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时间:2019-05-14 19:3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品课程建设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第一篇: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实施精品课程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目前已有大约7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上网,为实施和推广精品课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样板。有效地利用这些优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精品意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下一步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实施;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课程是高校课程中的精华。我国高校扩招以后,面临着整体性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就是一个重大举措。一大批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的建成,就像教学中有了大批先进武器,大批的教师和学生全面掌握使用这些先进武器,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而如何推广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一个更为广泛、深刻和艰巨的过程,也是精品课程工程的关键意义所在。

一、精品课程是一项价值巨大的优质教学资源

教育部准备通过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并将课程相关内容上网免费开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打破现有教学质量受制于教学资源匮乏的瓶颈,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2003年4月公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精品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当年教育部共评审产生国家级精品课程151门,2004年又在700多门上报课程中筛选了300门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上网付诸使用,2005年末又有约300门课程通过了评审。与此同时,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也在建设和实施中,三年以后将有1500门左右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千门省级、数千门校级精品课程在网上免费供全国高校师生学习、参考和使用。

这些课程是高校课程中的精华,体现了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一笔极为巨大、宝贵的优质教学资源。例如:南京大学在建设精品课程中“注意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求所有重点建设的课程都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校在‘985’教改工程中,投资600多万元,资助教师建设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目前已有140多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1]

二、教师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

广大教师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充分认识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大大提高教师本身教学技能和学术素养的样板,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精品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吃透其精神,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知道精品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还要知道它们的设计理念,在各自的教学中以这些理念为指导,熟练地运用精品课程的设计方法,全面运用到日常教学,带动其他课程的精品建设。

实施精品课程工程,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关键。教师不深刻地转变教学观念,就不能深入领会其设计理念和意义,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使用精品课程,不能运用其精神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国多年来传统的、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潜在地影响着一些教师的思想,指导着他们的教学活动。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能有效地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变知识的传输者为学习的指导者。推广精品课程不光要求教师自己掌握其内容,还要求他们指导学生学会精品课程所蕴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学会独立思考和创新技能。

三、学生要学会学习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对于学生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从网上学习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名师名课,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二是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学习观摩,学会精品课程中倡导的学习方法。后者也许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精品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与学中去,其价值要体现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来,学生一定要充分认识、了解,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一宝贵财富。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寻找信息、组织材料、延伸阅读、分析归纳、找出答案。这就要求在精品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教学思路。实际上精品课程的建设,都是将这些作为重要的着眼点的。中南大学文继舫教授主讲的《病理学》,“课程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强化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病理思维和科研思维,为学习临床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现代技术支撑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会立体性地学习,多角度多渠道地学习,学得更有趣味,理解得更深刻。

四、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点上,全国高校由于条件不同,教师在备课上、学生在学习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平衡,学习质量自然就有差距。精品课程在这一点上充分利用了最好的条件,使用了最新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力图采用现代科技,“使其具有智能化、个性化、情景化和形象化等课程特色”[3],使课程达到最佳的效果。

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图形成立体的课程结构,集视听、课件、习题、参考文献于一体,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五、精选教材,搞好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要求,“重视教材建设,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精品课程目前所推出的教材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推广实施精品课程,就要搞好建材建设,选择最先进、最权威的教材,编写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教材。不论采用校内外优秀出版教材还是国外教材,都必须建设一批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如编写或介绍一些参考书、实验指导书、外文读物等。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大量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除在数量上要做到恰到好处,还要在质量上反映出高要求。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

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国家为此也给予了资金资助。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付出巨大精力去学习、领会、运用,这和不采用精品课程教学的有很大区别。最终要全面推广精品课程,但在实施之初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使用精品课程教学,以保证其实施和有效。这就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实施精品课程,要与教师的工作量挂钩,与教学评价挂钩,与评定职称挂钩。教师采用精品课程教学,或把自己的课程改造为精品课程,都应该按新课给予系数补贴或专门资助;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也要看他(她)是否使用了精品课程教学;在评定职称时,使用精品课程教学也可视为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表现。各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对国家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精品课程教学工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

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总之,要使实施精品课程所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得到鼓励和肯定,以提高教师推广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大良,吕浩雪 打造精品课程 提升教学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03(9):6-7

[2]教育部 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典型简介[EB/OL] http://www.edu.cn/20040210/3098665 shtml

[3]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4(1):28-29

试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

摘要:精品课程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反映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其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和机制建设等。本文从高职院精品课程的定位及如何进行课程建设进行了阐述。关键词:高职院 精品 课程 建设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在各校受到普遍的重视。教育部发出《关于启动同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使课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从优秀课程到精品课程,课程建设的内涵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理性的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建设出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

一、高职院精品课程的定位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中,课程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抓好课程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应有反映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

高职课程有别于“学科型”教育,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技术的应用性和示范性”。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选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材、高水平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因此,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精品课程的定位应是有一定的受益面,已初步形成自己课程风格,在专门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内容建设

一般地,课程建设需要考虑自身的系统性、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组织形式。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所制订的综合能力表,构建成新的课程(模块)体系,按照层层分解的子能力要素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把相关内容有机衔接。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但也不刻意去打破,内容的取舍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有序可循,知识的综合具有有机性和相融性,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合知识,确定基本内容。内容中应明确课程中主要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结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过多地

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么做”。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正确运用方法进行操作,或是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特征,在教学内容中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工程实践性训练,既反对忽视基本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和人才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又要防止把能力的培养误认为就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处理好基本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把握好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建设的主线,改革不适应专门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要把计算机技术引入课程教与学,使教学内容与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高水平的主讲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证之一,要为主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的环境,保护他们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对参加课程建设的青年教师应严格要求,给他们压担子。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参加科研或生产实践,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让他们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作用,形成稳定的教学梯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良好的创意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课程特点灵活的方法实施教学,如强调“面向工程一线”,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加大训练强度;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考试方法等。

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完善精品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师教案、习题、实验(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授课录像等网上资源的建设,方便学生在网络中的自主学习,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把各项教学活动落实到实处,才能使精品课程地促进学生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精品课程才有生命力。

(四)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除了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外,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主要由行业组织、学科专家和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内容和体系要求,适当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一些科技内容、新工艺和方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并留好“接口”,便于修改和重新组合内容。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便于使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反映课程的特色。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精品课程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验(训)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与相关企业联手,建立合作机制,把课程搬到企业中,建成能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

三、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课程的精品化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应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建设过程管理、课程评价、技术保证等方面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有效保障机制,使精品课程建设在管理机制上畅通,措施上更得力,技术上有保障。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学校应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正确遴选课程,确保有效建设。建立科研与教学互通的管理渠道,把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使课程建设管理落实,并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校内教师的使用中给予鼓励政策。要建立评价标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以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体现出课程的特色。

四、课程建设主要步骤

根据不同院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精品课程主要建设步骤如下:

(1)制定本课程建设目标;

(2)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包括教材建设;

(3)课程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4)师资队伍建设;

(5)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建设(包括课件制作);

(6)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整合实践;

(7)网上资源的完善及上网计划。综上所述,精品课程所聚集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共享,可以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对其他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高职院精品课程建设应确立明确的建设目标,确定专人负责,制订出建设计划,创造一定的条件,用不太长的时间,打造出一批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1

内容提要

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不仅关系到“三农”工作的进程,而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更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获得平安的饮用水是人类最根基的保留需求之一,事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平安,关系培植新农村和周全培植小康社会的宏伟方针的实现。今天,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的平安问题。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声明,人类的疾病80%是饮用不平安的水和四周恶劣的卫生情形造成。维护生命健康,最直接有用的法子就是使所有人能够获得平安的饮用水和及格的卫生情形。笔者通过对***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情况的分析,深入剖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农村饮水 建设 问题

目 录

一、***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现状-------------------------1

二、***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1

(一)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难--------1

(二)地方配套资金不足----------2

(三)技术指导力度不够----------2(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2(五)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跟不上-----2

三、加强***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几点建议-----------------3

(一)科学编制规划--------------3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3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3

(四)建立责权明晰的工程管理体制3

(五)加大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3

(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同步管理机制-----------------------4

***镇城镇化中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分析

中央计划用15年(2005年—2020年)的时间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艰巨,所需投资巨大,工程投资从哪里来?什么样的管理体制能保证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农民能接受怎样的水价?带着这些问题,我到镇安全饮水办公室及各乡镇饮水办公室调查了解全镇农村安全饮水现状、主要作法、工程发挥的效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经初步调查,***镇位于**西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丘陵为主,北部为高丘陵,地下为花岗岩层;中部为低丘陵及台阶地带,地层为砂岩、石灰岩、页岩夹砾石;南部和西南部濒海地区,属浅海沉积地及九洲江冲积地,丘陵地带亦为花岗岩层,地下为腐植层地层。由于特殊的地形地理条件,水资源匮乏,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十分恶劣,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及管理使用权属划分:镇级管理16宗,村委级管理18宗,自然村管理219宗,均属集体所有。设计供水能力为54352m3/d,实际供水能力日供水量43851m3/d,现状日供水量39876m3/d,工程供水潜力3975m3/d。水厂净水工艺及消毒设施能按设计要求完成的有14宗,占总工程的5.5%,尚有供水工程239宗均是采用挖井取地下水直接供水到用户使用。全镇集中式供水工程253宗,供水管网材质及质量较好,供水水量、水压符合要求的202宗,占总供水工程80%,尚有51宗均未达到工程设计要求。

二、***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镇在开展农村饮水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充分说明了政策对头,方法得当,农民群众是拥护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难

省委、省政府要求在5年内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时间紧、任务重,群众期望值高。目前,农村饮水工程前两年属于试点阶段,上级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各乡镇普遍反映,群众实施安全饮水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申请国家项目资金的面有限,影响了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步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对工程建设与进展持观望的态度,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领导不够重视,国家辅助政策不到位,政

策针对性不强。

(二)地方配套资金不足

镇虽每年安排有一定的配套资金,但仍不能满足配套要求,政府补助资金不足,群众无力承担大额投资,将制约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开展。地方配套建设资金不到位和存在滞留、挤占建设资金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三)技术指导力度不够

由于农村缺乏规划设计及施工等专业技术人员,安全饮水工程缺乏技术指导。在设备选用上,随着农村饮水解困和安全饮水工程的全面推开,供水设施不断更新,不同时期生产的设备性能、价格相差很大,农民选择难。在技术保障上,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地质勘探、水利工程、水质化验等方面的技术力量,随着大规模饮水工程建设的开展,各地普遍感到技术力量不足,绝大多数乡镇没有水利技术人员。技术力量满足不了建设期的需要,更谈不上运行管理时的服务了。

(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

部分完工工程无水质检验报告,有水质检验报告的工程也存在无检验结论和个别检验指标不合格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水务管理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政策认识不到位,没有认真执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不按法规办事。二是现行投资管理体制使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的分配权和核准权集中在省以上计划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而且多采用将省补助资金直接定到项目的做法,由于项目数量众多,有关部门很难了解申报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之项目计划之间衔接不够,给一些地方多头申报提供了条件。三是项目审查和审批周期环节多、时间长,特别是总投资大的项目,需省水利厅审批。经过省、镇、县三个环节,使项目计划下达与初设审批环节脱离,已下达投资计划的项目要等待初设的批复。不能开工建设,资金闲置。四是审批项目时必须要有镇县配套资金,贫困地区财力困难,难以落实。五是部分地区政府监管责任不到位,造成部分项目管理薄弱。

(五)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跟不上

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不完整、不规范。有的项目已开工或建成使用,但存档资料中缺少设计审批、开工报告、工程监理、质量检测和项目验收等资料,甚至存在个别项目的设计批复时间早于设计时间的虚假资料。工程档案是企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好基建过程中的档案,将为企业今后的技术改造、设备检修、工程扩建留下真实、齐全的档案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基建档案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而要保证基建档案资料的质量,必须从基建一开始就对工程项目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实行档案资料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

三、加强***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几点建议

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在资金筹措、工程建设和建后管理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通过调研,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科学编制规划

按照合理供水、循序渐进、先急后缓的原则编制规划,尊重客观实际,打破地域界限,避免造成浪费。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的一项重大惠农工程,中央在2005年投资20亿元的基础上,2006年投资增加到40亿元,“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国债200亿元。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前期基础工作,大力争取中央的政策倾斜。国家发改委初定,从2006年起国家补助资金每年分两批下达,第二批计划将视第一批计划各地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予以下达。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单纯依靠财政支持和地方水利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现水利与发改、财政、卫生、建设、老建扶贫、国土资源、农业开发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对涉农的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开发、老区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进行整合,集中力量推进饮水工程建设。

(四)建立责权明晰的工程管理体制

首先要明晰产权。再次,逐步完善制度。农村水厂经营带有垄断性,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个人投资,都是政府特许经营,必须对社会承担责任,政府必须对此进行约束。要确定稳定的维修资金来源,防止短期行为,保证供水设施长期运行。

(五)加大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

各地条件不一,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指导各地合理确定工程类型和建设标准。要加强水利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无偿地为农民用水协会提

供技术服务。要严格质量管理,严把建设、材料质量关。镇农村饮水办要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同步管理机制

***镇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如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资金是按照受益人口进行补助,实行平均主义,而实际情况是各地因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的不同,以及受区域经济状况和农民自筹能力不均匀等条件制约,造成工程规模标准、质量等级差别较大。已完成的个别项目存在工程标准相对较低,管网入户部分不到位等现象。如有的泵站工程,主管线完成,到户小部分未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针对这些情况,省及上级水利部门应区别对待,在计划下达和配套资金方面对落后贫困地区给予一定倾斜,进一步优化工程项目,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庆利;高新平;王霞;;诸城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状况[J];职业与健康;2010年03期 [2] 胡孟;蒋莉;何浩;贾燕南;李晓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控系统设置标准研究[J];给水排水;2010年02期

[3] 谭远春;;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模式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年01期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写作

《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的选题和基本内容

《小城镇建设》的选题和基本内容,主要围绕《小城镇建设》这门课所讲到的内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确定论文题目和内容。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论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功能、目标和原则

论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功能;目标和原则;与三农的关系;城乡协调发展。

(二)城镇发展理论研究

论区位理论和小城镇布局;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城乡经济发展;论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城市化问题的历史思考;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小城镇要注意环境的保护。

(四)中国小城镇的成长机制研究

小城镇成长动力模式研究;小城镇对资源的吸引力研究;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研究。

(五)小城镇建设规划和管理研究

论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搞好规划,节约用地、坚持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

(六)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经验研究

英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小城镇建设与规划的教训;韩国新农村建设与规划的思考。

(七)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探悉和对策思考

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小城镇发展经济实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小城镇对人力资源吸引力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八)小城镇建设与中国城市化研究

改革前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城市职能的变化与思考。

(九)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展调查研究

***镇小城镇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镇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十)工作研究

加强党(团)的建设,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搞好人口控制,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加强(会计)财务管理,搞好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是好的

1、大多数学生喜欢写课程论文,对撰写课程论文有正确地认识。

电大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喜欢撰写课程论文,认为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对从事农村工作有好处。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且对于自己今后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精神财富。

2、优势突出,特点明显。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表现出了熟悉农村工作、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的优势,不少同学的课程论文有较高的水平,对小城镇建设、农村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等有清楚地认识。选题有现实意义,立题比较准确,符合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少学生能熟练的、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少学员对于撰写课程论文很下功夫。尽管工作忙,但是能够积极地对待电大的课程安排和各项要求。认真的听取对如何写好课程论文的讲解,认真的选题、列提纲、调查材料、自己写成文成稿,能准确地提出问题,问题地分析也很客观,提出的对策也有参考价值,很实事求是。

3、教师指导得力,方法正确

据我所知,电大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在论文指导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除去大课堂讲解如何撰写课程论文外,一般还要对学员的论文初稿进行单兵教练,一个一个学生、一篇一篇论文的指导,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是肯定的。

二、在撰写论文方面存在的问题

1、选题大、涉及面较宽,立题不够准确,有的不知道如何选择和确定论文题目 比如:

①喜欢带有“中国”、“中国农村”、“中国小城镇建设”的题目,而这类题目都显得过大。

②“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则面太宽,不清楚不明确要调查和思考小城镇建设的什么内容,不加副标题也不清楚调查的对象是谁。

③“新农村建设之我见”、“小城镇建设之我见”,题目太笼统,不知道准确地目的是什么。

④有的写计划生育,写社会治安,但是不与小城镇建设相联系。

2、文章结构掌握不好、逻辑关系混乱

一般说来,文章的基本结构和逻辑关系是:描述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尾。但是,有的学生的论文,结构不甚合理,逻辑关系不清楚或有点混乱。

这方面问题的具体表现是: ①孤立的单层结构。

有的学生的论文只写基本情况,写过程,或只写成绩,形成单层结构,不知道论文中“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②不全面的双层结构。

有的学生的文章,写两个部分,第一是基本情况,第二是今后怎样做,或叫做提出对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对策,没有交代清楚。

③有缺陷的三层结构。

情况一。有的课程论文,写了现状、找出了问题、提出了对策,但是没有分析问题。所以不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对策是否准确,不知道,不能“自圆其说”。

情况二。有的课程论文,没有阐述现状就开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对策。显得有点突然,或认为问题很严重,没有正面地反映,不能全面地展示调查对象的全貌。这样就显得文章没有头部,不完整。也显得文章不够客观,不够实事求是。

情况三。有的课程论文,提不出对策。“现状描述”、“ 问题阐述”、“ 原因分析”三个方面都不错,但是没有对策,或者提出的对策不明确,或者是套话,或者是“听起来正确没有实际意义的话”。

④混乱的多层结构。

情况一。有的文章划分为六七个或者八九个层次,层次太多模糊了重点,也造成了逻辑关系的混乱。如把几个问题都写成了一级标题,并且与原因分析并列。如现状-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原因分析-对策一-对策二-对策三。

情况二。有的课程论文,前后内容颠倒或交叉。有的提出对策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没有了下文。或者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后又提出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层次很多,内容不少,杂乱无章。

3、不善于总结和整理材料,他人或网上材料占用过多 ①不善于总结和整理材料。

情况一。调查样本太少。有的随机调查仅有十几个人或者几个人,很难说明问题,不具有普遍性,总结不出什么规律。

情况二。有素材,整理不出条理,找不到规律。②网上材料太多。

情况一。整篇文章荡下来,甚至几个人用一篇网上的文章,有的是一篇文章打印几份,大家拿去糊弄、凑数。

情况二。张冠李戴。把外地的材料写进自己的文章,代替自己的调查。有的地名都没有改过来,露了马脚。有的甚至是县、区一级政府的工作报告改写成文章。

4、时间紧、工作忙,找人替写。①让自己孩子替写。

看上去,小学生的字很明显,规规矩矩,整整齐齐,但是语言不是成人的。②同学替写。

情况一。你的写好了,打印一分给我交上去懵老师。情况二。你的一点,他的一点,部分摘抄凑文章。情况三。换一个头、换一个尾,中间不变。

5、最主要的是不知道什么是课程论文,不知道如何写课程论文,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写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 程 论 文

题目:

姓名: 班级: 学号:

2012年10月12日

摘要

关键词:3-5个

目录(单独页)

论文题目

正文

一、研究意义(或重要性)

(一)(二)

(三)二、现状(或现状分析)

(一)(二)

(三)三、存在问题:

是在现状分析基础上找出的问题 最多5个问题

(一)(二)

(三)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二)

(三)五、解决对策(完善的途径或者措施)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问题一一对应(或从几个方面解决,途经可以多于问题的个数,但是不能少于个数)。

(一)(二)

(三)结束语:结论或展望

参考文献

网站资料:作者,篇名,网址,发布时间,浏览时间

朱启臻,小城镇建设,www.xiexiebang.com,2005-01-16,2005-12-0

3期刊:作者,篇名,期刊名,时间:页码

牛力等,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初探,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2):26-30

书籍: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

朱启臻,小城镇建设,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

5报纸:作者,篇名,报纸名,时间,版次

朱启臻,小城镇建设,中国建设报,2005-10-16,8

注意问题:

1、论文写作一般都以非常客观的第三人称来写,而不用第一人称。

2、论文中的时间、地点应该交代清楚。

3、论文中的数字最好做成表格的形式,这样比较清楚。如果有能力,则可做成图形。

4、标题之后不用标点符号。针对每个标题的论述要切合标题。

5、论文的前后逻辑关系一定要合理。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内容提要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政策注重于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打破传统的户籍等因素限制,致使***镇的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农民涌入大中城市,致使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有利于小城镇的城乡结合发展的模式。现针对***镇城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的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模式

目 录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1

二、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

三、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3

***镇建设情况、问题与建议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政策注重于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打破传统的户籍等因素限制,致使***镇的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农民涌入大中城市,致使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镇有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土地荒废”的不良现象。大量的留守儿童以及老人维系着农村的生产生活。尽管,这些人口流动对大中城市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并不利于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有利于小城镇的城乡结合发展的模式。现针对***镇城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的建议。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

㈠调研范围及小城镇概况

1.小城镇调研范围

建成区外的二个小城镇,共辖150个行政村,300个自然村。

2.人口及资源基础资料

镇域总面积111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51亩,林地面积6797.95亩。小城镇共有人口118940人,其中,从事农业95991人(其中从事林业6020人,牧业4263人,渔业874人),工业7610人,建筑业20754人,交通运输业6186人,商饮服务业 8663人。

3.能源使用情况

小城镇镇域共有沼气池14个,年使用煤炭414674.5吨,秸杆14119.5吨,煤气90吨。

4.主要工业企业情况

小城镇镇域形成以米粉、木树粉、家具、空心砖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共14家,职工总人数901人,年工业产值26330万元,年利润2439万元。企业占地面积36321.41Hm2,建筑面积41228M2,年用电量4000393KW.H,年用水量152420吨,每年排出废水550吨,废渣 81.8吨。

5.主要交通道路情况

小城镇镇域主要交通道路32条,总长207.63千米,总面积2267480平方米。

6.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教育机构:共有托儿所3个,共托幼儿96人;幼儿园9个,共有幼儿570人;小学72个,在校学生16717人;初级中学6个,在校学生9465人;高级中学2个,在校学生6831人。

文体科技:文化站2个,占地面积3667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

医疗设施:医院7个,可容纳124位病人;防疫保健站72个,共有床位30个。

商业金融:信用所6个;保险机构5个,参保人数12808人。

集贸设施:集贸市场5个,占地面积23175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

7.生产产值情况

小城镇镇域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71081.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58322.2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为146788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65971万元。2005年财政收入391万元,财政支出1112万元

㈡重点小城镇发展概况

目前,形成了以农业镇、商贸镇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两镇发展概况如下:

1.***镇晨光区

镇区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口1.12万人。2002年12月被列为广东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14年被列为**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14年3月被市发改委评为小城镇发展改革“十强镇”。

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是粮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在发展传统相枣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甜瓜产业,2005年已形成了4万多亩的种植规模。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建成了人民路、健康大道、光明路、一环路等镇区主要道路;大力实施镇防氟改水工程,使7个行政村2.2万人用上了符合饮用标准的卫生水。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已达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排水管网覆盖率达60%以上。

2.***镇下路区

镇位于××区城区东南7公里处,镇区建成面积60万平方米,镇区人口0.5万人,驻镇单位12家,个体工商户200户。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不断加大 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使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几年里,先后投资60万元,完成了主街道1300米的地下排水管网工程;投资12万元,实施了主街道两侧3.6万平方米的人行道彩砖铺设工程;投资40万元,开通了长500米,宽5米的混凝土路。

二、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管理混乱

规划起点不高,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到位。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跟不上,管理不严格,村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致使镇区道路两侧建设按照规划报批情况少,造成了沿街建筑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镇容镇貌不整。

2.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

人员一直没有进入事业编制,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长期难以解决,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

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停电停水是常有的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财力匮乏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5.配套扶植政策有限

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比如××镇,虽然被确定为省级改革试点镇,但是,没有配套的政策及资金投入,省级改革试点镇也只是一顶空帽子。

6.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

入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而且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融资方式匮乏,发展速度缓慢。

三、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

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2.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

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

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区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

6.走企业带动战略

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市统计局.2004年**统计年鉴.(2015)

【2】陈美球.小城镇道路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中国农村经济,2013.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建设

摘 要: 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本文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背景、方法、经济转型、公民意识、环境保护和法律完善等几个方面的必要性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十八大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句话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但生态文明如何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转化为行动,亟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进行深度阐释。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从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到新中国工业文明的曙光,再到改革开发快速工业化,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随之而来,快速工业化的弊端逐渐显现,质量差、效率低、高投入、高能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造成了“天人对立”,生态文明建设要重建“天人和谐”。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 和工业文明 取代农业文明有诸 多的不同,其中重要 点就是被工业文明取代的农业文明 没有引 发今天这样的生态危机,文明 本身并未受到威胁。而工业文明 则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从根本上威胁到文明本身,要么实现文明转型 ——转型为生态文明,要么文明毁灭,是人类正面临的两种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长期实践证明: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己经成为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依靠,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 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1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交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具有多重的视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要按着生态文明的原则和方向发展。把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不仅可以弥补过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单项研究之不足,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理论、实践和对策三个方面展开,其研究成果对理论的构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突破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落脚点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节能经济、低碳经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需要绿色消费的支持,要创造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是一种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简朴、低碳、公正为特征,是一种更高级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它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以适度消费 取代过度消费,以多样性取代单一性,以崇尚社会价值和精神需求取代崇尚物质享受。这种生活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未来新生活的潮流。

2.2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培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离开了人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离开了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自我的道德约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已从总体上解决温饱问题,但不少欠发展地区的数千万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仍然没有树立起完全的生态文明意识。即使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也存在不少利益驱动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形成全民的环境保护自觉和生态道德约束。因此,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宣传,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从理论层面来看,生态文明价值观从人类意识形态层面更全面地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了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所应具备的价值观特征和价值规范标准,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根本切入点和着力点。从实践层面来看,生态文明价值观将促进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促使人类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重大变革,不断从生产和消费行为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只有这种价值观被人们所接受和所掌握,并转化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最终成为公民的自身行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当其冲地重视和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生态道德文化深入人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根基。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的迫切问题和复杂体系。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既要有全局性的战略思考,又要立足当代和当地的实际,有区别有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我国,培养和发展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已经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与难点。通过多种途径构建持续有效的公民意识生成机制,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深远的推动作用。

2.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明确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并将保护生态环境提到了一个高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这也体现出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民众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均日益提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两项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未来我国城乡建设必将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现象越发严重。这些突出的环境生态问题,不仅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恐慌和强烈不满,而且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命安全,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大食品、饮水、药品等的检疫检测力度,加大酒店、饭馆以及机关、企业、学校食堂等的卫生检查频度,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非法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严厉查处企业违法排污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多还环保生态旧账、减少和避免环保生态新账,坚决遏止环境生态污染事件持续上升势头。要建立和完善环境生态的预警预报机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努力防患于未然。要完善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体系,严格环评标准,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的环评准入门槛。

2.4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完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依法治国,必须具有完备和良好的法律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在制度层面是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与法律制度体系生态化的有机统一;在精神层面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机统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并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不仅要充分体现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而且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法律制度建设中。生态文明与作为社会控制主要手段的法律具有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文明必须首先完成生态文明的法律确认。当前,生态文明法律确认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其本质在于中国正处于法治化进程之中。因而,环境法律制度唯有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法治现实,生态文明的法律确认才能走出困境。生态文明需要法律作为保障,生态文明的产生也促使法律的变革,只有完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基本形成,但仍存在立法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协调性差;预防打击和执法强度不够;法律诉讼环节存在缺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冲突;公民生态文明法制意识薄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建立大部制的环境管理机构;借鉴外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成功经 验;发挥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国际作用。人类自身是生态文明的主体,处于主动地位而不是被动地位,应该主动的去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破坏恶果,而不应该忽视和放任生态危机的产生。因此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应该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法制规范。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应该贯穿于国家政策、社会生活、百姓利益等各个方面,真正做到将生态文明法制观念树立到每个人的心中。总结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要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虽然我国现在仍然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相信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但目前全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虽然当前环境状况在局部改善,但总体在恶化,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在加剧,环境污染在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危害也日趋明显,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生态文明是一种重视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价值观和文化,这意味着要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必要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及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可行性。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有效途径。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定的环境“守护神”,理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鉴于政府具有行政主体和机关法人的双重人格,相应地,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应担负双重角色,即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者。据此,提出以“生态文明政府”作为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双重角色有机统一体的政策理论;并将其界定为,既依法履行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者的责任,又切实担负起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的义务,使所辖地区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状态的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政府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按照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参 与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推动相对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政府应当率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摈弃与生态文明理念相抵触的不良行为的同时,从绿色政府采购、绿色建筑、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等方面践行生态文明,对公众起到引领作用,促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2] 严耕,林震,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7-12.[3] 刘湘溶,罗常军.生态文明建设三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1:47-54.[4] 黄勤,曾元,江琴.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111-120.[5] 王杰.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出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76-80.[6] 刘湘溶.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自觉与协同推进[J].哲学研究,2015,03:122-126.[7] 李婀.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和理论思考[D].太原理工大学,2016.[8] 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19:6328-6335.[9] 林莎,金盛红.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118-123.[10] 余谋昌.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3-15.[11]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12] 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2014,03:34-53.[13] 龙花楼,刘永强,李婷婷,万军.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研究[J].经济地理,2014,05:1-8.[14] 黄恬恬.生态文明背景下山地户外运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D].华中师范大学,2014.[15] 邓翠华,林光耀,张伟娟.关于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辩证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0-14.[16] 魏佳坤.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17] 顾向一,苏胜利.生态文明的法律确认:困境与出路[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76-180.

下载精品课程建设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品课程建设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胜利《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放教育 农村行政管理《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查干哈达苏木镇建设的思考 学生姓名:胜利 学号: 16*** 指导教师:......

    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参考选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到实践的发展 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新闻学概论姓名学院专业备注2011 年 12月17日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 摘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一谈到新闻,总是联想到报纸、广播、电视。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

    课程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绚丽多彩的中华酒文化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并由中华酒文化所演绎发展的酒吧文化,研究酒的社会功能,并结合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的理论内容分析了消费者的消费......

    课程论文

    1、浅析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3. XX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4. 农业机械化规划的作用是什么 5. 分析提高农......

    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专业年级:学 号:学生姓名:论文题目:成 绩:指导教师: [键入文字] 交通运输项目可行性分析二零一一级交运二班20111833 龙 漭 交通运输业实行增值税可行性分析......

    课程论文

    论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及应用 作者:任婷 摘要:太阳能是一种新能源,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可以解决人类日趋增长的能源需求问题。太阳能电池又称光电池或光生伏特电池,是一种根据半导......

    《课程建设与班级管理》期末论文

    浅谈小学课堂管理主要问题与策略 【作者】 刘柳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小学教育4班;学号:2011050422 【摘要】 摘要:课堂管理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