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心理学课程有感
学《管理心理学》部分章节后的感想
如何组织好、管理好、协调好团队,如何调动起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将团队利益最大化,这些都是身为一个管理者所需要思考问题。
从诞生人类文明的那一刻起,从出现种族部落的那一刻起,从出现尊卑贵贱、统治与被统治的那一刻起,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优秀的管理者”成为身在其位的管理者以及怀天下于心的各大学者一直研究的东西。而在现在这个注重社会交往、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拥有超凡的管理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得到认可。不论你在国企或私营,不论你身居经理要职或区区小职工,就连现小学生还需要一个班干部领导团队,也就是说只要你身在这个社会,免不了与人的交流及沟通,更免不了利益分歧,这时候,必须有一个人,不是你就是他,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用更睿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社会集体,研究战略、布置配置、做出指示。
在爱课程网上,我选择了祝小宁老师的管理心理学这么课程进行学习,虽然目前仅仅学习了前4讲,但是对管理这复杂的名词我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更了解了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
在第一讲开始,老师就强调了“人”在管理中特殊突出的核心地位。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讲的亦是这个道理。可是如何得人心呢?或者如何判定作为管理者的你是否已经“得人心”?这个标准又是怎样衡量的?
在传统管理时代,人被定义为“经济人”,即大多数人是懒惰没有责任的。大师们便以此为基础,研究探索了一套“胡萝卜加棒槌”的传统管理模式,它注重量化,高举科学的旗帜,在一定的程度地推广中看到了生产效益的提升。这时的人仅仅是条条框框的管理规矩所逼的去完成某项任务,而管理者也被暂时的赢利而蒙蔽,并没有思考过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的关系,不过是规定任务然后用奖惩来引诱,因此内在的矛盾也在“无心人”的工作中慢慢被激化。
一直到后来出现了著名的梅奥的霍桑试验后,意外的发现在硬件条件不断恶化的条件下,人被满足的自尊反而更进一步地刺激了生产力的提高这个现象,人的重要性再次被凸显出来,而这一次,更强到的是“灵”,即人的精神。在社会发展,硬件现代化的同时,若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主观能动性可以被调动起来,那么一个团体才能有朝气,才能进步。而通过深入的调查发现,人除了“经济人”这一本性之外,更有一个“社会人”的特性,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生灵的特点之一。所以作为管理者,不能只把被管理者当做“被管理者”,更是你的朋友伙伴,除了懂的如何严密组织工作、科学调配任务,做一个“脑”的管理者,还要懂得如何与大家交往,如何获得别人的尊重,做一个“心”的管理者。权威不仅仅靠硬生生的规章来树立,更需要通过自己的日常语言、行为来博取。这时候,团队的努力才是得人心的表现。
所以,管理它不是一个可以用规章列出来的工作,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一个要和人打交道的地方总有说不清的道理。所以传统的管理模式它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而现代的管理模式就被称为,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一个好的管理者,说不出好的一套管理方法,但这个管理者一定要会做人,会攻心。
何谓得天下?往往大家只注意到“得人心”,却不经意忽略了“得天下”。我个人觉得在这句话里,“得天下”比得人心更为重要,一个是手段,一个是目的。管理的手段是攻心,攻心用来做什么?这时候就要求管理者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方向。其实不乏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有了一个站上管理职位的机会,却不是很能驾驭这权利,不是说成员不合作,而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做什么。因此,不管在哪里,都要先认清楚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缺势,然后扬长补短,不要听某位学者说管理重于攻心,你就忘记自己身上还有一颗还待坚强的心。所以,一切在前进的时候不要忘记,经常看看自己,对自己进行反思,有时候不是你的交往沟通组织有问题,问题是你想要组织大家干什么,你的目标在哪还不清楚。总之,切勿忘本。
三十五队11班陈炜丹
第二篇:《管理心理学》有感
《管理心理学》这一门课程在我大学的时候就有接触过。但在当时我并没有很用功深读这门课,而只是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这种学习可以说马马虎虎,来彻底形容。但自从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原先的看法就有了很大的改变。觉得《管理心理学》值得再仔细地读一遍,而这次是通过教学远程这个形式来学习,颇感新鲜。
《管理心理学》到底是怎样一-门学科呢?从书中可以概括为是研究管理领域中人的心理行为运动规律的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总论、个性心理、管理行为、人群行为和心理测定。这五大部分,我感触最深的是个性心理以及人群心理,因为我觉得在工作中学习中最有帮助。
个性心理先从个性谈起,谈到了气质、性格及能力。从中让我初步了解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能力为基础,而能力的发展水平又受到性格特征的影响。这一点我有体会。如果一个人对待工作、对待集体与个人等方面性格优良,其能力的发展一定快。所以能力大部分还是取决于后天因素。性格受生活环境的制约,虽说气质也是有一定影响。气质大部是取决于先天。
性格对其工作是尤为重要,特别是我们服务性行业。如果能处处合理用好自己气质和性格(脾气),对于在工作中能为自己及领导减少不少的麻烦,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个性心理中谈到了挫折,书中从挫折形成的原因、表现形式及种类等方面对其做了很详细地解释和分析,挫折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会遇到的。因此对于这一章节学习不仅对在实际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让我们遇到挫折时不慌不忙,用最好的办法来处理和解决而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在人群心理这一部分中,消费者心理这一章节对我们最有实际意义。本节第一点谈到的就是消费者行为,在原先我一定认为购买者与销售者的关系只是单纯货物买卖关系。但在读了这一节,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不只是这一点,实际还存在着传达消息这一关键。提到传达消息那就涉及到日常的服务,如果在买卖中没有一句话,那又如何传达消息。而且传达消息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对开发新市场,有效分割市场,促进零售有着很大作用。因此更应该要注重服务,为领导提供我们一线的最新市场信息。之后又谈到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影响和它的社会关系都是那么的实际有用,让我增长了不少的知识。
总之,在这个课程的学习中,从不认识到认识这个过程中,受益良多。在教师行业中德学习是不会间断,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真的应该时时刻刻武装自己的脑袋,稳稳把知识的结构打好,若授学生一滴水,就要有一桶水的肚量。在实际的教学中,管理心理学也有一定的作用,帮助我从事这份职业慢慢走向成熟。
第三篇:管理心理学课程感想
修己安人
——读《中国管理哲学》有感
12心本 黎欢欢 2012704108 翻开尘封已久的《中国管理哲学》(曾仕强著),我似乎感觉自己回到了高中学习文言文的时期,因为这本书有大部分内容是来自儒家、道家、法家等经典思想,也有是用古文著的,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晦涩难懂!我敢肯定,要不是课程学习的安排,我绝对不会继续看下去的。
然而,随着我慢慢深入阅读,我竟然喜欢上了它!不得不说,《中国管理哲学》的确是一本富有内涵,充满着哲学神秘色彩的经典著作,全书的逻辑理论阐述极为严谨,大略地浏览一下是没有感觉的,要经过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其论述,才能挖掘出其深刻的管理哲学思想和实践意义,才能领悟到作者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能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坦白说,我第一遍就是快速地看了看其目录及一些重要章节,完全不理解该书是想论述什么,更多的是像在看语文书。我原本不想再去认真读的了,反正是看不懂的,不如在网上找个相应电子版文稿,然后随便修改一下,复制、粘贴,拼拼凑凑成一个完整的读后感就算了。接着,我又看了些关于这本书的书评,有句话刺激了我,评论中说“管理如同就餐,中餐讲究温火慢炖,营养均衡,《中国管理哲学》深谙中国哲学,对从事管理的中国企业家与经理人来说无疑是一道丰盛的管理大餐”。我不知道,这究竟是一场怎要的盛宴,于是它就这样激发了我的兴趣,总想看个究竟。所以,当我看到该书的第二部分时,我竟然觉得有点意思,我尤为喜欢书中的“大学之道的现代诠释”,真的论述得很好,言简意赅。我不敢说我已经读懂并很深刻地理解到了整本书的内涵,但是我确实又是好像看懂了些什么,所以也想在此谈谈我的愚见。
首先,读完整本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四个字就是:修己安人!而管理的意义就在于修己安人。
没有学习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是管理,我觉得管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有固定的定义,因为每一个人对管理的认知和体会各不相同。但看了《中国管理哲学》,我接受了管理就在于修己安人这种思想。
在中国,“安”的观念,一直都影响着我们,单单一个“安”字含意甚深,必须用心体会,才能够明白它的用意。若采用词语的形式来表示,“安”给我们展现的是“安宁”、“安静”、“平安”、“安乐”,而对于管理来说,就以“安人”为妥。
书中说,要“安人”必先“修己”,不修己无以安人,中国式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代表个人的修治,做好自律的工作。因为中国人都有这种倾向,一是不喜欢被人管,二是更不不喜欢被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不喜欢被管就应该自己管好自己,便是自律,也就是“修己”。不接受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的管,常常抱怨这种人管不好自己,还想来管人!那就启示我们,每一个人在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也就是需要自律。由此可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该修己。
此外,“修己”的意思,是修造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有人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别人。这种错误的方向,浪费了很多管理成本。管理者若是一心一意想要改变员工,员工就会保持高度警觉,不是全力抗拒,便是表面伪装接受,实际上各有自己的看法。不如管理者先修己,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自动地改变他们自己,更为快速有效。用高压的政策,要求员工改变,并不符合安人的要求,也就是不符合人性化管理,大家就会以不合理为理由,加以抗拒。管理者先求修己,感应被管理者也自动修己。双方面都修己,互动起来,自然更加合理。人人自求合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很多人以为中国人只重做人不重做事,或者先把人做好再谈把工作做好。其实不然,我们应该透过好好做人来把工作做好,必须做人
做好人本身的价值不高,能够把好事做出来,才有真正的贡献。有人才有事,有好人才能做好事,这是修己安人的深一层用意。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把自己修治好,再透过做人做事的具体
修己安人看起来是伦理,但也是管理。中国式管理的整个历程,充满了“伦理道德”的精神,以“彼此彼此”为原则,拿“圆满、圆
融、圆通”作标准,各人立于不败之地,发挥推己及人的力量,分中有合,而又合中有分,谋求安居乐业,互敬、互惠,各得其安。管理一方面讲求伦理道德,一方面追求管理效益。因为管理是外在的伦理,而伦理却是内在的管理,两者密不可分。在管理的历程中,透过好好做人,把工作做好。在职场中修炼自己,逐渐提高层次,才能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任务。
其次,我对书中所描述的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辅之与道、法、墨思想而形成的“一以贯之”管理体系深感兴趣。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至今仍然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意义,传统儒家的管理思想依然是现代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例如,儒家思想的治人、劳心者治人、和为贵等与现代管理学理论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管理是运用心智的活动、管理就是协调等相吻合。
儒家思想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礼记》中《大学》篇“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说明了儒家进行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对事物、人心的了解(格物、至知)做到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不为各种私欲邪念所动摇(诚意、正心),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修身)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齐家)为国家的安定繁荣作出贡献(治国平天下)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性相近,习相远”等诸多教育理念从古至今对人类的影响、教育都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虽然是几千年前的思想,但其中一些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现代管理学有相通之处,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财富,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它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扬弃,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企业文化的母本。中国式管理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至今仍然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意义,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其最终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强化对人的内外控制企业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品德修养。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可尝试以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为背景,用传统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我们要把儒家思想中的传统优秀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经验结合起来,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建立起优秀的管理组织,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杰出代表。
最后,我想说的是,书中除了严谨的理论分析外,还有许多现实中管理的例子,都是很有实践性的,可为现代管理做借鉴,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同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或许也对我们有所帮助。
总之,中国式管理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中国管理哲学》这本书的内涵远比我上述所说要丰富得多,需要我们慢慢去品读才能更加理解其中的深意!
第四篇:管理心理学课程心得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面对不断加快的发展节奏,管理的要求也日益 加强。运用管理心理学,能有效地加强管理,有效地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收获更大的效益。
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
通过为时十三个星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从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的体会到管理心理学中的某些理论对公司、对个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心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就必须要有激励,激励包括目标激励,期望激励和奖励激励。目标激励可以包括成就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或者前景激励。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进而促使达成目标。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便是人活动的最大动力。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如何巧妙地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即目标的设置问题。管理者向员工描绘一个愿景,并能鼓动员工看到这个愿景对自己的价值,并热情主动地去实现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目标。对一个渴望自我实现成就感强的人来说,给他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将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信任是一种动力,一句:“我相信你能行!”就能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候人并不知道或者不相信自己深埋着的潜力,需要聪明的管理者去唤醒它。当你总是从员工那里期望最好时,无意中,你的言调、表情、态度都会传达出你对他们的这种期许,这是信任的激励。对有才能的人,信任地放给他一定的权利,会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在要求员工时,管理者的期望应略高于员工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即使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员工的成就心理,又能使员工的感到上级的信任与认可,从而充分发挥潜能,还能避免按部就班消磨意志,又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所以管理者对员工的期许是一种关键的激励方法。以上各种激励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奖励优秀来强化与肯定,否则激励就成了空头口号,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有实验证明,人在无激励状态下,仅能发挥潜力的10%-30%,在物质奖励作用下,能发挥自身潜力的50%-80%,在适当的精神激励下,可发挥潜能的80%-100%。
人的积极性是以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为基础的,是由动机推动的。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满足其物质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不同,开展各种教育
和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正确处理个人需要同国家需要、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的关系,反对只顾个人需要忽视社会需要、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思想倾向。学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在良好的学习行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显得非常重要。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为。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学生可能和已经面对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我认为,学校还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 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当然,要做好一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当然还离不开行政、后勤部门的配合,也可以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来加强对其他人员的管理。
三、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时起床,整理内务、出操等。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行,以班级中进步的同学为榜样,是促使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行为的重要方法。对于青年学生
来说,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他的发生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激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 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四、在学习管理学的过程中,我对自我的也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课堂测试我发现我是一个粘液质为主,多血质为辅,虐待胆汁质的人,这也挺符合我的经历的,深思熟虑,敢于冒险,而且多次在关键时候救场。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也看到缺点,三、总结
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教师和学生等的心理状态,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对于进 一步做好新时期学校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第五篇:管理心理学课程总结
管理心理学
————课程总结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面对不断加快的发展节奏,管理的要求日益加强。运用管理心理学,能有效地加强管理,有效地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收获更大的效益。
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
就企业而言,企业前期资源整合工作非常出色,同时企业管理层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经营经验,出现盲目多元化问题,应该不是管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而应该考虑的是管理者心理层面的问题。下面简要分析。从目标任务的角度分析。管理好一个企业,最中心的原则是目标任务。企业经营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斗的过程,立竿见影,迅速见效的事是极少的。每一个成功的赢利模式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需要管理者有面对困难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如果没有这份坚持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搜狐、新浪、腾讯、分众传媒等等大企业。
从双赢、互利的角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明确的提出,为了实现企业目标,除了满足明显的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之外,还有许多团体的利益必须得到满足,其中很重要的几个团体就是企业的顾客、企业的合作伙伴和企业的员工。某草根出身的浙江商人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三句话:“对得起合作伙伴,对得起顾客,对得起员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保持与他人合作的心态,坚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心理尤为重要,是自身产品常胜不败的保证。然而企业管理者在作决策时恰恰忽略了上述几个利益团体的利益,草率的终止产品是对合作伙伴和顾客的伤害,随意的组织结构变动、频繁辞退员工使得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者在应用管理心理学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特别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心理,避免盲目多元化现象的产生。多元化现象的产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
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
进入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目前,我们的市场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强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
四、领导素质比较低
一个企业的行为是由这个企业的领导者作出的,领导者所作出的决定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首先,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其次,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再次,领导者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这种先天的不足常常导致很多企业家
在获得一点成功之后不思进取,刚腹自用,这种先天不足终究要演变为灾难。
五、企业缺乏新机制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如果要想长久地保持稳定的发展,没有对自己的产品不断的创新,没有对自己体制的不断的创新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我们的很多企业并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创新机制,比如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的投资方向没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科学的、合理、理性的分析、预测和可行性研究。
企业的创建、壮大、发展和团队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拥有一个好的团队,企业才能从中得到发展的动力。文中运用心理学知识,从共同目标、协作意愿和信息沟通三方面指出了团队整合中的工作重点,作为打造好团队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团成员的个人修为,包括处理人际关系和克服个人行为着手,从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自律以及自我学习提高方面的改进,提升整个团队的管理水平。
首先,目标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如果一个人看清了团队的未来发展目标,并认为随着团队目标的实现,自己可以从中分享到很多的利益,那么他就会把这个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其次,目标是一种有效的协调因素。所谓“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对一个企业来说,劳资双方就如一部车子的两个车轮。对于企业这部车子来讲,这两个车轮的大小和运动速度必须是同一的,哪一个大了、快了或小了、慢了都不行。二者必须协调一致,车子才能跑得快、跑得好。
三是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信任主要来自对事业远景目标的信心和需要,而对事业远景目标的信心则是建立在对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这种信任既包括对团队成员能力水平的相信,又包括对团队成员正直程度的相信。假使创业团队成员间彼此产生信任危机,也会采取短视的机会主义行为,并最终危害团队未来的事业。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利益契合都是构成有凝聚力的创业团队的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有效地提高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出发:
(1).全面激发团队成员的创业精神。
创业要发扬创业精神。没有创业精神的创业不会成功,也不能称之为创业。创业精神是创业团队集体的精神状态和对事业所持的态度。创业者往往不乏激情,但激情绝不是创业精神的全部,他应包括更丰富的内涵: 耐心和牺牲精神。牺牲精神对于创业者,只不过是基于对未来信心的投入的勇气。牺牲精神意味着先人后己,先长远后眼前。牺牲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对他人和未来的投资,这种投资当期不可能得到回报,所以要有耐心。不能搞机会主义的做法,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考虑当前,不考虑长远。
(2).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
创业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都需要开拓精神。有人说,创业者是一群不知疲倦的登山者。开拓精神就是不知疲倦的进取心。创业还需要有敬业的态度。敬业的内涵有三:恭敬、专注、谨慎。恭敬是指把事业敬若神明,谈及事业内心油然而生一种神圣感。专注则是指一种对事业专心和投入的态度。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不是创业者的做法;而朝思暮想、无时或忘,才是创业者常有的状态。
谨慎不是指谨小慎微,而是指激情勃发之前的理性、果敢行动之前的冷静,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敬业精神是要求创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来不得半点的亵渎、懈怠和
大意。三是胸怀、气度和包容精神。创业期的条件一般比较脆弱,创业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学会包容,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才,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纵观历史,创业期的领袖无不是具有包容力的领袖,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就是宽容、有气量,就是容纳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而不是斤斤计较;欣赏别人的优点,同时接纳别人的缺点,而不是求全责备。企业是企业家人格的外化。创业者的胸怀有多大,他们的事业就会有多大。
(3).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修为。
成功企业家的某些素质是先天的,如基本的品质和能力,但更多的则是后天修炼而成的,无论能力还是人格都是如此。
可以说,企业的成长过程,是创业者能力不断成长和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团队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若团队的成长快于公司的成长,则团队成为公司成长的促进因素;若团队的成长滞后于公司的成长,则团队成为公司成长的阻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