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电社区卫生服务站慢病管理总结
水电社区卫生服务站慢病管理总结
2011年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下,我站全体医护人员的参与下,公共卫生团队认真的规范管理了我社区的慢性病人。
一. 建立高血压基础信息系统,共管理了社区内269名高血压患者,对低危人群每季度一次的访视和评估;对高危人群每月一次督查,对首次病例进行建档和管理。
二. 建立糖尿病基础信息系统,共管理了社区内103名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患者每季度一次的访视和评估,严格督查其服药及其血糖情况。我站也为糖尿病患者每季度一次的免费测血糖。
三. 建立冠心病基础信息系统,共管理了社区内98名冠心病患者,对其进行规范管理,每季度一次的访视和评估。
四. 对辖区内3名脑卒中患者进行规范管理,每季度一次的访视和评估。
五. 对慢性病患者开展了,糖尿病防治、高血压的防治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三次健康知识讲座,发放慢性病的防治及健康生活方式的资料三千余份。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有少部分的患者不能理解我们的管理。我们将在下一年里对慢病患者制作相应的管理卡如:糖尿病患者信息卡、高血压信息卡,让患者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更好的控制好自己的血压和血糖,也更有利于我们的管理。希望在下一年共同努力取得更好成绩。
水电社区卫生服务站
2011.10.25
第二篇:社区卫生服务站慢病管理总结
盱城镇新湾村卫生室2013年慢病管理工作总结
盱城镇新湾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慢病管理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于帮助下,在社区居委会的积极配合及全站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慢病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工作方案》要求,在镇医院统 一部署领导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综合协调。为迅速落实建档工作,我们积极与村委协 调与沟通,得到大力支持,使村委会对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十分重视,每个辖区都安排专人负责协助建档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采取进入户调查统一体检服务的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主动建档意识。为提高我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建 档意识,大力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让居民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积极主动配合居民 建档工作。
本村总人口是4783人,截止目前,建立更新居民健康档案4529人/份,累建档率95%。其中65以上老年人367人/份,高血压病人506人/份,建档率11%,2型糖尿病人95人/份,建档率2%。(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
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镇医院要求,我们开展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我辖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2013年为我社区60岁以上老人开展了免费体检,共体检 367人,体检率90%,建档367人。
(三)、慢性病管理工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镇医院要求,我们对我辖区居民的高血压、2 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高血压、2 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工作。
1、高血压患者管理
通过开展 35 岁及以上居民门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 血压;和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门诊测血压1841人,新发现高血压患者335人,累计管理高血压病人506人,随访2783人/次。
2、糖尿病患者管理
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对社区内发现的糖尿病病人进行规范管理,并进行随访工作,新发现糖尿病患48人,累计管理95人,随访332人/次。
3、肿瘤患者管理
新发现肿瘤患者13人,累计管理22人,随访77人/次。
(四)、重性精神病管理
对社区29名重性精神病病人建立了重点人群档案,并登记管理,随访106人/次。
(五)死因监测
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居民死因调查工作,全年共上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报告书28人/份,其中因肿瘤死亡8人。
在盱城镇卫生院和防保所的大力支持下,社区的慢病管理工作将得到更快速的发展,社区居民将享受到更全面,更安全和更便捷的卫生服务,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形象将更加完美,使社区居民对我们全站医务人员的工作更加满意。
盱城镇新湾村卫生室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
花溪区溪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慢性病管理工作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溪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简要发言。
一、溪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基本情况溪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前服务溪北社区服务中心和明珠社区服务中心,辖区人口54000余人,其中包含在校大学生25000余人。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中心今年转变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模式,组建由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组成的3人责任医生团队,积极开展“卫生进社区”活动,彻底的改变过去以坐堂为主的模式。以团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开展服务主动上门服务和坐堂门诊相结合的模式,定期或不定期派人下到社区和村,主动上门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巡诊、慢性病随访等服务。针对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健康知识讲座,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制定慢病干预措施,以团队服务模式开展指导,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同时督促慢病患者进行每年一次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糖及必要的体格检查。
截止到2012年6月,共建立健康档案30000余份,并进行计算机管理,今年来中心通过开展门诊35岁以上患者
首诊测血压制度(今年1-6月份门诊共测血压700人次)健康体检和上门建立健康档案等方法,共进行慢病登记87人,目前共建立慢病健康档案1600余份,并进行了计算机管理,其中高血压管理1150人,管理率达100%,规范管理人数888人,规范管理率80%,血压控制率54%。糖尿病管理人数450人,管理率达100%,规范管理人数204人,规范管理率91%,血糖控制率60%,同时进行个人慢性病风险、危险因素评估,进行个体化干预,开展生活、心理、用药指导服务,通过门诊随访、电话和上门随访(每年不少于4次)等方式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对慢性病病人的规范化管理,降低了慢性病病人的慢性病复发率和致残程度,提高了慢性病病人的病后生活质量,实现了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优质、方便、廉价”的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二、主要措施及做法
为了加强对辖区内慢性病的管理,中心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要求,制定《溪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明确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先是将管理流程量化,把慢病管理的“数量”抓起来,对慢病的发现率、管理率、随访次数等数量指标适度提高考核权重。
1、健全网络
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积极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全科医生培训,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支点,组建责任医生团队,团队有一名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共卫生医生组成,并公示到社区、行政村。
2、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管理 为了加强对辖区内慢性病人的管理,及时发现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中心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血糖仪、血压计和听诊器,建立门诊测血压制度,对35岁以上初诊病人进行首诊测量血压,筛出慢性病高危人群。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体验逐步形成常规化工作,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慢性病管理病人逐年增加。
3、强化对慢性病管理
由于慢性病人健康档案使用率较高,中心配备一名专职慢性病管理人员,对慢性病人健康档案进行一人一档管理模式,并将慢性病人健康档案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监管。每季度对慢性病管理病人进行一次面对面或电话随访,加强对饮食、运动等行为干预。
4、定期宣传,培训慢病知识
我们通过图片、多媒体、影像等多维方式加强慢性病管理健康宣教,针对不同阶段的居民健康状况,定期组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向广大居民宣传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收集高血压、糖尿病、滥用抗生
素危害等影像专题资料定期播放,一定程度上带领居民对慢性病的管理和认识走出“误区”和“盲区”,给社区的预防保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一定程度上的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谢谢大家
二0一二年七月三十一日 溪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四篇:2013慢病管理总结
慢病管理总结
依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要求,我中心认真落实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在大家的努力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慢性病的管理工作。
辖区内大于35岁常住居民中户籍人口24624人。
应有高血压患者2842人,实有1187人,登记建档率41.8%;健康检查854人,健康检查率71.9%;规范化管理1069人,规范化管理率90.1%;最后一次随访血压正常605人,血压控制率51%;大于35岁居民首诊测血压率96%。
应有2型糖尿病患者786人,实有315人,登记建档率40.1%;健康检查221人,健康检查率70.2%;规范化管理284人,规范化管理率90.2%;最后一次随访血糖正常170人,血糖控制率54%。
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76%;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85%。
2013年9月30日
第五篇:慢病管理
一、工作目标
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肾病等疾病,完善全科医生契约服务,推进慢性病基层首诊试点工作,逐步达到首诊在社区的目标,形成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慢性病诊疗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二、主要措施
健康管理师培训力度,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在职医务人员(护士、中医师、营养师、公卫医师等)中遴选人员,经过健康管理师培训后从事辖区居民健康管理工作。完善“糖友网”、“高友网”试点经验
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基层签约服务
大力推进建立全科医生和居民签约服务关系,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免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家庭健康教育咨询,提供妇幼健康管理,随访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群体,并承担一级分诊管理等。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责任制,促使全科医生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互信的签约服务关系。全科医师应给居民提供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程健康管理,指导居民规范合理就医,真正成为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五)拓展服务,及时发现管理高风险人群。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覆盖人群,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血压、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烟、酗酒、肥胖、超重等)检出和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履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综合服务职能,建立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时了解社区慢性病流行状况和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免费提供常见慢性病健康咨询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血糖测定,3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展简易肺功能测定,4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0%的乡镇卫生院开展口腔预防保健服务。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积极推行健康体检制度,将慢性病核心指标和口腔检查作为必查项目,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加强指导管理。有条件的机关、单位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提供体格测量简易设备。零售药店在慢性病防控宣传教育中要发挥积极作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单位医务室对健康体检与筛查中发现的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监测与随访,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机构开发并推广高风险人群发现、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适宜技术,并进行督导和评价。
开发癌症高发地区重点癌症筛查适宜技术,开展早期筛查和治疗,结合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加强对癌症高风险人群乙型肝炎、人乳头瘤病毒等疫苗的预防接种。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发现和干预工作。
(三)规范防治,提高慢性病诊治康复的效果。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专病防治机构要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及时对本机构各级专科诊治从业人员进行诊治规范培训,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康复。各级各类医院要严格遵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指南,完善专科医师的专业化培训制度,注重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在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同时,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咨询指导和科普宣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和口腔保健服务,对癌症患者开展随访和康复指导等工作,积极推广儿童窝沟封闭等口腔疾病预防适宜技术。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投入的增加,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涵,积极推广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家庭服务模式。
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和“治未病”的特点。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适当增加基本药物目录中慢性病用药品种,建立基本药物短缺监测信息处理协同机制,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储备制度,确保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药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批慢性病防治药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药品安全。
(四)明确职责,加强慢性病防治有效协同。完善慢性病防控网络,优化工作格局,整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打造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责任共同体,促进慢性病防治结合。卫生行政部门要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省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公立医院设置专门科室和人员,履行慢性病防治工作职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化慢性病防控职能,提高服务能力。
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专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负责和分级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和任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病防治机构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慢性病及相关疾病防控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管理;医院开展慢性病相关信息登记报告,提供慢性病危重急症病人的诊疗、康复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慢性病诊疗、康复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建立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相关慢性病防控措施的执行与落实。
健康教育机构负责研究慢性病健康教育策略方法,传播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并指导其他机构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动。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提供与妇女儿童有关的慢性病预防咨询指导。
(五)抓好示范,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积极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注重开展社区调查诊断,明确本地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应用适宜技术,发展适合当地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各地要定期总结推广示范区建设经验,带动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到2015年,全国所有省(区、市)和东部省份50%以上地级市均建有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充分发挥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各地现有的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的作用,丰富和深化卫生创建活动的健康内涵。以卫生创建、健康创建为平台,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的组织协调,将慢性病防控作为卫生城镇考核标准和健康城市及区域性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内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地区须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政策引导,改善环境质量,增加绿地面积和健身场所,建设健康环境;促进合理膳食、适量活动、控烟限酒,培育健康人群。
继续推进省级地方政府与卫生部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合作项目,通过省部共建,在慢性病综合防控的政策研究、宣传教育、干预控制、监测评价、能力建设、科研攻关和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提高项目合作省份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水平。
(六)共享资源,完善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统筹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慢性病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库,健全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和信息发布等管理制度。逐步建成慢性病综合监测点,规范人口出生与死亡信息管理,组织开展辖区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发病及死因登记报告。建立慢性病与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居民营养与健康等专项调查。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慢性病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掌握慢性病流行规律及特点。
(七)加强科研,促进技术合作和国际交流。加强慢性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科技部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加大对慢性病防治研究的支持,提高慢性病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慢性病防治研究和转化基地建设,重点加强慢性病防治技术与策略、诊疗器械、新型疫苗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具,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推广慢性病预防、早诊早治早康和规范治疗等适宜技术。
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慢性病防治全球行动,与国际组织、学术研究机构和院校在人员培训、技术合作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协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机制。
建立健康档案 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是记载有关服务对象健康状况的系统资料。主要分为四部分:①个人的一般情况(人口学资料);②健康行为与既往史;③家庭生活史和生物学基础资料;④危险因素。在完善健康档案的同时,还应包括服务对象对健康的各种需求、期望以及家庭的一般情况等,做到内容详尽,重点突出。
2.3 进行健康评估和疾病风险评价 根据慢性病患者的综合信息,对患者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对疾病的状态进行评价。
2.4 制定健康干预与促进方案 健康干预与促进是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矫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与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健康管理中的健康改善是个体化的,即根据健康评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险因素,由医生进行个别指导,并追踪效果,根据健康评价的结果,做出健康计划并对不同健康状况的个人给予不同的健康干预措施。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因此个人健康计划应对个体危险因素做出个人健康管理处方,使每个人都能更有效地针对自身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消除或降少危险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并改善自身的健康。强调自我管理,实现慢病防控达标 目前我国慢性病管理存在只检查、不干预;重检查、轻干预;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现象[2]。对于慢性病患者,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能够自觉进行健康计划。并且教会其自我监测,自我管理。和临床医师通力合作,争取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