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时间:2019-05-12 04:3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第一篇: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摘 要:美术教育应该从教育的真正意义上通过实践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笔者以探究性学习教学为主,采用提出问题——亲身感受——实地观察——大胆实践的方法,在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从美术实践中挖掘人文精神;从环境教育中培养学生关爱情怀;从展览教育中净化学生心灵。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精神;美术实践

目前,人文教育的遗漏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代教育的严重失误。在当今课程改革的同时,挖掘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创造,也是美术教师尤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课程中体现人文精神,注入以人为本新的文化理念,完成“自我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呢?

几年来,我以探究性学习教学为主,采用提出问题——亲身感受——实地观察(亲自收集资料)——大胆实践的方法,在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从美术实践中渗透人文精神

过去美术教师总是局限于一般绘画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思想。事实上,美术课中贯穿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个性,形成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对完善学生的品格特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设计课是绘画与创作相结合的课型,而广告又是一种强有力的、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宣传形式。我利用其时代性强、创意要求高、知识面广、制作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图片、录像、幻灯,从广告的由来、发展和演变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异想天开”。我们还配合教学制作了电影幻灯片、立体广告模型、平面电脑海报,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争先利用圆型易拉罐构思制作了立体广告,用纸叠成立体,绘制路牌广告,创造热情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我校校园布局合理、构思新奇、环境幽美。有很多文化名人及书法家在我校留下了不少墨迹。学生们置身其中,回味无穷。我从学校的自然环境中选取学生关注的对象,带领学生用水彩、钢笔淡彩等形式表现我校校园园林式建筑,加深了学生对传统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在讲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中,我将摄影和创作相结合来组织学习,使学生借助第一手素材,丰富书本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去欣赏,通过欣赏去表现,通过表现去展示自我,共计完成百张速写、数十张照片、十余张丝网版画和几十篇论文。学生学会了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并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走进生活,这对人文教育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补充。

二、从环境教育中培养情怀

在春天来临之时,让学生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在早晨上学的路上,在傍晚放学的时候,在周末休闲的时光里,找一找春天里美丽的事物。让学生在通过观察、交流,发现春天田野里的秀丽风光、美丽景色以及春天里特有的一些景物。

夏天,是快活和热闹的。夏天的田野,到处充满了浪漫、快乐和神秘。作为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夏天的“炎热”,从夏天有趣的、忙碌的以及悠闲的事情出发,围绕“热”展开讨论、体验和感受,从而有创意地表现作品。

秋天是果实丰收的季节,例如梨、葡萄、桔子、石榴等等,可以让学生多角度观察这些果实,例如从外形上观察,从剖面观察果实的内部,或者观察果实之间组合起来产生的美感。然后再从这些角度去表现,画静物线描画。

丰收的季节也是忙碌的季节,可以引导学生画农民们在丰收时的情景。例如桃子丰收的情景,稻谷丰收的情景,等等。

冬天没有花朵的大红大紫,也很少有漫山遍野的绿,有的是一种灰色、白色或者咖啡色的朴素美。冬天最大的特点就是风雪,最大的特点就是寒冷。教师要把握好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冬天,画出冬天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品味冬天特有的美,必定会对他们的绘画创作有所帮助。

引导学生想象和回忆冬天大自然中的寒冷,感受一下诸如树林的寒冷,冬雨的寒冷。交流一下对寒冷的感受,画一画对寒冷的印象。

寒冷可以回忆感受,也可以通过想象来表现。引导学生对农村大自然中的麦 苗、油菜等冬天的植物进行拟人化想象,描绘它们冻得瑟瑟发抖的情景,或者特写它们在寒流来袭时的造型和表情,是非常有趣的。

三、从展览教育中净化心录

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不管是尖子生还是困难生,不管是对美术有无兴趣者,都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同的参与机会,提供活动的空间及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只有机会均等,全体参与,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活动兴趣,才能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我校多次推出参观艺术大师作品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的感性知识。在著名艺术大师作品展览馆里,那丰富多彩的文字介绍、精彩生动的图片资料和伟大的艺术作品,使学生无不为之感慨。大师一生,如同一部优美的乐章,其情趣、爱憎、追求,对于学生的心灵启迪颇深。他们感人事迹,引导着学生向美和向善。我结合看(体验)、听(感受)、想(讨论)、写(观后感),把美术欣赏课布置得井井有条,并利用回校后的美术课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参观体会。

总之,美术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关心学生的潜能开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不要将美术教育从人文背景中区分出来。我们要多渠道地挖掘发展美育中的人文精神。

因此,常锐伦教授在《美术学科教育学》中精辟地阐释了美术学科的教育目标:“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插上艺术的翅膀,成为具有从艺术学习中获得诸多未来人所必备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特质。”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让学生理解美术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美术学科教育独具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中国美术教育》

第二篇:物理学中的人文精神

物理学教会我人文精神

摘要:人文精神的内涵,物理学中人文精神的光辉:科学家高尚的情操、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勇于探索真理的人生观、高尚的思维品质。物理学的人文精神对当代教与学的影响与意义:

1、物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2、物理的考试考察中,关注人文精神的提高 主题词:物理学 人文精神

《辞海》解释说,“人文”今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精神,首先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然后是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一种勇气,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处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的,主体是人。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的一种本事。

物理学博大精深,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和基础教育的实践,本人在领略物理这个自然学科的科学魅力的同时,更被物理学的发现、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深深吸引。下面,本人就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的体会和感悟,浅谈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对我们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的影响: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根据人文精神的特定蕴藏及其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把重视人的自身发展与重视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2)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等构成的创新人格及创新能力。

(3)道德意识。包括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人是社会的人,人必然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之中,要实现群体指向和个人意识,就必须确立某种准则和价值取向来调整处理彼此关系,对于道德追求和完善也就必然成为人的自觉精神需要

(4)社会责任感。培养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国家的昌盛,国民的素质的提高。

(5)平等观念。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和捍卫真理,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反对专制与独裁,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维护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权利。

二、物理学中人文精神的光辉

1、物理学史中科学家高尚的情操

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发现了两种放射性很强的新元素。玛丽·居里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另一种命名为镭。玛丽·居里本可以获得巨额财富,但是,她却把个人待遇置之度外,想到的则是如何能够为全人类服务。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哈定在白宫举行向居里夫人赠镭仪式。缘由是美国著名女记者麦隆内夫人在1920年5月采访居里夫人时,问居里夫人:“若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任你选,你最愿意要什么?”居里夫人说:“我需要一克镭,以便继续我的研究,但是,我买不起,镭的价格太高了。”麦隆内夫人组织美国妇女捐款10万美元,从美国制造商手中购买了一克镭,赠与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接受捐赠后说:“这一克镭代表了一笔巨款。在我活着的时候,我将完全用它作科学研究。那么在我死后,我愿意把它算作赠与我的实验室的礼物。”

科学家研究出了成果后,想到的是自己的祖国,想到的是为全人类服务,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还有,像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塞曼与洛仑兹互相支持与合作;菲涅耳、夫琅和费、马吕斯、杨氏,各自的实验结果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完善了光学理论,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的事例,无不表现了物理学家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合作与奉献精神。

2、物理知识的完整美,折射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研究电磁现象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个理论,麦克斯韦本人未能证实,因而这个理论很久都未得到科学界的承认。高度抽象的麦克斯韦方程仅仅几个公式,几个数学符号,就包罗了电荷、电流、电磁、光等自然界一切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这在一般人看来太不可思议了。到186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终于发现了人们怀疑和期待已久的电磁波,科学界才把“自牛顿以后,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的桂冠授予逝世9年的麦克斯韦。任何理论应该有可靠、准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的严格论证。这是研究物理具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3、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感人事迹,表现出勇于探索真理的人生观。

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教学原理》。在这部著作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课本在进行历史回顾时讲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而这个错误的论点,在两千年内,一直无人指出。直到十七世纪,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才根据实验指出: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满腔热情地进入大学后,一些教授平平庸地讲:“我要教给你们的,都是自古以来就认为正确无误的,都是写在亚里士多德书上的”.“大家要熟背、默记下来”等等。伽利略的读书方法是自己思考、自己实验、自己证实。敢于指出权威的不对,伽利略敢于提出自己的新的正确的见解。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伽利略: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并根据他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的知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牛顿曾说:“如果说我见到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可见,科学研究需要前赴后继,需要虚心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为探索真理,呕心沥血,但他们却淡泊名利。我们今天不但要努力学习知识,我们还要学习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前赴后继,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淡泊名利的精神。虚心向老师和同学学习,刻苦钻研。

4、物理学家的思维品质,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标杆

高中物理课本在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时,通过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mv12/2+mgh1=mv22/2+mgh2,该守恒定律又可写为:Ek1+EP1=Ek2+EP2,我们还可更简洁的写为E1= E2,ΔE=0,天衣无缝的简洁美!再看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m1v1+ m2v2= m1v1’+ m2v2’,可写为P1+P2 = P1’+P2’,P1 =P2,ΔP=0。比较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两数学表达式,使学生感受到相似美。

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动,伽利略发现发射的炮弹、抛出的石子沿抛物线轨道运动,因此,关于圆锥曲线的进一步研究,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用代数方程把曲线表示出来,笛卡尔和另一位法国数学家费尔马建立了解析几何学。心灵中独特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三、物理学的人文精神对当代教与学的影响与意义

1、物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1)以人为本,加强物理思想与方法的教学。现行教材彻底改革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导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导学”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导学”倡导的是一种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2)加强审美意识在物理学中的权重。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用诗人的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海市蜃楼”、“赵州桥的倒影”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北京天坛圜丘、明代的“水轮三事”令人自豪。

(3)增加各种社会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学习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水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稳定性所必须的。

(4)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如擦皮鞋的学问、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的道理,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等。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了磁学能回答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某处江边、湖边、池塘边的岩石中有“救命”之声发出等。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物理的考试考察中,关注人文精神的提高

现在的物理考试改革了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如下面几道试题:

[例1]大城市中建盖一些高楼,用玻璃做墙,由于太阳光发生,使附近的住户受较强的光照射不能很好的工作和休息,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污染(光污染)。

本题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2]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岸人民为实现“三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1年6月8日,“金门快轮”满载385名台湾同胞,首次实现了由高雄经金门直航厦门港,海上航行历时约12h,航行的平均速度约为25km/h,问:高雄到厦门的海上航程大约是多少km? 本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例3」(2002年青岛市中考题)公远前300多年前,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土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16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人讽刺嘲笑枷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枷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扑通一声,两球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1)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2)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作为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总之,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我们物理学中的人文精神,更加具有独特的魅力,在物理学中发掘与培养人文精神,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观念的转变。要善于捕捉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最佳结合点。我们在学习与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要忽视了自身科学素质的培养,更不要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挖掘培养人文素质的素材,只要我们认真去挖掘,着力去培养,我们能够成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整合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浅论诗经中的人文精神

浅论《诗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内容摘要: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特色。本文从《诗经》以人为本价值观、以人为中心的内容描写、追求的和谐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概述。关键词:

以人为本 世俗生活 和谐 正 文: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说过“人是文化的沉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人的创造,文学作品丰富的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得以表现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应该是文学的基本表征。《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就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特色。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和“本”的概念。“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比如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其次,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一、《诗经》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在《诗经》这些作品中,除了少数作品略具有神话因素沉积外,其他作品都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神话世界,也不存在诸神和造物主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我们看不到诸神的足迹,也看不到神对人事的判决和预言,而是归结于人的努力。

《诗经》对人的描绘往往非常具体,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比如商代颂诗里,“天命”所以垂顾商人,是商人自己努力的结果,如《长发》诗中所云:“何天之休,不竟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这百样的好运归商人承受也仍然是商人努力的结果。而商的中兴则由于天子能礼贤下士和伊尹的帮助,“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长发》)。《周颂》、《大雅》中描写周人受命于天的发迹过程,就是自后稷、公刘、古公亶父、王季、文王等圣君不断努力、进德修业的过程。如《皇矣》诗中所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比于文王,其德靡悔”,“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反之,当宗周面临崩溃之时,尽管上天垂下了日食、地震等凶象,诗人仍不上战战兢兢祷告上天,而照样认为:“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小雅·十月之交》对国家的兴亡从人事上寻找最终的原因,并且把它诉诸诗的创作,这是周人以人为本的哲学、政治思想在文学中的最鲜明体现。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如果说,在中国的原始诗歌中,像伊耆氏的《蜡辞》乃至甲骨卜辞中的乞雨词,还带有鲜明的宗教意味的话,那么到了周代,这种原始宗教神学观念已经被周人的实践理性精神逐步取代。所以在《诗经》中,除了颂诗这种“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的祭祀歌之外,在占有作品总数近十分之九的雅诗和风诗中,几乎很少带有宗教巫术观念的诗作。其实,即使是在《周颂》这样的祭祀诗中,面对冥冥中的上天先祖,周人也并不把自身的一切托付于神,更重要的意义是借此追念先公先王的道德功业,表达自己要“不懈于位”,要敬德保民,以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想法。如《周颂·访落》一诗,《毛诗序》云“嗣王谋于庙也”。朱熹《诗集传》曰:“成王既朝于庙,因作此诗,以道延访群臣之意。言我将谋于始,以循我昭考武王之道。”在《周颂·敬之》一诗中,则直写群臣如何在庙中劝戒嗣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这里没有像奥林皮克山上的众神存在的场所,他们也不能相信神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并决定自己的生活,在这里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了是诗歌的全部内容,情感投射的全部指向。他们是那样肯定自己,信任自己,心情地表现着自己,并且以自已的创作实践,把“文学是人学”这一在西方近代社会才真正提出的永恒命题,早在2500多年前的时代就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并且奠定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中国诗歌发展的民族传统。

二、《诗经》描写了以人本身为主的世俗生活

《诗经》中的诗歌,大部分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有的是关于政治**、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诗经》 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使《诗经》带有亲切的生活感,使诗成为描写世俗生活最好的艺术,举凡是他们的农事、燕飨、战争、徭役、恋爱、游观等各种世俗生活,都成为诗中的主要内容。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那农夫们身着狐裘的逍遥神态,武士们袒裼暴虎的矫健雄姿,情人们水边相会的深情注目,夫妻间琴瑟好和的切切心声,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把读者带进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世间,看到人类自身所创造的——并不是神创造的生活之美,体会到人类自身在平凡中的伟大。可以说在世界民族的文学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学像《诗经》那样,早在2500多年之前就对人本身进行这样的肯定与歌颂,从这点讲,《诗经》无愧为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伟大的艺术。

三、《诗经》追求一种朴素的和谐

毛泽东喜欢读《诗经》,认为《诗经》就是老百姓的民歌,“老百姓也是圣贤”。《诗经》中人们向往的生活是统治者体恤人民、人人和睦相处的大同社会。《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描写了一个盛大聚会的场景。这场景中有伐木比赛,有美酒佳肴,有歌有舞。人们通宵达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从中我们仿佛感到了我们最原始、最纯真的文化基因,这基因孕育于和谐适意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对自然报有崇敬之心,却无敬畏之意;对人有亲敬之意,而无争斗之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睦,无过于此。又如《诗经·小雅· 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涧中流水清又清,终南山上树青青.翠竹片片遮望眼,青松棵棵阻人行.如兄如弟手足情,同气连根一条心,不欺不诈永相亲. 继承祖业传祖训,盖起宫室上百间.门户向西或向南.兄弟一起同居住,和睦友好笑开颜.)描写了一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画面。其他还有很多,《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反映出士兵之间的和谐。《关雎》以雎鸠之雌雄和鸣,以喻夫妻之和谐相处。而一旦有人破坏这种和谐,人们就加以斥责,所以《诗经》中有许多揭露统治者贪暴和许多弃妇诗。如我们熟知的《硕鼠》对统治者发出的控诉,《诗经·邺风·柏舟》、《诗经·邺风·日月》、《诗经·邺风·谷风》、《诗经·卫风·氓》、《诗经·小雅·我行其野》、《诗经·小雅·白华》等充满悲愤控诉的弃妇自白。《诗经》反应出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中的“天”(或“上帝”)主要指宇宙的自然力量,“天”对人的主宰只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出现,而不是有意志的神发号施令,人的命运主要由人自己来把握。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一种所谓“天命”的东西,但是这种“天命”决不是把握在神手中的“命运”,更不是神的预言或征兆,而只是人自身的善恶之行的必然结果。这种观念在周人那里已经根深蒂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在周以后的中国人看来,尽管黄帝、颛顼、尧、舜、禹、成汤、周文等传说中的“明君圣王”都发迹于“天命”的眷顾,但“天命”眷顾他们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德”,也就是靠他们自身的努力获得的。人的命运,或者是国家的命运靠人自身来争取,正因为具有这种面对人类自身的理性精神,中国文化才真称得上是人文文化,中国文学才真正称得上是人的文学而不是神的文学。而古代西方文学则把神看做人的主宰,认为上帝和众神永远控制着人类的生活与命运,并且以这种观念和情感进行艺术创作。

总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人文道路。

参考文献:

1、《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 作者:王志芳 山东大学

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

3、朱熹《诗集传》

4、《汉书.艺文志》

《毛诗》

第四篇: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途径

温 敬张俊霞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古希腊教育家们也曾认为: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是理性的负荷者,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儿童的理智健全和人格完善,使儿童成为事理通达的人。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不仅重视工具性,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人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要求。人文精神正是在绵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思想的结果,它既以哲学的形态出现,又通过文学载体得到表现。

人文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的历史文化概念。当代学者王晓明先生说:“一批人文知识分子提倡一种关注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精神的需求,他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人文精神’”。袁进先生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探索。人文精神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因此,人文精神包含着历代文人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以及对人类命运、人类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

文学作为文人思想的一种载体,也表现了人文精神内涵的观念意识、价值体系和精神特质。

回首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道路,追寻诗人墨客匆匆而过的足迹,不难发现无数杰出的诗人怀着毕生的信念、探寻和实践着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至高至善的理想价值追求中,塑造了自身完美的道德人格,饱蘸生命的血汁,写下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人文精神中的“人文”本是“人文主义”,它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它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现在我们所提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强调个性的自由和权利,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价值。语文教学就其教学内容来说,不管是阅读鉴赏还是写作训练的教学,它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它审视过去,面对现在,想象未来。它在语文课堂上,搭起历史、现在、将来的舞台,让人粉墨登场,尽情的表演,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一亮相。它直逼心灵,拷问灵魂,从而使语文教学具有阅尽千古人生,品味多彩生活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感受个性的张扬,体察人生的价值,展示人的尊严,语文教学也就有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并构成其最主要内容。

2、人文精神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由于长期以来对群体的过分偏重而造成对人的个性及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尊严的忽视,更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对人性的压抑、扭曲的影响远没有根除,作为大写的“人”历来被忽视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大,没有具有独立人格、有主见、有创新精神的具有较高素养的人,那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改革开放这些年,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更日益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需求。语文课程对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等人文素质内容的增加,也就十分及时了。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据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在充满了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体现人生命价值的古今中外的不朽作品中使学生受陶冶,受洗礼,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教化,从而在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3、新教材与人文精神

“文学是人学”。现行语文新教材的编写者为了体现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所选作品以文学作品为主。这就为语文教学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极好的蓝本。如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册,都用三个单元的一半篇幅,选入从先秦到明清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第三册、第四册更是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和中国现当代以及外国优秀的诗歌、小说、戏剧,加上读本内容相应的补充及对相应文学史的介绍,为学生直接较全面系统地接触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打开了窗口。其他根据训练学生能力而安排的课文,文质兼美,它的人文性也极强,这就为语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供了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为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荡涤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

三、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正确地看待祖国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构成语文教材的书面语言是传递文化的有力媒体,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使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情感得以保留和发扬,语文教材包容了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体系。就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文学、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任何一个领域。语文教材还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都会体现在相应的语文教材中。语文教材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反映了现代文化的要求。可见,教材本身便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这就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然而,在现在的流行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冲击下,语文教育也存在一些失误和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失误可以说就是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喝着流行文化的乳汁长大的,电视以它声光形象的特殊魅力吸引大量学生的注意力,加上学生平时形成的习惯和惰性,使学生们在书桌前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造成对文学阅读的莫大冲击。更让人难过的是,现在的许多学生不是从唐诗宋词、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而是在流行歌曲、影视和报刊作品等娱乐消遣乃至庸俗作品中获得情感陶冶和人生慰藉。肤浅、廉价、速效、追求刺激、缺乏精神营养、流行文化影响着一代人人格的发育和个性的成长,这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失误,也是社会的莫大悲哀。

另外,应试教育造成的沉重的升学压力使中小学生都沉溺于题海而望书兴叹。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因此而出现严重事失误。如:肢解课文,过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文以载道”的特点等。可以说,现在的语文,教和学都误入了歧途,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培养不出文学大师,也培养不出素质全面的领袖人物,甚至培养不出科学技术大师。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还很有必要性。

四、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充分运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汲取精华,养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观念上重视人文教育,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教育素材,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语文教材中那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那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都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的良好的人文素材,教师应尽量挖掘出这些素材,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如其中去感染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将作者的语言连同思想一起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形成一种个性品质。

打开现今中学语文课本,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孔孟儒家学说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等人道主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执著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谦恭忍让、廉颇负荆请罪的品行;陶渊明“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超然物外的洒脱;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利他主义;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抒发的“九死一生、矢志报国”的赤胆忠诚;梁启超《谭嗣同》中谭嗣同的勇于改革、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鲁迅《〈呐喊〉自序》中弃医从文、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体现的横眉怒对、不愿屈服的正义感;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求学目的;冰心《小桔灯》中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朱自清《背影》中表现的父子深情,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也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学中要把语言学习和学生的精神生活统一起来,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说话。这里的“思考”是指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照搬书本;“说话”是指学生要善于运用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既丰富学生的情感,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抒发情感的机会。人文素质的养成有赖与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情感。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主动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展示内心感受。

其次,加强语文文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喜恼哀乐、爱恨情愁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但我们的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和经验见识的短缺,因此在这方面不可能完全感受到,作为充满人性的语文课理应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文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体验感受人生的情感、审美的情趣和生活的哲理。学生们既可以驰骋于大漠边关,又可以徜徉于小桥流水;既能纵情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能放歌在祖国的辽阔草原。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体验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既使她们的思想变得成熟,又使他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和净化。记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语文课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地生长,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

语文就像一位美人,在其中,既有孩子们对秦砖汉瓦的向往,对唐诗宋词的热爱,又有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叹服和对《红楼梦》的崇拜。她的闭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举手投足令人崇敬;她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所以我们要将这些人生美好的情感借助于作者的生花妙笔去浸润学生,唤醒他们的人性,健全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因此我经常注意一下几点:

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力争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让学生“议”,议出真情的源头;

让学生“品”,品出文中的感情;

让学生“悟”,悟出人生的滋味;

让学生“演”,演出主人公的情感、性格。

再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阅读。大量的文学阅读,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读多写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铁的规律。文学是人学。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如果你喜欢苏东坡的词,便会向往他那自由豁达和乐观的天性,学习他无论富贵贫贱都始终保持亲切超脱的人生姿态和风范;你如果喜欢鲁迅,便因此敬仰他刚正不阿立场鲜明的品格,学习他对事业对生活的真诚投入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喜欢冰心的读者,无一不为她那博大的爱心所深深感动。著名作家王蒙在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的授职仪式的演讲中指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

因此,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感受他“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以天

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读屈原的《离骚》,可以感染他在君王不明,国势衰微,人民罹难面前的痛心疾首,悲愤难忍,泪水纵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读李白,我们可以从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狂傲自负、放荡不羁、醉酒当歌中,读出他面对朝廷权贵当道,政治黑暗腐败的现实难以掩藏的内心深深的悲哀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患。从《诗经》到《古文观止》,从《红楼梦》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多地阅读文学经典,用文学的养料来滋养下一代。

当然,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避免两种倾向:其一,要防止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思想教育课。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和从事社会工作的工具,教学中不能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其二,要防止将人文教育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割裂开。“文道统一”已成为人们公认的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应做到因“文”悟“道”,因“道”学“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通过渗透的方式来进行的,强调的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收到实效,而不能另起炉灶,将二者分别进行。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能妥善解决学生由“必学”到“乐学”的转变,而且能完善学生人格,协调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因此,教师应从观念上重视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

语文教育,期待着人文精神的回归。

人文精神的回归,有赖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五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不得不承认,现实中“职业院校是大学”虽然是显性存在,“职业院校不是大学”却一直都是隐性存在,这暗含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甚至暗含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但是在“职业教育”占据教育界半壁江山的时代,很多职业院校也彰显除了自身独有的“大学精神”。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最基础的层次,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爱与责任兼济 德并技能双修”走进山东万通汽修学校校门,十二个大字的校训赫然映入眼帘,彰显着博大而专注的办学理念。如今的职业院校不缺崭新的教学设备,缺的恰恰就是这种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校园文化,来激发青年学生激情,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对学生素质养成的隐形教育,走访中,记者在山东万通汽修学校发现,除了学校浓郁的校园文化布置,彰显着人文精神之外,该校的“三教三训”教育、赏识教育更是将人文精神渗入到师生的心底。

“我很棒,要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我相信,你很棒,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这正是山东万通汽修学校的赏识教育。简单的话语,认真体会,就会发现这是对别人更是对自己的信任,有了这种信任,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自身成功的自信心。

军训场上,同学们铮铮铁骨,在他们年轻而青春奔放的脸上,记者看到了铁血军魂般的刚强力量,这是同学们入学的第一堂课,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了精神基础。

拓展训练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为了团队的荣誉,在一次次挑战中毫不妥协,勇敢的超越自我。

激烈精彩的篮球赛,他们生龙活虎,拼搏的劲头和澎湃的激情溢满赛场。默契配合,锐意进攻,积极防御,抢断、过人、快攻一系列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全场的热烈喝彩;

元旦联欢晚会上,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街舞流畅劲爆,歌喉优美动听,小品表演中他们的滑稽表现更是让观众们开怀大笑,乐不可支;

正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对一所职业学校来说,隐性条件更为重要,记者在山东万通汽修学校看到了职业教育的新高度,同学们乐在其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下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王 东 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此系......

    中西新闻中的人文精神比较

    中西新闻中的人文精神比较 摘 要:中西民族具有各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源流,中西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人文精神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这些差异在中西方的新闻报道中也有着深刻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高邮 戴广美长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初级的做人道理,教懂他们何谓做人的价......

    论广告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论广告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摘要:现代广告由于急功近利地追求商业利益,故意或过失导致了广告中出现多个层面人文精神的缺失,引发显性或隐性的负面影响。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精选5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王晓熙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7156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

    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论文

    摘要: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贫乏,综合文化素质较低。文章通过对人文精神的阐述,探究了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分析了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

    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加强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

    人文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如果一个企业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