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5:5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社区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社区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社区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社区未成年人犯罪

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伯都讷街道关工委、伯都讷街道司法所 按着区关工委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进行调研的要求,伯都讷街道关工街和司法所,侧重对近二年来未我街成年人犯罪状况及社区矫正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深感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矫正措施,是当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

经统计,伯都讷街道现有社区矫正未成年犯罪人员12人。其中犯抢劫罪2人,偷窃罪3人,聚众斗殴3人,交通肇事2人,故意伤害1人,诈骗1人,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探寻

未年人与成年人犯罪存在本质的不同。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形成一般都经历了萌生、发展和巩固的演变过程,具有比较成熟的反社会性质。未成年人犯罪则是特定生理和心理的反映。是‚幼稚病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源多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责任。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发育不成熟期,自控能力薄弱,如果教育、引导不妥,影响、控制不当,犯罪就成了一种必然。例如16岁 1的杨某,年幼丧父,母亲离家出走,随爷爷奶奶拮据生活,看到同龄人穿着时尚,吃喝欢乐,在自卑、攀比、享乐思想的支使下,走上的抢劫犯罪的道路。1998年出生的李某,父母外出打工,借宿走读,迷恋网吧后,经常旷课,甚至夜不归宿,最后因无线上网,开始偷窃,由小至大,后被刑拘。17岁的高某,高中一年时,父母忙于做生意,疏于交流沟通,忽视引导教育;又经济条件优越,逐渐产生了高人一等、争名夺利、唯我独尊的思想。在众多‚小哥们‛的撺掇下,以‚带头大哥‛的心态,聚众斗殴,犯罪后被判缓刑一年。

综上所述以及近些年来对未成年人犯罪状况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失误。其表现一是高压。片面追求高分值。‚分,分,分是孩子的命根‛,结果使孩子丧失了应有的快乐。不堪‚高压‛后,弃学走上了邪路。二是溺爱。社会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一家三口一个爹,早上送,晚上接,生活能力癟癟癟。‛整天想着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喝好的。稍不满足,就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走上抢劫、偷盗的犯罪道路。三是放任。一种放任是对孩子的成长失去信心。‚反正就这样了,怎么管也没出息了,‛结果

可想而知。另一种情况是无精力管教。一些贫困家庭,为了生存,父母外出打工,留守的孩子无人管教,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邪路。还有一种是无能力管教。家长文化水平低,又不学无术,教也不会教、管又不会管,没办法,交给学校了事,学啥样是啥样,顺马由缰,凭命由天。

(二)学校教育失当。现在所有学校都在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一好百好。‛只重智商,不管德行。据最高法院的一项统计表明,在校未成年人实施犯罪,96.7%为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前苏联学者明科夫斯基指出,不爱学习的青少年犯罪率比爱学习的青少年高出20多倍。所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郭沫若在参观陶行知记念馆提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社会影响不良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一种法律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根据社会控制理论,所有犯罪最终都应归纳为社会影响不良的结果。十八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言:自从建立国家之后,犯罪是每个人的本能。当脱掉文明外衣之后,人人都可能犯罪。处于‚成长烦恼期‛的青少年,看

到社会上‚政要们忙着争权、商人们忙着争利、文人们忙着争名、同学们忙着争‘分’‛,到处迷漫着你争我夺、互相倾轧的厮杀‚战场‛时,便有可能情随事迁、鬼使神差地误入歧途。特别在当前广播、影视、图书、网络时刻不停、铺天盖地般地冲斥着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各种鱼目混杂、真伪难辨的信息和影视作品,使一些年幼无知的青少年魂不守舍、浑浑噩噩地陷于缧绁。所以阻止世风日下、道德滑坡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当务之急。

三、矫正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不成熟的表现形式。要以人为本,首要的任务就要把犯罪未成年人视为一个人看待,而不应看作是遭人唾弃的社会‚渣滓‛。应给以人格尊重和人道关怀,进行‚人文化矫正。‛联系伯都讷街道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成立犯罪未成年人心理关爱中心。由街道和社区‚五老‛人员、司法所工作人员,聘请心理咨询师,统筹制定犯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计划,做到预防和治疗相结合,有效引导犯罪未成年人走正走好人生之路。二是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做到心中有数。三是编印‚心灵芝‛读物。针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编印资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解答疑问,搭建家长、老

师和犯罪未成年人心理沟通平台,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个体性。四是宣传先进典型。对悔过自新,从新做人的点滴小事、好事及时表扬,激发上进心。五是落实责任。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办法,保证每一个犯罪未成年人都有朋友,有师傅。六是经常沟通。规定帮教志愿者每星期必须与犯罪未成年人沟通二次以上,特殊情况要天天沟通或走访,正视反复,持之以恒,直至走上人生正道。

四、存在问题

从伯都讷街道矫正犯罪未成年人的实践中,我们感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资源配置缺乏,特别是心理咨询师、图书资料等亟待解决。二是对流动的犯罪未成年人状况掌握有难度。三是解决生活极度贫困的犯罪未成年人的帮扶资金和就业等问题难度太大。街道力不从心。

2012年3月30日

第二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浅谈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浅谈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动力。因此未成年人的品格的优劣,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民族未来的兴衰!我国未来的存亡!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首先了解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二)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一点是,本地乃至全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始终得不到有效控制,犯罪事件起数时起时伏。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中,犯罪人通常具有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是非不分。一部分犯罪人还表现出在校违纪、冲撞老师、不服管教叛逆性强等。这些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

提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更多一部分原因来自客观原因,列举如;(1)家庭不健全,(2)家庭管教不当(3)学校教书与育人脱节(4)社会原因

对于上述种种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司法机关在不遗余力的治理,保护未成年人。近几年来我们所见的措施有:一)提高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社会综合治理,减少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三)充分发挥家庭预防的特殊作用。(四)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增强自控能力。

谈了这么多点,我想最后发表一下我的看法以及做个结束语。对于司法机关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以及保护未成年人所做的工作,我想提出一点建议:一是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文化教育,不能只抓表面,更应该从家庭、从社会入手,深入地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二是要政府加大投入,必须加强教育范围,否则就变成了治标不治本。

最后,我想说,保护未成年人是所有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我们作为未成年人,也要加强自控能力,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否则岂不是辜负了国家对我们的保护,对我们的教育/

第三篇: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

会所关注,预防未成年犯罪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更被广大从事教育和法律事业的人所研究。近几年,我在从事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审理中,通过调查、走访、与未成年被告人谈心中,深刻地感受到,从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能够看到家庭教育的失误以及家庭本身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带来的危害。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他们所遇见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会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在一个故意伤害案中,涉及到三名从十五岁到十七岁的在校学生。平安夜这天,这几个孩子酒后将一个他们认为不服从“管理”的学生打成重伤。整个案件的审理使三个家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分别成长在不同家庭的孩子,却站在了相同的被告席上呢?被告人甲,生长在贫困的农村家庭,在父母的眼中,理想和幸福就是过城里人的生活、有花不完的钱。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孩子因有自卑感而表现的倔强、好斗。被告人乙,家中的宝贝,缺乏独立的性格和生活的能力,比较懦弱,对“厉害”的同学言听计从。被告丙,父亲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因一次车祸,被判刑入狱几年,母亲没有文化,更不懂得管教孩子,父亲的影响和母亲的疏于管理,孩子便可想而知了。

另一个案例是居住在北京近郊的两名未成年人盗窃铁路器材。案件移送到我院后,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里联系,但始终没有家长的消息。经走访,我们了解到两个孩子的情况极尽相似---年龄很小,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长时间离家,根本不管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孤独的孩子慢慢结成伙伴,寻找有“刺激”的事去干。长年的偷盗、抢劫,已经成为了成熟的坏小孩。

对这些孩子,我“恨”不起来,他们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并非“自学成才”,“没有未成年的犯人,而只有未成年的父母”。家庭、父母是难辞其咎的。分析起来,每个家庭由于情况的不同,导致未成年犯罪的成因亦不同:

一、农村家庭未成年人辍学情况严重。

在北京铁路运输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涉及到的未成年人70%是来自我国的农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仅占20%。在我国约占总人口65%的农村地区,教育状况令人堪忧。一方面,偏远地区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几乎只够维系全家人温饱和少量的未成年人教育的开支。生活的贫困加之无法预测的家庭变故,导致大量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另一方面,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或是被留置在家中托付给老人抚养,或是随打工的父母辗转于城市之间,或是成为流浪儿,过早的步入乞讨者、打工者的行列。伴随着大量农民工人口流动,造成大量家庭成员分居,家长对子女教育、抚养的传统消弱,家庭降低或失去了在防止少年犯罪方面所起的中心作用。另外,在目前农村未成年人父母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还较高的情况下,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法制意识淡薄,他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宁可把钱用作超生罚款也不愿意让孩子多读书。而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则更是简单化,暴力化。生活在农村贫穷家庭的孩子,自身具备的知识和教育不能使他们承受过早进入社会后带给的压力,他们往往愚昧、野蛮、做事不计后果,内心较自卑、孤僻、内向,甚至敌视社会,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为了生存,往往铤而走险。

二、缺陷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和谐的家庭空间有助

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但夫妻双方一旦感情破裂甚至离婚或者因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发生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缺失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妻子一方面受到社会、工作和家务劳动的压力,一方面还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时间、精力的有限,使绝大多数单亲家庭或者再婚家庭往往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和呵护,往往会背离家庭。加之少年人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群聚,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这些家长信守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也不乏有“望子成龙”之心。一位来京打工的家长,孩子由于经常转校学习不好,父亲便常常打骂孩子,孩子后来发展到逃学被学校劝退,父亲一气之下将其绑在家中,孩子趁机逃跑后不久便因犯盗窃罪被抓。这样的家长并不少见,他们对孩子只有严厉,缺乏必要的关爱与理解,鞭挞子女的自尊和人格,使子女的心灵受到摧残,感到恐惧,引发子女的逆反心理,与父母心理隔阂,感情阻塞,相互对立、互不信任。家庭缺乏温暖,他们就会选择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甚至选择了离家出走,这就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2、溺爱教育,忽视能力培养。

“爱子不教不为爱,教子不善不为教”。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视孩子如宝贝,对子女百依百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没有教育孩子如何适应社会,他们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远远大于对心理上的关心,对孩子生活技能、专长的培养远远大于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甚至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包庇,使孩子是非观念模糊,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这种未成年人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波折,就会显得脆弱、悲观绝望,很可能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而步入歧途。

3、单方面的期望,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

很多大人都头疼,如何管理现在的独生子女。事实上,家长认为对他们的孩子都倾注了全部的爱。大人们的普遍做法是,给孩子报很多的辅导班,甚至节假日也排满。而他们平时忙于工作,孩子的学习归老师、孩子的生活归双方老人或保姆。而他们最关心的是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要给他们制定更高的目标,却忽视了子女心理上的压力、忽视了与子女正常的沟通。子女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理解,或者是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实的心理无以宣泄,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

4、父母行为不良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人生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恶母,一个

偏私的母亲,对于孩子是最可悲的领导者,会播下不幸的种子”,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狭隘与自私、功利与市侩的品行以及存在的赌博、酗酒、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家”虽然只是个小圈子,但如果我们的父母不给予他健康的人格,不教给他们正确认识广阔世界,面对垃圾的侵蚀,年轻的心灵只能是被摧毁。这里,我给年轻的父母几点建议:

一、打造自身形象,让孩子感受生活的阳光。生活的道路充满荆棘与坎坷,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是富裕、还是贫穷,父母们担负着生活的重担,但首先家长应以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自律行为,感染孩子树立健康的人生理想,在贫穷中立大志,在逆境中学会坚强,在坦途中曾长才智,成为一个自尊、自强、自力的孩子。良好的环境帮助人成功,恶劣的环境使人窒息。父母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样,才能培养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

二、针对孩子生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孩子在大人的眼里,往往被当作是附属品,个人财产一样,家长们往往忽视孩子的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产生的变化。有一个有趣的调查: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常说:“爸爸、妈妈说„„” ,上学后他们常说:“老师说„..”,再大一些,他们常说:“我说„..” 十四五岁后他们挂在嘴边的:“他说„„”,从这些口头语我们就能看出孩子从依赖型逐渐转变为独立型和社会型,11岁至16岁的孩子,往往处于青春期,人们惯用“离经叛道”来形容之一时期的孩子,他们思维大多片面,很容易偏激和固执,其行为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往往视冒险为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潇洒,认执拗为坚强,家长应及时地给以引导,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例如:学习不好,打架,不听话,看一些低调的影像等等,不要焦急、更不要不知所措,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变化,采用适当的形式输送给他们理解的信号和生理知识的援助,给孩子应有的地位、权利和尊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切忌采用粗暴的方式,过度唠叨更是大忌,那样他们会坚决地不接受你的意见而站在你的对立面。

三、转变观念、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翻翻字典,“素”在古代称洁白的生绢,又解释为事物的基本成分、本色等含义。从这层意义上讲,每个孩子,虽然在哇哇落地时,就象白纸一张,但从本质上说,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家长不要象追时髦一样,别人学什么,自己的孩子就要学什么,我们应该挖掘的是孩子的固有的东西,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发展自己所长,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学其不爱学的东西孩子就会感到乏味,而产生厌倦情绪,一旦形成压抑或逆反,他就会寻找吸引他的乐趣或刺激。此时很容易因心态扭曲而产生危险倾向。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引导而不是强迫,对孩子的爱好要给予欣赏和鼓励,不要因孩子学习成绩就放弃,将其推入社会。

四、注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时寻找解决途径。俗话说,近来者赤,近墨者黑。孩子不会永远在父母身边,他们要进入学校,要接触社会。学校附近的网吧、学校的校风、孩子在学校结交的朋友等等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昔孟母、择邻处”,家长不能把管理孩子的责任转嫁给学校,应细心的关注孩子所处的环境。要关注孩子的最好朋友及相关背景。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为交上了坏朋友而被“拉下水”的,所以一旦发现孩子的朋友中,有有过偷盗、抢劫、酗酒、吸烟、赌博等习惯和经历的坏朋友,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式阻止。不要简单的斥责,要了解原因。因为在学校中往往会有一些“小霸王”,欺负小孩,扰乱课堂,小错不断大错不犯。而多数胆小怕事的孩子会出于安全的需要服从领导、同流合污。如果是这样,家长必须及时与学校交涉,必要时转校或变换居住地,使孩子脱离恶劣环境。

五、家庭要主动接受社会、法律对家庭的监督与指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当一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而难以解决时,不要回避,要主动寻求社会的力量。我院审理未成年人的案件中,很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无奈和绝望,但通过法官庭后一段时间的帮教,孩子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与父母的关系的到了恢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的大事,学校、社区、司法等部门会不同程度给予家庭以监督和指导,而父母不应对子女的不良行为姑息迁就,包庇袒护,更不能任其发展、自暴自弃,应主动寻求帮助,配合做好预防工作。

第四篇: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与思考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的少年,他们大部分是初、高中在校生,也有少部分辍学待业或提前就业的。人们常用“花朵”来形容未成年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当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仅是司法机关的责任,而且是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平山县公安根据工作实际,对2006年以来涉女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分析,采取应对措施,强化综合治理,为全县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一、平山县拐卖妇女、儿童案件情况

2006年以来,平山县公安局共立拐卖妇女、儿童案件47起,其中拐卖儿童案件33起,拐卖妇女案件14起。破获28起,解救儿童23名,妇女5名。

二、以女性为侵害对象的犯罪案件的统计分析

根据公安局刑侦部门统计的数字,涉女性犯罪统计如下:

2006年以来以女性为侵害对象的案件数143起。

2006年总立案数375起,针对女性实施的犯罪强奸15起,抢夺3起,拐卖妇女2起,占案件总数的5.3%;

2007年总立案数为372起,针对女性实施的犯罪强奸14起,抢夺5起,拐卖妇女3起,占5.9%;

2008年总立案数370起,针对女性实施的犯罪强奸9起,抢夺8起,拐卖妇女3起,占5.4%;

2009年总立案数1933起,针对女性实施的犯罪强奸10起,抢夺18起,组织、强迫卖淫4起,强制猥亵、侮辱妇女3起,诈骗1起,拐卖妇女3起,占2%。

2010年总立案数1575起,针对女性实施的犯罪强奸6起,抢夺31起,绑架2起,拐卖妇女3起,占2.6%。

分析:2006年以来侵害妇女的犯罪案件143起,占全部案件的3.1%,强奸、抢夺119起,占侵害妇女案件的83.2%,对女性实施人身侵犯是侵害妇女犯罪的主要表现,一般目的比较确定;抢夺案件主要选择针对单身女性,在偏僻处或者出其不意实施犯罪。

三、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统计分析1、2006年以来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情况

2006抢劫21起,盗窃20起,敲诈勒索2起,故意伤害3起,强奸3起,掩饰隐瞒犯罪所得1起,破坏电力设施1起,占比例11.7%;

2007年抢劫20起,盗窃15起,寻衅滋事2起,故意伤害4起,强迫卖淫1起,交通肇事2起,聚众斗殴2起,破坏电力设施4起,故意杀人1起,占比例19.4%。

2008年抢劫18起,盗窃15起,掩饰隐瞒犯罪所得4起,交通肇事2起,聚众斗殴5起,故意杀人2起,占比例10.1%;

2009年抢劫12起,盗窃11起,交通肇事1起,聚众斗殴6起,寻衅滋事2起,占比例9.8%;

2010年抢劫13起,盗窃8起,故意伤害3起,强迫卖淫2起,交通肇事1起,聚众斗殴3起,破坏电力设施2起,占比例10.5%。

2、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

涉案类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3%,2006年以来212起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伤害三类犯罪有163起,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76.9%。其中抢劫、盗窃为主的侵犯财产型的犯罪,多为共同作案或团伙作案,且作案手段简单,犯罪预备期短;以伤害为主的侵犯人身类型的犯罪,多为单独作案,主要对象为自己熟悉的同学、邻居,作案时临时起意的较多。

犯罪主要动机分析: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图财、早恋、江湖义气等,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目的有多样性。和其他犯罪一样,未成年人的犯罪多是多因一果,但多数图财型犯罪的未成年人均表现出法制观念淡薄、追求奢侈性、挥霍性消费的共性。

犯罪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主观原因:(1)好奇、好胜、爱寻求刺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充满求知欲,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群体心理处于波动不定的焦虑状态,所以一方面他们心理极为脆弱易被侵害,另一方面又可能铤而走险。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有的未成年人对自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以至违法犯罪。

客观原因:(1)不良的社区环境和不良文化等社会原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惯和不良的社会心理素质。

(2)家庭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学校德育的软弱无力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负面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不健康家教模式的影响;二是父母离异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感情的正常发展;三是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三、采取应对措施,强化对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1、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抓落实。平山县公安局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及时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局治安大队具体承办。积极参加区妇儿工委召开的会议和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全局妇女儿童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年初有工作意见、半年有工作小结,年终有工作总结,对工作任务有布置、有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对局开展实施的妇女儿童工作情况及时报送信息并认真完成妇儿工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2、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拐卖儿童、妇女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危害社会稳定的恶性犯罪活动,一直是公安机关的打击重点。平山县公安局一直把打拐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开展系列打拐专项行动,采取多种措施狠抓打击,成功侦破了一大批案件,解救了一大批被拐卖妇女儿童。09年以来全局共侦破拐卖妇女儿童案件35起,解救妇女3人,儿童32人。

3、积极开展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平山县公安局开展宣传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儿童的家庭暴力及侵害妇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法规,结合案例在家庭、社区、学校等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以治安处罚、刑事制裁作为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后盾;启动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制度,保障妇女在家庭中享受有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增强妇女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2006年以来,平山县公安局共组织各类宣传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活动7次,发放宣传品2.5万余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建立健全周一信访接待制度,开展法律咨询和服务。及时受理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投诉,对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件,派得力民警,作为专案专办,限期办结,工作中注意依法加强对被害妇女、儿童隐私权的保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以教育、矫治、预防为主,讯问时通知其父母或监护人到场,在羁押过程中实施分号关押等。

5、积极做好人口普查工作。认真统计2006年以来的人口数量,掌握妇女、儿童占全县人口的比率和性别比,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据统计,2010年全县人口总数为479887,其中女性233566人,占总人口的48.67%;17周岁以下(含17周岁)人数104764名,占总人口的21.83%。

6、做好涉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统计分析工作。认真统计分析06年以来每年的涉女性犯罪案件数量,统计分析女性、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女性及未成年人犯罪与被侵害的原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打击防范工作提供翔实的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7、与县妇联、残联、教育局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保护妇女、儿童的事件、案例,及时沟通信息,强化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积极参加县妇儿工委组织的专题培训班;并与政法委协调,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范畴,全社会动员强化妇女儿童保护工作。

8、加强对特种行业和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管理,扫除违法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2006年以来,对行业场所开展了25次大规模的治理整顿,配合工商部门取缔行业场所28家,其中黑网吧19家。指导网吧开展文明上网活动,整治打击互联网上网低俗之风,引导文明健康经营,为妇女儿童生存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9、建立和完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体系。在“万名民警进万家”和“公安民警大走访”活动中,为贫困妇女和儿童及时提供救助,先后帮助24名与家庭发生矛盾的儿童和青少年重返家园,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解决各种问题。平山县公安局巡警大队民警捐款帮助“小臭蛋”治病,其感人镜头入围公安部宣传局与新浪网联合组织开展的“全国公安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摄影评奖作品。

10、建立常态化巡逻机制,震慑犯罪,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平山县公安局成立了总人数达180人的巡防队伍。巡防队员分到各乡镇派出所,大大加强了社会面控制力度。巡防队员每天按规定需上街徒步武装巡逻,此举大大提高了群众安全感,有效震慑了犯罪,明显降低了妇女儿童被侵害的机率。

11、加强校园安保工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平山县公安局以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为契机,强化校园值班保卫力度,加强夜控巡逻,确保校园安全。协调指导交警、巡警、巡防民警在县城康乐街、南关及县标北路学校集中区域强化巡逻,实行密集时段巡区、巡段责任制,完善巡逻防控机制,及时预防制止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经摸排,全县目前共有中小学校172所(公立169所,私立3所,另公立小学有112个附属教学点),幼儿园275所(公立2所,私立273所,有证26所,未在教育局登记注册的249所),在校生62376人。经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财政部门共投入595.6万元为全部公立中小学校、公立幼儿园配备了专职保安共242名,配备警械(橡胶警棍、喷雾剂、防割手套、钢叉、强光手电)238套,为公立小学教学点及私立中小学校配备兼职保安118名,在全部中小学校及附属教学点、公立幼儿园均安装了周界报警器和联网报警设备(共290套),在47所寄宿制学校及城区全部中小学安装了监控探头。2010年以来,全局共出动警力540人次,组织巡防队员、治安积极分子1058余人次,对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检查和督导,发现各类安全隐患1400余处,发放整改通知书357份,与学校、幼儿园签订责任状112份。交警大队、各派出所、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深入到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宣传教育,共发放宣传材料1800份,《致家长公开信》500份,《安全手册》300份,以及宣传光盘、宣传挂图等。

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任重道远,平山县公安局将继续加强同妇儿工委、政法委、教育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的协作配合,积极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工作措施,开拓妇女、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引导民警在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过程中正确发挥作用,为平山县的妇女儿童保护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个体因素的调查与思考.(共)

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个体因素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能发生直接影响或与其他因素发生交互影响而促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变项,诸如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心理需求、情绪、压力、生活适应、智力等因素,生理因素是指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形。健康的身体以及愉快的生活,使未成年人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抑郁性、焦虑、自卑、不安、自制力、攻击性等人格特质使未成年人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增大;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低会增大未成年人偏差与犯罪的可能性;情绪稳定性低、自我控制力差会增大未成年人偏差与犯罪的可能性。个体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各因素的核心,其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并与未成年人的个体因素发生交互作用。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因素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未成年人犯罪的个体因素方面主要指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能发生直接影响或与其他因素发生交互影响而促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变项,诸如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心理需求、情绪、压力、生活适应、智力等因素;生理因素是指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形。在这里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是交互作用的,如不良的情绪会造成压力过大,从而导致身体承受能力或免疫力减弱,引起健康状况的恶化。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编制问卷的时候综合了已有的“内在性自我控制量表”、“自我韧性量表”、“自尊感量表”、“自我态度问卷”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等量表。问卷调查以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样本,共抽取南京市一般未成年人与犯罪未成年人531人,样本结构如表1。

对于回收的问卷,主要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资料的性质进行次数分配、平均值、百分比、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根据一般未成年人与犯罪未成年人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检验。本文主要针对几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的变项,对未成年人犯罪个体因素进行分析。

一、健康状况

在本次研究中,个人特质变量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形。健康的身体以及愉快的生活,使未成年人得以发挥自我的能力,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本次的健康量表主要包括客观健康状况6个项目和自我感受项目18个。在健康状况的6个项目中,有5个项目犯罪未成年人的出现频率大大高于一般未成年人;而在自我感受的12个项目中,也有12个项目犯罪未成年人表现显著高于一般未成年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犯罪未成年人的健康状况总体而言低于一般未成年人,尤其是对身体的担忧和对生活的焦虑,让他们总是睡不好,而这又导致了白天精神疲惫,无法集中注意力,对生活丧失信心。这里,虽然犯罪未成年人厌世情绪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但也需引起我们注意。有资料表明,这类未成年人更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甚至引发更大的伤害犯罪。

在许春金等人组织的一项研究《儿童、少年触法成因及处遇方式之比较研究》中,也发现无论是犯罪未成年人组还是一般未成年人组,健康状况愈差,偏差行为愈高愈严重。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说,偏差与犯罪行为与未成年人个体的健康状况是高度相关的。这为我们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二、人格特质

国内外解释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原因的心理学理论非常之多,而其中主要的流派之一就是将犯罪归因于“人格特质”,强调未成年人异常的人格特质乃是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的论点是:凡个人具有不可改变的人格形态,将来易陷于犯罪泥沼之中,如过度自卑、攻击性过强等人格特质偏异者。

人格特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其主要内涵包括:抑郁性、感情易变性、自卑感、神经质、客观性、协调性、攻击性、活动性、领导性、社会外向性、思考反省性等因素。此外,也有一些特质如疑心、焦虑、担忧身体、不安、强迫性格等等,这些特质也常被用来当作人格特质的指标。根据国外的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密切的相关,而本次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论点。从一般未成年人与犯罪未成年人的对比性数据可以看出,在抑郁性、焦虑、自卑、不安、自制力、攻击性等方面,犯罪未成年人都要显著的高于一般未成年人;而犯罪未成年人在信心与自我强度方面则是显著低于一般未成年人(这从健康状况主观感受测量表中也有所反映)。如表4所示:

三、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

未成年人相对于成人是一种介于过渡性与边缘f生的状况,然而这阶段正是个体自我认同形成的重要关键时期。由社会心理观点来看,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将人的生命历程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皆有其自我认同发展目标与发展困境,未成年阶段是正面临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危机的阶段,这个阶段未成年人致力于发展自我观念与寻求自我肯定。也就是说,一方面未成年人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为所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未成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但是,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基于与成人之间不明确的角色,易使未成年人造成角色混淆,外显的行为举止表现容易不符合社会期望。所以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容易出现诸如饮酒或抽烟这类行为。此类行为在成人世界里,也许是一般正常行为,但就未成年人角色地位而言却是偏差行为。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未成年人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未成年人所保持的价值观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不管是一般未成年人还是犯罪未成年人,他们都把信用看作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但是,排在信用后面的价值观念,与前述两者则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未成年人认为信用、责任感和爱心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品德,而犯罪未成年人则认为信用、忠诚和宽容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品德。这里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对于信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各自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一般未成年人所认为的信用、责任感和爱心都是我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也是社会赞许的道德品质。而犯罪未成年人所认识的是在他们群体内部的认同的“信用”、“忠诚”——即所谓的“哥儿们义气”。他们坚持着自己确认的这种观点并坚持相信自己的同一性,所以对于 传统的价值观虽有认识但却没有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价值。所以犯罪未成年人即使出狱后,有的仍坚持自己原有的看法,如:“以后出去后我想开个网吧,虽然我自己是被网吧害的,但是我还是觉得网吧很赚钱,尤其是上网方便,游戏的账号还可以卖钱。”有的也选择与原有的交往群体来往,如:“出去后也许还会与同案的那个朋友保持联系。”而这也解释了为何犯罪未成年人“二进宫”的比例很大。有调查就显示

下载关于社区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社区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年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申报表

    附件1 2010年"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申报表 -----------市 申报社区名称 申报社区负 责 人 联 系 方 式 手机电子邮箱申报社区民警 联系方式通 讯 地 址 邮编 创建工作......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 市有未成年人5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3%。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市有未成年人5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3。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本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本资料权属......

    未成年人“两抢”犯罪现象的调查

    关于我市未成年人“两抢”犯罪现象的调查(摘编)近年来,我市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未成年人参与实施的抢劫、抢夺等刑事案件发案一直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市正......

    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汇报材料(模版)

    XXXXXXX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工作汇报 XXXXXXX位于县城中心地段,区域内有行政、企事业单位26个,常住居民2701户,6975人。18岁以下青少年1445人,重点青少年3人,有“五老”工......

    未成年人犯罪(范文)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调查报告评审表 题目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姓名_ 胡金兰教育层次_ 专 科____学号20097630130139专业__法学分校教 学 点指导教师青海广播电视......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一)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思考杨川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摘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

    社区共青团工作调查与思考

    按照科学发展要求 创新组织设置模式不断增强社区共青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是社会的最基层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