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及措施分析(模版)

时间:2019-05-13 22:4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及措施分析(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及措施分析(模版)》。

第一篇: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及措施分析(模版)

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及措施分析

论文摘要:2013年经济工作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一方面,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

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上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将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宏观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稳健

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

温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

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

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3500亿元。这主要是考虑到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今年

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特别是要增加保障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

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是必要的。同时,目前我国债务负担率相对较低,今年增加赤字后,赤字率在2%左右,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三是着

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

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

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

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

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一是健

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综

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完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不断优化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二是促进金融

资源优化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基于宏观形势的政策措施分析

在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似乎走进了一个死循环:每当经济增速有所下滑,决策部门往往会加大投资、放松信贷“踩油门”;每当通胀有所抬头,决策部门又往往会减少投资、紧缩信贷“踩刹车”。在踩油门与踩刹车的颠簸行进中,投资猛增、货币超发、产能过剩与垄断加剧、高利贷泛滥、中小企业倒闭潮轮番上演。

不唯中国,回顾十余年的宏观调控历程,在应对危机时,各国政府几乎惯性思维地拿起凯恩斯主义,而目前,这个以拉动投资和消费为特征的需求式管理手段正在遭受广泛质疑。

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当前经济发展问题时曾指出,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实现预期目标的空间已经不大。中央政府已决定不再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并控制经济中的流动性,转向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

基于以上宏观形势,新一届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从结构性减税到大规模减税、放松政府管制、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垄断、鼓励创新和创业、加快城镇化步伐、实施新一轮的价格财政及金融改革等。

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推进机构改革,转换政府职能;扩大“营改增”试点,结构性减税;保持合理的货币总量;减少政府开支,把资金用于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取消或下放审批权、机构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是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这样可以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提

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央政府会继续简政放权,各地也要放开更多领域和更多经营活动审批。同时要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放”和“管”都是为了发展,放得越到位,管得越有效,就越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更好惠及人民群众。进行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通过减少地方政府的事权来缩减其财权,让其从大政府、经营型政府,转变为

小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样,其债务水平或许就可以有效控制。打破某些行业的行政性垄断,让市场充分竞争。

2.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任务是在外部环境出现明显变化的条件下有效扩大内需,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是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13亿人口的规模和相对偏低的城镇化率,将成为创造内需空间的重要力量。如果未来20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现在起到2030年,约有3亿农民将转为市民。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基本生活、住房、教育、卫生和对其他消费品的直接消费需求;由城镇化推进所带来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由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带来的农村消费扩大;将创造出一个以万亿元为单位计算的巨大的市场空间。城镇化的规模效应将大幅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这也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求实现的目标。

3.实施新一轮的价格财政及金融改革

自5月份以来,国务院多次提出金融改革的具体要求,从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中央正着手启动新一轮金融改革。

国务院5月7日正式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首次提出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观点。

以上措施都是基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配置考虑的。金融资源配置应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为金融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加强监管。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的原因关键在于大部分资源由国有部门把控。由于国有企业目标的多重性,金融资源在国有企业手中难以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配置,难以激励经营创新和技术进步,由此导致了金融资源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价格双轨。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官方利率价格信号失真的情况下,很多社会资金流向了民间借贷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巨大的民间融资如同地下暗流,既难以被金融监管体系所涵盖,也难以被宏观调控政策所控制。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中国金融资源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合理配置,才能激励金融企业的创新和生产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012年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重点提到引导民间金融从“地下”走向“地上”,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为全面金融改革探路。从长期来看,只有为金融资源由动员性配置向市场化配置转变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才能最终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近期而言,中国金融资源配置应重点处理好两方面问题:第一方面是要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及边界,减轻政府配置金融资源形成的“挤出效应”。地方政府作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代理人,存在着获取金融资源的偏好。由于激励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地方官员的政绩,所以地方政府有获取和配置金融资源的主观偏好;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等,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渠道获得资金。因此,应通过明确地方政府的作用领域和边界,使地方政府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共服务上,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由GDP增长转移到服务和民生上,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挤占,实现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第二方面是要打破国有金融体系的垄断地位,消除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所有制偏好”,形成金融资源的有效供给。加快国有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的改革,降低民营金融资本的进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和组建金融机构,逐步形成多元、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结语 我国当前正处于依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

“百日新政”出台的一系列以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为特征,旨在释放经济活力,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切政策都是好的,只是要看我们的地方政府怎样执行了,不过,在一个只顾自己政绩,不顾社会长远利益的政治体制下,好政策的效应会打几折呢?我们拭目以待。

第二篇: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概念题

挤出效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选题

1、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m·1/k,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A、LM陡峭,IS也陡峭

B、LM和IS一样平缓

C、LM陡峭而IS平缓

D、LM平缓而IS陡峭

2、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陡峭而IS平缓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缓而IS垂直

D、LM和IS一样平缓

3、政府支出增加使IS右移Kg·G(Kg是政府支出乘数),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A、LM平缓而IS陡峭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和IS一样平缓D、LM陡峭而IS平缓

4、货币供给减少使LM曲线左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B﹒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

5、货币政策如果(),则货币政策效应较大。

A﹒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大;

B﹒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小,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小;

C﹒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小;

D﹒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小,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大。

6、当()时,增加政府购买不会导致均衡收入增加。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垂直;

D﹒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7、财政政策如果(),则财政政策效应较小。

A﹒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大;

B﹒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小,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小;

C﹒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小;

D﹒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小,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大。

8、政府支出增加时,可能会使私人支出减少,这一效应称为()。

A﹒替代效应;

B﹒庇古效应;

C﹒挤出效应;

D﹒马太效应。

9、当()时,会产生挤出效应。

A﹒货币供给的下降提高利率,从而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投资;

B﹒对私人部门税收的增加引起私人部门可支配收入和支出的下降;

C﹒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提高,从而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投资;

D﹒政府支出的下降导致消费支出的下降。

10、当()时,挤出效应小。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垂直;

D﹒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11、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12、“挤出效应”发生于: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13、挤出效应越大,扩张性财政政策()。

A﹒的乘数越大;

B﹒越难实施;

C﹒越有效;

D﹒越无效。

14、当()时,挤出效应最大。

A﹒货币需求收入弹性不变,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于零;

B﹒货币需求收入弹性不变,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于无穷大;

C﹒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和货币需求利率弹性都趋于零;

D﹒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和货币需求利率弹性都趋于无穷大。

三、多选题

1、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

A﹒边际消费倾向大小;

B﹒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C﹒挤出效应大小;

D﹒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2、()货币政策乘数越大。

A﹒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

B﹒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

C﹒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

D﹒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

3、如果(),货币供给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大。

A﹒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B﹒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C﹒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D﹒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4、在古典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

B﹒货币政策无效;

C﹒财政政策有效;

D﹒财政政策无效;

5、在凯恩斯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

B﹒货币政策无效;

C﹒财政政策有效;

D﹒财政政策无效;

6、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

A﹒边际消费倾向大小;

B﹒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C﹒边际进口倾向大小;

D﹒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7、()财政政策乘数越小。

A﹒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

C﹒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

D﹒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

8、当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如果(),增加政府购买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A﹒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B﹒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C﹒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D﹒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论挤出效应为多少,财政支出政策的效力都大于财政收入政策;

B﹒只要挤出效应小于100%,政府支出的增加就能刺激国民收入的增加;

C﹒挤出效应的大小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成反方向变动;

D﹒挤出效应的大小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成同方向变动。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古典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大;

B﹒在流动性陷阱中,挤出效应不存在;

C﹒凯恩斯学派认为,要对付经济萧条,宏观财政政策比宏观货币政策更有效;

D﹒如果利率水平处在流动性陷阱区域,货币政策是无效的1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是(),对利率的影响是()。

A.不确定B.上升C.确定D.下降

12、“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

A.不论价格水平多高,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国民收人均为它的充分就业的数值

B.执行货币扩张政策的后果只会使物价上涨,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只会使价格发生波动

C.资本主义不会长期处于大量失业的状态

D.不论总需求曲线怎样移动,它仅会影响价格水平,不会影响国民收人

E.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线

四、简述题

1、为什么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时,财政政策效应越大而货币政策效应越小?

2、作图说明为什么凯恩斯陷阱的存在会使货币政策无效。

3、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五、论述题

1.试用IS—LM模型说明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

2.试用IS—LM模型说明扩张的财政政策效应。

六、计算题

1.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美元,C=90美元+0.8Yd,t =50美元,I=140美元-5r,g=50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2.画两个IS-LM图形(a)和(b),LM曲线都是y=750美元+20r(货币需求为L=0.20y-4r,货币供给为150美元),但图(a)的IS为y=1250美元-30r,图(b)的IS为y=1100美元-15r

(1)试求图(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2)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即从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货币需求不变,据此再作一条LM1曲线,并求图(a)和(b)中IS曲线与这条LM1曲线相交所得均衡收入和利率。

(3)说明哪一个图形中均衡收入变动更多些,利率下降更多些,为什么?

第三篇: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骄傲的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本已巨大的失业压力就更大。中央政府似乎并不敢冒这个风险。

第二个难点则涉及对外经济政策,那就是人民币升值既快不得、又慢不得。去年,中国的外贸出口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外贸顺差和国家的外汇储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作为世界第一位汇储备大国,中国面对越来越强的国际压力。人民币不得不缓慢却逐步地走向升值。人民币汇率,如果拒不升值,不仅无法调整以出口带动增长的不稳定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穷人继续以低消费来补贴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低物价。除此之外,由于购买外汇所发行的人民币过量,中央银行最终有可能失去对国内货币政策的控制。但是,如果实现人民币较快速度的升值,那么,中国低素质的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会遭到削弱,从而对国内的失业问题和农民工的收入分配带来强烈的震撼。

。二十九年来,中国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令人无法回避的程度。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指数,在中国已经高达0.46。这个速度,不仅高于所有的发达国家,也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任其发展下去,社会走向崩溃只是迟早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政府多次许诺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许愿要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而且还许愿解决普通老百姓的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许愿归许愿,但是具体的措施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

从口头上看,政府似乎是想从邓小平的路线向左转,使政策导向由“保护企业家、保护竞争”的“右导向”转向“保护穷人、保护公平”的“左导向”。但是,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没有企业家的支持,中央政府拿不出钱来实现对穷人的承诺。从企业家的口袋里抢钱、从地方财政掏钱,又怕影响他们推动经济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使得中央财政的收入下降。现在的麻烦是,诸多的许愿已经将老百姓的期待值越提越高,但是资源困难仍然没有解决的前景。由于中国政府在这三个难点面前举棋不定,所以所有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只能是进一步、退两步,半心半意地蹒跚而行。这正是许多宏观政策无法奏效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一个合理的政治框架,供不同的社会集团就社会难点问题进行有效的协商,从而寻求最有可能被社会各界接受的妥协方案。这种状况正是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不断积累,难点问题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选编)

第四篇:宏观经济政策

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八大走向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着力防控地方债风险,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三、结构性色彩更浓

积极财政政策的新内涵

2014年虽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也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其目的、内涵和做法上将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结构性色彩将更浓,将从总量性的政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政策。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政府将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财政政策更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一是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调整优化国内需求结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农业“休养生息”,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产品国际供给能力,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支持精准扶贫。三是完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有效保障改善民生。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思路,完善机制,堵塞漏洞,规范运作,公开透明,千方百计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四是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并支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五是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修明渠、堵暗道,有效防控债务风险。六是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同时,加快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和审查的重点由现在的收支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转变。税收将不再是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转为预期目标,从而克服以往预算执行中的“顺周期”问题。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通过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其对预算的约束性,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可持续性。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推进政策公

开,增强预算的透明度,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预算。二是完善税收制度。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消除重复征税问题。调整消费税制度征收范围、环节、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减少房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清费立税,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资源环境保护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特别是征管职能划分,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四、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从本次审计署债务审计结果看,今明两年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到2015年末需要偿还的债务占比达到53.9%,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借新还旧、再融资的压力较大,加之地方融资平台自身产生现金流的能力较弱,将不可避免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虽然债务总体可控,但局部信用风险不排除一触即发的可能,这就使央行面临两难局面。央行既希望通过信用事件来降低金融领域风险偏好,又要防控局部信用风险上升成为全局风险的可能,因为一旦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资产价格的大幅收缩必将刺破金融泡沫。今年的目标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平稳,又要化解金融领域风险,还要为改革留出充分的空间。因此,央行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替换了2013年强调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14年,预计央行将通过综合运用存准率、正逆回购、央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流动性状况,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在2013年取得实质突破,2013年7月,中国全面放开了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这是近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目前,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先后实现市场化,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有上限管理。也就是说,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今后改革剩下的问题在于如何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来看,业界呼吁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有望于2014年推出。目标是通过利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以及开放资本账户来建立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价格体系。

五、区别对待、公平竞争:

区域政策的特点

我国一系列区域战略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经济整体活力,区域增长格局已出现重大转变。2014年,实行区别对待仍是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14年,将加快制定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文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扩大退牧还草范围。加快出台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和城区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促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全面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前海、南沙、横琴、平潭等重大平台建设,抓紧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我国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沿海、沿江、沿边、沿路桥的轴线开发,带动更大范围的腹地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支持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等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转型升级。推动云南、广西等地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支持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着力培育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支撑带。为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还将推进对口支援,支持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等跨越式发展,落实扶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实施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在注重区别对待的基础上,也将更加注重公平,即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内容。通过体制创新和法律保障,实现不分区域、城乡、工农、公私、贫富,一视同仁地实施财政、金融等公共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公民享有的同权化;加大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投入,让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享有大体相当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与此同时,税收优惠将与区域规划脱钩。据统计,目前已出台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共有30项,同时还有一些正在申请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项目。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者出台“土政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制造税收“洼地”,严重影响了国家税制规范和市场公平竞争。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扎实推进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工作,清理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执行到期的将彻底终止不再延续,对未到期限的将明确政策终止的过渡期,对带有试点性质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将尽快转化为普惠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

六、激活民间力量:

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既是短期的政策着力点,也是中长期的战略选择。

就扩大消费而言,要扩大居民消费规模,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居民消费质量,关键在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这就意味着需要推动实现稳定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2014年,扩大消费的重点将在信息消费领域。信息消费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无污染、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近年来各个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也将成为我国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着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重点将调整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适当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压缩小型分散投资,重点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合理确定投向,主要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等重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工程,教育、医疗、社会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等领域。在管好用好政府投资的同时,为民间投资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有效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七、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

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一是推动规划实施。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并尽快发布实施;二是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三是编制配套规划。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各地因地制宜地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五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是发展城市群,优化城市布局。着力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培育并引导城市群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结构,强化综合运输交通网络的支撑,优化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分工协作。

八、集约用地、保护农民利益:

土地政策的主要方向

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会全面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用地规模实施总量控制和减量供应,加大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全面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细化各类用地标准。在全面总结各地征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行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着力于建立完善多元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划拨用地范围,以公平、公开、有偿的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清理存量划拨用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用地类型提供不同的有偿使用方式,弥补一次性收取地价款单一方式的不足。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居住用地供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要求,研究起草《不动产登记条例》、《不动产登记办法》等规章制度,整合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做好国家层面有关不动产登记衔接工作。

特别是,在土地政策中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宅基地上的农民住房的财产性收益的路子。(执笔:胡少维)

第五篇: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3.挤出效应.货币幻觉

二、判断题

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2.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的斜率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

3.当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或利率上升对投资影响较小时,该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就有较强的效果.4.LM 曲线水平而IS曲线垂直,则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5.LM曲线水平而IS曲线垂直的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

6.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没有“挤出效应”。

7.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越大。

8.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十分有效。

9.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10.一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

11.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12.为了克服衰退,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为了减少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同时采用“适应性”货币政策。

13.经济繁荣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较理想。

三、选择题

1.若IS曲线的斜率不变,LM曲线的斜率越大,则

A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大B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

C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小D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小

2.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使均衡收入变动量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B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垂直

C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平缓DIS曲线和LM曲线一样平缓

3.在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

A财政政策无效B货币政策无效

C财政政策有效D货币政策有效

4.下面几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的是

A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B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C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D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5.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B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垂直

C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平缓DIS曲线和LM曲线一样平缓

6.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可采用的政策是

A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B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C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D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四、计算题

教材8、11题

五、简答题

1.挤出效应的大小受哪几个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2.如果社会已是充分就业,现在政府想要改变总需求的构成,增加私人投资和减少消费,但总需求不许超过充分就业水平。这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组合?运用IS—LM图形表示你的政策建议。

3.假定政府要增加政府购买,试用IS-LM模型说明采用什么样的政策配合可以减少挤出效应。

六、分析论述题(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分析相关问题,以下只有问题,具体资料适时调整,建议大家了解一些从金融危机至今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

1.试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

2.假定政府考虑用以下两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个人所得税。试用IS-LM模型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3.用IS—LM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

判断题选择题答案

判断题:1-5 √ √ √ √ √6-10× √ √ √ √11-13√ √ √选择题:1-6ADCBCCCA

下载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及措施分析(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及措施分析(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933年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933年美国经济政策分析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2012级8班 姓名:学号: 前言:众所周知,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场大危机以及......

    实验3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实验3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实验名称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实验目的1、根据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原理,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数据,并进行分析,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趋向做出判断。2、......

    0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200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背景:国内相继发生的自然灾害,如二月雪灾、五月地震等加大了中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而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

    201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

    资料来源:人民网 六月 一、工信部:货币政策 加大企业资金压力 6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了《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报告称,央行货币政策在有效抑制流动性过......

    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如何导致股价变化

    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如何导致股价变化,举例说明。 1.经济周期 人们常说,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也就是说股价变动不仅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能预示经济周期的变化。......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分析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分析 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我国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重点在于进一步健全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三年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过热,投资急剧膨胀,价格迅猛上涨。从一九九三年七月起中国政府实行经济的“治理整顿”,也即紧缩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证券投资

    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证券投资内容摘要:证券市场是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的变化可以在证券市场中 反映出来。宏观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表现为当一国宏观经济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