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资料
地震灾后重建家园,什么最重要?
一、急不得,一般两三个月后重建才可以开始
专家介绍说,按照学界规律,一般地震发生后都伴随数次余震,两三个月后才是完全安全的。在此期间,任何的重建工作,都适合开始,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这段时间的受灾群众的衣食住行如何来解决,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的停课时间不宜过长,专家认为,一般不要超过一个星期,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灾后重建房子,房子构造抗震性要提高认识
三、老人、孤儿的抚养问题
从地震救援一开始,各方面就在呼吁,灾后孤儿的抚养问题,有的企业事业单位提出了负责地震灾区全部儿童的抚养费用,有的提出了负责灾区所有儿童上大学的费用,国家也表示,将动用专门资金,解决灾后老人和孩子的生活问题,这显示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但有一句话说的好,活下去容易,活的好却很难,成立孤儿院,虽然可以解决孩子的吃住、上学问题,但同时,也有事实证明,从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比起来,在性格上会有一些缺陷,虽然这些缺陷埋藏的很深,但一旦爆发,对孩子的一生,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专家介绍说,规范领养制度,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尽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领养,让他们在家庭的环境中长大,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来自家庭的温暖,从一定程度会有所帮助,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对于灾后的老人和孤儿,我们不光要让他们能够活下去,有东西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我们还要能过合理的方式,尽量让他们活的更好,这需要社会各界人士持续不断的献出自己的爱,来关爱这些失去家庭温暖的老人和孩子。
四、重中之重是对幸存者进行心里援助,非常重要
因为有国家拨款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倒塌了的房子,很快就会重建起来,会比以前建的更漂亮,但对于目前的灾区来说,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工作还是人,是那些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人,他们人虽然活了,但是我们要尽快抚平他们的心里创伤。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他们大多数人不是失去了亲人,就是失去了朋友,他们有的失去了父母,有失失去了伴侣,有的失去了孩子,内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如果没有心理援助,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抛开这个心理阴影,特别是那些失去双亲的孤儿,曾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着温暖的家庭和爱他们的父母,地震一下子夺走他们的一切,他们无异于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如果不采取心理援助,这种心理阴影,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所以对于灾区群众来说,如果尽快摆脱灾难的阴影,迎接灾后的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心理援助才能解决。
而对于我们非灾区的同胞来说,爱心援助,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地震救援中,我们可以捐款捐物,地震过后灾区的重建工作,同样需要我们的爱心关注和支持,特别是那些失去家庭的孩子,他们需要我们的关心,如果条件允许,希望能有更多的家庭可以接纳他们,献出我们的爱心,因为这这些孩子,曾经和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有着幸福的家庭,和爱自己的父母,他们和我们的孩子一样,拥有快乐的权力,所以我们要尽量做我们能做的,并且做的更好,为了灾区人民,为了灾区的孩子。
同样是提供物质条件,我们更倾向去把孤儿送给家庭领养而不是送进孤儿所,因为孤儿所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存有心里阴影和性格缺陷。
前期是建设物质家园更重要,后期是建设精神家园更重要,但综合起来一定是建设精神家园更重要(问为什么?我也想知道)
重建精神家园到底指的是什么,具体怎样重建? 先是组织心理学专家学者深入灾区调查了解情况,进行灾区心理危机的评估,作出抚慰和疏导心理的重大决策,并制定出规范的心理危机干预评价指标体系,启动心理应急方案,以应对震后各类心理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其次是针对因这次地震恐慌而导致死亡的现象,例如:据媒体报道,在雅安发生7级地震时,重庆震感强烈,其中江北区海尔路一男子因地震慌张,从四楼跳下身亡。还有成都有3人在强震时因惊吓跳楼死亡,其中都江堰死亡一位年龄才20多岁的青年人。所以,我们要对因地震造成的心理伤害的病人及时进行干预治疗。积极广泛地招聘社会有志之士和向社会征集文明心理咨询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到医院、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服务,让灾民尽快接受心理支持和帮助。
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基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确保震区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精神家园的含义。精神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对一个民 族来说,精神家同是民族生命力之源,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 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精神家园从广义上看.是指人 们的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从狭 义上看,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条件,包括人生价值、心理机制、思维方式等个体精神生成条件,以及家庭亲情、社区人文、民 族精神等群体精神涵养条件两个方面。精神家园就是个体精 神之“家”与群体精神之“园”相互生成、相互融通、相互激发而 构成的人类精神动力之源。作为个体来说,有精神家同的支 撑,人们就有了安顿感、温馨感和幸福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 失去精神家园,人们就会感到精神空虚、不知所措,甚至发生 心灵扭曲和变形。受伤的身体可以复原,垮塌的房子可以再建 起来,可是没有了精神家园,无论物质生活如何富庶,都将是 残缺的生活,甚至是残酷的生活。
精神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之源,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对个体而言,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归属感、安顿感和幸福感;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生活的方向。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重建精神家园,既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
一些要说如果没有精神的地方,可以改成说如果精神家园建设不到位。比如,如果精神家园建设不到位,即使再好的物质家园建设人还是会自杀,还是会抑郁,相反,如果物质家园建设不到位,而有比较到位的精神家园建设,人们可以坚定信念继续建设物质家园。
以人为本!
有利于个人身心的恢复,有利于主观能动性,促进重建文化积累
不要把灾后重建定义为一段时间,强调灾后重建是个长远持续的活动,这样有利于说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有些东西是物质达到不了的,比如有人要跳楼什么的,所以说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要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更高层面、更内在、更本源的灾后需求这源于精神家园对心灵的抚慰、润泽和激励功用。重建精神家园是帮助灾区人民和整个国民走出精神困境的一项重任追寻精神超拔与人的本然需求以及植埋在民族血液骨髓里的民族精神是重建精神家园的力量之源灾后重建精神家园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大主阵地。关键词精神家园生存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家园”既包括以地理环境、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物象结构的家园也包括以某种信仰、意义系统和价值目标为基础的精神层面的家园。灾后重建物质家园固然重要但精神家园的重建同样不可忽视。物质家园的建设使人民能安居乐业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精神家园的建设则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精神有所依托生存富有意义因此它是更高层面、更内在、更本源的灾后需求。
一、重建精神家园的现实意义 ——走出灾民与国民的精神困境 灾难中人们感受最多的莫过于生命的脆弱和生存的无常这无疑会在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上产生重大阴影滋生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或享乐主义的精神疾病。健全的躯体不再呈现的是残缺生活的希望何在鲜活的生命在瞬间就离我们而去而且是以那样一种悲惨的状态生命的价值何在千辛万苦积累的物质财富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生存的意义何在这些对人生意义最终极的反思和追问需要我们迅速给予解答这正是灾后重建精神家园的意义之所在。精神家园是精神停泊的港湾是给心灵以秩序和力量的意义系统“它以比较完整的价值形态表达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向人们展示具有完整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图景它因价值自足而使人们为之向往成为人类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是合意愿安排的稳定成型的精神心理模式”1。精神家园一旦建立就能使主体精神有所依托而充满安全感和附着感就能使主体明确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使精神饱满、充实、富足还能使主体在获得安抚和慰藉的同时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和信心使生命充满激情和希望。因而精神家园的重建对灾后人民生活的恢复正常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灾区之外的人群来说灾难过后生活归位于原有的轨迹和状态但这种生活的复归却掩藏着另一种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以求实理性的态度告别政治乌托邦而倾情投入经济乌托邦的怀抱在急于改变贫穷落后生存状态的心态下人们忙碌于金钱和财富的追逐不想却触动了欲望的海洋使这种追逐成为一种惯性欲罢不能。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无暇被顾及道德也被弃之一旁潘多拉盒子的打开使人性中魔鬼的一面得以释放和猖獗精神空间被金钱的光芒所填满人的生存意义被世俗化、功利化。于是个体以自我生活为轴心在理性的精打细算中苦心营造着自己的安乐窝享受着商品和娱乐所给予的感官刺激人与人的关系被简约为冰冷的金钱往来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利益交换心灵之间隔绝而疏离。在这样的生活世界里个体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他人缺少了心灵的沟通、真诚的关爱和信任对群体、国家和社会则丧失了责任和忧患个体内心不再追求超越和崇高失却了情感、德性、理想、信念和信仰。正
如查尔斯8226泰勒所言“把丰富多彩的、有深度的和有意义的生活空虚化�6�7�6�7没有为英雄主义、贵族的德性、生活的高级目的或值得为它们而死的事情留有足够的空间�6�7�6�7没留下任何能够给生活以深刻而又强有力的目的感的东西激情失落了
�6�7�6�7生活中除了‘可怜而又可鄙的舒适’没有留下任何渴望”2。如果大灾过后人们的生活又回复到这样一种意义世界失落的生存状态那将是多么可悲和可怕灾难之后我们如何才能继续延续和提升国民在灾难中所展现的人性中善的一面崇高的一面从而使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在灾难的洗礼中获得一次真正的超拔和净化这就使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任。
二、重建精神家园的力量之源 ——潜存的人性渴求与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迅猛发展和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人们也一直在急呼重建精神家园。然而在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无数撼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场景彰显了太多人性的光辉高扬了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宣泄了久违的爱国情怀。强烈而巨大的反差在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的同时也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追寻精神的超拔和崇高是人性的一种本然需求。几千年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和思想传统深深植埋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骨髓里在特定条件下必定会喷发和展示出来这正是我们建设精神家园之所以可能的重要原因。人生在世有两大维度的需求即求生存和求生存的意义。人区别于他物就在于人不单纯追求生存之维更关注生存所承载的意义之维。人内在的这种超越性需求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它包括对德性的呼唤、对爱的渴望、对崇高的企盼。身处于商品经济大潮中的中国人深切地感受到物欲对人之心灵、情感、德性等方方面面的侵蚀感受到信仰缺失下的无所适从、利益追逐中的痛苦不安、物质享受后的空虚无聊以及人情冷漠下的孤独沮丧。精神的苦痛触发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促使人们反思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反思人的“应然”状态。个体虽无力改变现实但却在内心萌动着改变的渴求。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展示出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的生动形象人民教师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用身躯诠释师德师爱私人诊所的医生、出租车司机舍私利而自发参与营救用行动诠释了大义大德社会各界、普通百姓踊跃捐钱捐物用爱心书写同命运、共患难的友爱之歌人民子弟兵、医护人员奋不顾身、英勇顽强地与灾难、死神作殊死搏斗用精神书写责任奉献之歌�6�7�6�7人们在灾难中所表现出的对他人的同情、关爱、救助、奉献正是人性中对超越和崇高追求的体现在给予和付出的同时他们也实现了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其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精神获得升华和新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渴望国家富强、民族自尊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团结渴望一种集体的归宿感和民族的自豪感。这种潜藏在国人心中的爱国情怀和超越追求在灾难中显露无遗这正是灾后重建精神家园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进化的征途中历经无数次天灾人祸的严峻考验形成了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们作为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凝练和表达而被传承和延续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特有精神。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的艰难险阻、风雨磨难依然能够延续下来并创造今日的辉煌正是依托了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举国驰援的爱心互助、无私奉献的生死营救展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延续传递、渗透凝结在民族的血液和骨髓里不显山不露
水地形塑着我们的精神品质培育着我们的爱国情怀在特殊时刻迸发而出成为整个民族战胜灾难、胜利前行的伟大动力。这一植埋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支点。
三、重建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建构精神家园的两大主阵地前者侧重于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后者偏重于个体精神家园的营造。灾后精神家园的重建必须依托这两大领域大力发挥其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社会成员确立某种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遵守某种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团结有序、健康而富有活力。这实质上是从群体的角度为主体确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并建构精神家园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里建构的是群体共有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教化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形式单
一、内容干瘪、方法陈旧、冲击心灵的力度不够等使它与我们貌合神离在建构精神家园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实效。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要进入主体心灵被主体真正接受必须具有亲和力必须在亲切性上做文章。而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品性它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精神家园可依托的土壤。在共同地域上的中国人民穿越历史长河积淀而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其思想精髓根深蒂固地凝结在我们的生活方式里沉淀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习惯性思维方式中。这种深入骨髓血液的东西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大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之根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着力依靠和借助的力量。依托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生命活动的强大影响力来获得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在为国民建构精神家园中发挥实效的最佳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挖掘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优秀民族精神和德育资源如爱国主义、公忠、责任、日新、和合、自强不息、宽厚仁德等思想赋予其鲜活的时代意义并进一步拓展、创新、宣扬和培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真正被主体信服和接受由此在凝聚民心、聚合国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文教育是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伦理、美学等人文科学为内容的社会教化它关注人的生存价值、人格尊严、精神依托与向往等问题为人们提供精神领域、心灵世界的有益知识培养人的文化素养形塑人的精神品质从而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构建意义价值世界为精神建构家园。卡西尔讲“人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3人文教育超越功利主义和极端的现实主义教人思考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面对各种境遇的态度帮助人们找寻正确的人生航向培育健康积极的心态、美好的心灵和丰富的情感它给生命之润泽与超越注入了动力和希望。良好的人文教育能使人视野开阔、胸怀博大、性情宽厚、头脑聪慧、情感富足、心灵高尚良好的人文素养能使人既努力奋进又淡泊名利既挑战竞争又与人为善既追求物的富足又感悟生命的真谛。灾难中生命的残落所产生的悲伤、痛苦、焦虑、消沉、彷徨等状态给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逼迫人文素养在此时就具有至为关键的作用它能调适心理、平衡心态将生命从绝望和毁灭的边缘拉回使人们获得新的精神支点和动力从而抚平伤痛超脱于人世的沉浮昂起头继续前行。人文教育所特有的对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功用决定了其在培育和建构精神家园方面的重要地位。在市场规则强大的作用下我们的教育一度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冷落了人文精神的宣扬造成了社会成员人文素养下降的不良倾向。可喜的是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人文教育开始被重视人文知识得
到一定程度的宣传。我们应继续推进这一良好势头进一步提高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人文知识的传播力度使其有效施展建构精神家园的魅力。
灾后重建首先是学校
意识跟我们谈论的精神世界没有必然联系
灾区人民缺的不是钱,是家人,家人的温暖不是物质能满足的物质决定意识,并不是物质家园决定精神家园
灾区人民需要的是家庭、亲人,这些不是物质能给他们的没有物质基础的话,精神层面的重建就无法进行吗?您说不否认精神重建,又说物质决定意识,那您说精神重建在什么时候进行呢?
第二篇:2010 灾后重建 工作总结
2010温暖家园灾后重建安置点工作总结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为了加快灾后重建进度,确保我镇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开展,结合我镇重建实际情况,后洋镇政府成立了某灾后重建办专职负责此事,现将2010工作总结如下:
一、概况介绍
后洋村大窠安置点,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面积295.8亩,分期建设。其中一期规划用地80亩用于灾民安置,采取统规统建方式建设,建设六层小高楼2座(1#、2#楼),发包中标总造价9704840元,建筑面积10682.42㎡,工期140日历天,设计有100㎡、120㎡和140㎡等三种户型共计72套,共计划安置灾民43户177人,其中后草棚村2户、标出村11户、象样儿村22户、打基础村7户,棒子村1户。为了保证重建进度,该安置点由检察院挂点负责。
后洋大窠安置点于8月19日完成选址工作;8月20日施工队进场开始一平工程,同时地质钻探、边坡治理、盲沟施工同步开展;8月27日完成地面物清理;9月20日完成一平工程;9月21日完成建筑主体设计;9月30日工程招投标完成,房屋由某建筑公司中标承建,目前已于春节前完成建筑主体的结构封顶施工并通过区质检站主体结构验收,目前正在进行装修工程,预计2011年3月底全面竣工,2011年4月左右灾民可搬入新居。
二、主要完成工程量及造价
1、安置楼1#、2#楼已完成结构封顶,完成总投资约580万。
2、完成一平土石方约40万立方米,完成总投资195万。
3、完成挡墙约210米长,完成总投资约50万。
4、完成盲沟、管涵、清理淤泥、施工便道等零星工程约50万。总计完成投资约875万元。
三、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工作措施
灾后重建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在市、区挂点帮扶单位的支持、指导下,我镇将紧紧围绕预定的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确保灾后重建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了切实加强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双管单位人员充实队伍,加强力量有力有效地抓好各项落实工作。镇与各村及各安置点责任人签订责任
状,采取灵活多样的灾民建房措施,同时每个集中重建点成立了一套班子,建立一支管理队伍,聘请一名技术指导员,坚持实行领导干部包户的灾后重建帮扶、联系制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实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重建完不成,帮扶不脱钩。
2、合理安置,科学规划
积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此次灾后重建机会,对家园重建点进行合理安置,科学规划,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做到与造福工程、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江南新区建设、高铁建设有机相结合。对集中重建点,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外观的原则进行施工,力争建设成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
3、加强服务,确保时效。建立每星期实行两次灾后重建会商机制,协助重建户做好建材集中采购工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群众建房成本。
4、广泛宣传,加强引导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干部走村入户、发放宣传单、村务公开栏等多种宣传形式,及时、准确地把有关灾后重建政策向村民宣传、解释,稳定村民情绪,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5、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畅通群众诉求的正常渠道,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重建秩序,实现和谐重建。
四、实施中重点控制环节
1、正确处理灾后重建工程质量、进度、造价控制、安全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在建工程保证安全质量的宣传、监督和管理,确保无安全、质量事故,委托某工程监理单位进行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均委托具体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完成。
2、财务设置独立账户,专款专用,一切费用均需村书记和村主任共同签字批准方可入账,保证重建补助资金使用安全,对重建补助资金的发放和使用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重建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使用合理,保证资金不被挪用、挤占和私吞。
3、安排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类档案资料,要求档案资料反映的情况必须真实可靠,相关数据必须准确无误。购房户、联建户等特殊情况须完善协议及新房照片等资料。
4、加大危房拆除力度,保证危房拆除率在规定时限前达到100%。
5、保质量、重安全,对各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做好工程的审核和验收,完善各项结算手续,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存档等工作。
五、工作回顾
灾后重建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各级党员、干部应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负责的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做到思想统一、认识明确、尽职尽责,将解决受灾群众实际困难与建设和谐美好新后洋紧密结合起来,上下联动,齐心协力,确保后洋村灾后重建工作再上台阶,再创佳绩
后洋镇镇人民政府
2011年1月
第三篇:灾后重建自查报告
城郊乡灾后倒房重建工作自查报告
“7.18”暴雨洪灾对全乡民房等造成了灾难性损失。灾情发生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反应。乡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严格按照县上有关要求核查灾情,建立台帐上报;妥善安置灾民,采取各种措施强力推进倒房重建进度。截止目前,已基本完成灾后倒房重建工作。现将倒房重建工作开展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重建任务完成情况
1、全乡共申报审批倒房重建农户83户。截止目前,83户房屋主体已全部竣工,绝大部分已经住进新居。
2、对房屋受损户进行了维修加固,目前全面完成,受损户已住上安全的房屋。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乡成立了灾后倒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乡灾后倒房重建工作的管理、协调和督促。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把重建任务逐一分解,确定明确的目标、时限、进度要求,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采取领导分片包干、乡村干部包户,具体负责所包户倒房重建工作的督促、指导、检查等工作,真正做到村村有人抓、户户有人管、谁管谁负责,确保倒房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二)规范程序,加强资金监管。
1、规范涉灾对象评议程序。我乡严格按照群众申报、民主评议、村组公示、乡审核、县民政审批的程序进行,按程序评议公示,做到了涉灾政策落实公开、公平、公正。
2、在重建户的宅基地划拨审批上,城建、土地部门减免一切费用,简化建房审批手续,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实行边建边批,帮助灾民科学选址,既方便灾民建房又符合规划要求。
3、严格资金兑付程序。按照灾后资金管理和兑付的相关政策,加强重建资金的管理,对倒房重建资金发放,我乡明确资金兑付程序,对房屋主体完工、旧房拆除的由包村组干部与村干部逐户检查验收,符合要求的足额兑付重建资金。目前,已兑付95户,124.5万元。
(三)及时掌握进度,准确上报信息。严格按照灾后重建的工作要求,及时掌握进度,随时掌握重建进度动态,及时、准确上报重建信息和数据,每10天向县救灾领导办公室和县建设、民政报告倒房重建工作进展情况。
(四)规范涉灾档案管理。所有涉灾台账、明细账、原始资料都严格按要求收集整理、规范装订、专人专帐管理。
(五)严格时限,强化督查。集中力量,帮助主体已竣工的群众完成房屋粉刷、门窗安装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收尾工作,严格重建时限,确保受灾群众在年前全部入住新居。切实强化责任考核,加大督查通报力度,完善考核体系,将灾后重建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对思想不重视包抓工作,履行包抓职责不到位,导致工程进展缓慢,或出现质量问题、安全问题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及时检查、指导、督
促建设的干部,进行表彰奖励,以良好的激励机制加快民房重建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存在问题
由于上级给的重建指标不能满足我乡倒房重建需求,后经乡党委政府班子会研究决定增加12户,使实际倒房重建户达到95户,平均分配原
83户倒房重建资金。
第四篇:灾后重建方案
“7·18”、“7·23”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损毁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实施方案
7月16日至25日,我省先后两次出现大范围、长历时、高强度降雨过程,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多种次生灾害,造成大量农村民房倒塌或严重损坏。为了切实做好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坚持“政府指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原则,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进度,力争入冬前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一是坚持自力更生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受灾群众是住房恢复重建的主体,在自力更生、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支持。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对口支援和捐赠活动,援助受灾地区搞好恢复重建。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选址、择优房型、提高质量的原则。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坚决避开洪水、断层、泥石流和滑坡等危险区。提倡采用建设部门推荐的设计图纸,提高住房质量。
三是坚持恢复重建与农村危房改造、廉租房建设、生态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以及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重建户进入城镇,既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又促进城镇化建设。
四是坚持分类施救、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建房补助资金,对重灾区给予适当倾斜。根据受灾群众的实际,实施分类救助,保障救助重点。
五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严格执行政策,加强民主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等现象发生。
二、补助政策
(一)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需要重建的重灾户,每户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省、市、县按照5︰3︰2的比例再补助1万元。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级补助资金由省财政承担。对居住在深山半坡、狭窄深沟、低洼地、河道(滩)旁、滑坡点等危险地带但房屋并未受损的农户,由国土部门牵头,进行科学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搬迁,不列入此次灾后重建补助范围。
(二)一般损坏房屋需要维修加固的受灾户,每户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省、市、县再补助1000元,其中省财政补助500元。
(三)对房屋倒塌的“五保户”和“三孤”人员,原则上不再重新建房,由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补助资金下拨敬老院。
三、扶持措施
(一)金融机构开设农村受灾群众建房贷款业务,省财政安排资金,给予3年贴息支持。
(二)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开发办、省物价局等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出台优惠政策,支持灾后重建。
(三)组织西安、榆林等灾情较轻、财力较好的市以及省属国有企业、中央驻陕企业、中省金融机构,对口支援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白河县,商洛市山阳县、丹凤县、商南县,汉中市镇巴县、宁强县、勉县等11个重灾县(区)开展恢复重建,每个县援助2000-3000万元,对农村低保户、低收入户和“三无”户建房每户再补助1万元。西安市、榆林市各对口支援1个县,省属国有企业、中央驻陕企业对口支援8个县,中、省金融机构对口支援1个县。
(四)广泛开展救灾捐赠活动,捐赠资金全部用于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倒损房屋恢复重建。陕南三市募集的捐赠资金由各市安排使用,其他各市募集的捐赠资金全部上解省救灾募捐办公室,由省救灾和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使用。省红十字会和省慈善协会接收的捐赠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根据全省救灾工作需要和灾后重建规划,商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统筹安排使用。
四、重建时限
农村受灾民房恢复重建工作从2010年8月启动实施,力争在2010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规模较大的集中重建必须在2011年5月底前完成。
五、组织机构
成立省“7〃18”、“7〃23”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同志任组长,省民政厅副厅长李保存、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许龙发同志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国资委、省扶贫开发办、省金融办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民政厅,由李保存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抽调必要的工作人员集中办公。
省民政厅职责:核实因灾倒塌和损坏房屋数量;指导督促市县搞好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及时提出中、省农村民房重建资金和捐赠资金分配意见,对资金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省发改委职责: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衔接工作。
省财政厅职责:及时下拨各类重建资金;会同省发改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开发办等单位,统筹安排生态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
省国土资源厅职责:搞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牵头制订陕南山区移民搬迁总体规划,保障灾区民房重建用地。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职责:负责灾区民房重建和集中安置点规划选址,加强建材和建筑质量监管,协调解决施工队伍及建材供应等。
省卫生厅职责:负责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搞好集中重建点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规划建设。
省国资委职责:组织协调省属国有企业、中央驻陕企业开展对口支援。
省金融办职责:协调组织中、省金融机构开展对口支援。
六、组织实施
(一)摸清底数,建立台帐。市、县民政部门对倒塌、损坏房屋进行全面排查,摸清需要重建和维修加固的房屋数量,建立台帐,为实施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二)核定对象,落实到户。严格按照受灾群众自愿申请、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监督委员会评议、村民委员会审查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确认、县(区)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确定补助对象,实行“三榜”公示,接受各方监督。
(三)制订规划,细化方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抗震设防标准制订重建方案,新建住房均采用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确保符合避灾、防灾、抗灾要求。对集中重建点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同步规划实施。各市、县受灾民房恢复重建方案于8月底前完成,上报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
(四)分级负责,落实责任。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由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乡镇人民政府为第一责任人。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民政、规划、城建等部门和有关乡镇,及时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确保按时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第五篇:2009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2009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2009.12.02“5.12”XX大地震给我镇造成巨大自然灾害,为又好又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XX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级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有力地推进了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200灾后重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建立健全机构,确保领导责任到位。为确保灾后重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XX党委、政府成立了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别落实分管领导具体抓好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领导小组下设政策宣传、建材监管和施工安全、信访维稳、日常联络和政策兑现等工作小组,分别由副职领导任工作组组长,抓好各个环节具体工作的落实。同时,根据农房重建和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及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工作的不同性,分别成立了农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城镇住房重建领导小组和各公共服务设施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分管领导,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人头。
二是实行领导联片,干部包村责任制。由党委书记、镇长牵头分别负责XX、跃进两个办事处的灾后重建工作;其他党政副职领导实行包片责任制,分别负责2-3个村(或社区)的农房重建和城镇重建工作;各驻村干部实行包村责任制,分
别负责所驻村灾后重建的具体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并实行“五包”责任制,指导、督促所驻村严格做到“包放线、包安全、包技术、包质量、包验收”。同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灾后重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确保各项责任落实。
二、精心组织,确保目标按期完成1、农房重建完成情况。我镇经县批准的永久性农房重建对象户共974户,其中2009年3月1日前批准确定的重建户933户已全面开工,已全面完工928户,完工率达99.5%;3月1日后因余震和外出务工返乡新增的41户重建户已开工37户,开工率达90%,已全面完工29户,完工率达70.7%。4687户需维修加固农房已全面完成维修加固任务。
2、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完成情况。我镇经县批准的永久性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对象户共102户,已开工95户,占93.1%,已完工86户,占总任务的84.3%;241户维修加固对象户已全面完成维修加固任务。
3、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完成情况。2009年底前,我镇经县发改局立项批准的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共19个,根据县有关部门要求,启动建设的项目12个。其中10个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并全面开工建设,司法所灾后重建项目已通过购买方式完成重建任务,社区居委会、文化站、图书发行网点及政府周转房、劳动保障平台2个整合项目已完成平面图测绘、地勘、地质灾害评估、初步方案设计等前期
准备工作。
三、严格资金管理,确保灾后重建资金安全和及时足额兑现到户
按照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和兑现到户政策,严格按报批、审核、兑现、审计等规范和程序要求。
一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严格实行依据工程实施进度拔付工程款。
二是加强农房及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及维修加固资金兑现到户工作。截止目前,首批824户灾后农房重建户164.8万元过渡安置费已于规定时间内全额兑现到户;824户永久性农房重建户政策补助资金已兑现784户1313.44万元;第一批、第二批一般受损农房维修加固资金788.8万元已全额兑现到户;第三次补助资金133万元中1198980.58元用于集中维修加固示范带(点),131019.42元用于查漏补缺和解决维修加固补助落实中出现的矛盾问题。
四、严格土地政策,加强旧房拆除还耕工作,确保消除危房不安全隐患
党委、政府在加快灾后重建进度,加大资金兑现力度的同时,严格按照灾后重建土地政策,严格执行灾后重建审批审核程序,按照领导干部联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居)干部包户责任制的要求,深入村社、深入对象户家中做工作,加大对灾后重建对象户原有危旧房的拆除还耕工作。目前,全镇
2009年3月1日前确定的933户农房重建对象原有旧房已拆除922户,占应拆除旧房总数的98.8%。
五、分门别类建立档案,规范档案管理
我镇严格按照县民政局、县重建办及公共服务项目重建主管部门关于灾后重建档案资料管理的相关要求,规范收集、整理各类档案资料,建立各类台帐(含电子台账)。同时,对所有农房重建对象和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对象分户建立档案进行规范管理。
六、随时掌握重建进度动态,及时、准确上报重建信息和数据
我镇严格按照县农房重建组和城镇住房重建组的工作要求,随时掌握重建进度动态,按农房重建数据日报、城镇住房重建数据周报的要求,按时、准确上报各种灾后重建数据。截止目前,未出现一次漏报、错报数据情况。
七、加强政策宣传,加大灾后重建政策执行自查自纠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涉灾信访和不稳定因素
我镇通过书写标语、灾后重建政策宣传版报,召开村社干部会、户主会、广播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房重建及城镇居民住房重建政策的宣传,切实做到重建政策透明、公开、家喻户晓。
根据《关于认真做好农房重建政策执行情况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XX函„2009‟126号)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
织,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农房重建政策执行自查自纠工作,对个别村出现的收取保证金(工作经费)、维修加固补助资金进行平均分配、落实重建对象时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现象进行了全面整改。同时,加大对辖区内涉灾信访问题的排查调处力度,今年以来,共排查调处各类涉灾信访问题30余件,其中县重建办、县信访局等上级部门交办的信访件5件,均已全部调查核实清楚并按相关政策解决落实,实现了所有涉灾信访问题全面化解。
八、坚持科学合理规划,严格安全质量监管,确保实现高质量安全重建
我镇针对农房重建和城镇住房重建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重建的特殊性,分别落实了灾后重建工作的安全质量监管人员,并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节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地质灾害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确保实现高质量安全重建。今年以来,我镇灾后重建未出现一起不安全事故和建筑质量问题。
九、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程序多、手续复杂,所需时间长,项目推进迟绶。
2、因余震和外出务工返乡新增的永久性农房重建对象已完善相关资料,县相关部门已审核确定,我镇涉及150户,完工率已达到95%以上,但这部分对象重建补助资金还未下拔
到镇乡,镇乡还无法兑现到户,群众反映大。
3、永久性重建补助资金到位不足,已影响到灾后重建政策兑现,我镇收到的县下拔的永久性农房重建补助资金1334.1万元,目前已兑付1313.44万元,只剩余20余万元,已影响补助政策的兑现。
我镇灾后重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离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细化措施,确保灾后重建工作各项任务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得以全面完成。
2009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