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3-5年发展规划1
沧运集团科技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紧密围绕集团发展需要,以科技服务企业为主线,以科技管理为手段,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切实推进集团从传统运输向现代运输服务体系转型。
依据以上指导思想,制定2013-2015年科技工作计划。
一、信息化方面
以建立主营业务综合性平台为带动,积极推动基层单位与集团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增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企业决策与管理效能。
(一)客运管理
1、实现集团各车站联网售票、网上售票、手机购票
至2013年6月底,沧州东、西两个一级客运站和各县二级客运站全部实现联网售票。8月份沧州西站实现网上售票,手机购票。2014年完善集团内互联互售的基础上、所有客运站的优质班线全部实现网上售票、手机购票。
2、建立客运ERP管理平台,实现单车收入、成本有效管控
2013年7月份引入客运ERP管理平台(客运ERP即客运管理信息化平台),包括机务管理、运行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司乘管理等功能,实现营运车辆从购入至报废全生命周期管控。并与联网售票系统平台对接,实现集团内独资车辆当日单车收入、成本实时核算。
3、小件快递业务实现网络化管理
2014年在联网售票业务的基础上,接入车站小件快递管理系统,该系统与联网售票系统相结合,实现站间小件快递业务受理,配送管 1
理、到/取货管理、代收代付、短信通知、客户管理、业务结算和网上查询等功能。
(二)物流管理
1、园区管理:2014年现代物流园区实现智能化管理。即车辆
进出站场自动计时计费,配载信息服务,站场实时监控等;
2、专线管理:2015年引入专线配送管理平台,对货物受理、配给、结算、传递等自动化管理;
3仓储管理:2014年实现货物出入库条码管理,库存预警、仓
位管理、智能盘点等功能;
4、完善物流信息网功能:2014年完善物流网功能,由服务社
会转向服务本企业。
(三)汽车服务管理
建立统一管控平台:集团所属各4S店按照厂家要求,都建立了自身品牌的销售维修管理系统,各店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且此系统只能管理厂家的单一品牌车型和备件,所以部分4S店在使用厂家指定系统的同时,还使用另一套系统管理异型车维修和配件。为加强对各店各个环节的统一管控,计划2014年引入一套集销售、售后、备件、会员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汽车4S店管理平台,实现各店数据统一口径核算,提高汽车服务事业部对各店的透明化管理,实现管理由事后到事中的有效转变。
(四)安全管理
1、全司客、货运车辆统一安装北斗GPS卫星定位系统
根据交通部及省局部署,“两客一危”车辆要按阶段时间转到北斗卫星导航监控平台的文件精神,2013年对新增和更新车辆全部安
装北斗GPS。2014年底实现北斗监控平台的统一。2015年全部营运车辆安装车内监控。
2、全司站、场监控联网
站、场监控系统是各单位对本单位关键部位的实时监控,是各单位内部安全管理的主要工具,为实现集团公司站场安全管理网络化,计划2013年9月份完成客运单位安检、回场检验、车辆动态管理监控等重点部位的网络化管理。2014年完成所有单位重点部位的网络监控。
(五)企业综合管理
1、实现集团财务核算联网、资金集中管理
为更方便及时核算各分、子公司账务,提高集团财务核算的电算化水平,加强集团财务管控能力,2013年完成财务核算网络化管理,通过银企直联实现实时对集团财务状况掌控及资金集中管理。2014年实现资金的网上审批。
2、完善网络视频会议功能
目前,视频会议系统运转良好,但大部分单位会议室较小,不能实现全员网络培训功能,2013年规划各单位网路,放大使用效果,实现安全例会、远程培训等功能。
3、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智能化
2014年应用人力资源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员工从入司考核、内部调动、奖惩、技术状况、费用缴纳等一条龙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性和工作效率。
4、升级集团办公OA、实现移动办公
2013年下半年全面升级集团办公OA系统,增加请示报告网上流转、手机审批、手机办公等功能。
5、2013年6月建立集团客户服务中心,实现集团所含业务的有效推介和服务质量的监督。
到2015年建成一个集业务、管理、服务、监督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包括综合办公应用、财务管理、客运售票及结算、车辆GPS及站场监控、汽车销售综合业务管理、物流信息)。
二、机务管理
(一)车辆管理
1、购置:车辆购置以天然气车为主,试有混动、电动新能源汽车;每季度技术人员向购置单位对新购置车型进行性能反馈、检查燃油消耗、运行记录,统计、分析、对比每种车型的优劣性。计划每半年举办新购置车型应用研讨会,各单位交流使用经验。
2、维护:依据《集团公司机务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新车在投入使用前,进行一次强制维护。投入使用后,要严格执行走合期的有关规定。基层单位安技科认真填写车辆运行过程中的燃油消耗、轮胎里程、维修记录、累计行程等数据。计划每半年进行全司机务大检查,检查评分排名并通报。
3、管理:2013年下半年推行客运管理ERP系统,各单位车辆的各项业务数据要及时准确的录入管理系统,使车辆管理系统中业务数据准确有效,平台使用与绩效考核挂钩,月考核,月奖罚。
(二)设备管理
1、购置:购置新设备坚持做到:技术先进、生产适用、经济合理。购置前,技术人员要充分考查、论证、比较设备的性价比,定期学习设备与采购知识。
2、维护:搞好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根据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内容,设备管理员认真做好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技术部每季度对重要设备保养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把关,严肃执行奖罚制度检。
3、管理:建立健全设备台帐。每半年进行一次全司设备检查工作。
三、节能管理
以抓燃料消耗成本为重点,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达到规范操作行为,安全经济行驶,节能环保的目的。
1、应用车辆智能运营系统。
通过使用G-BOS、安捷通、智驱、中联智通等车辆智慧运营系统,实现车辆技术运营状况的量化记录、通过有效的数据,进行从安全、耗能、管理效率、故障维保的有效分析,达到规范驾驶员行为、安全经济行驶、节能降耗的目的。
2、应用轮胎温压智能检测系统,实现轮胎工况的全面监控,减少不合理磨损和轮胎事故的发生,降低轮胎费用。
3、应用汽车自动润滑系统,实现车辆定时、定量自动维护,延长车辆使用寿命,使营运车辆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4、应用全承载车身、盘式制动器、缓速器等新工艺、新产品,为行车安全和节能降耗服务。
5、新能源汽车的应用
为降低营运成本,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要逐步调整现有车辆结构,应用新能源汽车。至2015年底天然气车辆达800部以上,并在条件允许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上,试用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
四、建立现代企业标准化体系
结合行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分步建立生产管理(客运管理、汽
车服务管理、物流管理)、安全管理、机务管理等标准化管理体系。
2013年下半年,实现集团安全管理标准化。
2014年上半年,实现汽车服务管理标准化。
2014年下半年,实现客运管理标准化。
2015年底,实现集团各项业务的标准化管理,并制定各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和施实细则。
五、保障措施
1、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梯队结构
科技项目的实施,本着以现有技术力量为主体,通过培养、引进等手段,形成一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且相对稳定的科技队伍。选派科技骨干参加行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技术培训,并利用多种渠道加强与科研院、所学习交流。
2013年每单位培养联网售票系统管理员50人。视频会议系统管理员30人。2014年争取在各单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业务过硬的管理员队伍,为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争取一定的技术津贴。
2、加强全员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的运用
定期对全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和考核,鼓励员工搞小发明,小革新,并在年终评选出科技创新成果奖,以激发员工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3、资金和技术保障
集团公司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科技基金,并做到专款专用。科技项目和产品的引进要充分论证可行性和实用性,并严格执行集团招投标制度,保证引进项目和产品物有所值。
第二篇:2007-2011年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推进信息化工作更好更快发展,提高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现状
(一)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1、电子政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政府网站体系将进一步完善,重点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建设继续推进。
2、国民经济信息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继续巩固和提高,普遍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在工业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大。
3、社会信息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卫生、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点应用将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信息产业对信息化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继续深入。
(二)我市信息化发展现状。
1、电子政务。建设了赣州市政务信息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政务网络互联互通,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统一网络平台,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公务员电子邮箱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部分单位通过政务信息网建立了纵向和横向的业务应用系统,如:市财政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市工商局的电子工商应用系统。建立了赣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全市18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和近60个市直单位建立了网站。公安、海关、税务、银行等单位通过实施“金”字工程建立了一批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如:公安局市—县三级网全面升级换代,并建立了县—派出所四级网,建立了人口信息系统中心库。
2、企业信息化。制造业企业加大了信息化投入力度,提高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如:赣州发电设备成套制造有限公司投入2000万元用于信息化系统建设,已建立了内部局域网;XX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将信息化建设渗入到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市中小企业局建立了“赣州中小企业网”,为中小企业初步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深燃公司、赣州供电公司、市自来水公司等公用事业企业建立和完善了用户使用和缴费数据库。
3、社会信息化建设。章贡区“网络社区项目”实现了43个社区服务站和4个社区服务中心的网络连接和系统集成,提高了中心城区社区服务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数字赣州”利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提供城区三维信息服务,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水平。教育、文化、卫生等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法定传染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4、信息化服务新农村建设。“赣州新农村建设网”和“赣州农网”,整合新农村建设和农口部门信息资源。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加快了电信网、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向乡村的延伸,实现96%自然村通电话,47%的行政村通宽带。市果业局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赣南脐橙数据库。
5、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电信网络规模继续扩大,综合通信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底,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96.6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2.74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37.44万户,新增9.0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9.19万户,新增43.6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6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部。通电话的行政村343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9.11%。互联网上网用户15.48万户。全市通广播电视的村有3358个,占96.86%。有线电视用户35.47万户,其中章贡区8.45万户,通有线电视的村为2652个,占76.49%。
6、电子信息制造业。近年来,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和电缆等特色产品得到发展,全市现有电子信息企业20多家。
$$$$$$$第三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3年)
东郭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2010—2013年)
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不断发展,为使我校远程教育在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先导作用,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特制定《阳江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创新发展,着力培育全镇基础教育发展的信息化整体优势,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无纸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二)具体目标
1、硬件建设
(1)、逐步升级网络配置不达标的计算机,保证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和课堂教学的需要。
(2)、三年内建成功能较为齐全的校园网,逐步实现班班通和任课教师人手一机。加强校园网的管理,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3)、学校将协调资金在教室内逐步增设班班通设备。
(4)、增配图书,三年内达到上级规定要求。
(5)、筹集资金,购置音体美器材,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2、软件建设
(1)、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的作用,健全资源建设、应用、管理制度,制定教学资源征集、筛选、开发和奖励等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2)、逐步购置必要的网络管理、教学应用软件,以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3)、建立教师教研博客群,加强网络教研。
3、队伍建设
(1)、加强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提高教师驾驭信息化的水平。按上级要求,完成计算机中、高级培训,同时加强校内培训,开展课件制作比赛,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电子作品比赛。
(2)、以活动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坚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优秀课件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应用能力。
三、具体措施
第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德育、教学的整合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1)学校要组织有关德育骨干、学科骨干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组成课题组,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德育、教学成效的专题研究。为了有效促进研究工作的开展,学校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师资的培训,并且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研究活动。希望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能为全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创造良好的条件。
(2)要继续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堂课教学,努力发挥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的作用。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活动,力争在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要加强与兄弟学校的合作,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堂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学校应定期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课堂
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优秀自制课件评比活动,调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步:以校园网为平台继续推进学校管理的网络化
校园网建设是体现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校园网建设,是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学生学习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途径。
(1)建设好学校博客,进一步将资源分类设置使之更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内容丰富;二要使博客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丰富博客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博客的吸引力;三要建立监督机制,对博客内容和更新速度等进行有效的监管;四要鼓励行教师在学校博客上发布相关的信息,如校园动态、教学资源、学生习作等。
(2)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让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成为体现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平台,成为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成为促进相互交流、促进共同提高的平台。要求信息管理人员开发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所有教师要定期充实该平台内容。同时,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必须建立个人博客。
(3)要保证信息科技课正常开展。信息科技教师要认真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上网学习能力。
第三步:以规范管理为抓手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益。
(1)加强信息化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学校信息化设备要专人负责管理,专人负责维护,确保正常使用。校外出借必须经校长同意后方可。加强学生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要保障有足够的电脑用于课堂教学,学生进入教室活动必须在教师的陪同下进行。
(2)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积极实施《校园网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习资源,远离网吧、游戏。努力提高学校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制定《校园网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网站的安全防控,利用杀毒软件对全校计算机的病毒发病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查、杀病毒,减少校园网内病毒的传播,保证学校网络畅通。
(3)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相关规章制度,努力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成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进步的有效载体,成为现代学校管理、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良好平台。
(4)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分步购买各种正版教育教学软件,加大软件的投入比例,用足用好教育信息化经费。
东郭村中心小学
第四篇: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范文
关于印发《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苏卫办〔2011〕
13号)
发布时间:2011-7-25
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苏卫办〔2011〕13号
各市卫生局,厅直各有关单位:
为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健康、有序发展,我厅研究制订了《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江苏省卫生厅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规划背景与发展现状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对于改善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状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强化政府与社会对卫生服务的监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卫生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卫生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发展不够平衡、各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互通、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为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进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用高效的原则,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目的
本规划的目的是,明确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思路和基本原则,确立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提出规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以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集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投入效率和建设效益,推动我省卫生信息化全面、健康、有序地发展。
本规划是为我省卫生信息化“十二五”建设发展提供指导,不代替具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规划的适用期限为2011-2015年。
(二)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人才队伍有所加强、水平得到提升,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保障。
1、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县及县以上医院基本都建立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也在相当部分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得到应用。各地围绕医保和新农合基金结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建设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规范化程度和服务能力。
2、疾病控制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十一五”期间,我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个案为基础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以及结核病、艾滋病、鼠疫、流感等10多个专项疾病和学生因病缺课的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管理实现了信息系统全省联网运行、实时监控。
3、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省暨各地开展了以医疗资源调度为基础的急救医疗指挥系统、12320公共卫生咨询服务系统、采供血管理业务系统等建设,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公众咨询服务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新农合省级信息平台暨县级业务系统规范化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实现了统筹区域内参合农民看病就医的即时结报,基金管理更加完善。省级平台为参合农民转外就医获得即时补偿、经办机构加强费用控制等提供了有效手段。
5、卫生监督、药品供应保障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应用。为规范各级卫生监督工作业务、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我省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2010年底项目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全省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与监管平台于2009年初基本建成并投入常态化运行,为我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
6、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省级卫生统计、卫生财务网络直报系统于2007年建成投入运行,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统计、财务、医改监测信息的在线报告。加强对报告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综合分析,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
7、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开始试点。苏州、无锡、南京、镇江等地积极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如苏州市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列入政府“惠民工程”,推进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应用,探索健康管理和服务新模式,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
(三)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孤岛和烟囱问题突出
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但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尚未建立。纵向卫生业务系统的功能较强,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数据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使得系统之间不能有效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烟囱”与“信息孤岛”现象突出,存在大量手工填报数据及重复采集信息现象,影响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和群众需求
目前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框架设计上还是以垂直条线业务和独立业务应用为主,在业务内容上还是以面向单一业务管理为主,在实现路径上还是以单个系统扩充为主。缺乏对业务协同、公众服务和综合管理的支持,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的需要。
3、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存在两方面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苏南地区明显好于苏中、苏北地区;另一方面是不同卫生业务领域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明显好于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4、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南京、苏州等省辖市建立了专门的卫生信息化管理职能机构,但是省及大部分市尚未建立专门机构。总体上看,全省卫生信息化专业队伍能力还不够强,尤其缺乏既熟悉医疗卫生工作业务特点、掌握发展规律,又具有信息化工作经验的专门人才。
5、投入不足,缺乏资金保障和激励机制
政府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机制不完善,缺乏统筹的、经常性的项目管理和经费安排保障。缺少引导市场形成有序竞争的约束手段,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各方面力量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投入的持续性。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以惠及民生为最终目标,将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
总体思路:以居民健康管理为中心,以卫生服务活动为主线,加强卫生信息化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建立资源合理利用、信息充分共享的有效机制。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支持医疗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完成三个转变:
一是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利用平台技术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是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一方面突出服务,直接让居民与患者成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另一方面完善监管,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加强费用控制。
三是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业务协同转变。降低信息化建设风险,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益,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数据共享,避免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和数据的重复采集。
(二)发展目标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为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与供应保障、卫生综合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基本构建全省卫生信息化基本框架和省、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建立统一高效、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为跨部门、跨领域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全省城乡居民健康卡持有率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全部二、三级以上医院为就诊患者建立符合标准的电子病历数据库。
(三)建设原则
惠及民生,服务优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要紧密结合卫生工作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迫切需求,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重点,通过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帮助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政府主导,合力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对卫生信息化规划、投入、管理及绩效考核职能。坚持公益性为主,充分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多方参与共同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做好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信息化资金安排和使用,遵循标准、规范。加强跨机构、跨业务领域的系统整合与信息共享。既要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多头采集,又要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讲求实效,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重在取得实效。要通过应用成果的不断推广,影响和带动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要按照规划分阶段实施,正确处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关系,确定各阶段建设重点,集中力量,有所为、有所不为。
加强管理,保障安全。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和工作制度,对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实行全过程有效控制。与服务对象利益相关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重要的信息系统要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隐私保护、数据备份、灾难应急恢复等机制,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可靠。
三、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省卫生信息化要按照国家总体建设发展思路,围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的建立以及卫生综合管理业务领域,开展项目建设与应用,做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一)加强各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1、建立区域(省辖市和县级)卫生信息平台
省辖市(含所辖区)和县(市)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面向辖区居民和其他服务对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部门,提供日常基本信息服务;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监管、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医疗机构辅助检查结果信息共享,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支持传染病防治、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等。
2、建立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卫生综合管理各部门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决策者、管理者、专业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卫生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提高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实施情况动态监测、绩效评价、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能力。通过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连接,支持省内跨区域的业务协同。
各级卫生信息平台之间,应按照行政管理层级要求做好联接与数据交换,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与监管、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在不同层级上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二)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信息系统
依托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统筹开展重点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以市、县(市)为单位,开展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统一建设与应用,实现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同时提供基本药物使用监管、居民健康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运行状况分析等功能;与新农合、医保信息系统有效对接,开展即时结报;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能够支持建立辖区居民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做到健康档案实时采集、动态管理、有效利用。
2、规范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医疗费用为目标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开展预约诊疗、自助查询、网上随访等各类便民服务。通过试点,在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逐步推广临床路径、成本管理、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建设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通过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联接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交换和整合,积极推进区域医疗服务协同,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辅助检查结果共享。
3、建立和完善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
整合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相关业务系统资源,逐步改变信息采集方式,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控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防控、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服务,以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死因监测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支持妇幼保健业务全流程控制、信息交互、业务协同以及动态监管需要,形成覆盖全省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网络支撑体系。
4、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整合全省卫生监督工作资源,建立卫生监管服务对象“一户一档”动态数据库,实现对放射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和环境卫生等的卫生许可、日常监督、行政处罚、投诉举报,以及传染病防治、医疗服务市场准入和监管的信息化,支持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形成网络化、多部门联动机制。
5、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预警,做好卫生应急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公共卫生、急救医疗业务的综合调度、协同响应。面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够迅速提供语音、文字、视频、图像等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支持,为事件发生发展的趋势研判提供帮助。做好与各级政府综合应急指挥系统的对接,完成信息报送、指令传递与资源共享任务。
6、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
完善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控、参合管理服务等功能。依托各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跨统筹区域的即时结报补偿。探索与其他省份的新农合信息系统的联接,逐步推进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相关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7、建立和完善药品、血液及血制品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医疗机构药品(耗材)网上采购与监管系统,规范药品(耗材)采购、供应和配送,保障医疗机构使用、方便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及时掌握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价格、配备使用、报销、监测评价等情况,支撑和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贯彻执行。完善全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采供血机构之间、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系统联网运行、信息共享,实现血液及血制品管理的全过程控制,保障使用安全。
8、建立和完善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不同层级的卫生信息监测和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对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情况和重点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监管,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动态管理,促进人才培养、资格准入、考试聘用、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职称评定、晋升流动等业务的有效衔接。完善医学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开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办公自动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的深度应用,提高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能力。
9、建立和完善其他业务信息系统
发挥大型医院技术优势,建立辐射农村、基层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统一规划、集约化建设省、市两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和分中心,重点支持县医院、乡镇卫生院联网运行、提高能力。建设干部保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干部保健的体检、医疗和健康管理,做好费用监管控制,为保健对象提供全程健康保障服务。根据业务需要建立和完善其他信息系统。
(三)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本数据库和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
1、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
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资源数据库。实现居民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所接受的医疗、公共卫生、保健康复服务等记录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归集到健康档案数据库,满足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的需要,满足居民个人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需要。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定时推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相关注册数据和摘要数据,依托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构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摘要数据库。
2、电子病历数据库
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与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通过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医疗机构之间诊疗记录以及患者基本信息的共享,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3、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
各级都要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建立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以支持服务和管理工作需要。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包括: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库,卫生监管与服务对象数据库,其他相关机构数据库,各类卫生人力资源数据库、专家资源数据库,医疗设备、卫生装备数据库,急救资源、疾病监测与检验相关资源数据库等。对基础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要有相应的保障制度,保证信息能够动态更新、准确及时,做到唯一采集、多方利用,避免数出无门、数出多门。
(四)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卫生信息网络
依托我省电子政务网和公用网络,构建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卫生信息网络。网络建设遵循统一规划、互联互通和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实现省级平台与区域平台之间、平台与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连接畅通,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稳定、高效。
(五)加强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
1、加强卫生信息标准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我省卫生信息标准管理体系,包括组织、制度、流程和工具。依据国家卫生信息标准,根据我省卫生信息化的需要,确定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卫生信息标准。建立卫生信息标准的应用推广和监督评估机制,规范我省的卫生信息化建设。
2、加强卫生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针对卫生行业的特点,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做到安全保护与项目建设同步考虑、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同步发展。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对防范能力。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查,实行检查情况通报制度。推广数字证书的实际应用,保障信息的完整、准确性,保护个人隐私。做好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数据的容灾备份,确保一旦发生意外能够迅速、有效恢复,不影响核心业务、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2011-2012年):夯实基础,重点突破。
建立我省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确立并完善全省卫生信息平台基本架构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框架,以及平台之间实现信息交换的标准和共享机制。
整体推进省辖市级、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以市、县为单位建设支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管理、整合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病历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整合。启动并实施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60岁以上老年人和慢病管理对象等重点人群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协议建档率农村达到65%、城市达到80%,其他人群达到50%以上。
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全省2/3以上的三级医院和部分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使用符合规范的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并实现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连接。
充分利用卫生应急等现有资源,按照标准规范、集约化和互联互通的要求和原则,省重点建设好江苏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各地建设区域或跨区域的远程医疗会诊分中心,重点支持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业务能力的提高。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血液管理、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采购与监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疾病控制等信息系统,推进并完善卫生监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建设干部保健管理系统、妇幼保健服务与管理系统和基本药物监管系统。
第二阶段(2013-2014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全省13个省辖市基本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任务,实现平台基本功能,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开展个人健康管理等公众服务,满足医疗和公共卫生业务监督、基本药物使用和财务监管等要求。
60岁以上老年人和慢病管理对象等重点人群的电子健康档案协议建档率,农村达到80%、城市达到95%,其他人群达到70%以上。全省所有三级医院和60%以上二级医院使用符合规范的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并通过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连接,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交换。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继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干部保健管理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基本药物监管系统、疾病防控信息系统、120调度与救治等信息系统。
第三阶段(2015年):优化提升,拓展应用。
全面完成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和省辖市级、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省内跨区域的业务协同以及省际协作,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多种形式的面向公众的服务。
基于各级卫生信息平台,全面推进我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监管与供应保障、卫生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信息化主管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省、市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核定必要的编制,承担信息化工作指导、监督和协调职能;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责任部门,有专人负责;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需要设立信息综合管理部门,配备专业人员。保证各级有机构管事、有人做事,工作有落实。要将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内容,定期开展检查、监督。
2、加强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和标准落实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我省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制定本地区具体发展规划,确定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根据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和经济条件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制定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首先要做好卫生信息资源的梳理,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系统建设业务需求,开展顶层设计。要做好已建系统、新建系统以及数据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做到统筹安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要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和专业领域已有的规范和标准。
3、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统筹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要把卫生信息化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予以保证。积极探索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运营模式的创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通过项目合作、科技专项、增值服务等多种方式,拓宽渠道,筹措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审批、绩效评估以及项目总监制度,加强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对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跨部门、跨业务领域应用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要组织进行定期、定向评估,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和发展水平测评,以保证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
4、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制定鼓励和扶持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适宜政策,特别是吸引人才、鼓励创新的政策。建立人才引进、培养、任用和晋升的良性机制,对从事信息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内部分配政策上实行一定的激励。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一支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开展面向全员特别是针对领导干部、管理骨干的信息化培训,增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的意识。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要进行表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各方共同参与本地区、本单位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多方共赢。
第五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桥头中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旗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推动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现就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部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信息基础设施均衡建设为基础,以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为核心,以信息化应用推广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推动我校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我校现代化进程。
二、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近几年,我校建有校园网并光纤接入互联网络,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近几年我校通过参加“国培计划”和“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培训项目,坚持以考促培,以培促用,圆满完成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与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部署任务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仍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我校信息化设备绝大部分是由国家和省项目装备的,有限的装备数量,很难满足我校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到现在为止,大部分设备已趋于老化。学校没有信息化的专项经费,无法保证教育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系统软件升级,以及设备更新等需求。
2.信息化教育队伍技术水平有待加强
我校信息技术教师流失严重,现在的教师基本是经过短期的培训转行过来的,学校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对教育信息化提供的技术服务和推广的能力较弱,难以承担起我校信息化建设任务。
三、总体目标
到2017年,完成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总体部署中提出的任务,改善我校教育资源配置薄弱的现状,实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基本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一定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四、阶段目标
到2015年底,完成班级配备有多媒体互动教学平台,全校教师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实名注册,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到2016年底,全校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完成校园网站建设任务,做到专人管理。
五、工作任务
1.建设、完善我校校园内部网络。学校教室、教师办公室具备网络接入条件。
2.建设具备上网备课条件的电子备课室,教师具备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
3.成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配齐人员,落实责任,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各项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
4.加强我校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基本知识,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提高网络管理维护及网站建设能力水平。
5.鼓励本校教师利用宽带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和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的各级教师培训制度。
6.建立本校信息网站,设置专人管理,打造具有我校特设的区域网络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