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下册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高一下期半期考试题参考答案
1.解析:我国目前人口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也不高,增长模式已接近现代型。答案:B2.解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和运用B超等手段鉴别胎儿性别有关。答案:B3.解析:我国人口持续增长会导致人均收入降低以及生态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只有出生率的持续走低才会导致老龄化加剧。答案:A
4.答案:B解析:第5题,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数量即保持增长,④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再往后,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减少。所以④时期人口达到顶峰。第6题,德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答案:5.D 6.C7.D8.A
9.解析: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人口数量,要求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消费水平高,消费的资源总量过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远远超过了本国的范围。答案:B
10.解析: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前者是主要的,我国如果不继续搞好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可能出现反弹。答案:B
11.解析:①处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好,说明位于市中心,地租最高;②处距市中心最远,交通不便,租金最低;③处居中。答案:C
12.解析:城市中不同功能的活动对土地的需求不相同。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竞争激烈,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也高。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得到这一土地。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村落沿绿洲分布。图中所示四点中,b地水源较丰富,绿洲面积广,铁路交通便利,最容易形成城镇。由于该地水资源缺乏,因此水资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3.B 14.B
15.答案:C解析:本题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生产平面图为背景材料,有别于一般的基塘生产的剖面图或关系框图。从图中看,该地以养鱼和种植桑树或甘蔗为主,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降水丰富的特点,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
16.答案:C解析:该地区基上种植甘蔗和桑树,应该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降水多,地势低平。17.答案:B解析:这种农业可塘泥肥基,蚕粪、蔗渣养鱼,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8答案:D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这种基塘生产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热资源。19.解析:在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对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同时由于城郊土地价格上涨,农业生产发生变化。图中粮食、蔬菜生产的变化正是体现了这一趋势。选项A粮食生产规模大,蔬菜反之,与城市发展蔬菜的市场需求量扩大相违背,所以错误;同理,选项C错误;选项D中虽然蔬菜曲线呈上涨趋势,但是粮食生产也呈上升趋势,不符合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规律;只有选项B正好反映了城郊农业大势。答案:B 20.解析:两类农业地域都是商品农业,都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有着便捷的交通,可把产品运出。答案:D21.解析:西欧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但光照不足,适合多汁牧草生长;西欧又是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且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答案:B 解析:第22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目前发展缓慢,甚至在有些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第23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其原因不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答案:22.B 23.B24.B25.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四个小题,共50分)26.分析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1)乙理由是 人口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大,超过百分之十。(3分)(2)甲乙甲(3分)(3)(4分)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乙: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27.(16分)(1)西部;东部,中部。中部与东北。(共5分)(2)西部与中部向东部(3分)(3)(4分)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就业,引进先进技术(4)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经济部发达 28.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发展过程,读图后完成下列要求。(10分)(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城市数目增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郊区面积扩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形成城市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 _。(2分)城市化过程。(2分)29.读某城市(盛行风为东北风与西南风)示意图,回答问题。(14分)(1)___乙________,理由是_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消费人群________(3分)(2)_____甲______,理由是_位于湖泊附近,环境质量好且交通便利_________(3分)(3)丙,理由是_地处市区外缘,地价较低,邻近交通干线,交通便利_________(3分)(4)(5分)不合理,丁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区,水质差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王
立
君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五章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三、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
五、教具准备: 挂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请同学们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提问)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武汉、广州——南方地区。
同学们请看课本第7页图5.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大屏幕显示,逐个比较,依次显示)
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接近30℃ 1月0℃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7月25℃左右 1月 0℃以下 较少集中在7~8月季节变化明显 板书:
北方地区 降水较少 最冷月均温低于0℃ 南方地区 降水较多 最冷月均温高于0℃ 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
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内容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低于800mm 高于800mm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活动2: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看图5.9,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提问:哪条河流径流量大?(长江)
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以回答:流域内降水丰富。(另外:支流多,汇水区域广也是原因之一,在此老师要适当给学生说明)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差异,可以做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差异。板书:北方地区:河流流量小 南方地区:河流流量大
思维发散: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结冰)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南方河流一般不结冰;
北方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
南方:常绿林。
北方:落叶林、针叶林。
教师做适当解释:这是在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板书: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3:(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
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
承转: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看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答:不同。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答:不同。东北地区典型植被为针叶林。
比较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答:不同。[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解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
被类型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同学们也了解到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较少 低于0℃ 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较多 高于0℃ 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五章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回答: 略)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讲授新课]
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根据讲述,完成活动!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
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人文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板书设计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水运 地形、气候
多用汽车、马车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 气候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五、教具准备
挂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读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展示中国地形图),分别展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想一想: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看图:
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
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盆地边缘。[课堂小结](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或听到过青藏高原有关寒冷的图片或报道吗?看到、听到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与它海拔较高有关呢? 本区寒冷的气候,是由于其海拔较高造成的。[讲授新课]
读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
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4000米。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
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板书:高——寒
活动1:(第14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比较、计算、思考,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1)两地年平均气温 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承转: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
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
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
教师点拨: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成因: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
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板书设计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景观图片等。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板书:
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00年)。板书:
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板书:2.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书)夏季高温多雨(板书),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 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板书:
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讲述:(显示北京市交通图)北京市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有京沪、京
九、京哈—京广、京包—包兰等密集的铁路网;北京市还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条国际航线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国最大的,有多条高速公路连接(全国各地);北京虽地处内陆,但东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
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板书:
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2、6.4,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板书设计
第六章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讲授新课]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 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周武王时的蓟城,先后有金、辽、明、清各代在此建都。(板书:建城时间早)
2.至明、清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旧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筑排列成棋盘状。城市中轴线突出,皇宫位于城市中心中轴线上,东西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北京旧城之所以这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
中海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
北京旧城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
承转: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不断变化。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3.现代北京城与北京旧城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现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础上的拓展。如北京的二环线就是以北京城墙为基础的,这说明“历史”对“今天”有深刻的影响。
承转: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板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应如何发展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5课文及图6.11,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北京的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它必须朝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北京一定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历史与今天同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板书设计:
第六章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完成下表的填写:(可以板书,可用投影仪展示)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
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澳门和香港顺利地回到祖国,也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台湾的统一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重点讲述表格中人口密度一栏。
讲述:港、澳的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京、上海,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岛国还大许多。可见,香港和澳门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
正是由于地狭人稠,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来越高,正是所谓的“上天”,不仅“上天”,还“下海”——填海造陆,澳门也如此。澳门目前的面积是1912年的两倍多,这都是填海造陆的功劳。无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狭地区或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破坏了海洋环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香港值得我们学习。“寸土寸金”的香港却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关键还在于香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着环境效益,只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才有好的社会效益,香港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只有人地协调发展才是根本之发展。
好,请大家继续看表格中人口一栏。我们注意到香港和澳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我们华人血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在清朝年间归广东省新安县(今宝安县)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原属广东省香山县。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承转:如今,这两颗灿烂明珠早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刚才我们讲到特别之处主要在于“一国两制”。我国政府之所以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那香港的经济有什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31“转口贸易”。
讲述:香港本是一个小渔村,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世界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
一、全球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航运中心之一。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经济政策以及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
门户,亚太地区中枢。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体现在: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优良天然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绪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香港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祖国内地提供的多方面支持与合作。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祖国内地每天有三趟专列向香港输送肉、蛋、家禽、家畜、蔬菜等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香港80%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自祖国内地;同时,长期以来,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在祖国内地多方面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同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香港也将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带到了祖国内地,目前香港80%的工业转移到内地。
由此可见,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板书)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唇齿相依。[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祖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认识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香港的发展也带动了祖国内地的发展。相信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这两颗明珠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芒四射。板书设计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香港和澳门概况
回归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课后小结:
第六章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使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三、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台湾省挂图,图片等。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学生齐答:台湾省。
讲述: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讲授新课]
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22,回答以下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 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
归纳讲述:台湾省,简称台。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2.阅读P34兰色内容,填出下面空格: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材料 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而且种种史实资料和证据证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殷切地盼望台湾回家,祖国统一,都希望看到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祖国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我们相信那一天为期不远了。
活动:请大家阅读P35课文“美丽富饶的宝岛”及图6.24,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概况台湾自然环境的特点。
2.台湾之“宝”主要指台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说说台湾有哪些农林产品,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对农林产品分布的影响。3.看看台湾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归纳讲述:台湾岛多山,山地丘陵占2/3。其中玉山最高峰3952米,为全省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台湾岛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2200 mm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
岛上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较短,最大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其中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台湾西部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成为稻米、甘蔗、亚热带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因此台湾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的美誉。
台湾岛四面环海,还有丰富的渔业和盐业资源,因此台湾又有了“东南盐都”的美称。
从图上我们还可得知,台湾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天然气、铜等。
板书:
二、经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
(请大家读图6.28)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大家看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比例远大于工业产品,但从60年代以后,台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大家从图6.28上可以明显看出60年代后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直线上升,而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台湾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承转: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 活动: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刚才所提问题。
教师归纳讲述:台湾经济在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1.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2.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3.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这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4.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5.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请大家阅读P38材料。
承转: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 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从地形来看,这几个城市都位于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3.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移民又先到达,因此西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这也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4.这几个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这为台湾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
总之,工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板书设计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台湾省概况
位置
范围
面积 人口 人口密度 我国东南沿海 台湾岛及附近小岛 3.6万km2 2200多万 611人/km2
二、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三、台湾之“宝”——丰富的资源
森林、矿产、水产、农产品丰富
四、台湾的经济特点:进口—加工—出口型
第六章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四、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相关地图等。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学生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为什么这么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个中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板书: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课]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无疑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板书:
一、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请大家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4.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学生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
讲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的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现有人口1925万人,人口密度12人/km2,属我国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0多个民族。新疆的地形特点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
归纳讲述: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据中科所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测定,亚洲大陆的“心脏”——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距海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
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中。冰川冰雪融水还孕育了一些内流河。在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运输是加强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方便人民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交通设施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将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绿洲联系起来,既靠近水源,也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新疆各绿洲之间相距遥远,这势必导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畅,信息通达度较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极大地影响、制约新疆的经济发展。面对这种境况,应从实际出发,加大新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新疆的对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承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新疆由于特殊的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很脆弱,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地区。
活动:请大家读图6.34,完成: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和生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归纳讲述:简单地讲,荒漠化就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在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等促使下,造成的以上一些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直至变成荒漠的过程。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是因为土地的不断荒漠化而在版图上消失的。
在新疆,绿洲是人口、城市的集中分布区。而绿洲的外围就是茫茫沙漠,如果因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人类行为破坏了植被;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就很容易导致脆弱的绿洲边缘的土地荒漠化。为了不让楼兰古城的悲剧重演,我们应从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着手,如培养优种牲畜,合理放牧、轮牧,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等等阻止土地的荒漠,使绿洲常绿、草地常青。[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在独特环境特征影响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板书设计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二、西气东输
1.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基地
2.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意义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五、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
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 板书: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投影2:“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师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P53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发散思维:“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点拨:“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台湾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一带转移。
点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这些现象毫不奇怪。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区。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
靠近港澳和东南亚,很多地方是侨乡,有利于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且海陆交通便利
辽中南地区(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钢铁、机械、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工业
有色金属、煤炭、铁矿资源丰富,海运便捷、铁路运输发达,有利于发展重工业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板书:城镇的发展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后的录像。让学生说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明确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后者却是城镇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师问: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
投影5:《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7.6)、《川流不息的民工潮》(图7.7)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
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及时鼓励)
讨论表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①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②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③城镇的发展
④大量就业机会
⑤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
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生:①②④⑤⑥③)
评价点拨: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小结: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三、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五、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
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板书设计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三、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
导学法、讲述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
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板书设计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2.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
四、生态建设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板书设计
三、水土流失的后果 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三、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有关课本插图和资料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湖泊中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实现了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
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2,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长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江西大余的钨、德兴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贵州六盘水。天然气分布在四川自贡。
非金属资源中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下游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沿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②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
(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
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
①对照图8.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承转过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①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城市多分布在干支流的交汇处)②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区。③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④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密度差异。(上游城市密度最低,下游城市密度最高,中游城市密度居中)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活动1中上海辐射作用的相关内容和活动2中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分组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然后教师依据学生讨论结果,强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长江沿江地带拥有许多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板书设计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导入新课]
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板书)[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最大、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板书)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③环境污染加重。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板书设计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四、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
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2.区域发展不同
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板书设计
第三篇:高一地理试题答案
高一地理暑假统考模拟题
答案
1.D2.B3.C4.D5.A6.A7.B8.B9.D10.B
11.D12.B13.D14.A15.D16.B17.A18C19.B20.B
21.A22.B23.B24.C25.B26.D27.A28.B29.B30.D
31.(1)整体呈下降趋势;2001-2004年呈波状起伏,变化较缓;2004年后持续下降,幅度较大
(2)总人口持续增长,需求量增大;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耕地减少;国内大豆成本不断上升
32.(1)我国汽车生产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于东部大城市,中西部地区较少;汽车零部件厂集中于汽车生产基地附近。
(2)优势:汽车消费市场广阔;工业基础较好;生产协作关系较好;地价较低;劳动力价格低。不足:技术水平较低,资助研发能力弱;知名自主品牌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能源(交通、环保)与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存在矛盾。
(3)赞同:新能源汽车污染小,利于保护环境;起步晚,同类市场竞争较小;缓解我国石油供应紧张状况;市场前景好;国家政策扶持。
或不赞同: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较高;新建配套充电设施成本高;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新型车品质难以保证;电池寿命短,回收利用率低,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新能源汽车大众认可度低、市场份额小。
33.(1)地势起伏大,管道铺设困难;气候条件恶劣,不利于施工;多发地震灾害,影响管道安全;国外施工,后勤保障不便
(2)海湾宽阔,风浪小;深水港,利于大型船舶靠岸;纬度低,终年不冻;靠近世界主要运油航道霍尔木兹海峡,来往船只多;附近有机场公路利于港口物资补给;经济腹地广。
(3)通过瓜达尔港再由陆路运输到中国,路程缩短85%,节省运费;给中国能源供给通道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加强中巴合作,促进文化交流;给巴方带来资金技术,促进其经济发展。
34.(1)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城市建设成本低;气候适宜,适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河流湖泊较多,位城市形成发展提供了水源和交通运输条件;东部临海,位置优越,便于对外联系
(2)成都,重庆
(3)人口众多,城市密集;产业集聚,市场程度高;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世界产业转移带动城市发展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讲授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
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板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板书)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
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教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举例:(大屏幕显示)
活动2:(课前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
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板书: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五章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回答:略)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讲授新课]
放录像片段: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
根据片中讲述,完成活动!(大屏幕显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大家想一想,造成这些人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提问。提问时第一个同学回答完后,其他的同学则主要让其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总结,大屏幕显示:
南方、北方差异类型 差异特征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北方:旱地为主 南方: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北方:小麦、大豆等 南方: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北方: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水运 地形、气候
传统民居 北方: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南方: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气候 其他不同
在“其他不同”这一栏中,主要针对前面提出的几项,分析其形成原因,关于这些原因,首先由同学回答,之后教师要做好点评,“去伪存真”。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第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大屏幕显示投影图: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教师在总结南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时,用鼠标在地图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和大致范围)
在大屏幕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提问)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武汉、广州——南方地区。
同学们请看课本第7页图5.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大屏幕显示,逐个比较,依次显示)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 接近30℃ 1月 0℃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 7月 25℃左右 1月 0℃以下 较少 主要集中在7~8月季节变化明显 板书:
北方地区 降水较少 最冷月均温低于0℃ 南方地区 降水较多 最冷月均温高于0℃ 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
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低于800mm 高于800mm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活动2: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看图5.9,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提问:哪条河流径流量大?(长江)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以回答:流域内降水丰富。(另外:支流多,汇水区域广也是原因之一,在此老师要适当给学生说明)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差异,可以做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差异。板书:北方地区:河流流量小 南方地区:河流流量大
思维发散: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结冰)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南方河流一般不结冰;
北方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南方:常绿林。北方:落叶林。
教师做适当解释:这是在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板书: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3:(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承转: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看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答:不同。
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答:不同。东北地区典型植被为针叶林。比较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答:不同。[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解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同学们也了解到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
关于这两个地区的差异还有许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收看”“收听”或“阅读”„„,掌握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或听到过青藏高原有关寒冷的图片或报道吗?看到、听到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与它海拔较高有关呢? 本区寒冷的气候,是由于其海拔较高造成的。[讲授新课]
读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
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4000米。
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
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看录像片段——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板书:高——寒
活动1:(第14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比较、计算、思考,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1)两地年平均气温 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活动2:(第14页活动第2题)学生思考后,提问,教师点评总结。大屏幕显示:
播放录像片:三江源
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承转: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 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板书:
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 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 教师点拨:
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活动3:(第16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判断、归纳,最后教师总结。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成因:
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活动4:(第16页活动2)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知识要点与检测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反馈练习] 1.填空
(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是由 引起的。(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以 业生产为主。
(3)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低,发展了 农业;西北地区因,发展了 农业。2.判断
(1)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地势无关。
(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属不同的区域,所以它们的地理特征差异性都很大。(3)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3.填图
在填充图上填出以下内容:
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天山山脉、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录像片段:(有画面,有解说)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
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 盆地边缘。[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学生介绍。(略)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板书:
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00年)。板书:
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六章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教学方法
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讲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镶嵌着两颗璀璨的明珠,这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迫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这两颗明珠就是—— 学生齐答:香港和澳门。(音乐停)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板书:
一、概况)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完成下表的填写:(可以板书,可用投影仪展示)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1或请个别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所填表格内容,教师展示表格内容,依次讲述或指图讲述: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1997.7.1 珠江口东侧邻广东省深圳市 1098 km2 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部分及其附近小岛 666.5万人 98%华人 6070人/km2 澳门 1999.12.20 珠江口西侧邻广东省珠海市 25.4 km2 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 43.8万人 95%华人 17244人/km2 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澳门和香港顺利地回到祖国,也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台湾的统一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指图讲述表格中位置和范围两栏。重点讲述表格中人口密度一栏。
讲述:由表中我们可知,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很大,分别是6070人/km2和17244人/km2。我们再看看这几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北京748人/km2,上海2325人/km2,新加坡3890人/km2,大家比较一下,真正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港、澳的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京、上海,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岛国还大许多。可见,香港和澳门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
正是由于地狭人稠,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来越高,正是所谓的“上天”,不仅“上天”,还“下海”——填海造陆,澳门也如此。澳门目前的面积是1912年的两倍多,这都是填海造陆的功劳。无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狭地区或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破坏了海洋环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香港值得我们学习。“寸土寸金”的香港却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我们可以通过图6.16估算得出,至少在60%以上,如此大的城市绿地,如此高的植被覆盖率,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这难道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适合植物生长吗?仅仅是因为香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吗?关键还在于香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着环境效益,只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才有好的社会效益,香港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只有人地协调发展才是根本之发展。
好,请大家继续看表格中人口一栏。我们注意到香港和澳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我们华人血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在清朝年间归广东省新安县(今宝安县)管辖。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和1860年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和中英《北京条约》,将香港岛和九龙岛南部地区割让给英国。1898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今新界地区,为期99年。至此,英国强占了整个香港地区。1941~1945年香港曾一度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重占香港。自清王朝被推翻后的历届政府都不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永久性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时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原属广东省香山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人得到在澳门停靠码头进行贸易之便,1553年又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1851年占领凼仔岛,1854年占领路环岛,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强占一水之隔的青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恢复对澳门的主权。1987年3月26日,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解决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承转:如今,这两颗灿烂明珠早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刚才我们讲到特别之处主要在于“一国两制”。我国政府之所以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那香港的经济有什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31“转口贸易”。
讲述:香港本是一个小渔村,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世界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
一、全球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航运中心之一。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经济政策以及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门户,亚太地区中枢。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体现在: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优良天然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绪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香港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祖国内地提供的多方面支持与合作。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祖国内地每天有三趟专列向香港输送肉、蛋、家禽、家畜、蔬菜等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香港80%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自祖国内地;同时,长期以来,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在祖国内地多方面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同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香港也将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带到了祖国内地,目前香港80%的工业转移到内地。
由此可见,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板书)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唇齿相依。[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祖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认识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香港的发展也带动了祖国内地的发展。相信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这两颗明珠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知识要点与检测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香港与澳门概况
回归时间 位置 范围 面积(km2)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km2)香港 澳门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反馈练习] 1.填空
(1)香港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 东侧,与 省 市相邻,澳门则位于 西侧,与该省 市相邻。
(2)香港由、、三部分组成,澳门由、、三部分组成。(3)香港与澳门是我国的两个,实行 制度。(4)港澳扩大土地面积的主要方式是 和。2.判断
(1)香港有大面积绿地,说明香港用地不紧张。(2)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3.选择题
(1)关于香港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B.博彩业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 C.重工业发达D.重要的自由贸易港(2)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B.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400万 C.经济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D.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3)关于港澳与内地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港澳的经济发展与祖国无关
B.港澳的发展主要靠自身位置优越,资源丰富 C.祖国内地主要通过澳门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D.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4.读图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下列地名填写在图中相应位置上:香港、深圳、澳门、珠海、珠江。②香港是世界著名的 中心之一和 港。
③与大陆相连的铁路①是 线,目前已建成的到达香港地区的铁路是
线。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六章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画面配以台湾的一些著名的景观。提问: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 学生齐答:台湾省。
讲述: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板书: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讲授新课]
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22,回答以下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
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学生自学、填图、计算,教师巡回指导。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台湾省,简称台。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承转: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岛西部与大陆福建省隔海相望,距离很近。
活动:1.请大家量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距离(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量算,写出过程)。2.阅读P34兰色内容,填出下面空格: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材料 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渊源。1.简要概况台湾自然环境的特点。
2.台湾之“宝”主要指台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说说台湾有哪些农林产品,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对农林产品分布的影响。
3.看看台湾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读图方法。提问: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
归纳讲述:台湾岛多山,山地丘陵占2/3。其中玉山最高峰3952米,为全省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台湾岛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2200 mm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岛上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较短,最大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其中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台湾西部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成为稻米、甘蔗、亚热带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因此台湾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的美誉。
台湾岛四面环海,还有丰富的渔业和盐业资源,因此台湾又有了“东南盐都”的美称。从图上我们还可得知,台湾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天然气、铜等。
承转:丰富的资源,优越的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了解台湾的经济特点。板书:
二、经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
(请大家读图6.28)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大家看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比例远大于工业产品,但从60年代以后,台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大家从图6.28上可以明显看出60年代后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直线上升,而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台湾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承转: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 活动: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刚才所提问题。提问,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讲述:台湾经济在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1.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2.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3.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这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4.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5.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请大家阅读P38材料。承转: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 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提问,学生回答。(略)
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从地形来看,这几个城市都位于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3.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移民又先到达,因此西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这也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4.这几个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这为台湾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
总之,工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活动:请大家阅读图表6.1,完成表下两题。(1小题要求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完成)学生画图,分析。教师指导,检查。提问2,台湾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略。
讲述:从1965年至1998年三十多年间,台湾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持续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是波动小幅度上升,第三产业升幅较大,目前是三类产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达63.1%。比1965年上涨了将近20个百分点。这再一次说明60年代以后,台湾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知识要点与检测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六章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相关地图等。※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学生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为什么这么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个中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课] 讲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别很大,造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东部与中西部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差距很大。同时由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西部相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国家为了使西部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同时缓解东部地区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的状况;为了促进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而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承转: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无疑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板书:
一、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请大家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4.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学生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
讲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的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现有人口1925万人,人口密度12人/km2,属我国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0多个民族。
新疆的地形特点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
新疆北部是西北—东南向的阿尔泰山,新疆唯一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此,中部是东西向的天山。南部为包括多条山脉组成的东西向山地昆仑山。天山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部分,南为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km2,为世界最大内陆盆地。盆地中有面积达32.4万km2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新疆北部为准噶尔盆地,盆地中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我国第二大沙漠。
新疆的“疆”字高度浓缩了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在黑板上边写边解释每一部分的含义。)右上第一横代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间一横代表天山,最下边一横代表昆仑山,三横之间的两个“田”分别代表两大盆地。左边摆放了一张“弓”,弓是中国古代的冷兵器,而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且远离统治中心,位于边防要塞,因此需要设防保护,保护国土不被侵占,因此在“弓”内加了一个土字。
承转:刚才我们讲到新疆两大盆地内都有面积广大的沙漠,新疆之所以沙漠广布,与新疆的气候密不可分。活动:请大家在中国政区图上量算新疆南部距印度洋、新疆东部距太平洋的直线距离。学生量算。
提问量算结果,学生回答。(略)
讲述:新疆东距太平洋达2500 km之遥,南距印度洋1600 km,距海遥远,加之重重山岭,高原的屏障作用,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新疆,所以导致新疆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冬冷夏热,日照长,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50 mm以下。
承转:我们知道,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之源,人类尤其离不开水,人类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水,因此,水会影响、制约人类的一些活动。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4、6.31,回答以下问题:说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据中科所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测定,亚洲大陆的“心脏”——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距海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中。冰川冰雪融水还孕育了一些内流河。在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运输是加强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方便人民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交通设施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将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绿洲联系起来,既靠近水源,也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新疆各绿洲之间相距遥远,这势必导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畅,信息通达度较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极大地影响、制约新疆的经济发展。面对这种境况,应从实际出发,加大新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新疆的对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承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新疆由于特殊的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很脆弱,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地区。
活动:请大家读图6.34,完成: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和生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归纳讲述:简单地讲,荒漠化就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在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等促使下,造成的以上一些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直至变成荒漠的过程。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是因为土地的不断荒漠化而在版图上消失的。
在新疆,绿洲是人口、城市的集中分布区。而绿洲的外围就是茫茫沙漠,如果因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人类行为破坏了植被;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就很容易导致脆弱的绿洲边缘的土地荒漠化。为了不让楼兰古城的悲剧重演,我们应从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着手,如培养优种牲畜,合理放牧、轮牧,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等等阻止土地的荒漠,使绿洲常绿、草地常青。[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在独特环境特征影响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新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导致新疆的气候以干旱为突出特点,进而使新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这说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同时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环境特征也会影响到人类的活动,干旱的自然环境导致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和内流河沿岸,同时人类的某些过激行为也会破坏生态,导致环境恶化。人类与环境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反馈练习] 1.填空
(1)新疆位于我国,是我国 最大的省区。
(2)新疆的地形可以用 来概括,其中 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 盆地,南部为 盆地。
(3)新疆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2.选择
(1)下列关于新疆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布在盆地内部 B.分布在山区 C.分布在额尔齐斯河沿岸 D.分布在绿洲(2)导致新疆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高,水汽难以翻越 B.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 D.荒漠为主,植被稀少(3)新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来自()
A.降水 B.河水 C.湖水 D.冰雪、冰川融水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学生: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1: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反馈练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 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 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经济特区)以南。2.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1)区位因素:(2)人文因素:(3)政策因素: 答案:1.(1)东南 珠江 香港 澳门 东南亚 海陆 南大门
(2)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广东 深圳 珠海 厦门 广州 深圳 珠海
2.(1)区位因素: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沛,水源充足,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为全国著名的侨乡。
(3)政策因素:国家对本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策略。※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华侨、海外华人的事迹和照片,并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有关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方面的资料,并想想该区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七章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泼水节泼水嬉戏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等省区。(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 作用形成的。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 乌鞘岭 秦岭 长城 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2)风力 2.(1)BC(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学生回答略)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板书: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在图片旁的标注栏里,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这种客观差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长江沿江地带进行开发利用,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回答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湖泊中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长江干流武汉以下可通航5000 t级以上海轮,南京以下可通航2.5×104 t级海轮。实现了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例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秀丽的黄山、庐山、神奇的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迹、名人故里、宝刹禅林、葛洲坝水利枢纽,以及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当大力开发,并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商业、饮食、城建、园林、文物、文化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2,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长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江西大余的钨、德兴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贵州六盘水。天然气分布在四川自贡。非金属资源中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下游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沿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反馈练习] 1.填空
(1)长江沿江地带地势,以 和 为主。
(2)长江沿江地带属于 气候,夏季,冬季,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
(3)长江沿江地带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矿,的铅锌矿,江西 的铜矿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2.简述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何差异。答案:1.(1)低平平原 丘陵
(2)亚热带季风 炎热 温和 降水丰沛(3)大余 冷水江 水口山 德兴
2.长江上游地区是山地,中下游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地形。※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②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活动与探究
长江沿江地带位于25°N~35°N之间,同它纬度位置相同的西亚、北非等地气候干旱,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沿江地带气候与其不同。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
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
①对照图8.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
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 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 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承转过渡:为了进一步增强沿江地带的整体实力,现在正在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完成活动。
2.谈谈你的看法。教师简要说明。
承转过渡: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发挥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经济带,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教材78页的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①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有利条件。
②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地带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③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学习世界著名沿海产业带的基本思路。第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第二,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
承转过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
①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城市多分布在干支流的交汇处)②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③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④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密度差异。(上游城市密度最低,下游城市密度最高,中游城市密度居中)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活动1中上海辐射作用的相关内容和活动2中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分组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然后教师依据学生讨论结果,强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长江沿江地带拥有许多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反馈练习] 1.选择题
(1)京沪铁路经过下列哪个城市()
A.武汉 B.南京 C.杭州 D.上海(2)在武汉交汇的铁路线有()A.京九线.京广线 C.汉丹线 D.京沪线(3)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是()
A.上海 B.重庆 C.武汉 D.杭州(4)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 B.长沙 C.重庆 D.武汉(5)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 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 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2.绘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简述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答案:1.(1)BD(2)BC(3)C(4)D(5)C 2.略 ※板书设计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活动与探究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黄河沿岸没有成为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
第五篇:2010—2011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期中考试 人教新课标版
2010-2011学年九年级期中考试
思想品德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友情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注意题号与顺序!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15日宣布:据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
A.12% B.8% C.9% D.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上,胡锦涛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等要求。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③必须促进教育公平④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经国务院批准,第六次全国 普查将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
A.人口质量 B.经济总量 C.人口素质 D.环境质量 4.2010年第16届 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
A.奥运会 B.亚运会 C.全运会 D.世博会 5.2010年7月10日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日”,也是世博历史上 设立的“志愿者主题日”。
A.首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6.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 历史建筑群和中国丹霞地貌分别被列入文化和自然遗产。
A.南靖土楼 B.故宫 C.登封的“天地之中” D.四川乐山大佛 7.2010年10月29日,我国研制成功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研制同量级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A.长城一号 B.天宫一号 C.神舟八号 D.天河一号 8.2010年10月13日,圣何塞铜矿被困的33名矿工被成功营救。
A.阿富汗 B.智利 C.美国 D.英国 9.为了进一步做强“民生工程”,我市教育系统按“大干150天,打响五大战役”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 ”工程的工程量和投资量,使今年开工的项目增加到440个,增加10%。
A.教育质量 B.校安 C.文化 D.一费制
10.2010年5月8日,“中国移动杯”漳州市首届“ ”文艺表演正在漳州市实验小学校进行决赛。
A.闽南文化进校园 B.两岸文化进校园
C.海西文化进校园 D.台湾文化进校园
爱心
用心
专心
11.2010年6月,福建省南平等8个区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抢在先、冲在前,在危急关头和关键时刻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广大党员的这种责任主要来自于
A.道德原则 B.法律规定 C.分配任务 D.职业要求
12.在福建厦门打工的安徽姑娘刘丽,平时省吃俭用,资助了上百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被网友称为“最美打工妹”。这告诉我们
①承担责任一定能得到他人的赞许
②承担责任不计代价与回报,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③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④ 每个人都能自觉承担责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2010年6月26日至27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第四次峰会上“中国声音”备受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力量”寄予厚望。这表明
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③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当今世界,中国是世界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14.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 A.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B.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C.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1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
A.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压倒一切 16.对右边漫画认识错误的是
A.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B.人类是地球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 C.这样的结果势必是自然与人类的毁灭 D.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17.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
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 国家的根本制度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爱心
用心
专心
18.2010年是妈祖诞辰1050周年,为此我市精心筹划“妈祖祖庙庚寅年庙会、首届两岸妈祖歌曲青年歌手大奖赛、第十二届中国妈祖文化旅游年”等纪念活动,全力打造世界妈祖文化中心。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① 进一步宣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丰富内涵
②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③ 加强海峡两岸人们的交流与沟通 ④ 彻底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右边漫画主要说明 A.汉字应该有所发展 B.传统文化应当继承 c.民族语言需要创新 D.民族传统需要传承
20.中澳双方宣布,将于2010年至2011年在中国举办“澳大利亚文化年”,并将于2011年至2012年在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这表明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B.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C.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D.不同国家的文化平等交流、和谐发展
二.非选择题(每题21-24题,每小题10分,25题20分,共60分)
之一:角色不同 责任不同
21.首届“全国敬长爱亲模范”杨怀保,面对体弱多病的父母、年幼的弟弟、贫困的家境,十多年来,他一边照顾患病的父母,一边打零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和自己及弟弟的学业,用单薄的肩膀挑起整个家庭的重任,并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了勤工助学的机会。
阅读上面材料,请你思考:
(1)杨怀保扮演了哪些重要角色?承担了什么责任?(6分)(2)结合生活与学习的实际,谈谈今后的你将如何去承担责任。(4分)
之二: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
22.青海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舟曲泥石流„„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看到一种身影,他们奉献青春,传递爱心,用真情抚慰受伤的心灵,用行动感动着中国。他们就是志愿者。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请问
(1)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以参加哪些具体的志愿者活动?(两例即可。2分)(2)参加志愿者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三方面即可。6分)(3)请你用一句话鼓励同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2分)
爱心
用心
专心
之三:两岸同胞 同一个梦
23.在2010年6月19日晚举行的第二届海峡论坛开幕式暨“中华情 海峡缘”——金桥之夜大型综合晚会上《同一个梦》,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一样的大地,一样的天空,你我未来命运相与共„„一样的血液,一样的光荣,心中拥有一个梦。”
请你思考:
(1)《同一个梦》表达了两岸人民的什么心愿?(2分)
(2)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是什么?(2分)
(3)为实现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我们青少年应做些什么?(6分)
之四:节能攻坚 全民行动
24.2010年6月12日~18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节能攻坚、全民行动”。福建省各地多个部门展开了“节能环保驾驶”、“能源紧缺体验”、“倡导公众绿色出行”、“抵制商品过度包装”等活动,表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1)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有何意义?(6分)(2)“节能,从细节入手”,请你结合实际想出二个金点子。(4分)
之五:自主创新 传承精神
25.2010年10月1日我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标志着在继实 现人造卫星飞行和载人航天后,我国航天事业又向深空探 测迈出了第一步。
(1)“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说明了什么?(4分)(2)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请谈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国家和个人有何意义?(6分)
(3)科技中学九(1)学生得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后,兴奋不已,准备举办一次“科技与创新”的演讲比赛。假如你是参加演讲的选手,请为自己写一篇演讲稿。(10分)
恭喜你!试题全部答完,请你再检查一遍!
参考答案
爱心
用心
专心
一.单选题:1-5 DAABA 6-10CDBBA 11-15 CBDCA 16-20BAABD 二.非选择题
21.(1)做为子女:承担了孝敬父母、赡养、照料父亲的责任;作为学生:在逆境中刻苦学习,履行了受教育的义务。作为社会成员:承担了关爱他人、帮助别人的社会责任。(2)可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怎样勇担责任来回答。
22.(1)①到敬老院进行演出。②在公共场所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③参加义务劳动。④为灾区募捐。
(2)①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②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别人。③有利于提升自身的价值。④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生只要能从对自己、他人、社会等角度回答即可)
(3)①一个只知道被爱而不知道爱人的人,是不懂得爱的人。②志愿服务,感受快乐与幸福。23.(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一个中国原则。(3)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积极拥护、支持宣传我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同破坏国家统一的言行作斗争;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贡献。24.(1)这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引导公民养成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2)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及时关闭用完的电脑、电视等设备电源;少量衣物用手洗不用洗衣机洗;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快餐盒等等。
25.(1)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些科技水平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果;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航天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2)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不竭的力量之源。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于个人来说: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略。爱心
用心
专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