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系统之美读后感
平衡、和谐的真义
——《系统之美》读后感
生活、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让人纠结的问题,例如:到底是将自己手边的钱拿来存入银行,还是买入现在价格下跌的黄金?工作往往刚解决中出这个纰漏,那边却又“着起火”来,难道我天生就是“救火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这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中无端地增加了人们头上的白发,却始终没有很好地办法去解决、减少这些困扰。
当我刚拿到《系统之美》这本书后,并没有以很认真的态度去研读它,只是当做自己睡前的枕边读物。可随着翻看页数的增加,作者对我们身边事物站在系统层面深度地、毫无争议地分析深深吸引了我。作为有着近30年的工作生活经验的我,被作者的智慧所折服。很多以前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情、问题也如拨云见物般豁然开朗。
《系统之美》以深入浅出的事例向我们描述出各种系统,生活系统、工作系统、管理系统发展的必然规律。我比较爱喝咖啡,没想到书中恰恰就以喝咖啡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人们对系统事物认知不恰当的地方。每每在系统工作中出现“疲软”、“滞后”现象时,我们常态化心理就是及时加入“刺激性”手段,就像人们在出现疲劳时需要从咖啡中获取咖啡因来让神经兴奋起来一样。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就像人的精神,总会有“高潮”有“低谷”,出现精神“低谷”需要的是补充能量或者美美睡上一觉就能再次饱满起来。同样,当工作中出现“低谷”时,咖啡因式的刺激只会带来短期成果,而这种成果是建立在对事物前进发展原始能量的透支,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这一原理的认识使我明白了工作中自己为什么常常成了“救火员”,正是因为我的一些工作方法违背了事物系统发展的规律。
《系统之美》对我们解决问题也指出了几点重要思路。第一:对任何工作开展之前一定要建立一个“大容积”的系统体系,就像水在河道中,遇到大雨天就会四处流溢泛滥,但如果水在湖泊中,只会满而不溢。所以,工作中要建立有包容性的工作体系,要有一定的容错性,这样才能保证事物发展有良好空间。
第二:对应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找到根源性解决办法,就像人生病了,吃药、打针只能是临时对策,是防止病情恶化的手段。想要彻底改变
身体健康情况还得靠加强运动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就像我们推行的现场管理,针对发生的问题要从源头对策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三:关注系统的管理不是对结果的管理,要注重过程,尤其要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反馈”性问题。例如人口管理,人口多了,平均资源分配少了,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在相同的生产力下,降低人口,平均资源分配多了,生活水平就会提高。管控的重点是要考虑人口下降生产力是否也在下降,如果不把握这种过程反馈,一味地为降低人口而去降低人口,会对整个国家经济系统带来灾难性后果。结合我们工作中常常提到的“省人化”管理一样,想要真正减少作业人员,首先要保证在不降低生产节拍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通过对《系统之美》这本书的学习,让我不但对现有工作、生活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增加了自己看待事物、看待问题的角度,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习惯性思维所带来的错误,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更成熟、更理性、更稳健的方式来面对人生中各种困难与挑战。
所以,作为一名冲压车间老资历的党员,我对学习——进步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今后工作中,要以自己学习的经验积极鼓励车间年轻员工们多花时间投入到学习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人生平衡、和谐发展之路的真义!
第二篇:系统之美读后感
《系统之美》
以我这种感性、随性的人,竟然会去看《系》这本书,连我自己也很惊讶。
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起码说明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愿意去接触另外那个我不熟悉的世界。
书里面一些类似反馈回路之类的词我基本上第一次听说,不过这并不妨碍理解书的内容,因为作者并没有故弄玄虚,内容还算通俗、甚至有趣。但这并不表示你看一遍就能融会贯通,因为“系统”...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
我想这本书适合各种不同职业的人来读,我相信他们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然,也很适合HR来读。因为没有比人和人的组织更系统、更动态、更有持续发展性的结构了。
很惭愧,我一天中绝大多数工作时间的角色基本上类似于服务员、统计员、监督员、保姆„与系统性思考毫无关系。我可以把它归结于环境、客观条件的限制,但难道我自己没有麻痹甚至沉溺于此吗?我想到过主动去改变吗?
拿人员流动来说,我们都默认制造型企业的员工流失率高是普遍现状,但如果系统分析一下人员流入量、存量、流出量这三个变量,会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以及相互起作用的因素。我们满足于只要保证一定的员工存量就可以,但考虑过这个动态平衡的代价是什么吗?我们计算过一个岗位的员工周转率以及它对产品质量带来的影响吗?考虑过未来的员工结构趋势吗?书里有一个很形象的蓄水池的模型,我们认真思考过怎么更好地利用手中的注水阀和出水阀吗?同时,还有哪些HR管理职能可以用这两个阀门来调节吗?
书里有一句话:“在非线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线性的思维思考”。但我们不总是在用线性思考约束自己和理解他人吗?如果薪酬的作用是线性的,为什么员工涨了工资仍然对企业不满意;如果培训是线性的,为什么上了课员工仍然犯同样的错误?我相信最高端的管理一定是非常简单的,但在简单的管理手段背后,一定隐藏着对系统缜密的思考和对人性立体的洞悉。因简就简和因繁就简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做人也是一样。
如果仔细琢磨,“系统”是一个很精妙、有趣的东西,而且也许它并不总是冷冰冰的、机械地运作。正因为它的动态性,它也会有偏差、出意外,甚至会因为这些“意外”形成另一个系统。而我们能做的,在被动接纳之余,也应该冷静而客观地观察、分析,才有可能去主动地驾驭。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只看脚下、不看长远,是短视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片面的;只看现象,不究本质,是盲目的。系统思考,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心智模式。任何行为以及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都是由其心智模式所决定的。能够认识到自己心智模式的局限,是一种进步,但更为重要的,是去勇敢的改变。
这本书没有叫系统的智慧或者系统的本质之类的名字,而是叫《系统之美》,我想是因为系统如同艺术般美妙地存在,而美,是人类最高层次的追求。
第三篇:《系统之美》读后感
《系统之美》读后感
这本书的主题是系统思考,围绕这个主题,重点讲解了什么是系统,系统有什么特点,以及我们怎么去系统思考。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是它在最后的一部分勇敢的承认系统思考的不足,指出系统思考也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观点,各种模型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近似,永远无法取代真实而丰富的现实,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系统思考提供的方法去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世界,把握它的特性和趋势,顺势而为,而不是妄图控制系统。
一、系统
及组成什么是系统?
我发现越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特征去认识和感知事物的方法越是有效。简单的例子就是学习知识的时候,因为知识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当你以联系的观点去打通各种知识的时候,你的学习效果就是最佳的。而系统思考的观念也符合这个道理,因为我们现实的世界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方便,我们将研究对象拆分开来,这种拆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的研究难度,但同时这种拆分有时也会破坏各个系统间的连接,而系统的特性往往和部分间的连接密切相关。系统思考的由来便是从整体上去研究事物,核心就是研究系统各个部分间的联系,以及各种联系对系统特性的影响,而这种观点更加符合现实世界的特征。为了研究系统思考,我们必须先认识什么是系统?系统指的是指具有一定的功能或者为实现目标由不同的部分相互联系总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有定义可知,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功能或目标、要素或部分、联系,接下来我们分别谈谈这三个部分。
系统要素 部件
与系统对应的就是部件或部分,它是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很好理解,比如将一颗树看成一个系统,它的根、树干、树叶便是他的各个组成部分。
目标或功能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一定功能或目标的。比如一只由若干球员组成的球队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目标就是要赢得比赛。一辆汽车也是一个系统,它具有的一个典型功能就是代步。连接
这可以说是系统的核心。我们以前就听说过,系统功能大于部分的总和,直觉告诉我们的确是这样。但是系统怎么实现其功能大于总和的一直是个问题。()其实核心便在于连接。通过连接,各个部分可以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特定的功能。
涉及到连接,本书重点谈到了连接的形式和功能,但连接同时还涉及到媒介。就我的理解,媒介通常可以分为三类:物质、能量、信息。
我们讲到血缘关系,其实就表达了物质作为媒介的连接,我们称其为物质流。能量连接的一个代表就是我们骑自行车的时候,人和车就组成了一个系统,当你掌控方向,同时给踏板施加力量的时候就是将人的生物能传递给自行车,通过这种能量流就建立了人和车间的联系。信息流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它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无处不在,互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通过络中的信息的快速流动,可以形成各种系统,比如各种社群,“罗辑思维社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结构
同样的部分,同样的物质连接物质,为什么效果或特性会完全不同呢。一想到这里,你会想到哪个例子?我想到最典型的就是石墨和金刚石。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同样的球员,当采取不用的战术或反应策略,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而这种不同的战术就体现出了结构的作用。
二、系统特征
前面我们谈到了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懂得了系统就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和目标,由各个部分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而里面的核心是连接,我们介绍了连接的介质,但是没有介绍连接将会产生的效果。下面将重点介绍连接产生的效果以及系统的一些特性。
两种回路——调节回路和增强回路 系统各个部分间的联系导致的最典型的结果就是回路,或者叫反馈。什么是反馈呢?简单的将就是系统中某个部分变化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该部分的变化趋势。比如在一个草原中,当羊群中羊的数目增加时,可能会导致它的天敌——狼的数目的增加,而狼的增加又会反过来限制羊群中养的增加,从而使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量,这种回路我们称之为调节回路。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种回路,就是增强回路,顾名思义,就是变化的结果会导致变化本身的加剧,比如在学校里,某个学生一门课程学得很好,那么他这门课的成绩就会比较高,老师肯能就
比较喜欢他,从而导致他更喜欢这门课,学习更加投入,从而使成绩更好,从而形成一个上升的螺旋结构。再比如在机械振动中存在的自激振动,某个问题振动的结果会导致振动的进一步加剧。但是,一般这种加剧不会无限制的,因为在一方面系统中会存在各种回路,会有回路调节它的增加,从而使其增加渐渐变成一个稳定的状态,而这就会导致我们常见的非线性,在后面会谈到这个概念。
两种量——存量和流量
前面提到了两种回路,这里介绍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流量和存量,一方面进一步理解回路,另一方面为我们后面的解释做铺垫。存量指的是系统中元素的量,比如羊的数量,流量(流入量和流出量)表示流入或流出系统的元素的量,比如出生和失去的羊数。再比如一个人在拥有的存款可以理解为存量,收入和资产可以理解为流量。很容易理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存款的增加,而存款增加反过来导致利息收入的增加,从而形成一个增强回。
而支出一般会导致存款的减少,但如果支出中包含了投资,那么投资的收益会导致存款的增加,即在流出中,它可以同时包含两种回路。
三大特征
以上重点介绍了系统的连接,其中包括连接的媒介——“三流“(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也介绍了连接后常见的效果——回路。下面将介绍各种连接综合起来后赋予系统的一些特性。
总体大于部分
这个不做过多描述,大家都好理解,只需指出,系统大于部分总和的根源在于部件间的连接。
动态
系统是动态变化的,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在振动中指的就是一个系统的时变特性。
开放性
这里的开放性指的是系统和周围系统或者外界环境间的联系和流动。
适应性
如果形容一个物体,适应性可以指它在受力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如果形容一个人,适应性指的是快速恢复的能力,比如体力、精神状态等。
而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适应性指的是系统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存在和运作的能力,而这就是之前看到的另一部很有意思的书——《反脆弱》中的核心观点,而与之对应的是脆弱性或刚性。
自组织
还记得我曾经写过的另一个日子——《黑客帝国的可能性-混沌和进化》,里面专门提到了自组织这个概念。这里强化一下:系统通过学习和进化使其使其结构更为复杂的能力称为自组织。比如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一个自组织的体现。这里特别指出,导致系统自身复杂话的底层代码往往并不复杂,它的组成元素类别可能很少,元素间的连接规则也可能很简单,但是通过这些简单的元素和规则可以形成复杂的事物,最后甚至导致不可预测的混沌现象。比如科赫雪花,它的原则就是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上再起一个等边三角形。
层次性
层次性用来表达系统中包含系统这个概念。就像一部汽车,整个来看,它是一个系统,分解来说,它又可以分为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而每个系统由可以再分解,直至各个零件。很多系统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比如一个公司里面会有部门、部门下会有科室,科室下面还会有项目组,项目组下面就是个人了。()这种层级结构会产生很复杂的系统结构,过多的层级有的时候反而不利于整个系统的运行,典型的表现就是反应慢。比如在一个层级过多的公司中,市场有变化的时候,有的时候一线的人员要通过层层结构才能将信息反馈上去,而要采取行动又要层层审批,这些过程导致周期长,而市场可能又发生了另外的变化。这也是罗胖一直强调的大组织的弊端,而互联下的个人直接连接也会使系统复杂,但这种复杂是因为连接的多样性导致的,它反而有利于系统内部的三流,从而更好地发挥效果。
六大误区
其实这六大误区中的一些其实也是系统的一些特征,只是人们在思考的时候,有时容易走入误区,所以将其放到误区中。这里我们用六个词汇对信息进行压缩,便于记忆。
表里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个不用多讲,大家都清楚。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误解,要多去思考内在的结构和深层次的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
曲直
这里的曲直想说明是系统中的线性和非线性问题。典型的线性关系,比如你在超市购物,你买一斤肉是20元,那么你买10斤就是200,依次类推(排除量多价低的情况)。但是现实中还有很多的现象不是非线性的,比如商业中的复利效应。此外,这种曲直还包括看待问题不能直线思考,即单一性思考,常见的是单一的因果论。而在机械振动中也存在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之说,前者中一个有效的原理就是叠加原理,但是在非线性系统中就不能这样。
边界
我们研究系统的时候通常都是研究在一定边界下的系统,因为一个系统通常不会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和周围的环境,周围的系统之间存在着“三流“。所以,我们在划分系统的时候,要考虑到边界的范围。而很多时候,边界上的情况也是很复杂的。比如工程中的流固耦合问题,你怎么去处理流体和固体的边界,怎么实现边界上力、温度等量的流通和反馈。
延时
你采取一个行动,很多时候不会立马产生效果,这就是延时。比如你想减肥,你今天节食和运动,但是你不会今天一下就瘦下来,身体这个系统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对于机械系统,一个激励源通常不会立即就有相应,而是会存在一个滞后,这是由于系统的惯性和阻尼造成的。在系统中,前面的存量会导致滞后,或者说是一个缓存作用,比如一个人失业了,如果它有足够的存款,那么短期内它的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而延时效应也告诉我们做事需要耐心,因为整个系统的响应需要时间,我们要学会推迟满足感也是因为这个道理。这就类似于中医中的调理的道理,短期不一定有效,但是对于长远效果是有利的。在后面的系统基模中还会重点谈到延时效果。
有理
这里的“有理”不是“有道理”,而是指“有限理性“。亚当斯密提出了”市场无形的手“概念,每个人只需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形的手“会引导市场增加集体的福利。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同时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也提出了”看不见的脚“,或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所说的”有限理性“,因为人们通常只会根据个人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而每个人掌握的信息不应是全的,甚至是错的,而每个人的决策最后导致的不一定是系统的最优。而且,亚当斯密的理论有个前提”经济人“——每个主体都是基于完备的信息和理性做决定的人。
有限
有限表示现实世界的系统一般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发展会受到很多的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比如一个公司发展迅速,为了增加销量,雇佣了很多的销售人员,于是订单增多,导致产能跟不上订单数,产品质量下降,导致一部分的客户流失,于是又考虑建立新的工厂,雇佣了大量的新人,对新人要进行培训,但是新人的技能提升速度跟不上设备的筹建速度,导致质量又下降,客户流失,经过一定的时间,人员素质提高了,质量又上去了,于是订单又增多,当订单数再次超过产能就出现类似的现象。这个例子也说明,当解除了系统的一种主要的限制因素,系统会得到发展,同时它也会调整系统中的限制因素的强弱关系,从而导致其它限制因素强弱关系的对比。
三、系统基模
系统的基模是作者综合前面的理论和知识,在观察显示世界的现象中总结出来的基础模型,在《第五项修炼》中彼得圣吉给出了九种基本模型,再次我只简单的谈论其中的几个典型的代表。
饮鸩止渴
这个模型说明的是,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通常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当根本的解决办法比较困难,人们倾向于寻找“捷径”,但是往往这种捷径在缓解症状后,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后会反过来使症状恶化。比如一个人精神不好,上喜欢熬夜,于是为了提升就喝大量的咖啡,在短期内精神的确变好,但会导致睡眠不佳,进而使得第二天的精神更差,于是又通过增加咖啡的量来改善,形成恶性的循环。我认为这跟人的心里有关,就像《自控制》里面提到的,人们对眼前的诱惑更难抵挡,人们总是渴望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所以这类的东西往往具有很多的诱惑力,但是这种创口贴式的解决办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要精神状态好,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虽然这类措施很多不是立马可以见到效果,但却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军备竞赛
这个模型说的是相互恶性竞争导致的结果。比如冷战时的美俄两国,一方为了在军事上压过对方,就生产比对方多的核武器,当对方得知这个消息后,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此循环,直到有解决的方案出现。
目标侵蚀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模型,其实它和《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自我超越以及幸福课中讲到的幸福提升的方法有很强的联系。前者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创造性张力”,即现实和目标的距离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提升现实到目标,要么降低目标到现实,这两者都体现了反馈的调节作用。而在幸福课中,Tal给出的理由是,人们不喜欢“不一致性”,就是头脑的东西和现实不一致。他也指出了传统的提升人们幸福感的方法是告诉人们减低标准和期望,比如你以前的目标是90分,到只考了85分,心情不愉快,为了使自己高兴,就告诉自己没必要要求那么高,于是将标准降为80分,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情绪变好。这也是现实中我们常见的情形,就是安慰别人不要期望太高,免得失望越大。但是你会发现习惯性的妥协,不断的减低目标,表面上满足了心理需求,但是它却在侵蚀自己,使的标准越来越差。而幸福课中强调,我们要设定一个目标后,在评估这个目标合理后,就不要轻易的改变,而是要敢于面对问题,克服困难,提升现状。《少有人走的路》也是这样的一个思路,在克服困难中提升心智,虽然这个过程会有难免的痛苦,但有时这是成长必须的,就像锻炼肌肉,一些酸痛是必要的。在《系统之美》中,作者还指出,人们倾向于接受坏消息(人类进化的结果),更容易相信坏消息是真实的,而忽略和过滤掉好的,这样主题的感知到的状态要比实际的糟糕,而目标会受到这个状态的影响。所以,当我们设定目标后,要保持一定的乐观态度,允许自己犯错,将其当做垫,从错误中学习,做一个乐观的现实主义者。两点措施:定的目标不要轻易变化;回想自己打到的最好的状态,以此为目标。
马太效应
不多讲,增强回路导致的强者愈强,富者愈富,除非到一定程度受到限制或者外在的干预措施,比如政府。
四、系统应用
前面介绍了系统的基模,本书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经给出了解释,而且对每一种模型都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和措施,也就是落脚到了方法论了,这也是我读书的意义,为了更好的实践,而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谈谈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怎么去更好地实践,这也是我们学思行的落脚点。
与系统共舞
书中作者指出她之前也陷入了一个严重的误区,认为通过系统分析,可以认清系统中的相互联系和复杂纠葛,那么是不是可以借助计算机强大的力量,最后找到系统预测和控制的钥匙呢?不幸的是这是一个错误,而且来源于根深蒂固的工业思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系统的反馈、自组织、非线性等本质上是不可控的,我们只能以最一般的方式去理解它们。
我们不能让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世界变得四平八稳,毫无意外,一切尽在掌握,但我们可以从各种意外中学习,从中收益,而这也是《反脆弱》的一个重要思想——从不确定性中获益。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意志强加于系统,但是我们可以聆听系统的声音,听她们告诉我们什么,并顺应系统的特征,使我们的价值观更好地与之匹配,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事情来,而这些都是无法只靠意志力来实现的。我们无法控制系统,或者将其彻底搞清楚,但是我们可以与之共舞。
系统中的杠杆点
在与系统共舞的同时,作者还给出了与系统共舞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那就是杠杆点,就类似于武术中的命门,也像中医中的针灸,也好比减振降噪中的模态调整。
作者更具系统的特征,将调节方式归结为12大变革方式,我们只给出其中她认为效果的几个:
信息流
信息作为一种连接媒介,也是重要的系统杠杆点,因为它可以形成反馈,而且成本较低,效果显着,这也是古人讲求三省吾身的意义,就是通过不断的信息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姿态和行为。
目标或功能
在不改变系统结构,元素,甚至连接的时候,只是调整一下系统的目标,就会使得系统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典型的代表就是里根总统设定的登月计划。这是让我们深思的一个方面。
超越范式
这个部分和中国的无为思想和切合。这是最高的层次,就是放弃任何范式的控制,保持灵活性,意识到没有范式才是真实的。每个人在认识世界方面都有巨大的局限性,这个世界太大,太复杂,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和认知范围。即使那些不断调整自己世界观的人也无法对这个世界有完整的认识。
总体而言,我们了解了系统的一部分的特征,这些观点也是一种范式,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顺应系统的特征,聆听它的声音,顺势而为。
第四篇:《野兽之美》读后感
《野兽之美》读后感
——读跑生活社区(QQ群34461833):@行者.慧心
我早想要写一篇文章,来介绍一本非常有价值,也非常好看的书——《野兽之美》。著者乃美国当代科普作家娜塔丽*安吉尔。关于著者,我几乎不能够用“所知甚少”来敷衍,因为就压根就“全然不知”。只从译名推断,该是位女作家。因此可以说,我乃从作品才认识著者,心里很是佩服:尤其是位女人,竟拥有这样健全的思想,艺术化的出色文笔,较之我们所谓东方式的“大家阃范”,真不知胜出多少。因此,这本出版于一九三八年的书,在佳作如云的美国图书界,上排行榜时间竟达二十八周之久;并以此荣获“普利策奖”、“刘易斯奖*托马斯奖”和“美国科学进步协会奖”。
这本书是我再一次闲逛中,无疑发现并购得的。不是购之于书店,也就是说,原本并非想要得到这类的书籍。如此可见,还是该书所独具有的特质先引起我的注意。人们通常总是把美丽赋予人类自身,尤其异性的关系。而从该书书名来看,却违反常规的把美丽的花环慷慨地赠送给“野兽”,不禁使我想起中国人常称异端为“禽兽”,最恶毒的诅咒不过是“禽兽不如”。可见对除去自身以外的其它生命体,我们总是持以“藐视”加“鄙视”的态度。而《野兽之美》则像夜空寂寥的寒星似的,摄住我的魂魄,让我“懂得用眼睛去注意其它生命”。无论是凶残的土狼,还是颊窝毒蛇,作者都笔锋带着情感去努力表现,这确实需要人具备一种博爱平等的心胸。否则对于同类异性的爱还容易些,对于“野兽”的尊重则非要很高的修养才做得到。在这里我决不以道德家自居,而只想告诉诸位,假若我们能够祛除一点自大,稍微给其它生命一点关注,将会发现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正如为该书写而写的普利策班机辞所云:“它们怎样像人类一样求爱、竞争、吃醋打架和生儿育女,怎样自私小气或牺牲奉献”。我们仿佛带着怜惜的微笑,注视着这些异类生活的悲喜剧,它们跟我们一样,同样得为生活付出代价,甚至比我们人类生活得更充实,亦未可知。近日跟几位教育界人士闲谈,当说到这类话题,多数人不感兴趣,更何况是学生了。而书中这类饶有趣味的文字,举不胜举,如:“在另外一些物种当中,特别是在昆虫中,雌性会拒绝雄性交配的邀请,除非他给她送一份结婚财礼,即一套富于营养、上面涂有防卫性化学物质的蛋白质及营养品,她可以用来保护自己和产下的卵。最受挫的甲虫会愤怒地靠强奸解决问题,可是,雌性甲虫会非常熟练地抖掉背上的强奸者。”
还有:“对于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来说,拜会姻亲就像平静生活当中冒出的一串小气
泡,可有可无,谈不上高兴不高兴。可是,我们人类很少有像肯尼亚专吃白腹蜂的食蜂鸟那样的特性。这些鸟之间的关系非常暴虐残忍,一只刚刚配上对子的雌小鸟会跑到雄鸟的领地里去,准备在那里下蛋,过上家庭生活,可她的姻亲却会不惜一切代价拆散这对鸳鸯。它们会用非常宽厚而狡猾、机巧而圆滑的办法来实现这个目标,常常会让自己的后代心甘情愿地抛弃新娘,回到父母家里,让它在那里把一切精力都投入到关心和喂养其父母刚刚生下的幼崽当中去。”
上面抄的两段文字,我比较喜欢。其实,类似的美妙文字,书中还有不少。有的甚至极赋诗意:“啊,多么浪漫的情景!两只野鸭在池塘的水面上轻柔优雅地滑过,雄鸭紧依着雌鸭,一幅耳鬓厮磨,白头到老的样子,哪有比这个情景更加动人心肠,甜蜜可爱的呢?或许还有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两只号手天鹅,它们乳白色的长颈彼此浅吻,有若两颗爱心的交接,雪白的羽毛如同灵魂般清纯,双双相守,直至生命的终结,这是何等醉人的情景啊!”。作者的超绝之处,不但在于表现出野兽之美来,还在于用文学的手法使我们受到科学知识的洗礼,这才是该书真正价值所在。通过阅读,我知道了“脑垂体荷尔蒙”跟母爱的关系何等密切,圣甲虫对环保的价值,蟑螂超凡的适应能力等等。另外,还有一种阅读的附加品,让接触到它的人喜出望外,譬如“海豚求爱:残酷、狡猾和复杂”,写得非常之好。尤其最后的文字,极赋哲理,耐人寻味。我百读不厌:“跟海豚一样,人类是在高度群居状态下进化的,亲戚、朋友和敌人都混在一起,而一个人今天可以分享的资源,到明天也许就变得非常有稀少了,这就会引起争斗。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少会有那种一清二白的关系存在;只有分辨灰度的细微差别的能力,才要求人们具有智力。”这话尽管说得有些残酷,却也道出实情,然而多少人以伪善将自己包装起来,那一本正经的样子不知下面已露出马脚。在“荷尔蒙与土狼”中云:“雄性喜欢颐指气使,这是许多物种的雌性存在的毛病,那么,为什么它们当中的更大部分不接受土狼的经验,去学习反戈一击,以牙还牙呢?”读到这样的文字,很难不使我们万物之长感到惭愧,觉得还是虚心一点,向这些久已被我们忽视了的异类致敬。
文章写到这里,愈发难以驾驭;如要勉为其难,恐为方家见笑。所以,还是就此打住。但假如有读过这篇短文的人,想要涉猎这个严肃而有趣的领域。我建议他找来该书,好好读它一读,以此消磨时间,我确信你绝不会毫无所获的。
第五篇:《极端之美》读后感
《极端之美》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余秋雨先生的著作,还是他的《山居笔记》,当时正是初中,老师十分推崇积累好词好句,于是便如获至宝地拿来翻看,遇到觉得自己此生都难以写出的句子,惊为天人,自叹不如之大大远矣,然后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到摘抄本上,一本书读完,摘抄竟也写了满满一本。每当习作时用上一两句,便又觉得自己了不得,仿佛也沾染了几分先生的习气。
后来,不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更不敢随便乱用那些彷如雕刻出的文字,怕用坏了先生的意境。尤其踏上工作岗位后,更是再没看过其他著作,打心底里觉得,好像只能是沏一壶茶,伴着夕阳,小心地捧着,闻着淡淡的油墨味,爱惜地翻看几行,再眺望一下远方细细回味,才是真的在读先生的书。
《极端之美》的主要内容也正是讨论书法、昆曲、普洱茶,确是应景。余秋雨先生把这三样定义为举世独有的文化极品。这三项,既不怪异,也不生僻,却无法让一个外国人全然把握,这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极端之美》以小涵大,三足撑鼎,先奉上一杯好茶,再听一些曲子,最后以笔墨收尾。
古人时间悠悠,文人都花在了极致的慢生活中,一个字,一支曲,一杯茶,无一不用心到极端,现代人艳羡,却也是穿越不回去的时空。没时间写一个字,读一支曲,泡一杯茶,不如花点时间好好欣赏,那种沉静极致性感的美,心下无痕流淌的是美好、雅致、淡然。要写字,就磨墨;要听戏,就买票;要喝茶,就煮水。写了,听了,喝了,才能慢慢品味,细细比较,四处请教,终于,懂了。懂,简简单单一个字,却是万难抵达。在文化上,懂与非懂,是天地之别,生死之界。洒脱又独立,读书至此,真是酣畅淋漓。
余秋雨在文章结束时这样写道:“历史已入黄昏,文脉已在打盹,笔墨焉能重振?只能这样了。”
文章到此结束,意味却绵绵不绝。几千年文明一路看过,起起伏伏,高潮低谷,各色传奇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能写得如此动人,我想,这更是一种极端之美吧!
不知何时,还能鼓起勇气再静心读些,且容我慢慢品咂这绵长的美吧!
2016年9月
郭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