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笔迹鉴定结论科学性的措施
提高笔迹鉴定结论科学性的措施 摘要:笔迹鉴定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笔迹动力学、概率论等多种学科基础之上, 其理论的科学性不容置疑。鉴定结论作为一种法定“科学证据”,在诉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笔迹鉴定技术在民事、经济纠纷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笔迹鉴定结论的科学性,有利于保证鉴定结论的可靠性。
关键字:笔迹鉴定 鉴定结论 科学性
笔迹鉴定作为侦查技术和司法鉴定手段之一, 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识别伪造的信件、遗书、借据、契约、协议等, 常要进行笔迹鉴定。笔迹往往成为判明案件事实的钥匙。
一、笔迹鉴定概述
1、笔迹鉴定的历史发展
笔迹鉴定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最初,人们只是根据直接的经验对自己熟悉的字迹进行辨认,后来才渐渐认识到笔迹同指纹一样,可以作为人身识别的依据。在我国古代有不少利用笔迹来查明案情的实例。《三国志·魏书·国渊传》、明朝人孙能传编写的《益智编》和冯梦龙编写的《增广智囊补》等历史文献中就都有这种案例的记载。(1)在欧洲,随着法律文件在政府和商业活动中变得日益重要起来,一些学者开始专门研究笔迹鉴定问题。1609年,法国人弗兰科尼·迪尔写了一篇关于笔迹鉴定的论文,文中介绍了笔迹鉴定的方法和原理。这大概是笔迹鉴定领域内最早的学术著作。当时一些国家的法院已经承认笔迹鉴定结论的证据价值,不过社会上仍有很多人不相信笔迹鉴定的科学性。20世纪以后,笔迹鉴定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科研成果为笔迹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使人们得以从理论上阐明笔迹同一认定的科学基础。(2)其次,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笔迹鉴定的精确度。最后,实践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笔迹特征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笔迹特征的分类越来越合理,这些都提高了笔迹鉴定的科学性。在司法实践中,笔迹鉴定已经成为人身识别的重要途径之一。
2、笔迹鉴定的原理
(一)笔迹分析的心理学支撑
现代意义上的笔迹分析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最初, 心理学家将笔迹测试的方法用于人体行为心理学的实验, 后来心理学家又将笔迹分析用于临床心理学, 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荣格的心理类型、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以及勒森的人格类型理论等。19 世纪末德国耶拿大学心理学教授Wilhem Preyer 提出了大脑决定笔迹的假设。经过对一些失去手臂改用嘴或脚趾写字的残疾人进行实验, 发现他们的笔迹特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内化说”, 后为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两位心理学家所发展。其基本观点是: 任何心理活动形式都是源于外部物质活动的内化;而一切外部活动形式都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化结果。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笔迹作为人类活动的产品, 作为人的视觉———动作协调、情绪、注意、思维、乃至个性和能力等生理心理活动的投射, 有其内在的科学性, 人的任何神经系统的协调或不协调机能都能或多或少地在字迹中得到反映。笔迹的形成受遗传因素、生理与心理特征、生活经历与背景、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并能从字体的胖瘦、美丑、间架、字态、速度、力度等方面得以显示。
(二)笔迹动力学
笔迹动力学是结合物理学中动力学的概念, 从影响笔迹形成的各个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在笔迹中的客观反映去分析、研究书写人的某些特点, 进行笔迹的个人识别, 即根据笔迹给书写人“画像”的科学方法体系[1 ]。
书写动力定型, 是指自动支配和调节书写活动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性和效应活动体系。人在书写练习过程中, 大脑皮层接受一定顺序出现复合刺激, 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暂时联系(条件反射)系统。经过反复的书写练习刺激, 即可形成书写动力定型。书写习惯的生理机制就是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书写动力定型。
书写动力定型系统是经过大脑神经系统长期作用才形成的, 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如果有人想改变自己的书写动力定型系统, 需要努力压制自己旧动力定型的顽强表现。但自身书写习惯的自动化再现性及顽固性或多或少地会在摹仿笔迹中表现出来[2 ]。笔迹的特定性是指每个人的笔迹都具有区别于他人笔迹的独一无二的特性。
笔迹特征是多方面的。那些明显的、突出的笔迹特征, 可能被摹仿人注意到了;而那些细小的、复杂的特征往往被摹仿人忽视, 并暴露出摹仿人自己的书写习惯。
(三)笔划组合的概率揭示笔迹鉴定的科学依据
笔迹鉴定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特征和认识特征的过程。鉴定人员要善于发现笔迹中特殊的、稳定的的特征, 以其鉴定经验准确地判断这些特征的价值, 并据此进行综合评断, 得出结论。特征价值的大小可用该特征在笔迹中的再现率来具体衡量。比如某个字的特殊搭配, 在1000 人的笔迹当中只有1 人的笔迹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个字的特征价值就较高。
此外, 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情况下签名时, 字迹笔划特征或许会相同, 但是每一笔一划均能吻合者可谓没有。美国学者彼雅士观察50 个亲笔签名字迹笔划随机组合的情形, 结果发现, 每一个特征巧合的几率是1/ 5。他将此应用于郝男遗嘱案中, 发现遗嘱中的签字有30 个完全巧合的笔划, 据此推算这种巧合的几率是1/ 5 的三十次方。由于太多特征吻合, 反而可以断定这种笔迹是伪造的[3 ]。
二、保证和提高笔迹鉴定结论科学性的措施
(一)注意笔迹鉴定程序的科学性
笔迹鉴定不同于其他鉴定, 需要有更为严格的受案程序。送检人员要对所送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鉴定人仅根据现有材料作出是否同一的判断。鉴定时, 提供的样本材料必须能肯定是当事人或嫌疑人的笔迹, 否则鉴定将毫无意义。在笔迹案件的送检中, 常遇到检材和样本搞混的情况。如何确保检材样本的真实性和鉴定程序的科学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详细了解案情
笔迹鉴定人必须了解与鉴定有关的案件材料, 即通常所说的了解案情。这样, 鉴定人才能从特定的案件环境中把握材料, 从案件材料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材料与嫌疑书写人的联系, 从而为笔迹鉴定的实施铺平道路。
(三)仔细检验检材样本
笔迹鉴定一定要认真、仔细、全面, 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检验应从分析检材样本笔迹有无伪装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检材样本的一般特征及细节特征。如果检材笔迹属伪装笔迹, 检验时应按伪装笔迹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分析, 并注意发现价值高、特定性强的笔迹特征等。对伪装笔迹的检验, 分析时必须使用原件而不能使用复印件, 因为复印件不能反映笔迹的原貌特征, 会影响对笔迹书写过程的客观分析。
(四)分析研究书面语言特征及文字布局特征
书面语言特征是书写人书面语言习惯的反映。文字布局特征是书写人文字安排习惯的反映。笔迹鉴定中, 当当笔迹材料伪装情况十分严重时,可以分析研究书面语言特征及文字布局特征, 这两方面的特征是笔迹鉴定的辅助依据。因此, 通过笔迹特征得出笔迹鉴定结论, 再对书面语言特征及文字布局特征进行全面分析, 笔迹鉴定结论将更加科学可靠。
(五)加强笔迹鉴定复核和监督
鉴定的复核是笔迹鉴定结论具有科学性、可靠性的重要保障。得出的鉴定结论, 再由上级鉴定机关或笔迹鉴定专家进行复核, 可以弥补笔迹鉴定工作的不足, 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笔迹鉴定的质量。就笔迹鉴定的性质而言, 无论是司法机关内部的专职鉴定人的鉴定, 还是民间鉴定服务机构的鉴定都是法律活动。对这一法律活动的监督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监督网络体系。因此, 要强化检察机关对鉴定进行监督的意识, 并根据需要在检察机关内部建立专门的鉴定监督机构, 加强对笔迹鉴定的监督。
(六)加强庭前质证
鉴定结论有时并不为法官所采纳, 但这并非说明鉴定结论就不正确, 只能说明这个鉴定结论与法官所掌握的证据体系不相吻合。在英美法系中, 鉴定结论本身并不具有预先的判决效力。鉴定结论如何并不必然影响法官的判决, 而只能作为证据之一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证据链来共同决定判决结果。双方的鉴定都是建立在科学方法和手段上的, 而双方意见相悖是常有的事, 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最近, 一些学者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提出许多建议, 其中比较一致的看法便是加强鉴定人出庭作证和对鉴定结论进行庭前质证
[4 ]。
第二篇:提高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提高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由“私改公”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地方政府部门在决策上存在的种种弊病。不科学的政府决策造成执行上的困难,导致地方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这不但破坏了政策的德定性和连续性,而且会影响到政府的权威性以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因此,努力提高地方政策的科学性意义重大。
昆明市的城市规划历来为群众所诟病,规划局的方案得不到顺利执行,原因在于规划局的规划方案没有理论研究、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撑,决策前没有经过缜密详实的论证,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决策的程序不公开、不透明,从而造成了决策得不到贯彻执行的尴尬局面。
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关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乎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政府的权威,关系着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因此,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为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应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完善与政府决策有关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明确政府决策形成的机制。相关部门要从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的角度,制定科学的决策形成机制,从理论上和法律制度上保证政府的决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前有关政府决策程序的法规和制度存在着很多不足,对公示程序、征询意见程序、听证程序等的相关程序的规定太过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这直接导致了政府决策上的不科学、不合理。
第二,加强地方政府咨询研究部门的力量,重大政策决策要经过咨询研究部门的论证。每有重大决策,都先由政府的咨询机构进行专题研究,各自独立提出可选方案,并组织内部讨论会加以讨论,再由政府领导拍板决策。纠正以往政府只倾向于靠下属执行机构来制定政策法规和实施方案,而不征求其他部门的意见的错误做法,防止决策向执行部门的利益或他们的便利倾料的片面性。
第三,建立和完善公开听证制度。政府决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在决策前应当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愈见。听证会应该由与决策有利害关系的主体组织,采取听证的方式吸纳意见,保证听证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第四,发挥民间组织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发挥大众传媒表达群众意愿、执行社会监督的重要功能。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梁道,是公民行使宪法赋予自己的知情权、自由表达权以及监督权的手段。
地方政府要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第三篇:如何提高党组决策的科学性
如何提高党组的决策科学性?
作者:zhangyan168113 于 2011-11-08 09:32 发表 只看该作者
决策是各级党组织的基本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集中体现。胡胡锦涛主席曾强调:“要高度重视决策工作,树立现代决策理念,掌握和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保证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一是增党性。从提高决策能力的特殊要求看,要按照“学理论、学科技、学管理”的要求,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要开阔视野,在学军事、学管理、学法律、学哲学、学经济,不断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还要学习政治理论。要吃透决策的法规依据。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上级党组织的决心意图,确保决策的正确方向。按照掌握共同、熟悉常用、了解相关的原则,搞清具体规定,掌握精神实质,使发表意见、决策问题有所遵循。创造性地抓好结合,把上级精神转化为作决策的具体招法。要掌握决策的程序原则。
二是勤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把注重调查研究的思想贯彻到决策活动中,围绕重大决策主题组织专题调研、交流研讨,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抓住难点搞调研。抓住那些影响阻碍战斗力提高、影响组织建设全局的突出问题和一些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老大难”问题,比如少数基层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动力不足的问题,考察帮建中存在的下不去、蹲不住、帮不实问题等,通过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拿出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提出课题,深入调研,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增强掌握情况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是强能力。实践是提高决策能力的源泉。坚持科学决策不盲目。树立现代决策理念,自觉做到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着眼持续发展、讲求质量效益、勇于开拓创新,以观念的更新促进决策能力的提高。健全完善决策机制,坚持把严格科学的制度机制作为提高决策能力的根本途径,不断完善议事和决策的程序运行、科学论证、专家咨询、监督制约机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坚持民主决策不武断。积极听取意见,拓宽民主渠道,实行“四公开”,鼓励公众建言献策,使决策真正集中民众智慧、体现民众意愿。强化依法议事决策的观念,真正把法规制度作为决策的基本依据,自觉克服自由主义、主观主义、实用主义。坚持先议政后议事,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定好方向、画好框框,防止仓促议事、就事论事、生搬硬套、随意变通。增强工作的原则性战斗性,讲政治、顾大局、守法纪,坚决维护党组织决策的权威性。
第四篇:自考考生如何提高记忆的科学性[定稿]
自考考生如何提高记忆的科学性
对于参加自考学习的考生来说,学习的最大障碍莫过到记忆力差的问题了,怎样克服年龄大、工作忙、记忆力差的矛盾,提高学习和识记效果呢?认为应当在“科学”二字上好好动脑筋,提高记忆的科学性。
一、求理解
俗话说,欲要记,先要懂。从记忆规律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对所要记忆的知识,理解得越深刻,记忆效果就越好。因此,考生对于所学知识要搞清弄懂,特别是对那些重点、难点内容更是要耐心琢磨,反复品味,力求“知其义而明其根”。国外有人曾作过研究: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一篇百字文,在搞清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和基本语意后,大概15一20分钟就可以把它记住了,如果盲目机械记忆,则要近1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二、多动笔
“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学思结合,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对于那些重点、难点又不容易记住的内容更是要多动笔。这比单纯地口诵目记效果要好得多。
三、勤复习
记忆的过程也就是同遗记忆作斗争的过程,斗争的最好武器就是复习,要使复习取得好效果就必须注意:
1、及时复习。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人们对所学知识的遗忘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识记后的头一天,甚至发生在最初的几小时、几分钟(头一天有可能遗忘所记材料的一半)以后速度逐渐减慢。及时复习对巩固所学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等遗忘殆尽后再“回锅”,就事倍功半了。
2、强化记忆。艾宾浩斯的研究还证实,人们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掌握的程序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进一步巩固强化,使学习、记忆的程序达到150%,将会使记忆的痕迹得到强化,所记内容经久不忘,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过度学习”效应。
四、巧记忆
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可分散难点,学练结合;自我回忆,尝试再现;抓住特征,展开联想;记住主要公式,进行类推;赋予机械的材料以人为的意义等。如英文“警察”的单词“Pliceman”在记忆时可联想为“警察穿玻璃丝袜”。
五、抓重点
立足于全面、系统,突出重点,抓“牛鼻子”。起“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六、善归纳
有条理的知识比杂乱无章的知识更容易记牢。在学习中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加强前后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努力使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知识系统,这对于保持记忆无疑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好好的记忆技巧同时做在线免费模拟试题对考前复习很有帮助。
第五篇:提高措施
三 具体措施充分利用晨间谈话,班会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向学生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要求学生遵守其中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让学生之间友好相处,不吵架,不打架,增强班级凝聚力。利用早读和午休时间,配合学校的辅优补差计划,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尽可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他们的行为水平。正确对待后进生,在生活上、学习上从“爱出发”。主动接近,真诚、平等对待,深入了解他们落后的原因,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努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师生共同管理班级。因为年龄特点,老师要告诉小干部他们要做的事情,要每天了解班干部的工作情况,并在小干部管理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要树立小干部的威信,以便小干部可以更好的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纪(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律。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树立“班级主人翁思想”,让每个学生知道班级就是自己的家,让每个学生可以自动遵守班级纪律,所以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管理班级,成为一个小老师,让班里学生尽量能做到各有安排,人尽其用,每个人都在班集体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对班集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布置好教室环境,增强学习气氛。更好的实行“小红花”竞赛体制,提高学生的行为品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要每周评出“小红花”优胜学生,提高优胜学生在班级里的地位,让每位学生增强得到“小红花”的想法。在班级里选择优秀的学生,给全班学生树立榜样,号召向榜样学习,形成属于自己班级的班风。重视“五项竞赛”,让学生注重班级卫生,班级纪律,出操质量,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可以和“小红花”竞赛挂钩。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一(3)班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班级基本情况》相关的文章。
三、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晨会、班会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要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晨会课、思品课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块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本学期学校安排了如广播操比赛、跳绳比赛、讲故事比赛、口算比赛等,各种活动能让学生展示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