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国际管理会计论述题
《国际管理会计》考查参考题目(A)
一、试阐述国际管理会计的概念、理论框架,内容及范围。
二、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适应跨国经营的环境和条件是什么?跨国公司管理会计应该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框架?为什么?
三、试阐述跨国经营企业业绩评价的特点、内容与方法?
四、试阐述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特点、内容及方法?
五、从“资本与劳动结合”或者“智力与财富”合作的视角讨论:知识是否就是力量?知识为何没有力量?从知识到力量的转化机制对研究人力资本管理会计有何重要意义?
六、如果企业实施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构想,那么,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如“债权转股权”、“配股”等行为的“利润效应”会如何呢?
七、试阐述中国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与特色。
八、你是否赞成“企业管理以财务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为中心”的观点?请全面阐述你的理由。
九、中西方管理会计比较(研究)。
十、针对国际管理会计的内容,自选一个相关“案例”,做出恰当与必要的分析,给出相应的结论。
说明:
考生可以上述某一问题作为考题,自拟题目,写出一篇总结、报告或论文。文章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分析合理、资料翔实;不能照抄照搬,要有自己的观点与思考。篇幅一般应不少于5000字。
2010.6.1.
第二篇:成本与管理会计论述题
论述题一:王一军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和他的许多同行一样,他一直认为,会计应该把费用分摊得更准确些,越精确越好,针对这一看法,请思考
1.这一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是否存在精确的分摊技术?
3.如果不存在精确的分摊技术,为什么还要进行分摊?费用分摊的重要性体现在那
些地方?
4.如果费用分摊技术达不到100%的精确,而不精确的分摊又有一些负面影响的话,此时,企业可不可以不进行分摊?
1、费用分摊的定义:费用分摊是指将各部门、各产品之间的共同费用进行分摊,便
于各生产成本的科学计算。
2、费用分摊的原因在于:
1)现代化生产导致共同费用的出现,而高科技进一步提高了共同费用的比例,共同费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2)从科斯关于企业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既然企业仍然能节约交易成本,共同费用就不可避免。
3、费用分摊的基本程序:1)确定成本对象; 2)归集共同费用; 3)选择分摊标准;4)将共同费用分摊到成本对象中去;5)归集——分摊——再归集——再分摊,直到最终成本计算出来。
4、在理论上,费用分摊可能存在一个最佳标准。有一些共同费用的分摊标准比较明确,如水电费按实际耗用量分摊;但是,更多的共同费用没有明确的分摊标准,因为共同往往就意味着没有标准,如品牌广告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摊,到底是按销量分摊更科学,还是按价格或市场份额进行分摊更科学。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费用分摊类似于内部税收,它是政策导向的,不同标准可能会有不同的后果,如按人员为标准可能会促使某些部门尽量少雇佣人员,此外,还可以按实际耗用量为标准、按比例为标准、按协商标准等。因此,没有绝对完美的分摊标准
5、费用分摊的基本原则
(1)费用分摊与持续的成本降低:费用分摊应当能够促进内部形成持续的成本降低机制。例如,在水电费分摊中,如果辅助部门用电、用水“ 免费”,可能的后果会是什么?此时,为了降低成本,应当采取那些措施呢?
(2)费用分摊应当能促进企业内部的合作:此时,要注意隔离成本分配与非隔离成本分配的问题。隔离成本分配可以使各部门各司其职,适用于各部门之间关系不紧密的情况,但是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合作;非隔离成本分配会使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它鼓励必要的合作与相互监督,但是,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新的大锅饭。
6、关于费用分摊的讨论:高科技下成本比例的特点表现为:非生产部门不断增加、间接费用大幅度上升、需要分摊的费用种类增多、日益增长的研发支出等。在成本核算上,有些费用可以不分配,但会影响到产品定价策略,如日益增长的营销支出、重组支出、并购准备等。费用分摊的分配标准至关重要,选择不好的话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此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1)尽可能变间接为直接,如采用作业成本法等;2)控制日益增长的间接费,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外包和战略重组等。
论述题二,揭开PM公司产品线成本面纱
(1)PM公司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困境?相关的成本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有何作用?
作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到优化结构,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渐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未来成本,等等。在企业成本管理中,重视和加强对这些管理决策成本落畴的研究分析,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因此成本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越发突出和重要。
(2)以PM公司的素材为例,从企业战略定位和产品盈利能力诊断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差异?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1)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它强调的是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直接、间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
(2)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2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可视为一种相对准确(relative accu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把产品的成本视为靶心,作业成本法虽然不能每次都击中这靶心,但是却能始终如一地击中靶的外环和中环。
(3)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而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作业成本法下的质量管理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Control,简称TQC),要求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把好自我生产关口,实现自我质量监督,发现废次品,立刻在本生产工序中纠正。
(4)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5)适用条件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单
一、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对较小,且其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实上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不满意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
结论: 作业成本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相比较,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融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能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然而,作业成本法并不满足管理对成本信息需要的万灵妙药,与现行方法相似,它的价值也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需要牢记的是:作业成本法提供仍然是历史成本信息,仅间接地与管理决策相关,所以要想发挥决策方面的作用必须要有附加条件。此外,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方法在产品成本计算上的主观分配,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也就是说,由于作业成本法的基础资料未分配任意性的影响,另外,就作业成本法的最核心内容成本归集库和成本动因的选择而言,作业成本法也无法做到完美无缺。综上所述,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运用到实务操作中不一定可以完全避免一些成本共性问题,以致不可避免地带有人为分配的色彩,这是作业成本法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之处。
三、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1、成本计算对象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都是以企业最终产出的各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 则不仅关注产品成本, 而且更多关注产品成本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的全过程。因而, 它的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 不但把最终产出的各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而且把资源、作业、作业中心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2、对费用经济内容的认识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 产品成本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相关的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 并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设置成本项目, 对于组织、管理生产的费用均作为期间费用来处理。作业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是指完全成本, 包括与生产产品相关的、合理的、有效的费用, 并按照作业类别设置成本项目。这种方法只强调费用的合理性、有效性, 而不论费用是否与生产产品有直接关联, 因此, 与产品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合理、有效的费用(如: 采购人员工资、广告费、质量检验费、物料搬运费等), 也要计入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 也存在期间费用, 只不过, 此时的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 即所有作业中心的无效耗费资源价值和非增值作业耗费资源价值。
3、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是: 企业所产的产品按照其耗费的生产时间或按照其产量线性地消耗各项间接费用。因此, 间接费用可以以一定的标准平均地分摊到各种产品的成本中。这种方法, 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 只能算是一种近似的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 成本驱动因素论0。这种理论认为, 企业的产品成本和价值并不是孤立产生的, 产品成本的形成是与各种资源的消耗密切相关的, 因此, 分配间接费用应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 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 使成本核算深入到资源、作业层次, 它从资源的消耗入手, 以多种资源动因(即资源成本的分配标准, 本文后一部分予以解释)为标准按作业中心收集成本, 并把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不同的作业动因(即作业成本的分配标准, 本文后一部分予以解释)分配到各种产品中。作业成本法通过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进行间接费用分配, 使费用分配、成本计算特别使比重日趋增长的固定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化的过程明细化, 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 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比重缩减到最低限度, 从而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4、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只采用较为单一的标准(如: 机器工时、生产工时)将间接费用直接分配、计入各种产品的成本中, 这就无法正确反映在生产过程中, 不同产品、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产生的不同影响。因此,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一种大一统的分配方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 作业成本法采用的是比较合理的多标准、多步骤的分配方法。该方法的分配原理是: 资源耗用量与最终产品没有直接关系, 它与各作业中心的消耗情况有着直接关系, 各作业中心决定着各项资源的耗用量的高低, 这种资源消耗量与各作业中心间的关系称为资源动因。而各作业中心成本的高低与其产出产品直接相关, 各种产品又决定着各作业中心成本的多少, 这种各作业中心成本与各种产品成本间的关系称为作业动因。资源动因反映了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费情况, 是将各项资源成本分配到各作业中心的标准;作业动因反映了产品对作业的消耗情况, 是将各作业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的标准。作业成本法下, 首先, 依据资源动因, 把各项资源成本按多种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作业中心, 并汇集各作业中心消耗的各种资源, 计算出各作业中心的成本。然后, 再依据作业动因, 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自的作业动因分配给各种产品, 汇总、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归根到底, 它是多次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 是对不同的资源采用不同的资源动因、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因此,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成本信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讲, 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 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 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 以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提高。
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会计的国际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将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资本市场将更加国际化。为适应经济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会计的国际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某一个国家由于参与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市场等方面的要求而把本国会计惯例向国际会计惯例看齐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要求、目标和活动过程,是各国会计惯例通过沟通、协调的一种结果。
(一)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1)当今日益扩大和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国家和企业都不能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得以繁荣,各国在全球性的资源配置、筹资、生产、投资、贸易、潜在能力等经济和政治网络中的相互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众多跨国公司要从世界范围内的最优资源配置模式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必须以某种方式越过各国现存的会计差别。
(2)国际贸易发展要求会计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活动日益增加。在经济、贸易谈判过程中,必然要对对方的财务状况作充分了解,而不同的会计语言是妨碍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会计国际化势在必行。
(3)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加强要求会计国际化。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与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国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这都要求在管理方面应有基本一致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程序,以适应投资者决策的需要。
(4)会计国际化是各国经济利益协调的需要。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政府在境外所得的税收征管中,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政府、子公司所在国政府和母子公司间的经济利益协调中,以及国内企业在进行国际经贸活动中,都要求会计实务的统一和会计信息的可比。
(5)会计职业国际化也要求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随着日益多元化、全球化的国际经贸活动和国
际资本流动,众多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成立,为降低跨国服务的成本,减少各种可能的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业务水平,促进会计人才的国际流动,缩小各国会计差异或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体系都是很有利的。
(二)会计国际化的内容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修正和完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和采用国际通用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信息能在国际范围内比较和使用;其二,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应充分借鉴和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管理方法,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也应保持我国会计的特色。我国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会计应在努力实现国际化的同时,还应体现我国特色。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现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任何一个国有资本(即公有资本)的经营者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适应这一要求,我国会计一方面要在强化核算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要在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充分满足国家检查国有资本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考核国有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涉及到会计协调,也涉及到与别国经济利益的协调。我国会计国际化可以分“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三步走。沟通是协调的基础,只有彼此通过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在一定基础之上达成共识才能达到协调。会计协调主要是制定会计准则和主管会计事务的财政部门、国际性的会计组织或机构、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会计组织,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用性为目标,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进行会计信息与事务处理。规范与统一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一致的规则进行各项会计活动,也是会计发展的大方向。
二、会计发展新领域———网络会计
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使企业同外部能快速有效地实现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而根植于Internet 之上的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又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流与互享。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使用的信息网络时代,也产生了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的出现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并正引起整个社会组织结构及其制度安排的深刻变革。网络会计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网络环境和网络经济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一)网络会计发展的必然性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会计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Internet/ Intranet 的普及,在新环境下,计算机用户采用标准的接口技术克服异种设备和千差万别的软件障碍,采ODBC 数据技术互联,达到会计数据共享, 采用开放的数据库前端开发工具(如:SYBASE 公PB ,ORACLE 公司的Developer/2000),能透明访问各种数据源,它通过提供本地驱动程序直接与程大型数据通信,通过加入浏览器和Web 服务器,能使分布式计算体系扩展到N 个层次。些技术的应用与展势必会推动网络会计的发展。21 事项基础会计理论研究为网络会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事项基础会计在确认会计目标、计量经济活动,以及提供会计信息方面与现行会计有所不同。它认为会计目标是为各种信息用户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事项信息,而把事项信息运用到决策过程中去是信息用户自己的事情。所谓事项(events)是指会计主体的各种经济活动,它与信息用户的决策相关。事项基础会计克服了现行会计货币计量单一的缺陷,除了货币计量以外,还采用其它的计量方法描述经济活动的多方面事项信息。事项信息不会因确认、计量、分配等造成的确认错误、计量不实、有意歪曲和重要决策信息缺失等问题而降低决策科学性。
(3)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是网络会计发展的外部动因
财务报告是会计流程的最后一环,也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将
更趋多元化,投资渠道更趋多样化,并将出现更为广泛的产权国际流动,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客户、供应商、雇员、税务机关、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将对企业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外部信息使用者与企业管理者总存在信息不对称,而拉平这种会计信息不对称,解决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便成了网络会计发展的重要动力。技术的发展、事项基础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三者共同作用(参见图1),推动了网络
会计的发展。
(二)网络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地结合于一体.从信息管理方面来讲,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新的会计信息循环。这种会计信息循环即提供了对外财务报告,又更多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有关预测、决策和评价的信息。这些信息反过来又有助于对各信息源(如财务、销售等部门)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与改善。21 网络会计报告内容将向多元化发展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告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会计报告内容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报告的内容不仅要报告现行报告的多种信息,还应报告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等智力资本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公允价值信息、分部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等。
网络会计报告方式将向实时化、多样化、交互式发展
由于Internet/ Intranet 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手工系统中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能以实时方式完成,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可随机产生,实时提供财务报告。企业内、外部人员可以动态得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随着数据库技术、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未来财务报告可以是形式多样的报告。多样化报告仍以报表、文字信息为主,辅之以图形、图像、声音等更生动的形式,从各个角度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报告公司可在网上公布其所能提供的各种会计报告与信息,信息使用者则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依据选择快速生多种定义的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也可以主动地提供信息需求,报告公司可针对信息需求进行分析,改进其提供的财务报告。这样财务报告提供者与财务报告使用者交互联系,不断完善财务报告,使其更符合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网络会计的整体框架
网络会计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财务部门通过企业内部网与生
产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等进行通信从而达到信息共享。在企业外部,则通过Internet 与银行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其它厂商等进行通信以求资源共享。
三、会计学将向综合化、细分化、边缘化发展.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内容,使会计学呈现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会计学的综合化主要是:1)全部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2)对一类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分支会计学科中性质相近的学科作为一类进行研究,如对会计基础学科、会计部门学科等进行研究。3)对会计学科比较的综合,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几门会计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会计原理的比较研究等。会计学向细分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内容。会计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某些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这种专门性会计分支学科的发展,主要是会计学中基本学科的细化,如对某方面进行专门核算的需求,而形成的《质量会计》《租赁会计》《破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社会保险会计》《税务会计》《不确定性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各种部门会计;如对某方面进行专门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决策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经济责任会计》和《控制会计》等。
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
进入21 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可
能。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促进了会计科学的融合发展。会计科学的融合即会计学的边缘化,是将其它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会计学的过程。一是会计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会计学科将某种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会计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变化,如《计算机会计学》《会计数学》等。二是会计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会计学科将某种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会计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变化,如《会计哲学》
做大做强,做强做大
追求和扩展市场份额曾经是企业经营战略和营销的经典模式。基于这一思维,许多人片面认为顾客就是上帝,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利润便会滚滚而来。其实,这种认识很片面。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市场份额是取得利润或价值的原动力,较大的市场份额会带来较大的利润或价值。从通常的意义上看,的确如此。因为市场份额达到某个规模的时候,便会产生规模经济,利润或价值也会高于同行业竞争对手。为此,许多企业孜孜以求地扩展市场份额,强调留住顾客,希望一直保有回头顾客。比如,顾客购物时赠送一定的购物券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发明。这个办法要比价格打折高明许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状态下,顾客享受打折之后,下次也许不会再光顾,属于一锤子买卖。然而一旦购物券在手,顾客就是不想回头也要回头了。如此,市场份额也就没有问题。
企业理财学认为,企业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或价值最大化。而市场营销学则认为企业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在实践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一般注重利润或价值,而市场营销人员一般注重市场份额,并因此而产生一些矛盾。毕竟,市场份额与利润或价值并非总是一致的。市场份额只是企业实现利润或价值的前提或手段,而不是利润或价值本身。利润或价值是企业的目的,市场份额只是手段。企业没有市场份额肯定没有利润或价值,但有了市场份额是否就意味着利润或价值滚滚而来呢?
任何企业想要获取长远的、出色的财务绩效,就必须创造出受顾客青睐的产品或服务。因此,顾客满意相当重要。只有满足了顾客的需求,才能招揽、获得新顾客,留住老顾客,从而扩展市场份额。企业要扩展市场份额并不难。只要企业生产的是合格品,不计任何代价,以低廉的价格,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甚至将产品无偿或半送半卖地提供给顾客,顾客自然很满意,市场份额肯定很大。君不见,在公共场合一旦出现免费赠送或品尝,便场面火爆的情景吗?然而,市场份额与利润或价值的这种线性关系(即市场份额越大,利润或价值越大)相当脆弱。可以说,这样的市场份额越大,企业死得越快。在20世纪80年代,IBM、通用和柯达等世界顶尖企业,其市场份额都曾经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但巨大的市场份额并没有给这些企业带来令人兴奋的利润,相反,其利润开始下降。因此,盲目地扩展、片面地追求市场份额,很可能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为了破除这种对市场份额的迷思,我们必须关注“顾客给企业带来利润率”这个指标。因为市场份额只是实现财务目标的基础,而不是财务目标本身。庞大的市场份额未必能给企业创造价值或带来利润。只有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顾客所构造的市场份额,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或带来利润。否则,市场份额越大,企业可能亏得越多。“顾客给企业带来利润率”这个指标既是检验市场份额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又是连接企业理财学与市场营销学的桥梁,更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与市场营销人员沟通、对话的基础。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有价值的市场份额增长,企业也不能盲目乐观。企业必须考虑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增长。假设有A、B两家公司,如果单独考察A公司的市场份额,发现其市场份额逐年增长,的确令人振奋。但如果进一步联系其竞争对手B公司的市场份额增长,便可能发现A公司的增长幅度远不如B公司,这就说明A公司的竞争地位面临重大挑战。显然,单独对企业市场份额进行评价,很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自我封闭状态,错失重塑企业竞争力的机会,使企业在“快乐之中死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顾客需求日益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产品更新换代更加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环境更加难以把握。由此,企业经营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求得自身生存发展的经营理念,开始成为企业一切经营战略的核心思想;“有价值顾客”的理念全面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之中。由此,我想起了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顾客是上帝”这句话。笔者认为,“顾客是上帝”的观念可能误导企业。“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企业只能被动地、无条件地满足“上帝”的需要。然而,“上帝”的观念也会变化。有朝一日“上帝”的观念变了,不再需要企业的产品了,企业便会失去顾客,从而失去市场份额。
因此,在新的环境下,企业不能一味地停留在单纯满足顾客需求的层面上,企业必须摒弃“顾客是上帝”的旧观念,树立“顾客是朋友”的新观念。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积极引导顾客的消费倾向,使得顾客的消费倾向与企业核心能力一致。唯有如此,企业才能拥有永久的有价值的顾客。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价值或利润源于有价值的顾客及其形成的市场份额。对于没有价值的顾客,则用不着“最大限度”地使其满意。所以,企业一定要消除片面追求市场份额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开发有价值的高端顾客的新认识。这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也是颇有启迪作用的。
第三篇:国际企业管理论述题答案
15、论述国际企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国际企业文化=======,是指受民族文化、社区文化等文化系统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自然地理等诸种因素影响,在国际企业经营过程中呈现出的员工群体的心理水平状态与管理行为习惯的总和。国际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国际企业文化具有哲学层次的指导意义,是国际企业行为的逻辑起点(2)国际企业文化是国际企业全部行为的综合反映,并具有自我扩展和自我深化的系统特征。(3)国际企业文化是深层内化形态与表象外化形态的高度统一。
16、论述国际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1)民族性。这是国际企业文化的首要特征。(2)传统性。传统性是指国际企业文化中属于历史的、过去的、稳定长存的、流传至今并仍在起作用的文化要素。(3)渗透性。国际企业文化的发展,既是一种普遍性的进化过程,又是各国国际企业文化特殊性的相互渗透过程。(4)地域性。国际企业文化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国家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而且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国际企业间也显示出文化的区别。国际企业文化的地域性更多的是由社区文化造成的。所谓社区文化,======就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内,居民群体所表现的共同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5)变革性。随着国际企业外部各种影响因素的变迁,各种国际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与渗透,各种社会心理、观念、意识的衍化,国际企业文化必然在质与量上被注入新的内容。(6)潜意识性。国际企业文化并不是作为一件明确的原则从国际企业外部规范人们的管理行为,而是一种处在混沌状态中的不确定、不定形的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企业中群体的行为。(7)落差性。所谓落差性,是指国际企业文化体系之间发展水平的先进与落后。衡量国际企业文化的优劣,主要标志有两点:一是看国际企业员工群体的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二是看它对国际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无良好的推动作用。
17、论述霍夫史蒂德模型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霍夫史蒂德模型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权力化程度。高权力化程度的国家组织采用体现强烈的等级关系的管理体制和程序;从事管理工作的理想人选来自社会上层和毕业于名牌大学;采用X理论的管理风格;决策是集权化的。
(二)不确定性规避。高不确定性规避国家的企业文化具有可以使组织和雇员依赖的、可预期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对新加入者的选择主要依据他们适应组织并忠诚于组织的潜力;不喜欢冒险,在决策方面保守。与此相对,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的组织,规章制度很少,员工的自主权较大、灵活性更大,更有可能产生创新。然而,不确定性规避程度的高低与成功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的组织倾向于从其喜爱的群体中选拔经理,晋升主要是依据资历和年龄,赞成集体决策。个人主义文化信念是,公开竞争会使最优秀的人得到工作。
(四)男性主义。在高男性主义文化的社会,工作有明确的性别区分,在工作上得到认可被认为是主要的激励因素,管理人员行动果断,避免被看似女性化,在战略决策上更强调业绩和增长。相对而言,在低男性主义文化的国家,工作并不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五)长期取向。高长期取向文化的组织,在雇佣决策中更重要的是雇员对组织的长期承诺,雇员也更注重工作保障,并且领导者致力于发展社会义务,组织决策中重视综合分析。相比之下,短期取向文化的组织更注重于雇员直接应用的技能,领导采用以工资和快速晋升为主的短期奖励,决策方法上注重逻辑分析。长期取向文化与短期取向文化之间的区别在公司战略决策中的设定目标方面表现得很明显,前者将增长和长期回报放在优先的位置;后者更期望的是直接的财务收益。
18试述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1)投资战略。从投资的区位战略看,我国的投资重点放在亚太地区及发展中国家,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对发达国家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从投资的行业战略看,应主要放在加工制造、资源开发、贸易、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并积极发展向高技术领域的投资。(2)筹资战略。从当前看,跨国经营所需资金的筹集渠道主要有国际股票和债务市场、国际融资机制、跨国公司内部资金调度系统及东道国金融市场。(3)市场进入战略。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应以股权式合资形式为主,辅之以独资企业。非股权安排是当今跨国经营企业进入市场的变通战略,即通过合同方式,参与东道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
形式。(4)技术战略。制定正确的技术战略,不仅可以尽快收回技术投资,延长技术效益的寿命期,而且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带动设备、产品的出口,绕过贸易壁垒,以技术换取市场。
19、试论国际企业管理人员的来源渠道及其利弊。
答: 1)从母公司派驻外人员。又母公司派出驻外人员到子公司工作,这在公司在国外开设分公司的初期非常重要,也是最理想的,因为他们对母公司的意图和兴趣都很了解,而从东道国或从第三国中选择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如果所有驻外公司都从母公司派出也有困难,一方面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才,尤其是母公司在国外发展了许多子公司或分公司,更满足不了这一需求;另一方面,全部从本国公司派,花费开销非常大,而且他们往往会盲目地将本国的管理方法搬到子公司去实践。2)从东道国招聘人员。好处:①人事成本低。当地人对本国的市场状况、商业习惯、消费习惯等经营环境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们没有语言障碍,又谙熟本国的经营之道,因此,可以为企业节省大笔的培训费用。此外,维持他们正常工作及家庭生活的费用支出也较低,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②聘用当地人担任子公司经理,有利于子公司同当地顾客、雇员、政府机构、工会组织等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子公司在东道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③选择当地人出任海外子公司经理,一般任期都比较长,可以避免子公司经理人员的频繁更换,从而保证子公司经营政策的连续性;④利用当地人管理海外子公司,为当地管理人员提供了晋升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从而可以增强他们对公司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⑤从东道国招聘人员可以使国际企业在东道国敏感的政治形势中,以一种不太引人注目的形象存在,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东道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国有化政策的压力。不足之处:如当地的经理人员往往很难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起桥梁作用。他们已习惯于自己本国的工作方法,有时难以适应总公司的要求。3)从第三国选择人员。随着国际化经营程度的提高,企业逐渐向全球经营战略转移,经营活动的国界限制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人才市场为企业选择这种经营人员打开了方便之门。全球性跨国经营人员在国际经营知识、经验、谈判技巧等方面各具特长,他们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所提供的各种有利时机和条件,为其所服务的公司从事投资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等各种类型的国际化经营活动,经营绩效大多都比较喜人。这种类型的经营人员是企业国际化经营人员选择和培养的最高标准,是实行全球大市场战略的基本保证。不足之处:这种类型经营人员的人工成本较高,流动性大,总公司控制其经营行为的难度也较大,是大多数跨国公司国外经营人员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小企业基本上无力聘用。
20.简述国际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的主要类型及各自适用的条件。答:1)出口阶段的组织结构,适用于企业在进行间接出口时① 有出口分部的职能组织结构(出口量小)② 有出口部的分部职能组织结构(出口量大)2)自主子公司结构(母女结构),适用于母企业规模不大、海外子公司数目较少且分布在邻近国家的情形。3)国际事业部结构,适用于从事多国性生产经营不久、产品标准化、技术稳定、地区分布不广的中、小型国际企业。4)全球性组织结构① 全球性职能型组织结构。适用条件:经营产品的种类不多,且多为标准化产品,市场需求量较稳定的企业;需要以全球为基础由各个阶段构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紧密协调和控制的企业;许多产品的原材料需从世界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进行跨国转移的企业。② 全球性区域型组织结构。适用条件:企业经营产品种类有限;产品的生产技术成熟、销售稳定,同时,产品的制造技术、销售手段较相似;产品在某些方面出现较强的地区差异化。③ 全球性产品型组织结构。适用条件:经营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与产品线众多且制造技术较为复杂的企业;跨国运送障碍多,运输成本高的企业;宜在东道国就地制造、就地销售的企业;各种产品较少采用相同的销售渠道,且需充分的售后服务的企业;需要将产品设计、制造、行销统一起来的企业。④ 全球性混合型组织结构。适用条件:公司规模庞大、经营产品种类多且经营地域宽广;公司成长快、兼并或新建了分布不同于国家或经营不同产品的企业。⑤ 全球性矩阵型组织结构。适用条件:公司产品种类繁多,地区分布甚广;公司海外业务的开展,要求公司的产品部、区域部、职能部等要同时作出反应;公司最高决策者的协调能力强,公司内部有完善的、效率高的管理网络;公司有基础允许资源在多重部门中共享。
第四篇:会计电算化简答和论述题
1记账特点1记账只是一个“记账”功能按键,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相关账薄的登记2同时登记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3各种会计账薄的数据都来源于记账凭证数据,记账只是“数据搬家”,不产生新的会计核算数据
2会计核算软件和手工核算的相同点与区别相同点1目标一致2遵守共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3遵守共同的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4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大体一致。区别1会计核算工具不同2会计信息载体不同3记账规则不完全相同4账务处理流程类型存在差别5内部控制方向不同
3影响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及防范措施。(1)系统故障风险(2)内部人员道德风险(3)系统关联方道德风险(4)社会道德风险(5)计算机病毒等 防范方法:1学习国家关于计算机安全的相关法律2掌握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病毒防范技术)3建立健全的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4加强病毒的防范。
1、什么是系统初始化,内容?系统初始化及日常的账务处理内容 指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初次使用时,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参数设置的过程,他通常包括:设置部门档案,设置供应商档案,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各辅助核算项目,设置外币币种及汇率,设置凭证类别,期初余额录入及试算平衡。账务系统的日常处理就是凭证的处理.它是指利用会计核算软件完成凭证的录入,审核,修改,查询,记账工作
2、会计核算软件日常处理业务内容 主要包括填制凭证、审核凭证、记账,查询和打印输出各 种凭证和账簿
3、利用电算化系统,编制会计报表的流程是 新表登记、报表格式定义、报表公式定义、报表数据处理等.4、简述会计电算化核算的基本流程编制记账凭证、凭证审核、记账、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
5、计算机的主要性能特点(1)运算速度快(2)计算精度高(3)存储容量大(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5)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能力
10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1模拟手工记账的探索起步阶段2与企业其他业务相结合的推广发展阶段3为适应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发展要求引入会计专业判断的渗透融合阶段4与内部控制相结合从而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阶段。
11.应整理手工会计业务数据做的事情(1)重新核对各项凭证和账簿,做到账证、账账、账实相符(2)整理各账户余额(3)清理往来账户和银行账户
12、一般会计核算软件主要包括。账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销售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
13、财务处理、工资核算软件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工资核算模块以职工个人的工资原始数据为基础,完成职工应发,实发工资的计算,工资费用的汇总和分配,计算个人所得税,查询,统计和打印各种工资表,自动编制工资费用分配转账凭证并将其传递给账务处理功能模块 12.账务处理模块的处理的功能 记账,算账,结账,账簿查询,数据管理
14、财政部门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任务?1制定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对会计核算软件及生成的会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情况实施监督2促进个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工作水平3组织开展电算化人才培训
15、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内容及保存要求?档案包括:存储在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输出的纸质会计档案;系统开发资料和会计软件系统也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对电算化档案的保管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尘等工作,重要的会计档案准备双份,分不同地方保管;磁性介质档案要定期检查定期复制;对会计的全套文档资料以及会计软件程序,保管截止期是该软件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后五年.16、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有?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个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以保证电算化会计工作的顺利展开.17、凭证的分类方式及限制类型有哪些?(1)记账凭证(2)收款/付款/转账凭证(3)现金/银行/转账凭证(4)现金收款/现金付款/银行收款/银行付款/转账凭证(5)自定义凭证 凭证的限制类型包括:借方必有、贷方必有、凭证必无、凭证必有、无限制。
18、计算机系统由哪两大部分组成、各包括哪些内容?
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是各种原件,部件和设备的总称,他们一般是有形的物体实体,也称硬件设备.主要有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组成.软件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程序和相关文档.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21、以手工代替电算化的基本要求1企业应配备合适的会计软件,并且计算机与手工进行会计核算双轨运行三个月以上2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该配有专用的或主要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或计算机终端3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需要配有与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专职人员4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22、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应设置岗位,各职责是?会计基本岗位:会计主任 出纳 会计核算岗位 稽核 会计档案管理。电算化会计岗位: 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会计档案保管 电算主管的责任:负责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督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达到合法,安全,可靠,可审计的要求.协调各类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制定岗位考核制度,负责人员考评,提出任免意见.负责计算机输出帐表,凭证的数据正确性和及时性检查工作.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提出单位会计工作的改进意见。电算维护岗位的职责(1)定期检查电算化系统的软件、硬件运行情况2应及时排除电算化系统运行中出现的软件或硬件故障3负责电算化系统升级换版4会计电算化系统人员变动或会计科目调整时,负责电算化系统的维护5会计软件不能满足单位需要时,与本单位软件开发人员或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商联系,进行软件功能的改进
23、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快核算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初始阶段,主要运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核算,完成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电算化,填制会计凭证电算化,登记会计账簿电算化,成本核算电算化,编制会计报表电算化等.24、设置会计科目通常包括科目编码,科目名称,科目类型(科目余额方向),辅助核算,外币核算,数量核算等.25、报表的初始化及日常使用包括:新建报表,定义报表格式,设置报表参数,定义报表取数共识和定义表内及表间的勾稽关系。报表的日常使用:报表编制,报表汇总,报表查询,报表打印.28、会计凭证分内容?凭证头包括: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凭证日期,附件张数。凭证正文包括:摘要,科目,方向及金额,辅助信息.29、通用会计核算软件优点?通用性强,质量高,需要初始化处理,功能全面,系统维护工作量小,维护有保障,成本低,见效快。不足之处:核算软件越通用,系统初始化的工作越大;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占用和浪费就越严重,用户的某些特殊要求难以得到满足.30、广义电算化包括1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2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3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及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4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32、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1.机器语言,是最低级的语言,由二进制码组成,最早期的程序员通过在纸带上打点来写程序2.汇编语言,用助记符和地址符代替了二进制码,更易于编写3.高级语言,相对于汇编语言又上升了一步,更接近于自然语言
33、简述计算机系统软件及网络功能1.操作系统
2.语言处理系统
3.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有资源共享、信息传递、分布处理。
36、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主要有哪些?(1不用非原始软盘或其他介质引导机器,对系统等原始盘实行写保护(2不随便使用外来软盘或其他介质,对外来软盘或其他介质必须先检查后使用(3做好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备份发,并定期进行数据文件备份发,供系统恢复(4计算机系统要专机专用,要避免使用其他软件,如游戏软件,减少病毒感染机会5接收网上传送的数据要先检查后使用,接收邮件的计算机要与系统用计算机分开6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检查,对于联网的计算机应安装实时检测病毒软件,以防止病毒传入7如发现有计算机感染病毒,应立即将该台计算机从网上撤下,以防止病毒蔓延。
37哪些情况不能结账操作1检查本月业务是否全部记账,有未记账的凭证不能结账2月末结转必须全部生成并记账,否则本月不能结账3检查上月是否已结账,如果上月未结账,本月不能结账,4核对总账与明细账,总账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数据是否一致,不一致不能结账5损益类账户是否全部结转完毕,否则本月不能结账,6若与其他子系统连用,检查子系统是否结账;若没有则不能结账.7结账前要数据备份,结账后不得再录入本月凭证,并终止记账工作
38、会计电算化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1、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程度;
2、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挂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
3、推动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
4、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39提供的提示功能包括1正在输入的记账凭证编号是否与已输入的机内记账凭证编号重复2正在输入的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借贷科目双方金额不平衡,或没有输入金额时,应予以提示并拒绝执行3正在输入的记账凭证有借方科目而无贷方会计科目或者有贷方会计科目而无借方会计科目的应予以提示并拒绝执行.4正在输入的收款凭证借方科目不是”现金”或”银行存款”,付款凭证贷方科目不是”现金”或”银行存款”,应应予以提示并拒绝执行.40、选择通用软件时应注意 合法性,安全性正确性可扩充性,会计核算软件操作的方便性,售后服务的可靠性和软件公司的实力
41选购会计软件应注意所选软件的技术指标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售后服务的质量,是否在同类企业成功的运用了该软件
44、制度对会计电算化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45、编制记账凭证的方式(1)手工编制完成记账凭证后录入计算机(2)根据原始凭证直接在计算机上编制记账凭证。采用这种方式应当在记账前打印出会计凭证并由经办人签章(3)由账务处理模块以外的其他业务子系统生成会计凭证数据。采用这种方式应当在记账前打印出会计凭证并由经办人签章。
1简述账务处理模块中系统初始化及日常账务处理的主要内容?账务处理模块中系统初始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置操作员及权限,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辅助核算科目,设置外币币种及汇率,录入科目起初余额并试算平衡,设置凭证类别。日常账务处理的主要内容:录入记账凭证,凭证审核,记账凭证查询打印,凭证汇总,记账,账簿查询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感染性 隐蔽性 潜伏性 破坏性 触发性
4数据处理功能的基本要求1会计核算软件应当具有记账功能2会计核算软件应当提供按照规定的会计期间结账的功能3会计核算软件应当能够自动编制报表4会计核算软件应当提供的其他功能 如对账,加密,多种供选择的核算方法
5计算机的主要的性能指标 计算机速度,计算机字长,存储容量,存取周期,运算速度.6会计核算软件的演进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29系统管理员与账套主管的区别 系统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的总体控制和维护工作,可以管理该系统中所有的账套。以系统管理员身份注册进入,可以进行账套的建立、引入和输出,设置操作员和账套主管,设置和修改操作员的密码及其权限等。账套主管负责所选账套的维护工作。主要包括对所选账套进行修改、对账的管理(包括创建、清空、引入、输出以及各子系统的年末结转、所选账套的数据备份),以及该账套操作员权限的设置。
第五篇:会计电算化论述题答案
论述题:
1.企业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关系? 2.怎么理解财务业务一体化?
3.设计题:工资设置哪些项目?如何设置工资计算公式?如何设置增减项目?
4.设计题:一个行业的会计科目怎么设置?
5.基于财务业务一体化怎么设置会计岗位?思考为什么理想状态下财务业务一体化会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失业?
一、企业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关系?
答: 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最终实现全面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更重要的应该是企业管理与组织管理的延伸,它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会计的简称.它是一个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全过程.基于它本身的特点,与手工会计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高度数据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制作报告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它的使用,可以节约会计人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企业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关系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变的格外密切,正在改变着社会这一职业的传统,并且重新定义着社会会计工作,同时各种新思想和新技术出现也在改变着会计管理的内容和会计人员的工作.会计人员的工作正在由会计核算转向为企业管理提供更专业化,更有效的咨询服务,以及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通过会计电算化许多企业第一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管理且从中获益,企业也培养了一大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的人才.一是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重要组成部;二是企业信息化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三是会计电算化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企业信息化全面实现的保障.二、怎么理解财务业务一体化?
答:财务业务一体化由若干个有业务来往的经济部门(或单位)组成一个共同协作的组织,他们以缩减成本和分享收益为目的。通过优化内部流程、扩大相互间的互动,来分享一体化供应链的高效率和高精度。这种思想为供应链软件的研发变革奠定了基础。
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要求交易伙伴应用标准化的信息格式和通信网点,从而把供应链一体化提高到更具效率的水平。这样会消除货物的无效转移、多余的作业流程和超额的库存等相关的成本;同时还促进贸易伙伴间的积极协作,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配送商、批发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运输公司和零售商等。
这种对公司间的业务流程同步,准确,高效率的要求,促使协作(虚拟)组织之间,所有的交易伙伴犹如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供应链实体,他们相互协作、共享信息和资源,从而使产品流变得更加协调、效率更高。
三、设计题:工资设置哪些项目?如何设置工资计算公式?如何设置增减项目? 答:工资主要分三大部分,即“应发工资”、“工资扣除项目”和“实发工资”。并且建立三大部分之间的数学模型关系(“应发工资”合计)-(“工资扣除项目”合计)﹦(“实发工资”)。使用软件时候只根据经济实体的具体薪金规定要求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确定“应发工资”的细目, 如确定基本工资、奖金、计件工资、加班工资、最低工资、病假工资、事假工资、待岗工资、病退工资、医疗期工资、津贴补助等内容的约定;根据相关的国家政策以及员工应承担的义务确定“工资扣除项目”如设置国家规定的所得税,个人承担的保险,个别原因的工资扣除。即可
设置工资计算公式,在一般财务软件中按照下列顺序操作即可以完成。操作步骤为:
1、打开【工资管理】→【公式设置】,进入【工资公式设置】窗口;
2、单击选择【公式名称】下拉列表中的名称,然后单击【编辑】按钮;
3、双击【项目】列表下的【应发工资】字段,再单击运算符【=】;
4、双击【项目】列表下的【基本工资】字段,单击运算符【+】;
5、双击【项目】列表下的【奖金】字段,依次类推。在【计算方法】文本框显示出设置的工资计算公式:(应发工资=基本工资+奖金+……..)。设置扣除项与设置【应发工资】雷同。
设置增减项目用【工资项目设置】来完成该功能主要用于定义工资项目的名称、类型、宽度,可根据需要自由设置工资项目。如: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副食补贴、扣款合计等。1.在工资管理系统主界面中,单击[设置]下的[工资项目设置]选项,即进入“工资项目设置”界面;单击[增加],可设置工资项目;
2.新增工资项目需设置工资项目的项目名称、类型、长度、小数位数和工资增减项; 3.可单击界面上的向上箭头、向下箭头,调整工资项目排列顺序;
对应的在工资管理系统主界面中,单击[设置]下的[工资项目设置]选项,即进入“工资项目设置”界面;单击[减少],即可调减不需用的工资项目;
四、设计题:一个行业的会计科目怎么设置?
答:一个行业的会计科目设置;第一要 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其次要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第三要满足管理者的需要,第四要根据行业的不同,会计科目有所区别.
会计科目设置电算化是通过会计核算软件的初始化功能实现的。初始化功能是供软件开始正式投入使用时运用的功能,除了输入一级会计科目和明细会计科目名称及编码外,还要输入:会计核算所必须的期初数字及有关资料,包括年初数、累计发生额,往来款项、工资、固定资产、存货、成本费用、营业收入核算必需的期初数字;计算有关指标需要的各种公式;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等;定义自动转帐凭证;输入操作人员岗位分工情况,包括操作人员姓名、操作权限、操作密码等。具体操作时候:先编制该行业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在总账的页面
【会计科目】就可以设置会计科目,选择增加,录入科目编码,科目名称,就可以增加科目。
先增加二级,再增加三级。输入数据时候从明细科目录入。
五、基于财务业务一体化怎么设置会计岗位?思考为什么理想状态下财务业务一体化会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失业?
答:电算化会计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其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根据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开发的特点,结合会计工作的要求,划分会计电算化会计岗位。大中型企业和使用大规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电算化会计可设立如下岗位:第一,电算主管。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第二,软件操作。负责输入记帐凭证和原始平整等会计数据、输出记帐凭证、会计帐簿、报表和进行部分会计数据处理工作。第三,审核记帐。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记帐凭证和原始凭证等)进行审核。第四,电算维护。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第五,电算审查。负责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作弊。另外还根据情况设置数据分析、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软件开发等岗位。中小型单位和使用小规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情况,设立一些必要的电算化岗位,许多岗位可以由一个人担任。
理想状态下财务业务一体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核算效率,但是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进行过系统性培训、没有深刻理解会计核算体系内涵的人是没有办法完全掌握其操作的。必然会对会计人员进行结构性淘汰,这也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不进则退,已是不争的现实。所以说,即使电子化手段对会计电算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现阶段是不可能使会计专业消亡的。但仍有部分未掌握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员淡出了会计行业。也就是说:会计专业不会消失,会计专业人员队伍只会加强,而留在会计队伍的则只是掌握了会计电算化这门技能的会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