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把握好宏观经济的政策取向[小编推荐]
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把握好宏观经济的政策取向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明确了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这是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决策,对于应对我们面临的复杂局面,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近五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过近两年实施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危机中实现了难能可贵的新发展。这些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并未结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复苏进程艰难曲折,甚至有反复的可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输入性通货膨胀加剧。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国内通胀压力逐步加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影响,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相互叠加。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形势,这对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篇: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七大取向
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七大取向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近期各部委相继召开工作会议,对2013年经济工作作出了明确安排,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也浮出水面。
改革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在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革的方向、路径做出新的表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一是深入研究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改革开放前30年,主要是为了提高经济总量;今后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经济质量。这就需要在经济深度转型调整、利益矛盾更加突出的背景下,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从而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二是鼓励基层创新与局部突破。我国是转型发展的大国,全局和局部的情况存在很大差距,只有对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统筹考虑,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才能增强改革的有效性。基于此,2013年,相关改革探索将得到鼓励,即在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允许摸着石头过河。
三是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2013年,仍会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的原则,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重质重效
政策目标指向的变化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民生(生活质量),如果说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追求人们的温饱和社会经济的积累,那么新的经济增长目标就是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过去的中央经济会议中,“快”一向是经济增长固定的前缀,无论是“又好又快”还是“平稳较快”,“快”的基调总是不变的。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快”字消失,“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目标。“质量”和“效益”在会议中也是首次被置于醒目的位置。这说明,决策层不刻意追求经济增长高速度的意图更加明显,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重视人民实际收入的增加,重视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追求产业附加值的不断提高,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
新型城镇化
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据测算,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有统计显示,若未来城镇化率提高速度保持现有水平(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则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至城市。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其实也是消费观念更新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这必将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
尽管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但拥有城镇户籍的市民不足35%。也就是说,还有近17%的城市常住人口不能享受到市民待遇。因此,加快城镇化并非简单的城市建设扩张,首要的是实现人口城镇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更强调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智能化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方向是建设美丽、环保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重视“量”的扩大,更重视“质”的提高,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到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
鉴于城镇化的巨大潜力,预计将它成为2013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抓手。可以预期,2013年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总结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经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抓紧研究制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引导和规范新城、新区健康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供水、排水和供暖设施的建设与改造等。
结构性减税
积极财政政策的体现
要持续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力,就必须加快政策转型。政策的着力点也将作相应的转变,最主要的是从扩大支出转向强调结构性减税,同时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
2013年相关部门将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抓紧研究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在全国试点的方案,适时将邮电通信、铁路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同时,落实好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对消费税税率结构、征收范围和征收环节进行合理调整。完善稳定出口政策,降低能源、资源、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关税,对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关税。完善和落实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流通业等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税收政策,制定促进农业科技应用等税收政策,运用税收手段支持鼓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继续清理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2013年,将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文化等的支持力度。具体来看,将完善强农惠农富农财税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业水利的投入;严格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重点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建立研究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
制,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
防风险 稳增长
稳健货币政策的两面
2013年货币政策取向中性,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和稳定货币供给为重点。一是通过外汇占款、央票余额变化及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基础货币必要的增长,保持市场必要的流动性。二是保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波动中的相对稳定。针对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三是更加注重优化信贷结构。适度增加信贷投放总量,把握好投放力度、节奏和投向,优化信贷结构。四是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不过,国内银行业仍面临短期风险暴露和中长期战略转型的双重压力。特别是以委托和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融资、民间借贷等构成的“影子银行”体系日渐壮大,意味着2013年的监管复杂性和压力不小。2013年1月1日,巴塞尔协议III在国内正式实施。因此,2013年将扩大金融监管范围,逐步把“影子银行”体系所暗藏的系统性风险纳入监管视野,同时更加强调操作风险,推动金融机构内控管理体制等改革。这在监管要求上将更加细化,着重防控金融系统间的风险传递。
促进城镇健康发展
土地政策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提升城镇化质量,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等,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预计2013年的土地政策将延续2012年的方向,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统筹等方面着力。
首先,完善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其次,允许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参与城镇经营型项目的开发,制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办法,合理确定国家、地方政府、集体和个人的收益分配比例;第三,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促进存量土地的盘活、再开发利用。
新增长点 流通体系
促进消费的着力点
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55%左右,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的第一引擎。2013年,在促进消费增长、扩大内需等方面将有更大的举措和动作。具体会有两方面体现:一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二是加强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新的消费增长点包括:一是引导热点消费,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重点带动家电、家居、汽车等耐用品消费;二是倡导绿色循环消费,加快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三是提升便利消费,加快建立“一刻钟便民消费圈”,完善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络,建设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社区连锁菜店和标准化菜市场;四是保障安全消费,加大打击侵权假冒力度。同时,创新流通方式,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流通发展格局,优化流通企业结构,加强市场调控。比如,进一步加强城市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商圈和商业街的布局,加强宽带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等,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流通发展格局,优化流通企业结构,加强市场调控。(执笔:胡少维)
第三篇:宏观经济政策
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八大走向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着力防控地方债风险,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三、结构性色彩更浓
积极财政政策的新内涵
2014年虽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也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其目的、内涵和做法上将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结构性色彩将更浓,将从总量性的政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政策。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政府将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财政政策更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一是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调整优化国内需求结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农业“休养生息”,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产品国际供给能力,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支持精准扶贫。三是完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有效保障改善民生。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思路,完善机制,堵塞漏洞,规范运作,公开透明,千方百计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四是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并支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五是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修明渠、堵暗道,有效防控债务风险。六是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同时,加快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和审查的重点由现在的收支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转变。税收将不再是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转为预期目标,从而克服以往预算执行中的“顺周期”问题。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通过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其对预算的约束性,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可持续性。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推进政策公
开,增强预算的透明度,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预算。二是完善税收制度。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消除重复征税问题。调整消费税制度征收范围、环节、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减少房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清费立税,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资源环境保护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特别是征管职能划分,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四、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从本次审计署债务审计结果看,今明两年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到2015年末需要偿还的债务占比达到53.9%,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借新还旧、再融资的压力较大,加之地方融资平台自身产生现金流的能力较弱,将不可避免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虽然债务总体可控,但局部信用风险不排除一触即发的可能,这就使央行面临两难局面。央行既希望通过信用事件来降低金融领域风险偏好,又要防控局部信用风险上升成为全局风险的可能,因为一旦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资产价格的大幅收缩必将刺破金融泡沫。今年的目标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平稳,又要化解金融领域风险,还要为改革留出充分的空间。因此,央行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替换了2013年强调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14年,预计央行将通过综合运用存准率、正逆回购、央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流动性状况,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在2013年取得实质突破,2013年7月,中国全面放开了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这是近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目前,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先后实现市场化,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有上限管理。也就是说,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今后改革剩下的问题在于如何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来看,业界呼吁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有望于2014年推出。目标是通过利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以及开放资本账户来建立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价格体系。
五、区别对待、公平竞争:
区域政策的特点
我国一系列区域战略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经济整体活力,区域增长格局已出现重大转变。2014年,实行区别对待仍是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14年,将加快制定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文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扩大退牧还草范围。加快出台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和城区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促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全面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前海、南沙、横琴、平潭等重大平台建设,抓紧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我国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沿海、沿江、沿边、沿路桥的轴线开发,带动更大范围的腹地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支持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等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转型升级。推动云南、广西等地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支持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着力培育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支撑带。为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还将推进对口支援,支持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等跨越式发展,落实扶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实施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在注重区别对待的基础上,也将更加注重公平,即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内容。通过体制创新和法律保障,实现不分区域、城乡、工农、公私、贫富,一视同仁地实施财政、金融等公共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公民享有的同权化;加大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投入,让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享有大体相当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与此同时,税收优惠将与区域规划脱钩。据统计,目前已出台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共有30项,同时还有一些正在申请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项目。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者出台“土政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制造税收“洼地”,严重影响了国家税制规范和市场公平竞争。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扎实推进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工作,清理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执行到期的将彻底终止不再延续,对未到期限的将明确政策终止的过渡期,对带有试点性质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将尽快转化为普惠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
六、激活民间力量:
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既是短期的政策着力点,也是中长期的战略选择。
就扩大消费而言,要扩大居民消费规模,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居民消费质量,关键在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这就意味着需要推动实现稳定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2014年,扩大消费的重点将在信息消费领域。信息消费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无污染、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近年来各个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也将成为我国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着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重点将调整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适当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压缩小型分散投资,重点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合理确定投向,主要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等重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工程,教育、医疗、社会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等领域。在管好用好政府投资的同时,为民间投资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有效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七、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
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一是推动规划实施。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并尽快发布实施;二是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三是编制配套规划。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各地因地制宜地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五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是发展城市群,优化城市布局。着力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培育并引导城市群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结构,强化综合运输交通网络的支撑,优化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分工协作。
八、集约用地、保护农民利益:
土地政策的主要方向
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会全面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用地规模实施总量控制和减量供应,加大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全面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细化各类用地标准。在全面总结各地征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行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着力于建立完善多元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划拨用地范围,以公平、公开、有偿的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清理存量划拨用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用地类型提供不同的有偿使用方式,弥补一次性收取地价款单一方式的不足。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居住用地供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要求,研究起草《不动产登记条例》、《不动产登记办法》等规章制度,整合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做好国家层面有关不动产登记衔接工作。
特别是,在土地政策中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宅基地上的农民住房的财产性收益的路子。(执笔:胡少维)
第四篇: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分析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分析
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我国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重点在于进一步健全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综合协调,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并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结束了之前的混乱,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后又有1992年的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有了明确的目标。经济朝着有中国特色的方面发展。到后来遇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的心情呈现阴晴不定,反复无常的状态,不过中国的经济还是曲折上升,有欣欣向荣之势。再看到这些可喜的的结果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非常骄傲和喜悦,不过其中也存在了诸多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生僻而专业的经济词汇涌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中国关注经济的人群再一次猛增。众多的经济学家也参与到了其中。较著名的厉以宁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是中国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元老,他的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参考。他认为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均衡,产生了投资怪圈。投资怪圈形成的原因是地方要减轻自身的就业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就拿出土地招商引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当然产生投资怪圈还与垄断有关,有利益牵连在其中,国家的问题是由全国人民来承担的,对于地方来讲,只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行了。要想走出投资怪圈,关键还是要靠改革。
中国经济用两只脚走路,不能一短一长的,不然会失去重心,难保不会摔个大跟头。2009年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一周年,国内最热十大财经新闻搬上银屏:1.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保八”已成定局。2.十大产业振兴出台,多项措施力促消费。3.楼市股市火爆,各地接连出现新地王。
4.财政货币政策双宽松,信贷“井喷”后回落。5.新医改方案出台,基本药物目录公布。6.资本市场IPO重启,创业板市场顺利开闸。7.发展区域经济,十大经济开发区先后获批。8.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启动。9.大宗商品价格一涨再涨,成品油价一调再调。10.我国确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571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回忆往昔,那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是持续发展,继往开来,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导下蓬勃向上,生机盎然。
又到一年播种时,2012中国经济扬帆起航。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在2011年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同时也提出了2012年的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首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然后,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
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最后是为了满足: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这些目标和措施有着高瞻远瞩性,不仅有利于经济更快发展,而且有利于经济更好发展。对于中国现阶段经济整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总需求结构中内需和外需失衡,内需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失衡。2012年政府的工作目标中主要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刚好是对症下药的。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两大项,其中政府支出又包含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目前,我国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
第五篇: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分析
第二学年论文
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分析
姓名:班级:学号:
内容摘要: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人口大国,采取恰如其分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国民收入产生的乘数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经济都能够持续稳定的增长,虽然不免陷入过投资怪圈、顺差怪圈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发展圈,不过总体上还是在稳步发展的。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在这继往开来的一年里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假如那些独到有建设性的措施如真能落到实处,那中国的经济又将迎来一个新的腾飞。
关键词:宏观经济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发展
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见证的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1976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结束了之前的混乱,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后又有1992年的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有了明确的目标。经济朝着有中国特色的方面发展。到后来遇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的心情呈现阴晴不定,反复无常的状态,不过中国的经济还是曲折上升,有欣欣向荣之势。再看到这些可喜的的结果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非常骄傲和喜悦,不过其中也存在了诸多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生僻而专业的经济词汇涌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中国关注经济的人群再一次猛增。众多的经济学家也参与到了其中。较著名的厉以宁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是中国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元老,他的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参考。他认为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均衡,产生了投资怪圈。投资怪圈形成的原因是地方要减轻自身的就业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就拿出土地招商引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当然产生投资怪圈还与垄断有关,有利益牵连在其中,国家的问题是由全国人民来承担的,对于地方来讲,只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行了。要想走出投资怪圈,关键还是要靠改革。
中国经济用两只脚走路,不能一短一长的,不然会失去重心,难保不会摔个大跟头。2009年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一周年,国内最热十大财经新闻搬上银屏:
1.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保八”已成定局。2.十大产业振兴出台,多项措施力促
消费。3.楼市股市火爆,各地接连出现新地王。4.财政货币政策双宽松,信贷“井喷”后回落。5.新医改方案出台,基本药物目录公布。6.资本市场IPO重启,创业板市场顺利开闸。7.发展区域经济,十大经济开发区先后获批。8.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启动。9.大宗商品价格一涨再涨,成品油价一调再调。10.我国确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571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回忆往昔,那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是持续发展,继往开来,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导下蓬勃向上,生机盎然。
又到一年播种时,2012中国经济扬帆起航
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在2011年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同时也提出了2012年的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
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首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然后,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最后是为了满足: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这些目标和措施有着高瞻远瞩性,不仅有利于经济更快发展,而且有利于经济更好发展。对于中国现阶段经济整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总需求结构中内需和外需失衡,内需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失衡。2012年政府的工作目标中主要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刚好是对症下药的。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两大项,其中政府支出又包含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目前,我国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货币供应量选项:
1、增发长期国债
5、增
3、调整收入分配,促进消费
4、调整利息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抑制过热的投资,因为投资是税收的减函数,税收高了,投资就会少,另一方面,从国民收入的角度来看,投资少了,消费就上去了。所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结构调整和推进科技进步力度,并将当前的扩大内需政策与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把防范通货紧缩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样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使总需求结构平衡。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不让货币汇率出现大起大落!由此可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是货币汇率稳定,从而可以消除消费者对手中持有货币价值的担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总的来说可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也可以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协调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国家的口袋鼓了,不意味着人民的钱包鼓了,人民的钱包鼓了,不意味着人民就幸福了;但是人民幸福了,一定是说明钱包鼓了,国家富了。我国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依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制定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平稳、持续和快速运行。从思维到思维只是一步,但从思维到行动却有万步之遥。经济发展中的诸多怪圈、乱象依然存在,要真的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2012年的中国经济已经扬帆起航,只要长风破浪会有时,总可待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网易财经中心,《这些年,中国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
[2].流血,《从思维到行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3].王学武,《经济中的乱象》,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8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宏观经济分析与监管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
[5].江珊,《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新华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