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经济学重点
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社会保障制度、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寡头、价值规律、资源配置、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市场体系、资本有机构成、垄断、比价体系、差价体系、世界货币、资本循环、固定资本、劳动时间、固定资本折旧、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股份公司、级差地租、产权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扩大再生产
经济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战略、(这是老师重新整理出来的哦,他说这是名词解释也是知识重点。PS:愿各位考个好成绩)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3、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从商品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即一般等价物。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劳动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7、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是变换它的物质形式,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9、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不仅能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创造出一个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是可变量。
1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1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13、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14、资本主义工资: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15、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7、资本积聚:个别资本家依靠自身的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18、资本集中:把若干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少数规模较大的资本。
19、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运动呈现为一种循环运动,即从一种形态开始,依次经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来起始的形态。20、资本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21、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2、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3、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就表现为商品的生产费用即成本价格。
24、利润:当人们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价值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25、平均利润率: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即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26、生产价格:能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简述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劳动二重性是什么?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讲,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职能包括:1)价值尺度,即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大小;2)流通手段,即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3)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保存的职能;4)支付手段,即货币用来清偿债务的职能;5)世界货币,即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那些因素?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1)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它等于待实现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2)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经常不一致,但是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意味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因为:1)从一个孤立的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而从长期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2)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价值规律正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运动中,作为一种趋势存在并贯彻下去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5、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因为:1)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平等互利的本质联系,是调节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差别的规律;2)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均受其制约。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规律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的本质特征是尽可能多地、无止境地攫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1)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是剩余价值的最大化。2)它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交换是实现剩余价值,分配是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剩余价值的获得为前提,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劳动力条件。3)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因为: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基本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出卖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力,工资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1)计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长短来支付的工资。2)计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
8、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有什么?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实现的。所谓资本积聚……。所谓资本集中……。
9、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怎样?
所谓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资本积聚不仅增大个别资本而且也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只能增大个别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而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第三,资本积聚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增大的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却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因而速度比较快。第四,资本积聚直接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而资本集中则直接反映资本家之间的吞并和联合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会增大个别资本。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而资本进展反而有会促进资本积聚。
10、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有什么?
1)空间并存性,即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保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2)时间继起性,即产业资本顺次经历的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相互继起,才能保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11、把生产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有哪些? 1)划分目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目的是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即来源于可变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分析资本的周转速度。2)划分标准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标准是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标准是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周转方式。
12、加快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何影响?
1)节省预付可变资本量。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生产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定时期内,推动同量的劳动,进而创造同量剩余价值所需要依法的可变资本就越少。2)增加年剩余价值量(M),提高年剩余价值率(M')。M是一年内每个周转期间内的剩余价值总和,M'=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适应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同量预付可变资本推动的劳动量就会越多,提供的年剩余价值量也就会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越高。
1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什么?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不同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由于预付总资本大于可变资本,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3)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不仅量上有差别而且体现的关系也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盈利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1)剩余价值率。在预付总资本数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动。2)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小,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少,利润率就低,反之则反是。3)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与利润率同方向变动,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多,从而年利润率就高。4)不变资本节省程度。节省不变资本就会减少用户资本量以同量的剩余价值和较少的预付资本相比利润率就会提高。5)生产资料价格。利润率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按反方向变化,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利润率就会提高。
15、商业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途径是什么?商业利润的本质是什么?
1)商业资本获取利润的途径是,商品的出售价格大于购买价格,即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从产业资本家手中购进商品,再按生产价格出售,获取中间的差额。2)商业利润的手中是产业资本家将生产价格的一部分利润或剩余价值转让给了商业资本家,因为现在的平均利润率是按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合计计算的,可以保证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都获得平均利润,因为商业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参与分配得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16、商业流通费用由哪些变化构成?它们如何得到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部分构成。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用于运输、保管、包装等方面的费用,是生产过程的延续,等同于生产费用,通过商品的销售而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实现引起的,从剩余价值中扣除。
17、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根据平均利润率规律,农业资本必须获得平均利润,而农业资本家要从事农业经营就必须向特定所有制支付地租,因此在农业部门经营的资本在获得平均利润的同时还要获得超额利润,才能向土地使用者支付地租,取得土地的经营权。2)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级差地租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地租,绝对地租是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18、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一方面要求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的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取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要求在实物形态上的补偿,即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补偿和替换。如果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都能在价值和实物形态上得到相互补偿,那么,全部社会总产品就能顺利实现,从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了。由此可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同时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派生条件:①Ⅰ(c+v+m)=Ⅰc+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②Ⅱ(c+v+m)=Ⅰ(v+m)+Ⅱ(v+m)其经济含义是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基本实现条件:Ⅰ(v+△v+m/x)=Ⅱ(c+△c)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原有需求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第Ⅰ部类原有工人、新增加的工人及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派生条件:①Ⅰ(c+v+m)=Ⅰ(c+△c)+Ⅱ(c+△c)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原有需求及进行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②Ⅱ(c+v+m)=Ⅰ(v+△v+m/x)+Ⅱ(v+△v+m/x)其经济含义是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原有需求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论述题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均由商品生产者自主决定,劳动产品直接归商品生产者所有,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在自发形成的社会分工中,每个生产者相互依存。他们既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生产,又都依赖他人的供给而生存,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因为生产经营决策权掌握在商品生产者自己手中。但是,这种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却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私人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能在流通过程中,通过把产品当做商品来交换这种间接途径而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产品有时部分甚至全部不能销售出去,即得不到社会承认,从而未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交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切内在矛盾的根源。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条件是交换。交换不仅以具体劳动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为前提,还以劳动量的比较为基础,这就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才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可见,劳动二重性及商品二因素的矛盾,都来自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都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间接社会性所决定的。第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若能按正常价格销售出去,则其能够维持生产或获得利润,说明他们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若商品销售不出去,说明他们的劳动未转化为社会劳动,未被社会承认,长此以往,他们就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包括:第一,调节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者社会劳动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生产者会从这种高价格上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会促使更多的生产者来生产经营这类商品。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又会迫使商品生产者压缩原有的生产规模,乃至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价值规律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这样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者商品生产,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不断得到调整。第二,动力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刺激食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若某些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市场上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可以得到较多的收人;反之,则收人较少甚至亏损。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分化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在商品经济下,竞争能力强的生产者获益较多,竞争能力弱的生产者获益较少,甚至亏损、破产。这种由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导致的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结果,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因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以便获得更多利益;生产不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生产市场最需要的、最有利可图的商品。正是围绕着商品价值和作为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而展开的竞争,才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3、论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而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以及生产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价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
④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引起劳动力价值的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得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直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论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个层次,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发挥作用。如何一个独立资本的周转速度都是由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以及它们相互影响的结果。
1)直接因素是指资本周转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资本的周转速度通常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一定量资本的周转次数来表示。一年内周转次数越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2)间接因素主要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比例。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它们各自比重的大小影响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①固定资本是指……。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上整体地、连续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而价值则按其使用价值在生产中磨损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寿命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②流动资本是指……。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则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也一次性加入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的销售而全部收回。③因此,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使它们周转速度也不同。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慢,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从而,在预付总资本中,如果固定资本的比重大,就会延缓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如果流动资本的比重大,则会加快其周转速度。
5、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利润率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的?
1)不同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率必然会不同,则部门间的利润率肯定存在差别。
2)部门间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导致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目的是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即原有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新资本直接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
3)资本转移造成部门间资本量的变化,导致各部门产品产量发生变化,引起商品的供需比例变动,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上下波动,从而利润率随时波动。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流入,产量增加,如果需求量不变,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利润率下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变动趋势正相反。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4)经过市场对资本量的自发调节,各部门的利润率会趋于一致,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即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5)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过程。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专题)—复习
网站中:
有A类课件,有课程实施计划,辅导材料中有复习范围等,答疑集锦中有10月26日的实时答疑汇总,课程bbs中有关于附加分(0~5分)的讨论题等。D类课件最后一讲中:
考试题型:
1、简答题(4题,每题10分,40%)(全部在教材中)
2、论述题(2题,每题15分,30%)
3、案例分析(1题,每题30分,30%)
考试范围: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架构、内容?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密切相关?宏观调控包括国家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国家确定主导产业,有些什么标准? 宏观调控相关的内容有哪些?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哪些内容? 如何做好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二、怎样说明马克思理论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论述题)主要说明马克思怎么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恩格斯、斯大林、毛泽东怎么看,然后到邓小平、江泽民怎么看?实际上要讲两条:
一、内在逻辑体系是一样的,思想方法基础是一样的,都是实事求是的。
二、他们每个人的认识又是不同的,这来说明是与时俱进的。不同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不同;
2、分配理论上的不同;
3、计划、宏观调控方面的认识不同;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论证。
三、中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环境有什么不同?(论述题)——讲课中有讲道
四、谈谈公平与效率?怎么样来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阶段收入差距是不是太大?太大了怎么办?不大怎么办?你采取什么态度?(论述题)
五、国有企业怎么搞?市场经济怎么和宏观调控相配套、配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职能怎么弄?等等(论述题)
六、和谐社会怎么建立?科学的发展观怎么落实下去?节约型社会怎么搞?(论述题)
七、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很重要的,现在是政府的一大弱项。特别是农村农民、农民工的医疗制度。(论述题)
八、三农问题?(论述题)
考试关键:能想能写,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者,分数相应提高。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学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学习重点
第一章
一、主要内容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
2、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重点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如何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三、重点概念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第二章
一、主要内容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2、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商品的部门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5、货币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6、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二、重点问题
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2、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三、重点概念
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 第三章
一、主要内容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
4、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
二、重点问题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劳动力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4、劳动力商品有哪些特殊性?
5、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
三、重点概念
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第四章
一、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新特征。
2、资本积累实质和动因。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3、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趋势。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资本集聚和集中。
4、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二、重点问题
1、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动因。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3、资本集聚与资本集中的联系与区别。
4、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重点概念
资本积累资本集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
第五章
一、主要内容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及各自的职能。
2、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划分的根据和意义;两种划分的区别;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
4、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些影响。
5、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区别;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与条件。
7、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二、重点问题
1、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与实现条件。
4、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三、重点概念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 第六章
一、主要内容
1、成本、利润和利润率。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4、商业利润的来源;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5、借贷资本的形成与特点。
6、利息率的公式及影响因素。
7、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特点及形成的两条道路。
8、土地价格的实质及计算公式。
9、级差地租的形成原因、条件及量的规定性。
10、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及量的规定性。
11、级差地租1和级差地租2的关系。
二、重点问题
1、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3、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
4、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5、借贷资本的形成与特征。
6、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的异同。
7、级差地租1和级差地租2 的关系。
三、重点概念
成本价格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借贷资本利息资本主义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第七章
一、主要内容
1、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2、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3、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4、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统治。
5、资本输出的形式。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8、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与调节的原因、目标及宏观经济政策。
二、重点问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如何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
2、垄断利润的来源。
3、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4、金额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统治。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6、国家队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原因、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
三、重点概念
垄断垄断利润垄断价格金融资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八章
一、主要内容
1、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特点和成因。
2、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的原因。
3、利用外资的基本形式。
4、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5、国际经济关系。
二、重点问题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概念
经济全球化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金本位制度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一、名词
1.物质资料生产
2.劳动
3.劳动对象
4.社会生产方式
5.生产力
6.生产关系
7.经济基础
8.上层建筑
9.经济规律
二、要句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4.生产工具是反映生产发展水平,划分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
5.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怎样?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怎样?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怎样?
5.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6.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有些什么特点?
7.经济规律按其存在时间的长短,可以划分为哪几类?
四、论述题
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论,说明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2.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名词
1.属品
2.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劳动生产率
5.价格
6.价格标准
7.商品流通
8.货币流通规律
9.纸币流通规律
10.通货膨胀
二、要句
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决定一种劳动产品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特有的历史范畴.
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4.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必须是有实在价值的货币商品,但可以用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但可以用不足价的货币或货币符号来代替。
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而且只能是贵金属条块或首饰、器皿、不能是纸币。
支付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但可以用支付凭证(信用货币)代替。
世界货币:必须是贵金属,即有价值的货币商品。
5.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总是一定的,(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6.商品内在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拍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而这一切矛盾的根源,以及决定这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简答题
1.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从何开始的?为什么?
2.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3.商品交换价值的波动为什么不能说是由供求决定的?
4.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两因素的关系怎样?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7.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8.在价值形式中,等价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9.简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四、论述题
1.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什么?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有什么作用?
2.试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补充要句:纸币是无价值的货币符号。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经济学上抽象劳动与价值,都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
l.资本
2.劳动力价值
3.劳动力使用价值
4.剩余价值
5.不变资本
6.可变资本
7.剩余价值率(m’)
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9.相对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工资
11.劳动价格
二、要句
1.资本总公式(即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从形式上看,必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理论相矛盾的,无论是G--W或W--G,不过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不会引起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却表明,资本在流通中增殖了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开资本总公式矛盾之迷的关键,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条件。
2.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3.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工人出卖劳动力,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二次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但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三、简答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它的价值规定与其它商品有什么不同?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5.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的二重作用是什么?
6.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7.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作日的变动界限是什么?
8.超额价值与要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
9.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
10.为什么说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
1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对律?
四、论述题
1.试述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批驳机器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谬论.
第四章 资本积累
一、名词
1.资本积累
2.资本有机构成 3.资本积聚
4.资本集中
5.相对过剩人口
6.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
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要句
1.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再生产出雇佣工人和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家.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一极再生产越来越多的展佣工人,另一极再生产出越来越大的资本家.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个别资本扩大为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来源
4.资本积聚是通过资本积累实现的,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5.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
6.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表面上看是等价交换,符合商品所有权规律,但实质上,从再生产过程看,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追加资本,不过是工人过去所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用这没有付出任何等价物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购买追加资本,购买追加劳动力,并为资本家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7.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保件——社会化大生产,和变革资本生产关系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
8.竞争和信用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杠杆。
四、简答题
1.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一次性生产过程中看不到的哪些特征?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批判“节欲说”。
3.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到哪些特征?
4.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
5.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