展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中,以暴力为后盾的重大刑事案件日渐增多,施暴程度不断加重,而且青少年犯罪时在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野蛮和残忍,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始终是要常抓不懈的一项艰巨任务。
青少年犯罪的种类有很多,但导致其犯罪的有两点:一个是外在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另一个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命出现了精神荒原,而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片消极、阴暗、颓废、虚无、腐朽、糜烂的荒原时,那是绽放不出鲜花的。
二、青少年罪犯生命精神荒原的表现特点及危害
(一)表现特点
1、阴暗性
青少年罪犯的生命精神荒原是与光明相对立的,因而其面貌是阴暗的,是一
种灰色的状态。他们大多不思进取,破罐子破摔。
2、腐朽性
腐朽总是与新生、进步、积极、向上相对立,与落后、倒退、消极相联结。从青少年生命精神荒原的表现形态来看,他们大多是推崇个人主义,以个人的利益至上,因而常是置他人利益不顾,甚至是不惜牺牲侵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非分、畸形的欲望,因而也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对社会的不满性
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一般都是有心理阴影的,可以说他们受到了生命的创伤。因而他们会有对社会的不满性,抱怨社会的不公。这种情绪在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叫人用犯罪的手段去破坏社会的美好及稳定。
(二)、危害
1、使青少年坠入犯罪深渊,走向自毁
青少年犯罪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走向自毁的过程,犯罪了终就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蒙上不光彩的阴影。
2、污染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又被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青少年作为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犯罪行为会给社会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3、破坏国家形象,影响国家未来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易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1、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在心理上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强;在生理上他们的身体飞速发展、精力充沛、易受暗示。是个性和独立性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自主、自立意识加强遇事有自己独立的看法,爱自己解决问题,不愿受约束,成熟感越来越突出,在心理上希望社会、家长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给自己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主权,但在经济、生活上却还要依附家长和社会。因此一旦当这些青少年的物质性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容易转移所依附的对象既发生“权威者转移”。根据兴趣、性格等各自组成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中只要有一人受不良的信息影响有犯罪倾向往往就易形成团伙犯罪,这也是近几年来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
2、大多数犯罪青少年有着颠倒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且法律意识淡薄。
(1)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青少年都能奋发有为、与时俱进,自觉的增强自身素质,成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但是商品经济中的不良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的滋生也使一部分青少年迷失了方向。形成了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他们错误的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向社会索取。在他们眼里认为打架、斗殴、诈骗、耍流氓是“有趣的事”是“光荣的”敢冒险、拼命就是“大英雄”,在多数大犯罪青少年看来大公无私、舍己救人都是虚的。只有一切为了自己才是最实惠的,甚至以此作为犯罪的正当理由,错误地把犯罪当成了发财致富的正当途径和门路。
(2)法制观念淡薄。虽然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化,学生的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教育不感兴趣,只重视学习成绩,关心是否能考上高中、大学,既便搞了法制教育也是表面应付,被动接受。所以这些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急待提高。例如,某校初二学生冯某,利用放学机会,采取打、吓等手段抢劫低年级同学的钱。当干警问他知道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犯罪时,回答是:我还钱不就得了吗?这样令干警目噔口呆的话。还有的仅仅因为想考验公安局的侦察能力而犯罪,待被抓到后还以为是在开玩笑。诸如此类的事都说明了大多数违法犯罪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加之法制观念淡薄,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二走上了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二)、外界环境是促使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
每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周围的环境。青少年也是如此,他们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不断成长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对其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有句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时的孟母也是因为担心周围的不良风气影响小孟子的健康成长而“三迁”的,这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
1、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还是子女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是导致青少年犯罪一个最为直接、主要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据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有的随长辈生活,娇纵放荡。
2、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学校依然只重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开办法制、道德教育只是应付式的,所以忽视德育,缺少法制教育,消极应付。只是在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还有一些素质低的教师常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对差生特别是双差生不是及时引导教育而是歧视、放任自流,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走上犯罪的迷途。
3、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一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主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境外种种社会丑恶现象的侵入及我国历史上一些精神文化沉渣的泛起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起着极度腐蚀的作用。如屡禁不止的黄、赌、毒;宣扬色、情、凶杀等不健康的影、视、书刊泛滥;学校及社区周围的非法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都是诱发青少年犯罪上升的重要社会因素,据统计,有14.1%的学校附近有不健康书刊销售,有26.1% 的学校附近有录像厅,19.2%的人犯罪是黄色、暴力等书刊音像制品毒害诱发导致,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5倍多;青少年时期性发育逐步成熟,喜欢接触异性,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如果此时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导,就会因得不到节制而犯罪。
四、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1.建立健全针对青少年的立法制度,强化社会责任,加大宣传力度使对青少年的保护不仅仅只是流于形式。法律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明确规定了人们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或模式。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青少年易受诱惑、自我保护能力差等特点。因此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防范性的法律措施来规范青少年行为、优化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等,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加大力度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不良的成长环境,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成长环境得以优化,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下大力度清理文化市场对淫秽色情,宣扬暴力的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等进行专项整治对校园及周围的非法网吧、游戏厅进行坚决取缔。社会各级影视、广播、新闻出版等部门及各类演播场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提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和信息的违法犯罪依法严惩。
3.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家庭。家庭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诱导,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提醒他们不要满足,不能增长傲气,当有不足时,不要急于训斥,要分析原因,找准教育切入点,然后引导他们认识错、改正错。让他们从教育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家长的行为不检点,教育方法不当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佳长要增强法制意识,不做违法事,起好示范作用,同时在生活中要和孩子多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2)学校首先要改进教育体制上的弊端,转换教育体制。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挫折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并把这些教育纳入正规教学课程,让青少年从小就接受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辩别是非的能力,在学生时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当他们走向社会以后,才能在家庭、集体、社会中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其次增强教师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对于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危险人群十分重要的。因为道德、法律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教师的事。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特别是单亲、失和家庭中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发自内心的关怀与引导。
(3)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避免待业青年的无序流动。整日无所事事,衣食无着落,就会导致他们去偷、去抢。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务工人数失衡,造成人员的盲目、无序流动。做好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既是害人者,也是受害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有重新做人的愿望。因此加强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后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各部门及失
足青少年家属,对改造好的青少年,要从生活、工作上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重新感到社会的温暖。
五、思考„
其实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然生命而活着,人在满足自己自然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追求超越于自然生命的精神生命。对于生命中的那些灰暗、颓败,我们总是在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乐观与豪情是每一个人都向往和憧憬的,当我们在失意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坦然面对一切,总是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够站在生命的顶峰,与苍天对话。然而,这只是我们的美好希冀与遐想,当我们真正面临挫折与困境的时候,我们是否好好的问过自己,究竟能不能顺利的闯过这一关,看清楚真正的自己。看过、听过、感受过生命的起起落落,我突然发觉,一个人的生命有时候竟然会这般脆弱,不曾有过的得意尽欢,也不曾有过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切都敌不过自己的意志。
这些处于花季岁月的青少年,原本都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最纯净的空间,他们也曾有过天真烂漫的时光,也曾和伙伴们分享自己的乐趣,对于他们来说,这也许是他们的生命中难以忘怀的真实生活,可是,面对自己的失足,他们的生命印记也开始向另一个世界倾斜。而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他们跌倒后的爬起是否能一路顺利?!其实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
贾洛川 《罪犯生命精神荒原开发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12
周路 杨若何 胡汝泉 《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对策学》 群众出版社 1986.北京 刘邦惠 《犯罪心理学》 科学出版社 2004.北京http:///article/200806/20/308467.shtml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思考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犯罪率在以前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更成为了当务之急。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思想认识上渐渐步向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古人有句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意思是: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同样的,青少年应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不能一味愚昧的相信他人。对于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也要如此。学法、懂法、用法是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懂法很可能有意无意地对身边的人造成危害。所以我们要多学法,时刻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行为;多懂法,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多用法,与法律作朋友,与犯罪作战斗。我们要学法、懂法、用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好公民。
第四篇:待业证明
证明 区街巷姓别。该同志从月至年月)在月辞去工作,至今尚未工作。
特此证明。
注:因为已属无业状态,应当到户口所在的街道(或村镇)开具证明。
市区街道办年月日(公章)
第五篇:待业证明 格式
待业证明格式
所谓待业,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失业。如果你年满18周岁、非在校生,也没有就业,你可以带上本人身份证、户口本、毕业证、一寸近照二张,到本人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劳动保障办办理手续,领取失业证。并从次月起领取失业金(在规定的日子亲自去领),为期二年。这期间街道将安排你参加劳动技能的培训或为你介绍合适的就业岗位,如果你既不参加培训又不参加就业,就会被取消领取资格。出生证明××(性别)于×年×月×日在××柿×市(或县)出生。××的生父是××,××生母是××。未婚证明××(性别,出生年月日,现住北京市××区)至×年×月×日未曾登记结婚。未受刑事制裁证明书××(性别,出生年月日,现琢×)在中国居住期间没有受过刑事制裁。国内亲属关系证明书××(性别,出生年月日)的配偶是××(出生年月日),子(或女)是××(出生年月日),父亲是××(出生年月日),母亲是××(出生年月日),哥哥(或弟弟)是××(出生年月日),姐姐(或妹妹)是××(出生年月日)。域外亲属关系证明书××(性别,出生年月日,现琢市×区)是居住在×国×市××(性别,出生年月日)的××(相互关系)。经历证明书××(性别,出生年月日)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在××单位(应写明全称)任××(职称或职务),××年×月至×年×月在××单位任××(或从事何种工作)。单位委派证明珠海市政府采购中心:因我单位人员变动等原因,不慎遗忘了在贵中心采购网注册的管-理-员帐号和密码,现委托我单位工作人员___________同志(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往贵中心办理更改在贵中心采购网注册的管-理-员帐号和密码,请给予办理为盼。此致敬礼XXXX单位(公章)年月日贫困证明南华大学(学校):贵校学生XXX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X人,家庭成员组成:________。家庭年收入约____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_____________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____________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乡、镇民政部门县区政府民政部门盖章盖章盖章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离职证明某某先生/女士/小姐自2006年01月01日入职我公司担任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助理职务,至2008年07月31日因个人原因申请离职,在此间无不良表现,经公司研究决定,同意其离职,已办理离职手续。因未签订相关保密协议,遵从择业自由。特此证明公司名称(加盖公章)2008年07月31日实习证明兹证明XXXX在我单位从年月日到年月日XX岗位实习。现已通过实习。特此证明!此致敬礼!XXXXXXXX单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