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的内涵素养(最终版)
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的内涵素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自身内涵素养随着现代化发展有
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得现状分析就三方面相关素养在各文献中的观点作一大致总结、综合和评述,意在重视教育者的素养培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者;内涵素养;信息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 正文:
教育,核心在于铸人铸魂。做教师,就是做良心,尤其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主要是靠教育者,靠教师去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直接的教育,不仅要有说理教育,更需要通过自身的模范形象去影响教育人。
世界著名教育家艾伦·德瓦艾特认为,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聪明,一个是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思想工作者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专家和塑造人民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的那样:“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在此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相关内涵素养作一粗略的论述。
一.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开启人的心智之门的艺术,对教育者自身的要求非常高且严格。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如若没有深厚的素养积淀则很容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子弟。尤其在信息化的现代时代,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更要树立开放观念,走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的教育路线。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素养是传统信息素养和现代信息素养的统一。这里,我认为,不仅高校教师需培养和扩充信息素养,基层中小学教师同样也需要,因为,在新的教学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形势和内容变化所要求课程改革更为显著。师生关系的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中心,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督促者、组织者。新课程要求的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的改变,同时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换。现代思想政治教师应在信息化
时代的前景下,具备一般教师信息素养,即,现代信息意识、现代信息知识、现代信息能力、现代信息伦理道德的同时,还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的现代信息素养。比如,多媒体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素养、网络课程教学素养、学科专业科研与发展信息素养,以促进自身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化时代面临者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遇,如何利用信息化互联网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如:与时俱进,懂得创建专门网站,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创新思想,弘扬主导思想,以便占领网络阵地;善于利用网络,悉心提供服务,营建新型教育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更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多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提高的文化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思想,重视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的教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社会的来临,日益开放的中国正在变成一个由多种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的多种异质文化所组成的文化多元社会。作为教师,我们在学习新文化的同时,还切记莫忘师之本位。那么多元文化冲击之下,教育者如何以身示范?
传统儒学经典重视教育者得文化素养,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刘国强的《由儒家圣贤典范看教师人格》从儒家观点出发,认为仁爱博施、己立立人,好学不厌、知识广博,心胸开阔、海纳百川,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等应是一个教师终生追寻的人格特质。
这里引发我一些对于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养的思考。
在儒家看来,尤为人师,必然心存仁爱;心存仁爱者,必不只求独善其身,必求而广,兼善天下。故仁者之怀,内而自我感通,克己修身,然后推己及人,以安人与立人。因此,作为教师,其心理文化素养必须得以健康地塑造和发展,教师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塑造他人灵魂之时首先自己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文化素养,并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尤其多元文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好学不厌,知识广博在文化素养的体现,我理解为,可用孔子之云概况之——“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也就是要不断经过努力与修养,化
掉粗浊之质,对人言人事多闻多见,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心胸开阔、海纳百川一并,则合意为教师团队合作的文化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
所谓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文化素养,都应以此为纲。新课程的“善诱”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要在学生的角度,创设情境,“善”运用新方法新工具,通过习得文化的多重色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树立正确价值观,激发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善诱”要创新,教师拥有创新文化素养, 能够创造性地设计课程、教学和评价方式,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新者。事实证明,在这样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大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创新激情。
三.市场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弘扬的道德素养
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个行业,都有各有各的道德。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今天,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德育教育的任务更加任重道远,我们如何继续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千古传统,德行品质是必然要坚持和传承的。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里关于政治色彩的灌输,往往避免不了情感缺失。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人文教育,本同属同一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在现阶段中小学校呈三独时代状况——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家长、独生子女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两者相悖的状况更是显著鲜明。
热爱教师这门职业,第一,就要热爱学生,教师的“德行”就表述为教师融入学生生活,广博地关怀每一个学生。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新课程呼唤的新师德主张爱与美同在,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一切充满希望和信任。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群体,教师与这个群体及群体中的个体的交流都是靠“爱”,靠情感来维系的。第二,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
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谈举止等方面以身立教,为学生做出表率。这不仅是在道德素养方面非常重要,也是教师所有素养中的重中之中。
无论高校还是中小学,教育者,尤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教学和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改变僵化式的机制,倾注人文关怀精神,在管理机制上修订不规范不到位的现状,纠正个人价值观产生的偏差。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在师德建设中应融入人文关怀精神,教师应有人文张力的思想,在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努力在应试教育、分数崇拜、知识第一观念中挣脱出来,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价值教育,在塑造学生德行的同时,提升自我的道德素养。
四.结语
做老师,从事教育事业,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真正的成功的教师,所谓山高水长,也就在于他在教育中所倾注的艺术气息。以上粗略论述为我在思索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教育者应具备的内涵素养。我认为,仁爱博施、己立立人者也,此句背后智慧无限,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学艺术终究是由人来塑造的艺术,其关键即在于教育者的内涵素养,并非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相信只要我们虚心学习,严格要求,循序渐进,精益求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潜心钻研,为师者,三尺讲台,桃李天下,虽未达,而心向往之。
参考文献
[ 1 ]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 ] 李焕勤.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内涵分析[ J ].[ 3 ] 董亚平.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机遇、挑战及途径[ J ].[ 4 ] 刘国强.由儒家圣贤典范看教师人格[ J ].[ 5 ] 韩全枝.基于人文关怀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探索[ J ].[ 6 ] 王小梅.教师应有高水平的文化素养[ J ].
第二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大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内涵做了高度总结,展现了我们党关于我国发展全新的历史方向的精确掌握,反映了所有人民的共同愿望与我们党的任务目标,是我们党对全新的社会矛盾、意识形态、历史条件、实践过程等实行科学综合解析后获得的主要结论,展现了自发到自觉,自觉再到自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认识论,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1、这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兴盛的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与党九十六年以来创造、积累、奋斗的主要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引导中国人民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极大程度地调动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极大地发展与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极大地强化了社会生命力,国家的面貌、军队的面貌、党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产生了亘古未有的改变,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强盛活力。[3]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只是完成了一半,那么剩下一半就要尽力完成制度定型与治理体系、治理技能现代化,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旺盛与强大的生命力。
2、这是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强盛的新时代
从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到基本现代化,最后到共同富裕,呈现了中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进的历史路线。到2020 年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历史、向人民许下的庄重诺言,实现这个目标,还有环境关、系统性风险、脱贫关等不少的难关需要渡过。从当前到2020 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必须举全国、全党之力坚持不懈。总体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是第二个百年的前进方向,还有很多难关要过。[4] 站在世界发展史上看,已经完成现代化的地区与国家,其现代化很多都历经了产业革命以来大约三百年的时间才渐渐实现,然而我国就要用一百年的时间去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可以这样说,新时代的全新目标就是成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一步总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3、这是让所有人民一起不断富裕的新时代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将逐渐完成共同富裕、持续创建美好生活当作发展的归宿与目标,展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念,展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主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性要求。如今的一个实际困境就是,要持续完善与创新合理的社会利益激励体制、分配体制,不但保持与激发社会财富创建的强大生命力,而且最大程度地完成了社会公平,果断制止贫困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真正完成先富带领后富,然后实现一起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实质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点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认识、适应、引领新时代一定要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党的领导弱化、泛化、虚化的态势,从根本上建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准则,一定加强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与历史担当,赢得执政中国、发展中国、民族复兴的赶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时代”这一概念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内涵。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观在不同话语中的意义指向,有助于更好地认清我国当下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中华民族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在5000 年的历史中,大多数时间是处于世界前列的,但在1840 年后,中国人民就一步一步走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沉沦的人们奋起抗争,但是,中国人民却没有站起来。这种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才得到根本扭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奇迹惊艳世界,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中华民族日益走向伟大复兴,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完成了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华丽转身,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从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西方中心论”者一贯认为,始于欧洲的现代化道路“是唯一成功和正确的发展逻辑”。他们只认同一条道路,那就是西方道路;只接受一种观念,那就是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事实证明,现代化发展方向是无法绕开的,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中国自主开辟的现代化道路是不同于西方道路的伟大创举,它摆脱资本主宰劳动的历史逻辑,摆脱西方的制度框架、政治模式和文明体系,摆脱殖民、扩张、掠夺的发展逻辑,摆脱依附发展、梯度进化的历史宿命,通过“走自己的路”快速发展起来,在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开启了更为壮丽的现代化之路。
第三篇: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
——骨干教师工作总结
XXXXXXXX XXX 2010.8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
——骨干教师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严格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放在第一位,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自己努力上进的同时,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激励着周围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我始终把每位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的。
一、坚定信念,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我积极要求上进,既能认真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尽职尽责,又有奉献精神。工作上顾全大局、有高度的责任心,勇于并乐于承担艰难任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同事间精诚合作、以诚相待,并以自己良好的素养影响着周围教师共同进步。
二、理论引领,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
面对信息万变的时代,我清楚地认识到:当今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落后于这个社会。为此,我利用每天的休息时间看教育电视台专家的报告,看精彩的案例,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充实了养料。与此同时,我还仔细阅读教育杂志,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丰富我的知识,还提高了我撰写论文的水平。2008.1.10我所写的论文《语文教学中面对预设外情况如何把握生成问题》获区三等奖。
三、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研究课堂,研究学生。课堂教学中,我认真落实“六优”工程,实践互动教学。体现师生间的多维交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逐渐形成了自己“合作探究、张扬个性、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特色。把课堂变成了智慧展示的场所,点燃学生自信火把的场所,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在镇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多次做课,2007.6在区第六届双优课评比活动中获小学组语文学科三等奖。自己的课也被区认定为A级课。
四、开展科研及带教方面
作为骨干教师,我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注重教学研究,主动承担课改实践工作,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我参与研究的课题《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实施策略研究》已顺利结题。我深知“一棵树不成林”的道理。所以自己不但带头钻研,还带动引领其他教师共同进步。我经常与年轻教师进行交流,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遇到问题我们共同商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学校的教研中我从不吝惜自己的点滴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学校的老师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去年我校新分配三名教师,我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从思想上感染她们、业务上指导她们,使得她们在思想上不断进步,业务上逐渐成熟。
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现在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四篇:新时代的校长素养
新时代的校长素养
姓名:管小波 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电话:*** 单位:重庆市江北区望江小学校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和平村5号 邮箱:464368933@qq.com 摘要: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校长关联着学校的发展。新时代的校长素养决定着教育的前途与希望。校长要从责任使命、道德修养、专业引领、创新思维、人文关怀、未来眼光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词:教育
校长
素养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的重要论述。也是教育人的行动方向。在新的时代,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良好的校长素养决定着教育的前途与未来。决定着教育梦想的全面实现。
校长要有使命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先生以他一生的办学经历,精准地诠释了校长的责任与使命。当党和政府将一所学校交到你的手里,当一群充满着稚气的孩童来到你所管理的校园,你是否意识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以及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人才的光荣责任?在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崇高的,神圣的,做教育,就是做良心,就是在做功德!然而,要做好教育,成为一名好校长,绝非易事。只有淡泊名利,潜心教育,甘愿成为教育的守望者的人,才有成就教育的同时成就自己人生梦想的可能。
校长是什么?是一面旗帜,也是举着旗帜走在最前面的人;是引路人,也是一名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有人说他是“官”,我却说不是。他是一个带领着一群有道德,有文化,有良知的教育人,去实现中华民族教育复兴的领航者和责任人。校长要有改革创新思维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里的“好校长”具有很多的注解元素,我以为,校长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应该将“改革创新”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同志讲过:没有改革创新,只有死路一条。国民经济如此,教育也一样。任何固步自封,裹足不前,闭门造车,都必将被同行甩得远远的,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当下,我国的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比如,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习惯的应试教育问题,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与学生兴趣特长因人而异的扎实培养的问题。课程设置过多偏难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矛盾,教育均衡与公平与优质教育需求的突出矛盾。一句话,校长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与管理者,针对突出的问题与矛盾,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改革先行者的角色,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改革的阵地在课堂,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受益者是学生。那么,改革如何着手并取得成效呢?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好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的问题。我的观点是:教育的均衡主要在教师;教育的公平主要在课堂;教育的创新主要在校长。关于教育的均衡,目前,我们施行的教师交流制度,将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就是很有效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给予每一个孩子公平的话语权,公平的发展空间,公平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位教师都很好地兼顾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用微观的方法解决中国教育宏观方面的问题。使“以人为本”的“人”指向每一个人,而非几个突出的人。这样教育的公平才会真正落到实处。那么,至于课程改革,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这些都可以通过培训学习与专业提升逐步转变而成为广大教师的自发行为,并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对于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校长,既要继承我们传统教育的优势,也要大胆学习发达国家与地区教育的长处,中西结合,又不失中华文化之精髓,洋为中用,以国际视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要讲人品与德行
有人讲过,人最高的学历是人品。“德者,本也。”人的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是立业之本。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党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因此校长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校长的自身素养是影响力的基础,它不同于权力,权力是外来的力量,而素养是自身的力量。校长的人品与德行,这是教职工群体中反映最敏感的要素。校长是学校的当家人,他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他能否从全局出发,把整体利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他是否办事公道,不徇私情,不拉帮结派,都关系到他影响力和领导力。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的颁布施行,对校长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而,做校长的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与好的行为。“德”的感召力与凝聚力,是校长最该具备的能力,这就是学校领导力的核心所在。校长要成为教师之师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欣赏和最看重的就是学术领导力,而行政领导力却属于其次。因此,校长的学术地位、文化修养、教学经验的影响力是最重要的。校长要形成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不断学习、认真研究,以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深入课程,深入课堂,成为课程改革的领头羊。大力提倡以教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并积极参与到各门学科的教研活动中来,成为教改科研的实践者和领军人物。北京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牲讲过这样的观点:校长要坚持课堂听课、参与教学研究,关注班级管理等,必须牢牢守住“阵地”,“阵地”失守,就该“枪毙”。笔者认为:在学术领域,第一要专业,第二要努力成为学者型的校长。潜心治学,用情治校。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校长要有人文情怀与服务精神
在一所学校,教师以学生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学校以发展为本。作为校长来说,在所有的服务中,必须明确树立首先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教师的成长就是学校的成长,教师的成功就是学校的成功。一所好学校的重要标志:一个好校长,一群好教师。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所以,校长要具有人文情怀与服务精神。教师需要信任,需要支持,需要认同。校长必须具有培养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才能。要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成功的平台。校长的一句问候、赞许的语言,校长一次热情的帮助与支持,往往能够使教师情绪心境等心理素质出现积极状态,其工作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工作效率必将大大提高。每一名教师有着不同的专长与个性,校长要激发每一名教师的潜能。一名好校长他可以不知道他的下属不能干什么,但他很清楚他的下属最擅长做什么。这就是校长的洞察力与用人之道。学校要兼顾好管理制度与人文情怀两方面的作用,相互弥补,相得益彰。要充分体现制度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越好的学校,教师团队凝聚力越强,当然,一名具有人文情怀与服务精神的校长带领着这样的团队,谁会怀疑它的战斗力呢?
校长要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思考
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先生讲过这样一段话:“怎么样在学校的发展中留下你思想的痕迹、物质的痕迹——物质的痕迹是盖一些房子,买些设备,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留下思想的痕迹。就应该视学校发展为生命。”他在《理想的教育》这本书里写道,理想的校长应该把学校的发展视同自己的眼睛一样。的确,学校的未来发展就是校长的最重要责任。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要懂管理,更要懂经营。目前,教育的竞争也是残酷的现实所在。民办学校的开办如雨后春笋,集团化办学的托管与兼并模式的推行。作为一届校长,我们总不能让一所百姓身边的学校,因我们的经营不善或者管理无能而消亡。出现这样的状况,校长将难辞其咎。无法向教育的历史作出交代。所以,一名优秀的校长必须居安思危,放眼未来。从办学的定位,办学的目标,办学的理念,办学的特色等方面作全面思考与长远布局。坚持“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思想与行动,兢兢业业地办好自己的学校。最近读到了重庆巴蜀中学校长王国华的关于巴蜀愿景的描绘: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受人尊敬的中华名校。尤其是愿景中的“受人尊敬”一词,让我倍受启迪与教益。办好一所学校,教学质量,个性特长,人格塑造固然重要。然而,要达到“受人尊敬”的程度,这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较高的办学方向。我以为,“受人尊敬”的学校就是百姓身边的好学校,就是人民满意的学校,就是秉承传统,不断超越,培养民族未来人才的好学校。
在新的时代,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作为教育人,理应为中国人的教育之梦奉献出自己的全部激情与力量。想起了梁启超先生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教育的未来在学校,学校的未来在校长。只有教育的振兴才能有民族的复兴。作为承载着教育振兴之责的校长任重道远,义不容辞。
第五篇: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与知识分享,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