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的简历错在哪里?
你的简历错在哪里?
继由厚到薄的纸质简历变革后,请人代为制作简历也已经OUT了,制作一份生动、充分展示个性的视频简历,成为时尚。视频简历已逐渐霸占普通纸质简历的市场,已成为求职者的必需品。
很多求职者都看过一档求职类综艺节目《职来职往》,这个节目就是要求求职者在每个环节都展示自己的视频简历,富有创新的视频简历往往会收到面试官的好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看面试中的表现,虽然视频简历在整个过程中所占比例不重,但也是考评的一部分。要想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就看我们在面试官眼中的表现,这个表现不单单是面对面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你给面试管的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不好,求职者可能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能拥有某份工作。
据职通天下运营总监说,职通天下视频招聘网站刚准备开始做时做的一项市场调查,山东地区对1000多家企业人力资源人员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据统计90%以上的人力资源部人员都表示赞同求职者制作视频简历。有7%的人会认为有些视频简历制作不够有创意时间还很长,给人的感觉是很繁琐的。另有3%的人当然就不支持视频简历,这些人可能还没认识到视频简历的发展,认为制作视频简历很麻烦或者是存在其他的原因。在这90%的用人单位中,很多都是大中型企业,往往大中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用人单位都这么看中视频简历,何愁视频简历不会火!”职通天下董事长王先生说。
谈到求职者的视频简历有些资深的人力资源人士说看求职者视频简历时有时会注意观察求职者的某些小细节,也许这些小小的细节就是你成败的关键。所以职通天下视频剪辑部王女士提醒广大求职者:制作视频简历不仅要有创新、完善、简介,更要注重细节,这也就验证了那句古话“小细节,大问题”。
第二篇:读《你心归我》有感——错在哪里?
读《你心归我》有感——错在哪里?
保罗·席
简介
作者简介
史珍玲著(By Jean M.Swanson)
一九六二年,史珍玲姊妹和史文森牧师带着他们的三个孩子来到台湾信义会服事,前十五年中,史师母一直全心地抚养教导她的五个孩子。在那段期间,五个孩子虽然常常在生病,但神却不断地借此机会来教导她,让她明白神的道路。
她现在一直帮助各教会发展祷告研习会。并且花许多时间在台湾各地教导有关灵命更新的课程。本书即是她在教导这许多课程以及在祷告会和协谈经历上的累积。
史师母的五个孩子都极渴慕地寻求神,且让神在他们的生命中居首位。她的先生史文森牧师曾任教于种花福音神学院。
书摘(摘自《你心归我》史珍玲著,以琳书房,P12-13)
以后每周一次我们在学生中心碰面聚会,与会人数的加增超过我们所预期的,每位妇女都带着个人和家庭的问题来参加祷告会。当我们坐在那儿听她们大声为问题祷告时,心里愈来愈消沉,仅为“自己”的难处祷告,似乎只有使问题更趋严重,并且这一类的祷告容易使人无心也无暇去关怀新来的人。
就在聚会进行中,学生中心附设的宿舍有一位女学生在旁边看我们。有一天聚会结束正欲离去时,她突然走到我面前对我说:“很抱歉打扰你,但我是否可以问你一个问题?我观察到你们每周一次聚集在这儿祷告,你们大声呼求、涕泗纵横,看来相当感人。但每周都这样,你觉得那时一种享受吗?”她脸上充满着困惑。
那一天,神借着这位尚未信主的青年学生让我省察自己以及我们的祷告方式。我再次进入内室向主祷告:“主啊,错在哪里?我们的祷告会只是在收集问题,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开始经历改变,看见问题迎刃而解?每个礼拜她们所谈的只是她们的争战,我再也忍受不住了!整个聚会好消沉,我真想退出!”
思考
作者在本书中讲到的这种祷告的现象,非常普遍的存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包括我们自己,也都是常常处于这种苦苦的、仅仅只为自己的难处祷告的祷告生活。弟兄姐妹聚在一起,分享的通通都是自己的难处、倾倒的都是自己的苦水。祷告的时候痛哭流涕,向上帝诉说自己的苦楚和心酸,诉说自己的难处和患难,哀求上帝救自己脱离一切的软弱、疾病、苦难等。
笔者并无否定个人感受和自己身处逆境中难过的情绪的意思。而是诚如书中那个尚未信主的青年学生发问的:“你享受这样的信仰生活吗?”;其次是,每次这样的苦苦哀求,是否真的帮助你走出心灵的软弱和负面情绪的捆绑?再者就是,这样的苦苦哀求,于别人有正面的、积极的见证吗?
笔者在读书的时候自我反省,我自问并不享受这种“痛苦”又“痛哭”的祷告生活,信耶稣本是喜乐的事情,因为世人都犯了罪,按着律法人人都有一死,但是耶稣却道成肉身,为我们钉十字架,担当我们的罪,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因着相信耶稣,得到赦罪之恩。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喜乐和满足的呢?既然信耶稣应当是喜乐的,那么每天或者是常常痛苦的在神面前痛哭地祈求,就不见得就是神期待我们有的状态。因此,要么是上帝出了问题,要么就是我们出了问题。显然,出问题的一定是我们。
再者,每天诉苦的在神面前祈求,除了发泄下自己的情绪外,并没有真正的帮助我们走出心灵的软弱,也没有从根本上出去我们内心负面情绪的捆绑。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是用一种类似于“医学专用剂”的东西,把那些阴暗和负面的东西隐藏起来,并没有彻底消失,等到下一次再遇到逆境的时候,它会“连本带利”的爆发。
曾经真的有人问我:“都说基督徒是喜乐的,为什么每次见你们祷告都是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我竟无言以对。我相信每一个基督徒在遭遇难处的时候,都有类似的心情。“凡事都有神的美意”这句话对身处逆境中的基督徒来说,是非常清楚明白,却又根本不清不楚的大道理。逆境中所遭遇的苦难会让人根本就不会觉得这样的“美意”美在哪里。如果信耶稣应该是喜乐的,那么请认真思考,为什么我们祷告却几乎没喜乐过?生活为各种事情缠累。为健康担忧,为经济担忧,为前程担忧……,我们是被神早就赐给我们的喜乐充满己心,还是被无尽的担心占据。这种永无休止的苦求,在众人眼中没有生命美好的见证,反而把更多的未信者,推离耶稣基督的救恩。
因此,我们的祷告和信仰生活不能仅仅为了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而存在。如果我们的生命中被这些苦毒、苦难、挫折、担忧所充满,那岂不是一大悲哀?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一条出路,让我们的属灵生命健康起来。
出路
史师母在本书中提供了一条出路,一条不分种族、肤色、时间、地域限制的出路,就是圣经本身给的出路:赞美。大家不妨翻开诗篇看看,每一个哀歌在痛苦的哀求最后,总是以赞美结束。是什么改变了?是心态、是眼光、是焦点。
不再盯着不好的环境不放手,眼目定睛在耶稣的身上。当赞美在生命中时常产生的时候,你会发觉,你的生命和生活处处都在改变。反而你刻意的想要改变你不想要的生活状态、刻意的想要脱离苦难,你越发的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笔者曾有多次因赞美走出逆境的经验。记得那一次,我失业了,经济压力很大,我跪在神的面前哭了好长时间,心中有感动唱诗,我就翻开歌本,唱《圣哉三一》。我唱一遍,两遍,越唱越有力量,越唱心中越不觉得沮丧和难过。我那个时候第一次发现,原来,赞美神的属性,颂赞神的作为是那样的奇妙。虽然我的环境没有改变,但是我的心不被负面的情绪所捆绑,我的眼目不再定睛在没有工作就没有钱的事上。我开心极了,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后,我每当遭遇不好的环境,我就在祷告中,赞美神。
可能你会有疑问,那问题不还是没有解决?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因为神教导我们的焦点就不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诗篇中的作者也都是在说着埋怨上帝的话、不理解上帝作为,说着说着,想起神曾经在他身上的恩典,就开始诉说神的恩典和作为,然后就因为曾经神的恩典和作为而赞美神,然后赞美着赞美着,他就心灵复兴了,跟神的关系也亲近了,也有力量了、不埋怨神了。转移我们的焦点,或许这就是我们无法明白的奥秘。神就是借着这样奇妙的方式,引导我们转移我们的目光不定睛在世上、不定睛在自己的需要上、不定睛在自己遭遇的苦难上,而是单单仰望耶稣基督。
应用
1、每天的祷告,不再仅为自己的软弱和需要祷告,制定计划,特别赞美神,单纯的赞美神,可以找出纸和笔,写出你要赞美神的方面。
2、学习与人分享神的恩典,分享神曾经在你生命中的带领
3、尽量少说负面的话,不以消极的状态面对别人
4、常常为别人代求,关心别人的需要
5、准备一个新的笔记本,把每一天你认为神的恩典都记录下来,当你觉得自己软弱无力时,翻开看看
6、唱诗歌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赞美神的圣诗。
7、不在公众场合聚会中,痛哭流涕的祷告,特别是慕道班聚会中。以防止因为我们人的原因,导致慕道友对信仰的误解。
第三篇:《爱,错在哪里》读书笔记
爱,也许无法回避,它不是一个软软的枕头,任你随意踩踏;爱,就像一颗甜甜的糖果,给我的成长增加了甜蜜;爱,也许这般温柔,爱,就像是无穷无尽的大海,伴随着海水的上升,情感,也慢慢蔓延,蔓延到我脚下,蔓延到我胸前……
世事无常,人无常,唯爱永恒。一好友将她最喜爱的书《爱,错在哪里》推荐给我,一口气看完,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在推心置腹的聊着天。
文中关於‘承诺'一说,对我来说印象较为深刻,让我看到了从小在关系中对‘承诺‘的执着,原来我以为,不管是谁,哪怕爸爸妈妈,承诺的事不管过多久,不管情况发生了什麽样的改变,就一定要做,否则就是欺骗,不诚实,呵呵,殊不知未来无法预期,承诺之时的那个'人'早已改变,而我当真了。
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爱情指导手册,不如説是一本自我修炼手册。爱一个人,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想。想要爱,给出爱,匮乏之心抓取再多也无法被填满,唯一的拯救就是成为爱,用‘心'‘接受‘生命中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他。
同时看到,所有非真非假的爱都是灵魂需要的体验,所以,无论遇见过的是谁,与你共舞过的又是谁,都值得感谢。所有的人都是因爱而生,祝愿所有的人,心无恐惧只有爱。
爱,也许无法回避,爱,就像是割不断的绳子,是你和你爱的人的心紧紧相连在一起;爱,就像是解不开的结,将你和你爱的人的心紧紧绑在一起……
第四篇:现代英语教育错在哪里
现代英语教育错在哪里
先谈谈我的语言教育(不仅仅是英语教育)的观点吧。几十年来,我们的语言教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以至于这种功能性的教学法成了正宗。
几千年来,中国的语言教育都是以审美功能开始的,诗词(包括三字经等蒙学),歌赋,朗朗上口,从没有人教过语法,语法是西方概念,中国的第一部语法是1920,30年代出的《马氏文通》。在此之前,没人谈“人之初,性本善。”里,什么是主语,什么是谓语。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背就是了。
那为什么这60年来,语文,英语教学那么拘泥语法呢?这事关意识形态。当时一面倒学苏联,语言教学也如此,讲主谓宾。为什么呢?语法没有阶级性,很保险,不会被批斗。而此前,英语教学最初以英国文学为主,英语诗歌,莎士比亚戏剧,圣经等等,背着背着,感受语言的美,语言就学会了。后来,谁还敢这样教,一定斥为资产阶级情调,57年,66年,性命堪忧。也就是说,60年前的语言教师,为了保命,只能讲冷冰冰的语法,导致以后的教师,直到现在,还以为语言就应该这样教,这样考。从人类学语言的过程来讲,人是可以总结语言规则的,小孩在2岁开始,不断总结和纠正语法,饭,饭吃,吃饭。不会有人告诉他什么主谓宾。几千年来,小孩背三字经,幼学琼林,然后唐诗,论语,到了8岁9岁,开始写一些粗通的文言了,没有老师教主谓宾。
在语言学习上,一开始就教语法,音标,其实是剥夺了人作为最聪明的灵长类动物总结归纳语言规则的能力,更是破坏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培养的语言美感。举个例子,民国期间,有的老师教英文,吟哦第一句,拍案叫绝,再读下一句,叫道,”亏他写得出来!”一直这么下去。学生云里雾里,但这种对语言美感的欣赏极有感染力,学生也跟着背莎士比亚,语言自然也会了。我收集了不少民国期间的中学英文教材,里面诗歌戏剧小品文的比重极大,难度比现在的研究生教材还难。那是不是说现在的孩子也背英语诗歌,莎士比亚就行了?当然不行。这是因为我们的汉语水平太差了,我们的母语水平比几十年前的同龄人差的太远。我们49年后的语文教学也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早已失去了欣赏语言美感的能力。母语如此,英语何堪?
在一次国际英语研讨会上,我说,不管什么新鲜的教学法,都是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不符中国几千年的国情,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是世界上最深刻的语言习得理论。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语言一直是风情万种的。
通过语言艺术的欣赏,来学习语言,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最为合适的途径,这一途径,我们已经走了2千多年,却突然断裂了。我现在在教育界提出,要先拯救中文教育,中文学好了,什么语言都迎刃而解。钱钟书这样的大师和那一代人,四书五经都背了,背点莎士比亚?太容易了。在现在的应试体制下,谁有心情欣赏语言的美?时代浮躁了,几千年的闲情逸致也就没了。我只有在自己女儿身上做实验,重回民国时期的中文和英语教学,先读点浅显诗歌,戏剧,儿童莎士比亚,儿童圣经,在婉转起伏的语言美里,自然地掌握英文,这种中国式的外语学习,会让她的英文比英国人更好。
第五篇:《爱,错在哪里》读后感
把《爱,错在哪里》一口气看完,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在推心置腹的聊着天。
世事无常,人无常,唯爱永恒。文中关於‘承诺’一说,对我来说印象较为深刻,让我看到了从小在关系中对‘承诺’的执着,原来我以为,不管是谁,哪怕爸爸妈妈,承诺的事不管过多久,不管情况发生了什麽样的改变,就一定要做,否则就是欺骗,不诚实,殊不知未来无法预期,承诺之时的那个‘人’早已改变,而我当真了。
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爱情指导手册,不如説是一本自我修炼手册。爱一个人,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想。想要爱,给出爱,匮乏之心抓取再多也无法被填满,唯一的拯救就是成为爱,用‘心'接受‘生命中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他。
同时看到,所有非真非假的爱都是灵魂需要的体验,所以,无论遇见过的是谁,与你共舞过的又是谁,都值得感谢。所有的人都是因爱而生,祝愿所有的人,心无恐惧只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