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年往事
童年往事
读《呼兰河传》有感
童年的我们是幼稚的,童年的我们是充满无限遐想的,童年更是美丽的。就让我们跟随萧红奶奶的脚步,走进她的童年。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派纯属东北黑土地的风土人情细数而来,强烈的散发着萧红奶奶体贴精细的滋味和内在悲沉的心理状态。“第一章”浓黑的字体映入我的眼帘,它并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有概括的具体性的题目,而是淳朴的,有着韵味的。背后的插图更是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这是冬天,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年老的人,胡子上挂满了冰溜;赶车的车夫,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卖豆腐的人,一不小心,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卖馒头的老头,木箱子掉在地上,馒头都滚走了;小狗冻得夜夜直叫唤。寒冬就像小刀子一样。
呼兰河就是这样一座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最有名的十字街集中了全城的精华。还有东二道街,西二道街。有火磨,学堂,大泥坑,有趣得很!
书上还插了几幅萧红奶奶小时候,青年时代的照片,字里行间让人有着无限想象空间,童年的记忆总是美好的。
一如既往的散文式的从容自然,蕴含着诗样的节奏韵律,一种风俗画家的敏锐和刻画力,价值会议的同心意境,构成了《呼兰河传》上乘的美学品格。
我阅读萧红,也许更多的是因为她传奇的人生——这与萧红的创作自然是紧密相依不可分离的。但就文学成就而言,《呼兰河传》实在已不止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它更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不可多得的独特的小说经典。
我阅读此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童年往事,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第二篇:童年往事
童年往事
童年是纯真,是快乐,是难忘。回忆起童年,一件件往事陆续浮现在我眼前,尤其是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情就属学骑自行车了。
记得暑假的时候,姐姐教我骑自行车。他自己先示范几遍给我看,让我要记住:“双脚要放在脚踏板上,然后两手紧握手把随时准备拐弯,没拐弯时,手不要抓得太紧,也不要放得太松,脚要踩住脚踏板上,没踩会摔倒。”
姐姐刚一说完,我连忙说:“我知道啊。”我先坐在自行车的椅子上,双手紧握把手,脚踩在脚踏板上。姐姐先开始在后面协助我,慢慢地推,让我熟悉自行车,过了几十分钟,姐姐渐渐把手放开了,我把自行车骑回原地,当我到原地时,姐姐早就在那等我了。
我心里高兴极了,真是无法形容啊。以为有了自行车自卫的本领,经过了几天的刻苦训练后,我骑着自行车,欣喜若狂的在小路上飞奔。忽然,我看到前后有块大石头,路一边是堆积如山的杂石,另一边是白茫茫的的田野。因我的骄傲自大,车速飞快,前轮不听使唤,一不小心,没踩好脚踏板。在那一霎那中,我的自行车的车头狠狠地撞到了大石头,车尾“嘣 ”的一声跳了起来,我连车一起摔到田野里去了。
我摔了个仰面朝天,身子沾了一堆泥。姐姐跑了过来,手轻轻握住我的手,后脚用力一蹬,右手用力一拉,把我的自行车拉了上来。姐姐告诉我:“学自行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会了一小部分,并不代表你完全学会了。不要骄傲自大,否则会一事无成。”
我本不想学自行车了,因为自行车让我摔了个仰面朝天,可是一想:这么久都下来了,一定不能半途而废啊!我紧接这回教训,努力训练,没过几天,我就学会了骑自行车了,我一蹦三尺高
以后,我每天面对着蓝蓝的大海,手握住自行车的把手,脚踩住自行车的踏板,身子贴住自行车,好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有时,我觉得自行车是活的,我叫它往左,它就往左;叫它往右,它就往右;好像是我身体中的一部分,让我随心所欲„„
我忘不了这有趣的童年往事,更忘不了这记忆犹新的学自行车往事。因为它让我知道了:学任何东西,都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否则将一事无成。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六年二班黄起聪
第三篇:童年往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分享彼此童年的故事,记录童年的纯真。
2.指导学生把内容说具体,让学生懂得在作文中要注重细节描写,语言生动,指导学生了解作文开头的方式。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内容说具体,让学生懂得在作文中要注重细节描写,语言要生动。
一、激情导入,自由练说
师:在五彩缤纷的童年岁月中,发生过许多事情,这些在童年时期经历的好笑的事、误会的事、不合情理的事、天真的事,蠢事、傻事、出洋相、闹笑话的事,都是我们一生弥足珍贵的回忆,这一节课,我们就跟同学、跟老师一起走进童年,回味纯美的童年,好吗?
生:(高兴地)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的往事,想一想哪一件事情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师:(教师用目光巡视全班同学的表情)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老师发现不少同学已经回忆起来了,也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想起,没关系,或许老师可以帮你们打开记忆的闸门。
师:(出示同学的各种童年照片)
师:这些只是一小部分而已,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自己孵小鸡,帮小猫剪胡子,如捉迷藏、捉蟹、粘知了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回味的故事。
童年的歌声依旧回荡,童年的笑脸依然清晰。但如果我们的儿时没有了游戏,我们的童年一定会大失光彩。在你小时候,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鼓励拓展思路> 师:同学们想起来了吗?谁愿意先来说说?
生谈。(四至五个)
师:看来同学们的故事还真不少,老师为你们喝彩。但是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简略。在我们平时写作文时,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同学们作文中的通病。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呢?一件事(或一种活动),总是要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可以是具体的哪一天也可以是大概的时间)、地点,总是要涉及到一些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记叙文的“六要素”。记事文章,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写清了“六要素”,人们对这件事才会清楚、明白。在这“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而“经过”部分又是记叙的核心,是记事文章成败的关键,是必须要写清楚,写具体的。那怎样才能把事情说得详细清楚呢?
生谈。(四至五个)
师:请大家比较下面几段话,看看哪一段写得具体。
①我把菜放进洗衣机里洗。
②我拿着菜来到洗衣机旁,把他们放进洗衣机里洗。
想到这我便拎起那一大包菜来到了洗衣机前,踮起脚掀开洗衣机盖子,把菜小心翼翼地放进去,然后又盖上盖子,最后按下电源按钮。听着“轰轰……”的洗衣机启动的声音,我坐在一旁,津津有味地想着自己有多聪明
生:注重了细节描写。
师:谁来说说,从这篇作文中你知道了怎样把文章写生动?
该下一轮了,只见王明召集好“军马”,讲完“调虎离山”计,然后,各自藏了起来。我一下爬在草池里,“噔、噔、噔”,“敌人”出动了。他们不知在哪发现了李振豫,只见李振豫拼命地左跑、右甩。嘿!他被两头堵,“腾”,他跳进草池又跑,踉跄一下,被随后追来的李佳奕抓住了,她“落网”了。李振豫知道我藏在这里,就很快把他俩引开了,我趁机“逃之夭夭”…… 生:注意语言的诙谐,有特色。
师: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经过”写清楚具体的:
童年趣事
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而童年趣事也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而如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颗最闪光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那年我正读幼儿园,刚回到家。忽然,从鸡舍传来一阵鸡叫声。我好奇地来到了鸡舍。一看,哟!原来老母鸡要生蛋了。于是,我蹲在一旁想看看老母鸡是如何生蛋的。我蹲在一旁看,可时间过了许久,也没看见老母鸡生出蛋。于是,我耐着性子在一旁再等。终于,又过了好一会儿,老母鸡才生出了蛋。老母鸡走开后,我把鸡蛋捧在手里。啊,暖烘烘的。我看了看老母鸡和鸡蛋想:老母鸡生蛋,可真辛苦,我得想一个办法让老母鸡少一点辛苦,它毕竟老了,也应该亨受晚年生活。突然,我学着一休的样子,用手指在脑袋上画了一个圈,想出了一个办法。奶奶平时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如我来个有样学样,种鸡蛋得鸡蛋。于是,我立刻在后院挖了洞,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入洞里,再用土把洞填好,用脚把土踩平。我心想:过不了几天,这里就会长出一棵鸡蛋树,到那时侯,就会长出许多鸡蛋让我吃个够,老母鸡每天也不用那么辛苦地生鸡蛋,这不两全其美吗?我越想越高兴,希望鸡蛋树早点长出来。
几天后,我高兴地来到后院。一看,什么鸡蛋树还没长出来。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为了探个究竟,我从屋里拿出铲子,将当天种鸡蛋的地方再挖一个洞,拿出鸡蛋。呀,蛋什么这么轻?我将蛋磕破,里面什么没有!蛋黄和蛋清呢?肯定变成小鸡偷偷地溜走了。
于是,我急匆匆地跑着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全告诉了爸爸。爸爸刚听完,就笑得前俯后仰。
转眼间,我已经在读六年级了。可我一想起当年种鸡蛋的事,就不禁会笑起来。
师:谁来说说,从这篇作文中你知道了怎样把文章写具体?
学生点评。
生自由练说。
师:这段话讲述的是小作者种鸡蛋的过程。
师:
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2、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
写“经过”,不必要(也不可能)把其中的每一个阶段、情节、场面都写得详详细细。但是,又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一些重要的阶段、情节、场面,加以细致地描写,、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
如人物在当时情况下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表情怎么样,心里怎么想的。把人物的表现具体写出来,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就具体而且生动、形象了。
除此之外,根据表达的需要:还可以适当地写一写当时的环境,如天气情况、景物变化等,以衬托人物、事件。也可以适当地展开一些必要的联想和想象,以此补充或引申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这些,既有利于表达事件的意义,也有利于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具体。
二、交流分享,相机指导
1、小组交流
师:现在同学们把你的童年故事和你的对子详细地说一说,好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问一问,互相启发启发。试着在小组内说一说。老师给大家提点要求: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在一个同学讲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他有没有讲清楚事情的经过,有不清楚的可以适时提问。好,开始吧。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聊得真热烈,谁愿意把自己的故事与全班同学分享?看哪个组的同学发言最积极。
指名交流(在他发言时其他同学要用心听,看他是否将事件过程讲清楚了?有哪些好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
评价时要强调的有以下几点:
1、事件叙述的完整、清楚。
2、能从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三、读写结合,明确习作要求
师总结: 这些在童年时期经历的好笑的事、误会的事、不合情理的事、天真的事,都是我们一生弥足珍贵的回忆,也是这次习作的好素材。
题目:写一至两件印象深刻的童年中的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
1、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2、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细节描写。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请按照大屏幕上的快速构思的写作步骤,梳理写作思路,列简单的提纲,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开始……
[屏幕显示:写作步骤:
第一部分:开头(紧扣题意,引出童年)
第二部分:叙事(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生动)
第三部分:结尾(照应开头,点明主旨)
生:(根据步骤构思、列提纲。教师个别指导)
四、启发开头
能不能把这件童年趣事写下来呢?那怎么写?
(1)开头写什么?
① 开头点明时间,地点,人物:
师:这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开头法不过开头方式应该多样,这样更能吸引读者,那还可以怎样开头?
②“加油加油”这是在干什么呢?
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语言描写开头好!
③“池塘边的榕树上┉” 师:歌词开头,可以!
④你还可以用“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与欢乐;童年是一场游戏,游戏里有我们一串串笑声”作为开头
师:排比开头,也很有气势
1、仿写句子,概括童年。
师:提到童年大家兴高采烈,在你的心中童年是什么样子呢?老师说:“童年象一杯热茶,耐人寻味。”你们能用同样的句式概括你心中的童年吗?
生1:童年象一壶酒,浓烈醇香。
生2:童年象一首歌,旋律优美。
……
师:大家可以用这样的句子做文章的开头。还有什么新颖的开头方式?
生:以“歌词”开头。
明确了要求,开始动笔写吧。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就是遵循《新课标》中指出: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学会“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学习必要的写作知识而设定的。本节课教学过程条理清楚,达到了预期设定的目标。学生描述完整,突出重点。老师能较好的抓住学生发言为契机,顺势引导掌握写事情文章常用的方法。评析:
课堂上,吴老师通过播放歌曲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打开记忆的闸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做到有话可说,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回忆起来自己感动的往事,为作文选材作铺垫,扩大取材的范围;而后吴老师通过范例着重让学生明白这次习作业应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突出文章的中心,可以是一次教训,经验,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收获。同时让学生掌握写事最常用的描写,使文章看起来生动有趣。整节课,吴老师或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表达,或有板有眼地引导学生进行章法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篇:《童年往事》
魂牵梦绕——《童年往事》
2007年09月09日 星期日
导
演: 侯孝贤(Hsiao-hsien Hou)监
制: 许新枝 编
剧: 朱天文、侯孝贤 制 片 人: 徐国良
主
演: 梅芳、唐如韫、田丰、游安顺 摄
影: 李屏保 音
乐: 吴楚楚 时
间: 1985年 片
长: 136分钟
地
区:中央电影公司出品 中国台湾 获奖情况:
1985 年获第二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最佳女配角奖(唐如韫)1986 年获第三十一届亚太影展评委特别奖
第三十六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 电影评论家协会奖 1987 年获荷兰第十六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非欧美电影最佳影片奖。
【剧情梗概】
《童年往事》是导演侯孝贤自传性色彩极为浓厚的一部电影。影片始于阿孝一段沉郁的自白,细数那段一家人自大陆迁台后的童年记忆;这段成长情怀经历父、母及祖母分别过世的阶段,除了对不同阶段的阿孝造成关键性影响,也将整个故事划分成几个重要年代。
【创作风格】
一、长镜头的使用
不使用分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静止长镜头这是侯孝贤特有的风格。在《童年往事》中也十分明晰的体现出来。
在阿孝姐姐即将出嫁的时候,妈妈送给姐姐玉佩和戒指,镜头从姐姐的手部特写逐渐切换到中景,框住母女二人。以淅淅沥沥的雨声和阿孝的唱歌作为背景 28
声音,又把这样的一个送别场景放到了生活的最真实角度进行拍摄,显得那么的平常、平淡。在一个长达2分钟的长镜头中,妈妈顾自的讲述她过去的事情,慢慢的讲述。她这一生是如何和阿孝爸爸结婚,怎么生了女儿阿琴,婆婆不高兴,不帮她洗尿布,在坐月子的时候自己洗尿布,领养了一个孩子,两个孩子一起养。阿琴吃了拜神用的东西,后来死了。用一种很平和的叙事和平淡无奇的长镜头拍摄。这样的分别没有太大的哀伤,没有激烈的场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忧思与怀念。在一个分离的场合下雨,在下雨天讲哀伤的事情更让人觉得伤心。母女俩没有抱头痛哭,有的只是一个人平平的讲述,一个人静静的听,一个长镜头将这种分别的痛苦降到了最低,却留下了无穷的余味。窗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姐姐也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出嫁了。
母亲生病了,得了喉癌。从医院回来躺在病床上,姐姐坐在旁边帮妈妈扇扇子,阿忠也在床下坐着。没有太亮的灯光,显得压抑而痛苦,而母亲当时的病正是如此。又一个两分钟的长镜头在这样的氛围下开始了。母亲又开始絮絮叨叨的说,阿忠来信说要体检,问他什么时候当兵,说阿忠太瘦了。今年不用当兵,明年复检,要复检三次。母亲说阿忠的身体从小就不好,又要教书,回家又要做饭。生阿孝的时候就不一样,有钱又有牛奶„„他们家的生活环境就这样交代出来了。没有其他的镜头打断,周围安静得让人害怕,就好像母亲在交代遗言那般漫长、辛苦。
母亲病情加重,在家中呕吐不止,姐姐一直悉心的照顾,让阿孝拿卫生纸。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也同样没有插分镜头,而是使用了1分15秒的长镜头。将人物的痛苦与环境的压抑升华到最高点。
喜欢长镜头的人自然喜欢,但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这样的铺设让人产生郁闷,无聊的感受。
二、自我的叙述
伴随着长镜头,侯孝贤的电影一般都有自我叙述的感觉。他的影片通常以平和细腻的叙事见长,没有瑰丽的风景,没有曲折的情节,甚至没有悬念和包袱。就好象一个闭着眼睛在摇椅上晒着太阳,讲着故事的老人,自顾自的回忆自己的人生,完全沉湎于自己的叙述,不顾及他的听众,甚至忘记了他的听众是谁,他有没有听众,他只是在自我的欣赏这种感觉。
影片一开始还没有出现画面就用夏日的蝉鸣来烘托出电影发生的氛围。侯孝贤自述“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一些印象。”用这样的一段声音转到家中空镜,开始逐渐出现家中的人物。
在影片结尾,祖母去世了,侯孝贤用了旁白去回忆述婆婆之死:“看到婆婆的手有蚂蚁在爬,才发现她可能死去多时„„”,仿佛惋惜多于悲怆的旁白让整个画面忽然弥漫开一种淡淡的离愁。然而,这样的离愁也只是淡淡的。
阿孝考上了省立凤中,姐姐由此感怀,也开始讲述着她曾经考一女中的事情。这一切似乎都可以在影片中被抹去,似乎已经游离于影片之外,然而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讲述使得影片不再是电影,而是一次生活的记录,人生的再现。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有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懊悔吗?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还是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如果当初„„就好了”。愈发显得真实、真诚、真挚。
上面已经提到了他母亲在叙述自己人生的两段长镜头与自我的叙述。除此,影片中大量使用旁白,简简单单的来讲述这样一个家庭悲剧和成长手记。就好像一个老人若干年之后回头来看自己的日记,一切的感觉已经变得淡然。忧伤也好,欢乐也好,懊悔也好都已经因为时间的涤荡而变得简单,变得平静。这样的一种温和也正是侯孝贤电影的基调。
三、细节胜于情调
侯孝贤的电影习惯于追求细节。我们可以看到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偏偏构成了一部又一部感动了整个电影院的作品。
在这部讲述少年孝炎成长经历的影片里,观众可以超越年龄、性别、文化、地域、价值观念等因素的限制与之产生共鸣:小孩子都喜欢偷偷的藏起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免不了被家长误会责罚;祖母都会纵容我们,而我们也都享受着这样的纵容;孩提时期的我们会很沉溺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男孩子的弹珠;小时候的大家也都愿意和同学一起游戏;考试会有作弊、老师和学生的就好像官兵捉贼。都在经历长大,都不免生理的变化、青春萌动,意中人的一句话往往有无穷的力量;总是会不约而同地嚣张叛逆、自以为是、自作多情„„
电影大量的运用生活的细节,似有意刻画又似不经意间的再现。
影片开始,小鸟唧唧啾啾的鸣叫声,在不经意间传达出一种压抑与生动、沉重与轻灵相互交织的情绪氛围;紧接着,出现台湾高雄县政府宿舍的空镜头,阿孝回忆往事的画外音缓缓响起;镜头切换到空无一人的内室,写字台和空着的竹椅;再次切换,父亲已经坐在竹椅上看书,孩子们则在里屋逗逗打打,母亲在厨房忙活,姐姐在院子里照顾炉灶。七个镜头之后,才出片名《童年往事》,伴随着祖母呼唤“阿孝咕”的画外音,故事开始了。在这几个镜头里,已经将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生活习性交代得一清二楚。侯孝贤的电影拖沓吗?又似乎是紧凑的。
电影里有太多的细节来表现童年的生活。他们的弹珠、爬树、垒球、考试作弊„„
父亲把邮票剪下给儿子。阿孝在自己房间把邮票用水浸泡,贴在墙上,很专注。特写放在了集邮册和墙上的邮票上。是的,我们曾经也有过自己喜欢的东西,粗心大意贪玩的我们在看到这些的时候也开始变得沉静、懂事。一切只因为我们有兴趣。父亲对孩子的那一种沉默的爱也让人一览无遗。
祖母和阿孝一次又一次的走那天祖母认为是回大陆的路,在路边,阿孝摘芭乐给祖母。祖母拿着芭乐表演杂技,阿孝也来学着模仿。祖孙二人其乐融融。
这种生活化的情调在《童年往事》中既写实又富有诗意。影片发之于心、满含深情,细节贴近生活。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却用一种隽永悠长的情调让人回味无穷。就好像在品味一杯淡淡的茉莉花茶。入口时清新淡雅,吞咽下之后在舌尖好似还有一丝淡淡的余香,让人怀念。电影的平实、淡雅、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的镜头语言、细致的生活描写使得《童年往事》就好像是一首清浅却可以流入心田的抒情小诗,细微却可以沁人肺腑的悠远笛声。
平凡的经历与感受让我们产生共鸣,为之欢笑、流泪、发呆、若有所思。是的,如果说王家卫的电影重于情调,那么侯孝贤的影片则长于细节。恰似一首散文诗,仿佛离题千里,却又不可或缺;貌似不经意间,实则刻意求工。
时光流转、重温旧梦。与其说是侯孝贤的镜头打动了观众,不如说是他的电影就像一块坠入水池的落叶,没有激起千层浪却已产生共鸣。微风拂过,虽似无痕,实已吹过,留下余味。我们自己随着电影,打动了自己。四、三次的死亡与成长
三位至亲的离世被安排得极富层次:父亲的死是突然的、毫无思想准备的,一场停电之后,他留给子女的是心灵的触动,后劲十足;母亲的死是缓慢的、必然的,她带给子女平静、愧疚和解脱;祖母的死是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老早就在筹备后事,数元宝的她竟走到了子女身后!白发人送黑发人,而生命就是如此无常。她死得那么拖沓,拖沓到儿孙竟然没有觉察!
父亲身体一直不好,有肺病,他的第一次咳血已经暗示了他的病情。但父亲是这个家庭的支柱、经济来源。所有的人都在祈祷着,父亲千万不可以倒下,这个家还需要他。父亲在影片里的话很少,即使是在阿孝考上了省立凤中。于是影片后面姐姐发现父亲的日记给了这样的一个解释,父亲是害怕把病传染给孩子。然而,一次停电过后,父亲还是那样突然的走了。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姐姐让弟弟们轮流过来和父亲握手。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助,那么悲凉。
小孩子或许总是难以长大,父亲去世了,家里少了一个管自己的人,阿孝就那样长大了。享受着一种青春的放肆与自由。无论是在乡野,还是在街道和学校,无论是在游戏,还是在打斗和爱恋,阿孝都在尽情地展呈着盲目的青春与不可遏止的成长。打群架、学校记过、把老师的车胎扎破„„这一切难道真的都是那个曾经考上省立凤中的好学生吗?父亲的死亡带给他的是放荡,青春期的叛逆,逆向的成长也正在他的欢愉中一点点的流逝。
这种无限制的轻松在母亲生病期间也没有得到改变。相反,阿孝开始把自己关在厕所里看禁书,去到健身房发泄剩余的精力,并在睡梦中第一次体会到遗精,甚至进入妓院。为了替朋友争面子,卷入到你死我活的派仗之中。
然而,毕竟还是要成长的。母亲病重期间,他开始有点明白了。尽管也很想出去打架,但是还是选择了放弃。终于的,母亲毫无悬念的去世了。姐姐和阿忠又走了,只剩下阿孝再一次担起这个家庭的重任。
母亲死的时候,祖母就躺在榻榻米上,是安详的睡觉吗?母亲死了,阿孝也长大了。“一年以后,祖母也去世了。祖母去世的那个月,一直躺在榻榻米上面没有起来过,大小便都不能控制了。那时候家里只有我跟两个弟弟,请来医生,医生说太老了。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祖母手背上爬着蚂蚁的时候,祖母不知道已经去世多久了。后来我们找了收尸的人来清理,当他们翻开祖母的尸体,发现有一面都溃烂了,那个收尸的人狠狠地看了我们一眼,不孝的子孙,他心里一定 32
是这样在骂我们。”影片一开始祖母就在整理去阎王殿的钱,却到了影片的结尾祖母才去世。一切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祖母的死很拖沓,拖沓到已经没有任何感觉。究竟是麻木不仁还是坦然接受天命?悲凉、荒谬、复杂一如祖母留在凉席上的遗迹般惊心刺目。
五、悄悄流淌的音乐
影片的音乐恰到好处,当你认为它该奏响时常常难觅其踪,而在你不抱期望时它却倏忽而至、不经意地现身,有如悄悄流淌的时光。
每一次音乐响起我们看到的总是童年的温馨。
第一次在自述的时候响起,出现父亲在书房里的画面,小孩子在厅堂里打闹,姐姐在庭院里干家务,帮着妈妈在厨房里干活,一家人的生活环境、身份就这样在轻柔的音乐中交代清楚。伴随着祖母的一声呼唤,电影的名字才姗姗来迟。音乐响起时,总是很少有人物的对话,似乎就是给我们以足够的空间和心灵去享受这样一首春风化雨般的音乐。
电影行至13分,音乐在阿孝的洗碗声中慢慢响起,随之第二天阿孝和小朋友又出去捡东西,做陀螺玩。孩子的懂事、长大与天真烂漫交织在一起。3分钟小桥流水般流畅的音乐轻轻的在耳边响起,润心无声。
半小时之后,父亲在书房里写字,音乐再一次飘然而至,不知从何开始,仿佛天外飞来的一米阳光。心情也就这样舒适起来。后院里祖母和姐姐哥哥在收拾院落,阿孝在绑着铁丝。邮递员来了,阿孝把信给父亲递过去,等着父亲看信,拿走了那一张邮票。似乎不应该就这样结束。很快的,伴随着墙上照片的特写,几张旧照片,音乐又一次如期而至。但很快就戛然而止。舒缓的节奏,充分的留白让我们有足够的心情慢慢的静静的欣赏。
阿孝考上了省立凤中,和祖母在路边吃东西,再一次走那条回大陆的路时候,熟悉的音乐又一次响起。简简单单的钢琴,仿佛不是在耳边想起,一个个的音符仿佛是敲在我们的心上,而是用音乐去唤醒我们童年最真实的体验。阿孝和祖母一起摘芭乐,祖母带着阿孝玩耍,在音乐的伴随下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甜蜜,让人羡慕和心旷神怡。好似一泓清泉从心底潺潺流过,沁人心脾,撩人心念。
阿孝长大了,这样一曲简单的钢琴曲也就不再有了。直到他把信递给了他喜欢的女生。
这首曲子是平静淡定的,却包含深情,足以勾起听者最细微的触觉;它不紧不慢,平淡却又个性鲜明,就那样姗姗而来,扣人心扉。它用一种淡定感染者人,简单的曲风朴实、清纯,就好像整部电影的风格一般。
【我来评评】
《童年往事》是一部很吸引我的影片,因为我就是一个非常眷恋于回忆童年的人。虽然年幼的一些时光并不完美,甚至并不美好,但童年的日子总是挥之不去的,因为那是我们生命中一段很短的时光—她很纯真,很纯粹,也很纯净。侯孝贤的《童年往事》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童年,一个台湾的童年,一个从大陆移民到台湾孩子的童年,这个看似遥远的童年仿佛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童年往事》传递了一种悠悠的成长之旅。静谧的固定镜头,祖母用温柔的声音喊着“阿孝咕!”一切都似乎那么淡然,那么熟悉。
侯孝贤曾经说过:“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
整部电影有一种淡淡的离愁,像轻烟一样看得到,但却把捉不到,只能用心区细细的体会。故土情结、乡土气息、田园风情、童年的娱乐、成长的经历、爱情的萌动、对逝去时光的追忆缅怀、面对社会变动的迷惘、困惑、不安以及省思„„所有这一切全都汇成了属于那个时代里那代人的鲜明印记。
《童年往事》是淡雅的,飘然而至的,就好像影片里的音乐一样。简单、轻松。时光、年华、生命不可重复、不可预演、不可挽回、短暂易逝、独一无
二、充满缺憾、令人叹息,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失落的淡淡的缺失美才让人觉得回忆的珍贵完美。
有人说,侯孝贤的作品是浪漫的,诗化的。在影片中,时光也又了形态,它是清清的、浅浅的、静静的、悄悄的、温温的、脉脉的、轻轻的、暖暖的、淡淡的、冷冷的„„不管怎样,都是简简单单的,别具风致。
品味这部电影,究竟是入口留香的茉莉花茶还是一泓轻抚心灵的清泉?是飘然而过的轻烟还是温柔拂面的微风?初春的萌动,很轻,轻到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在不经意间什么都已经发生了;一片茶落入杯中,很清,清到没有颜色,但在弹指间已成为一杯茶水。这就是《童年往事》给人的感觉。不精心中的刻意勾起了所有人对童年的追忆,对青春的怀念。仿佛行走在一条漫长漫长的乡间小路,34
淳朴、清新,周围的景物好似相似但却微微有些不同。打着哈欠往前走,却又不愿错失任何风景一般。
【其他评论】
在台湾,我对电影和人都喜欢的就只有他,而且我很敬重他,(你知道不像尊敬长辈,因为那有点勉强意味。)而是发自内心真正的敬重。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很像他在电影方面的表现,总能在自然中表达出他的大气魄。
——吴念真
除了侯孝贤,很难想象还会出现这么一位电影导演,能在回顾童年往事的过程中,将生与死、去与来、哀与恐的命题如此强烈、却又如此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生命体悟,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电影记忆。正如影片的英文名称“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为生而死,向死而生。通过自传的撰写和阅读,死者的生命在生者的生命中得到复活或延续,同样,通过认真的反思和追寻,生者的生命也将在死者的生命中得到理解和阐释。为生而死,向死而生,这一时间和自然的法则初显在《童年往事》中,并会在侯孝贤今后的影片里一再出现。
第五篇:童年往事(模版)
童年往事
淅川县九重镇小三年级葛星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那五彩缤纷的往事仿佛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而串串珍珠中有一颗显得十分耀眼----缝衣服。
自小到大,我从来没有主动帮妈妈做家务,每次都是极不情愿的。
一个星期天,爸妈上班还没回来,我肚子还饱饱的,作业也完了,家里也没别的事。想起自己的衣服破了,不如自己试着缝缝,这样可以段炼一下自己。
于是,我拿出妈妈的针线筐,拿出针线,模仿妈妈的样子,捏着针在头上荡一下,把上衣的两片布并齐,然后用针将两片缝到一起。一不小心,尖锐的针尖扎进我的手指里,我拔出针,一颗鲜红的血珠从手指上流出来。我一气之下,扔下手中的针线。哎呀,平时看妈妈缝衣服时挺容易的,怎么自己做起来却这么难。突然,我想起了老师给我们讲的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想到这儿,我又重新拿起针线。
这一次,我缝得特别认真,每缝一针就左右看看,直到满意为止。最终,我把衣服缝好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通过这次缝衣服,我领悟了: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耐心,就能做好。
(辅导老师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