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王晓熙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7156
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内容包罗万象,非常丰富,笔者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天地之大德日生”,它表现了天地刚健有为的精神。“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司马迁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不朽的历史篇章《史记》。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梁启超、李大钊,他们都不仅以自己的作品更以他们的人生践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鼓励中华儿女敬业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向前的奋进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
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后,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发扬光大。
二、任侠之气
关于什么是“侠”,古往今来界定的有许多, 但学术界似乎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被普遍认可的一种界定。在现存的资料里最先提出“侠”的是《韩非子·五蠹》篇: “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其带剑者, 聚徒属, 立节操, 以显其名, 而犯武官之禁”。其后便是司马迁给“侠”加的定义: “救人与厄, 振人不瞻, 仁者有采;不既信, 不倍言, 义者有取焉。”(《太史公自序》)“今游侠,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然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己诺必诚, 不爱其躯, 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之此生矣, 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游侠列传》), 给“侠”以积极的评价、肯定。所谓的“侠”是指: 以兼济天下为己任, 品德高尚, 个性突出, 积极入世而又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社会个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任侠由先秦时带有贬义的“蠹侠”到司马迁的“布衣之侠”,再经过东汉、魏晋的政局动荡、民族纷争, 侠意识由起初的个体行为发展到被民众普遍接受的时候, 就形成侠文化。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侠客行》)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任侠,又称为“尚义任侠”、“为气任侠”、“使气任侠”,是指凭借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帮助他人。任侠之士指能见义勇为的人。任侠的三大特点: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
侠文化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平民文化,源远流长。虽然新中国诞生以来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得现代侠文化不再像古代那样以侠客的替天行道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出现,而是以武侠小说、影视及网络游戏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但是,侠文化的精神内涵却一脉相承。侠文化中一般分为三类:私剑之侠、道义之侠、江湖之侠,这三侠中有的带有我们所说的任侠之气,而有的带有不能融入现在法
制社会所用的“人治”思想。因此,我们应该分清侠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加以扬弃。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应取侠文化之精华,进行侠文化的制度重构,积极发挥现代社会合法私力救济、见义勇为的作用,弘扬任侠之气;同时,为了维护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我们也必须去除侠文化之糟粕,将其“人治”本质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顾炎武先生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正始》),告知国民要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是志于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古往今来无数贤达的仁人志士,禀承这一民族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后来经麦孟华的“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语很快传播开来了, 特别是经过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先后引用, 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至家喻户晓。“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一语提出了作为国家主人的国民对国家应该履行的神圣义务和道德责任。它出现在国家危机与灾难深重的年代,反映了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追求, 是那个时代开始觉悟的中国人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庄严承诺, 更是中国人民自觉承担自己对国家的义务与责任的表现。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精神告诉我们, 不仅仅是国难当头, 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时候, 更多的是很多责任感、责任意识在中国的古人那里有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任何事情不应该仅仅为自己着想, 仅仅为自己安身立命打小算盘, 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 都应该主动地站出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情, 为民族振兴承担一份责任。这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是有着紧密关联的,“ 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中的人, 不懂得为社会为国家为天下繁荣昌盛付出自己的努力的“ 觉解”, 因此, 借助于“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精神的激励与引导, 国民可以实现由“ 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转向与提升到“ 道德境界”和“ 天地境界”, 从而提升整体国民的精神风貌, 提升整体的国民的精神境界, 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四、以和为贵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协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论语》中记载,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认为礼的运用贵在和谐,先王的治国之道,认为这是最好的,着重强调和谐的境界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孔子继承周末思想家对和“同”问题进行的思考,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重视和谐但不盲从,小人只知道盲从却不懂真正的和谐。其中所指的“和”承认事物存在的多样性,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能够营造出来的和谐状态能够产生的积极影响。孟子也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孙丑下》)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等都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古人欣赏阴阳调和之美,喜好“和五音得美乐,和六律得美音”的最佳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和”不是无原则的简单地使事物保持僵化状态,而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寻找不同事物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将达到的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只有如此才能衍生出新的事物。反对“同而不和”的消极状态,反对对事物做简单的分析或重复地做同一件事,需要懂得从不同事物中抽象出同一的发展规律,保持事物动态和谐。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寻求事务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的和谐要求,在思想上为建构和谐社会做了从充分的准备,在行动中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寻找和谐的切入点,以调动全社会的“人和”资源,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它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人民间友好和睦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应更好的加以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它必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第二篇:浅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高培华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群体意识、倡导刚健有为、力求平和发展的文化内质,。其精神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在全球化的人文精神失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背景下,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无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力。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
《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命绵绵不断活力因子。、1、坚忍不拔的精神境界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中国文化强调“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人生态度,把困难、挫折、痛苦作为人生的财富,把坚贞不屈、不畏艰险、不惧挫折、奋斗不息作为精神追求。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这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后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论语·秦伯》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自觉为国家民族承受苦难,作为担当大任的条件。《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勿乱其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乐。”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既是一种宇宙情怀,也是一种德理性,更是一种文化自觉。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顾炎武先生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正始》告知国民要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是志于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古往今来无数贤达的仁人志士禀承这一民族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后来经麦孟华的“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语很快传播开来了, 特别是经过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先后引用, 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至家喻户晓。“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一语提出了作为国家主人的国民对国家应该履行的神圣义务和道德责任。它出现在国
家危机与灾难深重的年代,反映了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追求, 是那个时代开始觉悟的中国人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庄严承诺, 更是中国人民自觉承担自己对国家的义务与责任的表现。“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精神告诉我们, 不仅仅是国难当头, 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时候, 更多的是很多责任感、责任意识在中国的古人那里有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任何事情不应该仅仅为自己着想, 仅仅为自己安身立命打小算盘, 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 都应该主动地站出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情, 为民族振兴承担一份责任。这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是有着紧密关联的“ 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中的人, 不懂得为社会为国家为天下繁荣昌盛付出自己的努力的“ 觉解”, 因此, 借助于“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精神的激励与引导, 国民可以实现由“ 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转向与提升到“ 道德境界”和“ 天地境界”, 从而提升整体国民的精神风貌, 提升整体的国民的精神境界, 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有“见危授命”、“威武不屈”的精神。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面前,从来不乏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赴汤蹈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情操。
1.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特别强调“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荀子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主张以道德情感来抑制其个人欲望,要求在“利”与“义”发生冲突时,“见利思义”、“舍生取义”。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一种高尚人格。这既是是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要原则,也是个人道德践履方面的重要内容。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这
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危难面前,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宁可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这才是高尚的人。从岳飞、文天祥到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十九路军”到抗美援朝的黄继光;还有建国后抛弃国外优越生活的毅然献声到祖国科研工作中的钱学森、邓稼先。正是这种临大节而不可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在深远的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
三、“仁德”、“和谐”的精神追求。
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要求人们时刻注意与自己的良心进行沟通,不断唤醒隐藏在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良心。
1、.“仁德”是君子的追求。“仁”的概念和仁德的提出,可以说是孔子的一个伟大贡献。“仁”的内涵,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仁者爱人”。“爱人”不只是一种心态,更重要的是一种善的意志,是一种理智的决断。“我欲仁,斯仁至矣。”(《荀子·劝学》)人只有按照“仁”的要求去做,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孔子提出“仁”的价值理想,其目的就是要把人类社会中的仁爱精神和仁爱要求,化为每个人的内在自觉。2按照仁德的要求,做人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圣人。君子是对社会大众而言的。孔子对君子作了明确的规定:“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贞而不谅”、一句话君子重视道德,仁爱却绝对不会盲从。小人只知道盲从却不懂仁德真正意义。君子人格的这种价值追求,锻造了中华民族温、良、恭、让的民族性格。
2、谦和礼让是人与之间和谐的要求。“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的作用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孟子说:“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礼记》曰:“君子睦以合族”。谦和礼让,是做人的基本品格。
这体现了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做人还是做事都注重“仁德”、“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仁”“德” “和”不是无原则的简单地使事物保持僵化状态而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寻找不同事物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将达到的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只有如此才能衍生出新的事物。反对“同而不和”的消极状态反对对事物做简单的分析或重复地做同一件事需要懂得从不同事物中抽象出同一的发展规律保持事物动态和谐。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仁德”“和谐”的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韦政通:《中国的智慧》,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2]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内涵要素”[J].《青海师专学报》,2003,(4).学学报(人社朱義禄:《从圣贤人格到全面发展—中国理想人格探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中国文化书院演讲录第一集:《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39~152页。
[4]姜国柱.“论儒学的人文精神”[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第三篇: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自觉、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同时,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按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文化产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
国家层面(政府层面):
一 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制度
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意义重大,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哪些类型的传统文化,以何种法律模式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文化政策目标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和立法选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可根据国际公约之精神,采取公法措施,对相关文化权利予以保护;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则应致力于制度创新,在私法领域采取有别于现行著作权的保护机制,避开可能倾覆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根基的法律变动。
二 完善传统文化的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中国立法不仅应立足本土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要考虑国际制度发展趋势,借鉴他国立法经验。采取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权利的双重保护。从文化业角度来说,两者分别涉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法律问题;从法律部门而言,两者各自归属于传统的私法领域和公法领域。
完善文化法律法规,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地位。从韩国抢注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事件不难看出,我国对传统节日的法律保护存在缺失。应该适当增设传统法定节假日,不断完善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性立法,不断完善相关细则,形成完备的传统节日保护法律体系;各地政府要对地区性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地方性保护,通过地方立法,保护当地民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县、市、省和国家的综合保护体系。此外,要严厉打击个别商家“节日商机”等行为,避免泛娱乐化、商业化现象。
三 健全文化产业机制,加强文化市场自律。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繁荣传统文化来说意义重大。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适应市场,适应生存和发展。文化主管部门要在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加大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扶持,正确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传统节日文化产业领域,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还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市场的行业自律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内部自律机制,不断完善文化调节机制,促进以传统节日为支撑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四 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增强群众文化意识。
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充满人文感召力的,其对于凝聚群众力量意义重大。因此,要不断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原本的精神内涵范围上不断赋予其新的特色,从而增强青少年对祖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新闻媒体等舆论部门要大力宣传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增进群众对传统节日精神内涵的认识。
文化产业层面:
一 通过现有的文化产业渠道弘扬传统文化
作为现有的文化产业的支柱,电视、新闻、报纸、电台、杂志等传统的文化产业渠道在人们日常的宣传和文化传播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现有的文化产业渠道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走向社会、走向群众的最重要的一环,在传统文化的推广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新型的网络平台的崛起,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论坛、贴吧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些新媒体,我们可以进一步宣传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能更广泛地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民大众日常文化的一部分。
三 鼓励传播优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融合
在当下文化交互频繁、文化碰撞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无可避免地与其他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以及新时代下产生的新文化发生交互、碰撞、交叉和融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传统文化的“主心骨”;另一方面,对于接踵而来的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新时代的新文化,我们应持“扬弃”的态度,将其中优秀的部分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促使二者的融合,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新时代的特征,丰富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文化交互融合和碰撞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以更广泛、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个人层面: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个人的日常行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中宣扬的优秀道德品质——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提倡的美德作为我们个人在生活中的行为指导,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力所能及一点一滴地用自己的行为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四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通过对一个女人的女阴的观察与验证来判断其好恶之品德,虽属荒谬之至,但也可反映古人对女人的道德评价。在评价一个好女人时,应具备下列条件。《玉房秘诀》指出:“欲御女须取少年,未生乳,多肌肉,丝发小眼,眼睛白黑分明者,面体濡滑,言语音声和调,其四肢百节之骨皆欲令没,肉多而骨不大者,其阴及腋下不欲令有毛,有毛当令细滑也。”《大清经》云:“黄帝曰:‘入相女人云何谓其事?’素女曰:‘入相女人,天性婉顺,气声濡行,丝发黑,弱肌细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凿孔欲高,阴上无毛,多精液者,年五五以上,三十以还,未生产者。交接之时,精液流漾,身体摇动,不能治定,汗流四浦,随人举止,男子者虽不行法,得此人由不为损。”至于所谓的“恶女”,《玉房秘诀》指出:“若恶女之相,蓬头面曾面,槌项结喉,麦齿雄声,大口高鼻,目精浑浊,口及颔有亮毛似鬓发者,骨节高大,黄发少肉,阴毛大而且强,又多逆生,与之交会,皆贼损人。”《大清经》云:“相女之法,当详察其阴及腋下毛,当令顺而濡泽,而反上逆,臂胫毛粗不滑泽者,此皆伤男,虽一合而当百也。”“女子阴男形,随月死生,阴雄之类,伤男尤剧,赤发面曾面,癯瘦固病无气,如此之人,无益于男也。”古人认为,蒙古人种的妇女一般说来比其他种族的妇女阴蒂发育得要小,他们讨厌大阴蒂。从《医心方》引文看来古代中国人认为有些女人的阴蒂随月圆而变大。因此,这时她们必与(另一)女子交合,否则会死。月渐缺时,阴蒂又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时,她们必与男子交合,否则不能活。因此这种人两周为女,两周为男,并且据说生性极端淫荡。当然,以上所述的房中术理论,视女性为性欲工具,所谓“好女”与“恶女”,只不过是男人挑选滋补男人元气的“药物”的参照。
明代房中书《素女妙论》第六节《大小长短篇》中,论述了女阴的不同位置。“帝问曰:女子玉门有上中下之异,何也?”素女答曰:“牝户之美,非在位而在用也。上中下者各有其异,要之顺利而用之耳。中者四时均宜,百势无防,以不偏为贵是也。上者宜冬,匡床绣被,男伏其上是也。下者宜夏,竹荫石榻,隔山取火是也。斯乃御女器使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毛在相术上和医药上具有所谓的特别功效。在生理学上,阴毛成三角形扩大近于脐部的,叫做男子型;阴毛向上呈水平线,向下直到大阴唇的,叫做女子型。这两种型,在中国文化中赋予细部同异研究后,变成了相术的主要项目之一。相术中说阴毛要“三七(二十一岁)之内生,太早,夭;太迟,淫”。阴毛颜色“宜黄宜软,主贵;硬,主贱,如乱草,主淫。”据说汉朝的吕后“阴毛长八尺,黄如金色而拳,名为‘金钱缠阴’,主极品,亦主淫。”除了“白发三千丈”的李白,一般人当然不可能有吕后这种“阴毛长八尺”的天赋,所以,一般说来,女人的阴毛主贵有三个条件:
一、黄毛——黄如金丝,贵而聪敏;
二、拳珠——曲卷如珠,英明过人;
三、柔细——柔细清润,贤淑温和。女性阴毛最“贵”的一种,叫“金钱吊芙蓉”。这种形状据说可旺夫益子。所谓金钱吊芙蓉是指阴毛稀稀疏疏的,只有阴户中间的一撮,而非大森林型的“乱草丛生”。阴毛细而卷曲的女性,假如阴毛呈菱形,表示她“热情如火”,精力旺盛。阴毛稀疏柔软的女性,多是外表窈窕瘦长,假如呈橄榄形,则是所谓的“金钱吊芙蓉”的类型。阴毛粗而硬又浓密的女人,阴户机能比普通女人的“成熟”,她动情时,阴户气味特别浓厚,床上较为主动。阴毛少而杂乱,而毛又粗的女人,性欲较旺盛,为淫荡之女。此外,古人最忌讳的是没有阴毛,没有阴毛的女阴叫“白虎”,也叫“不树”。这是不吉利的,这好像田中长不出禾稻一样。这些都是相术上的“妙论”。
此外,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对女阴的阴毛之用处,也有独特的“见解”。女阴的阴毛,一来可用于治“阴阳易病”,用法是在男人病后性交、睾丸肿了或缩入腹内时,“取妇人阴毛烧灰饮服”,饮服用水要用“洗阴水(洗了屄的水)”;二来可用于治“牛胀欲死”,用法是把“妇人阴毛,草裹与食”,牛一吃,立刻病就好了。如此等等,女阴阴毛之“妙处”可见一斑。
在人类历史中,阴毛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生物功用,但是有一个理论主张在人类尚未学会以衣物蔽体之前,阴毛可区分费洛蒙(pheromones,一种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其他人有特别的讯息)。这些讯息可能是种信号,例如女性已到了生育期。
阴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一种性的特征。阴毛不象头发那样可以长行很长,它的平均长度为4—8厘米,且其形状都呈弯曲状。阴毛的生长速度是,每天长0.2—0.3豪米,每月长5—8豪米,每年长6—10厘米,但实际上人的阴毛只有4—8厘米,10厘米以上的实属罕见。
一般情况下,人的阴毛总数为1000—3000根,七八个月到一年半之间全部更换一次,所以,人们每天要脱落5—10根阴毛,并长出新的阴毛。
相学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千余年历史,其中对女性的阴毛似乎有一番“研究”,尤其是对女性阴毛的形状与其所谓淫贱的关系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据相学专家指出,“正统”的阴毛生长形状,是顺而向下呈倒三角型,由小腹对下四个手指横排平放位置开始,直至女阴顶部为止,而毛发较浓密者会由两片阴唇呈八字须状一直向下绕至会阴部位。许多女性的阴毛仅由小腹对下部位伸延至阴部顶端为止,而两片阴唇上面很少有阴毛生长。在古代相学中,将女性的阴毛分为12种类型:
1、碗型。阴毛呈横生向上弯曲;
2、无毛型。阴毛寥寥可数,俗称为“白虎”;
3、葵扇型。阴毛象葵花分布;
4、碟型。阴毛呈横生到股关节;
5、正三角型。
6、箭嘴型。变相的倒三角形,多毛者生到肚脐;
7、稀毛心型。阴毛明显呈心型生长;
8、稀薄型。比无毛型稍稍多阴毛;
9、一字型。阴毛呈横生,生到髀罅;
10、倒三角型。阴毛象扇形分布;
11、菱型。阴毛向上生,有的甚至生至肚脐;
12、喷火型。阴毛象火山爆发形状生长。此外,古代相术还谈到了人种和阴毛的关系。古人认为,阴毛的颜色基本上同头发的颜色一样,金发女人的阴毛就呈金色,黑发女人的阴毛就为黑色,如此类推。通常黑人和白人的阴毛都为卷毛,而黄种人就为直毛。浓度方面,欧美人比较浓,而黄种人就比较疏。
以上所说的女性阴毛12种类型,是指女人直立时从前面所观看到的形状,古代相术还谈到了女性阴毛特殊的延续形态,即女人仰卧,分开大腿,从正常角度所观看到分布于女阴周围的四种形态:
1、箭嘴型;
2、剪刀型;
3、葵扇型;
4、蝴蝶型
日本学者须滕武雄博士在《从毛发看性格与爱情》一书中,对女性的阴毛与性格、爱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将女性的阴毛分为5种类型:
1、倒三角型。女性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这种倒三角型,它被称为女性的标准型,占女性总数的70%—80%。但是,即使都是倒三角形,其中也有阴毛面积大、面积小、毛厚、毛薄之分。从总体现象来说,阴毛较厚的女人一般性急、好胜、且喜欢出头露面。与此相反,阴毛较薄的的女人,习地善良、老实、内向、贤淑。
2、弦码型。这种阴毛类型的女人较为少见,其性格如男性般易躁、好胜、愿意领导他人,在性生活方面也由于其性欲较强而较为主动。
3、菱形型。这种阴毛类型的女人并不多见,其精力旺盛,头脑机敏,泼辣。4茶碗型。这种阴毛类型的女人极为罕见,其体格如男人般结实,意志坚强,头脑灵活,凡事计划性很强,勇气甚佳,但对性事淡薄。
5、无毛型。这种无毛型为女性所特有,这种无阴毛的症状,绝大多数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遗传的。因为阴毛生长在特殊部位,所以这种类型的人也就没有必要为怕人看见而担心。无毛型的女性性情温和内向,不善交际,在家庭则为贤妻角色。
通过对女性阴毛变化的观察和研究,须滕武雄博士进一步指出,女性的阴毛经常发生变化。A、命运与阴毛的生长方式非常相象,阴毛往上长的命运则佳,阴毛往下长的则命运也不济。B、就阴毛的手感而言,“哎呀,真硬”。这种人脾气也倔,灵敏度较差。反之,阴毛较软的人性情温和,性感度强。C、阴毛的弯曲越多,其精神上的烦恼也多。D、爱得越深,阴毛也会长得越浓。(参阅:须藤武雄:《从毛发看性格与爱情》,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23—127页)
我们暂且不去考虑须滕武雄对女性阴毛的论说有多少科学依据,其牵强附会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对女性阴毛的护理,日本人认为,就象男人需要剃须修脸一样,女性也应该顾及阴毛的美容。不过,用剪刀剪毛,会剌激毛囊,令毛发生长更快,所以古时日本女人,特别是妓女,会用烧香去烧毛前端,轻轻一烧,毛就会立即着火缩短,再用毛巾清理完毕。据说古时候的日本澡堂里,都准备一种去毛石,女人洗澡的时候,就会顺便使用这种石头把阴道口附近的毛去除。
在古希腊有女性剃阴毛的习俗,这是女性对女阴的化妆术之一,他们称之为剃清“维纳斯之丘”(女性下体的三角丘部位)。当时,这种化妆术是和裸体习俗联在一起的,如果不裸体,这种化妆术当然毫无意义。古希腊的男人喜欢女人把隐秘部位的毛发拔掉或用微火烧除,喜剧作家柏拉图曾在作品中提到“用手拔出一束束的爱神木”(《雅典喜剧残篇》第一卷,第684页),而阿里斯托芬说,女人也使用油灯(除毛)(《吕西斯特拉忒》第827页)。此外,还有人使用热灰除毛。南方的妇女毛发生长快速,因此她们常常特意去除毛发为的是不至于遮蔽她们的隐秘部位。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 书写人文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书写人文精神
2013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巴彦淖尔市第三届会议期间,由巴彦淖尔市政协书画院,巴彦淖尔市文体局,巴彦淖尔市段六书画院主办“弘扬传统文化,书写人文精神 ”现场书画名家
笔会。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是西部大开发稳步发展的城市,誉为“塞外江南”之美誉。此次笔会重
在与会代表进行文化交流,围绕着同心同德,同行同向,与时俱进,弘扬“总干精神”为主题,认真构思,政席委员、书画家段庆昌、李春平、杨章会现场挥毫,气氛热烈,每一幅书画作品
充满了和谐的氛围,将一幅幅书画精品赠送给其他委员。紧扣“凝心聚力求发展,办好实事惠民
生”的大文化理念,委员们手捧“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书画精品,赵鹏委
员高兴的说:“我将美术家段庆昌老师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书法作品,要挂到自己办公室,时时警醒自己,这才体现出了文化治国、文化兴邦、文化创新,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理念,为
此勉励自己的工作”。
书画家段庆昌委员表示,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我们希望通过笔会的形式来
彰显书画艺术,陶冶人们的情操,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
书画艺术报吕春相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