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简述简答题五篇

时间:2019-05-14 19:0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级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简述简答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级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简述简答题》。

第一篇:2011级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简述简答题

简述(论述)题

1.试论述宋诗对唐诗的因革P12

2.简述宋词兴盛的原因P10

3.论述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P11

4.试述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P43

8.为什么说张先词被称为“古今一大转移”?P32

9.为什么说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P33

10.简述俚语词的艺术特点P33

12.为什么说苏轼是北宋诗坛上的第一大家?P59

14.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P56

15.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P63

17.简述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色P92

18.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体现在那些方面?P97

20.简答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词学理论P103

21.试述“易安体”的艺术特色P105

23.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P73

25.试述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P118

26.结合作品简答诚斋体有何特点P123

27.试述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P130

28.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P134

31.试论述姜夔对词的贡献P146

32.试分析梦窗词的艺术成就P149

34.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P179

第二篇:古代文学简答题

1.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2. 简述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

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在艺术方面,(3)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4)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5)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3. 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2分)。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2分)。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2分)。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2分)。四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2分)。

4.述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古代神话为后代作家、诗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学素材和艺术形象(2分);(2)古代神话中的女娲、夸夫、刑天等形象,表现出了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对光明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对后代文学家理想和信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结合例子。(2分)(3)古代神话中的浪漫幻想启发后代作家的思维,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范围(2分),结合例子。5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有:(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3分);(2)重章叠唱(2分);(3)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3分);(4)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明快,富于变化(2分)6.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3分)。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4分)7.《氓》中弃妇形象分析

《氓》中的弃妇形象:(1)勤劳,任劳任怨,未弃前弃妇渴望爱情,忠于婚姻(2分);(2)被弃后,没有苦苦哀求,而是果断决绝,显示性格刚强的一面(2分)。(3)诗中弃妇严厉地谴责男子的负心,对男子的虐待予以斥责,表现出对不公平的婚姻制度的反抗(1分)8.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3分)。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3分)。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4分)。9.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2分),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分);(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2分);(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2分)。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2分)。

10.简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表现在:(1)长于说辞。其文多为策士游说之辞,善于权衡利弊,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个性心理,说谏有异,风格多变。(2分)(2)是善于写人。它所写人物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其表现的人物以谋臣策士为主,人物刻画大都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经历(3分)。(3)是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文中熟练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铺陈、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其文辞彩绚烂,感情充沛,富于气势。(3分)(4)《战国策》中的寓言,亦丰富多彩,或为动物寓言,或为社会寓言,或为历史寓言,生动形象,言短意长,文学性极强。(2分)11.简述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分):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3分)。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3分)。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3分)。12.简述先秦诸子的特点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1、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2分)。

2、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2分)。

3、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2分)。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2分)。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2分)。13.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4分)。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4分)。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2分)。14.简论《孟子》的文学价值

《孟子》的文学价值,(1)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2分)。(2)《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4分)。(3)《孟子》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4分)

1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3分)。(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3分)。(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2分)。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2分)

16.简述“香草美人”意象具有哪些内涵

(1)香草意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诗人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尊敬的人,所有这些人,都具有高洁的人格(2分);二是与恶草相对,象征者政治斗争的双方(2分);(2)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喻君王,或自喻(2分)。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2分)。以男女婚约的变化喻君臣关系的改变,不仅形象生动,还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17,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2分),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2分)。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4分)。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2分)。18.简述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1分)。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3分)。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3分)。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3分)。19.简述汉大赋的成因

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2)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20.简述汉大赋的特点

(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分)(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2分)(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2分)(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2分)(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2分)21.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

《天子游猎赋》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与风貌的热情歌颂。(4分)

《天子游猎赋》在汉赋史上的地位:(1)确立了汉大赋虚构人物、设为问答、铺张扬厉的体制(2分);(2)奠定了大赋讽劝兼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2分);(3)其体制成为后世赋家学习模仿的典范(2分)22.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4分)。(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2分)。(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2分)。(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2分 23.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

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1)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2分)。(2)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2分)。(2)西汉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这时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2分)。(3)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2分)。(4)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2分)。(5)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2分)2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诗经》”,其艺术成就:(1)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3分)(2)《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3分)。(3)《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2分)。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2分)25.简析《氓》中女主人公三次涉淇水的作用

(1)淇水是弃妇命运的线索和见证(2分);(2)第一次涉淇水,是恋爱时期,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并充满期望(2分);第二次涉淇水,则是婚后遭到虐待,女主人公开始对婚姻生活感到失望(2分);第三次涉淇水,则是女主人公被丈夫抛弃,女主人与丈夫断绝关系(2分)。(3)女主人公的命运的三次变化,通过三涉淇水来表现,艺术构思是十分紧凑的(2分)。26.简析《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氓》中女主人公形象:(1)忠于爱情,渴望拥有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如作品中“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复关,涕泣涟涟”等(3分);(2)勤劳善良,任劳任怨,愿意以自己的付出来维持家庭。如作品中讲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等都是言此(3分)。(3)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敢于反抗,没有哀求,体现了坚强的一面。对男子的负心,她予以谴责,“言既遂也,至于暴矣”;自己被休弃回家,说出了“亦已焉哉”,果断决绝(4分)。

27.《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

(1)战争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内容,富有特色的战争描写则是是充分体现了《左传》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写作技巧(3分);(2)《左传》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而是带着“宏大叙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详细描述战争的起因、各方的内政外交动态、战前部署、决战主角的心态与个性等等,立体而深入地呈现战争的错综复杂的状态(3分);(3)生动简洁地描绘战场的局势和场面,巧妙穿插战斗细节,富于现场感,或磅礴震撼,或曲折跌宕,或血腥残酷,或诙谐幽默,皆如亲临(2分)。

28.《项羽本纪》,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1)胸怀大志,但又浮躁。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1分)(2)当机立断,英勇果敢。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1分)。(3)宁折不弯的英雄本色。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1分)。(4)刚直厚道,缺乏远见。鸿门晏上放走刘邦,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则拔剑自刎,不准备东山再起。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1分)。(5)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1分)29.简述《陌上丧》“罗敷夸夫”一段的作用

(1)罗敷没有夫,夸夫是罗敷拒绝太守的借口(1分);(2)作为采桑女,罗敷单靠拒绝是无法回绝太守的,必须智取(1分)。(3)罗敷所夸之夫越完美,就越能够衬托太守的丑陋,通过打击太守的自尊心,达到拒绝的目的(1分)。(4)“罗敷夸夫”一节重在突出罗敷有过人的智慧,写罗敷的内在美,写出她美的关键在于“神”,升华了前文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2分)。30.简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全诗中的作用

(1)这两句借孔雀起兴,是汉乐府常见手法(1分);(2)“飞”喻夫妻离散,暗示焦中卿与刘兰芝婚姻有变,二人离散(1分);(3)“徘徊”喻夫妻恩爱,不忍离别,比喻焦中卿与刘兰芝不忍分手,他们的离散是受外力所迫(1分);(4)开篇以孔雀迟疑徘徊的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给全诗的抹上浓郁的悲剧气氛,对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2分)。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比较文学简答题[范文模版]

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为特征的独立的文学研究学科,它以直觉的笔交易时和综合多种学科的方法研究民族文学之间和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事实联系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及学科交叉关系,以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解释人类文学乃至文化的基本规律,促进民族文学发展,推动文化交流.比较文学的主体意识: 1.要求通过主体定位确定研究对象.2.要求研究主题的介入以达成汇通性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的可行性是能够被比较研究的特点、特性.可比性原则:是指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坚持的一种原则或标准,即被纳入这种研究的对象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原则的比较文学研究眼球对象间的内在关联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关键和基础.可比性因素,是指具有可比性的成分或事物,它是比较文学研究所指涉的对象.可比性因素的特点: 1.可比性因素必须同时具有文学性和跨越性两种属性.2.可比性因素必须是两种以上的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不仅仅是对它们之间表面上的相似点.3.可比性因素必然是主客观的存在,只有研究之体去激活它们,它们才能可能真正转化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可行因素的种类:1.事实关系.法国学派最先把它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的范围.2.类同关系.美国学派针对法国学派的狭隘眼光和武断主张而提出的平行研究的主要对象.3.交叉关系.指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相互孕育、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关系.4.互补关系.指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之间的一种互识、互证和相容关系,中国学者和海外华人学者对异质源文学现象之间的互补关系尤感兴趣.比较文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实证法:最先采用和常用的方法.是用具体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存在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的方法.所指涉的对象的有事实联系的两会中或多种文学现象.2.批评法是分析各种文学现象(不管它们之间有无事实联系)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所具有的类同的美学价值的方法.3.阐发法:是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来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或作品的方法.4.比较法:又称异同比较法,异质比较法,是在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总运用的既求同又辩异,从求同出发而探究异质的一种方法.5.对话法:是批围绕文学领域内的共同问题,各文化体系的诗学共同协商并提出自己的解答和看法的方法和过程.影响的种类:就影响产生的效应来看.1.正影响:指外国文学使本国文学受益和发展的影响.2.负影响:指吸收外国文学来反对本国文学传统的影响.3.反影响:指批判与否定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刘幸的艺术理论和实践.4.超越影响:指一国的作家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的影响.5.回返影响:指一国的作家作品先影响到国外,再返回来影响到本国的影响.6.虚假影响: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造成了影响,而这种影响已经变形甚至歪曲.梵第根将渊源分为: 印象渊源:作家在国外旅游或侨居时所得到的感受.口传渊源: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笔述渊源:见诸文字的渊源.平行研究的注意事项: 1.立足本国.2.要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可行性评估.3.收集资料,拟定提纲.主题学研究内容: 1.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作家手中发生变异,特别是不同民族作家对同一题材处理的手段和形式.2.大兴源流研究,研究传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何人撰写的文学著作.3.进行母题、主题、意象和套话的研究,从而整合出人类的共同规律.母题:指文学世界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宇世界的概念.1.具有客观性,不带任何倾向性.2.具有不可再分性.比较诗学研究的特点: 1.视野开阔,研究领域广泛.2.比较诗学研究更强调理论穿透力.3.比较诗学研究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构成了比较诗学的独特优势.比较诗学的目的: 1.强调建立”共同诗学”2.研究和探索东西方文学的差异以及文化根源.阐发研究的特征: 1.强调东西方文论对话沟通的平等地位,力图打破西方文学中心论.2.建立在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这就是的比较文学学者有可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沟通和良性互动.3.阐发研究风行东西方文论双向交流,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的价值取向.宗教对于世俗文学的影响: 1.宗教为各种类型的文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题材.2.宗教对古今中外文学的主题表现与思想内容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3.宗教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形式与体裁的产生和演变.4.宗教对于各个民族的美学观念与文学观念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宗教对于世俗文学的表现: 1.道德诉求,这是传统宗教关注人际关系的最为很重要的表现形式.2.无论何种宗教在其宇宙观上总是会预设两个世界,一个此岸世界,一个彼岸世界.3.宗教对于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划分,是因为大凡宗教都认为宇宙之间有一个终极实体存在.4.宗教心眼与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吸引信众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心灵与神圣存在沟通.宗教对文学形式的影响:宗教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形式与体裁的产生和演变,宗教对于各个民族的美学观念与文学观念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比较研究的基本途径: 1.对文学与艺术所处共同风气的考察.2.对文学从艺术中借鉴方法与结构方式的考察.3.对文学与艺术关于同一题材不同处理方式考察.4.对文学与艺术关于同一概念或观念的不同涵义的考察.语言的深入研究对文学创作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的文学观 2.转移了文学研究的重点.3.对文本的分析有了根本性的变化.4.提供了某些创作方法.中西诗学比较: 模仿论形态:注重研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表现论形态:注重研究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客体论形态:把作品当成一个自足的、独立存在的客观来研究.实用论形态:以读者为出发点.最基本的是模仿论和表现论.中国诗歌传统特色: 1.中国的诗歌传统同音乐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同官方的倡导和推介息息相关.2.中国诗歌传统带有极强的理想色彩和情感色彩,也就是孔子说的”诗言志”.3.中国诗歌在审美方面强调以”风骨”作为艺术标准,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中西小说表现手段有何异用比较: 早期的中西小说都是重情节轻人物,即以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吸引人,人物并不是作家要表现的重点.如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和志人小说,如西方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也重在描写故事情节,而缺少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发展渐趋成熟,西方小说开始重视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中国古典小说表现人则是写行动重于内心,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对待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矛盾: 1.要努力促使二者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2.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即反对文化割据主义.3.要”心底无私”地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4.在把我”差异性”的基础上努力开辟沟通渠道.

第四篇: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范文)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春秋谷梁传》(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2、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西汉论说文。

3、《诗经》中有六篇有目无辞的诗,称为《笙诗》。

4、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5、《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最早著录于萧统《文选》。

6、《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包括风、雅、颂。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7、学著作。

8、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二、选择题

1、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宋玉的作品:《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3、国别体史书《国语》《战国策》,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

4、汉大赋的特点:其体制特点是篇幅较长,规模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韵散相间,散文成分较多,因此又称散体大赋。因善于铺陈,对事物作穷极声貌的描写,因此又称体物大赋。善用铺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不善抒情。

5、《汉书》的体例: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三、名词解释

1、《春秋》

五经之一,《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3、抒情小赋

汉赋的一种,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和表现个人情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文辞清丽。

4、苏李诗

《文选》收入题为苏武所作五言诗四首及李陵所作五言诗三首,一般称为“苏李诗”。苏李诗显然是东汉人所作,附会为苏武、李陵相别而作。从总的内容看,像是居者行者的赠答之诗。

四、简答题

1、战国策艺术成就

(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2)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追求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纵横驰骋、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

2、《孟子》和《庄子》比喻手法的比较:

《孟子》的比喻是现实主义的,如《齐桓晋文之事》中 “缘木求鱼”、《鱼我所欲也》中“舍鱼而取熊掌”,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庄子》设喻的本体都是奇特怪诞的事物,有很大的臆造虚拟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鲲鹏、大椿。

从运用比喻的效果来看,《孟子》中的比喻贴切巧妙,通俗浅显,主要用于说明事理,增强说服力。而《庄子》的比喻,往往不直接道破其旨意,而是通过生动传神的描绘,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使人心驰神往,在艺术的享受中领悟其喻意。

3、《离骚》的思想内蕴:

(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美政”理想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

(2)深沉挚着的爱国感情。

屈原的爱国感情,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上

屈原的爱国之情,也表现在对祖国的眷恋上

屈原的爱国之情,是同忠君联系在一起的。

运用婚姻爱情的比喻,以男女之间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

(3)放言不惮的批判精神。

(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对于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

苦心探索真理和随时准备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独立耿介、不随从流俗的操守

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1)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2)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3)抓取典型活动、典型细节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凝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五、论述题

1、《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写实精神和自然朴实的艺术风格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诗经》中,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不借助其他的创作手法,伴随着强烈的情感,铺开有文采的词藻,直接陈述、叙事、刻划、描写或抒情。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一般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兴”的运用,有如下几个特征:

⑴、凡采用“兴”者,文本中都有两种事物。对两事物的吟咏,一主一从,“主”为主旨、主题,是该诗所吟咏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从”是次要的、另外吟咏的一种事物。《周南·桃夭》

⑵、凡采用“兴”者,一篇之中或一章之中,在章法结构上,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有先后的顺序。《鹿鸣》

⑶、凡采用“兴”者,诗中两种事物之间,必然有或隐或显相类似的联系:或大小,或颜色,或数量,或动作,或情景,或外表,或本质,或行为状态,或地理方位,或风俗传说,或工具媒介,或相反相成。《关雎》

三、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1、句式

四言为主的句式。四言诗的特点:节奏鲜明而迫促。

2、章节的回环复沓

复沓(重章叠句)

重章: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周南·芣苢》(作品选4页)、《王风·黍离》(作品选14页)

“叠句”,是指不同诗章叠用相同的诗句。《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的使用。

“叠音词”,就是叠字词,如“关关”、“夭夭”等等。

双声词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所构成的词,如“参差”、“踟蹰”、“栗烈”。叠韵词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所构成的词,如“窈窕”、“绸缪”、“辗转”等等。

3、押韵方式

①隔句押韵。《关雎》

②句句押韵。如“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4、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

2、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作品,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商贾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既有各阶层、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善于把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通过构造富于戏剧冲突的情节,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项羽本纪》:鸿门宴

曹无伤、项伯、张良

范增、项庄、樊哙

项羽:豪爽、无谋、轻敌

刘邦:机智、老练、精细

2、人物形象个性化。

作者把能够表现人物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详细地记述和描写,把不能表现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摒弃或简单带过,这样就使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突出出来,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1)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项羽本纪》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2)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3)善于通过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

(4)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个性。

《李将军列传》程不识李蔡李广

二、谋篇布局,匠心独运——《史记》的叙事艺术

1、人物传记的编排体例及篇章结构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

2、叙事深度及主线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史记》每篇都有每篇的立意。

三、浓重的抒情气氛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

“寓论断于叙事中”,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李广列传》以具体生动的事例,描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同时也记叙了李广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的钦佩和同情之情。

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

《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游侠列传》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四、雄深雅健的语言风格

1、叙述语言生动传神,且富有气势。

2、人物语言个性化。

3、议论语言包含感情。

六、诗歌赏析

《蒹葭》,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蒹葭苍苍”等写景句子,作为诗歌的发端,写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洁,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挚烈的追求和纯洁的爱情,同时兼有写景叙事的作用,它是全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主人公触目所见、情之所趋。作者又以秋水的描写连接思念之人的深情。秋水盈盈,似乎是相爱者之

间的脉脉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顾自生盼的眼睛。秋水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痴情者的独特感受。

此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及的心情,使抒情不断加深。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六编元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章《窦娥冤》

【思考题】

1.关汉卿《窦娥冤》与《救风尘》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

2.窦娥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作品是如何表现的?

3.《窦娥冤》中三桩誓愿和鬼魂诉冤情节有何作用?

4.《救风尘》戏剧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该如何评价?

5.背诵:《窦娥冤》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

第二章《西厢记》

【思考题】

1.崔张故事的意义何在?

2.崔莺莺形象的内涵和价值何在?

3.《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有何特点?

4.《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各有何作用?

5.背诵:《西厢记·长亭送别》之[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

第三章《汉宫秋》

【思考题】

1.《汉宫秋》中的汉元帝形象有何特点?其意义如何?

2.《汉宫秋》的语言特点如何?

第四章《琵琶记》

【思考题】

1.《琵琶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其艺术特色如何?

2.《琵琶记》的结构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3.《琵琶记·糟糠自厌》中吃糠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4.《糟糠自厌》的语言有何特点?

5.背诵:《糟糠自厌》之《孝顺歌》前两支。

第五章元散曲选讲

【思考题】

1.《天净沙·秋思》为何称为“秋思之祖”?

2.《山坡羊·潼关怀古》、《水仙子·寻梅》的艺术特点如何?

3.何谓代言体?《哨遍·高祖还乡》用代言体取得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1

4.《山坡羊·潼关怀古》结句有何含义?

5.背诵:《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水仙子·寻梅》。

第七编明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

【思考题】

1.《三国志演义》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倾向?

2.《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3.《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的?

4.《三国志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有何特点?

5.《三顾茅庐》一节的情节发展有何特点?

第二章《水浒传》

【思考题】

1.《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有哪些方面?

2.《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法上有何特点?

3.《水浒传》的英雄观与女性观有何特点?

4.《血溅鸳鸯楼》一节的细节描写有何特点?

第三章明代诗文选讲

【思考题】

1.《项脊轩志》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点?其抒情特点如何?

2.《报刘一丈书》的题旨是什么?它的讽刺手法对表达主题起何作用?

3.《西湖七月半》中的白描手法有何作用?

4.《别云间》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的对仗有何特点?

5.背诵:《别云间》。

第四章《西游记》

【思考题】

1.学界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有哪些纷争?

2.《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4.如何理解鲁迅所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之语?

5.《车迟国显法》的艺术趣味表现在哪里?

第五章“三言二拍”选讲

【思考题】

1.“三言二拍”的审美倾向有哪些方面?

2.杜十娘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

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编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何作用?

4.《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反映了什么样的道德观、价值观?

5.《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6.《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谋篇布局有何特点?

第六章明代戏曲选讲

【思考题】

1.徐渭的杂剧为何被称为“明曲之第一”?

2.“四声猿”的命名有何含义?

3.《四声猿》的艺术风格有什么特点?

4.《浣纱记》在题材处理上有何特点?

5.溪纱在剧中起何作用?

第七章《金瓶梅》

【思考题】

1.《金瓶梅》的题材和形象塑造有何特点?

2.《金瓶梅》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在小说史上有什么样的意义?

第八章《牡丹亭》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牡丹亭》的主题倾向和戏剧冲突?

2.杜丽娘形象有何特点?其意义何在?

3.《牡丹亭》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4.《惊梦》一出在《牡丹亭》中有何艺术作用?

5.背诵:《牡丹亭·惊梦》之[皂罗袍]。

第八编清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章清代诗词选讲

【思考题】

1.《圆圆曲》的主题倾向如何?

2.“梅村体”主要有哪些内涵?试以《圆圆曲》为例说明。

3.陈维崧词中“鹰”的形象有何特点和意义?

4.朱彝尊《桂殿秋》一词的艺术特点如何?

5.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6.背诵:《醉落魄·寒山几堵》,《桂殿秋·思往事》,《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第二章清代散文选讲

【思考题】

1.何谓“以小说为古文辞”?试举例说明。

2.《左忠毅公逸事》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

3.《登泰山记》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其语言风格如何?

第三章《长生殿》和《桃花扇》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间的关系?

2.《长生殿》的结构有何特点?其艺术作用如何?

3.《桃花扇》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4.《桃花扇》的结构艺术有何特点?

5.“桃花扇”一物在《桃花扇》一剧中起何作用?

6.《桃花扇》的曲词宾白有何特点?

第四章《聊斋志异》

【思考题】

1.《聊斋志异》有哪些主要的题材类型?

2.鲁迅说《聊斋志异》“以传奇法,而以志怪”,你如何理解?

3.《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较之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有何变异?

4.《婴宁》中婴宁形象的两大性格特征是什么?

5.《婴宁》中对花的描写有何作用?

6.《黄英》的题材有何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观念冲突?

第五章《儒林外史》

【思考题】

1.《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类型?作者的态度如何?

2.《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是什么?

3.《儒林外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名士大宴莺脰湖》一节的讽刺性与象征性何在?

第六章《红楼梦》

【思考题】

1.《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2.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如何理解宝黛爱情悲剧和钗玉婚姻悲剧的内涵和性质?

4.《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宝玉挨打》中层层铺垫写法有何作用?

6.宝玉挨打事件的性质是什么?事件之后,作者是如何描写钗黛两人的表现的?说明了什么?

使用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新1版。

【教学参考书目】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

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

钱南杨校注:《琵琶记》,中华书局,1960年版。

俞为民校注:《宋元四大戏文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朱彤、周中明校注:《西游记》,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洪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蒲松龄:《聊斋志异》(会评会校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吴敬梓:《儒林外史》(会评会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版。

漆绪邦、王凯符选注:《桐城派文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钱仲联:《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下载2011级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简述简答题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级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简述简答题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新闻专业上课通知 文学院二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上课时间定于2012年2月25日(周六)开始上课。具体时间地点如下: 教材自己解决,教材版本向任课教师咨询。2.......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本文提出从两个角度指导该专业的教学: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

    汉语言文学

    文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专 业概况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能胜任文化 、宣传、教学、管理等......

    汉语言文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化的枷锁——论中国国企改革的步履蹒跚 [2009-4-16] [0]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 [2009-3-9 14:49:04] [1]论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教学 [2009-3......

    汉语言文学

    南屏镇曹家湾小学营养餐自查报告 为确保“营养餐工程”能够安全、平稳实施,我校根据上级通知精神,认真开展了营养餐工程管理自查工作,现就我校实施“营养餐工程”管理情况自查......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文化视野,具有较强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具备从事新闻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能力......

    汉语言文学

    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生论文 浅谈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院 系 许昌学院专 业 汉语言文学班 级 2011级 学 号 201143435 学 生 姓 名 宋晓燕联 系 方 式 1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