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

时间:2019-05-14 18:0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

第一篇: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2011年03月22日 10:10:07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新华网北京3月22日电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是以人为本治国理念在立法中的体现,是立法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经验。只有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开展立法工作,才能达到国家立法的目的,使法律体系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要求,保证立法质量,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根本法确认的这一国家权力属性,必然要体现在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落实到各个法律部门的立法实践和多层次的法律规定之中。因此,在立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首要表现为法律体系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

根据宪法制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对人民代表的产生、代表权力的行使、大会的组织和程序以及政府、法院、检察院如何组成、如何运作、如何履职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实现了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审判和监督等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在人民民主属性下的和谐统一。这是体现人民共同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保证,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应有之义。

正确把握利益关系、着力解决利益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基本内容。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首先是对各种社会主体利益关系的调整,维护社会利益格局的合理性和相对平衡性。法律的实施对象是全体公民,所以通过立法调整利益关系,既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主要目标,也要关照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做到统筹兼顾。

我国法律体系中,无论是以规范民事商事活动为目标的民法商法,还是以规范行政管理活动为目标的行政法,无论是规范国家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还是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法,均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使法律成为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工具。

正确处理权力与权利、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是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国家权力的行使要通过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权力机关以及政府、法院、检察院等来实现。要确保权力的行使符合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必须通过立法来规范行使权力的行为,防止掌握权力的组织和个人违背人民意愿、损害人民利益。同时,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权力与责任对等,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立法工作必须鲜明地体现这一原则,明确对权力的监督,促使权力掌握者增强依法用权意识。

我国的法律体系,不仅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和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等公民基本权利,而且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工作责任制,部门法、地方法也对维护公民权利、规范权力行使作出了具体规定,通过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立法,明晰了权力边界和权力对应的责任,保证权力造福于人民。

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是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根本方法。群众路线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一大法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必须遵循的方法。法律来自社会实践,用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创造历史的主体。立法工作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听取和吸收社会各界、各阶层的意见,才能符合实际、适应形势。

开门立法现已成为我国立法工作走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立法工作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不断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切实做到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才能使法律法规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增强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群众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国家法制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为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必须继续坚持这条重要经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从人民发展要求中获得动力,确保法律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第二篇: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行动纲领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行动纲领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10月18日21:36 新华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一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建党9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的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科学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全面深入地回答了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等一系列事关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

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强调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凝聚起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智慧力量。

全会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并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今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时期。文化工作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新形势下,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只有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实力,才能积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向世界传播我国祈盼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只有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传承和弘扬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党中央高瞻远瞩,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光辉前景。

综观国内外形势,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也承载着崇高的历史使命。

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让我们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加速站前发展主题实践

活动工作计划

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关于开展“坚持以人为本,加速率先崛起”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民政管理服务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打造“真情暖人心、满意在民政”群众满意窗口。

一、目的意义

坚持以省、市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素质提升和能力增强,进一步凝聚发展力量,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促进和谐”的宗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打造财富站前,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一)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不断增强民政工作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多做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

(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积极适应群众对民政工作服务需求,加大政策法规、职业道德、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带动民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

准和活动导向,深入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评价和监督,完善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和群众意见反馈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主要措施

(一)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通过抓好学习组织建设和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载体、完善学习机制,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浓厚学习氛围,着力提升工作人员科学思想、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深入推进文明单位建设。通过以创促改、以创促建和深入开展道德实践、诚信体系、群众创建等活动,全面提升工作人员文明素质和单位文明程度。

大力宣传主题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营造为实现率先崛起做贡献的氛围,确保主题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第四篇:坚持以人为本

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提升民警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力争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作风优良、公平公平,文明执法的公安交警队伍。12月5日下午,大队召开中层以上领导会议,学习、动员和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加速率先崛起”主题实践活动,会议由教导员刘永主持。

会上,大队长助理张浩宣读了《交警大队“坚持以人为本,加速率先崛起”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组织领导机构和活动时间、工作重点及实现的总体目标。确定了动员部署、查摆问题、整改提高、总结验收四个工作阶段和四项工作措施。

教导员刘永传达了公安局“坚持以人为本,加速率先崛起”主题实践活动动员会议精神,并对此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提出要以交警自身建设为基础,严格执行早晚加勤制度,以严肃的工作作风、严格的执勤执法投入到工作中,树立开发区公安交警的良好形象。继续加强“三超一疲劳”和校车整治工作,加大对校车的督查力度,保证校车做到不超员,同时近期要与学校签订安全责任状,从根本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窗口服务部门,年前要进行明察暗访,各部门领导要起到表率作用,力争打造人民满意窗口单位。

大队长王克大传达了副市长、公安局长张忠民在全市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加速率先崛起” 主题实践活动上的讲话精神,对讲话中的“六个务必”结合交管工作做了详细阐述。一是思想上务必要高度重视,组织上务必要加强领导。要深刻认清主题实践活动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切实肩负起一把手的表率作用,增强责任感;二是活动上务必要解决问题,成效上务必要开花结果。通过这次会议要切实的领会会议精神,真正的付诸行动,切实解决根本问题;三是工作上务必要搞好结合,方法上务必要统筹兼顾;要同明年和当前的工作结合起来,确保主题实践活动与各项公安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最后,大队长王克大结合大队实际情况,对如何落实好这次主题实践活动提出六点意见:一是要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思路决定出路,认识是关键,彻底领会精神实质,增强使命感;二是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单位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切实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三是要在公正、文明执法上下功夫。岗勤民警要以公平、公正的心态执法,提高规范化执法水平;四是要在提高服务上下功夫。要创新工作模式,主动为百姓服务,为百姓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增强百姓的满意度;五是要在搞好工作结合上下功夫。各中层一把手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主观能性,各项工作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六是要在廉洁自律上下功夫。加强廉政建设,首先从自身开始,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拒腐蚀,抗腐化能力。

第五篇: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提出的时间背景、内容措施、实施情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一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运行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发展的科学度量

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本质反映与宏观识别:

其一,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

性,构成了推进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力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禀赋,以及对上述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调、优化配置、结构升级以及对于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积极培育等。

其二,发展的质量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其三,发展的公平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构成了国家或地区判断“发展”的公平表征。其中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和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的总和。

只有上述三大宏观识别同时包容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之中,存在的“发展形态”就具有了统一可比的基础,对于发展的追求才具备了可观控的和可测度的共同内容。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

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大会认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大会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专家们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下载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人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尤其是对于我们煤炭高危行业,特别是近年来,在煤矿企业多次造成的特大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一定要把安全......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治行方略必见成效改革后的中央银行承担着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任务,做好这些工作,人的因素是关键。俗话说,“人能成事,也能败......

    保德民政局段泽民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

    保德民政局段泽民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 民政工作主要是解决社会问题,调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发扬社会民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权益,保德民政局段泽民坚持“以人为......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把握好宏观经济的政策取向[小编推荐]

    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把握好宏观经济的政策取向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

    坚持注重以人为本

    坚持注重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既是我们党的核心执政理念,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内在动力。中心纪检监察部门要自觉增强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坚持......

    要坚持以人为本

    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要坚持深入群众、集中民智,多倾听基层声音,多一点解决问题,少一点解释......

    坚持以人为本体会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加强基层税务部门廉政建设伴随着地税机构改革后的新情况,如何根据地税工作职责的要求,大胆开拓,理清思路,更新观念,适应形势,与时俱进,增强干部队伍凝聚力,最大限......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范文大全]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为本是发展观的核心。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其本身就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