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论文

时间:2019-05-14 19:0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名著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名著论文》。

第一篇:文学名著论文

解读《简爱》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简爱没有姣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他著作中的主人公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关键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生动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独立;自尊;平等;反抗

1.关于作品的介绍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10月发表了她的长篇小说《简爱》,顿时轰动了英国文坛。在英国文学史上,它被称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驱使人拿起这本书,随之深深感动,心灵也为之震颤。

这本小说通过对孤女简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反响巨大。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评论季刊》上提到“《简爱》与《名利场》受到同样广泛的欢迎”。乔治·艾略特则深深地被《简爱》陶醉了”。它一经发表就以其塑造的鲜明的人物性格著称。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然而,在不同的时代, 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按照维多利亚时代妇女的行为规范, 简爱犯了两大过失: 一是主动向一个男人表达爱情;二是她拒绝了另一个男人的求婚。随着20世纪女性主义的发展, 女性主义者们认为简爱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时代, 真正在文学中确立起妇女的独立意识.它不仅控诉了男性的压迫, 歌颂了女性的优越, 还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天然情感。著名的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称赞它“勇敢、真诚、紧紧扣住女人的感受”[1]。论褒贬,女主人翁简爱的性格促成了作品的价值。从她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中, 她的独立、倔强、自尊、平等以及与命运抗争的性格充分地体现出来。

2.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任何一部小说的诞生都与其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世纪上半叶,即维多利亚的早期,这一时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社会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一方面是贵族、资产阶级更加富裕;另一方面是下层社会人民的生活日益穷困。这一分化给社会带来波动和不安,整个社会处在持续不断的动荡不安中。这些动荡惊醒了把自由竞争作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最完美的人们,使他们不再相信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所宣扬的“理性社会”,也厌恶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理想进行的空泛追求和朦胧的描述,从而对当时社会重新做一个考察和审视,揭露与批判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罪恶和弊端。于是,英国文学史上出现“光辉的一派”现实主义作家。他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分析

当时的社会,宣扬自己的理想和思想。

在此期间,诸多的社会问题之中,妇女仍被视为第二类层次结构,此时,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被迫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们没有得到相应的对待,因此,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女权主义运动开始为妇女的平等和自由而斗争,并为他们的教育和就业机会[2]。其中一些优秀的女性,如著名的女性作家勃朗特姐妹,他们就是这些伟大的英国现实主义者。虽然资本主义已经出现,但是旧的惯例和偏见依然占主导地位。他们既创造了资产阶级文明的照片,又显示了百姓的苦难。

3.作者对小说的影响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一生多半在苦难和不幸中度过,没有欢乐和幸福,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流行的瘟疫夺去了两个妹妹的生命。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尽管工作努力,但所受的是非人的待遇,终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生活上的多灾多难构成了她悲剧的一生,形成她孤独、抑郁而又嫉恶如仇的性格,这种性格使她作品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凝滞抑郁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突出表现在代表作《简爱》当中,而人们也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受人们歧视,地位低下。她们没有权利,没有资产,只是男人的附庸和奴婢,依靠着男人的恩宠和施舍来生活。面对这种现实,作者通过简爱这个人物形象,宣泄自己对社会的怨愤和不平,展示自己对妇女平等地位的追求。小说女主人公那反抗、倔强、独立、自主和追求平等自由的性格就不仅仅是对压迫,歧视妇女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不平等买卖婚姻的揭发抗议,同时也是对争取独立自主和妇女解放的热情高喊[3]。

4.简爱的性格特征

4.1叛逆反抗,自尊自主

简爱的内心是叛逆反抗的,从来没有放弃自尊和自主。简爱是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伤寒而相继去世。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境况, 简爱并没有忍气吞声, 而是萌生了反抗情绪。当表兄不分青红皂白地狂打她时, 被积压已久的愤怒终于暴发出来,演变为激烈的动作和语言, 怒斥他的表兄:“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你像个杀人犯,像个奴隶监工„你像个罗马皇帝!”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在简被送到洛伍德学校之前, 里德太太造谣说简品格坏, 爱说谎, 面对这种无端的指控, 她勇于捍卫自己的尊严, 敢于与舅妈代表的强权作斗争, 奋力反驳到:“别人以为你是个好女人, 可是你坏, 你狠心。你才会骗人呢!”寄人篱下的生活境况, 长期受到欺负和责骂, 使简幼小的心灵中充满了爱与恨的激情, 养成了“大胆, 激越, 坚强的个性 ”。这样的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一对恋人的结婚计划被粉碎时,罗彻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方案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具有无可争辩的诱惑力,但是她拒绝了——“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

她从此逃离了。

4.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

自由、平等是简爱的性格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深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万奢望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惟其如此,它也就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只有像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去坦荡荡的去爱。不论贫困还是富有,更不会因为罗彻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平等观念是简爱性格构成的一个关键因素,更是她为之抗争的原始动力。平等观念的接受和确立,令简爱轻而易举地和其他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驱逐自卑的阴影,她因而变得自尊、自信而振奋。

简爱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是简爱发内心的为精神平等观念的辩护。正是如此她使罗彻斯特明白了她的感情, 确定了对她的爱恋与尊重。

4.3.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

4.3.1勇于追求真爱, 表现果断、独立、有主见

为了过独立的生活,离开学校后, 简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在这里, 简赢得了男主人公的等级制度和世俗观念挑战。在罗彻斯特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卑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是因为她的纯洁、高尚、正直和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心灵,使罗彻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地爱上她。

可是在得知罗彻斯特还有疯了的合法妻子,她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 她的精神、灵魂希望与罗彻斯特在一起, 可是理智告诉她必须离开。留下意味着成为罗彻斯特的情妇, 意味着失去自尊、自爱与独立, 于是, 简爱选择了离开。她要的还是一份真正意义的完整爱情。然而,当简爱离开了罗彻斯特后,并没有在感情上抛弃他;相反,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到打算为其作永远的牺牲,贫困时是这样,富有后仍是这样,更不会因为罗彻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4.3.2拒绝没有爱的婚姻, 坚持对真爱的追求

暂别桑园, 简遇到了圣约翰。在与简相处的过程中, 圣约翰发现她“温顺、勤奋、无私、忠实、坚贞、勇敢, 非常文雅, 又非常英勇”, 于是向她求婚。按理说, 简爱也是基督教徒, 面对救命恩人为了传播福音而求婚理应是点头答应的, 然而她却拒绝了。她头脑清醒, 富有理性, 看穿了事情的本质。简说, 如果作为助手去印度协助圣约翰的工作是可以的, 但是作为妻子则不行。因为在她看来, 圣约翰爱的是上帝, 并不是自己, 求婚只是为了方便日后在印度的工作, 妻子只是个称号, 里面没有蕴含着爱, 没有爱情作基础的婚姻是不完整的。如

果她答应, 就成为了男性的附属, 失去自己所忠于的理想, 这是她最不愿意干的事。她不能放弃做为女人的权利——对真爱的追求, 她要的是一份真正的爱情。同时, 她不愿意嫁给圣约翰, 是因为她认为上帝不能给她带来幸福, 作为一个基督教徒, 这是有背于教义有背于自己信仰的。当圣约翰责备她不爱上帝时, 她很干脆地说, 她只相信能为人间带来幸福的上帝, 这种对传统教育以及宗教信仰的怀疑和抗拒态度充分反映了简勇敢无畏的反抗精神。

4.3.3重回桑园, 为爱付出

简听到罗彻斯特神秘的召唤, 就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他身边,而此时的桑园已是废墟, 罗彻斯特也双目失明, 左手残废。此时简并没有抛弃罗彻斯特, 而是毅然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 为他付出。为了守住真爱, 简并没有嫌弃失去财产和健全身体的罗彻斯特, 而是勇敢地与他结合, 携手共度余生。

简爱所追求的爱情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洁爱情,不含半点虚假造作。

4.4 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在盖茨海德府,简爱是童话里的“灰姑娘”,弱小,丑陋,怪僻,胆小,任人摆布,是个没有明确地位和身份的“小家伙”,是个“外来人”,是个“异种人”,是个“比不上佣人”的小姐。一切力量都压迫她,残害她的天性,扼杀她的成长,但简爱的心却并没有被丑恶的现实所摧毁,她的精神却因粗砺的生活而锤炼得顽强,她的意志被磨砺得坚决,非凡的处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十岁的孩子似乎具备了成人的智力,而这种超绝的智力促使她无所谓惧地去反抗压迫者。

“你没有权利拿我的书,妈妈说你是个靠别人养活的人,你没有钱。”

“我的里德舅舅在天上,你做的一切和和想的一切,他都看得见,我爸爸妈妈也都看得见;他们知道你整天把我关起来,还巴不得我死掉。”

在劳渥学校的悲惨体验,更表现了简爱的坚强和惊人的意志力。简爱刚刚摆脱舅妈的虐待,就被送到寄宿学校读书,和其他孩子们一起,经常挨饿受冻,挨打罚站。学校里传染病夺取了好多孤儿的生命,简爱却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呆了10年。

“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在这样打人。”这是简爱在言语上对打他的人有力回击,也是在精神上维护自己受伤的心灵。

5.总结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而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了感情。《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白开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的共鸣。

《简爱》是我最喜爱的一本小说,也是我读的第一本名著。它给了我启蒙,教会我要独立,自尊,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虽然是一本100多年前的著作,但仍有其现实意义。《简爱》的价值无需赘述,我想说的是,它对我亦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公昭主编,新编英国文学选读[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杨静远译,勃朗特姐妹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第二篇:西方文学名著论文

品读《巴黎圣母院》

读高中时就听语文老师谈到过《巴黎圣母院》这部名著,当时只从老师口中得知,书中讲的是一个丑陋的敲钟人悲惨的一生。只因当时条件有限,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一看究竟。上大学后,我便给自己定下一个要求,每学期仔细读一部名著,这学期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如愿以偿。

现在回忆当时看《巴黎圣母院》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我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书中的文字仿佛有一股魔力,将我牢牢吸引。看完后觉得全身酸软,绷紧的神经顿时得到放松,这种感觉我想是很难让人忘却的。主要内容:该书讲诉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又丑又聋的孤儿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教士克洛德收养了。某日,克洛德看见在路上跳舞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对她着迷,并指使卡西莫多强行带走爱斯梅拉达。正当他将要如愿以偿时,巡逻的骑士队长弗比斯听到了她的呼救声,赶来救下了爱斯梅拉达,并带走了企图掳走她的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因此爱上了弗比斯。克洛德教士知道后,十分憎恨弗比斯,趁漆黑夜色作掩护,一刀捅晕了弗比斯,然后匆匆逃走。当官兵发现了昏死过去的弗比斯,以为是爱斯梅拉达杀死了他,因为案发当时只有爱斯梅拉达和他在一起,政府武断地下了结论,并很快把爱斯梅拉达抓了起来审问。在审问期间,官兵发现弗比斯并没有死,在向他了解情况时,弗比斯误以为爱斯梅拉达就是想杀死他的凶手。于是政府有了证词,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可是爱斯梅拉达一直没有承认,在严刑拷打的驱迫下,她只好屈打成招。她被判死刑,就在行刑时,卡西莫多又大胆地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进巴黎圣母院中。乞丐帮为了带走爱斯梅拉达,试图冲进教堂,于是他们就和卡西莫多打起战来,克洛德趁此时悄悄带走了爱斯梅拉达。最后,爱斯梅拉达在司法宫广场被绞死,卡西莫多知道她失踪的真相后,将养父克洛德从教堂房顶伤心地推下……

尤其是作者对卡西莫多将副主教克洛德推下深渊的那段描写令我印象深刻。“卡齐莫多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把他从深渊中拖上来,可是他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他凝望着河滩,凝望着绞刑架,凝望着埃及少女。聋子双肘撑在栏杆上,就在副主教刚才站过的地方,目不转睛地死盯着此刻他在世界上唯一的目标,纹丝不动,无声无息,就像遭雷打电劈似的。他那只独眼在此之前还只流过一滴眼泪,这时却默默地泪流如河。”以及文章最后一句“人们要把他从他所搂抱的那具骨骼分开来时,他顿时化作了尘土”。当然里面还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如爱斯梅拉达的母亲先对女儿的痛恨(当时她不知道那是她女儿)到后来宁死不肯交出自己的女儿,母女之间感情的突然转变再到后来的生死诀别,怎不让人感到痛心?

文中吸引我的不仅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还有作者煞费苦心地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内心活动的刻画,还有周围环境的描写,让我体会到经典作品的伟大之处。

第三篇:论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初探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初探

名著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名著是学生扩展视野结识文学形象的窗口,是提高写作水准拓宽思路的捷径,更是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胜地。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当今快餐文化的流行,很难对名著产生阅读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名著?如何让名著成为学生语文的“本钱”?因此,让学生走进名著,亲近名著,热爱名著,融入名著,学生们定会获益匪浅。这也是我们广大语文老师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对中国四大

古典名著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也读得不多。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对外国名著知之甚少。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小说甚至是一些低俗作品诸如《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悲哀,语文教师的悲哀。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上课时间较紧张,加之学生还有大量的作业需要处理。对阅读名著的观念淡漠,认为读不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从而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对语知识的操练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由于远离阅读,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文学名著阅读更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可见名著阅读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这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天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的动力。而作为老师,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欲望,调动他们的紧迫感和内需力,无疑已成为当务之急。正人先正己,想要让学生们爱上名著,老师必定先行一步。只有热爱阅读的老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契机,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课外名著,成为学生竞相模仿的楷模。而教师丰富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和熏陶着一个个学生,在他们的心田上播种下热切的渴盼和永恒的信念,锻造出一座理想的丰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让学生知晓课外阅读名著的重要意义。长篇名著是国家民族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像我们的四大名著,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它传承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发展了社会,点燃了民族灵魂的圣火。阅读名著,可以使我们博古通今,阅读名著,可以使我们借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阅读名著,可以使我们增长智慧,升华灵魂,阅读名著,所以,我们应不失时机的利用我们的蓓蕾读书工程,相机向学生介绍相关名著的主要内容、作家生平、作品产生的背景、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诱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名著、走进名著人物的心灵。

指导阅读长篇名著要教给学生“点金术”

常言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一次下凡来到一座寺庙里,看见一个和尚在练功,感到他倒是有点“基础”,有意点化于他。吕仙就在身旁拿了一块石头,用手指一点,石头马上变成了金子。就把它赠给了和尚。和尚央求他说:“这块金子,它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去。如果你诚心诚意帮助我的话,请你把点金之术传授给我吧!”这里,聪明的和尚所言极是,他觉得这块金子的价值是及其有限的,而获得了点金之术,那才一辈子受益无穷。故事使我联想到我们的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尤其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面,的确存有很大的盲区。实践告诉我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外阅读指导走出误区,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要把长期阅读和短期阅读计划相结合,把硬性阅读和弹性阅读计划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其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并布置相应的读书笔记,使学生看有收获,读有所得。坚持不懈,集腋成裘。利用课前10分钟的演讲时间,让学生轮流讲述自己所读名著的故事片段,讲后,师生给予简单点评,并以表扬鼓励为主。

2、对学生的阅读进度进行限制,防止过于粗线条的阅读;同时在限制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课外活动时间,定期举行读书会,故事会、阅读经验交流会。相互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并结合校园文化和楼道文化建设,创办班级文学手抄报,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组织好小组阅读交流和教师点评,便于对阅读进行及时的调度、反馈和评价,保持学生阅读兴趣性和积极性的连续性,从而巩固好阅读的成果。

3、在指导阅读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篇章,教给学生阅读的点金术。如:精读、粗读、默读、跳读、浏览、品读、赏析、美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力求做到读写结合。在长篇名著故事内容和情节把握方面除正常的阅读进度之外,还借助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来推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具体的做法是指导学生以主要作品人物的活动线索来梳理故事情节,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突破阅读的常规框架来整体性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并且具有条理性,学生对于这种阅读方法都有着非常积极地态度。另外一种方法是指导学生以某几个重要事件来展开阅读,所起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王熙凤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先声夺人的出场,服饰的铺陈,容貌的描画,接见黛玉的一笑一哭的刻划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泼辣能干、工于心计、八面玲珑、机变逢迎、圆滑世故。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第十二、十三、四十六、六十八、六十九回等,对王熙凤的精明、贪婪、强干、笑里藏刀等性格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整部《红楼梦》一开始就对王熙凤的性格通过特别的肖像、特别的言行进行了界定,对其一生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指点了迷

4、在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主要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站在作品本身的思想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这个角度的分析便于学生理解作者那个时代的思想倾向,深入体会那个时代的价值和审美倾向。二是站在现代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这种分析方法便于引导学生站在客观、正确的角度,通过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在对作品的艺术性的分析方面,我比较注重对学生文学作品的基本欣赏技能的培养。同时,比较注重小组合作阅读的作用,小组合作阅读能够让学生突破对作品艺术性欣赏的程序化、粗线条和表面化的瓶颈,通过阅读更好的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结构和语言艺术等。

七、在单元学情调查问卷中,亦可酌情渗透相关长篇名著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引出与林冲有关的情节,推出许多有关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水浒传》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第二课堂,请每位同学轮流向大家介绍自己阅读的名著。介绍内容包括作者的情况、写作背景、故事梗概、艺术特色等。还要有声有色地朗读一个相对完整的优秀片段。有时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著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长篇名著是历史的经典,艺术的精华,它沉淀了民族的文化,催开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鲜花。阅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荡涤灵魂,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多用心,多实践,努力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领学生在拥抱阅读,让名著阅读成为学生放飞“自由的读书灵魂”的精神家园!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文学名著阅读论文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从小我就很迷恋沈从文,更迷恋他的《边城》。读书时,就知道《边城》是蜚声中外,饮誉文坛的名著,被誉为‚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是梦幻中的湘西绝唱。以致很多人,甚至怀疑《边城》里的人物是虚幻的,是沈从文梦幻中的故乡童话。其实不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最为真实,最为本色的湘西。只是现在已经物是人非,甚至也人物两亡了。

与其说《边城》在写景,不如说是在写人性。柔美朴素的文笔,一点点勾勒出了一个乡村,一片理想的净土,没有战争,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铜臭,人们都以最本质的状态生活着。端午节前,翠翠的爷爷在市集中受到许多人的关照,在彼此洋溢着的笑靥中,没有欺骗,没有讨价还价的争执,人与人之间更像是互帮互助的一家人。在这片桃花源,生存不需靠金钱来维持,彼此信赖,关心使每个人都能舒适地生活。这里没有凭金钱建立的等级制,即便是比较富裕的顺顺,待人接物也毫不傲慢,还主动送给翠翠祖孙许多粽子。淡泊的金钱观,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自然的人性,使我们找不到丝毫‚文明‛社会的礼法与习俗,这看似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在作者的白描中,一切又是如此的真切,或者说,是人类内心中对真善美本质的渴望使这一切显得真实。而一百年前的湘西,甚至现在湘西的偏僻处,就是这么一个远离王化的自在自得之地。翠翠是这片水土养育的精灵。沈从文是这样描述翠翠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翠翠是沈从文所有作品中,描写的最美丽最纯粹的少女形象。美得不可方物,美得叫人心痛。

风和晴朗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往水中抛去,镞的使身边的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张着耳朵听祖父讲城里很多年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含嘴里吹迎亲送女的曲子……遇到过渡的是新娘。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翠翠必战在小山头,目送这些远去,方回转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边。独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子……

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

然而翠翠却是敏感脆弱,孤独忧伤的。

倘使爷爷死了……吊脚楼上的曲声与这幽怨的心思相对应。倘使爷爷死了,会有户人家等着她?这是她唯一透破这图画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隐秘幽暗的一段爱情故事。笔触冷静平淡,语句没有任何宣染艳丽。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结果的厚重。隐秘忧伤的是他们的爱情没有开始就消失。翠翠不做声,心中只想哭,可是没理由可哭。祖父再问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亲……老人说了一阵,沉默了……

原来来做媒的是为老大。而站在对溪高岸竹林里为她唱歌的却是老二。老二想做云雀,老二有诗人性格。翠翠喜欢老二不喜欢老大。文字总在二老是为要一座碾水房还是一只渡船着游动,在渡船上爷爷反复询问中延续。老二爱翠

翠,喜欢翠翠,他在碧溪阻为她唱了一十七个晚上的歌。他认定自己命中就是个撑船的。翠翠感觉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梦见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说媒的是老大,老大却死去了。翠翠还不知怎么回事就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老二因为家庭的阻力,舍弃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爱情破灭。爷爷死了,她仍与黄狗来弄渡船。

翠翠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缩影。更是沈从文年少时见过的女人的命运的综合。沈从文是敏感而早熟,他对女性的爱,超出常人。沈从文从十五岁到二十一岁,在沅水流域漂泊辗转。这六年时光,造就了他一生的生命意识与情感模式。不论是凤凰城里的杨小姐吸食鸦片而死,榆树湾大家闺秀的吞金而亡,芷江女子马小姐的沦为压寨夫人,还是高枧乡下女子巧秀的私奔而寡,还是黔东女子的落草为寇,都叫着红颜薄命。其实都是湘西女子悲剧命运的缩影与写照。这些女子的美丽与命运,都触动过沈从文年轻而敏感的心灵,都是沈从文一生念念不忘。她们身上已经具备了翠翠的美丽与忧伤。以致沈从文有深刻独到的感悟:一切美丽的东西,都叫人忧愁。

作为一个来自湘西边地的小说家,自然对自己的这些人生经历,难以割舍。而且沈从文也明言,自己写小说散文,就是表现最纯最美的人性。他也说过,时间造就一切,也毁灭着一切。他只是梦想拿自己的笔真实的记下一些光影,一些人事哀乐。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且温暖的爱着这一方山水,爱着那些生存在历史之外芸芸众生。所以,沈在写出《边城》之前,已经在不同的小说散文里,刻画回忆过那些美丽而忧伤的女子的人生遭际。我想可以那么说,沈从文就是为那些美丽忧伤的湘西女子而生的,沈从文所有的文字,最终就是为了成就《边城》,为了雕琢出不朽的翠翠这一不染尘埃,且充满悲剧意味的少女形象。

翠翠,是很多湘西女子的浓缩。但最直接最厚重的,是以为湘西泸溪县城的女子。这段故事保留在沈的《湘西散记》里。那是一九三四年一月,沈回家到凤凰看望重病的母亲。坐船溯流而上,夜泊泸溪。他想起了一个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女子。那是他十五岁第一次从军出门,与凤凰军人一起下沅陵,傍晚停泊在泸溪码头。他与一个朋友上街去玩。见到小店铺里一个最美丽精致的女孩子。让他们惊艳不已。且都在心底发誓,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娶这漂亮女子。可是时光流转。十六七年后,沈以教授与文学家的身份,再次经过少年梦幻的小城。竟然不由自主,又来到这当年的店铺前。那店铺竟然还在。沈只看到柜台后一个瘦骨如柴的老人,在咳嗽。沈随意说:‚买点东西。‛这老人抬起头,朝内门喊:‚翠翠!翠翠!有客人买东西。‛门内应声而出,竟然就是那个留在记忆深处的买绒线的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这让沈感到恍如梦幻,似乎时光倒流了。当他定神看看那老人时,他明白了,这过早衰老的吸食鸦片者,竟然就是当年自己的朋友。他不敢惊动这位故人,只是从旁近打听到,原来这朋友因迷恋着女子,竟然从部队溜了,且如愿以偿的娶到了泸溪女子。但女子在生翠翠时,竟难产而死。现在他们的女儿就是眼前的翠翠姑娘。那一夜,沈从文在泸溪沅水岸边独自散步,彻夜未眠。他感叹着人生的命运与得失。翠翠就是这样产生的。

读过《边城》我记忆最深的是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不知为啥?总觉得它意蓄着什么似的,就像块磁铁深深地吸引我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而这绵绵无尽期的等待,充满了悲剧意味,叫人魂牵梦绕,哀婉缠绵不尽。

而我觉得傩送这个人是永远不会回来了的!沈从文以他的人生阅历,自然知道翠翠的爱情结局。他见得太多了,且一切都是命啊!但他又不愿意明明白白的悲剧写出,只是留给读者凄美哀婉的回味与想象。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个独守渡船的孤身女子,心里思念着傩送,但傩送却怪罪翠翠的祖父间接导致哥哥的死去。包括傩送的父亲顺顺,也心里以为儿子的死与翠翠有关,且要傩送与团总的女儿结婚。傩送就是因这些总错复杂的原因,而离家出走桃源了。

即使会来又能如何呢?有情人难成眷属,看来不光是因外人的干预,同时也有自身心里的纠结。有些坎总是难以跨过去。湘西虽然是很淳朴很善良,但一百年前也很迷信。一个女子出世就死了父母,且与她提亲的天宝也意外淹死。这都会归于迷信的,以为翠翠命运不好。这就足以使翠翠葬送自己一生的幸福。尽管翠翠是罪无辜最可怜悯的。这也就是悲剧的原因。

第五篇:英语文学名著精读论文

幻想到现实,顿悟与成长

——曼斯菲尔德《园会》及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剖析

【摘要】《园会》是曼斯菲尔德诸多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篇短篇小说,文中主人公劳拉在接受道德历程的洗礼后逐渐成长,实现从幻想到现实的顿悟和自我超越。文章试通过解读和分析《园会》,探寻劳拉的内心世界,并以此为基点探讨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青少年的自我修养提出三条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园会》;分析;当代青少年;成长;精神世界;

凯塞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短篇小说家,《园会》是她于1922年创作的作品,讲述了谢太太的一位穷苦的近邻由于偶然的事故不幸身亡,遗属正伤心落泪,悲恸欲绝,而她却在园中奏乐娱乐,大宴宾客。

谢太太的女儿,即文中主人公劳拉一开始听到邻居工的死讯非常震惊,后来因为获得了一顶漂亮帽子而忘却此事,最后她去死去工人的家中送饭,目睹了另一个不同的世界。至此,劳拉心中原有的幻想世界破灭,对现实和死亡的直观认识使她实现了精神上的顿悟和内心的自我超越。

相同的,笔者认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也并不完整,不仅与劳拉一样需要顿悟和自我超越,更重要的是与故事中的劳拉相比,周围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更多,影响更甚。因此中国当代青少年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多关注精神世界的成长与完善。

一.《园会》情节分析

小说开始就以欢乐和纯洁侵入读者的心里。打开《园会》,跃人眼帘的是像伊甸园式的花园的描写。这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园会。一切都是那么完美,温煦和暖,没有风,也没有云,蓝天上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霭,像初夏时节那样。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清理草坪,直到整片草地和种矢菊的深色平坦的玫瑰形花坛都似乎在发亮。

在故事的开始,劳拉完全沉醉在这优美的梦幻世界之中。她对园会的期待溢于言表,毕竟这是她的成人礼,还有什么比一位少女的成长更让一位少女快乐呢?巨大的快乐使她内心充满了渴望,所以在园会的准备过程中,她一直都非常兴奋激动。虽然故事的开端带给我们的是纯洁、幸福、欢乐等享受,但在这样梦幻般的世界里同时生长的是劳拉平民意识的萌芽,让文章的色调波澜起伏。

园会的布置原本是在一片愉悦的气氛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大家各司其职。突然,由于一个推车人之死,在劳拉的心中引起了波澜。劳拉在闻到邻居的噩耗时,自然地产生了停止举办园会的想法,并征求姐姐乔斯的意见。然而乔斯却认为劳拉这样的举动是荒唐、不可思议的。虽然劳拉一再恳求,乔斯擅自揣测,也许那人是喝醉了才会发生意外。这让劳拉对劝服姐姐心灰意冷,转而向母亲求助。谢太太听到死亡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跟自己家庭有关系,得知跟自己毫无关系时,马上就变得漠然了。

这时,谢太太将原本给自己的漂亮黑色帽子送给了劳拉,劳拉不经意抬头看见镜子里这个俊俏的女孩儿,戴着镶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女帽,帽上拖着长长的黑丝绒带。她做梦也料不到自己会有这么副好模样儿。她心里想,莫非是母亲对了,莫非是我胡闹?也许是我胡闹。

一时她又仿佛看见那可怜女人带着一群孩子,尸首正往家里抬。可是这一切都模糊不清像是报纸上的照片了。她打定主意,园会完了再想着这件事就是了,也不再想要停办园会了。

宴会后,劳拉母亲看到桌子上宴会剩下来将要被扔掉的东西,叫劳拉给死去邻居家送去。劳拉心里又开始不安起来,她担心那位可怜的妇人是否会接受这些垃圾,但她还是去了。当她走进小巷,悲惨的生活景象使她更加不安,尤其是到达死者家门前时,那种凄惨、悲哀的气氛使她手足无措,无地自容。当她看到死者脸上象熟睡时的平静表情时,她似乎一下子懂得了许多,但又表达不出来。

作者通过贫富差距的对比,伊甸园式的花园与灰暗破旧小巷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带给读者她想要表达的东西:在一个虚幻的“伊甸园”里,在这个傻瓜们的天堂里,人们无知地把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对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一无所知。只有走出这个“伊甸园”,亲眼目睹生活的多样性以及现实世界的苦难,人类才能实现精神上的感悟,实现感情和道德上的升华,获得全面的新生。

二.对劳拉内心世界的探究

从性格来说,劳拉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在她的想象中,一切事物都是美好和完美的。她以一种敏感而富于联想的方式来观察事物的,并对被观察事物进行艺术的想象,从而形成美的意象。她很享受自己想象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劳拉这样的性格也决定了她要比其他人更感性和冲动,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当她冲动地走进穷人的世界时,她感到的是惊奇和害怕。所以她的顿悟是一次彻底的心灵震撼。

从外在来说,劳拉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家庭,所以她根本不会意识到贫富差距,这是她无法摆脱的身份。家庭的影响让劳拉具有的天生的优越感。

从潜意识来说,当看到肮脏破乱的小巷和死去推车人的尸体时,她的潜意识告诉她眼前的是多么的的悲惨和凄凉,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范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种潜意识根深蒂固。劳拉的潜意识也是决定她从幻想到现实的顿悟的重要因素。

当劳拉面对贫穷、悲伤,尤其是死亡时,她离开了她的“伊甸园”并发现了生活的本来的面貌,顿悟到原来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劳拉这个年纪的孩子而言,这次心灵的旅途无疑是让劳拉困惑的,也是她心智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短短的一个下午,发生的事情让她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残酷和自我想象的荒谬。她顿悟到了生活的悲惨,为其所付出的代价就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悲伤。她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同时对自己的想象与现实形成巨大差距而感到失落和伤心。劳拉意识到了自己对世界的无知,更害怕失去她的“伊甸园”。成人的世界把她美好和无知的幻想粉碎,她的精神得到顿悟的同时也是幻想世界的幻灭。

三.关注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从《园会》劳拉身上,可以看到曼斯菲尔德自己对青少年内心成长的思索,包括心灵的“开窍”过程,顿悟的契机,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举一反三,更应该关注的是当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也包括笔者自己在内。

青少年的内心成长伴随着的是对人生的逐渐关注。青少年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养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断去思考探索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并做到去逐渐认同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往往就在这个关键时期形成。

现代社会因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掺杂了许多精神上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对当代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很大。从小接触的环境和教育会深远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就譬如劳拉,处于富足的成长环境和上层阶级的母亲的教导下,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代社会,物欲涌动,物质主义日趋主流,忽视精神世界的健康。在这种

环境下,青少年精神世界受到的不利引导要远比劳拉严重。若是当代青少年也形成了人人拜金的世界观,事事趋利的价值观,中国的未来发展堪忧,这绝非危言耸听。

针对如此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首先需要对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缺失作分析。笔者整理出如下三个特点:

1.缺乏对精神世界的关注

如尼采形容的,现代的人总是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秒表思考、吃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不复有闲暇沉思,愈来愈没有精神生活和真正的内心世界。现代人的娱乐也无非是寻求感官上的刺激和精神上的麻醉,沉溺于快速的节奏、喧嚣的声响和色彩的魔术,甚至是低劣的俗情滥调。书店里被那些琼瑶、席娟、池莉门所谓的经典爱情亦或在墙角珍藏的性文化充斥着,其实,无论从灵与肉的任何一方面,他们都比不过曹雪芹,他们只是在为前人做一点粗滥的注解,甚至还毁坏了这种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感。凡此种种,都表明了丧失精神信仰引起的内在焦虑和空虚,于是急于用外在的匆忙和喧嚣来麻痹内心的不安,用财产和知识的富裕来填补精神的贫困。

2.伪叛逆者。

对于在这个标榜个性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而言,叛逆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这已经成为体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同时,生活在物质正在极大丰富的社会进程中,又决定了这样的青少年是一群伪叛逆者,因为他们是在良好甚至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如果他们真正地去叛逆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他们将失去太多太多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条件,而这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这就注定了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叛逆只能是一种表象的叛逆,只能把叛逆的方向集中在服装、发型、语言等方面,而不敢去触及最核心的价值观——喧闹背后灵魂的寂寞。所以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偶像、一个叛逆的偶像代替他们去反抗那些最核心的他们最后屈服了的价值观。

3.缺乏感情。

当代青少年大多数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的产物,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人,没有兄弟姐妹,而现代住房的独门独户又使得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和沟通。虽然学校的群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但是幼年时期一个人成长的经历决定了这些人骨子里是孤独的。于是他们喜欢郭敬明的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受到了青年人狂热的追捧。笔者也曾抱着对为什么人们会为它狂热的探究心情读了《幻城》,发现除了诸如王子复仇、魔法师、咒语这些大量魔幻小说中用滥的元素以外,剩下的还是大量魔幻小说中的煽情,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抑或忠诚、友谊,将这些东西放在一个极端的条件下,然后通过一些豪言壮语和悲壮的行动赋予其感人的魅力,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最能够打动那些从小没有兄弟姐妹而潜意识里对感情和沟通有着迫切需求的青少年们。他们渴望亲情,可是却从未尝试着去付出感情和真诚。于是他们就象“套中人”那样把自己裹在坚实的防护衣中遥望着感情的殿堂。

四.青少年的自我修养途径

笔者以为,要解决上述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对于较难改变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导向,青少年可以从自身做起,有以下几种不错的途径。

1.找回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传统中国,明德修身、齐家治国乃是士人的毕生追求。春秋以来,中国就有“死而不朽”观念: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之所言,无非做人、做事、做学问,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互相激励,却以立德为高。所谓立德,圣人立圣德,可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惠泽被于无穷。对于一般人,乃通常所谓“做一个好人”而已。上古时期,中国就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人文教化传统,制定

了人生礼仪,树立了人生准则,孔子等早期儒家系统总结“圣王之道”,教人“修己”,教人“成人”,确立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在传统社会,这些价值观念轨物范世,敦风厉俗,主导着社会,规范着行为。毋庸讳言,在现代社会,哲学和内圣外王之道这两种意义上的最高学问都已没落。回归传统,找回儒道文化的精髓,将是当代青少年自我超越的绝佳途径。

2.接触哲学

哲学本义为“追求智慧”,所以很多人称之为“智慧学”、“人生的最高智慧”。具体而言,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学习哲学,对于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意义非凡。

周国平在《鼓励孩子的哲学兴趣》中提到,“在一定的意义上,孩子都是自发的哲学家。他们当然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但是,活跃在他们小脑瓜里的许多问题是真正具有哲学性质的。然而,在多数人身上,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曾经有过的那种自发的哲学兴趣似乎完全消失了。”因此重新找回对哲学的兴趣是自然的,应当被大力提倡。

3.多读书

阅读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它让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读书可以帮我们摆脱生命固有的局限和狭隘,让观念和思想越来越光明、开旷。读书越多,便越富于睿智,越具有眼光,因为书给我们更多的经验,更广的见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读书是滋养精神的土壤,在读书中,我们用经验指导生活,用学识丰富见识,用思想构筑人性,用理性强大内心。

【引用文献】

1.阚鸿鹰.生与死的共存梦幻与现实的冲突--曼斯菲尔德《园会》解读[J].西华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63.2.董杰.破茧:劳拉的蜕变——试析曼斯菲尔德《园会》的主题颜色[J].赤峰学院学报:汉

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70-71.3.张沛 李娜.《园会》中儿童眼里的成人世界——浅析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刻画

[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6):76-77.4.魏琳 邹晓萍.论《园会》中的生死哲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9(4):34-35.5.杨亭《园会》.:一部伦理学和美学悲喜剧意义上的人性解构之作[J].学理论,2011(5):65-66.6.诸光 夏桃珍 饶晓明.内心成长主题的文本比较研究--Araby和The Garden Party对照赏析

[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4-8.

下载文学名著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名著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名著(定稿)

    文学名著阅读题集萃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 。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 洁......

    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 1.雷锋的故事 陈广生、崔家骏 2 小兵张嘎3 小英雄雨来4荒漠奇踪5郑渊洁童话选6在你和我之间7 我要做好孩子8 草房子9第三军团10 巫师的沉船11 宫泽贤治童话12 鲁滨......

    文学名著

    中国经典文学名著 曹雪芹《红楼梦》 施耐庵《水浒传》 罗贯中《三国演义》 吴承恩《西游记》 喻世明言(冯梦龙)隋唐演义雍正皇帝唐诗三百首婉约词飞花艳想风月鉴围城 红日 红......

    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 一、《朝花夕拾》 1、 作者:鲁迅 2、 书名含义:早上的花,晚上捡拾起来。所收集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文章。 3、 体裁:散文 4、 内容简介:这本回忆性的散文集收集十篇文章,......

    文学名著导读论文_骆驼祥子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老舍—一个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一个让后人永远敬仰的文学巨匠,一座永恒的丰碑。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比如:长篇小说《离婚》,《老张的哲学》;戏剧《龙须沟》,......

    高考文学名著专题

    高考文学名著专题(一) 一、《红楼梦》专题 作品简介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

    欧美文学名著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写于1870年,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随“鹦鹉螺号”潜水艇艇长尼摩及两位同伴周游海底的故事, 展现出一幅幅惊险刺激画面:他......

    文学名著读后感[范文大全]

    文学名著读后感(精选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学名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