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

时间:2019-05-15 01:1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

第一篇: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

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三年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过热,投资急剧膨胀,价格迅猛上涨。从一九九三年七月起中国政府实行经济的“治理整顿”,也即紧缩政策。在实行这种政策的过程中,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减慢,价格逐渐走低。至一九九七年,紧缩的目标已经实现,但同时也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清淡,商品积压,企业开工不足,从该年的的四季度起,价格出现负增长。从一九九八年起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大的调整,转而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文对各项政策措施作了分析,对其效果作了评价。在实行这种政策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与实行扩张政策相配合,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改革,本文对一些改革作了简要的叙述和分析。

一本文将谈一谈一九九八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

从一九九八年起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巨大的调整,要了解这种调整,要从一九九三年七月以后的宏观经济政策谈起。

一九八八年,中国发生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与上一年相比,这一年零售商品价格上升了百分之十八点五,居民消费价格上升了百分之十八点八。这是中国改革以来,除一九九四年外,价格上升最快的一年,各地发生了抢购商品潮。中国政府从一九八八年的第四季度起实行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手段紧缩投资和货币投放。“治理整顿”的结果使得价格的上升速度迅速下降,一九九○年零售商品价格降到只比上年上升百分之二点一,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百分之三点一。严厉的紧缩也引起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迅速下滑,****和一九九○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只增长了百分之四点一和百分之三点八。这是改革以来最慢的增长率。为了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宏观经济政策随即放松。从一九九一年开始经济又加快增长,一九九二年经济又逐渐走向过热。到一九九三年上半年,由於投资急剧膨胀,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迅猛增加,各地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又发生了比一九八八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九九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百分之六十一点八,商品零售价格上升百分之十三点二,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百分之十四点七)。从一九九三年七月起政府又一次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称为“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投资,基建项目要经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审批;提高利率,实行保值储蓄;不仅控制资金的供给总量,而且控制资金的流动,严禁资金流向房地产,实行由中央直接将资金贷给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甚至连银行间的正常拆借也一度停止。经过四年多的紧缩,从一九九五年起价格逐年回落,与一九九六年相比,一九九七年商品零售价格只上升百分之零点八,居民消费价格只上升百分之二点八,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逐年下降,一九九七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由一九九三年的百分之十三点五降到百分之八点八。总的看来,经济的状况仍然良好,但已经潜伏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出现了通货紧缩,有些现象已经渐渐显露出来。一九九七年七月泰国发生金融风暴并扩大到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又加剧了这些困难和问题。

通货紧缩是较长时间实行紧缩政策的结果。从一九九七年十月起,零售商品价格出现了负增长(在那之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等已经出现负增长),并一直延续至今;大量企业开工不足,企业大面积亏损,一九九七年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占百分之二十五点六,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增加百分之五点六八,国有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更占百分之三十九点二,企业亏损额增加,一九九七年全国工业的税后利润总额为一千六百二十六点七一亿元,亏损额为一千三百四十一点三六亿元(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十一点○六),二者相减后,仅有利润二百八十五点三五亿元(全国工业总产值为七万一千○二十七点六亿元),而国有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更比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多二百九十三点五一亿元,即发生了净亏损;市场销售不旺,产品库存增加,一九九七年工业产品的销售率下降,国内生产总值中存货增加额为二千八百六十六亿元,占百分之三点七五;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放慢,一九九七年仅增长百分之十点一(一九九六年为百分之十四点八);货币供给的增长放慢,M0、M1和M2的增长率一九九六年为百分之十一点

六、百分之十八点九和百分之二十五点三,一九九七年为百分之十五点

六、百分之十六点五和百分之十七点一。经济数据表明,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

二针对这种情况,政府从一九九八年起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由以往的紧缩政策转变为扩张的政策。但由於对当时的经济形势的认识有不同,一九九八年上半年政策的调整力度不足。根据年初制定的计划,一九九八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仅为百分之十。一九九八年第一季度贷款净额仅三百五十亿元,而一九九六年第一季度为九百八十亿元(因一九九七年的统计口径不同,故与一九九六年比),即比一九九六年减少大约三分之二。一九九八年计划出口增加百分之十,这表明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预计不足。与一九九七年同期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九九八年元月为百分之七点二,二月降到百分之六点八。出口形势更为严峻,第一季度增长百分之十三点二,第二季度增长率降到百分之三点三,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减弱。夏季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鉴於经济加速下滑,到一九九八年下半年政府加强了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一九九八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九九八年初确定的中央预算仍不是扩张性的,预算赤字减少一百亿元。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为了制止并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政府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调整了预算,以扩大国内需求。一九九八年八月向商业银行增加发行一千零八十亿元特种国债,将大量沉淀於银行的存款转化为投资,投资於基础设施建设,并增发八十亿元人民币的外债。中央财政赤字达到九百六十亿元,比年初预算赤字四百六十亿元增加五百亿元(增发的一千零八十亿元国债中,当年只使用五百亿元,故预算赤字只增加了五百亿元,另有五百八十亿元一九九九转贷给地方政府用於基础设施建设,未计入中央财政预算赤字)。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起了一些作用,对调整经济结构也有作用。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加快,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七点六,比第二季度快零点八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九。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七点八,接近百分之八的预定目标。但是,由於是在下半年才加强实施这项政策的力度,所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在一九九九年才能充分显露出来。

一九九八年投资的增长,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投入实现的,一九九八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一,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增长百分之十九点五,表现民间的投资增长很慢。为了使经济开始加快增长的势头得以保持下去,在民间投资和消费还未启动的情况下,一九九九年必须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且还要靠政府的投资。一九九九年预期经济的增长率为百分之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百分之十二左右。中央财政支出将增加九百四十六亿元,中央财政赤字将达一千五百零三亿元。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实行下去,否则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为了减轻财政负担,防止今后通货膨胀再起,需要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民间增加投资。

在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除了增加出口退税外,政府没有在减少税收方面采取更多措施。但为了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政府正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政府性的基金和收费。

第二、实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方面,采用了下面一些政策和措施:

(一)增加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一九九八年为配合财政增发一千亿元特种国债,银行相应地增加一千亿元贷款与其配套。各项贷款馀额增长百分之十六点七。一九九九年第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馀额增加百分之十五点七,增幅比去年底高零点二个百分点,各项存款馀额增加百分之十八,比去年底高一点九个百分点。中央银行运用再贷款等手段,增加货币供给。一九九八年末MO比上年末增长百分之十点一,M1和M2则分别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九和百分之十五点三,仍比一九九七年慢,但比六月末加快,M1快三点二个百分点,M2快零点七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下半年货币供给的增长加快。到一九九九年三月末,与去年同期相比,M0、M1、M2分别增长百分之十一点

二、百分之十四点九和百分之十七点八,都比去年同期快。预期一九九九年货币发行量一千五百亿元,M1和M2分别增长百分之十四和百分之十四至十五。国家银行将新增贷款一万亿元,增长百分之十四点六。

(二)降低利率。一九九八年三次降低利率,金融机构法定一年期存款年利率由一九九七年的百分之五点七六降至百分之三点七八,但实际利率仅由一九九七年的百分之七点二降至百分之五点七,一九九八年第二季度为百分之七点四,仍高於一九九七年,之后实际利率才低於一九九七年,由於实际利率仍高,利率下降对刺激投资和消费的作用不明显,不过对减轻企业利息负担、降低成本还是有作用的。

(三)推广消费信贷,增加消费需求。一九九八年在住房和汽车等方面开展了消费信贷。一九九九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对扩大消费信贷提出了意见。消费信贷将有助於增加消费需求。中国的商业银行推出消费信贷只是近几年的事。受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许多居民尚不愿意用向银行借钱的办法消费,因此推广消费对增加消费需求的作用短期内还有限,对此不应指望太高。

(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加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於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为增加外汇储备,除实行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等政策外,还开展了严厉打击走私和骗汇、逃汇、套汇的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商业银行开展对小企业的贷款。

从一九九八年全年的情况看,扩张的货币政策从第二季度后才逐渐有所到位,但增加货币供给的渠道仍不大畅通。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占其资金来源总量的比重下降,它们已很少依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因此中央银行难以利用再贷款扩大货币供给;由於出口下降,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减少;由於各商业银行资金充裕,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投放资金也遇到了困难。此外,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也有困难,因为企业和居民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和实际利率仍高,降低利率并未使贷款有明显增加,而存款却继续快速增长;由於中央银行加强了对风险的防范,各商业银行对贷款也更加谨慎;为防范流动性风险,各商业银行提高了备付金率,从而又降低了货币派生能力。

第三、增加出口。亚洲金融风暴以及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一九九八年出口仅增加百分之○点五。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出口额/国民生产总值×100%)已超过百分之二十(一九九五年为百分之二十一点七),一九九七年净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百分之三点六。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不小的作用。为了增加出口,加强了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力度,一九九八年扩大了实行出口退税的商品种类,提高了退税率。中国的增值税率为百分之十七,出口退税率不低於此。一九九九年将继续提高二十类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将平均提高二点五六个百分点。

第四、增加就业,安置失业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企业亏损和倒闭增加、国有企业加快改革,都使得失业人数大量增加。一九九八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百分之三点一,一九九九年预计为百分之三点五。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和公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政府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行了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一九九八年有六百多万下岗职工重新就业。

第五、在供给方面,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例如采取了一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等。一些城市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有些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部门。此外,对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产业如纺织、煤炭、钢铁等进行调整,压缩其生产能力。

总之,从一九九八年开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紧缩转向扩张,政策的目标也由抑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向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就业以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同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政策调整的结果已开始显现。一九九八年第四季度,经济的增长有所加快。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九九九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约增长百分之八点三,即快一点一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百分之十点一,即快一点九个百分点,一至四月增加百分之九点七,情况似乎还不错。但如果按月来看,则不容乐观。一至二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百分之十点六,三月增长百分之九,四月增长百分之九点一,也就是说,从三月起速度在减慢。一至四月国家和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八点一,比一季度回落四点六个百分点;一至四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七,比一季度降低零点四个百分点;一至四月进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一点二,其中出口下降百分之七点八,进口增加百分之十三点六;价格仍继续下降,三月份商品零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三点二,比上月下降百分之零点九,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下降百分之一点八和百分之零点八,四月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比上月下降百分之一,比去年同期二者分别下降百分之三点五和百分之二点二,一至四月二者分别下降百分之三点一和百分之一点六。这就是说,价格仍在继续下降。四月末,M0、M1和M2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点

四、百分之十四点一和百分之十七点九,M1和M2比去年底分别高二点二个百分点和二点六个百分点;一至三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百分之八,比去年同期提高二点八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百分之五点二,比去年同期提高三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表明,经济情况尚未好转,通货紧缩仍在继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投资的增长速度三月以来也下降了。须知目前主要靠增加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政府已经在增加投资方面作了巨大努力,原来预期在大量投资后经济的增长会加快,但只在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至二月增长加快了,三月起又开始放慢,而且投资大幅度放慢,这不能不令人担心,由於民间投资没有启动,单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是不能保持长久的,今后将如何发展有待观察。

三对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些问题需要讨论。

第一、目前经济的不景气究竟是什麽原因引起的?有各种不同意见。主要有两种分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经济的不景气主要是长期实行紧缩政策,没有及时调整政策的结果。亚洲金融风暴只不过加剧了经济的下滑。一九九三年七月实行紧缩政策是必要的。但长期实行紧缩政策,虽然使得通货膨胀抑制了,价格的上升率降到了零以下,但也使得经济过冷了,产生了有效需求不足,商品销售困难,几乎所有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大量企业亏损。因此必须实现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既然是有效需求不足,自然应主要从增加有效需求方面拉动经济的增长。我从一九九三年七月起就指出,宏观经济政策不能一直紧,也不能一直松,而应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紧一紧,松一松,再紧一紧,再松一松,把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为长期的政策是不恰当的,那必定会导致经济的衰退。一九九五年我就提出货币政策应有所放松,应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使企业的生产能继续进行。从一九九六年起我又进一步建议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防止经济的下滑和衰退。当时,这种意见不被人们赞同。

另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经济的不景气不是长期紧缩的结果,不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供给过剩造成的,是实行紧缩政策前大量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的结果。例如,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六日《中国经济时报》第五版有一篇题为《断言“中国当前已经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没有根据》的文章说:“近来,经济学界和经济界普遍认为,我国当前已经陷入了通货紧缩的困境,„„出路在於放弃『适度从紧』的政策,放松银根,刺激需求。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经济状况的判断是不正确的,提出的对策是不适当的。”又说:“大量企业生产能力闲置和失业增加,并非由於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紧缩银根所致。而是由於重复建设,企业改制减员。这是绝对生产过剩,而非相对生产过剩”。按照这种意见,当前的经济不景气是经济结构问题造成的。解决的办法不是增加有效需求,而是调整经济结构,压缩和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减少供给,使供求平衡,这样,商品滞销、价格下降、企业亏损、失业增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种意见直到一九九八年初占了主导地位,妨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至今仍有一些人持这种意见。

在我看来,中国的经济结构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造成的商品供给短缺给企业以发展的巨大机遇,许多产业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而当短缺问题基本过去以后,有些部门的生产能力出现了过剩,需要调整,这是不错的。但商品普遍过剩,那就主要不是经济结构的问题,供给过剩的问题了,而是长期紧缩导致的需求不足的问题了。其实,经济结构问题也只能在增加有效需求中结合着解决,不增加需求而一味压缩供给只能使经济更加萧条。这是易明的道理。

为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除主要应增加有效需求外,自然也要在供给方面努力,那就是,企业应加强技术改造,加强创新,开发能适应并刺激需求的商品,降低成本。目前,企业在这方面的努力很不够,财政和金融给予企业的支持也不够。

第二、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应从宏观经济方面入手还是应从微观经济方面入手?这也是有争论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当前的问题是微观经济的问题,靠从宏观经济方面实行扩张的政策来解决是无效的。理由是:国有企业仍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仍然不分,企业负债率高,管理混乱,亏损严重,在微观经济的这种状况下,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例如,财政增加投资,银行降低利率,增加贷款),对刺激经济,增加需求,是无效的。因为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信用不好,拖欠银行的贷款,不愿归还,或无力归还。在此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实行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也不愿意增加贷款或难以增加贷款,贷款后企业不能有效使用,不仅对拉动经济无补於事,还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又如,财政增加投资,由於实施投资的主体对投资缺少责任,常常发生投资失误,胡乱花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投资很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很有限,还会给今后的财政造成困难。因此,这些人认为,为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不应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应该从微观上改革国有企业入手,国有企业的效益好了,国民经济也就好了。

这种意见有其道理,但那是要在中长期去做的。当前的经济问题既有中长期的问题,更有短期的问题。解决中长期的问题是必要的,但远水不救近火。如果不及时对着重从宏观经济入手,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消费不旺、市场清淡、销售困难、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失业增加等问题,经济就会进一步走向衰退。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无法生存,哪里谈得上改革?这些问题又怎能解决?虽然国有企业的问题严重,但在财政和金融紧缩、市场不振的情况下,其困难就更大。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加了有效需求,市场状况好转,经济加快增长,国有企业的问题虽然不会自然解决,但它们的状况会有所好转,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可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这当然不是说当前可以不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而是应该在实施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时结合微观基础的改革,改革国有企业、发展非国有企业,并为此创造宽松的环境。

第三、当前为增加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应以运用财政政策为主还是运用货币政策为主?这个问题虽然没有进行多的讨论,但却是必须解决的。从去年和今年的情况看,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更容易,运用松的货币政策则不容易,因为,中国的银行制度很不完善,金融市场很不发达和完善,企业和居民对货币政策的变化不敏感,银行可以运用的调节金融的手段不多,运用的效果也有限。一九九八年三次降低利率,市场没有明显反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当然运用财政政策必须有货币政策与其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一九九八年为与财政增发的一千亿元国债相配套,曾决定银行增发一千亿元贷款,但实际上没有完成,全年货币发行比年初计划少了近五百亿元。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之初,为尽快扭转经济的下滑,主要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这是必要的,但扩张的财政政策的运用是有限度的,要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实行的时间长了会产生严重后果。今后应更多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第四、为拉动经济增长,在增加需求中应主要增加投资需求还是增加消费需求?从一九九八年的情况看,增加投资需求比增加消费需求容易。增加投资需求可以直接地拉动投资品的生产,进而间接地拉动与投资品生产有关的产品的生产,同时增加投资需求也可以增加消费需求,因为投资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会转化为对消费的需求。但是也应看到,增加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大小,取决於投资项目的选择。目前投资主要用於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必要的,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链短,其所能带动的工业大约只占制造业的百分之十五。此外,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如何最终要看消费能否启动,如果消费没有启动,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就有限,其拉动经济的链条在消费启动前就中断了。消费需求不启动,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最终也不能扭转。因此,目前增加需求的重点应转移到增加消费需求上。增加消费需求不容易,除扩大消费信贷等办法外,增加消费需求的实际可行的办法还不多。增加消费需求主要是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近年来,由於经济增长放慢,企业亏损增加,下岗失业者增多,农产品价格下降,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放慢,同时城市居民要为社会保险、购买住房、支付子女学费而积蓄,使得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不佳,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要刺激消费还应采取更多的措施。

第五、当前,在增加有效需求中,增加出口与扩大内需何者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很快,一九九七年,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百分之三点七,一九九七年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百分之八点八)中出口的贡献约占二点二个百分点。增加出口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但一九九八年以来,出口遇到巨大困难,一九九九年不能指望出口增加。因此要靠增加出口来拉动经济已不大可能。同时,中国作为大国,出口依存度已相当高,今后不大可能大幅度提高。虽然增加出口仍是重要的,但当前以至今后为促进经济的增长应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内面临的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严重短缺市场,几乎没有什麽产品不是短缺的,对企业来说,不必为产品销不出去而发愁,因此人们并不重视扩大国内市场问题。同时,那时正值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是其转移的国家之一。那时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上有广大的市场,这给中国出口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当前国内外的市场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外市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较低档次的商品遇到了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中国商品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已经不可能主要依靠这类商品大幅度地增加出口。中国需要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更多地出口质量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多的、附加值更大的商品。这就要求中国的产业结构有大的调整,企业的技术有大的提高。为了使中国的经济保持高的增长率,除继续努力扩大出口外,必须以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为主。这是中国经济的一次大的调整。扩大国内需求,不仅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更是今后的重要课题。由於中国国内市场对商品的需求的档次已经大大提高,必须生产适应国内市场需求这种变化的商品,而这也有利於增加出口。

四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加快向市场经济转变,各种改革也在深入进行。在实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中,以及在经济增长下滑中,市场的约束加强,使得还未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暴露出许多问题。为了扭转经济增长的下滑,除了从各方面增加需求和调整供给以外,还必须深化改革,而且只有改革的配合,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收到好的成效。这里只就当前需要改革并正在改革的几个方面谈一谈。

第一、金融制度的改革。经济紧缩和不景气,使得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增加,风险加大,同时也更加暴露出它们及其主要客户--国有企业存在的体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改革金融制度,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为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近来进行的改革不少。主要有:

撤销了按各级行政设置的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立了九个地区性分行,以加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集中管理,防止地方政府对中央银行业务的干扰。

一九九八年取消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指标的行政控制,实行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率管理,这不仅使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更有自主权,而且增强其自我约束,使其更注意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加收益。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推进按经济区划和业务量设置分支机构,强化内部控制。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法,以便更准确地反映银行的风险状况,加强风险控制。正在建设银行试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处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对不良信贷资产进行重组。从一九九六年起,正通过提取逐年增加的呆帐准备金用於冲销银行的坏帐。一九九八年财政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二千七百亿特别国债,并将所得资金注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其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百分之八。

降低再贷款利率,取消对再贴现额度的行政控制,发展再贴现业务,改变再贴现馀额逐年减少的状况。增加证券交易品种,扩大公开市场业务。建立贷款担保基金,开展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促进其发展。开展存款的再保险。

在我看来,在改革金融制度中,不仅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而且要疏通资金流通的渠道,解决渠道堵塞的问题,否则中央银行想增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想增加贷款也不大可能,实行松的货币政策的效果会打折扣。

第二、改革财政体制。主要是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推进税费改革,清理整顿和取消不合理收费,将合理的收费规范为法定税收和规费,取消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收取的管理费,将政府的经营性服务收费改为经营收费,其收入纳税,将政府设立的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改为税收等。税费改革可以减轻企业、居民的负担,也有助於增加其投资需求或消费需求。

第三、改革国有企业。紧缩政策和经济增长的放慢以及市场约束的加强,使国有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要改变这种困境,一方面必须扭转经济下滑的局面,使经济更快增长,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中国政府提出在三年(一九九八至二○○○)内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也即扭亏为盈。这是很艰巨的任务。小国有企业的改革较为容易,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快改革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它们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地增长。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情况如不根本改变,国家财政就将遇到更大困难。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扩大,政府的大量投资将难以收回,大量的债务难以偿还。也就是说目前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不仅会减弱,而且会给今后的财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困难。同时,不通过改革改变国有企业效益不佳、亏损严重的状况,在实施的货币政策中,商业银行或者不愿意多贷款,或者其不良贷款难以减少甚至会增加,风险难以减小甚至会增大。所以在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改革,这里不讨论。

第四、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近几年,由於向市场经济转变加快,为适应市场的竞争,国有企业不得不将多馀的职工精减下来,同时,经济增长的放慢和市场约束的加强又引起一些企业停业和倒闭,造成大量人员下岗、失业。增加就业和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就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正在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实行保障下岗、失业者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支持和鼓励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增加就业。从根本上说,要增加就业必须扭转经济的下滑,加快经济的增长。

第五、改革住房制度。当前,在许多商品难以销售的情况下,居民购买住房是启动消费、增加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很强的。但是要使居民愿意并有能力购买住房,必须对住房制度、对银行的经营进行改革。目前正在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停止作为福利给职工分配住房、提高住房租金、建立住房基金、建立和发展住房的二级市场、去除住房建设和销售中的各种不合理收费以降低住房价格等,同时,商业银行也开展了住房信贷。在这些措施下,住房市场正开始启动,但还不快,还需进一步改革。

第二篇:宏观经济政策

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八大走向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着力防控地方债风险,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三、结构性色彩更浓

积极财政政策的新内涵

2014年虽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也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其目的、内涵和做法上将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结构性色彩将更浓,将从总量性的政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政策。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政府将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财政政策更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一是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调整优化国内需求结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农业“休养生息”,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产品国际供给能力,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支持精准扶贫。三是完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有效保障改善民生。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思路,完善机制,堵塞漏洞,规范运作,公开透明,千方百计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四是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并支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五是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修明渠、堵暗道,有效防控债务风险。六是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同时,加快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和审查的重点由现在的收支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转变。税收将不再是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转为预期目标,从而克服以往预算执行中的“顺周期”问题。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通过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其对预算的约束性,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可持续性。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推进政策公

开,增强预算的透明度,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预算。二是完善税收制度。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消除重复征税问题。调整消费税制度征收范围、环节、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减少房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清费立税,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资源环境保护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特别是征管职能划分,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四、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从本次审计署债务审计结果看,今明两年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到2015年末需要偿还的债务占比达到53.9%,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借新还旧、再融资的压力较大,加之地方融资平台自身产生现金流的能力较弱,将不可避免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虽然债务总体可控,但局部信用风险不排除一触即发的可能,这就使央行面临两难局面。央行既希望通过信用事件来降低金融领域风险偏好,又要防控局部信用风险上升成为全局风险的可能,因为一旦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资产价格的大幅收缩必将刺破金融泡沫。今年的目标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平稳,又要化解金融领域风险,还要为改革留出充分的空间。因此,央行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替换了2013年强调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14年,预计央行将通过综合运用存准率、正逆回购、央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流动性状况,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在2013年取得实质突破,2013年7月,中国全面放开了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这是近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目前,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先后实现市场化,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有上限管理。也就是说,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今后改革剩下的问题在于如何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来看,业界呼吁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有望于2014年推出。目标是通过利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以及开放资本账户来建立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价格体系。

五、区别对待、公平竞争:

区域政策的特点

我国一系列区域战略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经济整体活力,区域增长格局已出现重大转变。2014年,实行区别对待仍是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14年,将加快制定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文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扩大退牧还草范围。加快出台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和城区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促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全面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前海、南沙、横琴、平潭等重大平台建设,抓紧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我国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沿海、沿江、沿边、沿路桥的轴线开发,带动更大范围的腹地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支持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等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转型升级。推动云南、广西等地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支持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着力培育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支撑带。为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还将推进对口支援,支持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等跨越式发展,落实扶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实施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在注重区别对待的基础上,也将更加注重公平,即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内容。通过体制创新和法律保障,实现不分区域、城乡、工农、公私、贫富,一视同仁地实施财政、金融等公共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公民享有的同权化;加大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投入,让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享有大体相当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与此同时,税收优惠将与区域规划脱钩。据统计,目前已出台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共有30项,同时还有一些正在申请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项目。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者出台“土政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制造税收“洼地”,严重影响了国家税制规范和市场公平竞争。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扎实推进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工作,清理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执行到期的将彻底终止不再延续,对未到期限的将明确政策终止的过渡期,对带有试点性质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将尽快转化为普惠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

六、激活民间力量:

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既是短期的政策着力点,也是中长期的战略选择。

就扩大消费而言,要扩大居民消费规模,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居民消费质量,关键在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这就意味着需要推动实现稳定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2014年,扩大消费的重点将在信息消费领域。信息消费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无污染、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近年来各个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也将成为我国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着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重点将调整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适当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压缩小型分散投资,重点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合理确定投向,主要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等重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工程,教育、医疗、社会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等领域。在管好用好政府投资的同时,为民间投资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有效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七、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

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一是推动规划实施。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并尽快发布实施;二是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三是编制配套规划。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各地因地制宜地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五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是发展城市群,优化城市布局。着力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培育并引导城市群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结构,强化综合运输交通网络的支撑,优化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分工协作。

八、集约用地、保护农民利益:

土地政策的主要方向

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会全面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用地规模实施总量控制和减量供应,加大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全面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细化各类用地标准。在全面总结各地征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行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着力于建立完善多元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划拨用地范围,以公平、公开、有偿的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清理存量划拨用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用地类型提供不同的有偿使用方式,弥补一次性收取地价款单一方式的不足。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居住用地供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要求,研究起草《不动产登记条例》、《不动产登记办法》等规章制度,整合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做好国家层面有关不动产登记衔接工作。

特别是,在土地政策中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宅基地上的农民住房的财产性收益的路子。(执笔:胡少维)

第三篇: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概念题

挤出效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选题

1、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m·1/k,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A、LM陡峭,IS也陡峭

B、LM和IS一样平缓

C、LM陡峭而IS平缓

D、LM平缓而IS陡峭

2、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陡峭而IS平缓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缓而IS垂直

D、LM和IS一样平缓

3、政府支出增加使IS右移Kg·G(Kg是政府支出乘数),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A、LM平缓而IS陡峭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和IS一样平缓D、LM陡峭而IS平缓

4、货币供给减少使LM曲线左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B﹒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

5、货币政策如果(),则货币政策效应较大。

A﹒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大;

B﹒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小,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小;

C﹒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小;

D﹒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小,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大。

6、当()时,增加政府购买不会导致均衡收入增加。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垂直;

D﹒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7、财政政策如果(),则财政政策效应较小。

A﹒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大;

B﹒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小,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小;

C﹒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小;

D﹒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小,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大。

8、政府支出增加时,可能会使私人支出减少,这一效应称为()。

A﹒替代效应;

B﹒庇古效应;

C﹒挤出效应;

D﹒马太效应。

9、当()时,会产生挤出效应。

A﹒货币供给的下降提高利率,从而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投资;

B﹒对私人部门税收的增加引起私人部门可支配收入和支出的下降;

C﹒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提高,从而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投资;

D﹒政府支出的下降导致消费支出的下降。

10、当()时,挤出效应小。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垂直;

D﹒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11、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12、“挤出效应”发生于: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13、挤出效应越大,扩张性财政政策()。

A﹒的乘数越大;

B﹒越难实施;

C﹒越有效;

D﹒越无效。

14、当()时,挤出效应最大。

A﹒货币需求收入弹性不变,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于零;

B﹒货币需求收入弹性不变,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于无穷大;

C﹒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和货币需求利率弹性都趋于零;

D﹒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和货币需求利率弹性都趋于无穷大。

三、多选题

1、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

A﹒边际消费倾向大小;

B﹒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C﹒挤出效应大小;

D﹒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2、()货币政策乘数越大。

A﹒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

B﹒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

C﹒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

D﹒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

3、如果(),货币供给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大。

A﹒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B﹒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C﹒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D﹒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4、在古典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

B﹒货币政策无效;

C﹒财政政策有效;

D﹒财政政策无效;

5、在凯恩斯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

B﹒货币政策无效;

C﹒财政政策有效;

D﹒财政政策无效;

6、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

A﹒边际消费倾向大小;

B﹒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C﹒边际进口倾向大小;

D﹒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7、()财政政策乘数越小。

A﹒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

C﹒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

D﹒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

8、当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如果(),增加政府购买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A﹒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B﹒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C﹒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D﹒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论挤出效应为多少,财政支出政策的效力都大于财政收入政策;

B﹒只要挤出效应小于100%,政府支出的增加就能刺激国民收入的增加;

C﹒挤出效应的大小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成反方向变动;

D﹒挤出效应的大小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成同方向变动。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古典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大;

B﹒在流动性陷阱中,挤出效应不存在;

C﹒凯恩斯学派认为,要对付经济萧条,宏观财政政策比宏观货币政策更有效;

D﹒如果利率水平处在流动性陷阱区域,货币政策是无效的1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是(),对利率的影响是()。

A.不确定B.上升C.确定D.下降

12、“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

A.不论价格水平多高,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国民收人均为它的充分就业的数值

B.执行货币扩张政策的后果只会使物价上涨,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只会使价格发生波动

C.资本主义不会长期处于大量失业的状态

D.不论总需求曲线怎样移动,它仅会影响价格水平,不会影响国民收人

E.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线

四、简述题

1、为什么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时,财政政策效应越大而货币政策效应越小?

2、作图说明为什么凯恩斯陷阱的存在会使货币政策无效。

3、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五、论述题

1.试用IS—LM模型说明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

2.试用IS—LM模型说明扩张的财政政策效应。

六、计算题

1.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美元,C=90美元+0.8Yd,t =50美元,I=140美元-5r,g=50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2.画两个IS-LM图形(a)和(b),LM曲线都是y=750美元+20r(货币需求为L=0.20y-4r,货币供给为150美元),但图(a)的IS为y=1250美元-30r,图(b)的IS为y=1100美元-15r

(1)试求图(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2)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即从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货币需求不变,据此再作一条LM1曲线,并求图(a)和(b)中IS曲线与这条LM1曲线相交所得均衡收入和利率。

(3)说明哪一个图形中均衡收入变动更多些,利率下降更多些,为什么?

第四篇: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骄傲的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本已巨大的失业压力就更大。中央政府似乎并不敢冒这个风险。

第二个难点则涉及对外经济政策,那就是人民币升值既快不得、又慢不得。去年,中国的外贸出口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外贸顺差和国家的外汇储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作为世界第一位汇储备大国,中国面对越来越强的国际压力。人民币不得不缓慢却逐步地走向升值。人民币汇率,如果拒不升值,不仅无法调整以出口带动增长的不稳定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穷人继续以低消费来补贴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低物价。除此之外,由于购买外汇所发行的人民币过量,中央银行最终有可能失去对国内货币政策的控制。但是,如果实现人民币较快速度的升值,那么,中国低素质的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会遭到削弱,从而对国内的失业问题和农民工的收入分配带来强烈的震撼。

。二十九年来,中国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令人无法回避的程度。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指数,在中国已经高达0.46。这个速度,不仅高于所有的发达国家,也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任其发展下去,社会走向崩溃只是迟早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政府多次许诺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许愿要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而且还许愿解决普通老百姓的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许愿归许愿,但是具体的措施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

从口头上看,政府似乎是想从邓小平的路线向左转,使政策导向由“保护企业家、保护竞争”的“右导向”转向“保护穷人、保护公平”的“左导向”。但是,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没有企业家的支持,中央政府拿不出钱来实现对穷人的承诺。从企业家的口袋里抢钱、从地方财政掏钱,又怕影响他们推动经济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使得中央财政的收入下降。现在的麻烦是,诸多的许愿已经将老百姓的期待值越提越高,但是资源困难仍然没有解决的前景。由于中国政府在这三个难点面前举棋不定,所以所有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只能是进一步、退两步,半心半意地蹒跚而行。这正是许多宏观政策无法奏效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一个合理的政治框架,供不同的社会集团就社会难点问题进行有效的协商,从而寻求最有可能被社会各界接受的妥协方案。这种状况正是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不断积累,难点问题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选编)

第五篇:马哲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危机及当前政策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造成了巨大影响,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全球经济速度明显放缓,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还在增加,受国际经济的影响,中国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出口明显萎缩、增长势头减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国家在危机后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如实施减轻税收、投资拉动、降低贷款利率和实行金融创新、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尤其是农村人口收入。并做了长远的考虑:宏观经济由“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主导型”,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当前,刚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更多的注入了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标志着中国将以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为重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为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并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尤其是近来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彰显了政府对人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关注。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形势 中国政策调控

十二五规划

Abstract:Global financial crisis,caused by U.S subprime crisis,made a great influence to the world.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volatility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has increased;the speed of world economy growth is slow down;the unsure factors and uncertaint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Affe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China also hase a lot of problem in economy which is embodied as unfavorable trade balance;slowed economis growth;difficult financing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rising cost for operation,etc.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the measures are:tax reduction;more investment;lowering interest rate and carrying out financial innovation;lower export tax rebates;creating more jobs and increasing rural incomes.In the long time,the measures are:to convert macro economy from export-oriented into consumption-oriented,to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pdate technology.Currently,in the newly developed twelfth Five-Year Plan,more Macro-control policies have been injected,which marked China would make tech-innovation and energy saving economy and improve system reformation.More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livelihood issue,especially the high inflation,which highlight that the government concerns the people basic living.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chinese control policies

twelfth five-year plan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得不让人们深入思考危机的深沉原因,纵观世界经济和危机源头美国的体制,我们不难看出,世界货币体系的缺陷,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主导世界,但它本身又不受约束的体系,美国经济发展模式“超消费,低储蓄,多借债”构成了潜在的危机,另外美国的宏观调节和监管也存在问题,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松弛的金融监管,直接导致市场货币资金过度,表面繁荣,实则为流动性过剩,这势必导致美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泡沫,一旦遇到问题,便酿成巨大的问题。

这使得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1.国际金融动荡加剧之势尚未缓和。以雷曼兄弟破产为导火索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就中国而言,据了解,中国六大银行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持有雷曼相关债权和风险产品约7.2亿美元,香港地区很多中下层居民持有的雷曼公司的“迷你债券”约200多亿港元,另外其他大型公司如花旗裁员5万,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也面临危机,这让人们看到这次危机带来的动荡还在加剧,还需要人们寻找对策。

2.全球经济增速正在放缓。06年全球经济增长5.1%,07年底次贷危机爆发后经济增长小幅下滑到5%,08年危机全面爆发,经济大幅下滑,09年继续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对全球经济影响比较重大的有三大板块:美国、日本、欧洲,在金融危机后,形势也不容乐观,已出现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新兴国家虽然还是支持世界增长的引擎,但在重点国家已经明显放缓的拖累下,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全球经济放缓的结论。

3.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短短时间内,一个个大型企业相继陷入苦难难以自拔,花旗宣布裁员5万震惊世界,其他一些公司的业绩和资产也令人堪忧,美国不断的引爆金融炸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还在蔓延,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还在增加是可以看出的。

二.中国当前经济形势

1.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总体上中国已经处在新一轮增长期,但增长水平很可能要低于上一个周期,周期长度也可能短于上一个周期。因为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很突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基础还不稳固。近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偏紧的货币政策、房地产调控新政、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等,使拉动经济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都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因而财政风险今后可能会不断暴露出来。因此,总体上来看世界经济尽管已经止跌回稳,但基础并不牢固,复苏将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但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也不大。

2.目前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增长动力主要还是政策性拉动,表现在经济增长依然主要靠政策性投资、靠政策性消费和靠政策性出口,真正来自市场性自主增长的力量还不强劲也不稳固,特别是由于国际国内一些因素的变化,造成投资、消费、出口需求增势均存在减弱的风险,上半年实际投资、消费的增速已出现逐季回落,未来出口的后劲也将减弱。与此同时,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压力很大,工业生产面临的市场压力也很大,二季度工业生产速度明显低于一季度,增速回落3.7个百分点,生产环节也存在增速下降的压力,因而未来经济运行确实还存在变数。

3.通货膨胀严重,不可否认,天量的货币投放、巨额的财政赤字、无效的投资和紧缺的资源等因素都是诱发通胀的因素,中国经济运行中确实存在通胀的预期和压力,但从动态角度看问题,有些因素正在发生方向性变化。

4.房地产调控新政初见成效,但可能治标不治本。毫无疑问,面对房价涨幅过大、过快,百姓对住房问题不满情绪上升,政府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是正确的,也是应当的。这不仅是因为居住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安定,更因为房地产是否健康发展关乎经济稳定,影响金融安全。但是,政府的调控应当适时适度,找准问题所在,增强针对性,着力解决政府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市场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不给市场创造这个机会,总是偏好政府的所谓宏观调控,市场出现一些问题,解决措施就是宏观调控,看不到运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看不到完善市场机制的改革办法。长此下去,一定会受到市场的报复。

三.中国就金融危机的及时应对政策

1.减税。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金融危机下,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人民生活艰辛,国家实施减税政策,包括降低住房交易税、投资于公共事业的企业免税3年等。尤其是增值税的转型,不仅是一项政策优惠,更是一种制度的变迁。

2.投资拉动。在萧条时期,因为启动消费的刺激效果缓慢,且中国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这使得刺激消费有后顾之忧,基于凯恩斯提出的“乘数效应”,加大投资力度,这一快变量能带给企业迅速恢复,国家经济的整体改善,因此国家启动4万亿的投资规模,重点投到七大类:安居类、农村类、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类、生态环保类、更新改造类、灾后重建类。以此来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3.货币手段。从国家货币趋势来看,降低利率同时大胆的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及松动银根,让企业资金流通正常,另外金融创新,即民间私人银行的创建等体制改革将带动经济的改善。

4.外贸政策。加大退税力度,在之前,为了控制出口,降低了退税的税率,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出口大量萎缩时,应加大退税力度,尤其是纺织业退税,使得企业所得利润空间更大,刺激企业生产。

5.增加居民收入。即通过提高农业务农收入,保证打工的收入。保障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四.中国近三年政策变化

2008年,中国经济在已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加速增长,经济增长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正是着眼于“双防”的目标,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要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为了刺激经济发展,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随后,央行又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随后,国家出台了一揽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10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其中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国家税务总局宣布,从今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9年中国推出一揽子计划,并公布总额达到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提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十大产业振兴方案也相继出台,为刺激楼市,政府采用了降低交易税、利率和首付等多项政策;扩大内需上,选用了家电和汽车为突破口。这一系列的刺激政策使得我们看到了经济回暖的阳光。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和生产价格(PPI)为负值,但年底上升较快,通货膨胀预期压力加大。CPI较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下降0.3%。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烟酒及用品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2%,食品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2%;居住下降3.6%,交通和通信下降2.4%,衣着下降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7%。因此,农村消费结构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食品和必需品仍然占据农民消费的重要比重。由于2009年信贷资金大量集中投放,市场流动性充裕,物价的快速回升引发了市场较为强烈的通胀预期,因而,如何加强调控来预防通胀预期风险将成为其时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

2010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着重强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由此,2010年的宏观政策定调:从2009年“保增长”为首要任务,转变到了“促转变”为发展重点。然而,近几个月来,学界和理论界人士不断有人疑问,认为纵观2010年的宏观政策走向,实则“保增长”,虚则“促转变”。金融危机之后,政策走向由依靠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内需和投资,扩大内需,尤其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被放置在了首要位置。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成为了格外重要的经济指标。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说明,CPI涨幅保持在3%左右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

五.最新国家宏观政策—十二五规划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具体来讲,即:1.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政府在金融危机后,在保证国家经济快速恢复的同时,保障全民尤其是社会底层人士的基本权利,关注民生问题。在国家近期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更表现出用外部力量来控制政府权力,更加注重民主。国富与民强不是对立的,而是需要国家在今后发展中逐步统一的。

下载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十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中国近十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面对风云变幻的经济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来应对。在这里我就简单的对近十年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 2003年6月13号央行发布《关于进......

    关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

    关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 ]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等不利因素,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致力于......

    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幸运的避免了冷热剧烈交替的破坏,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与跟进功不可没,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日趋完善......

    实验3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实验3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实验名称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实验目的1、根据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原理,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数据,并进行分析,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趋向做出判断。2、......

    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七大取向

    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七大取向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近期各部委相继召开工作会议,对2013年经济工作作出了明确安排,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

    1933年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933年美国经济政策分析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2012级8班 姓名:学号: 前言:众所周知,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场大危机以及......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名词解释1. 财政政策2 .货币政策3. 挤出效应4 .货币幻觉二、判断题1.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2. 在IS曲线......

    201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

    资料来源:人民网 六月 一、工信部:货币政策 加大企业资金压力 6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了《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报告称,央行货币政策在有效抑制流动性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