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地产策划的历史回顾
房地产策划的历史回顾.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房地产策划的历史回顾
房地产策划从萌芽、起步直至发展到现在,已整整走过了十年的历程。纵观房地产策划史,从运用各种策划技术手段使房地产开发项目成功推向市场的角度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单项策划阶段、综合策划阶段和复合策划阶段。
[UseMoney=3]
一、单项策划阶段(1993.6—1997.3)
此阶段是著名策划家王志刚先生成功策划顺德碧桂园作为标志、起点的。此前,房地产策划正处于孕育时期,未真正引入策划的理念。不过,人们还是感受到房地产策划的萌芽。1990年至1992年间,一位从台湾请来的销售专家仇福宪小姐,对广州世界贸易中心大厦进行推广销售。她精心培育销售队伍,倡导按揭贷款楼盘,首推“卖楼花”理念等,使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销售大获全胜。仇小姐带来的全新的销售风格和销售技巧,可以说是房地产策划的滥觞。
1993年6月,顺德碧桂园因王志刚先生的加入而使房地产策划在项目开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开创了房地产策划实践成功的先河,王志刚先生因而成了房地产策划的开山祖师。王志刚先生持“名牌的背后是文化”的理念给碧桂园项目赋予“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的全新生活方式,并整合和调动了强大的新闻资源将这一思想传播出去。特别是推出“可怕的顺德人”的系列悬念广告,使碧桂园在人们的心目中瞬间变成了“成功人士的家园”。
此阶段房地产策划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各种单项技术手段进行策划,并在某种技术手段深入拓展,规范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获得广州首届房地产营销成功案例奖杯的“文昌广场”项目,就是投资策划的经典之作。被多次评为“全国优秀住宅小区”的名雅苑,其最大的优点是设计策划有独到之处。诸如“骑楼”与“架空层”融于一体的新颖岭南特色,让每户分享绿地的绿化理念,建筑群体变化丰富的空间设计,人车分流动静兼顾的功能分区,等等。此外,具有代表性的策划个案还有广州太阳广场品字户型的设计策划,广州天河城广场出租的市场策划,番禺金业别墅花园前期的投资策划等。
随着房地产策划实践的日益深入,通过房地产策划成功的个案不断增多,房地产策划理论思想也逐渐形成,其代表人物首推王志刚先生。他指出:“好项目不是找来的,而是策划出来的”,强调策划在项目开发中的重要性。“名牌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承载量越大的项目其效益释放量越大”。他把每个房地产项目文化内涵作为策划的切入点,强调项目蕴涵的文化对产生“名牌”项目主导作用。他认为“精确的市场定位是成功策划的核心,对社会大趋势的精妙把握是能否定位准确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思路可使‘跳楼项目’起死回生,迷乱的思路常会弄巧反拙”。他还提出策划人以“智力”创造出生产力的思想。由于王志刚先生这一阶段忙于房地产策划实践,系统理论总结不多,但这些只言片语是他从房地产策划实践中产生的真知灼见,在房地产策划界影响很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各个阶段引人策划的理念和手段而获得成功,因而房地产策划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于是,发展商在企业内部设立策划部;专业策划代理公司、物业顾问公司也应运而生;以房地产策划为谋生手段的自由策划人也比比皆是。此阶段出现了几个知名的策划代理机构,如以前期投资策划著称的广州珠江恒昌房地产顾问公司,以销售策划代理闻名的广州经纬房产咨询公司,以设计策划著名的深圳万创建筑设计顾问公司。以“独立策划人”自居的王志刚先生,于97年成立了王志刚工作室,专事房地产及其它领域的策划实践和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房地产策划实践总结也开始出现。此时期影响最大、被海外华人称为“大陆奇书” 的是96年3月出版的《谋事在人——王志刚策划实录》。此书作者用流畅的笔调,描述了王志刚先生从顺德碧桂园进入房地产策划王国的神秘历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介绍房地产策划人及策划神秘领域实录的好书。96年12月,国内首本探索房地产营销策划专著《房地产营销策划实务》出版。该书对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原理、作用、方法等作了论述,具有开创性。但该书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欠缺,影响不大。97年5月,由倪时峰、黄长乐等撰写的专著《房地产营销策略与技巧》出版。该书总结了国内外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先进经验和理论,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荣获第二届全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
房地产策划在实践中创造出典范项目并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以致出现对房地产策划和策划人的神化、无限夸大策划的作用等思潮,使以后地产策划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综合策划阶段(1997.4——1999.6)
综合策划阶段是以广州锦城花园成功销售作为标志的。此阶段房地产策划的主要特点是各项目根据自己的情况,以主题策划为主线,综合运用市场、投资、广告、营销等各种技术手段,使销售达到理想的效果。锦城花园项目开发成功,堪称房地产综合策划的典范,它以主题策划为主线(品质、价格、舒适与和谐),贯穿于投资策划(写字楼变更为住宅)、市场策划(占领十二层带电梯小高层住宅的市场份额)、设计策划(欧陆立面设计、集中共用绿地、合理安排建筑户型、结构设备满足建筑功能及美观要求)、营销策划(淡季入市、显示身份的高尚住宅)、广告策划(连登悬念广告、积聚人气)、形象策划(寓意深刻的标识、标志),整个策划手段整合得十全十美,一气呵成。
自此之后,以主题策划为主线的综合策划手段在广州、深圳乃至全国各地流行起来,出现综合策划成功的不少典范楼盘,如以“成功的白领人士”为主题概念的广州碧桂园,以“和谐社区文化”为主题概念的番禺丽江花园,等等。在各种策划手段的整合中,各项目还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所侧重、创新。广州翠湖山庄主题概念是 “一般度假或生活居所”,其它手段则是园林设计策划(万象翠园),独特营销策划(搭单大行动、试住大行动、减价大行动),公关活动策划(目标品酒会、万象翠园开放日)。
广州颐和山庄的主题概念是“绿色、空气、空间加文化”,其它手段则侧重自然环境策划(山顶公园),山庄文化策划(电影浪漫音乐会、科技记者学术交流会),人文活动策划(专家聚会评定楼盘、重阳节登高)。广州中旅广场则侧重建筑设计策划(古典风情与现代韵味于一体),商业功能策划(商业形式选择和布局),销售推广策划(实实在在营销),楼盘形象策划(大型电脑喷画包装整个楼盘)。
随着房地产策划实践的不断深入,各种策划思想、策划理论、策划流派层出不穷。最具代表
性的房地产策划思想有王志刚先生的“概念地产”思想。他认为“多项目都是先给他们一个概念,这个概念被社会接受以后,这个概念所支持的硬件就能被消费者对象所接受,基本上是不愁市场的”。从“概念地产”思想出发,王志刚先生提出房地产项目要进行“概念设计”或“理念设计”,“概念设计”影响项目的成败,是项目“成功策划的核心”。“理念就是项目的灵魂”。王志刚先生的“概念地产”思想,对整个房地产策划领域产生很大影响,不少房地产项目策划就是在“概念地产”思想的指引下,通过独特的概念(理念、主题)设计(策划)使开发的楼盘顺利走向市场,获得成功。
此阶段产生的主要策划理论有王志刚先生的“策划基本理论”和冯佳先生的“全程策划理论”。王志刚先生的“策划基本理论”大都散见于他的巡回演讲中。“策划基本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策划的“四个”理论基础、策划的“生产力”本质、策划的“辩证”作用、策划的“三因”与“三性”原则、策划成功的“四出”目标和标准、策划的“十大”流程、以及策划人的思维特征和素质等。王志刚先生的“策划基本理论”阐述精辟,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富有创见,基本涵盖了策划基本原理的范畴。
冯佳先生的房地产“全程策划理论”主要强调两方面:一是房地产策划应从市场调研、项目论证、概念设计、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工程控制、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中进行“全过程”策划,各个环节相互连贯,缺一不可。二是在每一策划环节中以提高产品价值为主要目的,强调项目开发提升价值的手段和空间。冯佳先生的房地产“全程策划理论”从策划实践中产生,是综合策划阶段理论研究的结晶,为房地产策划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影响深远,被广泛采用。
经过深入的房地产策划实践,此阶段逐渐形成不同的策划流派,共同引领房地产策划的发展。以王志刚先生为首的“战略策划”流派以“王志刚工作室”作为阵地,对项目从大势上进行战略把握和监理。以冯佳先生为首的“全程策划”流派,以深圳国际企业服务公司为依托,对项目提供标本兼治的全程策划服务。以曾宪斌先生为首的“品牌策划”流派,以“自由策划人”的身份,转战南北,从楼盘品牌的挖掘、塑造来提升楼盘的价值。以黎振伟先生为首的“投资策划”流派,强调项目的市场调研和投资论证。以周勇先生为首的“实战策划”流派,强调实战操作、技术规范来提高策划水准。
各种流派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创造出精彩绝妙的成功案例,共同促进房地产策划的多元化发展。
此阶段各种房地产策划研讨活动也不断出现。一是各种房地产策划巡回演讲活动。影响最大的是97年底王志刚先生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几大城市进行的“王志刚策划实践和理论演讲会”。他把几年来积累的策划实践案例与理论原汁原味地奉献给房地产界,使人们真真正正地领会到策划家的风采。二是各种与房地产策划有关的研讨活动。97年11月和99年11月,首、二届中国策划峰会在上海举行,全国著名的策划家王志刚、李光斗、余明阳等相继参加,并把自己多年初策划心得进行了交流。这两次降会对策划业乃至房地产策划产生积极影响。98年11月6日,中国房地产南方峰会在广州举行。房地产策划界王志刚、冯佳、黎振伟等策划家参加了峰会并作了专题发言。冯佳先生在会上公开披露了他研究的房地产“全程策划”理论,令人耳目一新。三是房地产策划方案招标活动。97年10月,深圳 “特力花园”进行策划方案招标,中标者为世联房地产咨询服务(深圳)有限公司。此次招标成功,为房地产策划方案规范化作了有益的尝试。
经过几年的房地产策划实践,房地产策划人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运作方式。一是公司的组织形式,如深圳国际企业服务公司的冯佳先生,广州珠江恒昌房地产顾问公司的黎振伟先生等。二是策划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如王志刚工作室的王志刚先生等。三是以自由策划人身份出现的形式,如曾宪斌先生等。策划人或机构还把自己的策划实践进行了总结,编写了各种房地产策划书刊以宣传个人的策划思想。王志刚策划文库中的《成事在天》、《策划旋风》两本书,是王志刚房地产策划实践的总结。《现代房地产经典营销全录》收录了广州、深圳等地区房地产策划的经典案例以及部分策划人的理论总结。《房地产开局与残局策略》这本书,是周勇先生房地产策划实战的总结。广州凌峻广告公司多年来侧重于房地产广告策划,他们把策划的经验总结在《推广无难事》这本书中。
此阶段房地产策划思想争鸣也开始出现。较有代表性的争论是《现代房地产经典营销全录》中的“做房地产策划的王志刚——老师下课吧”这篇文章。该文以王志刚先生的一些策划理念为焦点,进行了认真的批评。文章辛辣,似有偏见之嫌。不过,文章里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一是不能过于迷信策划及策划人,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策划名词概念。另一争论是对房地产“全程策划”的异议。有人认为,现在专业分工将越来越细,各种专业公司只能各司其职,谁也不能通吃天下,那种一家公司“全程策划”、包打天下的模式是行不通的。此阶段的房地产策划争鸣活动虽已出现,但还比较薄弱,加上争论风气不顺,阻碍了正常的学术争鸣。
三、复合策划阶段(1999.7—今)
复合策划阶段是以广州奥林匹克花园成功销售作为标志的。该阶段房地产策划的主要特点是狭义地产与泛地产相复合,即房地产策划除了在房地产领域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外,还可以运用房地产领域以外的其它手段。广州奥林匹克花园就是房地产业与体育业嫁接成功的复合地产典范。
1999年7月8日,广州奥林匹克花园正式推出首期,引起业内轰动,有许多顾客提前三天开始排队购买,一举成为广州乃至全国的超级楼盘。广州奥林匹克花园的销售成功,被誉为“复合地产”策划的里程碑。广州奥林匹克花园在运用房地产领域内各种策划手段的同时,吸收体育业的最新理念和手段,两者相互嫁接、复合,浑然一体,突出“奥国”“运动就在家门口”的主题,体现“运动型、健康型”的生活方式,迎合顾客购房就是购买“健康”的消费心理。
广州奥林匹克花园的成功,使人们对房地产策划领域内的传统手段进行反思,获得启迪。开发房地产可以不局限于房地产,还有更广阔的领域等待人们去开拓、去探索。如有房地产与IT业相复合的南海东方数码城,房地产与自然山水园协报复告协广州山水庭园和江南世家;还有房地产与养生保健业相复合,房地产与旅游业相复合,房地产与海洋业相复合等领域正被发展商考虑。这些“复合地产”策划是否成功,人们将拭目以待。
此阶段的房地产策划思想以王志刚先生的“泛地产”思想最为创见。王志刚先生指出:“所谓‘泛地产’,就是不局限于以‘房子’为核心,是在某一特定概念下营造一种人性化的主题功能区域,‘房子’在这里可能是主体,也可能成为附属的配套设施,这种功能区域的主题各有不同,如生态农业度假区、高科技园区、高尔夫生活村、观赏型农业旅游区等。”王志刚先生的“泛地产”思想是对其“概念地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对此阶段的房地产策划影响巨大。
房地产策划理论有以王志刚先生为首的“战略策划”理论和以朱曙东先生为首的“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理论。“战略策划”理论强调房地产项目的策划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大势,然后才回答做什么、谁来做、怎样做的问题。具体内容有大势把握、策略设计、要素整合和顾问监理。“战略策划”理论内容丰富,体系规范,颇有理论意义。“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理论强调运用科学的营销思想贯穿于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形成独到的策划理论体系。主要内容有房地产全程营销工作流程和全程营销思想。“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理论对房地产策划名词概念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定义,表明房地产策划理论开始趋向成熟。此外,曾宪斌先生的房地产“品牌策划”理论也有独到之处。他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房地产“品牌理念”,使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房地产“品牌策划”在楼盘推广中的作用。
房地产策划思想的不断成熟,推动了房地产策划理论研究的开展。在房地产策划理论研究的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设部柴强博士撰写的《全方位把握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一文。他在文中提出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是房地产开发成败的关键”的重要论断,为人们对房地产开发是否需要进行策划所产生的怀疑和抵触指明了方向。他还用相当篇幅从八个方面论述了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策划的主要内容,构架了房地产项目策划的具体内涵。文章不长,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是一篇高质量的房地产策划理论研究文献。专门研究房地产策划的专著有《房地产策划——作局与运作的艺术》,该书借棋艺的博弈过程对房地产策划进行“全局”的论述与分析,并对房地产策划的基本原理作了探究。不过,由于该书房地产实战的精彩案例不多,书中的内容带有空洞之感。此阶段,四川大学成立了房地产策划研究所,由杨继瑞博士担任所长,这对房地产策划理论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房地产策划活动也相当活跃,99年6月至8月间,首次以房地产策划为探讨、研究主题的“中国房地产著名策划家峰会——房地产有效策划论坛”相继在深圳、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房地产策划理论思想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自北京、深圳、广州以及台湾等地房地产策划家欢聚一堂,共同交流和畅谈自己在策划实践中形成的理念、思想。会上探讨的内容有房地产策划基本理论、房地产策划比较研究和房地产实从研究。这为论坛为房地产策划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响极其深远。
这一阶段,房地产策划界出现了一些较为混乱的现象。个别策划人在策划中违背职业道德,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一些刚入门的策划者也大肆鼓吹个人能力,把策划说得神乎其神,动辄伸手要高价,使企业望而止步;一些以房地产专家自居的人士对房地产策划界不屑一顾;房地产策划界实战型与战略型阵营之间有时也互相拆台,相互指责。凡此种种,使刚刚兴起的房地产策划业迷失了方向,对房地产策划业的健康发展很不利。此时,南方的几家新闻媒体对房地产策划界出现的不正常现象给予极大的关注,纷纷推出不同的专题版面予以讨论。《南方日报?南方楼市》推出[策划,有名无性的美女]专版,对房地产策划的现状、作用,策划人的素质以及策划人与发展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南方都市报》推出[房地产策划还能走多远]专版,对房地产策划界出现的问题如策划人的职业道德,对策划及策划人的神化,策划界的“文人相轻”现象等展开了讨论。《羊城晚报》推出[房产策划时:终结还是来临]专版,对房地产策划在企业发展中担任什么角色,在房地产项目中起什么作用,房地产策划是否已经过时等几个问题作了探讨。通过几大报纸的讨论,澄清了当时出现的一些错误认识,促进了房地产策划业健康发展。
[/UseMoney]
第二篇:历史回顾-中国房地产30年大跃进
历史回顾:中国房地产30年大跃进
2010年,中国的房价疯了。
这一年,北京望京地区“地王”边上的一套64平方米的住房,一个星期里总价涨了34万元。
房价令人们变得极度懊悔。有时候,小两口合计买房子,其中一个稍一犹豫,价格便又上蹿了十几万元,为此引来一番不满和争吵,乃至分道扬镳。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不光是北京,倒退几个月,报纸和电视上,乃至街谈巷议里,人们的话题离不开“房价”、“月供”和频频刷新纪录的“地王”。土地已经变成最值钱的东西,一句新民谣在人们口头流传:楼市月有地王出,各领噱头十几天。
房价是在人们犹豫不决的观望中突然爆发的。2009年年初,上一轮房地产的低迷期还没走出,那些钱包瘪瘪的人还梦想着房价再降一点,没成想,进入3月,它突然发力,且一发不可收拾。一个小区半年前每平方米价格只有1.9万元,半年后一看,变成了2.9万元。原先是买了房子的人嫌降价太多,围着售楼处纷纷要求退房,现在一套房子刚开盘,就被抢光了。《参考消息》则援引外电:中国每天新建房屋面积,已经占全球总量的50%左右。
今年48岁的穆图,一年前卖掉自己在北京昌平区的经济适用住房,希望在北京城里买一套小一点的住所,结果,从2009年年末一直看到2010年5月,房价一路飙升,距离他的心理价位已越来越远。这让这个经历过中国住房改革全过程的中年人万分感慨。回想30年前,中国人的住房由单位分配,到今天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甚至要“赶美超英”,这期间的变迁,真是沧海桑田啊!
1978:酝酿变革
1978年10月20日上午,邓小平在北京视察新建的几十栋公寓住宅楼时,曾希望能用积蓄替儿子买套房子。
随行的国家建委副主任张百发回忆,邓小平先是“问居民住房可否成为商品,当时现场的同志没有人敢回答”,他又“自言自答说,如果房子算商品,我这几年也还有点积蓄,想买套房子给朴方,我的其他孩子不需要照顾,只有这个朴方,是因为我致残的,我需要照顾他”。
当时不像现在,房子尚未成为商品,中国大多数父亲也还没有替儿子买房的打算。不过,这一年发生了几件事,预示着中国人的住房生活可能要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变化。这年秋天,邓小平访问新加坡。他特地听取了当地官员关于公共住房计划的介绍,并登上高楼,鸟瞰当地的住宅小区。访问结束当天,他又突然走进当地一个普通房间,认真看了每个空间,特别是洗澡间,并不住称赞。再早些时候,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城市住宅建设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传达邓小平关于解决住房问题的指示,希望路子能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个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
1978年的中国老百姓还没有听说过“房地产”这个词语,他们只晓得自己家住的房子太挤、太小。在此前的将近30年里,涌动于大江南北的中国人,被西方新闻界形容成“蚂蚁”。这群蚂蚁人穿着邋遢,颜色、式样几乎相通的衣服,住在低矮、拥挤、破旧的房子里。
上海华光仪表厂会计杨希鸿的家,就是这些房子中的一间,13平方米,挤着3口人。3.6平方米,在当时是上海一个普通职工的生活空间。在一个不到1.2米高的阁楼上,杨希鸿的女儿上下了十几年。
不仅在上海,1978年的中国,拥挤是每一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近30年间,中国累计用在住宅上的投资为374亿元,年人均住房投资不足10元。到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住宅面积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比1949年少了0.9平方米。其中有5年里,上海市的统建住宅没建造过哪怕1平方米。
住房窘迫到什么地步?学者杨绛后来回忆,她和钱钟书在学部办公室住了将近3年,“南北二墙各裂出一条大缝”。后来,人们发现胡乔木给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写的“要房信”,一字一句地请求为顾颉刚、蔡仪等著名学者解决全家蜗居之难。而普通人住在废旧木板搭成的简易储藏室就算很不容易了,不少人无处栖身,流落街头。
这一年还发生过一些不怎么起眼的事情。一个叫王石的27岁“国家技术员”从广州第一次来到南方小镇深圳。他看到,路轨旁有丢弃的死猪,绿头苍蝇嗡嗡起舞,沙头角的中英街还只是“一条弯曲的石板窄街”。15岁的农村孩子潘石屹在甘肃天水一个山沟里读中学,每天饿着肚子苦读到深夜,完全看不出日后有身家几百亿的迹象。
同年,29岁的冯仑成了西北大学经济系的学生,后来成为经济学家的魏杰和张维迎也在这里学习。此时离他们分别对中国房地产发展产生影响还早得很。
1980年:开发
进入1980年才8天,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了,当时的深圳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骆锦星兼任总经理。
说是公司,其实只有5个人,除了总经理,还有财务、出纳、两个技术员,他们的资产是4部旧单车,一间平房和几张桌子,4万元港币的开办费是从香港商人那里借来的。成立公司的目的只有一个:和香港商人合作建房子。此前,因为缺少资金,46岁的骆锦星正为解决两万平方米干部住房发愁,偶然听一个香港朋友说,你这个局长是在端着金饭碗要饭,为什么不可以你们出地,港商出钱,合作建房,利润分成?
这话把骆锦星吓了一跳。在当时,出让土地是要犯国法的,但得承认,这个提议挺让人心动。为了找一个合理合法的理由,经历过“文革”洗礼的骆锦星,与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帮人经过冥思苦想,突然记起了“马恩列斯”,希望从“祖师爷”那里找到理论根据。
还真让他们找到了。翻了几天后,他们在《列宁选集》的“住宅问题”这一节中,查到列宁引用过恩格斯一段话:“„„住宅、工厂等,至少是在过渡时期未必会毫无代价地交给个人或协作社使用。”
骆锦星连夜向市委书记张勋甫报告,后者也引经据典地表态:“《共产党宣言》中还说“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你们就先干着试试看吧。”
有了这一表态,找投资并不用费多大事儿,一位香港老板骑着自行车到深圳来,坐在一个破凳子上谈成了这次合作。没过多久,中国第一份合作建房合同诞生了──这一天是 1980年1月1日。
从这一天开始,1980年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突飞猛进的一年。就在当月,北京的《红旗》杂志发表文章,论证住宅属于商品,私人购房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矛盾。随后,围绕着福利分房是否应该坚持的问题,报纸上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则罕见地报道了吉林推广四平市建房出售经验的消息。这批住宅同时面向集体单位和个人出售。
4月2日,邓小平在北京一片灰旧低矮的建筑物旁边,对胡耀邦、万里等人发表了后来被称为《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的言论。这次后来被反复引用的谈话确定了几个原则,其中包括“房子是可以卖的”。他指出:“城镇居民可以自己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房。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还清。”
这一讲话在一定范围内传达后,有很多人不理解,心存疑虑,非议之声不断。不过,到10月,全国已经有128个城市和部分县镇开展了私人购买、建造住宅的工作。北京市在9月成立了全国第二家房地产公司──北京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开发北京的序幕。这一年还有一个文件应该被记住,因为30年后的人们对它谈及的内容一定不会陌生,那就是《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这个纪要明确表示,对新建小城市、卫星城、现有的城市新建区、旧城成片改造区,都应该考虑“组织开发公司,实行综合开发”。
1984年:“房地产”
一个时代的转变常常是从最小的变动开始,而最初只有很少的人能感觉到。比如,1984年的时候,一些外国人不再去北京西郊动物园旁边的老莫斯科餐厅了,而是改到长城饭店大堂慢慢品尝牛油蛋糕。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莫里斯敏锐地发现,过去一直看重前门、和平门和宣武门的北京,正在努力往东拱身子:“以耸立在北京东郊的长城饭店为圈子,这里聚集了与老北京胡同文化格格不入的一座座富丽堂皇的高楼。”
变化不只发生在北京。今天,如果把万科、招商地产、保利地产、广州城建、浙江广厦、华发股份、天鸿集团、宋都集团„„放在一起寻找它们的共同之处,你会发现,这些房地产企业都出现在1984年。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发生。1月24日下午,邓小平的专列在南方绕了一圈之后,到达深圳。当他站在建成不久的罗湖国际商业大厦足有22层高的楼顶,眺望着新城区在建的高楼时,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途经楼下,看到很多警车、警察和聚集的人群。他后来回忆说:“我好像感到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王石,他在4个月后成立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也是在这一年,在一家仅有几个人的小型集体企业——北京怡达公司担任副总经理的高干子弟任志强,卖了3年油条之后,被上级单位没收了公司的经营权。他鼻子很灵敏,开始琢磨要修房子捞一笔。同一年秋天,浙江一个铁匠的儿子楼忠福想方设法当上了他所在的建筑公司的经理,他立马贷款160万元,开始向房地产业进军。
与他们相比,25岁的冯仑刚获得法学硕士,并留校当了老师,他后来去了中宣部,又进了体改委,循着一条完全不同的轨迹前进。
他们在和这个时代一起进步。1984年,商品经济时代的魅力开始显现,推行住宅商品化的思路日渐清晰。房地产公司从政企不分的混血儿过渡到完全企业化,就始于这一年。10月里,主管房地产业的中央机构对组建房地产公司──那时候还叫“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作了明确规定,认定它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在同一个月,起码有3份中央发布的文件,确定了“推行住宅商品化”的思路,国务院的一个暂行规定表示“大中城市都要逐步扩大商品化住宅建设,建设周转资金由建设银行贷款、企事业单位集资等多种渠道解决”。
市场运作早就开始了:往前推两年,深圳一家报纸上出现了全国第一个房地产广告,占了足有四分之一个版面。当然,不应该忘记的是,作为一个行业,“房地产”是在1984年被命名的。国家计委、经委、统计局、标准局等批准颁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代码》首次正式将房地产列为独立的行业。
1987年:拍卖土地
1987年眼看就要过去之际,深圳举行了一次拍卖会。现场来了不少大人物,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外资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以及全国17个城市的市长。此外,28位香港企业家和好几个经济学家,以及60多个记者也闻风而至。因为很多香港人不懂普通话,这次拍卖用的是“双语”:两名深圳当地官员,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粤语。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这次拍卖的规格之高,那么,香港测量师协会赠送、专门从英国定制的枣红色拍卖槌也可以用来作为佐证。槌声一响,闪光灯闪成一片,一块8858平方米、紧靠水库的土地,最后以525万元的价格成交。
那时候,人们还并不知道什么是“地王”。区区525万元人民币,就让在场的人奉上了“沸腾的掌声”。在当时的人眼里,对一块土地来说,这是天价。
深圳,也是全国,首块土地的50年使用权通过拍卖的形式找到了主人。
整个拍卖过程只持续了17分钟,不过,有人认为,这是为此后深圳“一夜崛起”速度奠定基础的17分钟,也是中国迎来土地真正成为“黄金”时代的17分钟。人们的激动之情不难从次日报纸的头版窥见端倪:“这是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的空前壮举,也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新时期是来了。第二槌在1988年的福州敲响。接着是在上海,这一次,货币单位换成了美元,数字也涨到了2805万元。又过了4个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将宪法中禁止出租土地的规定删去,改为“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紧接着,《土地管理法》也进行了修改,土地禁锢终于完全放开。
至于第一块拍出的土地,一年以后建成了“东晓花园”,并首次采用了按揭贷款的方式出售,151套住宅,不到1个小时就全卖光了。虽然房价只有每平方米1600元,但开发公司还是凭借这笔买卖,净赚了400万元。
1993年:泡沫
这一年,人们见证了房地产的泡泡涨大到巅峰那一瞬间,然后又眼看着它一下子破了。这一年,许多人更记住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词语——宏观调控。从此,这个本来是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的概念,就与中国房地产结伴儿而行。
讲到房地产泡沫,就要讲到海南,就不得不回到1988年海南建省之后,海口市那个著名的“三角池”。1988年,随着新“特区”的成立,来自内陆的人一下子挤满了这个张贴着招聘、应聘信息的地方。
此时已经进入体制改革委员会工作的冯仑,顶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比较制度研究室副主任”的帽子,也来到了海南,其实就是下海,整天开着海南省委借给他的破面包车乱跑。
冯仑眼前的海南热闹异常,杂乱得像个大县城,但他同时发现“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充满希望,两眼放光。海南不相信眼泪”。
恰好,在深圳没有折腾出名堂的潘石屹随老板刚刚来到海南。老板在海口承包了一个砖场,他被委以砖场厂长的“重任”,管理300多名“民工”,谁知一年多以后,砖场倒闭,砖场老板卷款离去。最失意的时候,潘石屹住在海南简陋的招待所里,除夕夜想到值班室看看春节晚会,却被服务员毫不客气地拒绝了。
1989年,北京首次公开出售了商品房,尽管黄金地段的350套房子每平方米最高不到2000元,而且只卖掉了250套;天津、无锡和济南纷纷建起了城市住宅示范小区,引得许多人参观学习;1989年,中国第一个房地产经纪公司创办,从此开始左右许多人的生活;到1991年,万科已经成为首个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一幕又一幕的财富大戏,颠覆了人们的致富理念。当海南开发的热潮刚兴起时,无数怀揣梦想的人们以及几百亿的资金流入海南,房地产在不经意中成了点石成金的捷径。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讲话”,内容随后被作为当年2号文件下发,紧跟在后面的就是中国房地产开发的浪潮。大批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仿佛一夜间冒了出来。据统计,1988年,全国房地产公司为3124家,此后3年,全国房地产公司基本上维持在这个数量;1992年年底,这个数字却一下子变成了1.2万家,到1993年又变成了3万多家。1992年,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额达44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0%。
这场来势凶猛的房地产狂潮首先是从海南岛开始的。当时,这座总人口不足655.8万人的海岛上,到处都挂着房地产公司的牌子,最多的时候居然有5600多家。1992年4月13日的《海南日报》讲了一件事:某房地产公司在海口市投资的25层大厦,刚破土就被抢购一空。还有人大概算了算,发现人口只占全国0.6%的海南,商品房却占到了全国总数的10%。
1993年,这一切被推到了顶峰。该前5个月的统计数字让西方经济学家目瞪口呆:中国固定资产的投资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69%。
早在1992年年底,英国《经济学人》就警告过:1993年的某一个时候,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将会出现危险的过热势头。外国佬的话音未落,意犹未尽者仍在做着暴富之梦时,1993年6月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突然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
紧接着,第二天,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一共16条整顿措施招招致命,一路高歌猛进的海南房地产热戛然而止。大量资金沉淀了,一大批被套牢的人和企业叫苦不迭,悔之不及。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
这场调控的遗产,是给占全国0.6%总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剩下的“烂尾楼”足足有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的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达到800亿元,而在全国金融系统留下的坏账就高达400多亿元,是积压房地产的重灾区。
1985年,海南人邢诒前把他在岛外挖得的“第一桶金”带回家乡,先开服装厂,后开房地产公司。“那时,海南土地的价格直线上蹿,让人心惊肉跳,刚到手的10亩地半年内涨了50倍,300多万元一亩,想不到吧?”
投身房地产业让邢诒前从百万家财的服装老板摇身一变成为亿万富翁。在事业顶峰期,他的资产一度达到两亿多元,拥有海口最高的楼以及10辆奔驰、皇冠、凌志等豪华进口轿车。他曾经以为自己手里的钱一辈子也花不完了,每天往裤兜里塞进两叠现金,左右两个裤兜,一边1万元,唯一的念头,就是在回家之前花个精光。
但一觉醒来,他却一无所有了,变卖家产也还不清欠款。他和中国的房地产业一起,在起步阶段就接受了这样的一次狂风暴雨的洗礼。
1998年:终结福利房 在1998年以后,单位分房这件事,人们只能听别人说说,或者是在影视作品中见到了。从这一年起,在中国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被彻底变成了回忆。
这年的1月,搞房地产的商人王石被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叫去,询问对房地产市场走势的看法。这被后来的分析家们认为是一件耐人回味的事情。
2月28日,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并亮明了自己的态度:“要
作个决定,今年下半年停止福利分房。”
1998年7月3日,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从这一刻起,原先的福利分房制度彻底被废止。
这不但是中国两种住房体制的转换期,也是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的分水岭。在南京市鼓楼区某小学当语文老师的常乐乐,是个既漂亮又爱笑的姑娘。可当她听到今后不再分福利房的消息,竟然哭了。她觉得很失落,很迷茫,“我刚到学校的时候,校长曾指着学校后边的一块空地说,3年后,这里就是你们的房子。当时我很高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买房子。现在国家不分房了,我自己哪有钱买啊?”
为了搭上福利分房的“末班车”,许多城里人连婚姻都开始功利起来,有的人还没女朋友,立刻到乡下相亲找个女孩结婚;有的结婚没几年,已经分过一套房子的,听说30岁以上的大龄单身青年也可以享受房改待遇,立刻与另一半“假离婚”。
福利分房成了闪电结婚的催化剂。当时,27岁的广东湛江人邹小伟与父母住一起,由于单身,单位的福利分房一直轮不上他。他和现在的妻子还刚认识100多天,根本没想着结婚,但如今听说福利分房要取消了,他与女友一商量,决定“为了房子”结婚。当时流行的一则笑话则是这么说的,某单位分房方案中规定,已婚者加3分。某君心底一算,自己就差一分,情急之下,在一家杂志上刊登如下征婚广告:现征一有意者共同生活,年龄不限!相貌不限!性格不限!男女不限!
当年那个对失去福利分房机会倍感失望的常乐乐,省吃俭用存了10多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2005年终于在南京近郊选中了一套住房。她发出了这个年代人们最常听到的那种感叹:“一辈子的打拼就为了一套房。”
告别了拥挤的居住记忆后,普通中国人又迎来了高房价的痛苦。2003年以后:房价与财富
2003年,关于房地产和财富这个话题,人们增添了不少谈资。
先是最新的《福布斯》“中国大陆百名富豪榜”公布后,人们惊愕地看到,涉及房地产业的富豪竟有35个,前10名富豪有6个是靠房地产一举暴富的。紧接着,富豪榜的大人物、上海农凯集团公司董事长周正毅“落马”,与他相隔不久,还有另两名房地产商人也因为经济犯罪而被“法办”,由此,他们所代表的房地产商人通过非法手段谋利的路径也被曝光,让普通人清楚地看到了财富和权力是如何勾结着掠夺社会的。在福利分房结束后的几年里,房地产热已经热到了何种程度?这一年的建材价格可以拿来衡量一番:水泥、钢铁等的价格有时候一个月要涨出3个价格来。
原先对贷款颇有顾虑的中国人,才过了没几年,就把“按揭”这个外来词语挂在嘴边。2000年5月底,建设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经过8年的发展后终于超过了100亿元,但此后仅过了5个月,就一跃变成了200亿元。那段时间,中国和美国的两个老太太的故事广为流传,燃起了许多人的消费热情。最流行的版本是这么讲的:中国老太太省吃俭用一辈子,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却没机会住了;而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享受了一辈子,临终前还完了银行的贷款。
2001年,“温州炒房团”这个让人们感情复杂的称呼第一次出现。当年8月18日,一个吉利的日子,157个温州人开进上海,3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第二年春天,另一群温州人来到北京,一下子就花掉2000万元。从此,武汉、青岛、深圳到处都能见到温州人的身影,他们“走到哪儿,涨到哪儿”的名声开始流传,一些地方的领导为了迎接温州炒房团,甚至亲自布置接待方案,把他们奉为上宾。而在房价高涨叫苦连天的普通人那里,他们的名声则不怎么光彩。
房价的上涨早就让一些人感到担忧。2002年元旦的前一周,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的魏杰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专访,并发表题为《2002,房地产的冬天》的访谈讲话,认为房地产已经产生了超过1993年的泡沫,而“2002年将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冬天”。魏杰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楼市不崩盘,我就去跳楼。”这句话为他在普通人那里赢得不少声誉,但这并没有阻止房价在此后几年继续疯涨。
关注过上海市中心的住宅区“申江名园”的人能轻易看出房价上涨的速度。2001年10月一期开盘时,这个繁华之地的房子价格是每平方米6000元,2002年年底二期开盘时是每平方米7000元,到2003年,每平方米的价格变成了1.1万元,随后是2004年的1.6万元,以及2005年的2.4万元。不到3年半,价格涨了300%。
在杭州,有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1年,一对儿兄弟做生意赚了30万元,每人分15万元,哥哥炒股,弟弟买了栋楼,2003年10月一结账,哥哥的钱还剩下6万元,而弟弟的楼卖了56万元,还觉得卖贱了。
从这时候开始,人们就得习惯在高房价底下讨日子。从这一年开始,那些没有房子的人,将眼睁睁地看着房价突破一万元、两万元,看着一次又一次地宏观调控最终换来房价新的增长。他们会逐渐习惯“房奴”、“蜗居”这些此前闻所未闻的词语,并且把买房的计划一再推延,目标地也离城市越来越远。
5月15日下午,一直还在看二手房的穆图,再次来到东三环一家经常光顾的房产经纪公司,尽管这里的二手房交易量已大幅下降,但房价相比上月不降反升,自己心仪已久的那套住房又涨了七八万元。穆图在博客中慨叹:“照这样下去,俺们全家人即使不吃不喝再奋斗两辈子,在这座城市也买不起一套住房了。”
第三篇:广播体操历史回顾
广播体操历史回顾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决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体操节目,并在同年11月24日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第一套广播体操推出两年多之后,在群众的要求下,1954年7月,国家又颁布了第二套广播体操。第二套广播体操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和调整,增加了运动量和动作难度。
由于前两套体操大量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内容,在1957年11月推出的第三套广播体操中,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在创编中,也请来多位武术大师。这套广播体操中国特色更强,这一特点也在后来的广播体操中得以延续。
1963年4月15日第四套广播体操正式公布。广播体操配乐中有一个响亮的男声开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第四套广播体操第一次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版。在动作上前三套广播体操的原则以简单好学为主,到第四套时候便开始趋于成熟。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体操运动曾一度中止。1971年9月1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第五套广播体操。
1981年9月1日,第六套广播体操正式与公众见面。其动作新颖、舒展,并首次配制了两支富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可以交替使用,以此来增加人们做操的兴趣。
1990年5月8日,国家体委又继续推出了第七套广播体操。还特意请来当时最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宁做模特。但根据后来的调查,人们普遍反映其动作难度较大,不便于掌握。
1997年6月20日,国家体委公布了第八套广播体操,得到了最广泛的普及。
我国发布的各版广播体操
▪ 第一套广播体操 ▪ 第二套广播体操 ▪ 第三套广播体操
(1951)(1954)(1957)
▪ 第四套广播体操 ▪ 第五套广播体操 ▪ 第六套广播体操 大众广播(1963)(1971)(1981)体操 ▪ 第七套广播体操 ▪ 第八套广播体操 ▪ 第九套广播体操
(1990)(1997)(2011)
▪ 世界真美好 ▪雏鹰起飞▪ 初升的太阳第二套中小学▪ 时代在召唤 ▪青春的活力广播体操中小学广
播体操 ▪ 七彩阳光 ▪希望风帆 ▪舞动青春第三套中小学▪ 放飞理想广播体操
第四篇: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专题辅导材料
一、建党纪念日的由来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遍到我国,经过“五四”爱国运动,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相继在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工人运动。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因被帝国主义密探发觉,会议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继续进行。参加会议的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十三人,代表全国各界五十七名党员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环境困难,不能查记“一大”召开的准确日期(后经过考证,得出“一大”召开的时间为1921年7月23日),因此
1941年党中央决定召开“一大”确定1921年7月的首日即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和纪念日。
二、党建三个历史阶段的成就
“第一个成就,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鸦片战争的爆发打断了大清帝国独自发展的道路,古老的中华民族经受了世界其他民族从而有过的磨难和痛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中国的有识之士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然而,由于帝国主义、官僚买办和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广大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的一次次抗争都最终都归于失败,未能从根本上改革中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总结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从而明确地指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人民和历史选择的结果。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摆脱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相比中国共产党诞生前80年的曲折探索,中国共产党在短暂的28年,就实现了三个彻底的改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三个彻底”的论断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取得的彪炳史册的伟业。
“第二个成就,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探索,虽然经历了很多曲折和磨难,但如总书记所说,变革是“最广泛最深刻的”,而且成就是主要的、巨大的。广大人民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在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在基本没有外来援助的情况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航空航天等事关国防安全的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极大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是中国人民挺直了腰杆。从1950—1977年,工业产量以每年平均13.5%的速度增长,从一个基本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国。在社会建设上,虽然面临着经
济的巨大困难,我们也高度重视教育、卫生、医疗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低水平的、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中国的预期寿命从35岁大幅度提高到68岁。在对外政治上,我们首先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美国以及后来苏联的霸权主义,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也是我们在80年代以来的改革中能够避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那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经受住严峻的风险考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所有这些成就,是在没有掠夺、没有殖民战争,在保证广大人民平等的基础上取得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所有这些成就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前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一跃成为全球经济第二大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面对新世纪的新挑战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超越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又超越了发展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而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中国迅速走出了
2007年以来金融危机的阴影,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无疑,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再次创造了一个奇迹。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在短短的90年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但打破了一个旧制度,而且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制度;不但经受住了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而且开拓了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长期执政60多年;不但改变了中华民族被奴役的地位,而且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可以说,90年来,中国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自豪地指出,“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些成就充分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建设和发展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90年所完成的三个成就,分别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阶段的成就,体现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里程碑,反映了90年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90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
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总书记使用“接续奋斗”这个词,生动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事业是一个需要不断接力的伟大工程,告诫全党全国人民要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党的成就,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不要把各个阶段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否则,就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只有坚持历史的连续性,才能对我们当前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更高的历史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就,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满怀信心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个成就,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清醒判断国情和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一跃成为全球经济第二大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面对新世纪的新挑战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
想,既超越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又超越了发展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而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中国迅速走出了2007年以来金融危机的阴影,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无疑,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再次创造了一个奇迹。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在短短的90年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但打破了一个旧制度,而且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制度;不但经受住了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而且开拓了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长期执政60多年;不但改变了中华民族被奴役的地位,而且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可以说,90年来,中国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自豪地指出,“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些成就充分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建设和发展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90年所完成的三个成就,分别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阶段的成就,体现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里程碑,反映了90年党的历史的主
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90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总书记使用“接续奋斗”这个词,生动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事业是一个需要不断接力的伟大工程,告诫全党全国人民要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党的成就,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不要把各个阶段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否则,就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只有坚持历史的连续性,才能对我们当前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更高的历史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就,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满怀信心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简单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
简单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
(1919—1927)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军民逐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敌后军民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逆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1945-1949)
1946年6月底,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国民党统治区掀起的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路线。“中间路线”遭到破产,人民民主统一阵线更加巩固和扩大。国民党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中。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全面建设(1949-1956)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左倾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左”倾(“Left” deviation)(Leftism)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左”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执行,便成为“左”倾机会主义或叫“左”倾冒险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出现过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1931~1934年,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在党内统治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理论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影响最深,危害最大。在社会主义时期,1957~1976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行为,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左”倾和右倾一样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因此既反对右,也反对“左”。
右倾
Right deviation
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在革命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坐失有利时机,甚至悲观失望,退却逃跑。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表现为不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斗争,而是放弃党的领导权,致使党不能组织有力的斗争。抗日战争初期,曾经犯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王明,在只要联合,不要斗争,“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以退让求联合的思想指导下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把抗日领导权交给蒋介石,严重影响了江南新四军的发展。右倾和“左”倾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
教条主义
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教条主义 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