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总结[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18:3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总结》。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总结

政治经济学考试内容

第十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1.利益相关者: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2.公司制企业的三个特征:(1)出资者的有限责任(2)资本的股份化和自由转让(3)企业具有独立寿命。

3.两权分离的含义及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重要特征?

答:两权分离就是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1)资本雇佣劳动仍然是企业所有制关系的本质(2)企业所有权的分散化,以及同时相联系的所有权证券化、市场化使得任何一个所有者都无法控制资产(3)所有者放弃支配权,拥有分享收益权和最终财产处置权(4)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趋势下,所有权形成了对经营权的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4.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形势论述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

答:第一,资本主义企业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或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的;第二,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第三,资本主义企业的分配制度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以获得垄断利润的市场价格。

2.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4.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答: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第二,二战之后经济恢复,要求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为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四,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资本主义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

答:第一,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第二,市场运行主体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第三,市场经济受价格调节控制而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第四,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第五,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

6.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论述题)

答:

(一)财政政策的调节是指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萧条时期一方面采取减税、免税政策,增加社会成员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企业的可支配利润,以刺激消费,促进投资;另一方面,又采取扩大政府开支政策,以增加社会成员的收入,从而增加消费,促进投资。在膨胀时期一方面采取增加税收政策,减少社会成员的可支配收入,从而限制消费,减少投资;另一方面,又采取缩减政府开支的政策,以压缩社会成员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限制投资。

(二)货币政策的调节,是指由国家银行即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信贷,以影响利息率,进而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等。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证券回笼货币,是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升,从而促使投资减少,最终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三)产业政策即国家通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合理化的政策。

(四)收入政策的调节,是指通过确定工资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进而抑制失业上升和经济衰退。以管制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政策是从“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的理论出发的。收入政策的形式主要有:①工资-物价“指导线”,即由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把工资-物价增长率限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以内。②实现工资-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暂时加以冻结。③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

7.美国:有调节的市场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引起的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扩大。

2.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国际经济交往中消灭剥削和控制,建立起真正体现平等互利,互助合作(核心)原则的世界经济体系。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则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经济关系。

4.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关系的本质是按照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这是由垄断资本无限追求垄断利润的本性决定的。

5.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国家有什么影响?

答:(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第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资本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吸引资本、技术,接手外来的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第二,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较低,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可能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化还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第一,资本流动的冲击;第二,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他们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第三,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3.剥削:依靠所有权而占有他人劳动的一种生产关系。

4.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答: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资本主义首先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2)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整个人类的不断进步(3)劳动力的商品化(4)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为消灭资本主义自身创造了物质基础。

6.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矛盾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

7.利润率与有机构成成反比。

8.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后果: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下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谈谈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

答:第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二,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第三,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第四,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理论上,国内情况,第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第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遭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国际条件,第一,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第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加剧。历史上看,经济落后的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的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效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3.全民所有制:是一种与先进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形式。

4.集体所有制: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相适应、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群众占有、占非主导地位的公有制。

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占主导作用。关键是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6.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发挥取决于竞争力,必须有一定量作保证。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特点为: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

础上;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和巩固社会制度。

2.中国经济主体是否需要进一步私有化?(论述题)

3.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能否相容?

答:第一,市场经济的一些本质要求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可以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本质要求也可以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得到满足。第二,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造就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第三,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建立和健全发达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第四,从实践上看,公有制使市场交换更平等,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更有效,表明以公有制为基础较之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2.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运作的组织框架和制度安排。

3.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是核心)

市场经济中严格意义上的微观经济主体不包括政府。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1.总需求:投资支出加上消费支出

2.总供给:投资品产值加上消费品产值

3.试分析投资规模及其决定。

答:第一,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率; 第二,消费率与积累率;第三,社会在一定时期(短期和长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第四,投资效益的高低;第五,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

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都具有乘数效应。

社会总产出的实际水平是由社会总需求的水平来决定的,即市场经济下一国生产能力的发挥取决于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投资品产值+消费品产值=国内生产总值

简答题(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第一,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第二,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对总量平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二元经济:指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

2.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产业机构的变化趋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趋势是(1)产值部门构成的高级化趋势(2)劳动部门构成向二次、三次产业倾斜的变动趋势。思路是:(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

针(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体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来动转变(4)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5)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区别:经济增长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不仅强调在经济总量的增加还强调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经济和社会质的提高。

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经济的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1.国家经济安全: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

2.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简答题)

答:第一,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其意义是对产品成本低的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有指导意义。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其意义是对产品成本都高的国家参与国际有指导意义。

哈伯勒的机会成本理论、多元因素决定理论,其意义是对指导不同国家利用资源密集度优势参与国际经济有指导意义。

第二,马克思的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商品的国际价值由国际社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国际市场价格不仅受供求影响,还会受到垄断因素、货币汇率变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发生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入流出后,社会总需求的构成公式为:社会总需求=(国内资本-资本流出+资本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出口

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进口

(国内资本+资本进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国内生产总值+进进口

国际收支平衡的判断标准主要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最直接的表现是外贸逆差、外汇逆差,或外贸顺差、大量外汇结余。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国家支付危机;金融风险;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制;资源被侵害;信息和技术损失。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50个)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商品、使用价值、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通货膨胀、价值规律;资本、劳动力商品、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无产阶级的贫困、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 产业资本、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总周转;经济周期、经济危机;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商业资本; 借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商业信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土地价格。

二、问答题(45个)

1、简述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3、商品经济的含义、产生条件和特点是什么?

4、怎样理解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

5、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试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7、什么是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8、为什么说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9、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

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联系和区别?

11、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

12、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3、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

1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商品性?

1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6、在资本主义下,商品所有权规律是如何转化的?

17、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怎样影响资本积累。

18、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必然性。

19、相对人口过剩是怎样形成的。20、什么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1、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过哪几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它要采取哪几种职能形式,其职能又各式什么?

22、产业资本的循环形式有哪些?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3、如何衡量资本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24、简述生产资本两种划分方法的依据、内涵和意义有什么不同?

25、什么是固定资本磨损,造成固定资本磨损的原因有哪些?

36、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37、“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都表现为生产资料,具有完全相同的物质内容,因而不变资本实际上就是固定资本。”这中说法对吗?为什么?

38、“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都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是相同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9、试比较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30、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运动理论前提是什么?为什么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

问题?

31、什么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当依靠要素投入量增加来实现扩大再生产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32、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分析中,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包含有哪些交换关系?

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34、决定社会生产周期性波动的一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35、何谓成本价格?它对资本主义企业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6、简述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内在联系。

37、为什么说生产价格不违背价值规律?

38、试说明平均利润下降与利润量增加并行不悖的原因与条件。

39、什么是商业资本? 商业利润的来源和获得途径是什么?

40、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和实际资本经营业绩很不相称,可否据此说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运动背离否定了价值规律?

41、什么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42、简要阐述垄断资本形成的客观必然性。

43、简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44、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有什么特点?

45、为什么土地价格有上升的趋势?试述土地价格的实质、量的决定及其发展趋势。

三、计算题范围(5个方面)

1、关于流通中货币需要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

2、关于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3、关于资本周转时间、速度的计算。

4、关于利润、利润率的计算。

5、关于利息率、股票价格的计算。

四、论述题(14个)

1、试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的原理。

2、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3、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5、试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试论马克思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7、试比较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异同点,并

说明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含义。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9、试说明资本循环与周转的基本原理对搞好我国企业经营的意义。

10、试说明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思想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共同运行机制和规律

11、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所应采取的对策。

12、什么是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对金融风险防范起什么作用?

13、以国内外跨国公司为例,阐述当代垄断的特点和垄断利润的来源。

14、在垄断阶段,金融资本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试举例说明,金融资本是如何形成的,怎样实现了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的。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 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8、货币及其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流通规律: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9、什么是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其导致的结果

现象: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

结果:违背等价交换原则,导致交换下降,市场萎缩。

“道德风险”使价格机制扭曲,产生“经济逆向性”。

10、什么是金本位制度,什么是金本位制度的弊端

含义:货币价值量必须与商品价值量相符。代用货币所执行的是金属货币的职能,虽然不足值,但能在流通中以其信用机制来代表足值的金属货币。弊端:

1)由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必然出现“生产过剩危机”,产品价值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商品价值,使财富效应下降。造成代用货币的法定价值低于金属货币价值(商品价值),导致代用货币的自然贬值。人们将把实际价值较高的金属货币储备起来,而只用代用(纸币)流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样,使货币的交换功能下降,不利于商品经济顺利发展甚至诱发货币信用危机。

2)一旦发生经济和金融危机,诱发代用货币迅速贬值,必然发生挤兑**。危机转嫁的最终对象:国家(中央银行),导致国家金融与财政危机,使国家经济面临崩溃。

3)金本位制度基本要求:货币发行量必须与商品的价值量相符。当生产商品的价值高于金属货币价值时,如果金属货币不能有效地供给,就会抑制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因此,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11、什么是货币乘数,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如何发挥调节经济平衡的作用

商业银行派生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之比;它反映了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投资)创造派生存款的扩张倍数。

12、什么是通胀与通缩,它们产生的机制

通胀指国家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表现为物价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 原因:

1、纸币超发(“纸币溢出”)

2、产业结构性利益机制失衡

通缩指流通中供应的货币量不足,引起货币升值、表现为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 原因:

1、为了压制通货膨胀,实行银根紧缩战略。

①减少基础货币发行量

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有效生产能力下降。

①企业融资困难开工不足,导致生产资料需求减少价格下降。

②企业防止产品积压和亏损,导致产品降价出售。

3、有效需求能力停滞。

①预期降价产生“惜购心理”,导致产品积压价格下降。

②由于企业倒闭失业增加,实际购买能力下降,导致产品积压,只有降价出售产品。

③消费停滞,生产出现绝对过剩。

13、经济滞涨的特征

经济停滞、高通胀、高失业以及经济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特征:

1)经济停滞或者经济增长缓慢 2)通货膨胀持久,物价持续性上涨

3)生产与消费长期处于低迷与脱节状态

4)企业不景气导致大量失业。

14、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的手段: 生产性投资; 增加出口; 扩大内需拉动

15、PPI与CPI的关系:

PPI是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反映生产成本价格的变动程度。CPI是消费者价格指数,主要反映消费商品价格的变动程度。

∵PPI最终传导到CPI,∴CPI全面反映物价的变动程度。

在正常情况下(产品价值完全转换为商品价值),PPI走高意味着企业生产需求旺盛,导致生产资料供给不足和价格上涨,说明企业有效生产能力正在增强。

在通胀情况下,由于货币贬值,原材料价格自然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盈利下降,对企业发展不利。

在正常情况下,CPI走高意味着就业程度良好,消费者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有利企业生产与发展。

在通胀情况下,由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产生“虚假消费”,导致价格扭曲,最终产生实际购买能力的透支和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⑶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发生了质的飞跃。

a 简单的 b统一的

⑷货币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如黄金或白银上(根本原因是本身是商品。质地均匀、体小值大、便于携带、不宜腐烂、便于保存)

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职能:

⑴价值尺度: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可以是观念的货币。⑵流通手段:充当交换媒介。

⑶储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财富象征储藏起来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用来清偿债务、支付税收、租金、工资等。通过赊账买卖表现。⑸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即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三个因素:a 待售商品量b 价格水平c 货币流通速度 公式见:P36 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6.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a围绕价值波动b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c 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作用:a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b 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c 两极分化

7.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质的规定性: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量的规定性:是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8.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 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 成学说。

(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9.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

⑴从局部劳动到总体劳动:劳动外延扩大(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劳动)、劳动形式由个体形式到社会形式。⑵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都创造价值。⑶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

a质: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财富创造与各种生产要素有关。

b量:生产率不变时,两者一致;生产率提高时,财富增加,价值总量不变,单位价值减少。

思考题:

10.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提示: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1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

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解决(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提示:劳动力怎样成为了商品(劳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分)。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

为买而卖、获得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关系 资本总公式:

货币-商品-货币(G-W-G’)

为卖而买、取得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买卖顺序、内容、目的、体现的生产关系

矛盾:发生了价值增值。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a人身自由b一无所有

劳动力的价值:a维持劳动者自身的生活资料价值b后代的生活资料价值c教育和培训费用d历史和道德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超出部分即为剩余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⑴是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特点:a劳动隶属于资本b雇佣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⑵价值增值过程:劳动时间超过为补偿劳动力所需的时间,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量。延长劳动时间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时间,就形成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不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是不能离开流通。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

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资本的本质: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价值转移,改变物质形态,不发生增值。

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改变了价值量。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包括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主要有2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绝对延长(局限:工作日长度延长有生理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比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竞争使其他资本家也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超额利润消失)-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5.工资的本质(为什么不是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了解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和相对工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a出卖前不独立存在 b商品价值有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如劳动是商品,有价值,则为同一反复。名义工资:(货币工资)。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购买力)。工人用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买的生活资料数量和各种劳务。

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生活资料物价指数

相对工资:工人所得的工资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数额。

实际工资上升的原因:a生活资料结构变化b失业工人减少c对外剥削放松了对内剥削d工人的斗争

6.在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的源泉?

⑴先进设备仍是不变资本,不能创造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⑵总体工人(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⑶复杂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⑷自动化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个体-社会-剥削率提高)

思考题:

1.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P54-55 提示: 马克思把资本当着一个特殊范畴;两者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只要是商品经济,就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其特殊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体现为不同的生产关系。2.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剩余价值是企业唯一的动机吗?

提示:马克思时代确实是这样;现代经济学作了一些修正:行为人在经济生活中的选择不仅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追求一些非物质利益(结合西方经济学复习)。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1.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动因。

资本积累: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资本家不断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动因:a内因:追求剩余价值b外因:竞争。

2.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技术构成,价值构成,有机构成,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比例。

技术构成:表现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的劳动力推动更多的资本)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经营和资本扩张的手段)。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已有的较小规模的资本联合形成大资本。方式:a竞争(大资本兼并小资本)b 股份公司 关系:联系:⑴积聚促进集中:a大资本力量增长快,加速兼并 b大资本信用高,借贷容易

⑵集中促进积聚:集中使规模扩大,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 区别:⑴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

⑵积累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额;集中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实现的,不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⑶积累受积累基金限制,增长速度慢;集中不受限制,增长速度快。

4.相对过剩人口:概念,形成机理,以及作用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即超过资本需要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形成机理:⑴ 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可变资本比例下降。

⑵ a体力和技能要求降低 b 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c小资本家破产 作用形式:a提供后备劳动力b供过于求,可加强剥削

5.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原始积累:a对农民土地的剥夺(获得资本和劳动力)

b对货币财富的剥夺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社会化-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资本主义被取代。

重点: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及其意义? 提示:

(1)概念: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源泉,剩余价值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2)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只要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不能回避的,也是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3)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积累越大,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就越大,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就越可能享有更大的福利,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人民的福利最大化。帕累托最优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才能实现得更好。

(4)资本积累的动因:资本积累的内因在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外因在于市场竞争和市场机制;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思考题:

1.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与市场经济制度中贫困存在的一般性。P89-92 提示: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使资源配置向有效率的企业倾斜;对分配来说,市场机制强调市场化的分配,对不同的要素倾斜程度是不同的,市场本身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调节贫富差距,而政府出面调节与干预又可能出现失误。

第四章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1.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以及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的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开始,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经过三个阶段,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的循环:资本顺次改变的自己的形式,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⑴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发生在流通领域。

货币充当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资本家进入市场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为直接生产过程准备条件。公式:A表示劳动力

Pm表示生产资料

⑵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发生在生产领域。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还发挥着资本的作用,具有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照资本家的意志结合,生产出的新产品包括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该阶段是资本循环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资本价值增殖发生在该阶段。

公式:P表示生产过程,W’表示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和生产过程的进行。

⑶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发生在流通领域。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

资本家在市场中将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换回货币,即由商品形态回到了最初的货币形态。货币量已增加。

该阶段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售卖阶段关键和特殊:a能否卖掉 b卖掉多少 c售卖速度

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影响。

公式:W’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体现了剥削关系。G’表示价值增殖了的货币量。

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为什么说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关键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取怎样的结合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分离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一无所有;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生产的产品就是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

2.产业资本三个循环形态的统一。总公式:

⑴货币资本的循环:起点为G,终点为G’,可缩写为G-G’。

优点:最明显的暴露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缺点:a 货币有生出货币能力的错觉

b忽视了生产过程,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⑵生产资本的循环: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处于中间环节,为媒介。可缩写为:P……P

优点:突出生产过程的决定性地位。

缺点:货币只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掩盖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⑶商品资本的循环:优点:体现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缺点:起点和终点都是销售过程,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假象,掩盖真实目的。

三种循环都从侧面反映出资本运动的特性,都是为了价值增殖,但都有片面性,要把三种循环形态统一起来,才能全面把握资本运动的实质及其规律。

三种循环统一地运动需具备的条件:a空间上的并存性b时间上的继起性。

3.资本周转时间和速度:概念和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依次所需要的时间,即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生产时间:资本在生产领域的时间。a原材料储备时间b劳动时间(劳动者对劳动对象进行劳动加工的时间)c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流通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资本家用来购买原材料、劳动力和销售商品的时间。

资本周转次数:一年内资本周转的次数。n=U/u 资本周转速度:指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流动资本的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

4.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

⑴循环是周转的起点和基础。周转就是周而复始的循环。⑵资本循环一次就完成一次周转。

⑶区别:a循环是从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周转是从出发点又重新出发,不断循环。

b循环揭示资本的一次运动经历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和职能,周转揭示资本周期性运动所需的时间,速度及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含义,内容,特点,最重要的是两种磨损;了解流动资本周转的特点;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相区别,不能混淆。

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流动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a周转方式b周转时间 c价值收回方式d实物更新方式 有形磨损:同资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结合在一起的磨损,也叫物质磨损。减少磨损可通过加强对机器设备的维护,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效能。

无形磨损:指机器设备等在有效使用期内同物质磨损无关的价值贬值,也叫精神磨损。

原因:a 生产率提高,b新技术新发明

弥补损失的方法:a提高机器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b提高折旧率(影响:加快资本周转,是利润总量增加b增大生产成本,削弱竞争力,使利润减少。)

5.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

⑴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本的潜能,节省资本的投入量。

⑵加速流动资本周转,可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⑶影响剩余价值流通。(流通快的可获得利息,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利润)加快周转的方法:

⑴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缩短生产时间。⑵搞好市场营销,缩短流通时间。

⑶合理分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加快各自的周转速度。

年剩余价值量(M):一年内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年剩余价值率(M’):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一年内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M’=M/v= m’vn/v=m’n

n为周转次数

注意:年剩余价值率反映一年内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与单个资本运动相比较)

⑴包含预付资本的运动和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即资本家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⑵包含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即工人用工资、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购买消费品)⑶包含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

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出发点:社会总产品(W’)。采用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能否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满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和资本家及工人的需要,核心问题在流通领域。)

两个理论前提:a社会总产品生产分为两大部类;b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c+v+m)。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含义: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a基本条件:Ⅰ(v+m)=Ⅱc

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

第Ⅱ部类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

b派生条件: Ⅱ(c+v+m)=Ⅰ(v+m)+Ⅱ(v+m)

提示:含义;重要的是:两大部类之间如何交换;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三个公式。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提示:5个公式。

5.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危机的爆发是市场机制对市场失灵的自我调节,强制性地使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但不能根本上消除矛盾;表现为相对过剩。

可能性:a 流通职能(买卖脱节)

b支付手段(赊销赊购造成错综复杂的债务连锁关系)

c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商品的形态表现为资本形态的变化,商业和信用关系普遍发展,使前两个因素破坏性加大。

必然性: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比例失调)b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竞争,有愿望扩大生产;现代机器工业,有能力扩大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剥削加重,工资降低,失业人口增加)

6.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原因:a萧条时,为改变萧条,有动力更新;b游资充斥,利率和价格低,有条件更新;c更新使经济复苏;d更新为下次危机创造了物质条件(技术提高,有机构成提高,相对人口增加,剥削加重)

第六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⑴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a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成本价格(K=c+v)是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从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c+v+m)与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耗费(c+v)来分析。价值公式:W=c+v+m →W=K+m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把剩余价值看成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c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P后,W=K+m → W=K+P 不但模糊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而且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⑵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平均价值),由占大量的、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决定。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企业,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并进一步竞争形成各个部门的利润率。b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各部门投资者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投入资本量)⑶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生产价格=K+P’

2.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的意义:

平均利润形成为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解释了分配剩余价值的基本原则(等量资本分配等量利润)是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立的;平均利润的形成说明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仅受到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到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客观上揭示了市场化分配规律的客观趋势;平均利润只有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这对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利润分配有一定启发;对我国转型期分配理论的研究和分配制度的完善具有现实意义。

3.生产价格形成的特点和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关系。P159 提示: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⑴全社会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相等。⑵全社会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⑶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变动而变动。

4.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

平均利润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可变资本比重减小,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力少;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加大,资本周转速度减慢。)

不排斥利润总量增加:a总资本推动的劳动总量增加,资本增加速度>平均利润率下降速度

b总价格包含的利润率增加,剩余价值率提高>新价值下降速度 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因为平均利润率还要受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影响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是一部份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形成的独立的资本形式。具备条件:a独立分工b独立化的流通当事人,必须自己预付资本。作用:a缩短流通时间b节约流通资本c加速资本周转

商业利润:即买卖价格差额,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4.流通费用的分类及其补偿。

a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为生产性劳动,要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已提高的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b由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所引起的费用,纯流通费用,为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为加价从商品售价中补偿。

第七章 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知识要点:

1.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来源:a暂时未使用的固定资本折旧价值b资本周转过程中的一部份流动资本成为闲置资本c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要到一定量才能转化为资本。

利息:借贷资本家凭借货币资本的所有权从货币使用者(职能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剩余价值。

2.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银行资本的结构;银行利润的实质;银行资本如何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时彼此提供的信用。

特点:a对象是商品资本

b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

c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动态一致(繁荣时,扩大;萧条时,萎缩)

局限:a受各个职能资本家资本数量的限制

b受各个职能资本家资本回流的数量、速度的限制

c受不同行业和产业的不同商品流通的限制。

银行信用:银行或货币资本家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特点:a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资本周转的限制(集中社会闲置货币)

b受不同行业和产业的不同商品流通的限制(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社会闲置货币)

c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动态可能不一致。

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所投入的自由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包括:a银行资本家的自由资本b从外面吸收的存款 特点:a形式有现金和有价证券

b运动形式不会都呈现借和还两个阶段

c是一种部门资本,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并存。银行利润为存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

3.信用制度与股份公司的发展。

信用制度:以银行信用为主要信用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

作用:a增加投资机会,推动社会资源优化组合b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c加快商品流转速度,节省流通费用(非现金结算)

d可作为国家调控的工具

影响:a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引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信用刺激了投机,增加了市场的盲目性

c可能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股份公司:是由若干股东以入股方式筹集社会资本而形成企业的资本和财产组织形式。

创造了资本联合,强化了生息资本的效应。

4.虚拟资本及其作用。

虚拟资本: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产生:a货币虚拟化是前提。

b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根据

c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最终基础 影响:a促进了银行资本的虚拟化

b促进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

5.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

统一性:a实际资本运用规模决定有价证券的发行规模

b实际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虚拟资本的循环周期

c虚拟资本能否按计划目标顺利发行,影响实际资本的运用和规模

d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实际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

e虚拟资本扩大了实际资本的活动范围

矛盾性:a虚拟资本的价格不由实际资本决定,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

b虚拟资本的数量等于各种有价证券的价格总额

c虚拟资本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数量的变化

4.虚拟资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P195-196 ⑴存在和运动有利于货币资本的有效配置 ⑵运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

⑶加速了新的社会经济部门的形成和发展,但也导致财富虚拟化 ⑷膨胀引发了“泡沫经济”等新经济问题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本章只要求第二节

知识要点: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价值,即超额利润。

2.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级差地租:同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着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的远近。

绝对地租:由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获得的地租。是来自农产品价值超过农产品社会价格以上的差额。由于土地私有权,阻碍了资本转移,农业不参与平均利润的形成,而按农产品的价值出售商品。

产生的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

第九章

资本社会化与国内垄断

1.竞争的功能和作用。

竞争:是指生产经营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取得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

作用:a 提供公平的机制

b在全社会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资源配置(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得到资源,生产最需要的产品)

c给经济主体以压力和动力,改进管理,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过度的竞争的消极影响:(是否过度进入,长期不能退出)

a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b加大竞争,导致利润率低,不利于创新

2.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集中是竞争的结果:

a同一部门的竞争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b不同部门的竞争。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经营多元化引起的产业融合和产品替代程度提高

c工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提供技术基础。

d信用和股份公司是集中加速的杠杆 集中导致垄断:

可能性: a集中使少数大企业容易达成协议

b规模大限制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压制了竞争 必要性:a市场有限,避免生产过度造成资源浪费

b规模大形成进入壁垒

c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

垄断的实质:垄断资本资本家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操控,以获得大大超过一般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

3.垄断利润的来源。提示: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垄断价格。垄断利润实际上是来源于对已有价值和收入的掠夺(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垄断不能提高价值)

(1)从工人那里剥夺的一部分劳动力价值。

(2)从非垄断企业资本家那里掠夺的一部分剩余价值。(3)从城乡小生产者那里掠夺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4.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了改变?P234 a垄断价格形成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长期的稳定的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不能脱离价值。b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仍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不能改变价值总量,只是对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商品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5.垄断和竞争

a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b 任何垄断都无法达到完全垄断,存在非垄断企业 c 各垄断企业、各部门发展不平衡 d各垄断组织之间有竞争

6.试述我国当前抑制垄断的对策?P241 ⑴直接管制:

a进入限制 b数量限制 c价格限制 d产品和服务质量规定 e设备管理

⑵反垄断政策:a立法 b对垄断性市场结构时候调节 c禁止共盟、卡特尔和不正当的价格歧视。

附第五章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含义: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

⑴基本条件: Ⅰ(v+m)=Ⅱc

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

第Ⅱ部类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⑵派生条件: Ⅱ(c+v+m)=Ⅰ(v+m)+Ⅱ(v+m)

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价值补偿)

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品的需要相等。(实物补偿)

Ⅰ(c+v+m)=Ⅰ(c)+Ⅱ(c)

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价值补偿)

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全部用来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实物补偿)

2.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生产技术不进步,单纯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而实现的。内含扩大: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依靠提高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效率而实现的。两者关系:a外延是出发点 b相互渗透

扩大再生产的条件:a货币积累到一定的数量 b有物质条件 ⑴前提条件: ①Ⅰ(v+m)>Ⅱc 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

②Ⅱ(c+m-m/x)> Ⅰ(v+m/x)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 ⑵基本条件: ③Ⅰ(v+△v+m/x)=Ⅱ(c+△c)

⑶派生条件: ④Ⅱ(c+v+m)=(Ⅰv+Ⅱv)+(Ⅰm/x+Ⅱm/x)+(Ⅰ△v+Ⅱ△v)

⑤Ⅰ(c+v+m)=(Ⅰc+Ⅱc)+(Ⅰ△c+Ⅱ△c)

①Ⅰ(c+v+m)>Ⅰc+Ⅱc

两端同时减去Ⅰc(除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外,还应有个余额)

②Ⅱ(c+v+m)>Ⅰ(v+m/x)+Ⅱ(v+m/x)两端同时减去 Ⅱ(v+m/x)

△c用于追加的生产资料

△v用于追加的消费资料

m/x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

m-m/x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33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专题)—复习

网站中:

有A类课件,有课程实施计划,辅导材料中有复习范围等,答疑集锦中有10月26日的实时答疑汇总,课程bbs中有关于附加分(0~5分)的讨论题等。D类课件最后一讲中:

考试题型:

1、简答题(4题,每题10分,40%)(全部在教材中)

2、论述题(2题,每题15分,30%)

3、案例分析(1题,每题30分,30%)

考试范围: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架构、内容?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密切相关?宏观调控包括国家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国家确定主导产业,有些什么标准? 宏观调控相关的内容有哪些?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哪些内容? 如何做好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二、怎样说明马克思理论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论述题)主要说明马克思怎么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恩格斯、斯大林、毛泽东怎么看,然后到邓小平、江泽民怎么看?实际上要讲两条:

一、内在逻辑体系是一样的,思想方法基础是一样的,都是实事求是的。

二、他们每个人的认识又是不同的,这来说明是与时俱进的。不同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不同;

2、分配理论上的不同;

3、计划、宏观调控方面的认识不同;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论证。

三、中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环境有什么不同?(论述题)——讲课中有讲道

四、谈谈公平与效率?怎么样来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阶段收入差距是不是太大?太大了怎么办?不大怎么办?你采取什么态度?(论述题)

五、国有企业怎么搞?市场经济怎么和宏观调控相配套、配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职能怎么弄?等等(论述题)

六、和谐社会怎么建立?科学的发展观怎么落实下去?节约型社会怎么搞?(论述题)

七、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很重要的,现在是政府的一大弱项。特别是农村农民、农民工的医疗制度。(论述题)

八、三农问题?(论述题)

考试关键:能想能写,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者,分数相应提高。

下载政治经济学总结[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经济学总结[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经济学》教学总结

    教 学 工 作 总结 本学期我认真贯彻学校的工作计划,以崭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关心爱护学生,关注......

    政治经济学(定稿)

    政治经济学 导论 复习思考题 1、 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2、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 答: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由其鲜明的阶级......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

    政治经济学

    关于【805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归纳 本人是11年考上财大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的,下面是我在备战20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整理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复习要点,希望能给......

    政治经济学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性质,这......

    政治经济学

    12.什么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经济因素是(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素质(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

    政治经济学

    1、理解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第一,它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第二,它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

    政治经济学

    关于课程 很荣幸,能够在川大的这半年给同学们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一点帮助! 很感谢,同学们能够在这半年里支持我的工作! 很高兴,能够和同学们共度这半年学习时光很遗憾,由于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