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部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卫生厅
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教高教〔2002〕208号2002年10月17日)
各市教育局、卫生局、有关高等学校:
现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转发给你们,并将我省的贯彻意见通知如下:
一、根据《若干意见》,今后我省将严格控制各类高等学校,尤其是没有医学教育基础的高等学校举办医学类、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各类高等学校(办学机构)增设医学类专业和非医学、医药类高等学校申办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省教育厅将会同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将考察结果报省高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审定,本科专业报教育部备案、审批。
二、根据《教育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2〕4号)的要求:职业技术学院和非医药卫生类高等专科学校原则上不得举办医学类专业。已经设立医学类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和非医药卫生类高等专科学校,应尽快调整专业设置。确需举办的,学校应和省教育厅报告专业建设情况,由省教育厅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评估。今后,各类高等学校增设医学类本、专科专业,均须报教育部审批。经批准的学校(专业点),卫生行政部门在有关职业资格考试认可学校(专业点)名单中予以登记。
三、2002年10月31日起,停止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的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招收医学类专业学历教育学员,在2002年10月31日前取得学籍的自学考试考生,完成学业的过渡期定为3年,即应在2005年12月31日前取得自学考试毕业证书。成人高等学校举办的医学类专业、相关医学类专业、药学类专业的学历教育以继续教育为主,学历教育只能招收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的人员。
四、2002年10月31日前取得学籍的医学类、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毕业后取得的学历可作为执业资格考试的报名依据。2002年10月31日前未能取得学籍的医学类专业“辅导班”中的非在职学员,学校要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第二篇:卫生部关于印发《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的通知
卫 生 部 人 事 部 文件
卫科教发[2000]477号
关于印发《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人事厅(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人事局,计划单列市卫生局、人事局,部直属单位,有关高等院校,有关学术团体:
1991年卫生部颁布的《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已基本建立,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已在全国普遍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规定》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全行业管理,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规定》的基础上,由卫生部、人事部共同制定了《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
卫生部人事部
二00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抄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机关各司局 卫生部办公厅 二OOO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印发
校对:敬蜀青 附件:
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适应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国家对卫生技术人员实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依据《教育法、《执业医师法》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应适应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三条 继续医学教育是继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继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四条 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完成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或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从事卫生技术工作的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技术人员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实行全行业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卫生和医学教育资源,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总体要求,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和领导。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是指导、协调和质量监控的组织。
第六条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卫生部、人事部的领导下,由卫生部、人事部、解放军总后卫生部、有关卫生厅(局)、人事厅(局),高等医学院校、学术团体和医疗卫生单位的领导及专家组成。委员会下设若干个学科组,聘请有关专家担任学科组成员。委员会的职能是:
1.研究全国继续医学教育的方针、政策,向卫生部、人事部提出建议; 2.研究和提出全国继续医学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 3.负责拟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评审标准,申报、认可办法和学分授予办法等;
4.负责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评审。评审结果作为卫生部批准和公布的依据;
5.组织选编、出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优秀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课件;
6.开展远程教育,推动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
7.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卫生部直属单位及相关单位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8.负责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的评审。评审结果作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和公布的依据。
第七条 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由卫生厅(局)、人事厅(局)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及专家组成。委员会下设若干个学科组。委员会的职能是:
1.拟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的规划和计划; 2.依据继续医学教育有关规定,拟订实施细则;
3.评审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审结果作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和公布的依据;
4.组织继续医学教育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课件的编写、出版和发行工作,开展远程教育;
5.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6.评审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评审结果作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和公布的依据。
第八条 地(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领导,负责贯彻落实省级继续医学教育的计划和要求,组织各项活动。
第九条 各单位要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卫生技术人员要积极主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并按照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规定,服从所在单位的安排,接受考核。在学习期间享受国家和本单位规定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后,有义务更好地为本单位服务。第十条 各级卫生、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各医疗卫生单位、高等医学院校和学术团体应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落实。
第三章 内容与形式
第十一条 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应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重点,注意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卫生技术人员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第十二条 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学等有关内容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第十三条继续医学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学习对象、学习条件、学习内容等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业务考察和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各地区、各单位应根据不同内容和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办法,开展以短期和业余学习为主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自学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应有明确的目标,制定自学计划,经考核认可授予学分。相应的自学管理办法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 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将认可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学科专业分类提前公布,供各地卫生技术人员选择参加。
第十六条 经审批认可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分为国家级和省级。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此类项目按《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试行办法》办理。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负责评审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此类项目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办理。
第十七条 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卫生技术人员应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选择参加与本人专业和岗位工作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第十八条 解放军总后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根据本系统和单位的具体情况及特点,在做好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同时,要积极面向社会,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第四章 考核、登记、评估
第十九条 要对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进行考核。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主办单位负责考核,卫生技术人员所在单位负责审核。考核、审核的具体办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人事行政部门共同制定。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卫生部直属单位考核、审核的具体办法由各单位制定。
第二十条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登记制度。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主办单位应对参加活动的卫生技术人员发放本单位签章的包括活动名称、编号、形式、日期、考核结果、学分类别、学分数等内容的登记证或学习证明。各单位应建立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对本单位卫生技术人员每年参加各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和获得的学分进行登记。
第二十一条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都应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分数不低于25学分。学分的授予和登记应严格执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
第二十四条 建立继续医学教育的评估制度。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定期对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第二十五条 对积极开展和跃踊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并且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经 费
第二十六条 继续医学教育所需的经费,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渠道筹集的办法解决。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将继续医学教育经费列入预算。各卫生单位应保证一定的继续医学教育费用,并通过其它途径筹集资金。继续医学教育经费要专款专用。卫生技术人员本人也应承担一定的费用。
第二十七条 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关于颁发义务教育等四个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财[1996]101号)的有关规定,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可收取合理学习费用,但不以盈利为目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护土(助产士)的继续教育暂依照《继续护理学教育试行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人事行政部门可参照本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1年卫生部发布的《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的解释权属卫生部。
第三篇: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成员名单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成员名单
主任委员:蒋作君卫生部副部长 副主任委员:祁国明卫生部科教司司长
王环增卫生部人事司司长
委员(秘书长):
委员:
孟群姚晓曦赵自林王羽刘新明高思华霍忠厚杨镜赵书贵潘学田张震康金大鹏张愈王天瑞陈志荣李兰娟姚志彬马玉章金连弘陈秋立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 卫生部办公厅主任 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司长 卫生部医政司司长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司长总后卫生部科训局局长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 天津市卫生局局长 山东省卫生厅厅长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 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广东省卫生厅厅长 宁夏自治区卫生厅厅长 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 福建省卫生厅副厅长 6
柯杨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姒建敏浙江大学副校长
汪建平中山大学副校长
石应康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院长
王忠诚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金哲方圻文历阳孟群解江林陆军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 卫生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
7办公室主任(兼)办公室副主任:
第四篇: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快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快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刘学政
锦州医学院 锦州,121001
摘要:通过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反思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明确医学人才培养新目标,提高开放式医学教育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要求的认识,思索与探讨面向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新模式,促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关键词:高等教育,医学,教学改革
Liberate Ideas, Dare to Create, Hasten The Step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Medicine
Liu Xuezheng Jin Zhou Medical College, Jin Zhou 121001
Abstract: By liberating ideas, renewing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reflecting on the defect of conventional patterns in medicine education, we can ascertain the new purpose of bringing up medical personnel and enhance the open education in medicine, which is the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medical personnel.By pondering and discussing the new pattern in medicine education that faces the 21st century, we can accelerate the reform in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eaching.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medicine, education reform
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更加明显,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审视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方向,查找传统医学教育办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思索与探讨面向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新模式是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是改革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关心医学教育、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摒弃一些陈旧思想和模糊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理清思路,开拓创新,加快医学教育的发展,构建适合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的新模式。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反思传统医学教育模式 1.1 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
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才能更新观念。不破除旧的思维方式,就无法真正地实现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就不能有效地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首先要破除封闭式思维,树立开放式思维。封闭式思维是指一种封闭和保守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处理 事情冲破不了狭隘经验的束缚,对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无所适从。思维狭隘和短视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坚持封闭的思维方式只能使我们在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背景下丧失更多的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被淘汰。因此我们的唯一选择是主动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我们要以解放思想推动高等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办学方式方法的改善。强化市场意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突出我们的办学特色。其次要破除被动思维,树立开拓性思维。被动思维是一种“等、靠、要”的思维方式,被动应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欲望,更不能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这种思维惰性的存在既贻误时机,又阻滞、压抑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把被动思维变为开拓性思维,发扬开拓精神,树立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要树立主动出击的意识,在办学思想、理念、模式、经验上,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医学教育资源,把办学的规模做大做强。第三要破除教条思维,树立实践第一的思维。教条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只有一个出发点,就是在“条条框框”里面转,而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其结果只能是使思维明显简单化、机械化,导致思维的单一性、直线性和不变性。我国高等教育正步入史无前例的大众化教育阶段,要办好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供我们照抄照搬。所以,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方面,都将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只有实践、也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后要破除两极思维,树立科学辩证思维。两极思维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把任何事物都分成互相对立、相互矛盾的两极,然后采用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它容易诱导人的思想走向极端。因此我们思考和分析问题时要吸取过去的教训,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高等医学教育扩招后面临的各种问题。既要看到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也要看到教育规模扩大后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1.2 更新观念,反思传统医学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药科技进步,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面临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社会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长的严峻挑战。新世纪的医学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需求?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指导,上世纪50年代学习原苏联模式,后又借鉴欧美“三段式”办学模式,即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组成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其优点是能体现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以及循次渐进的教学原则,方便了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四个明显的弊端:一是以学科为中心“三段式”模式使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临床与预防互相 脱节,在强调学科系统性的同时造成教育内容重叠;二是专业设置多而细,小而全,形成了一套过窄、过专、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忽视医学的人文精神,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抑制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造成学生的学业基础、学术视野、适应能力狭窄,后劲不足;三是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膨胀、滞后,基础医学教学内容落后于临床实践。师道尊严的传授教学法,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时间和空间,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使理论脱离实际;四是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养成了围绕教师转,循规蹈矩,被动接受的习惯,学生自习时间、学习场所、实验场所、科研场所也受到限制。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治轻防,重病轻人,重生物因素、忽视心理、行为和社会因素,重疾病诊治,忽视健康保健,只能称为单科窄专业的专才,难于适应新世纪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转变以教师和继承为中心,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工作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状况,树立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改变以学科为中心,树立整体化、综合化、多样化的教育观念。要树立大教育、大卫生的观念,要把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放眼社会,放眼世界。要看到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创新性和法制性的重要特点,亦要适应高质量的卫生保健需求,如人口老龄化、医疗诉讼和激烈的同行业竞争等。2 培养21世纪的医学人才要求开放式医学教育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学科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道德性,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所以,医学不再是对人体器官的封闭式研究,而是包含了对心理、自然、环境的开放式研究。医学从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经验医学时代”,到19世纪“实验医学时代”,再到如今进入“现代医学”时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将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要求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疾病与健康。这种医学模式的出现,将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的发展与其它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它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而且越来越依赖于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医学的显著特点一是研究对象是人,二是实践性非常强。医生面对的病人,是生活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的一个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越来越明显地受许许多多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一个合格医生应该有比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现代技术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开放式教育。
2.1 通过开放式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完美人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新世纪的医学人才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而勇 于牺牲、乐于奉献;要有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克服困难、勇于攀登的志气;有独立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自强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2.2 通过开放式教育培养具有优秀医生的职业素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医学人才
早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未来医学人才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要求:①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卫生保健服务;②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的最终利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各种治疗技术的合理选择;③能主动、有效地增加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医生不只是诊疗疾病,更应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④能参与社区保健决策,平衡、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⑤能在卫生部门内部以及其它社会机构进行有效的协同工作。
新世纪的医学人才在某一专业方面应有较为深厚、扎实的功底;同时还应对相关的其它领域和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应具备医学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完整的三维知识结构,外语和计算机与网络知识扎实,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侧面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和创新;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专业动手能力,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思路清楚、开阔,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合格的医学人才应该具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除此之外,医生的职业素养对合格医学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
2.3通过开放式教育培养具有竞争意思,人际关系融洽,善于与人相处的医学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一个没有个性,没有竞争意识和能力,无论正确与否都随波逐流的人,不可能成为开拓者、创新者,在工作中也不可能有所作为。当然,在体现自我、积极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应做到兼容并蓄、谦虚谨慎、认真听取不同意见,与人协作,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新世纪人才既要有个性,又要有兼容性;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有团结协作精神,这是人才基本素质的内涵之一。
2.4通过开放式教育培养具有前瞻性眼光和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
21世纪的人才处于高新技术普遍运用,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社会千变万化,信息渠道纵横交错,必须学会审时度势,具有前瞻性眼光,时时把握信息动态,具有对未来科学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同时要根据社会需求,开创出对社会有用的科学技术成果。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社会才能发展,个人才能进步。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21世纪人类正进入一个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的要求。我们要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深化教育改革为核心,加强教学建设为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1 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明确医学人才培养新目标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求广大教职医护员工,学生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做到思想与观念的创新。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要,医学教育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大卫生观念、整体医学观念。此外,强化预防观念是现代医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为了适应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教育必须拓宽专业口径,更新课程内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此,将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宽厚、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能熟练掌握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的医学人才”。新教学模式所有的改革都为这一目标服务。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医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把这些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中,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对医学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把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这一教学主渠道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教学模式设计既要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的趋势,有利于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基本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和增强适应性。3.2 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是单纯地对课程编制顺序、课程门数及授课时数进行修改,而是一项综合性改革。改革体现出明显的综合化和融合化趋向。注重内容上的衔接和交叉渗透,削减必修课教学时数,增加选修课比重和自学时间,增加人文关爱、终身学习、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养,加强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等,新教学模式除对传统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外。未来高等医学院校将以相对独立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药学三大专业为设置方向。为了实现师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逐步对现有学科进行重新组建。即要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在逻辑上和结构上的联系,并形成一定范围和层次的若干性质相近的学科群体。据此,我们要在课程内容与专业学科衔接上进行调整,优化组合,要将原有的“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三大课程模块组合成新的课程体系,即“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及临床实习”三大部分。
核心课程部分:占60%左右,在第1—7学期进行,包括“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可试行系统整合模式)、人文社科、社会预防保健、临床核心课程、技能” 六大课程模块。按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论证各门课程所用的学时数。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各模块对各学科相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交叉渗透,特别注重基础、临床的交叉渗透与衔接,真正体现基础教育中有临床,临床阶段中有基础教育。临床核心课程模块有条件可多采用床旁教学的方式,另外课间实习可试行集中见习的模式。在技能模块中开设临床方法包括最新诊疗技术、沟通技能、表达演讲技能、实验技能及终身学习技能等课程,强调早期接触临床。核心课程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为临床实践提供与专业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早期接触临床,是指学生入学后第一、二学期即开设医学发展简史、医学导论等选修课程,让学生进入大学的那天起就对医学产生兴趣。
选修课程部分:占20%左右,分早期和后期选修课程模块。其中早期选修课程模块在第1—6学期进行,每个学生至少要选获5学分,后期选修课程模块在第10学期进行,包括预防医学实践,临床实习强化项目,临床回归基础课程(开设临床与基础密切联系的课程如临床病理学、临床免疫学、疾病分子生物学等),医疗新技术、新进展专题讲座和科研训练等,以及专业任意选修课,需获15学分。
临床实习部分:占20%,在第8—9学期进行。英语课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
这里强调一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加强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是培养21世纪医生的目标之一,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医学生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将开设健康与社会、卫生法学、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美学等等,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规范道德行为,培养协作精神(团队精神),侧重让医学生掌握对卫生资源、人类与社会环境、人类社会与健康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了解,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并采取综合措施来防治疾病,增进人类健康。3.3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有效地启发学生自我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摄取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强化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交互式和自学式教学,引入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法等。开设终身学习技能模块,包含网络学习、文献检索、循证医学、统计学等内容,目的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摄取知识,对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认识到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医疗评价的必要性,形成学生将来良好的医疗实践行为和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设法培养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学习,怎样学习,如何自我纠正、自我评价,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如采用PBL教学法,教师课前给学生一个问题(病例),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发现问题,在众多的信息中去摄取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师指导下集中进行讨论。设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终身受益。
(2)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新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摄取知识,以及如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将现代教育设施建设作为实施新教学模式的支撑条件,所有教室、实验室均配置有多媒体设备,并能上网,电子阅览室全方位提供学生应用。积极进行网上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习主动性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建设新教学模式网站、临床技能网站、机能学网站、形态学网站、教学实验中心网站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自测题库、多媒体课件等均上网,免费向学生开放,网络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影响。计算机要能模拟各种各样病例,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与吸收,(3)加强临床基本技能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临床基本技能与临床思维训练是优秀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新教学模式中把他作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创新临床技能课程教学。打破传统内科诊断学基础,开设“临床方法”技能模块,涉及内、外、妇、儿、精神等学科的各种技能,并将临床技能培训贯穿到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临床方法模块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熟悉掌握各种临床基本技能、技巧,与沟通技巧课程结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与病人、陪护人员等的交流技巧,提高医学生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与终身学习技能结合,掌握收集信息,准确评估和应用证据在临床的重要性,通过收集资料和验证假设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建立临床技能中心,设有模拟诊室、病房,配备医学模型和标准化病人,犹如一座微型医院,低年级学生在临床技能中心利用教学模型和标准化病人进行训练,使学生能掌握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技术和熟悉临床基本检查方法等多种技能,为临床核心课程(内、外、妇、儿)学习和实践奠定重要基础。
第三,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增加临床实践机会,不仅使医学生熟悉临床技能、技巧,也培养学生职业观念,并了解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的运作,熟悉掌握医疗范围,包括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医生的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等等。
3.4创新管理,保证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基础,有效的 管理,是新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是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管理,注重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创新。
(1)健全管理机构,是实施新教学模式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组织保证。学院要成立由学院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及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具体制定改革方案;聘请国内外著名医学教育专家任顾问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聘请具有教学经验丰富,改革意识较强的教师担任各模块负责人,各模块实行模块负责人责任制,具体负责各模块与相关学科的协调,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制订、教学大纲、教案、题库、教材建设、命题判卷及考题分析等各环节建设;学院在教务处成立“教学质量管理科”专门负责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和教学质量的评估。
(2)创新管理体制和制度,是实施新教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保证。改革现行的教学管理行政化的弊端,探索学习型管理、细节管理、程序管理和专家治理等模式,把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沟通有效、竞争有度、创新有为的现代化学习型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其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务处代表学院)、二级教学单位和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二级教学单位岗位职责,保证其能够相互衔接,避免推诿、扯皮现象。
(3)通过网络技术,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加强现代化教学管理是确保新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途径。近期开通教学管理网站,设置新教学模式网页、临床技能中心网页、机能实验中心网页、形态实验中心网页等,所有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大纲、教案、习题等都可在网上查寻。研制并开通理论课、实践课网上教学评价系统,学生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反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管理部门在网上随时交流,第一时间共同探讨新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4)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提高教学质量。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着手建立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的三者结合,互相推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全面教学工作检查,要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中期教学工作检查,了解和把握教学活动的进程,监督和指导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充分发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专家的积极性,教学督导组专家不定期听课、评教、评分,召开师生座谈会,及早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总结经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以保证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运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表,供学院领导、督导组专家、教师、学生评教、评学使用。
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是项重要的系统的工程,和任何事物一样新的教学模式也要经过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然而我们相信,在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大背景支撑下,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各高校和全体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的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一定会顺利地构建和实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第五篇: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指南
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指南
党中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号召。这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也对高等医学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课题。我省高等医学教育课题研究要从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全局出发,紧紧围绕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把医学教育科学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为繁荣高等医学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课题指南发布如下:
一、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
1.如何理解和实施高等医学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高等医学教育类型、层次、结构体系的科学规范与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和在这一阶段的科学发展策略研究
4.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实现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
5.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高等医学教育强国的现实差距,以及迈向高等医学教育强国的发展策略研究
6.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7.高等医学教育如何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文化、军事等方面发展的需要研究
8.高等医学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研究 9.高等医学教育在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研究
10.“十五”期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研究
11.“十一五”期间及2020年前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目标、资源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
1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地区发展、公办高等医学教育与民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协调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13.2020年前适龄人口变化与高等医学教育的规模发展研究
14.我国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对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15.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研究 16.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17.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18.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
19.加强高等医学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的对策研究
20.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 21.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
22.近年来国际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研究 2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研究.
二、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1.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宏观调控手段研究 2.政府对区域内高等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问题的研究 3.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高等医学教育投入体制改革研究
4.办学体制改革研究(民办教育发展、公办学校多种办学模式等)5.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与机制研究 6.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法律问题研究
7.高等医学院校基本问题研究(大学本质、理念、精神、文化、使命、职能及大学分类研究)
8.高等医学院校制度研究
9.高等医学院校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 10.高等医学院校办学成本研究 11.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与教学研究
12.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问题研究
13.高等医学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高等医学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研究
2.高等医学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3.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战略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4.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医学院校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研究
5.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对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与新挑战研究
6.高等医学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7.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与评估体系建设研究
四、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深化高等医学院校内部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2.实施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强化新聘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研究
3.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研究
4.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5.高等医学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6.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五、其他
1.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研究
2.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
3.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高等医学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 5.高等医学院校传统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研究 6.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7.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学科和方法论研究 8.学会自身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9.学会系统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