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您对课程中哪一个核心概念理解最深刻?请举例说明?
认真回顾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这门课,您对课程中哪一个核心概念理解最深刻?请举例说明?
聆听了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这门课使我懂得了:数与代数部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习内容是整个数学学习和学习其他的学科的基础,可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主线。对于课程的10大核心问题,我对“符号意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领悟
所谓符号就是针对具体事物对象而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简略的记号或代号。数字、字母、图形、关系式等等构成了数学的符号系统。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符号经验,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
如教学“找规律”时,课件出示:路边这排树有什么规律?生:是按照紫色、绿色、紫色、绿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排小树的规律表示出来呢?这样,老师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实现自我的空间,他们有的摆,有的画,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用拼音代替(生1:△□△□△□……;生2:●○●○●○……;生3:□■□■□■……;生4:121212……)多么富有个性的创造!这正是已有的符号观念在起作用,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体会符号给数学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再例如我们用符号表示运算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
由此看出,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也便于学生灵活运用
也许,再解决简单问题时,我们还看不出它的优势,但随着问题的复杂化,符号的简单灵活的优势会愈加明显。纵观整个过程,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操作转化为对符号的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公式的变形,进一步深化了符号感。
第二篇:回顾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_目标与核心概念》这门课_您对课程中哪一个核心概念理解最深刻?
聆听完《“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的讲座,使我深深的懂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是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于课程的核心概念,我对“数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领悟。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领域非常重要,涵盖了小学数学 70% 以上的内容,《标准》对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数感,首先是数的理解与表示。数是数量的抽象,而抽象出的数如何表示不同的数量,这就涉及到了数制即数表示的方式;其次要恰当地运用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感知“数”。例如三年级数学中感知1米,1分米,1厘米,长度单位究竟有多长?认识1公顷,1平方千米究竟有多大?“20个足球场大约有1公顷”等等,我们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解释着,怎样感觉面积单位的大小?我们老师真的伤透了脑筋,其实培养学生现实与数的背景关系才是重中之重。例如:加减乘除的估算,我们老师经常让学生掌握估算策略与方法,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数感,有的同学能跟着感觉做得很好,而有的同学总是找不到感觉,总是做错!要让学生建立数感,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活动中有学生的操作、表达、展示,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建立新知的认识。同时体现数学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积累丰富活动经验,建立数感,从而达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
《“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这门课,《标准》中的10个核心概念有哪些?选一个概念谈一谈你的认识?
“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这门课,《标准》中的10个核心概念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始终致力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研究。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增加学生数学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提高数学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统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我们就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让学生走出班级,到校园里统计校园里的各种树木的棵树;到图书室里统计图书的种类及数量;到校门口统计某一时段的车流量„„在收集了想要的真实数据之后,再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当学生经历了上述的这些真实的统计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有真实地体会到数据的收集、整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我们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回家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学具,并强调必须自己亲手做。等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学生讲讲做学具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用指指、摸摸等方法,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特征。
这样,一节课就在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众所周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两者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实践是创新精神萌芽和成长的沃土,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交流机会。同时,实践活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热爱科学的热情,磨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为了能培养出下一代创新人才,就让我们积极开展各种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篇:认真回顾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作业
认真回顾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这门课,《标准》中的10个核心概念有哪些?选一个概念谈一谈你的认识?
《标准》中 10 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我对“数感”这一核心概念理解得最深刻。
《标准》对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标准中对数感的表示是一种外延的表述,即描述了数感的若干个表现,而没有用内涵概念界定的方式,从而避免了相关概念的混淆。
从两个方面理解数感,首先是数的理解与表示。数是数量的抽象,而抽象出的数如何表示不同的数量,这就涉及到了数制即数表示的方式;其次要恰当地运用数解决问题。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数感与个性是双向交流的。一方面,学生总是对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对象特别敏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作出选择和反应;另一方面,数学教学完全可以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美化和感化学生的数感心灵,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
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来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经历有关情境、实例、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 数的概念,构建数感。基于此,本论文将从数感的涵义、教学价值特别是培养策略等方面作出相关论述。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数感的发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过程。它依赖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润泽和培养。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用一种开放的视野,与学生一起从课本为我们搭建的平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用数来表达和交流我们的生活,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第五篇:小学数学10大核心概念之数感
小学数学10大核心概念之数感
《标准》中10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它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算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数感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生活,积累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加深对数的认识,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积累数感。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如一分硬币重1克,4包豆奶约重1千克等;再如认识大数时,我利用多媒体(利用统计图和录音机)进行教学,告诉学生我市有多少人,大约是我校学生数的多少倍;我省土地面积有多大,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个我市。通过引导让学生观察体会大数的情景,培养学生感受周围世界那种数量化的意味,从而逐步感受数。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数感。
二、自主探索,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教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如教学”正方形的四条边边长相等”时,我让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片来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学生沿着对角线进行了对折,根据邻边相等得到四边相等,但也有学生通过沿一条对角线和中线对折得出对边、邻边相等,进而得出四边相等。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这一知识就理解得相当深刻,同时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动手实践,领悟数感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数学活动的平台来让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体验和发展数感。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动手做钟面、说钟面、拨时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通过认、读、写各种钟的时刻,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获取和培养数感。又如在“认识11到20的数”时,让学生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让学生对一堆草莓先猜猜是多少,再数出来,还让学生根据数轴估计:18接近10还是接近20?13呢?这样,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四、加强估算,发展数感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的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加减法估算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水壶43元、茶杯24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不同学生的估计策略不同。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水壶后大约还有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和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这三样东西:20加40加20是80,买这三样东西大约要九十几元,所以够了。这样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结果,学±自然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五、解决问题,升华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主要靠肌肉运动,表现于外部行动,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机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数感。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31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能坐5个人,最少需要租几条船?这个问题不只是简单地计算31÷5二6„„1,答案就是6条多1人。而在这个实际问题中,让学生要体会到商6余1是什么意思,6表示6条船,1表示如果租6条船每次都运5个人,还剩下1个人,也需要再租1条船,因此必须租7条船才行。对于这个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还可以3条船各坐5人,另外4条船各坐4人;或4条船各坐5人,2条船各坐4人,另外1条船坐3人等。这些都是合理的解决方法,学生灵活地选择方法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升华了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让学生感知、探索和发现,在感知、探索、发现中来发展自己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