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幸运的避免了冷热剧烈交替的破坏,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与跟进功不可没,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日趋完善。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已与十多年前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调控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且日趋繁荣,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与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是分不开的。从宏观层面方面来看,与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并行不悖的是宏观调控那只看得见的手。原来,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拐点,在发挥市场经 在择定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时,同时择定以宏观调控为前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遵循以市场调节为主,辅助以必要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对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论是事前的综合平衡或事后的大力调整,都显得那么有必要。当然,这也不是说中国的经济就是一帆风顺的,从上世纪90年代后,也有经济过热和偏冷的交替,要求加强宏观调控,给以必要扭转。大体上有三次:一次是1995年后的明显过热,二次是世纪之交的几年有所呆滞,还有一次是这几年的偏快。这三次的大体症状,一次是公认的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扬超过20%;一次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采取从紧对策带来一度的通货紧缩;一次是延续到现在的物价渐升直逼和突破警戒线,从轻度通胀到中性通胀,距全面通胀仅一步之遥。
但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还是稳步前行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首先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增长偏快,过去几十年的实践及别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GDP的增长率,保持在8%~9%之间是恰当和合理的,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取得相对宽松和渐进的活力;相反,如果低于或高于这个额度,往往会导致经济运行的疲软或紧张,常见的是后者,带来供需失调等失常现象。正是这样,从原定各个年度规划看,主观上期望和预测在此适度空间;而执行结果却是一超再超,几年来达到两位数,并在渐次攀升,决非吉兆。二是投资规模偏大这几年来投资增长率多在消费增长率的一倍左右,居高不下,习以为常。这固然可能加快了经济增长,然而也挤占了国民所得,压缩了消费份额,以致积累率越来越高,消费率越来越低,从过去认定合理的上限三七开逆转为倒**开,在世界是特例,既不利于改善民生,又不利于经济运行的平稳和协调。这与过去整个分配有些重国计、轻民生和重资本、轻劳动有关。
三是物价指数偏高过高的物价水平,导致人民生活压力加大,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来说,压力更是像山一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物价过高,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幸福感降低。再者,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也增长过快、规模偏大。这似乎是好事,为经济发展添注活力,成为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外汇储备也是大国。但是,由此带来几个问题,如外向依存度高于某些外贸大国,以致风险也高;外汇储备过大,以致货币发行过多,并引起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同时,这也是造成流动性过大的外部因素。
宏观调控,通常是指四个方面,除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和国际收支外,还有失业就业问题,相互联动,应当求得一个最佳平衡。这几年经济增长偏快,扩大了就业规模,但失业、待业形势未有根本好转。虽然,城镇失业登记率稍有下降,而对照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实际失业、待业人数和隐性失业率仍居高不下。这有宏观条件原因,也不能认为没有主观的疏忽,如一度强调“减员增效”和大量拆迁、大量征地,或许在宏观调控中是一个盲点。从根本看,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对称,涉及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合理性呵护不够。此外,大家开始觉察除国际化可能过热外,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可能过热,造成产能过剩和竞争过度,农田缩减过多,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过多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反映为宏观调控的不全和不力。
当前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出现这些宏观问题,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够,只能静观其变,这有一定根据,但是完全靠静观其变,显得无能为力。停留于这点,将会导致宏观调控的卸责,甚至承认市场经济的万能,排斥宏观调控的必要。如果否定宏观调控,一味信赖单纯的市场经济,那是空想,既悖于理,又害于行。
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之所以一直发生较大或很大的不平衡,特别是常见的所谓过热,根子在于经济发展战略上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过快速度的倾向,即通称的GDP情结或增长冲动。“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当年强调时,明确以效益为前提,最早择定翻两番目标,同样有此前提。速度与效益是辩证的统一,偏于一端,就生抵触。后来在理解上,往往自觉和不自觉地忽视或丢掉了这个前提。发展经济学告诉人们,从最早和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到后来和现代的经济发展观,就是从片面、过度地追求发展速度转换到适当的快速,其实质和重点不仅在数量增长,更在质效提高,才有其实际价值。大家懂得,GDP作为综合指标,无可替代,但是有其局限,不能全面反映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成本和结构等多种内涵。追求过快的速度,不择手段,不计其他,必然会以损害和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是得不偿失和违反初衷并难以持久永续的。
其次,对片面追求过高速度,大家不是没有认识其危害,从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看,问题多多,决策多多,好像是的确已拨正,越来越明朗。但是在实践中,为什么依旧不知反省,一犯再犯,长期如幽灵般在游荡呢?有人先后揭示,关键在整个体制没有转变,有关机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责直接表现在政绩考核和人事考核上,有形无形地还是GDP为纲,导致相互攀比,个个争先,深恐落伍。从多个省市区看,不高于全国平均,似乎就失职了。出现过高增长,无不沾沾自喜,不以为险,只以为喜。与此相应,在财政体制上,财权与事权下放后缺乏制约,使地方政府热衷于土地兴财和项目兴财,导致上述几个“化”的过热。于是对待宏观调控,不少地方或明或暗地声称:“这是国家和中央的事,地方不用管也管不上”,“全国要下,别人在下,正是本地大干快上的好时机”,“即使我们冒了也无妨,否则老实人吃亏”。经过上下博弈,一个国家发改委面对多路诸侯,胜算是渺茫的。宏观调控之难,难在这种利益基础上的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
再者,在上述经济运行态势下,“一俊遮百丑”,“万事快为首”,使全部或至少是大部分力量耗在追求速度上,对整体工作是很强的冲击,撞出了一串薄弱环节甚至断层。GDP是产出,不计投入,以致造成数量优先,质效让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以及生态和环境的恶化都不在话下,城市经营和负债经营列为绝招,可持续发展逸出了眼界。倾全力于经济增长,不免放松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民生改善,只顾近期,不顾长远,使某些问题迟迟不能处理得当,直至积重难返。由此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步履蹒跚,以致如贫富差距的两极化和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崛起为新的三座大山,无不直接、间接地来自顾此失彼和轻重倒置。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层出不穷。很多事情,不到问题成堆,矛盾锐化,不能获得警觉,被迫而仓促应付,而是GDP挂帅,抓了一点丢了九点。宏观调控,贵在事前预见,而大多变为事后救急,难度倍增,代价也倍增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宏观调控真的就是伤痕累累,并未益处,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由此了带来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篇:中国近十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中国近十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面对风云变幻的经济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来应对。在这里我就简单的对近十年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
2003年6月13号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
一、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引导规范贷款投向;
二、严格控制土地储备贷款的发放;
三、规范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用途;
四、加强个人住房贷款管理,重点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的需要等。
有资料显示,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投入资金中约20%至30%是银行贷款;建筑公司往往要对项目垫付约占总投入30%至40%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也多是向银行贷款;此,至少一半以上的购房者申请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这几项累加,房地产项目中61%的资金是来自于银行。而且目前在国内,市场化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几乎为零,房地产商的资金来源除了自有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于银行贷款。
《通知》主要从限制高档房和抑制投机两处下手来控制房地产需求。《通知》提到“对大户型、大面积、高档商品房、别墅等项目应适当限制”,“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商业用房的不能享受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只能按银行一般商业贷款利率进行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的抵借比不得超过60%,贷款期限不得10超过年,且必须是竣工验收的房屋同时将商住两用房归入商业用房范畴”这样便限制了高档房的购买量。其次,鼓励购买中低档自用商品房,对投资、投机性购房进行限制。此次新政通过对购买第二套以上的住房适当提高首付款和须按一般商业贷款利率贷款的规定,表示出央行对投资性住宅的购买持不支持的态度。同时,规定住宅必须结构封顶才能发放住房贷款、房地产贷款严禁跨地区使用,以便有效地防止投机客倒手买卖房产。
由于土地出让金一般金额较大,常常需要1亿甚至几亿的资金,房地产商一般难以完全以自有资金支付,通常要进行贷款。而30%-40%的房地产项目投资资金来自于建筑企业的垫款。因此新政实施后,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无钱购买土地而使后续开发项目匮乏,另一方面如果银行严格控制对建筑企业的贷款,会有一部分在建项目和待建项目因无钱兴建而停建缓建。从而会在一定时期后使可供销售的房地产项目减少。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取资金难度增加,又要承担归还挪用的流动资金贷款以及承建商无法提供垫款的压力,因此房地产投资可能在短期内就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停滞。2003年1至4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80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中住宅投资1359亿元,同比增长30.08%。这种比较快的房地产投资增长势头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下降,在金融市场强制下压的情况下,200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有可能降到10%左右,比上年下降一半左右。
所以房价走势依旧是扑朔迷离。现在看来房价并没有像《通知》所期望那样往下走。
2004年3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的通知》。再贷款浮息制度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加点幅度的制度。从2004年3月25日起,对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0.63个百分点。以 20天以内再贷款为例,现行基准利率为2.7%,加点浮息后为3.33%。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再贴现基准利率2.97%的基础上加0.27个百分点,加点浮息后利率为3.24%。
再贷款浮息制度将专项政策性再贷款利率与7年期国债发行利率结合起来后,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当市场资金宽裕时,银行反而进一步增加再贷款﹔市场资金紧张时,银行反而不倾向向中央银行借款。如当市场处于较长期资金宽松状态时,7年期国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会较低,下一年商业银行再贷款的利率也相应降低,如果下一年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回收市场多余资金或者市场出现此类预期时,商业银行则会充分利用较低的利率增加向中央银行再贷款,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富裕资金,增加了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难度。相反,如果市场资金紧张,国债发行利率较高,再贷款的利息成本也较高,若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时,金融机构反而倾向于等待时机向市场融资,甚至会提前归还再贷款,无助于缓解市场资金紧张压力。
2005年11月25日,调整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8%)的金融机构,发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正向激励作用,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一)直接收缩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制度实施后,资本充足率低于标准的商业银行将向人民银行多缴存款准备金,相应收缩了其贷款总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险类金融机构扩张风险资产。
(二)警示效果明显。制度实施后,风险类商业银行按照“提高贷款质量、降低不良存量”的思路,积极改善盈利性和风险性状况,经营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三)风险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为审慎。制度实施后,风险类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思路,加强内部管理,部分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整体赢利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有所增强。另一方面;
(一)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不合理,未能体现制度的惩罚性原则。
(二)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被严格保密,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监督制约作用的发挥。
(三)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过小,不能给实行对象带来足够的经营压力。
2006年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2007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当政策重点放在稳定货币时,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就应该适时调高,以抑制过热的需求;相反,则应该适时调低。比如,1987年针对温度回升的经济空气,国务院提出“压缩经济空气”,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中央银行明确提出“紧中有活”的货币政策,提高了中央银行贷款利率,从第四季度起,将性贷款和短期贷款的利率由3.4‰和5.4‰提高到6‰。1988年第四季度,面对经济过热和明显的通货膨胀,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一系列旨在紧缩银根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其中包括继续提高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性贷款利率和短期贷款利率,由6‰分别提高为6.9‰和6.3‰,以控制信贷资金的过度需求。又如,1995年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于元月一日将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在原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
2008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在利率、期限、项目资本金方面做出特殊规定,以引导有关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支持政府主导的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在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方面的作用。
该《通知》主要从五个方面引导投资者加大向经济适用房的投资
(一)扩大了贷款人范围。为增加投资人扩大了范围,增加房地产的供给。
(二)放宽了贷款申请条件。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提供了资金的保障。
(三)明确了利率优惠政策。向投资建设经济适用房的投资者给予一定的优惠。
(四)放宽了贷款期限。有利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五)强化了资金管理。
200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
2008年底中国粗钢产能6.6亿吨左右,目前实际需求仅为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超过5800万吨,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很快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会进一步加剧。2008年水泥总产能达到18.7亿吨,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418条,产能6.2亿吨,另外还有已核准尚未开工的生产线147条,产能2.1亿吨,这些产能建成后,我国水泥产能将达到27亿吨,预计市场需求量可由目前的14亿吨增长到16亿吨,即使全部淘汰目前的落后产能5亿吨,还存在6亿吨过剩产能。近年来,风电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底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217万千瓦;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达80多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制造能力将达到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大约为1000万千瓦,很快出现产能过剩。
《意见》提出金融业要保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合理的资金需求,着力扩大内需、优化信贷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
2010年。6月19日,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
(一)如果人民币发生升值将会导致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提高,这将会影响到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同时,将会引起中国进口商品价格的相对下降,这可能会导致中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发生恶化。当前由于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本旺盛的外部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萎缩,如果在这个时候人民币又升值,对于我国经济将会是雪上加霜。
(二)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很大的政策倾斜度,来加工产品,出口国外市场。如果发生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将会对这些企业的利润形成很大的影响,进而使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下降,影响到经济增长以及就业等方面。
(三)同样,人民币的升值对本国企业特别是一些出口加工型企业形成影响,因为这些企业由于激烈的竞争,本身的利润水平已经很低,如果人民币还升值,将会进一步挤压其利润,使其发生经营困难,甚至导致企业倒闭。
2011年国民经济确实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按照现在的增加速度,可能要达到10.3%。这样高的速度,比去年要提高1.2个百分 点,特别是工业增长速度,从今年7月份开始,已经稳定。这是应对金融危机,进一步推动成果是非常好的。这个过程中,消费增长是比较快的,投资增长比较稳定,外贸出口超过我们想象的,开始恢复了。这一点,大家也说,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1929年相比,全球化没有变。各个国家没有把自己的市场封闭起来,这是和历史上历次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不一样了,各个国家尽管碰到这么大的困难,但是没有把市场封闭起来。
2012年
(一)2012年的经济总体情况是经济困难,小幅增长,复苏的可能性一般,股市也不会太乐观,2012年的股市将会震动着上下波动,最终走向比较好的地步。
(二)GDP今年会在去年的基础上放缓增长,所以股市不会像以前那么好,但对比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经济增长还算比较好,故证券市场会在部分市场利好。
(三)一般地说,若一国国际收支连续出现逆差,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会采取提高国内利率和提高汇率的措施,以鼓励出口、减少进口,股价就会下跌;反之,股价会上涨。而我国是长期以来的国际收支顺差国家,对股票的影响一直是比较好的因素,但今年由于国际市场的萎靡,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预计今年的国际收支顺差会减少,这样会造成我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的下降,对证券市场是个利空的消息。201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3500亿元。因此,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论及结构性减税时提出,“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说,在现行税制体系中,收入所占份额较大、可称为主要间接税的,分别是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2011年,这3个税种占全部税收收入的份额分别为41.1%、15.25%、8.79%。其中,增值税最适宜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其一,根据“十二五”税制改革规划,营业税的前途已经锁定为改征增值税,营业税终归要被增值税“吃掉”。其二,消费税的基本征税对象是奢侈品和与能源、资源消耗有关的商品。消费税的任何减少,都牵涉到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和节能减排政策,历来难以达成共识,不能不格外谨慎。其三,增值税块头儿最大,系当前我国第一大税种。它的任何变动,哪怕是轻微的变动,都会显著影响税收收入全局,其减税效应可能最大。故而,以减少增值税为主,显然是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正确选择。
我国当前正处于依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
第三篇:宏观经济政策
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八大走向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着力防控地方债风险,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三、结构性色彩更浓
积极财政政策的新内涵
2014年虽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也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其目的、内涵和做法上将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结构性色彩将更浓,将从总量性的政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政策。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政府将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财政政策更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一是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调整优化国内需求结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农业“休养生息”,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产品国际供给能力,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支持精准扶贫。三是完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有效保障改善民生。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思路,完善机制,堵塞漏洞,规范运作,公开透明,千方百计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四是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并支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五是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修明渠、堵暗道,有效防控债务风险。六是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同时,加快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和审查的重点由现在的收支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转变。税收将不再是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转为预期目标,从而克服以往预算执行中的“顺周期”问题。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通过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其对预算的约束性,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可持续性。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推进政策公
开,增强预算的透明度,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预算。二是完善税收制度。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消除重复征税问题。调整消费税制度征收范围、环节、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减少房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清费立税,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资源环境保护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特别是征管职能划分,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四、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从本次审计署债务审计结果看,今明两年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到2015年末需要偿还的债务占比达到53.9%,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借新还旧、再融资的压力较大,加之地方融资平台自身产生现金流的能力较弱,将不可避免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虽然债务总体可控,但局部信用风险不排除一触即发的可能,这就使央行面临两难局面。央行既希望通过信用事件来降低金融领域风险偏好,又要防控局部信用风险上升成为全局风险的可能,因为一旦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资产价格的大幅收缩必将刺破金融泡沫。今年的目标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平稳,又要化解金融领域风险,还要为改革留出充分的空间。因此,央行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替换了2013年强调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14年,预计央行将通过综合运用存准率、正逆回购、央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流动性状况,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在2013年取得实质突破,2013年7月,中国全面放开了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这是近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目前,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先后实现市场化,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有上限管理。也就是说,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今后改革剩下的问题在于如何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来看,业界呼吁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有望于2014年推出。目标是通过利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以及开放资本账户来建立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价格体系。
五、区别对待、公平竞争:
区域政策的特点
我国一系列区域战略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经济整体活力,区域增长格局已出现重大转变。2014年,实行区别对待仍是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14年,将加快制定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文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扩大退牧还草范围。加快出台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和城区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促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全面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前海、南沙、横琴、平潭等重大平台建设,抓紧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我国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沿海、沿江、沿边、沿路桥的轴线开发,带动更大范围的腹地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支持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等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转型升级。推动云南、广西等地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支持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着力培育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支撑带。为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还将推进对口支援,支持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等跨越式发展,落实扶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实施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在注重区别对待的基础上,也将更加注重公平,即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内容。通过体制创新和法律保障,实现不分区域、城乡、工农、公私、贫富,一视同仁地实施财政、金融等公共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公民享有的同权化;加大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投入,让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享有大体相当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与此同时,税收优惠将与区域规划脱钩。据统计,目前已出台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共有30项,同时还有一些正在申请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项目。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者出台“土政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制造税收“洼地”,严重影响了国家税制规范和市场公平竞争。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扎实推进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工作,清理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执行到期的将彻底终止不再延续,对未到期限的将明确政策终止的过渡期,对带有试点性质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将尽快转化为普惠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
六、激活民间力量:
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既是短期的政策着力点,也是中长期的战略选择。
就扩大消费而言,要扩大居民消费规模,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居民消费质量,关键在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这就意味着需要推动实现稳定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2014年,扩大消费的重点将在信息消费领域。信息消费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无污染、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近年来各个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也将成为我国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着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重点将调整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适当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压缩小型分散投资,重点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合理确定投向,主要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等重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工程,教育、医疗、社会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等领域。在管好用好政府投资的同时,为民间投资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有效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七、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
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一是推动规划实施。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并尽快发布实施;二是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三是编制配套规划。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各地因地制宜地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五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是发展城市群,优化城市布局。着力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培育并引导城市群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结构,强化综合运输交通网络的支撑,优化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分工协作。
八、集约用地、保护农民利益:
土地政策的主要方向
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会全面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用地规模实施总量控制和减量供应,加大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全面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细化各类用地标准。在全面总结各地征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行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着力于建立完善多元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划拨用地范围,以公平、公开、有偿的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清理存量划拨用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用地类型提供不同的有偿使用方式,弥补一次性收取地价款单一方式的不足。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居住用地供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要求,研究起草《不动产登记条例》、《不动产登记办法》等规章制度,整合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做好国家层面有关不动产登记衔接工作。
特别是,在土地政策中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宅基地上的农民住房的财产性收益的路子。(执笔:胡少维)
第四篇: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概念题
挤出效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选题
1、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m·1/k,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A、LM陡峭,IS也陡峭
B、LM和IS一样平缓
C、LM陡峭而IS平缓
D、LM平缓而IS陡峭
2、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陡峭而IS平缓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缓而IS垂直
D、LM和IS一样平缓
3、政府支出增加使IS右移Kg·G(Kg是政府支出乘数),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A、LM平缓而IS陡峭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和IS一样平缓D、LM陡峭而IS平缓
4、货币供给减少使LM曲线左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B﹒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
5、货币政策如果(),则货币政策效应较大。
A﹒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大;
B﹒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小,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小;
C﹒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小;
D﹒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小,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大。
6、当()时,增加政府购买不会导致均衡收入增加。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垂直;
D﹒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7、财政政策如果(),则财政政策效应较小。
A﹒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大;
B﹒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小,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小;
C﹒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小;
D﹒对利率变动影响较小,且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较大。
8、政府支出增加时,可能会使私人支出减少,这一效应称为()。
A﹒替代效应;
B﹒庇古效应;
C﹒挤出效应;
D﹒马太效应。
9、当()时,会产生挤出效应。
A﹒货币供给的下降提高利率,从而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投资;
B﹒对私人部门税收的增加引起私人部门可支配收入和支出的下降;
C﹒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提高,从而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投资;
D﹒政府支出的下降导致消费支出的下降。
10、当()时,挤出效应小。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垂直;
D﹒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11、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12、“挤出效应”发生于: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13、挤出效应越大,扩张性财政政策()。
A﹒的乘数越大;
B﹒越难实施;
C﹒越有效;
D﹒越无效。
14、当()时,挤出效应最大。
A﹒货币需求收入弹性不变,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于零;
B﹒货币需求收入弹性不变,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于无穷大;
C﹒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和货币需求利率弹性都趋于零;
D﹒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和货币需求利率弹性都趋于无穷大。
三、多选题
1、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
A﹒边际消费倾向大小;
B﹒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C﹒挤出效应大小;
D﹒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2、()货币政策乘数越大。
A﹒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
B﹒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
C﹒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
D﹒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
3、如果(),货币供给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大。
A﹒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B﹒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C﹒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D﹒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4、在古典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
B﹒货币政策无效;
C﹒财政政策有效;
D﹒财政政策无效;
5、在凯恩斯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
B﹒货币政策无效;
C﹒财政政策有效;
D﹒财政政策无效;
6、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
A﹒边际消费倾向大小;
B﹒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C﹒边际进口倾向大小;
D﹒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7、()财政政策乘数越小。
A﹒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
C﹒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
D﹒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
8、当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如果(),增加政府购买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A﹒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B﹒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C﹒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
D﹒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论挤出效应为多少,财政支出政策的效力都大于财政收入政策;
B﹒只要挤出效应小于100%,政府支出的增加就能刺激国民收入的增加;
C﹒挤出效应的大小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成反方向变动;
D﹒挤出效应的大小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成同方向变动。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古典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大;
B﹒在流动性陷阱中,挤出效应不存在;
C﹒凯恩斯学派认为,要对付经济萧条,宏观财政政策比宏观货币政策更有效;
D﹒如果利率水平处在流动性陷阱区域,货币政策是无效的1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是(),对利率的影响是()。
A.不确定B.上升C.确定D.下降
12、“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
A.不论价格水平多高,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国民收人均为它的充分就业的数值
B.执行货币扩张政策的后果只会使物价上涨,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只会使价格发生波动
C.资本主义不会长期处于大量失业的状态
D.不论总需求曲线怎样移动,它仅会影响价格水平,不会影响国民收人
E.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线
四、简述题
1、为什么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时,财政政策效应越大而货币政策效应越小?
2、作图说明为什么凯恩斯陷阱的存在会使货币政策无效。
3、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五、论述题
1.试用IS—LM模型说明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
2.试用IS—LM模型说明扩张的财政政策效应。
六、计算题
1.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美元,C=90美元+0.8Yd,t =50美元,I=140美元-5r,g=50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2.画两个IS-LM图形(a)和(b),LM曲线都是y=750美元+20r(货币需求为L=0.20y-4r,货币供给为150美元),但图(a)的IS为y=1250美元-30r,图(b)的IS为y=1100美元-15r
(1)试求图(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2)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即从150美元增加到170美元,货币需求不变,据此再作一条LM1曲线,并求图(a)和(b)中IS曲线与这条LM1曲线相交所得均衡收入和利率。
(3)说明哪一个图形中均衡收入变动更多些,利率下降更多些,为什么?
第五篇:201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
资料来源:人民网 六月
一、工信部:货币政策 加大企业资金压力
6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了《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报告称,央行货币政策在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资金压力,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难度加大。
二、发改委上调部分水电上网电价
6月3日 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适当调整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上调了部分地区水电企业的上网电价。其中,三峡地下电站投入商业运营后,三峡电站送湖北上网电价调整为每千瓦时0.2506元,送其他地区上网电价每千瓦时提高0.19分钱,三峡电站送电至各地的落地电价相应调整。
三、银监会出台贷款新规 缓解小企业“钱荒”
6月8日银监会发布《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下称“通知”)中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通知提出,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视同零售贷款处理;支持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其中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
四、住建部:各地保障房11月末前须全面开工
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6月9日表示,各地要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11月末以前必须全面开工。
五、李克强: 三方面齐头推进 实现今年保障房建设目标
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出席部分省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注重创新机制,确保任务落实,确保建设质量,确保分配公平,三方面齐头推进,实现今年保障房建设目标,兑现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六、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七、财政助力节能减排 8城市率先试点
6月29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十二五”期间,在部分城市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并选定北京市、深圳市、重庆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南省长沙市、贵州省贵阳市、吉林省吉林市、江西省新余市等八城市作为首批示范城市。
七月
一、7月1日起我国将下调成品油等商品进口关税
为进一步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保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国内救灾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自2011年7月1日起,我国将大幅下调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进口关税,其中柴油、航空煤油将以零关税进口,同时还将下调帐篷、充气褥垫、救生衣、防毒面具、雷达生命探测仪等救灾物品,混纺布、亚麻纱线等纺织原料,锌锭、镍废料等有色金属原料,以及变色镜等日用品的进口关税。
二、国务院着手解决小企业融资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7月1日至2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考察工作,并主持召开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他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乎就业增长、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快转变金融业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发改委:暂停审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7月5日表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六年来,已经相继设立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长株潭城市群、深圳、沈阳、山西、义乌等十个试点地区,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是总结这些地区的发展经验,除特殊情况外,暂时不再审批新的试点地区。
四、国务院:妥善处理地方债 研究建立举债融资机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2010中央预算执行等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会议指出,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同时要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这是审计署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出炉后,国务院首次就此问题进行表态。
五、通胀高压 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7月6日宣布,自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八月
一、中国央行定调:下半年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
中国央行8月1日召开的会议显示,今年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将继续“稳健”,并保持必要的“政策力度”。央行表示,下半年将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必要的政策力度。同时,将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央行还表示,今年下半年对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决心不会动摇,将进一步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并督促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及时发放贷款,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二、发改委:下半年四大措施稳定物价
8月10日,针对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6.5%,继续高位运行,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价格形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重点采取四项措施稳定物价,一是对流通环节进行清理整顿,取消高速公路的超期收费项目、降低过高收费标准,大力清理整顿农贸市场、超市进场费以及银行卡的不合理收费。二是继续推进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督促各地在年底前全部建立起来。三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炒作、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四是继续加强粮食、生猪和蔬菜的供给,保障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九月
一、温家宝:经济放缓没超预期 调控取向不能变
9月1日出版的今年第17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文章:《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二、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三、统筹做好关系全局的几项重要工作。
二、财政部:近三年所发地方政府债利息免征所得税
财政部9月22发布《关于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所得免征所得税问题的通知》,通知称,对企业和个人取得的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据悉,地方政府债券是指经国务院批准,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的债券。
三、温家宝:调整税收遏制“两高”产品出口
9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动员和部署“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资源税费和环境税费改革。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
十月
一、国务院:小型企业征税减半延至2015年 扩大范围
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会议指出,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亮出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9项措施后,坊间大呼“解渴”。6项金融政策措施、3项财税政策措施,为不堪税费负担,身陷经营与融资困境中的小企业带来一场及时雨。
二、温家宝:对宏观政策适时适度微调
24号到25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等陪同下,在天津滨海新区调研,并主持召开天津、内蒙古、江苏、山东四省(区、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温家宝强调,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判断经济走势出现的趋势性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要完善财税政策,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财政支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把钱花在刀刃上。信贷政策要与产业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切实做到有保有压,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投资。
三、国务院:明年试点增值税改革
26日中国宣布继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对宏观经济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之后,对自己的“大税种”——增值税制度进行改革试点。当天,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在经济发达的上海,中国将先在该市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试点,条件成熟时可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进行试点。同时,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
十一月
一、11月1日起我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施行
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修订了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该实施细则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根据细则,原油、天然气资源税将进行从价计征,税率均为5%;煤炭资源税维持从量计征方式,其中焦煤税率为8元/吨,其他煤炭为2-4元/吨不等。根据细则,其他非金属矿原矿中,玉石、硅藻土、高铝黏土(包括耐火级矾土、研磨级矾土等)、焦宝石、萤石为20元/吨,磷矿石为15元/吨;轻稀土矿(包括氟碳铈矿、独居石矿)为60元/吨,中重稀土矿为30元/吨。
二、11月8日《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
8日国家发改委的工作动态中挂出一个标题:“商务部、中宣部、我委等34个部门联合发布《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强调,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这也意味着,自今年6月成形并开始进入部委间会签程序的《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出台。
三、温家宝:重点推进投资等三领域行政审批改革
国务院14日召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四、住建部:节能减排 大力推进公共建筑
19日,2011中国(成都)国际循环经济产业高峰论坛开幕,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在开幕上指出,中国是一个建筑大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推进节能减排在公共建筑节能方面空间巨大。唐凯指出,我国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节能建筑比例很低。我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20亿平方米,而称得上是“节能建筑”的不到1亿平方米。推行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五、央行下调存准率0.5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全面转向
30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8年12月25日,三年来央行首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三年间,中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走向“稳健”,在2010-2011年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本次的行动则向外界传递出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
十二月
一、12月9日中央决定明年实施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二、明年经济工作基调:稳中求进 第一任务:稳增长
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明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1、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4、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三、发改委:明年将巩固和扩大房地产调控成果
16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发展改革大会提出了8项重点工作。国家发改委表示,明年将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步调一致,国家发改委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卫生、水利、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三农”、节能减排、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
四、2012年中国三大减排任务确定
21日在京举行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2012年中国污染减排任务已经确定:与2011年相比,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减少2%,氨氮排放量减少1.5%,氮氧化物排放量为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