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英文简历的差异与翻译原则
中英文简历的差异与翻译原则
李长江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1)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希望到国外企业和公司工作。英文求职简历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媒介。中英文简历在结构,表达方式与行文习惯上有很大差异,翻译过程中要关照这些差异,漂亮的英文求职信是求职成功的敲门砖。
关键词:简历;差异;翻译
1.求职简历的结构
求职简历又称求职资历、个人履历等,是求职者将自己与所申请职位紧密相关的个人信息经过分析整理并清晰简要地表述出来的书面求职资料,是一种应用写作文体。
求职简历最基本的结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四大项:其一是求职者的个人自然信息,如姓名、性别、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等内容。这项内容放在简历第一页的上部,以方便招聘者与自己联系。其二求职者所希望从事的职位,即通过所讲的求职意向。此项可放置在第一项,也可放置在第二项。其三是求职者的接受教育情况,如何时何校获何学历或者学位,把最高的学历或者学位放在最前面,然后依次往前推导。其四是求职者的工作资历经验,应该是与此申请职位相关的内容,可采取由近及远的顺序安排,也可采取将与所申请职位最相关的内容置前的顺序安排。上述四大项内容是必须具备的,其他内容如知识储备、具体技能、获得荣誉等均可酌情写入简历。
2.中英文简历的差异
中英文简历在结构和表达的基本内容上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必须纠正的一个错误观念是:英文简历是对中文简历的简单照搬,仅仅做翻译工作就可以了!事实上,两者有诸多的不同:
作用不同:对于国有企业或国内的公司、事业单位等,在招聘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英文简历通常起到对中文简历的补充作用,用来辅助说明你的能力、尤其是英文能力的强弱。而对于外资企业或外国企业,英文简历是求职必备选项。外企一般主要看求职者的英文简历,你的所有能力、素质的展示可能就来自于你的英文简历。
表达方式不同:英文简历应该符合 英语 国家人的习惯,而中文简历要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侧重点不同:英文简历的侧重点在于Keywords和Action Words。它们最能表现你的素质。
3.英语简历的类型
英语简历基本氛围时序型简历、功能型简历两种。
时序型格式按照逆时序记录你曾就职的职位,在罗列出的每一项职位下,你要说明你的责任、该职位所需要的技能、以及最关键的一点:突出的成就。时序型简历能够演示出持续和向上的职业成长全过程。关注的焦点在于时间、工作持续期、成长与进步以及成就。时序型简历适合于以下情况:
(1)你申请的职位非常符合你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
(2)你有在著名公司工作的经历
(3)你的升迁或荣誉具有连续性
功能型格式又称技术型简历,在简历的一开始就强调技能、能力、资信、资质以及成就,但是并不把这些内容与某个特定雇主联系在一起。职务、在职时间和工作经历不作为重点以便突出强化你个人的资质。这种类型的格式关注的焦点完全在于你所做的事情,突出你的技能而不是有关经历的时间。如果你符合下列某种情况,可以考虑使用技术型简历:
(1)跨专业求职,但你具有申请职位所需的相关技能
(2)你缺乏在著名公司工作的经历,职位不高或者缺少荣誉奖励
(3)你想避免给招聘者留下频繁更换工作的印象
(4)你的工作经历有中断
(5)从英语简历中,企业还可以看出求职者的英语水平。
4.英文简历的翻译原则
(1)回顾过去
首先,列出之前你的工作经历及教育背景。接着,写上所有具体的信息,包括以前任职的公司信息,当时的头衔和职责范围,取得的成绩如何,获得的证书以及教育程度。英文简历的汉语翻译要按照汉语的习惯,英语长句要翻译成地道的汉语流水句,简洁明快,重点突出。英语中名词、介词必要时可以转化为汉语的动词。
(2)表明目标
目标也是求职要求。你在求职的时候,一般雇主都想知道你的职业规划。这有助于他们了解你是否是此职位的最佳人选。在简历的开头你需要写上求职目标,英语翻译为 “Objective”,然后简短地写下你的求职要求。例如:“a position in advertising.”
(3)职责或成就
职责即是分配的任务。而成就是你取得的成绩-是你努力后的成果。雇主们都想知道你过去的工作职责是什么,但他们对你曾经取得的成绩更感兴趣。因此你在描述过去的工作时,那就稍作渲染一番吧!比如说:你过去的一项职责是人员安排,而你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你就可以写: “Solved scheduling conflict.”翻译成汉语:解决过人员配置冲突。
(4)调整简历格式
因为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所以在书写简历时,你可以使用缩写或是省略语。你可以略去句子的主语(例如:I, my manager),物主代词(my/mine, his/hers)甚至有时候可以省略冠词(the, a)。如果你想在一句话中列出一项以上的成绩,你可以用分号来代替“and”。比如:“I led an important project and my manager gave me an award” 就可以写成 “Led key project;awarded by manager.”
(5)使用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表示某个特定动作,例如:solved, managed, initiated, ccomplished,而am, was, have 和 had之类是被动动词。在简历中使用行为动词,会让你看起来像一个目标明确,充满活力的人,而这样的人正是绝佳的招聘对象。比如: “Managed a team of twenty employees”听起来就要比 “Was in charge of twenty employees.”更为有力。
知名国际企业录用人才的程序严格,大多数人都是以一份中英文简历开始塑造他在公司的形象。而对于大型跨国企业,英文简历(resume)的翻译尤为重要,它可能决定求职者能否进入面试,能否有真正展露自己才华的机会。不了解有关的常识和程式,不花费相当的心思来展示,单凭纯正娴熟的英文功底,不容易获得单位的青睐。在一大堆错误百出、英文表达能力低劣或平庸,毫无针对性和创造性的简历中,你的那份若能让人眼睛一亮,成功的机会必将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1] 韩萍, 实用英语写作与翻译模板[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2] 祁寿华,新世纪实用英语交际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李长江(1970-),男,籍贯:锦州,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联系电话:***
第二篇:中英文差异
首先是“静态与动态”,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此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呈动态。英语的静态特征具体说来有四点。
第一,名词化是英语常见的现象,换句话说,本来在汉语中可以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地方,英语常用名词。比如,我们想写“他很不开心,引起大家也不开心” He was unhappy, so others felt unhappy too.这样写当然也对,但是太平淡,我们考试时如能写出更精彩的句子,分数当然也会更高。我们完全可以把unhappy这个形容词变为名词用: His unhappiness made/infected others
unhappy.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写作的时候,学会适当地使用名词。He arrived so early, and I was quite surprised.→ His early arrival surprised me.同时汉语常用人作主语而英语多用物作主语。比如一篇六级模拟题范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Video games could do us harm without our knowing it.If proper attention is not paid to their side effects.再比如“他最终失败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可以这样写为: At last he failed.At last all his efforts were in vain.显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更容易为你赢得高分。He was outstanding among his colleagues because he worked very hard.→ His hard work/ efforts made him outstanding among his colleagues.第二,用名词表示作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以代替动词。比如,我们要想表达“他七十多了,但能吃能睡。” He still could eat and sleep.显然这样写不行,不能吃可不就死了吗? He was still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其实,也就是用一些在动词后加er或or形成的名词来代替动词。再比如你们现在觉得我上课上得不好,盼着下课,你想表达“这位老师上课上得不好,我们都盼着早点下课。” This teacher is not a good one, so we are eager to finish his class as earlier as possible.这句话这样写的话,不仅没有错,还很地道。可我们还有地道得多而且更简洁的写法: In this teacher’s class, we are all clock-watchers.这样19个单词的句子变为了8个单词的句子,而且更地道。也许有同学会问老师有clock-watcher这个词吗?当然……没有,可英美国家的人肯定懂,因为他们看时间的方式,也是钟表。当然英语造词是有一定规律的,很容易学会,以后有机会另作专项讲解。所以下次你要夸别人篮球打得好,记着可以怎么写: He is a good/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第三,名词的优势造成介词的优势。英语大量使用名词必然引起介词的广泛运用。比如“有人给他撑腰。” Someone supports him.He has someone behind him.第一句中的support与中文“撑腰”不是完全对等,因为support是中性词,而“撑腰”则是贬义。再比如“说完这些话,她就走开了。” After she finished her words, she went away.With these words she went away.学会用介词往往能使句子更加简洁,一句简单的话“他离开时,我送了他一件礼物” When he was leaving, I gave him a gift.On his leaving, I gave him a gift.第四,动词的弱化与虚化。简单的说来有些词既能当名词用又能当动词用,我们可用一些虚化动词(have, make, take, do)加上它的名词意义。比如 look→ have a look, take a look walk→have a walk, take a walk visit→ pay a visit to attempt→ make attempts damage→ do some damages to 比如:“Tom与老板吵架之后,就辞职了。” After Tom had a quarrel with his boss, Jack quit.After Tom quarreled with his boss, Jack quit.喜用名词,是现代英文固有现象。但千万切记,名词的使用要适当,并非所有地方名词优于动词,万不可滥用。况且,近年来英美不少学者认为名词的滥用造成英语缺乏生气。如果考生能够把握分寸,适当使用名词确也不失为写作之上策。思维方式制约着表达习惯。思维是写作活动的基础;写作不仅是语言活动,而且是思维活动(Kelly,1963)。汉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在语言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式思维则是概括的、抽象的(连淑能,1993)。汉语较少使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如“望梅止渴”中的“梅”与“渴”;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有的学生误将“桃李满天下”表达为“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而英语peach和plum并没有“弟子”、“学生”的意思,正确的表达应该是one’s pupils or disciples。再比如,在表达“下岗工人”这一说法时,有的学生写出了“off-duty workers”;而off-duty指的是“下班”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正确说法应该用laid-off workers。同样,“锅碗瓢盆” 抽象概括为cooking utensils,而不应按字面逐一翻译。
2.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的问题汉语的具体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导致语言中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不同(申小龙,1988)。思维的抽象性导致了英语的名词化(nominalization)倾向,构成了以静态为主的语言特色,并进而产生了介词优势,使英语显得虚、静和抽象;汉语多用动词,所以显得实、动和具体。现代汉语句法特点之一是“动词连用”,即汉语的—个句子里可按序排列出现多个动词。在英语中,一个句子只允许有一个主要动词,其他动词只能以非谓语形式或从句呈现。例如:The mastery of language is not an easy thing and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s.(语言不是随便就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英语用名词,汉语用动词。再比如,在表达“这本书太难了,我看不懂”时,学生通常会写出“This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it.” 而很少想到用介词词组表达的句式:“The book is totally beyond/above me.”
3.具体词汇与概括词汇的问题英语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现象,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多用表示整体概念的词,用词概括模糊。例如,汉语中的“伤”是各种概念词,可分为内伤、外伤,外伤再分为刀伤、烫伤等等。但英语很难用某个特定的词表示“伤”的种概念,只有“harm,injure,hurt,damage,spoil,wound” 等属概念词。学生受汉语的影响,通常用表示概括的词加上各种副词的方式,构成“动词+副词(ly)”结构,比如,“走得很快”表达为“walk quickly”;“跑得很快”是“run quickly”。英语中表示各种走姿的词汇很丰富,例如,stroll, trudge, plod, march, stalk, toddle, stagger等。此外,学生在写作时往往用一个笼统的词来描写一个具体的事物。例如:That was a very wonderful movie.这一句中的wonderful过于笼统,不如采用instructive或者moving等较为具体的词汇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4.词语搭配问题英语词语搭配是我国学生学英语最感棘手的地方,如果不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很容易出错。例如,“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各种知识”中的“学习知识”要是用英语表达成learn knowledge就不是很地道,应该用acquire, gain, obtain, gather等词汇与knowledge搭配;learn只能与something或某一学科搭配使用。再比如,在词语的组合上,吃苹果(to eat an apple),吃食堂(to have one’s meal in the dining hall),吃现成饭(to lead an idle life)等等,同一个“吃”字,英文中就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因此,学生若孤立地记单词,忽略了词汇的习惯搭配,写作中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甚至错误百出的现象。例如:“Mary won Jane in the speech contest.”中的“won”应改为“beat”。“win“和“beat”都可表示“赢”,但“赢了一场比赛”应用 “win“,而“赢了某人”则应用“beat”。
(二)句法方面1.时空观念问题
英语动词的时体范畴极为丰富。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态均受制于时空,在句子结构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则、次序,而且要求形式一致;而汉语语言形式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建构句式,要求并不严格(熊沐清,2001)。例如,“她行医至今已有三年了。”这句话中“行医”与“三年”不产生时空矛盾问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将之表达为“She began to practice medicine for three years to the day.“但按英语的时空观,“行医”是瞬时动词,而“三年”是一段时间,二者难以协调。正确的表达应是“It has been three years to the day since she began to practice medicine.”
2.连接词的问题
英语思维重视形式逻辑与汉语思维重视辨证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即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言形式的完整,句法功能呈外现形;而汉语重意合,即语言表现形式由意念引导,句法功能呈隐含形式。换言之,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多样的;而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多数情况下疏于语法,句间讲究意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性的。在英语和大多数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if,because,although,while等明确表达出来。因为,连接词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使表达合乎逻辑,同时结构严谨,文章紧凑。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往往不注意句间衔接,给人跳跃和不流畅感。例如,People learn English to use it.Som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abroad.Others learn it to read books and magazines in English or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English-speaking foreigners.若采用适当连接词,则改进为:People learn English for practical purposes: som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abroad, while others learn it to read or communicate in English.文章读起来就通顺很多。
3.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问题
申小龙(1992)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的分离,在语言上则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在语言上则重意合。Li & Thompson(1976)认为,形合的英语是主语突出
(subject-prominence)的语言,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指人或事物,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担任;而汉语是主题突出
(topic-prominence)的语言,句子的主语则大不相同,它们可以各种形式出现。除人或事物外,地点、时间、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主语。在词性方面,除名词、名词词组和代词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作主语。如“天空万里无云”就是典型的主题句。按照汉语思维,“天空”是主题,后面是评论主题如何。受此影响,学生往往把汉语的主题当成是英语的主语,造出“The sky has no
clouds.”这样的句子来。其实,在英语中这句话的主语是“万里无云”,天空只能作地点状语或用形式主语it来代替。因此,我们可以说“It’s cloudless”,或者“There is no cloud in the sky”。再比如,(1)读书可以增长知识。(1a)Reading books can acquire knowledge.(1b)One can acquire knowledge through reading books.(2)自从1978年以来,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a)Since 1978, China have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with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2b)Since 1978,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with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相信通过对比,哪一句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读者自可判定。
4.句式主、客观倾向问题
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他们对主体与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汉语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思维模式(张海涛,1999)。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汉语里,采用有生命的人或物作主语总是占绝对优势。受此影响,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沿用汉语的思维,极少采用非生命指称主语,学生英语作文中常常出现“I think”,“we must”,“someone says”,“you should”,“let’s” 等主观倾向明显的表达,少用“It can be argued that”,“It is estimated that” 等句型结构。例如,“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 用汉语表达则为“托马斯·杰斐逊对美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英语写作中,善于用非人称主语句,可有效地减少汉语腔。再比如,“不同的人对考试有不同的态度”。(a)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examination.(b)Attitudes towards examination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显然b句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更趋客观、公正,让人容易接受。5.过多使用简单句的问题
句式有变化指的是一定的意义要用合适的句型来表达,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采用适当的句型来表达内容,包括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主动被动句、长句、短句、疑问句、插入语、独立成分等;二是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合理,包括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解释关系、概括关系、顺序关系、让步关系、对比关系、转换关系等,这些逻辑关系均有适当的过渡词来连接,只有在句式上有了变化,才能谈得上成为一篇好文章。如表示因果关系的就有accordingly, consequently, hence, therefore, thus, so, in consequence, as a result等。试比较下面的例子:
原文:I will never drive a car again.I had an accident today.I was driving up Fourth Avenue.I saw a bright yellow car.It was driven by a little old lady.She obviously did not see the stop sign.I could not stop in time.She ran right into me.Then she called me a “young hoodlum”.本段落由九个简单句组成,读起来单调无味,毫无感染力,通过变换句式,改进为:
I will never drive a car again.(简单句)I had an accident today when I was driving up Fourth Avenue.(复合句)I saw a bright yellow car which was driven by a little old lady.(复合句)She obviously did not see the stop sign, and I
could not stop in time.(并列句)She ran right into me.Then she called me a “young hoodlum”.(简单句)这样,原文经改进,句式有了较大的变化,读起来觉得内容特别,令人回味,效果完全不一样。
(三)语篇方面
1.语篇的开头
Kaplan(1966)认为东、西方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操汉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spirality)的,而操英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
(linearization)。思维方式不同,文章重点信息的布局各异,影响信息的传递。英民族重直线思维,习惯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首先说出,而汉民族习惯于从侧面说,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根据Scollon(1991)的观点,亚洲人在谈话时一般延迟话题的介绍,采用一种“亚洲归纳”式思维模式,而西方人一般在谈话开始就引出话题,采用的是“演绎模式”。Kaplan(1972)也曾指出,英语段落的发展是趋向于直线性,推理性的;而在一些东方语言中,段落组织的发展却可称为是在不停地兜圈子,即从多侧面迂回表达而不直接写明。由此,在用英语写作时,有些中国学生使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却不知道这种结构很难被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所认可,这样的英语作文很可能被认为文理不通、缺乏连贯。在表达思想时,英语民族的思维更直截了当,他们习惯把要点放在前面说出,然后把次要的信息一一补进。例如:英汉两民族学生同样向美国某大学写一封申请奖学金的信,英民族学生喜欢单刀直入,在开首段便说:“I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a university scholarship”,而中国学生大多喜欢将这句话放在中间或最后点出。再比如,在表达“看电视的坏处”时,许多学生的首段大都不写电视带来的坏处,而是先用一个段落陈述电视的好处,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实惠,绕了个圈子后,再回到题目上来指出其缺点;而英文的写作规范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2.语篇的发展
西方思维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英文写作要求观点鲜明,符合逻辑,首尾统一。一个段落、篇章,开头以主题句点明主题,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层层深入,辅助句紧扣中心思想。段落的线性发展围绕主题展开,先陈述中心意思,后分点论证说明,使主题句的内容展开,并为后面的内容作好铺垫。英语的段落是文章的缩影,无论哪一种体裁的文章,每一段落都包含了一篇文章所包含的全部要件:(1)首句或尾句点明主题,这是英美读者所期待的交流方式;(2)将该主题细分成一系列小论点;(3)用具体例子和阐述支持各个小论点;(4)发展中心论点,并把该论点与其他论点联系起来;(5)运用该中心论点与其他论点的关系,对事物进行说明,得出结论或引出新论点。而汉语由于受到思维模式的限制,反映在语言上,习惯于绕圈子,常常先避开主题,从宽泛的时间和空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把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这种从次要到主要、从相关信息到中心话题的话语组织模式是逐步达到高潮的渐进式模式;再就是不论词句还是篇章,形态标志都不明显,语句之间靠一种隐藏的、内在的句法或逻辑关系来相互衔接,注重意义上的连贯,以神统形。
3.语篇的结尾
汉语主体思维的主观性强烈,往往对读者的判断力持怀疑的态度,表现在写作上是作者结尾结论化倾向,即由作者出面给出结论,它是语篇结束的标志。仍以“看电视的坏处”为例,不少学生在结尾发出了“让我们充分利用电视的好处,克服看电视带来的坏处”的呼吁,符合汉语“合”的模式。英语民族强调“物我分立”,其思维强调客观、公正。写作追求最大限度的客观性,使读者确信作者并未搀杂个人观点为目标。他们往往摆出大量的事实数据,让作者得出自己的结论,其文章往往呈现无结论化倾向。比如,在一篇题目为Making our city greener的文章中,中国学生在结尾处喜欢喊口号,发出强烈的呼吁,如:Let’s join hands and take some efficient and urgent measures to make our city greener and greener.或者用You should make your effort to make our city greener.Just do it from now on.等等。实际上,这样的口号式结尾不但没有力量,反而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更好的英文表达是Urgent and effici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top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ake our city a more comfort place to live.
第三篇: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
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
英文题目: On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English Teaching
学生姓名: 高 琴
班 级: 06 级 英 语 班
专 业: 英 语 教 育
学 号: 09931137
指导教师: 陈 珍 珍
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
二零一一年五月
目 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引言................................................................
11、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分析..........................................
1(一)教育文化差异................................................1
(二)节日风俗文化差异............................................
2(三)婚礼习俗文化差异............................................
3(四)宗教文化差异................................................3
(五)中英饮食差异................................................3
(六)中英思维方式差异............................................
4二、中英文化背景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4(一)中英文化背景差异与英语教学的关系............................4
(二)从日常对话入手.............................................4
(三)在教学中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5三、应用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促进英语教学..............................
5(一)有意识地将中英文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中..........................5
(二)通过以下方式................................................51、实践法....................................................
52、比较法....................................................
53、专题讲解法................................................
5四、结论...........................................................6
五、致谢词.........................................................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我们应加强英汉文化对比研究,分析中西文化在教育文化、节日、婚礼风俗文化、宗教文化、思维方式、饮食文化的文化渗透,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
英汉文化 差异 交际能力 教育文化 思维方式
Abstrac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analyzing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etiquette and festival custom,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weed ,custom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the religious culture ,thinking ways,the culture of die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difference;communication
ability;the culture of education;thinking way
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
On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English Teaching
09931137 高琴
引言
现今,英语对我们越来越重要了,要想学好英语,首先,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教学要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好英语。下面,就教育文化差异、节日风俗文化差异....等方面探析中西文化差异和中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分析
(一)教育文化差异
1.教育宗旨
中国教育的宗旨主要是要让儿童、青少年一代接受社会的各种规范,以适应社会;西方教育的宗旨则是让儿童固有的各种能力获得良好发展。例子:一位中国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读书会有前途的,不读书,你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西方家长:你喜欢什么课或爱好?爸爸给你报兴趣班。
2.教育内容
由于中国偏重于从社会需要来运作教育,因此,教育内容被局限在《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上。而西方教育以个人为出发点。凡能增加个人利益的知识、技能等,都被纳入教育内容之列。例子:从我们小时候开始,我们学习的课程就是语文等等,对我们走向社会有很大帮助,很少有关于如何提高个人利益知识的书。这使我们在交际方面、为人处事方面表现不是很好。而西方国家,他们很早就接受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比我们处理好。
3.教育教学方法
中国老师:同学们,看黑板,跟我读“a、b..(表情严肃)
西方老师:同学们,有什么观点提出来。(表情亲切)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方法,强调上行下效,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并且教师非常严肃,给学生感觉很难相处,而西方教师比较亲切,师生相处也非常融洽。在教育方法没有什么限制。
4.教育活动主体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两个基本的因素。例子:在微软总部有一千多名中国人,但很少有人进入管理层,问起原因。微软公司负责人说,中国人在那里是非常好的工程师,但他们很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对老板说“不”,没有想象力,开会不发言。
不是说中国人不善于表现自己,而是由于中国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是一种不信任的态
度,不相信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中国人太习惯按照别人的思路去做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西方人则相反。西方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5.师生地位
中国的教师和学生,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自然有了上下尊卑之分。在西方的教育概念中,无论“引出”或“引导”,都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为前提。从以下可看出:
对考试不及格的人
中国教师:你们几个怎么又不及格?你们几个影响了全班的成绩,知道吗?下次再不及格,你们几个就不用来上学了。
西方:跟老师说说是怎么回事?是老师讲课你们听不懂呀,还是试题太难了?
6.教育教学效果
“守成”与“创新”是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都要面临的任务。中国注重“守成”、死记硬背,模仿型。而西方则注重“创新”。让学生敢于怀疑与探索。因此在教。学效果上,西方更胜我们一筹。
7、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严重的学生,反而被淹没了。
8、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例一:小明在学习方面有些困扰,跟爸爸说。爸爸对小明说:“我小时候也发生这样的事,你只要。就一定会。同样在英国也发生这样的事,小孩的爸爸没有说什么。让孩子慢慢尝试、慢慢接受、懂得。
从上例看看出,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而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孩子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
(二)节日风俗文化差异
1、节日的起源
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重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读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以下表可清楚看出这一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起源 西方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起源
春节 岁时农节 复活节 宗教节祀
元宵节 岁时农节 主显节 宗教节祀
清明节 岁时农节 情人节 宗教节祀
端午节 岁时农节 圣诞节 宗教节祀
七夕节 岁时农节 感恩节 宗教节祀
2、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岁时节令:指由年月日和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
3、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例如基督教的‘圣诞节’(纪念耶稣的节日)、‘复活节’(耶稣复活)、‘主显节’(纪念耶稣三次向世人显示其神性),西方其它主要传统节日也都具有宗教色彩。“情人节”是为纪念一个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感恩节起源于美国马萨诸州普利茅斯早期英国移民为感激上帝的恩赐和印第安人的帮助。
”
(三)婚礼习俗文化差异
中西婚礼本质的区别就是氛围不同。中式婚礼要求有热闹的气氛,人气越旺越好,所以中式婚礼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裕、人气旺的庭院或酒店;而西式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通常都是在教堂或其它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给人一种有条不紊、冷冷清清的感觉。
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而西方婚礼完毕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无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中国的婚礼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传统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
(四)宗教文化差异
1.中西方宗教教义的差异
1.1 佛教的教义
佛教是我国的国教。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道传统文化互相影响、融合。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知道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佛教反对种族制度的不平等,主张众生平等,倡导生死轮回、善恶报应,劝人在世从善等。
1.2 基督教的教义
众所周知,《圣经》里面不仅记载了许多的历史事件还包括了基督教教义。虽各宗派说法不一,但基本教义大致相同,主要可归纳为下述四个方面:其一,”创世说“。《旧约创世纪》说,神用五天时间造出了自然界万物,第六天造人,第七天歇息。基督教认为上帝是无所不能、无往不在。其二,”原罪说“。基督教经典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由于受蛇的诱惑,吃了禁果,违犯了上帝的禁令,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人类世世代代都有了罪。三,救赎说。基督教认为,整个人类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原罪“,是无法自救的。人既然犯了罪,就需要付出”赎价"来补偿,而人又无力自己补偿,所以上帝就差遣其子耶稣基督为人类受死亡,流出宝血以赎信徒的罪。其四,天堂地狱说。基督教认为,现实物质世界是有罪的,也是有限的。
2.佛教与基督教教义的比较
佛教讲究的是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种善因得善果,基督教强调人生来就有罪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上天堂。佛教教义中强调集谛,灭谛就是要找出苦恼的原因然后消除这种苦恼。基督教教义强调的是罪恶的根源,要去赎罪。
(五)中英饮食差异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注重营养,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西方国家,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而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所以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由于西方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所以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我们健壮:高个、长腿..而中国人则相反。
3、饮食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宴席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
(六)中英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如在感知时间(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达组织,系统介绍东方为整合型思维,西方为分异型思维。试看句子“我今天在朋友家吃了顿饭“,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地点可以被整合到主谓宾之内,而这句话在英语中的顺序是“我吃了顿饭,在朋友家,今天”或“今天,我吃了顿饭,在朋友家”,其中的主谓结构“我吃了顿饭”不可被分开。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教室里有一个学生”(汉语的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则说“There is a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英语的先局部而后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如受汉语思维影响,英语要表达“我家有四口人”,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错误的句子:My family has four people.(先整体后局部)正确的说法: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体)。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而且句子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有序:eg:“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了然于胸。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间的逻辑联系不易从外表看出。传统的中国人仿佛是面朝过去站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看成是在前面,而把待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而英国人的说法则恰好相反。
二、强调中英文化背景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中英文化背景差异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文化起重要作用,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
(二)从日常对话的入手
可以让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礼仪和礼节等文化。英语中的口语从称呼、问候与告别、介绍、称赞与应答、打电话...等谈论。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而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表达,而这样表达所反映的文化。如一位女儿对其父亲说:“Dad,I broke up with Tom last month。” 父亲说: “My daughter,he is not your kind of boy,you ' ll find your Mr。Right,and I'll walk you down the aisle someday。”这句话通常是父亲对女儿说的,总有一天我会把你给嫁出去。由于两国文化风俗的不同,所以在表达方式、词语的用法..等用法上的差异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三)在教学中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我们知道一些词汇具有最基本和明显的字面意义,但许多的英语词汇除了本身的含义,还有社会意义、词汇与情感意义..等。在英语中一些句子和词汇不能逐字翻译。比如说,在英语中当我们说一个人在“talk horse”是什么意思呢?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而牛占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说一个人说大话,就说他“吹牛”。而英国文化是一种“马”的文化,我们说“吹牛”,他们却说“吹马”。它们真正的含义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三、应用中英文化背景差异促进英语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修养,培养其文化意识,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和方法来达到其目的。
(一)有意识地将中英文化知识融与教学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导入和渗透, 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课文中有许多关于英美国家文化的内容, 作为教师要结合课文, 拓展英国文化知识, 多方面地了解英语国家背景知识。
(二)通过其他多种方式
除了利用课堂和教材外,教师还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多收集有关英语文化的素材,故事、图片、照片、实物等,其至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英语国家图片、实物,让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知识。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观看一些原版英文电影录像都是英语国家本族人所演绎的,这些音像资料具有浓厚的英语文化气息。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一些地地道道的英语,还能了解到许多英美风土人情和文化,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下方式来导入。
1、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模拟或实地现场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这里就有一例关于实践法
例:东莞市横沥镇小新星英语学校以童话剧表演为主,吸引学生兴趣,最近东莞市开办“星星火炬”活动。小新星成员踊跃参加、努力奋斗、以话剧表演获得全市第一名。
2、比较法:教学中可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学习文化。让学生感受英美文化气息。这样可以使学生既能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一举两得。同样这也有一例:“留学生小芳参加一个聚会派对,一外国人对她说:“You look so beautiful。本来小芳想说:“Where ,Where。心想,外国人喜欢直话直说。把我们中国人的谦虚当虚伪。比较下最后说:“Thank you.The same to you!从此例可看出比较法对我们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3、专题讲解法:某校为使学生更加了解英语,特意开了有关“英语文化知识”的讲座,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有关历史、政治文化背景...,这次专题讲解,让学生国家更加了解英国国家文化知识和增强其跨文化意受益匪浅。为英语学习做好铺垫。
从上例可知,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学生不仅可以对这一文化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结论
在英语教学中, 不仅要重视英语语言的学习, 同时要挖掘教材,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引发学生对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水平。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致谢词
寒窗数载,五年大学生即将结束,在此我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陈珍珍老师,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开题报告到写作提纲,一遍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参考文献
[1]中英文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李领军,牡丹大学出版社,2010,2[2]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曹加品,希望出版社,2010.8
[3]论外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差异,孙瑞梅、郑德斗,临师范学院出版社 2000.2
[4]从中英应酬语的比较看英语教学,蔡小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5]从英汉不同思维模式解读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陈利红,贵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6]Baugh.Alebert C Thomas cable(2001)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26-132
[7]The Institution China in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of China :Review On Institution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orient.DENG XU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Economic Administration of Shenyang nomal University。
[8]he Introduction and Absorption Werstern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China FENG Xiang-ri
[9]Richards J.C.and Theodore S.R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0]《Dornyei.I 1998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第四篇:叙事差异与翻译变形
叙事差异与翻译变形
摘要:从叙事视角、叙述动力和意象添加三个方面研究小说翻译,对其中的增删等变形现象从叙事学角度进行阐释,研究者发现许多变形虽有意识形态的考虑,但更多则是中外叙事差异或译者叙事策略所致;中外叙事差异与译者的叙事意识和叙事能力所引发的翻译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文的艺术效果。关键词:小说翻译;翻译变形;叙事差异;艺术效果 一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叙事活动的基本要素,有叙事活动就必然涉及叙事视角。我国叙事文学经过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发展到后来的明清小说,叙事文学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也形成了我国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叙事的传统。明清小说导源于宋元话本,但也深受历史叙事的影响,因此明清小说基本上采取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又带有话本的许多痕迹。与我国叙事文类的发展历史不同,西方叙事文类经历了一条“从神话传说——史诗悲剧——罗曼司——小说的历史过程”。这种独特的发展道路使得西方小说在叙事视角上与我国的传统小说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这一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20世纪初受到西方小说的严峻挑战。”从当时外国小说翻译中我们发现,深受中国叙事传统熏陶的译者在面对外国小说时,是如何徘徊和游走于两种不同的传统之间、在当时尚无成熟的翻译文学可资借鉴的情况
下,译者有意无意地师法中国叙事传统,力求译本能为熟读中国传统小说的读者所欣然接受。
我们先以周氏兄弟高度赞扬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中哈代的首部汉译小说《回首》为例。这部短篇小说中,哈代在第三人称叙事的主旋律中偶尔采用人物视角,以增强小说叙事的丰富性和借以刻画人物形象。如:“butcontrary to the landlord’s expectation,as he stood conning itthrough the yet unshuttered windows,the solitary object,onreaching the corner,turned into the hotel-front,and drove upto the door,”其中“the solitary object”之前是第三人称叙事,之后作者将第三人称视角悄然转换成了人物视角,使读者从先前的“听”转换成了“看”,无疑增加了叙事的生动性。周瘦鹃的译文是:“谁知那主人私心的揣测,却偏偏和事实相反。原来那车儿竟从街上辘辘而来,直到旅馆门前。”“那车儿竟从街上辘辘而来,直到旅馆门前”的原文本来是旅店老板透过窗户所看到的,但译文中“原来”二字的使用,使得从旅店老板这一人物视角所进行的叙事就变成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叙事。译者对叙事视角的调整,使原文叙事视角的丰富性为译文叙事视角的单一性所取代,从而使该句译文失去了原文多视角的生动与活泼。周瘦鹃有时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原文第三人称叙事中的某些部分转换成人物视角进行叙事,如:“she knew who that ene-my was,and shuddered,”该句的译文是:“罗雪德一听得仇人两字,不由得不颤了起来。想那仇人是谁,我明明知道的。”“想
那仇人是谁,我明明知道的”是罗雪德的视角,原句的第三人称叙事显然被拆分为第三人称叙事加人物视角叙事两种模式。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叙事感染力,不过小说叙事视角既忌讳单一呆板,也忌讳突然频繁的切换。
狄更斯的david copperfeild第一句是:“whether i shalltum out to be the hero of my own life,or whether that situation will be held by anybody else,these pages must show,”林纾的译文为:“大卫考坡菲而日:余在此一部书中,是否为主人翁者,诸君但逐节下观,当自得之。”林纾将原文的第一人称叙事改为第三人称叙事,或许是他意识到当时的中国读者熟悉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并不了解或不习惯第一人称叙事。其实,中西叙事差异使译者改变小说中部分句段甚至整部小说的叙事视角,这在清末小说翻译中并不少见。“1903年《绣像小说》的《华生包探案》„„译者更删掉了华生作为叙事人的身份,故事由中国传统所没有的第一人称叙事,变成中国读者熟悉的叙事方式。”刘树森认为,“对于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原作,近代中译文本保存或改变其叙述者与视角的比例,约略各占一半”。叙事视角的转换不仅发生在英文小说汉译中,而且也出现在汉语小说英译里。
《红樓梦》第32回的一个片段:“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杨宪益的译文是:“this surprised and delighted tai-yu but also distressed and
grieyed her,she was delighted toknow she had not misindged him„surprised that he had beenso indiscreet as to acknowledge his preference for her operily.distressed because their mutual understanding„”
申丹认为,“原文中的‘所喜者’、‘所惊者’、‘所叹者’为叙述者的评论,冒号后面出现的则是用自由直接引语表达的黛玉的内心想法。也就是说,有三个平行的由叙述评论向人物内心想法的突然转换。译文则从头到尾都采用了叙述者的话语来表达这三个平行的突然转换”。译文将自由直接引语中人物的叙事视角转换成全知视角,使原文的鲜活变成了译文的冷漠,难免留下遗憾。二 叙述动力
“任何一件虚构性叙事作品,都离不开动力元,所谓动力无便是推动本文变异的因素。”我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和书场传统的影响,情节而非人物往往是小说叙事的动力,这一点在章回小说的常见煞尾“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可以说我国传统小说大都是“情节动力”型的,或者说“中国传统小说正是在对故事的热衷、对情节完整连贯的追逐、对因果逻辑的笃信中形成了叙事结构的情节模式”。清末民初的小说译者,由于深受中国古典小说的熏陶,在翻译外国“情感动力”型小说时,面对熟读传统小说的读者,难免会有意无意地向传统的“情节动力”型小说借镜,删减或变通原文中与情节推进关系不大的部分。如摘译部分词句是常见的一种删减形式。《回首》原文中有一段80
多个英文单词的景物描写,译者只选译其中的一句“一个黑点,一路上摇曳而来”,将其余部分悉数省略。究其原因,或许是译者认为那样的景物描写对故事情
节的发展并不重要。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中有如下一段:“嗟夫。人生寿命。盖与时光相逐而俱逝也。汤姆到圣格来家已二年矣。彼虽离去,其亲爱难释之骨肉。而意中犹有余望。意主人将来赎之。故亦不甚忧郁。”译者不仅对原文做了较大的压缩,把作者用于比拟感情的竖琴省略了,而且将汤姆“不甚忧郁”的原因由原文的回顾逝去的时光变成了“意主人将来赎之”。张坤德在翻译《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继父诳女破案》时,将故事开头福尔摩斯与华生之间十几段的对话统统删去,仅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余尝在呵尔唔斯所,与呵尔唔斯据灶觚语。清谈未竟,突闻叩门声„„”虽然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对话与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多大关系,但却并非作者的闲笔。“原作中提示情节的谈话成了文人间无谓‘清谈’,有意的氛围营造、情景设置在译者的眼中变成无用之词,这表明当时的译者看中的只是案件的故事情节,并不太关注细节文字的艺术效果。”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继父诳女破案》而言的,但《回首》和《黑奴吁天录》中的例子何尝不也是这样呢。
整段省略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中也并不少见。“中国读者的小说阅读心理历来以娱乐为主,读的是故事和情节,注重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较少注重景物的描写,尤其对于西方小说中大段的繁琐的景物描写,并不太能够体会其烘托人物性格的功能。因此,在晚清译
者的笔下,此类描写或者被大段删除,以加快叙述节奏,如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巴黎茶花女遗事》等,都删去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大段的删除不仅存在于晚清小说翻译中,“五四”前夕的译文《回首》也不乏类似的情况。哈代用一整段来描写旅店老板安顿好罗雪德和与她私奔的施密都齐后的心理活动,尽管旅店老板对两位客人之间的关系感到疑惑,但看到施密都齐出手大方后便将这些疑惑弃之脑后,仍然殷勤周到地为他们服务。通过这段描写,作者不仅丰富了旅店老板惟利是图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试图让读者透过旅店老板的心理活动,意识到这对男女客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为下文的叙事埋下伏笔。不过作者这样煞费苦心的安排,却被译者给整段地省略掉了,这不能不说是与译者和读者对“情节动力”和“情感动力”两类小说的叙事模式的熟悉程度和认识有关。除了景物和心理描写,有些展示人物性格的动作细节描写也成了译者省略的对象。《回首》中有一段通过动作细节刻画人物性格:“no sooner was he gone than laura,(1)with a rapidity which contrasted strangely with her previous still-ness.made fast the reins to the comer of the phaeton,and,(2)slipping out on the opposite side,ran back with all her misht down the hill,till,(3)coming to an opening in thefence,she scrambled through it,and plunged into the copse which bordered this potion 0f the lane,”(句中的编号为本文作者所加)“罗雪德一不见了她情人的影儿,一猛可里把那缰儿扣在车角,一翻身下车,没命的向着山下奔去。”@原文叙述的是罗雪德和施密都齐过了大道上的关栅后迷路,施密都齐下车去探路后,罗雪德的一系列动作。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清楚地看到,译者只保留了大意而略去了不少细节描写,如(1)“动作迅速敏捷与先前的僵硬形成鲜明的对照”,(2)“从车的另一边下来”,(3)“跑到篱树的一个豁口,攀过这个豁口,进入了小路旁边的灌木丛”。作者通过(1)句的描写,试图展示罗雪德果敢的性格;(2)句则说明她临危不乱和精明,即向相反的方向跑去;(3)句说她进入灌木丛,表现得机警和无畏。可以说,这些细节描写是作者为刻画罗雪德的性格而特意安排的,但译者或许以为这些描写与整个情节进展关系不大,故而略去部分不译,因此应该说是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译文的艺术效果不能不打折扣。
与上述省略相反,译者有时会依据“情节动力”型小说的模式对原文予以添加。《回首》中罗雪德的丈夫与罗雪德的父亲之间的对话就是—个典型的例证。
“i have every right!”insisted james./“how do you make that out?”/“i have the right of a husband.”/“whose husband?”/“hers.”/“what?”/“she’s my wife.”/“james!”.那乾姆司朗朗的说道:“我自有权力。”老绅士道:“有什么权力?”乾姆司道:“我有做丈夫的权力。”老绅士大惊道:“谁的丈夫?”乾姆司悄然答道:“自然是她的丈夫。”那老绅士听到这里,更大的吃了一惊,呆着问道:“你怎么说?”乾姆司又悄然答道:“她是我的
老婆。”那老绅士只大喊了一声乾姆司,却说不出旁的话来。(下划线用以显示译者添加的部分。)上述对话中,原文除第一句指明言说者外其余部分均未指明,但读者不难从上下文和对话内容明白谁是言说者。译者不仅为除第一句的各句添加了言说者,而且还根据自己的推断,为大部分句子的言说动作增添了修饰语,如:“大惊”、“悄然”等。有着深厚书场传统的中国古典小说,倾向于将说书人声音上的抑扬顿挫和表情上的喜怒哀乐诉诸于文字,使小说读者有身临书场的亲切感,如《红楼梦》和《水浒传》中有不少“笑道”、“骂道”、“喝道”、“笑着弯腰拍手道”等。因此译者的这些添加,对于熟悉我国古典小说的人来说,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翻译小说中出现的上述省略、概述、添加等变形,虽然不排除译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但中西叙事差异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因。三 意象添加
“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必须把意象、以及意象叙事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进行正面而深入的剖析,才能贴切地发现中国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采之所在,重要特征之所在。”这番话虽然是针对中国叙事文学说的,但我们在清末民初的不少汉译小说中可以看到中国意象。例如《回首》作为一部短篇小说,译文就有“梨花”、“玉”、“樱桃口”、“柳腰”、“鸳鸯”和“徐娘”等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意象。这些意象为原文所没有,但译者却不厌其烦地加以使用,其中“玉”和“樱桃口”或其变形“香樱”就分别出现四次,“柳
腰”和“鸳鸯”分别出现两次。在程小青翻译的《海军密约》中,女性人物安娜“貌颇呋丽,肤色雪白,柔腻如凝脂,双眸点漆”,俨然一位标准的东方美女。在晚清其他翻译小说中,中国意象的添加也不在少数。如《回天绮谈》中就有:“出了一个年约二八,花枝招展的美人。纤腰娜袅,好像个迎风的杨柳一样。”《电术奇谈》中有:“一声门响,袅袅婷婷地走进一个美人。真是眼含秋水,眉展春山,杏脸桃腮,柳腰云鬓,倒把仲达吓了一惊。”《毒蛇圈》有“腰似迎风杨柳”、《情中情》有“唇染朱樱”、《黑蛇奇谈》有“两弯似蹇非蹇龙烟眉”。小说翻译中“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女性形象为依归”的意象添加或改动似乎并非个别译者的情有独钟,而可能是面对中西叙事的巨大差异时,译者出于自身的审美习惯或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期待所作的翻译变形。四 结语
小说翻译中的变形,翻译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已经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小说毕竟是叙事文学,其中由于两种文化的叙事差异和译者叙事策略所引发的变形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意识形态之外,从叙事学的视角对小说翻译中的变形予以分析,我们有望对小说翻译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叙事学视角下的翻译批评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学界在探讨了将叙事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性、适用性之后,有必要深化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叙事学视角下小说翻译批评的路径、方法和模式,进而丰富和深化小说翻译研究。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对小说翻译
中的变形进行分析,旨在对如何深化叙事学视角下的翻译批评进行尝试,努力为这一新领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第五篇:中英文简历
小 丽
基本情况:性别:女年龄:25户口:重庆
电话:86-***/86-023-67791670邮箱:elle.xiaoli@gmail.com
教育背景:
西南政法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院 法律英语专业2007~2010 重庆 ◆ 将于2010年7月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四川外语学院 英语系 英语翻译专业2003~2007 重庆 ◆2007年7月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
实习经历:
重庆康辉旅行社欧洲部 实习生2007.02~03 重庆 ◆ 康辉旅游集团为行业领先的大型旅游运营商
◆ 设计旅游路线,参与旅行社网站制作,销售旅游产品,旅游咨询
工作经历:
重庆全球采购中心外展部 临时助理2009.05 重庆 ◆ 协助全球采购中心会筹备“第十二届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 ◆ 培训志愿者
◆ 会议期间负责综合调度,管理机场组志愿者,担任现场翻译
会议稿件翻译2008.10 重庆 ◆ 组织人员为重庆巴南区招商局翻译“精密机床、精密模具制造及教育培训与产业园区项目”规划初步方案并总校全部译稿
◆ 独立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所翻译该项目的初步方案
法律稿件翻译2008.10~12 重庆 ◆ 为宋雷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内翻译大量法律稿件
“跨国公司投资重庆经贸洽谈会” 志愿者2008.07 重庆 ◆ 随行翻译和对接项目现场翻译
◆ 外宾接待
西南政法大学留学生部 对外汉语主讲教师2008.04~07重庆 ◆ 编写教案,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 带领美国留学生进行重庆一日游,介绍重庆人文历史
“英语沙龙” 主办人2008.03~05 重庆1
◆ 主办“英语沙龙”,拟定活动纲领与计划,主持第一期“英语沙龙”
◆ 组织“英语沙龙”成员春游
商务会谈现场口译2007.10 成都 ◆ 独立担任重庆顺方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与德国公司代表商务会谈现场口译
中国(重庆)国际教育展 志愿者2005~2007 重庆 ◆ 协助院方代表为来访者答疑解惑
◆ 现场口译
英语家教2005至今 重庆 ◆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成绩和英语综合能力
四川外语学院院学生会外联部成员2003 重庆◆ 联络赞助商,筹集活动资金,参与活动策划
获奖情况:
2003年至2007年多次获得四川外语学院奖学金
2007年代表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参加重庆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暨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西
南片区预选赛获优胜奖
2007年获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校园十大歌手称号
2003年获四川外语学院综合技能大赛暨演讲比赛优胜奖
能力资格:
2007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八级(TEM 8)考试
2007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八级(TEM 8)口语与口译考试
2007年取得机动车(C1)驾驶证
2006年获剑桥商务英语(BEC)中级证书
200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导游员资格证书
熟练应用OFFICE系列软件
兴趣爱好:
阅读;音乐;运动;驾驶
Xiao Li
Tian Yi Xin Cheng,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40114786-***, 86-023-67791670
EDUCATION
Postgraduate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 concentration in forensic linguistics2007-2010 Chongqing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A.in English translation2003-2007 Chongqing
INTERNSHIP
China Comfort Travel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ranch2007.02-03 Chongqing ◆China Comfort Travel Group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inbound and outbound tourism
◆Route design, website building, travel products marketing, travel consultation
WORK EXPERIENCE
Global Souring Center, Inc., Chongqing2009.05 Chongqing Temporary Assistant
◆Coordinated a team of 10 professionals from Global Souring Center, Inc., and 15 volunteers in pre-arrangement of China(Chongqing)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Global Souring Fair
◆Directed and trained a team of 15 volunteers
◆Accompanying interpreter
Investment promotion Bureau of Banan District, Chongqing & Third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INOMACH2008.10 Chongqing◆Organized a team of 5 students to translate Preliminary Project of Precision Machine Tools, Precision Mold Manufacture, Education & Training, and Projects of Industrial Park for Investment promotion Bureau of Banan District, Chongqing and edited all of the versions
◆Personally translated another version of Preliminary Project for Third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INOMACH
Song Lei Translation Service Co., Ltd2008.10-12 Chongqing ◆Translated a lot of legal document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vest Chongqing Economic & Trade Conference2008.07 Chongqing Volunteer
◆Project Matching Conference Interprete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pt.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2008.04-07 ChongqingLeading Lecturer
◆Taught 23 American Students Chinese
◆Developed teaching plan and applied various instruments in teaching
◆Conducted 52 American Students to tour the city of Chongqing
Initiator of English Salon2008.03-05 Chongqing
◆Motivated 16 students to join English Salon, established articles of English Salon, drafted activity plans, presided over the first section of English Salon
◆Organized Spring outing for English Salon members
Chongqing Shun Fa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2007.10 Chengdu Site Interpreter
◆Consecutively interpreted business talk between Chongqing Shun Fa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and a German corporation
China(Chongqing)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xhibition2005-2007 Chongqing Volunteer
◆Site Interpreter
◆Assisted representatives of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performed site consultation
English tutor2005-present Chongqing ◆Developed personalized studying plan and means
◆Upgraded students’ examination score and English capability
Liaison department of student union of Sichuan2003 Chongq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ISU)
◆Contacted with sponsor, raised funds, planed activities
HONORS
Winner’s Prize of Primary Contest of CCTV CUP English Speaking Contest
Winner’s Prize of Speaking Contest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ISU)Consecutive third Scholarships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ISU)
Winner of Campus Top 10 Singers of Postgraduate Schoo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
SKILLS
LanguagesMandarin(excellent), English(excellent), French(basic)
[National Test for English Major 8(TEM 8), National Oral & Interpretation Test for
English Major 8(TEM 8), 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BEC)Vantage, Certificate of
Tour Guide of PRC(working language: English)]
OthersDriving [Driving License(C1)of PRC]
Skillful in MS Office
INTEREST
Reading, music, sport, driving, accomplished s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