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味“简单”》有感

时间:2019-05-14 18:5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品味“简单”》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品味“简单”》有感》。

第一篇:读《品味“简单”》有感

读《品味“简单”》有感

今日,我翻开那老师让我们所阅读的文章《品味“简单”》,那惹人注目的题目,让我不禁有所感悟:人生如此“简单”,各大电影中终会有的一句话,人人都会说,可是真真正正品味其道理的人又有多少呢?

文章中,作者从多为历史名人中搜查出他们的“简单”,且说出了因人而异的“简单”。李白的无拘无束,陶渊明的悠闲自得…那多位名人所追求的不是什么金银财宝、权势滔天,而是心中那简简单单的自由,那无拘无束、悠闲自得时的畅快淋漓,当人们站在高山之巅时,俯视天下后还不是期望生活如以往一般的自由一般的畅快。而这自由,这畅快在平常人眼中是如此简单,可那些达官显贵又有多少人能这样无拘无束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简单”,只要发自内心的去追求,终有一天,将会发现,原来“简单”如作者所述的一样,就如是那一碗白白的米饭,一盘简简单单的菜那般简单。人心之所向皆为不同,所以理想追求也不同。毛泽东的“简单”是那一碗红烧肉,爱因斯坦的简单是就与自己足够的时间精力和那不多不少的研究经费,美国作家丽·普兰特说:幸福来源于简单生活。而简单生活来自于如何品尝,只有用心发现,原来“简单”就是和那毫不起眼的人或物在一起畅享生活,无拘无束、悠闲自得的遨游天地。

想要如何品尝“简单”,就从心体会,越是与自己相符合的就越有可能是你心中的“简单”。

慢慢品尝生活中那不经意间的“简单”与幸福。

第二篇:读《品味成长》有感

读《品味成长》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品味成长》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品味成长》有感1

成长就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那味道时而苦涩、时而甘甜、时而清香、时而醇美……这是我读《品味成长》的感受。

你瞧,作者幼时的生活,那可谓是丰富多彩。单纯地听话、单纯地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单纯地期待父母欣慰的笑容,但现在她遇到这些小时候所谓的“新奇事”时,已经觉得毫无兴趣了。然而,那些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是否值得品味呢?那是当然的。

小时候,我特别爱折纸,什么小鸭子、小兔子、小猫咪……我都会折,一张张普通的白纸一会儿工夫就变成了可爱的“小动物”。我的'折纸常常受到大人的称赞,因此让我十分高兴。现在呢?完全变了:看到纸张,我理都不理睬。发一张纸下来,都不知道怎样来利用它。那些折法、笔画一股脑儿全忘到了九霄云外。我已没有了那份“闲情逸致”,就那样忘了。现在想来,折纸十分幼稚,也十分有趣,让人留恋,使人回味。

想想,小时候那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作业、没有压力、没有太大的责任负担。而现在,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一名队干部,我拥有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拥有着长大后的成就感、失去了幼时的天真无邪。但唯一不容怀疑的是:成长的欢乐与哀愁,是值得回忆的。

成长的一点一滴永远刻在我们的心里,谁也无法夺走。如果让它陪在我们身边,细细品味,就能使我们的成长更快乐!使我们更坚强!

读《品味成长》有感2

对30余岁的成年人而言,《热血教师》让我重新回到了我的学生时代,那时候的青涩、彷徨、不知所措,还有幼稚、肤浅、执着,又一次让我像学生一样思考问题,让我再一次变换人生的角色,从不同视角体味教师的工作,品味了成长的滋味,甘甜而绵长。无论生活馈赠给我们什么,生命的长河中,少年都是清爽的阳光,清新的晨露,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老师始终像指路明灯,在我们的人生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工作是一种职业,也是一个作为一个需要连续工作事业,更是一个行业。从入行的那天起,我就清楚,这个工作需要真心、细心、耐心、爱心、雄心,哪怕缺少一点点,也不会把工作干好,要用专业的素养去面对挑战,用真诚与热情对待荣誉,用洒脱与努力战胜岁月和生活的漫漫考验,用经验与敬业向着成功靠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

人无再少年,不,花开的时候,绚丽多姿,花落的时候走向成熟,教育是引领我们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学知识、学文化、丰富自己、提升素质的,至于遇到了谁来当老师,不算很重要,我们过于强调了老师的作用,忘记了忽略了甚至漠视、践踏了学生的重要作用,将学习的一个重要角色完全忽视,只是被动地听从,被动地服从,被动地接受,仿佛完全失去自我的空壳。

我想他们不快乐,成长得很慢,而且不够丰盈,不够完美,不够高大,他们是风中纤细的芦苇,头重脚轻,他们是断线的风筝,迷失方向,无所适从,一个人到底有多大的潜能,教育能激发到什么程度,热血教师从一个角度做出了回答,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在20xx年的今天,我们需要改变什么,需要坚持什么,需要学习什么,经济腾飞,科技发达,物质富裕的生活给予了我们很多上一代人所无法达到的视野,我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

品味成长,是说我们站在学生的视角,再一次回到课堂,回到学校,回到校园,将工作的热忱进行到底。

第三篇:读林语堂《品味人生》有感

人生的定义与定义

——读林语堂《品味人生》有感

摘要: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人生研究”、“人生享受”、“人生归宿”,本书主要将林语堂对中外人性,人生及其人的理想追求、生存状态和悠闲生活的方式等等所作的议论和探讨的文章进行了编辑。

关键词:人生、研究、享受、归宿、文化

一 人生研究

林语堂在对人生进行研究时并不是泛泛地就这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看法,而是从人的德行、心灵着手,并就不同的国度对不同的人做了剖析,其中主要分析地便是中国人。

(一)中国人的人性

谈人就离不开一个集体。书的开始从中国的国民性谈起。中国人大多为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然而,林语堂却在书中指出,中国太老了。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这就像中国人一直以来强调的敬老一样。老人有什么可敬的呢?这话听起来似乎放荡不羁。我们都说老人经历的事多,经验多,对一些事情能有较为准确的判断,但是老辈的襟怀却不如少年人。回到国家来说,一个国家的强盛大半还是少年撑起来的。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那么中国人说的敬老岂不是仅敬他的寿考?国家也是如此,五千年里多少天灾人祸,中国至今仍然存在,那我们是否该赞叹一下她的伟大? 我想,中国人是很乐意承认中国的伟大的。哪个国民会不乐见自己的国家伟大呢?你要是正儿八经问一句,哪里伟大了?保管他会回你,中国已经存在了五千年了啊,这么悠久的历史!然后你想不懂,为什么越老就越伟大,越想越想不明白,越想不明白就越伟大。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即使得不到精华也算是注入了新鲜血液。大家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因为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碰撞融合,变得复杂多样。南北文化更是大相径庭。南方人细腻,北方人粗犷。虽有南北之分,与外族对立而言,中华民族尚不失为有共同的特殊个性。这个就是所谓的国民性。林语堂在书中提出了国民性中最为明显的三个弱点:忍耐性,散漫性以及老猾性。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忍耐的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有理让三分,冤家也成亲。而这种忍耐在林语堂眼里却成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之一。忍耐性来自世家大族,散漫性则在文人身上体现的尤多,而老猾性则被林语堂称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这些都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品中林语堂提及了幽默、知足、和平、圆熟等德行,而关于人的心灵,林语堂给出的评价则是智慧但缺乏科学精神。我们没办法因为林语堂在上世纪就这么精准地说出了现在中国人的某些劣根性就感到沮丧,因为上下五千年过来了,我们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成熟。幽默,那是存在于外表的形式,与现实的内容无关。我们常说,人生如戏,林语堂说,人生如剧,一大趣剧,人类仅仅是其中的傀儡。的确,真正能按自己所想的方式活下去的人,在这世间能有多少?我们被各种各样的牵连所羁绊,但是却又没办法亲手斩断。归根到底只有三个字,舍不得。这就又牵扯到舍与得。但是在这方面中国人的欲望还是比较小的,他们更倾向于知足。中国有句谚语叫知足常乐,由此可见一斑。但是知足这俩字儿跟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到了林语堂嘴里就又变了味儿。什么叫知足?中国为什么会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存在?是国人自己明哲保身的意识,还是只求温饱别无所求的自我满足?人民对朝政事不关己,朝廷对人民下令禁议朝政,散漫之风由此而成。若想改变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非几句空言所能济事,必须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让人有话敢讲,才能化这种散漫为团结。

(二)中国文化下的人生观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为中外奉为圭臬。孔子为一人文主义者,也给中国文化中注入了很多人文思想,这就使中国历来讲求“仁”。中国的人文主义包括了三点:人生最后目的之正确的概念;对于此等目的之不变的信仰;依人类情理的精神以求达到此等目的。这就使中国的人生理想里具有了某种程度的顽固的特性。生命也许是愁惨的,但是他们会从中寻找到快乐。不管作为什么样的角色而存在,生活中繁琐的小事纷乱不绝,他们会将生活继续下去。

也就是因为骨子里对于生活的固执和容易满足,中国人并没有很明显的宗教信仰。在这一点上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或是伊斯兰教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可人终究是要信奉些什么的,否则他们就对生活毫无畏惧。所以部分中国人选择了佛教。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以至于改变了孔子哲学的本质。宋代理学的出现就是在佛教的直接影响之下。

中国历史上学术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书中,林语堂给他们一些人定了位。庄子能够发现自己,孟子以“智、情、勇”为他的“大人”的三种“成熟的美德”,老子最邪恶的“老猾”哲学却产生了和平、宽容、简朴和知足的最高理想。这种教训包括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

人类往往忘记自己是多么渺小,在自然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另一方面,当人类把自己和自然界伟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他就会变得真正的伟大。一个能认识到自身渺小的人本来就需要足够的勇气去证明自己的伟大。当他有了这种涵养,就会去谈论自己的梦想并努力去实现它。

有的时候,做人与写文章是对立的。林语堂的观点是,做人可,做文亦可,做文人不可。文章写不好没关系,但是做人不能不做好。与其说林语堂是在劝人们不要做文人,倒不如说他在用一种反讽的手法批评人们对在世文人的不公。大家几乎都认定文人应穷,历史上似乎也的确如此。文人没有得到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是他们舍弃了社会,还是社会放逐了文人?

(三)中外的人性研究

每个国家都有他文化之特性,而此特质是常与国民性有关,文化和国民性则是互相影响。中华民族与西方国家比较,进取不足,保守有余,勇敢有为之精神不足,而动心人性之功夫甚深。中国人的美德的是静的美德,主宽主柔,主知足常乐,主和平敦厚;西洋之美德是动的美德,主争主夺,主希望乐观,主进取不懈。中国人主让,外国人主攘。有些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做的很不够。虽然自称礼仪之邦,但是在国际上日益下降的声誉已经让我们越来越愧对这四个字。

美国可以说是一个新生国家,她的历史只有短短二百多年,却在这二百年里发展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日本虽然历史较美国要长,但是她借鉴了很多国家的文化精髓并把它们融为一体成为自己独特的文化领域;英国人的精神与中国较为相似,她们同是现实主义和常识的崇拜者。国家的性情是人民对于理想追求产生的后果,当整个民族都在向往着同一个目标时,国家也就被同化了。此外还有基督徒和希腊人。

可是不管是怎么样的国家或者民族,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这个世上,尘世才是人类唯一的天堂。中国人更在乎的不是注重真理的知识,而是怎样生活的知识。他们享受生活,却也能够清楚认识到死亡,这就给人们一种危机感,能够让人们好好地珍惜活在世上的每一天。“我们怎样地生活?”正因为领略到我们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灭绝,那些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有一种悲哀的诗意情调。基士爵士说:“如果人们的信念跟我的一样,认尘世是唯一的天堂,那他们必将更竭尽全力把这个世界造成天堂。”从这一点来看,人生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在现实的环境之下尽量地过着快乐的生活。这种观念带着些儒家思想,它含着浓厚的尘世气息。

二 人生享受

(一)精神享受

精神享受在这里可以分为生活享受和生命享受。说生活享受有点儿矛盾,毕竟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然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精神本身就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

每天的每天,都在做着不一样的事;平淡无奇的,没有什么创意,为了生活,人们都在不停的忙碌着。清晨起来,看见早晨的第一缕阳光,贪婪的吮吸着淡淡的花香,这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但有时失意的时候,享受着这些,却又觉得无谓,因为这并不属于我一个人的,不是我的“私有财产”每天都在为未来而拼搏着,从不曾停下过脚步,就是为了得到理想中的那些富裕的私有财产,所以,就忽略了身边的这些美好,其实,每一天都有着不停的意义,不同的价值,就看你如何去使用,如何去理会它的真正含义,之所以感到迷茫,困惑,乏味......都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去利用它应有的价值,有多少人,在和病魔作斗争,只为了在这世上多留一秒,可又有多少人,因为一点小事,就要放弃生命。轻生,不是他们放弃了生命,放弃了世界;而是生命和世界放弃了它。

(二)自然享受

人的一生也许是一种旅行,在大自然里的旅行。所以生活要学会与大自然共处,在大自然中享受,在旅行中享受。在路上心里才会有偶尔这种活在当下的体验,佛教我们要忘记时间,忘记过去,不想未来,说日日是好日,可真的很难做到,我还未见过雪山,但见过戈壁,数百万年的时光沧海变桑田,那时忘记父母忘记责任忘记所有人事忘记自己,只是感动生命。这个时代,一切太快,我们都像是被不知名的力量推着往前走,然后会迷失困惑,最后失去自己,我已经失去自我了。能够停下来,按照自己的速度,这是很大的进步,其实随大流可以轻松却又有什么意义 ?我们要学会慢下来,慢慢地欣赏自然,享受旅行的快乐。可是林语堂本人却说: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须是一个流浪者,经历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称其为旅行。

我想,林语堂想强调的还是心灵吧,让心灵得到历练,旅行本身的意义才会显露出来。人生中如果没有一两次在大自然中的旅行,生命会变得枯燥无味。歌德讲,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诠释。对我来说,旅行时让自己身上的各种荷尔蒙尽情释放的过程,是带着心灵和身体一起安于途中。

(三)文化享受

要想享受文化,首先得有知识上的鉴别力,以艺术为游戏和个性,读书,写作,陶冶自己的情操。文化不是一个人对所游览的事物有多么丰富的知识,文化是这个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一种对生活的共鸣和感动。让我们设想一种情景:在某个藏区的寺庙门口,夕阳洒在金色的寺庙屋顶,秋风吹过,远处传来喇嘛诵经的浑厚之音。可以说,这是在体验一种文化的感动。那么,让我们感动的是寺庙?夕阳?还是秋风?我认为都不是,而是那诵经声。最接近人心灵的,是人本身,这才是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我们的享受是什么都比不上的随着时间的流驶,历史的洗涤,在浩瀚的文化长河,留下了光辉。怀着崇敬之心,虔诚之情,我们同样应洗尽铅华,如凤凰涅槃,重获新生。闭上双目,聆听心灵的召唤,旅行一次,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在夕阳的余晖中,听着远方横笛的吹奏,来几碟黄酒小菜,兰亭临帖,感受着墨香;

或是在天青烟雨中,看看瓶身描绘的牡丹,瓶底仿前朝的飘逸的汉隶,素胚上用笔锋勾勒出的青花,渲染仕女图韵味的釉色;

或是在某个雪夜,等待着相知的朋友,依偎着红泥小火炉,平淡闲适,细醅绿蚁新酒;

抑或是更简单的,泡一杯香茗,打开一本唐诗或宋词,静静地徜徉于古典文化之中,做一次无声的文化旅行……

三 人生归宿

每个人回顾他一生,也许会觉得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已然成功,也许以为还不够好。在老年到来之时,不管怎么样,他已经有权休息,可以安闲度日,可以与儿孙在亲近的家族里,享天伦之乐,享受人中之至善的果实了。因为我们有这么个会死的身体,以至于遇到下面一些不可逃避的后果:第一,我们都不免一死;第二,我们有强壮的肌肉;第三,我们都有一颗喜新厌旧的心。这些事实各有它根本的特质,所以对于人类文明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这种现象太明显了,所以我们反而不会想起它。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后果看清楚,便不能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文明。

生命本生没有什么意义,活着就是我们的价值,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人生因荣誉、家庭而让人向往,又因嫉妒、狡猾而让人厌倦,可生活因它们而多姿多彩。一切有形的物体最终会破碎,一切有生灵的生物总将死亡。正如培根所说:“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我敬佩那些不惧怕自然死亡的人,却对自杀者却看不起。也许自杀者可以找出无数个活着“不好”的理由,但他们却自认为“死”是他们最佳的选择。那自杀者自己死了,自我解脱了,但他们却很少想过自己的行为将留给亲人是何种感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但是却不尽相同。人生,本似一碗怪味汤,酸甜苦辣夹杂。又如一出戏,悲欢离合。人生便是这般定义。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梦。当你睁开双眼时,却已是另一个世界了。”由此可见人生短暂啊!时光就像一支离弦的箭,悄无声息的从你的身旁飞逝。岁月不饶人,转瞬即逝。假如我们不珍惜时光,等到老了才领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愧恨便为时已晚了。上帝赐予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人生,我们应该珍惜并创造它,使他为之大放异彩,人生就该如此活力迸发。

第四篇:《品味孤独》—读《孤独六讲》有感

品味孤独

——读《孤独六讲》有感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蒋勋先生写的《孤独六讲》一书,这是本视点独特且略带黑色幽默的书,他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的多角度诠释了孤独这一人类害怕却又无处不存在的事物它最深刻的涵义。让我用孤独的视角了解人性最深处的欲求,他让我了解我们现代人身上越来越缺失的东西是什么,而那些缺失的东西这个社会产生了的巨大孤独感...我一直觉得,敢于面对孤独、处于孤独状态的人是坚强和了不起的,我不把孤独理解为寂寞,因为孤独持续的状态正是人类大脑清醒且自己和自己对话的黄金时间,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太多噪杂的言语和复杂的事物左右我们的思绪,用一句话可以归结为:每个人都在讲,却没有人在听。每个人都善于叙说自己的观点,用自己亟待考证的论点去说服别人,重复着嘴巴张开闭合的循环动作,却从不去思考、不会认真去解读别人说的是什么,自己又到底在讲什么,因此,人类语言的极致其实是一种孤独。

我一直觉得诗人都是孤独的,从古至今,隐居山林的也好,孤舟垂钓的也好,月下独酌的也好,一览众山的也好,他们都是孤独的,而在那种彻底的孤独中,他们往往能更加清晰地思考人生和世间,感悟出更多至今都不会过时的人生哲理,这也就是孤独的产物,独自思考,往往能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让我们获益更多。

李白有首诗我很喜欢,那就是《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很闲适很坦然的孤独感,他并不害怕孤独,反而享受孤独,这样的孤独则是饱满而充实的。当我们面对孤独,是从容地去面对,还是不断努力去打破这种孤独感呢?我们不停地去接触人群,参加聚会,结交许多朋友企图消除孤独,可最终的结果是一群人在一起的孤独,只是因为言语和动作缓和了孤独的存在感,倘若大家散去,孤独依旧如期而至,我们的人生依旧变得干涸而沉寂。正如作者所说: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完全对立的位置,那就是寂寞。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的。我爱自己和自己相处,喜欢独自喝茶散步、独自思考生活、独自面对得失、独自倾听自己的烦心琐事,我觉得人类并不会因为把自己的苦恼和欢乐一股脑地倒给别人才会舒

坦,因为苦恼和欢乐是此消彼长的一样东西,不会时时有人充当你的听众,也不会有刻刻给你关心,你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然后才能解放自己,做一个生活的智者,我期待我们每一个人在破碎重整的过程中找回自己久违的孤独感,在生活中做一名真正的强者。

第五篇:读《重塑心灵》有感:重塑心灵,品味人生

重塑心灵,品味人生

——读《重塑心灵》有感

作者:伊犁中支 吴晓昀

在这个繁华的时代,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我们的心灵容易变得敏感和躁动不安,因此需要给自己的心灵补充营养,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坚强、勇敢,更有信心去面对一切事物。

最近读完了李中莹老师的《重塑心灵》,不敢说大彻大悟一番,至少心理有了一个完整而轻松的疏理过程。以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爱较真、易急躁,结果往往心情和事情都越来越糟糕,读了李老师的书以后,遇到问题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理性而轻松地解决问题,使自己更有能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增加自己的信心。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非常赞同李老师提出的培养自信的一个方程式:感觉→尝试→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这本书买来已经有半年多了,上一次只是简单的看了一下,看到后面越看越觉得理解有困难了,几乎没有看完就放被搁置书柜。最近心血来潮把原来看的一些书籍又重新翻阅了一遍,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李中莹老师的这本《重塑心灵》。

这本书主要是李中莹老师教授我们如何使用《神经语言程序学》技法提高为人处事能力,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里面介绍的很多技巧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果能真正运用起来将对提高生活品质会有不小帮助。其中“与潜意识沟通”这一部分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人要不断的与自己的潜意识进行沟通,以达到自我的和谐状态。我试着将这种方法与静坐、深呼吸结合起来使用,发现这种方法可以让人很快冷静下来,对于减少脑中纷乱繁杂的思绪有一定效果。记得有一次不良情绪来袭时,我一个人在书房打坐做深呼吸然后与潜意识沟通,似乎进入了一种无我的状态,睁眼的一瞬间思维清晰、心情舒畅,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书中很多想法和观点都很独特和鲜明,将有些现象和事实一针见血地阐述归纳出来。展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从里向外,从心灵底层层层透析,当我跟随着文字行进的时候,仿佛自己也是一个正在接受解剖的人,脑子里往日的画面和故事像电影一般播放,自己也正在进行心灵的重塑。在书中,有一个观点对我影响较大,这个观点是“有效用比只是强调道理更重要”.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而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对于我自己而言,自我感觉是挺喜欢讲道理的,与别人沟通交流,理论道理较多,但我很少想过它是否有效果、是否创造了效用、效用是否达到了最大化呢?很多时候,面对不同的人,他们所能接受的方式也存在差异,讲道理不一定有效果,如果你注重效果也许就不会和他总是讲道理了。我也很赞同李老师书中的一句话:“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在读完书后,我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多注重说出的做法除了有道理外是否同时有效,在“三赢”(你好、我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这样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加有意义。

书中讲到的内视觉内听觉与内感官三种感官类型,通过观察眼睛转动的方法来判断人们属于哪种感官类型,当你回忆过去某一段场景时,第一个出现或者是出现最多的是画面、声音还是感觉来判断。经测试发现,我比较符合书中介绍的内视觉强内听觉弱的人的性格特点。我习惯快速处理事情,遇到意外情况时容易焦躁,不太注重细节。虽然没书中所描述的情况严重,但这些问题点确实存在,我也一直在想办法克服。我最近试着将这些内感官的特别用在学习上,就是多使用想象法记住一些知识点。比如最近我使用想象法来记我新接触的业务概念,效率有所提高效果比原来的死记硬背要好很多。我接下来要提升的就是内听觉以及内感觉,特别要加强的就是内听觉。李老师介绍尽可能的分辨所处环境中发生的声音。说话时,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声调、听别人讲话时从说话者的讲话声调中感受他内心的情绪状态。提升内感觉的有效方法应该就是经常注意觉知本体的感觉,其实我想这相当于经常发觉潜意识的存在,通过这种方式与潜意识沟通。

后面介绍的情绪方面内容讲到情绪都是有其积极意义存在的,这点我本人也非常的赞同。表面看起来有些不良情绪产生毫无价值,比如生气,但是究其原因应该是自己对于事实或认为的情形想改变却又无能为力时的一种自我保护程序的体现形势。对于处理这种情绪的方法我尝试过使用《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中介绍的方法,将当时的这种积极能量提取出来并感受它。而我最近也在尝试当情绪来袭时,多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我有时候会出现无力感,就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原因是什么呢?我改变哪项原因就会使情况有所改变呢?我愿意改变吗……有时候在自我对话开始之前需要先鼓励、肯定一下潜意识的自我,让自己充满积极能量去思考问题。

书中的很多内容目前还没有全部掌握,这本书值得不断地重复学习并实践。我要学会生活,体验人生,抱着一种享受人生的态度去学习、去工作、去休息,做情绪的主人,充分享受、完全拥有正面情绪,恰当处理负面情绪。成长更多来自于心灵的成熟,这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更多选择,懂得思考、懂得如何行动、懂得品位人生,才不枉美好时光。

下载读《品味“简单”》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品味“简单”》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味《活法》有感

    品味《活法》有感公司赠送的那本《活法》放在家里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有时间去看,然后就放下了,然后每晚闲暇之时拿出认真阅读和领悟,发现感触很多,作者用极其简明通俗的语言,阐释了......

    品味书香伴我成长读小学生之友有感

    品味书香伴我成长 ——读《小学生之友》有感我是个“小书迷”,在读书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良师益友----《小学生之友》,他像大海一样博大精深,如演出一样精彩纷呈,伴着他的芳香,我......

    品味书香__伴我成长读小学生之友有感1

    品味书香 伴我成长 ——读《小学生之友》有感 我喜欢读书,热爱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结识了一位良师益友----《小学生之友》,他像大海一样博大精深,如演出一样精彩纷呈,伴着他的......

    品味窃读 感悟语言

    品味窃读 感悟语言—《窃读记》教材解读 一、与作者对话 《窃读记》是长春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板块“往事难忘”中的第二篇课文。“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这样三......

    悦读好书 品味书香

    悦读好书 品味书香 ———浙江省嵊州市锦水小学掀起了课外读书活动的热潮 课间,当你 随意走进一个个教室,总能看到学生的课桌上放着心爱的课外书,总能看到他们捧着书“品味书香......

    “国培”有感——品味孤独

    “国培”有感——品味孤独 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山把那水围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那树上住。 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那心牵住;天不孤独人孤独,所以人在那天涯哭。 记不得曾......

    [2012暑期征文]走进经典 品味书香——读《徐志摩的诗》有感

    [2012暑期征文]走进经典 品味书香——读《徐志摩的诗》有感 徐志摩的诗有很多都很经典,但唯一让我无法忘怀的是那首《再别康桥》„„ 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前几天校播音主持工......

    读 有感

    今天我有一次读了.丑小鸭---它一生下来,因为长得很丑,人们和动物都不喜欢它.寒冷的冬天,它在森林里手尽折磨,后来它靠自己的努力,终于飞了起来.成为一只美丽,自由的天鹅!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