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元明清复习提要
2010年元明清复习提要
一、文史知识
元代:
北方戏曲圈及代表作家南方戏曲圈及作家元曲四大家元人钟嗣成曲状元温州杂剧元代散曲代表作家元散曲后期最有成就作家旦本与末本及代表作关汉卿代表作《永乐大典》三种戏文元代 两部悲剧元末南戏四大传奇三大传奇元代水浒戏专家元代四 大爱情剧散曲套数杂剧元诗四大家元明清戏曲理论著 作关马王白戏曲代表作
明代:
徐渭代表作冯梦龙的作品公安三袁《闲情偶寄》李玉一人永 占明代三大传奇戏曲明代四大传奇小说临川派 吴江派唐宋
派竟陵派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台阁体晚明小品三言二拍话本拟话本章回小说神魔小说代表作品明代文坛三 杨“前后七子”词隐先生与清远道人及戏曲成就四大声腔晚明 小品文集大成者
清代:
岭南三大家 江左三大家“神韵说” 性灵说肌理说格调说朱 素臣戏曲代表作南洪北孔及代表作桐城派阳羡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南施北宋 苏州派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清初戏曲家及代表作元明清以来有关杨贵妃爱情的戏曲
二、名词或概念解释
○诸宫调○四声猿 ○四大谴责小说○玉茗堂四梦○公安派○神韵派○桐城派○性灵派○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北杂剧及其主要特征○南戏○荆、刘、拜、杀○话本和拟话本○桐城派○公安派○神韵派
三、简答题和论述题
○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简述《窦娥冤》一剧的戏曲冲突
○简述莺莺的作假及其性格特征
○简述《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简述《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简述《杜丹亭》的文化意义
○简述杜丽娘形象塑造
○简述《桃花扇》人物形象的塑造
○从武松打虎简述武松个性特征
○简述林冲反抗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简述《西游记》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
○为什么说临川四梦都是写情之作
○简述《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比较论述林黛玉与薛宝钗典型形象的塑造
○简述《聊斋志异》中狐鬼世界的内涵
○论述贾宝玉典型形象的塑造
○简述《儒林外史》所描写的科举制度下的文人之厄
○试论《红楼梦》的悲剧内容
第二篇:元明清名句
元明清名句
dìyěnǐbùfēnhǎodǎihãwãidì
tiānyě
nǐcuîkānxiányúwǎnɡzuîtiān 1.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yuán
ɡuānhànqīnɡ
dîuãyuān
(元·关汉卿《窦娥冤》)
nánãryǒulâibùqīnɡdàn
zhǐyīnwâidàoshānɡxīnchù2.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yuán
lǐkāixiān
bǎojiànjì
(元·李开先《宝剑记》)
bìyúntiānhuánɡhuādì
xīfēnɡjǐn
běiyànnánfēi
xiǎoláishuírǎnshuānɡlínzuì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zǒnɡshìlírãnlâi
yuán
wánɡshífǔ
xīxiānɡjì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lâitiānjiǔqǔhuánɡhãyì
hânyāsānfēnɡhuáyuâdī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yuán
wánɡshífǔ
xīxiānɡjì
(元·王实甫《西厢记》)
qīnɡshānɡãsînɡxínɡshūlínbúzuîměi
dànyānmùǎixiānɡzhēbì
xīyánɡɡǔdàowú5.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rãnyǔhãshǔqiūfēnɡtīnɡmǎsī
yuán
wánɡshífǔ
xīxiānɡjì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元·王实甫《西厢记》)
xīntíhãnyājiùtíhãn
duànchánɡrãnyìduànchánɡrãn6.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yuán
wánɡshífǔ
zhōnɡlǚ
shíâryuâɡuîyáomínɡē
biãqínɡ(元·王实甫《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ɡūcūnluîrìcánxiáqīnɡyānlǎoshùhányā
yìdiǎnfēihïnɡyǐnɡxià
qīnɡshānlǜshuǐ7.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báicǎohïnɡyâhuánɡhuā
yuán
báipǔ
yuâdiào
tiānjìnɡshā
qiū白草红叶黄花。(元·白朴《越调·天净沙·秋》)cïnɡláihǎoshìtiānshēnɡjiǎnzìɡǔɡuāãrkǔhîutián8.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yuán
báipǔ
xǐláichūn
(元·白朴《喜来春》)
kūtãnɡlǎoshùhūnyāxiǎoqiáoliúshuǐrãnjiɑ
ɡǔdàoxīfēnɡshîumǎ
xīyánɡxīxià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duànchánɡrãnzàitiānyá
yuán
mǎzhìyuǎntiānjìnɡshā
qiūsī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fēnɡliànrújùbōtāorúnù
shānhãbiǎolǐtïnɡɡuānlù10.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yuán
zhānɡyǎnɡhào
shānpōyánɡ
tïnɡɡuānhuáiɡǔ
(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xìnɡbǎixìnɡkǔ
wánɡ
bǎixìnɡkǔ1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yuán
zhānɡyǎnɡhào
shānpōyánɡ
tïnɡɡuānhuáiɡǔ
(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juãdǐnɡfēnɡzǎnxuâjiàn
xuányáshuǐɡuàbīnɡlián
yǐshùāiyuánnînɡyúnjiān12.绝顶峰攒血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
yuán
zhānɡkějiǔ
zhōnɡlǚ
hïnɡxiùxiã
tiāntáipùbùsì(元·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shìbáihïnɡyǐnjiàn
yùlïnɡxiàshān
qínɡxuěfēitān13.是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yuán
qiáojí
shuānɡdiào
shuǐxiānzǐ
zhînɡɡuānpùbù(元·乔吉《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shíniánchuānɡxiàwúrãnwân
yìjǔchãnɡmínɡtiānxiàzhī14.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yuán
ɡāomínɡ
pípájì
(元·高明《琵琶记》)
búshìyìfānhánchâɡǔ
zěndãmãihuāpūbíxiānɡ
yuán
ɡāomínɡ
pípájì15.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búyàorãnkuāyánsâhǎozhǐliúqīnɡqìmǎnqiánkūn16.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yuán
wánɡmiǎn
mîmãi
(元·王冕《墨梅》)
chánɡjiānɡlãnɡyǎnkànpánɡxiâ
kànnǐhãnɡxínɡdãjǐshí17.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
yuán
yánɡxiǎnzhī
línjiānɡyìxiāoxiānɡqiūyâyǔ
(元·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xīnɡxīnɡxīxīnɡxīnɡ
hǎohànshíhǎohàn18.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
yuánmîmínɡchū
shīnàiyǎn
shuǐhǔzhuàn
(元末明初·施耐奄《水浒传》)
huàlïnɡhuàhǔnánhuàɡǔ
zhīrãnzhīmiànbùzhīxīn19.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yuánmîmínɡchū
shīnàiyǎn
shuǐhǔzhuàn
(元末明初·施耐奄《水浒传》)
yǒuyuánqiānlǐláixiānɡhuì
wúyuánduìmiànbùxiānɡfãnɡ2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yuánmîmínɡchū
shīnàiyǎn
shuǐhǔzhuàn
(元末明初·施耐奄《水浒传》)
qiánɡshànɡlúwěitïuzhînɡjiǎoqīnɡɡēndǐqiǎnshānjiānzhúsǔnzuǐjiānpíhîufùzhōnɡ2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kōnɡ
mínɡ
jiějìn
duìlián空。(明·解缙·对联)
shūjuànduōqínɡsìɡùrãn
chãnhūnyōulâměixiānɡqīn2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mínɡ
yúqiān
ɡuānshū
(明·于谦《观书》)
fěnɡǔsuìshēnquánbúpà
yàoliúqīnɡbáizàirãnjiān
mínɡ
yúqiānshíhuīyín23.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shānɡāozìyǒukâxínɡlùshuǐshēnzìyǒudùchuánrãn24.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mínɡ
wúchãnɡēn
xīyïujì
(明·吴承恩《西游记》)
yíyâfúpínɡɡuīdàhǎi
rãnshēnɡhãchùbùxiānɡfãnɡ25.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mínɡ
wúchãnɡēn
xīyïujì
(明·吴承恩《西游记》)
jiâshūmǎnjiàyǎnyǎnɡxiàoɡē
mínɡránwūzuî
wànlàiyǒushēnɡ
ãrtínɡjiējìjì26.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xiǎoniǎoshíláizhuïshí
rãnzhìbúqù
sānwǔzhīyâ
mínɡyuâbànqiánɡ
ɡuìyǐnɡbān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bïfēnɡyíyǐnɡdînɡ
shānshānkěài
mínɡ
ɡuīyǒuɡuānɡ
xiànɡjǐxuānzhì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liánɡchãnměijǐnɡnàihãtiān
shǎnɡxīnlâshìshuíjiāyuàn27.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mínɡ
tānɡxiǎnzǔ
mǔdāntínɡ
(明·汤显祖《牡丹亭》)
jiānɡzàimïuãrbúzàiyǒnɡ
bīnɡzàijīnɡãrbúzàiduō28.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mínɡ
fãnɡmânɡlïnɡ
ɡǔjīnxiǎoshuō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tàpîtiěxiãwúmìchù
dãláiquánbúfâiɡōnɡfu2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mínɡ
fãnɡmânɡlïnɡ
jǐnɡshìtōnɡyán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wùsōnɡhànɡdànɡtiānyǔyúnyǔshānyǔshuǐshànɡxiàyìbáihúshànɡyǐnɡziwãi30.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chánɡdīyìhãnhúxīntínɡyìdiǎn
yǔyúzhōuyíjiâ
zhōuzhōnɡrãnliǎnɡsānlìãr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yǐ
mínɡ
zhānɡdài
húxīntínɡkànxuě已。(明·张岱《湖心亭看雪》)
chánɡjiānɡhîulànɡtuīqiánlànɡ
yídàixīnrãnhuànjiùrãn31.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zēnɡɡuǎnɡxiánwãn
(《增广贤文》)
tǔɡāowēirùnyíwànɡkōnɡkuî
ruîtuōlïnɡzhīhú
yúshìbīnɡpíshǐjiě
bōsâzhà32.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mínɡlínlànɡcãnɡcãnɡ
qīnɡchâjiàndǐ
jīnɡjīnɡránrújìnɡzhīxīnkāiãrlěnɡɡuānɡzhà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chūyúxiáyě
mínɡ
yuánhïnɡdào
mǎnjǐnɡyïujì出于匣也。(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dàyānzhīluànjìnshēnãrnãnɡbúyìqízhìzhě
sìhǎizhīdà
yǒujǐrãnyú
ãr3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wǔrãnshēnɡyúbiānwǔzhījiān
sùbùwãnshīshūzhīxùn
jīánɡdàyì
dǎosǐbúɡù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yìhãɡùzāi
mínɡ
zhānɡpǔ
wǔrãnmùbēijì亦曷故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yïushìɡuānzhīzãjīnzhīɡāojuãxiǎnwâi
yídàndǐzuì
huîtuōshēnyǐtáo
bùnãnɡ34.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rïnɡyúyuǎnjìnãryîuyǒujiǎnfādùmãn
yánɡkuánɡbùzhīsuǒzhīzhě
qírǔrãnjiàn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xínɡshìwǔrãnzhīsǐ
qīnɡzhînɡɡùhãrúzāi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mínɡ
zhānɡpǔ
wǔrãnmùbēijì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ɡùyǔyǔtïnɡshâzhūjūnzǐāisīmùzhītúyǒuqíshíyěãrwãizhījìyìyǐmínɡ35.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sǐshēnɡzhīdàpǐfūzhīyǒuzhînɡyúshâjìyě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mínɡ
zhānɡpǔ
wǔrãnmùbēijì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wúxiànhãshānlâi
shuíyántiāndìkuān36.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mínɡ
xiàwánchún
biãyúnjiān
(明·夏完淳《别云间》)
mùsuǒbújiànfēiwúsâyě
ěrsuǒbùwãn
fēiwúshēnɡyě37.目所不见,非无色也;耳所不闻,非无声也。
qīnɡ
wánɡfūzhī
sīwânlùnâipiān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
yǐtiānxiàlùnzhě
bìxúntiānxiàzhīɡōnɡ38.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qīnɡ
wánɡfūzhī
dútōnɡjiànlùn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tiānxiàxīnɡwánɡpǐfūyǒuzã
qīnɡ
ɡùyánwǔ
rìzhīlù3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shíniántiāndìɡānɡēlǎo
sìhǎicānɡshēnɡtînɡkūshēn40.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qīnɡ
ɡùyánwǔ
hǎishànɡ
(清·顾炎武《海上》)
yǐãqǐnɡyínlâbúyìwúqiïnɡzhībēi
suīyúzhěyìmínɡzhīyǐ41.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qīnɡ
huánɡzōnɡxī
yuánjūn
(清·黄宗羲《原君》)ɡàitiānxiàzhīzhìluànbúzàiyíxìnɡzhīxīnɡwánɡãrzàiwànmínzhīyōulâ42.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qīnɡ
huánɡzōnɡxī
yuánchãn
(清·黄宗羲《原臣》)
měiãrfēichǎncìãrfēijiānyuànãrfēifânshuāiãrfēisī
hãbùzhânɡzhīyǒu43.美而非谄,刺而非奸,怨而非愤,衰而非私,何不正之有?
qīnɡ
huánɡzōnɡxī
chãnwěiānniánbïshīxù
(清·黄宗羲《陈苇庵年伯诗序》)
yìzhōuyífàndānɡsīláichùbúyì
bànsībànlǚ
hãnɡniànwùlìwãijiān4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qīnɡ
zhūbïlú
zhìjiāɡãyán
(清·朱伯庐《治家格言》)
shūchīzhěwãnbìɡōnɡ
yìchīzhějìbìliánɡ45.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qīnɡ
púsōnɡlínɡ
liáozhāizhìyì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zhìzhěbúbìrãn
ãrrãnzhězãbìzhì46.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
qīnɡ
púsōnɡlínɡ
liáozhāizhìyì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ɡǒulìɡuïjiāshēnɡsǐyǐ
qǐyīnhuîfúbìqūzhī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qīnɡ
línzãxú
fùshùdēnɡchãnɡkǒuzhànshìjiārãn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hǎinàbǎichuānyǒurïnɡnǎidà
bìlìqiānrân
wúyùzãɡānɡ4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qīnɡ
línzãxú
duìlián
(清·林则徐·对联)rúyǒuzuîhuàxūqiúdànshānsìlùnwãnbùxǐpínɡ49.如有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qīnɡ
wēnɡzhào
yǔyǒurãnxúnshān
(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dānɡniánfěndàihãchùshēnɡxiāo
bàdēnɡchuánduānyánɡbúnào
shōujiǔqíchïnɡjiǔ50.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wúliáobáiniǎopiāopiāo
lǜshuǐtāotāo
nânhuánɡhuāyǒuxiēdiãfēi
xīnhïnɡyâwú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ɡârãnqiáo
qīnɡ
kǒnɡshànɡrân
táohuāshàn个人瞧。(清·孔尚任《桃花扇》)
ɡãxuēsāoyǎnɡzànhãyì
rùmùsānfēnmàyìjīnɡ51.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qīnɡ
zhânɡbǎnqiáo
duìlián
(清·郑板桥·对联)
qiānmïwànjīháijiānjìn
râněrdōnɡxīnánběifēnɡ5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qīnɡ
zhânɡbǎnqiáozhúshí
(清·郑板桥《竹石》)
shānfánjiùjiǎnsānqiūshù
lǐnɡyìbiāoxīnâryuâhuā53.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qīnɡ
zhânɡbǎnqiáo
duìlián
(清·郑板桥·对联)
jīɡuānsuànjìntàicōnɡmínɡ
fǎnsînɡleqīnɡqīnɡxìnɡmìnɡ54.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qīnɡ
cáoxuěqín
hïnɡlïumânɡ
(清·曹雪芹《红楼梦》)
shìshìdînɡmínɡjiēxuãwen
rãnqínɡliàndájíwãnzhānɡ55.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qīnɡ
cáoxuěqín
hïnɡlïumânɡ
(清·曹雪芹《红楼梦》)jiǎzuîzhēnshízhēnyìjiǎwúwãiyǒuchùyǒuháiwú56.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qīnɡ
cáoxuěqín
hïnɡlïumânɡ
(清·曹雪芹《红楼梦》)
jiānɡshāndàiyǒucáirãnchū
ɡâlǐnɡfēnɡsāoshùbǎinián5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qīnɡ
zhàoyì
lùnshī
(清·赵翼《论诗》)
tiānxiàshìyǒunányìhū
wãizhī
zãnánzhěyìyìyǐ
bùwãi
zãyìzhěyìnán58.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yǐrãnzhīwãixuãyǒunányìhū
xuãzhī
zãnánzhěyìyìyǐ
bùxuã
zãyì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已;不学,则易zhěyìnányǐ
qīnɡ
pãnɡduānshū
wãixuã者亦难矣。(清·彭端淑《为学》)
pǐnhuàxiānshãnyùn
lùnshīzhînɡxìnɡqínɡ59.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qīnɡ
yuánmãi
pǐnhuà
(清·袁枚《品画》)
dēnɡshāndàbànfēipùlãizhân
cïnɡkōnɡãrxià
pùpánɡyǒushì
jífēiquántínɡyě60.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zînɡhãnɡzhànɡyúbāchuānɡmínɡjìnɡ
bìchuānɡpùwãn
kāichuānɡpùzhì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qīnɡ
yuánmãi
xiájiānɡsìfēiquántínɡjì
(清·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wǒquàntiānɡōnɡzhînɡdïusǒu
bùjūyìɡãjiànɡrãncái6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qīnɡ
ɡōnɡzìzhēn
yǐhàizáshī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luîhïnɡbúshìwúqínɡwùhuàzuîchūnníɡânɡhùhuā6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qīnɡ
ɡōnɡzìzhēn
yǐhàizáshī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yīnɡxiïnɡyírùyù
tiāndìyìbēiqiū63.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qīnɡ
zhānɡbǐnɡlín
yùzhōnɡzânɡzōurïnɡ
(清·章炳麟《狱中赠邹容》)
wǒzìhãnɡdāoxiànɡtiānxiào
qùliúɡāndǎnliǎnɡkūnlún6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qīnɡ
tánsìtïnɡ
yùzhōnɡtíbì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nánãrlǎoxītiānxiàshì
dànyǒuzhìxībùyǒuzhǐ65.男儿老兮天下事,但有志兮不有止。
qīnɡ
liánɡqǐchāo
zhìwâichïu
(清·梁启超《志未酬》)
yìqiānɡrâxuâqínzhēnzhînɡ
jiǔqùyïunãnɡhuàbìtāo66.一腔热血勤珍重,酒去犹能化碧涛。
qīnɡ
qiūjǐn
duìjiǔ
(清·秋瑾《对酒》)
pīnjiānɡshíwàntïulúxuâ
xūbǎqiánkūnlìwǎnhuí67.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qīnɡqiūjǐnhuánɡhǎizhōuzhōnɡrìrãnsuǒjùbìnɡjiànrìãzhànzhēnɡdìtú(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yìshīzúchãnɡqiānɡǔhân
zàihuítïuyǐbǎiniánshēn68.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qīnɡ
wâizǐān
huāyuâhãn
(清·魏子安《花月痕》)ruîɡînɡwànɡuïyìzhìzãtiānxiàqiánɡ69.弱供万国役,治则天下强。
qīnɡ
huánɡzūnxiàn
xīlándǎowîfï
(清·黄遵宪《锡兰岛卧佛》)
wùxīnzãzhuànɡjiùzãlǎo
xīnzãxiān
jiùzãfǔ70.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
qīnɡ
kānɡyǒuwãi
shànɡqīnɡdìdìliùshū
(清·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huánɡjīnruîfântǔ
ɡāndǎnyìnɡrútiě71.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qīnɡ
shídákāi
duìrùchuāntíbì
(清·石达开《对入川题壁》)
shíniánrúwâisǐ
juǎntǔdìnɡchïnɡlái72.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
qīnɡ
qiūfãnɡjiǎ
dáyǒuwân
(清·丘逢甲《答友问》)
第三篇: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 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公安派:袁宏道 袁宗道 袁中道 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 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影响: 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戏曲
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 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大量成语俗语 5.水浒传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七十回本
思想内容: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忠义
艺术特点: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跌宕腾挪,生动曲折,语言明快洗练,富有表现力。影响:《金瓶梅》由此书而发,开创了英雄传奇小说,北宋志传,杨家府通俗演义,皇明英烈传
明清戏剧取材来源,宝剑记,生辰纲,义侠记 第二章 明前期诗文
6.明初三杰:宋濂 刘基 高启
宋濂:开国文臣之首,前后期之文有所谓山林 馆阁之分,主张问道统一、总经。刘基:提倡儒家诗教观—美刺风戒 寓言体散文:郁离子 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高启:诗歌多取法前人,兼师众长,以歌行体和七律见长。凡古人所长,无不兼之。《咏梅》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7.台阁体 于谦 茶陵诗派
台阁体: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特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风格雍容典雅,缺少真情实感和社会生活内容。于谦:风格道健,不事雕琢。石灰吟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以台阁大臣的地位主持诗坛,虽未脱尽台阁体之习,但其理论和创作已与台阁体有别,李东阳成为从台阁体到前七子的过渡人物。
8.前七子:以李梦阳 何景明为代表,另有徐祯卿 边贡 王廷相 康海 王九思
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在
在扫荡台阁体文风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缺乏创新 第三章 明代戏剧
9.四大声腔:海盐腔:嘉,湖,温,台用之
余姚腔: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
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弋阳腔: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
10.汤沈之争:汤显祖 沈璟
沈璟与吴江派: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本色” 重音律,重舞台性,“宁协律而不工”
追随者:冯梦龙
汤显祖与临川派(玉茗堂派):重“意趣神色”文采才情—“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这一派其他作家:凌蒙初 11.徐渭 :字文长,号青藤,又号天池。
《四声猿》杂剧代表作:取杜诗“听猿实下三声泪”而名也
物不平则鸣 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12.研究戏曲理论重要代表作:徐渭《南词叙录》沈璟《南曲全谱》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 13.我明一绝——民歌
14.明代短篇小说:文言短篇小说:瞿祐《剪灯新话》所写“皆可喜可悲可惊可怪者
李昌祺《剪灯余话》
邵景瞻《觅灯因话》
话本拟话本区别联系 第五讲 14 15.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墨憨
对李贽的推崇,主张情真
对通俗文学的重视 《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
三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市井细民着墨颇多
反映社会政治的黑暗,礼教的虚伪,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等,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描写使命生活及商业活动的,人伦道德标准的新意识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终场诗: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16.二拍:及其他作品 抱翁老人《今古奇观》从三言二拍中选取四十篇故事 清代 17.诗文:初期:遗民诗人(顾炎武 吴嘉纪 屈大均)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在诗歌中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18.清初三大家:侯方域《李姬传》 魏禧《大铁椎转》 汪琬《周忠介公遗事》
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则写人物笔墨生动,侯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推为第一。
19.江左三大家:钱谦益 吴伟业 龚鼎孳
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
屈身仕清又心怀故国,心态复杂,强烈的负罪感和恢复故国的责任心交织。20.王世贞: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后七子领袖之一。21.诗文中期:理论:
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世禛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几百年之久。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格调说:沈德潜 主张思想情感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袁枚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思想感情,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是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翁方纲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依靠局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原为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他以学问为诗,用韵语做考据,遭到袁枚错把抄书当做诗的批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世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和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重振旗鼓。
22.文论: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方苞 刘大櫆 姚鼐,系清代安徽桐城人得名。
桐城文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其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点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传播地域广,影响深远。
23.词坛中兴:
阳羡词派:开山作家是陈维崧,崇尚苏轼辛弃疾,作品特点雄浑粗豪,悲慨健举。《湖海楼词》 浙西词派: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创始人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
丽,及孤僻典故,艺术上追求“幽新“风格。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绵亘康
崇尚张炎姜燮,标榜醇雅、清空,在创作中忽视了词的内容,注重词的格律精巧,辞句工雍乾三朝。
自成一派—纳兰性德:清词三大家之一,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特殊的生活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代表作《饮水集》 国初第一词人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推崇李煜,善用白描,不事雕琢 常州词派:张惠言 周济 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转载声律格调上着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忧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
24.戏曲:
苏州派:籍贯苏州或苏州附近,多为明代遗民,出身大多卑微,职业性或半职业性的专业戏剧作家
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和风格大致相似(历史事件,政治斗争和市民生活)
常合作创作戏剧,重视舞台演出,少案头之作
代表作家:李玉 一人永占:《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朱素臣《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朱佐朝 25.李渔及其戏曲创作与理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李渔:字笠翁
作品特点:通俗喜剧—传奇原为消愁设
《闲情偶寄》:词曲 演习声容 居室 器玩 饮撰 种植 颐养 涉及戏曲理论的部分:《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
词曲部:结构第一 词采第二 音律第三 宾白第四 科诨第五 格局第六 26.南洪北孔
洪昇:字昉思,号稗畦
《长生殿》:钗盒情缘 三易稿而始成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 《桃花扇》:
27.花雅之争(昆曲的衰落、乱弹的兴起)
乾隆年间(1736-1795)除昆腔以外的地方戏被称为“花部”或“乱弹”,包含梆子、皮簧、弦索等新兴剧种。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即相对于“雅”而言,指地方戏的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
28.聊斋思想内容:
揭露社会黑暗,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借阴间映射阳世,借历史针砭现实,借梦境揭露官场 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陋劣悻进,英雄失志 考场黑暗,考官昏聩,考试荒唐,考生心态神魂颠倒 婚恋题材—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蔑视世俗偏见,摆脱人间伦理束缚,对两性关系的探索,虚构情爱乌托邦 批评世俗民情,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画皮:告诫人们善于识别伪装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传统志怪:粗陈梗概,聊斋:一书而兼二体,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语言细腻简洁:《邵九娘》媒婆贾媪 辞令最妙品
30.儒林外史 29.聊斋艺术成就: 吴敬梓,字文木。思想内容: 第一部分: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 科举迷:周进 范进
举业至上主义者:马二先生 鲁编修 鲁小姐
科举成功的既得利益者—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严监生 严贡生 假名士 假山人 第二部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手法:当面揭穿、前后对照、夸张 31.红楼梦
主要版本:脂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抄本系统
程高本(程甲本,程乙本)印本系统 人物形象塑造:宝黛爱情的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
贾宝玉的形象:无才补天,幻形入世
32.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吴沃尧(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 曾朴《孽海花》
元代
33.广义的元曲包含的两种:杂剧+散曲 34.著录元曲作家的主要是钟嗣成《录鬼簿》 35.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 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 经济原因:城市的发展
36.元杂剧的分期:
以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时期,作家作品数量相当可观。当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至杭州,主要作家有秦简夫 郑光祖 乔吉 37.元杂剧的结构体制:
通常为四折一楔子,合为一本。
题目正名,类似于剧情提要,用两句或者四句韵语概括全剧主要关目,最后一句多为此剧的全名,而末3或4字多为此剧简称。
曲词:抒情 新诗体 讲究韵律 穿插衬字 宾白:对白和独白 韵白和散白 角色:末旦净杂
一人主唱
科(介):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通称为科范,简称科。不足:一本四折,一人主唱 38.元杂剧分类:体裁:悲剧 喜剧
题材:公案戏 历史戏 爱情戏 社会戏
39.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汉宫秋》(马致远)40.四大爱情剧: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拜月亭(关汉卿)倩女离魂(郑光祖)41.重要的作家作品:
关汉卿:窦娥冤 单刀会 蝴蝶梦 救风尘 金线池 谢天香 拜月亭 鲁斋郎
内容:涉及各种社会生活层面和人物,深刻揭示社会黑暗面;集中反映社会底层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于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艺术成就: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善于设置精湛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王实甫:西厢记
42.南戏:宋元时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的南曲戏文,简称为南戏 43.元代四大南戏:荆 刘 拜 杀
荆钗记:钱玉莲王十朋
刘志远白兔记:李三娘磨房咬脐产子
拜月记:蒋世隆 王瑞兰
杀狗记:杀狗劝夫 妻贤夫祸少 44.曲祖 南曲之宗—琵琶记
45.散曲释名:体裁: 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形式短小,语言精练,适合抒情写景
套数:又称“散套”,由同一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一般套末应该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46.散曲和词的比较:
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 可以增加衬字
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 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47.散曲作品: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 山坡羊 潼关怀古
睢景臣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48.元诗四大家:虞集 杨载 范梈 揭傒斯
作品多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49.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其诗作最具艺术个性。它融合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论诗主张写个人性情,发对元初以来在宗唐风气中出现的模拟弊端,开明代公安派,竟陵派诗论的先声。
50.宋元话本、“家数”、体制、分类及重要作品
51.宋元话本:①话本原是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②最早文字记录:隋代笑话集《启颜录》记载,杨素手下散官侯白,以“能剧谈”而得到杨的器重,杨素之子玄感曾对侯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③唐代说话艺术已较为兴盛;从敦煌发现的资料看,唐代已出现话本,如《庐山远公话》、《韩擒虎画本》、《叶净能话》等,它们是宋元话本的先驱。
52.宋代说话的四种“家数”: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或说诨话,其中以小说、讲史两家为最重要,影响也最大。
体制:①入话: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或叙述一个与题旨相关的小故事 ; ②正话: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
③结尾: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分类及重要作品:灵怪、烟粉、传奇、公案 朴刀、杆棒、神仙、妖术
宋元小说话本现多存于《清平山堂话本》和“三言”中。
婚恋:公案:53.、《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错斩崔宁》
第四篇:《元明清文学》作业
《元明清文学》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
答:①四大南戏: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②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③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一说是“南昆、北弋、东柳(柳子戏)、西梆”,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
④南洪北孔:即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升和孔尚任。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他们因此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⑤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应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地区),故名。桐城文派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⑥ “一人永占”: 明末清初 李玉 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个传奇剧本各取首一字的合称。2.结合《窦娥冤》,浅论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舞台性。答: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像《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的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当窦娥在第一折刚出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张氏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娶蔡家婆媳为妻。这一来,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显然,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他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场上。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3.分析《长亭送别》一折的艺术特色。答:《长亭送别》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语言优美绮丽,“诗词警句,满口余香”;感情细腻缠绵,“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极具阴柔婉约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注重细节的刻画,更使文章摇曳生姿,动人心弦。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4.简述马致远在之前期散曲创作中的成就。
答:马致远的散曲现存小令115首,套数22套,大都辑入《东篱乐府》。他的散曲题材广泛,其中叹世归隐一类的作品最多,此外还有描写自然景物、表现男女恋情、咏史怀古等类型的作品。其作品的思想倾向也较为复杂,既有壮志未酬、愤世疾俗的感慨,也有对超脱旷达、隐逸避世思想的咏叹,交织着入世与出世、恋世与愤世的矛盾心态,也蕴含着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马致远号为“曲状元”,其散曲的艺术成就在整个元代都是最高的,是元曲豪放派的主将。其作品开拓了散曲的题材领域,提高了散曲的艺术表现力,风格疏宕宏放,语言清新俊丽,能创造出不同于诗词的独特的意境,并显示出散曲语言由俗转雅的趋向,套数[双调•夜行船]《秋思》和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其散曲的代表作品。
5.简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答: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如刘备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但纯粹的全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技巧重要有: 1.“笙箫夹鼓”法。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轻松文字。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2.“横云断岭”法。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6.试述《水浒传》所反应的绿林文化精神。
答:纵观绿林活动的发展轨迹,可见绿林活动的成熟和巅峰是在宋代,水泊梁山的宋江起义是其中的代表。因此,从《水浒传》来剖析绿林文化的形态与内涵,不啻为了解绿林文化的一条捷径。“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替天行道”是梁山好汉的政治行动纲领。“以贤为能,纪律严明”是梁山好汉的组织原则。绿林文化是社会利益受损害的一方过问政治的表现方式,是由此而形成的人格追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观察一个社会清平程度的检测表。不管人们主观上是否愿意,它都已经并还将作为中国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和行为。7.试析孙悟空形象。
答:①孙悟空是一个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叛逆人物形象。
(一)不屑神佛等统治权威,桀骜不驯。
(二)勇于斗争、坚忍不拔,有着顽强的斗志;②孙悟空是一个爱憎分明、有胆有识的英雄好汉形象;③孙悟空是动物性、人性、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除上所述,孙悟空形象的典型意义还有着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他那机灵、乐观、诙谐、英勇、豪迈的性格,既可以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和教益,又能够使我们从中得到生动的愉悦和美感的享受。只要细心研究孙悟空的形象,它给我们的启示会更多。
8.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答: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其将讽刺艺术发展到了新的境界。①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语),讽刺和真实相结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体现了这个精神,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②从讽刺的态度上来说,具有秉持公心的严肃性。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他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③从讽刺的审美特征看,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④从讽刺的手法上来说,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将爱憎隐蔽于场面和情节之中的冷峻性。综上可见:《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在小说发展中,《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的讽刺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9.分析《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答:孔尚任自称其写《桃花扇》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抒发历史兴亡和人生空幻的感慨,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为此,他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又加以点染虚构,将侯李二人的爱情悲欢离合置于南朝弘光王朝覆灭的社会环境中,从中揭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作者抛离了俗套陈说,宁肯用苦涩和失落来取代这些浅薄的认识和廉价的慰籍,从而使自己的剧作具有更为深入的历史纵深感和人生哲理感。从现实上来看,作品的思想旨趣表现了清初文人阅尽社会政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逃避心态,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心态的反映,从而揭示了清代文学感伤思潮内趋动力的一个重要侧面,这就是作品的思想社会意义。
10.为什么说《红楼梦》达到了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答:《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作者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11.试论《红楼梦》宝黛爱情的悲剧及其意义。答:《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贾、薛等家族的兴衰历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纯真爱情感天动地,令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撼!那个“花的精魂”、“诗人化身”的林黛玉之死,令无数人痛惜!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的科举制度等新思想与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反映了对新的社会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从反面也说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弱点。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了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与宝黛的新思想的种种不协调,从众多像花一样的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第五篇:元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元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小说类
(一)基本书目类
1.《京本通俗小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清平山堂话本》(明)洪梗编;谭正璧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三国志演义》(明)罗贯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4.《水浒传》(明)施耐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5.《西游记》(明)吴承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6.《封神演义》(明)许仲琳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警世通言》(明)冯梦龙 岳麓书社2003年版 8.《醒世恒言》(明)冯梦龙 岳麓书社2003年版 9.《喻世明言》(明)冯梦龙 岳麓书社2003年版 10.《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 岳麓书社2003年版 11.《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 岳麓书社2003年版 12.《剪灯新话》(明)瞿祐 周楞伽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3.《水浒后传》(清)陈忱 中华书局2004年版
14.《十二楼》(清)李渔著;杜濬评;杜维沫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无声戏》(清)李渔著;李忠良点校 中华书局2004年版
16.《醒世姻缘传》(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 中华书局2005年版 17.《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8.《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9.《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0.《红楼梦》(清)曹雪芹,(清)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镜花缘》(清)李汝珍著;傅成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2.《七侠五义》(清)石玉昆编;穆公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3.《儿女英雄传》(清)文康著;松颐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4.《花月痕》(清)魏秀仁著;杜维沫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5.《海上花列传》(清)韩邦庆著;典耀整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官场现形记》(清)李伯元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7.《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8.《孽海花》(清)曾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9.《老残游记》(清)刘鹗著;陈翔鹤校;戴鸿森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二)资料类
1.《三言二拍传播资料》谭正壁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三国演义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水浒传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4.《西游记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金瓶梅资料汇编》朱一玄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朱一玄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儒林外史研究资料》李汉秋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8.《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一粟编 中华书局1963年版 9.《红楼梦书录》 一粟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李伯元研究资料》魏绍昌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1.《吴趼人研究资料》魏绍昌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2.《孽海花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3.《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刘德隆等编 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版
(三)理论研究类: 1.2.3.4.5.6.《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齐裕焜主编 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话本小说概论》 胡士莹著 中华书局1980年版
《明代小说史》 陈大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中国小说理论史》陈洪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增订本
《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俄)李福清(B.Riftin)著;尹锡康,田大畏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水浒争鸣》1-5辑 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 8.《冯梦龙研究》陆树仑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才子佳人小说史话》 苗壮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才子佳人小说述林》春风文艺出版社编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1.《聊斋志异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
12.《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李汉秋 中华书局1987年 13.《《儒林外史》研究》李汉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红学探索:刘世德论红楼梦》 刘世德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15.《论红楼梦及其研究》 郭豫适著 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6.《晚清小说史》阿英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戏曲类
(一)作品集
臧懋循编、隋树森校《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北京:中华书局,1980。顾肇仓选注:《元人杂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王季思等选注:《元杂剧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王学奇等:《关汉卿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王文才校注《白朴戏曲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金·董解元撰《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元·王实甫著《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81。王起主编《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王季思等:《元散曲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黄天骥,康保成《元明清散曲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79。俞为民校注:《宋元四大戏文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版。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沈泰编《盛明杂剧初集、二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徐朔方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钱南扬校点《汤显祖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刘辉校笺《洪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徐方朔校注《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竹村则行、康保成:《长生殿笺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汪蔚林辑《孔尚任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王季思主编《中国戏曲选》(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喜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郭汉城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喜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二)戏曲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日]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隋树森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日]吉川幸次郎《元杂剧研究》,郑清茂译,台北:艺文印书馆,1960。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李修生《元杂剧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李春祥《元杂剧史稿》,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王星琦《元明散曲史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8。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周妙中著《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三)研究论著 严敦易《元剧斟疑》,北京:中华书局,1960。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李修生等编《元杂剧论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郭英德《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么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张人和《〈西厢记〉论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郭英德《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北京:三联书店1992。
(四)年谱评传等资料
李汉秋、袁有芬《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9月版。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三卷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徐扶明著《汤显祖与牡丹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黄芝冈著,吴启文校订:《汤显祖编年评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章培恒《洪昇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曾永义《长生殿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王永健《洪昇和长生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孟繁树《洪昇及〈长生殿〉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刘荫柏《洪昇研究》,广州: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袁世硕《孔尚任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7。徐振贵《孔尚任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胡雪冈《孔尚任和〈桃花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五)剧目著录
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明代传奇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天津古籍书店1992年版 诗文类
朱彝尊编《明诗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沈德潜编《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陈祥耀编选《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龙榆生编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张仲谋著,《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谭新红,《论清人对明词的体认和反思》,《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郭英德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陈书录著,《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郭英德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