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危机下中国消费者行为调查报告
经济危机下中国消费者行为调查报告
中国上海,2009年6月25日——天联广告发布第三期BBDO Voices,深入调查研究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市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化,解密品牌推广趋势。
6月调查报告,研究中国消费者在经济危机时期消费习惯的变化,探索企业和品牌应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对北京、上海、沈阳、重庆、郑州以及中国其他24个省区1000名15至45岁的消费者进行调查,报告发现危机时期消费者对“物超所值”的诉求高涨,二线城市较一线及三线城市消费所受影响较小以及人们对品牌的感情联系成为购买的主要因素。
危机中消费者消费趋势分析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大浪席卷全球,中国GDP增长率自2003年以来第一次降至个位数。当前环境下消费者有以下几个新的消费倾向转变:
一、消费者对“物超所值”的追求。
“非必要”商品的购买被大量削减,其中包括大宗商品如汽车、奢侈品和电脑等;同时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快速消费品也被大量削减如咖啡、酒类和软饮料等。消费者的消费更多的集中于基本的日常消费,在生活必需品方面依旧保持了与以往持平的消费量;但是,对于日常消费品,消费者希望以更便宜的价格获得更好的商品。同等价位商品,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品牌商品。
二、“宅经济”与“宅文化”的兴起。
30%的受访者表示相较于外出,他们更加愿意“宅”在家里以便控制花销。42%的人说他们经常寻找免费的娱乐活动。令人惊讶的是,DVD并没有热销,而是朋友们更多地交换他们的DVD来享受影视作品,或是通过网络下载免费的影视作品。
三、危机对不同城市的冲击程度。
二线城市较一线及三线城市消费所受影响更小。二线城市的购买次数并未显著下降,而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购买次数减少最多。诸多城市中,由于外贸交易额的下降,在饮料、零食、美容、服饰等各领域,深圳的购买频繁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城市。
尽管从数据上看经济形式一片阴霾,但报告点明了中国经济恢复的亮点。二线城市成为经济复苏的排头兵,同时15-25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对品牌及消费热情,让企业颇为惊喜。
消费者宁可减少购买某一产品的频率,却很少愿意退而求其次选择同类商品中较为便宜的产品。
《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市场的强大弹性与快速锐减的欧美市场形成鲜明对比,这将帮助中国比欧美国家更早走出经济危机。” 而人民日报也显示的第一季度中国消费品消费指数上升15%。
企业和品牌应如何应对
危机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机遇,当前的特殊环境使消费者产生了对六种新品质的追求:对经济状况的掌控、正常的生活秩序、家庭归属感、人际关系、娱乐生活和成就感。
关注品牌价值的树立与营销:受经济危机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趋理性,在做购买决定时更为谨慎。报告指出,减少过度自夸的品牌宣传,注重品质及价值的体现。并着重宣传其竞争对手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以建立差异化定位。
与消费者建立情感的纽带:企业在品牌的宣传过程中,应弱化产品性能的具体描述,更多的展示产品和服务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满感,安全感以及产品为其和谐生活起到的关键作用。增加产品的感情附加值,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有助于危机时期建立品牌忠诚度。
与消费者共同成长:15-25岁的消费者已成为品牌的消费的主力军。品牌与企业应该更多的重视与年轻消费者一同成长,通过新媒体的互动,以及青年人的生活习惯,深入他们的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期建立长期的品牌忠诚度。
第二篇:经济危机下中国消费者行为调查报告 文档
经济危机下中国消费者行为调查报告
中国上海,2009年6月25日——天联广告发布第三期BBDO Voices,深入调查研究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市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化,解密品牌推广趋势。自08年末推出第一期以来,天联广告(中国)公司每季度发表BBDO Voices,分析中国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探讨随经济状况不断变化的市场走向。BBDO中国区首席执行官Carol Potter说:“任何品牌如果想要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偏爱和忠诚,就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他们,并始终对他们怀有足够的好奇。天联广告通过对市场的深入了解为客户提供最有效的营销传播方案。” 6月调查报告,研究中国消费者在经济危机时期消费习惯的变化,探索企业和品牌应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对北京、上海、沈阳、重庆、郑州以及中国其他24个省区1000名15至45岁的消费者进行调查,报告发现危机时期消费者对“物超所值”的诉求高涨,二线城市较一线及三线城市消费所受影响较小以及人们对品牌的感情联系成为购买的主要因素。BBDO的经济危机消费者调查报告得出了权威且精确的结论,给中国的企业和品牌以启示,找到在经济危机旋风中的指路标。
危机中消费者消费趋势分析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大浪席卷全球,中国GDP增长率自2003年以来第一次降至个位数。BBDO 调查报告显示,发现当前环境下消费者有以下几个新的消费倾向转变:
一,消费者对“物超所值”的追求。“非必要”商品的购买被大量削减,其中包括大宗商品如汽车、奢侈品和电脑等;同时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快速消费品也被大量削减如咖啡、酒类和软饮料等。消费者的消费更多的集中于基本的日常消费,在生活必需品方面依旧保持了与以往持平的消费量;但是,对于日常消费品,消费者希望以更便宜的价格获得更好的商品。同等价位商品,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品牌商品。
二,“宅经济”与“宅文化”的兴起。30%的受访者表示相较于外出,他们更加愿意“宅”在家里以便控制花销。42%的人说他们经常寻找免费的娱乐活动。令人惊讶的是,DVD并没有热销,而是朋友们更多地交换他们的DVD来享受影视作品,或是通过网络下载免费的影视作品。
三,危机对不同城市的冲击程度。二线城市较一线及三线城市消费所受影响更小。二线城市的购买次数并未显著下降,而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购买次数减少最多。BBDO的调研报告显示,诸多城市中,由于外贸交易额的下降,在饮料、零食、美容、服饰等各领域,深圳的购买频繁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城市。
尽管从数据上看经济形式一片阴霾,但BBDO的报告点明了中国经济恢复的亮点。二线城市成为经济复苏的排头兵,同时15-25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对品牌及消
费热情,让企业颇为惊喜。消费者宁可减少购买某一产品的频率,却很少愿意退而求其次选择同类商品中较为便宜的产品。
《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市场的强大弹性与快速锐减的欧美市场形成鲜明对比,这将帮助中国比欧美国家更早走出经济危机。” 而人民日报也显示的第一季度中国消费品消费指数上升15%。
企业和品牌应如何应对
危机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机遇,BBDO在报告中同时探讨了企业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下应采取的战略,以全球第三大广告公司的专业视角提供了权威建议,对企业及品牌及时调整定位具有指向意义。当前的特殊环境使消费者产生了对六种新品质的追求:对经济状况的掌控、正常的生活秩序、家庭归属感、人际关系、娱乐生活和成就感。
关注品牌价值的树立与营销:受经济危机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趋理性,在做购买决定时更为谨慎。BBDO的报告指出,减少过度自夸的品牌宣传,注重品质及价值的体现。并着重宣传其竞争对手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以建立差异化定位。与消费者建立情感的纽带:企业在品牌的宣传过程中,应弱化产品性能的具体描述,更多的展示产品和服务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满足感,安全感以及产品为其和谐生活起到的关键作用。增加产品的感情附加值,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有助于危机时期建立品牌忠诚度。
与消费者共同成长:根据BBDO调查报告,15-25岁的消费者已成为品牌的消费的主力军。品牌与企业应该更多的重视与年轻消费者一同成长,通过新媒体的互动,以及青年人的生活习惯,深入他们的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期建立长期的品牌忠诚度。
第三篇: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行为
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行为
相对于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危机时期不但会对消费者造成诸如收入减少、失业等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消费者的预期:比如收入会继续下降,就业机会将更少,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导致消费者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消费策略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1.消费者的产品偏好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的产品偏好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消费者会注重节约,减少奢侈品的消费数量。据统计,亚洲金融危机时期,80 %的消费者减少了他们在休闲、购买衣服和请客的花费。在泰国,58 %的泰国人不再购买时装,45 %和46 %的人不再购买whisky 和杂志。除了有形的奢侈品的消费数量下降以外,消费者还会减少在诸如旅游、休闲等无形服务的花费。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某些奢侈品消费可能并不是消失,而是转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比如,经济危机时期,奔驰、宝马这些豪华车的销量会遭到严重冲击,而那些二线的产品比如现代、丰田等的销量反而会上升。或者,人们会从一些别的奢侈品中去寻找安慰,比如高档香烟和啤酒等。
相对于奢侈品而言,实用油、盐等必需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甚至有可能因为产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还会上升。另外,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父母比较注重家庭和对孩子的培养,即使牺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愿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 需要的一些消费品,即使是奢侈品对父母来说也是必需品。同样,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在泰国进行过一次品牌忠诚度的调查发现,营养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诚度最高,分别为89 %和97 %,而这两者都是儿童食品。这也就是说,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没有改变和降低。
第二,消费者会转换产品品牌。这有两种可能。(1)从外国品牌转向本土品牌。一方面,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认为本土品牌比起国外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而价格却便宜很多;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会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消费者认为购买本国产品会挽救本国的经济,因而会倾向于购买本国的产品。(2)从相对高档的品牌转向普通品牌。这个过程一般会有两个阶段,首先转向竞争对手的品
牌,然后才是购买相对低档的品牌。当然,对于某些产品转换品牌并不那么容易。比如,对于那些具有关键作用的产品,如果出现失误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那么转换品牌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
第三,消费者对产品的包装大小会有偏好。在 1990~1991 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消费者都喜欢买大容积和大批量的产品,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比较省钱。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国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仅限于那些经济受影响不大的家庭,而那些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深的家庭却比较偏好小型包装的产品。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析:一方面,消费者只买得起那些小型包装的产品,而大容积的产品对他们来说太贵了;另一方面,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们认为买小型包装的产品能减少使用时的浪费。
2.消费者的价格偏好
一般来讲,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对产品的价格(包括购买价格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的维护费用)会更加敏感。1973 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8.6 %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关注产品价格(Shama,1978).他们在做出消费决策前,会进行特别仔细的调查和比较,而在购买过程中还会有特别激烈和反复的讨价还价行为。同时,也会重点考虑到产品的功效、耐用性等,即产品的性价比。具体来说就是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而那些耐用而且比较容易维修的产品更会受欢迎。比如,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有厂商推出一种新式口红,这种口红两头都可以用,可以涂两种不同颜色,结果很受欢迎。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和价格的感知和判断受经济危机影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经济危机不是特别严重,消费者会比较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并且受自身的偏好影响比较大;如果经济危机特别严重,比如俄罗斯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极度贫困,因而消费者对产品的惟一判断标准就是价格,对于耐用性、功能可能根本不会去考虑,因而很多购买行为都是考虑性价比以后才实现的。
3.消费者的促销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消费者对于厂商的一些促销方法的反应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比如,对于广告,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非常努力、非常紧张地收集购买方面的信息,因而会更加看重
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对于那些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品形象方面的广告,消费者会认为那是一种浪费,进而怀疑其产品的性价比,甚至会由此激发一种逆反心理:认为企业缺乏对消费者的一种必要的同情,使得其产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对于企业的一些具体的促销措施消费者的偏好也会发生变化。此时的消费者特别理性,在购买某个产品的时候,总是会仔细地计算厂商可能从他那里获得的利益,如果厂商不能够让消费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比如,此时的消费者可能会宁愿用较低的价格买某个产品而不用较高的价格买一些能够获得赠品的产品(MarkPlus International,1998).在金融危机下的印尼消费者的这个比例是92 %.而对于一些抽奖机会,消费者可能兴趣也会减弱,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的不确定性。
4.消费者的渠道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的渠道策略有两个明显改变。(1)消费者购物的频率明显增加。1973 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3 %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经常地购物(Shama,1978).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购物本身也是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娱乐活动。(2)消费者购物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的消费者相对偏好一些低价格的品牌,因而购物的地点一般来说也会由以前相对高档的商店转向比较大众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1973 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79.7 %的消费者去批发商和折扣店购物的次数明显增加(Shama,1978),而那些位于市中心的高档购物中心就不会太受欢迎,即使有人去逛,但真正购物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
二、经济危机时期的企业的营销策略
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会迅速下降,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因而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行为偏好的变化,转换营销策略,以适应经济环境,使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并获得发展。
1.企业的产品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市场疲软,产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量下降,大部分企业会出现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那么这部分企业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1)从薄弱的市场退出,缩减产品线的宽度,巩固和加强企业已有的强势市场。企业的强势市场指企业的产品拥有领先或强力挑战者地位的市场,对该市场来说,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最好的品质和最低的价格等。一般说来,企业的强势市场获得的利润占了企业经营利润的大部分,而且相对稳定。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凸现,因而更加容易增加市场占有率,这对于企业渡过难关是相当重要的。因而此时企业应该从自己的弱势市场退出,把自身有限的资源(人力资源、资金和营销渠道等)集中用到维护和加强自己强势产品的推广上。而实际上1973 年的石油危机使得76 %的美国企业缩减了其产品线(Shama,1978).(2)管理好并保护好企业的核心品牌,适时地根据环境改变产品的定位,但必须要立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Zipoc 将其生产的食品袋的定位由经济危机前的“密封袋”转变为“保存剩余食物的密封袋”;Volvo 在经济危机时期将其生产的汽车的定位由“安全”转变为“将你的资产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都是很成功的例子。(3)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会逐渐转向比较便宜的品牌,因而企业会陷入提高市场份额和保持品牌形象的两难境地。解决办法就是企业推出一些跟一线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但价格要相对便宜的二线品牌,这样既保护了原有品牌的形象,又有助于打击一些边缘品牌,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一举两得。1990 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期间,24 %的企业推出了替代产品(Shama,1992).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将产品的包装改小,这样也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1998~1999 年俄罗斯经济危机期间,吉列公司为了适应消费者收入减少的实际,减少了每个包装袋的刀片数量。
经济危机给部分实力比较强大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扩大领先地位的机遇。一方面,经济危机时期市场上很多公司难以为继,由于严重贬值,此时企业可以用比较低的价格进行兼并和收购,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可以根据企业的长远规划,继续推广新的产品。当然,企业需要给顾客提供更多的保证,以使顾客相信此时购买产品是划算的。比如,1998 年新加坡的民众普遍认为地产价格将继续大幅度降价,而李嘉诚设在新加
坡的地产发展集团因为给顾客许诺其地产在五年以后起码升值 10 %而提高了销量。
2.企业的价格策略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对价格相对更加敏感,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因而企业必须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的产品是最划算的。此时,企业一般有三种价格策略可以选用。(1)以相同的价格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比如提高耐用性,增加一些顾客需要的功能。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保留了那部分忠诚度和购买力都比较高的顾客,而另一部分顾客很可能会转向竞争对手或者低价格的品牌,因而短期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都会下降。但是由于企业的产品保持了一种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当危机结束,企业很容易通过扩展产品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2)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产品,这种策略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率会大幅下降,但同时却有可能使企业保持甚至增加市场份额,这种策略比较适合那些很难增加市场份额的行业。比如,某些工业产品,市场份额对于它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一旦失去了其市场份额,想要重新占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企业往往不惜牺牲其利润,也要保持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当经济复苏的时候企业却很难再提高产品的价格。因此,企业可以考虑以价格折扣、低利息贷款、免费维修等这些隐性降价策略代替纯粹的降价。(3)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质量较差的产品。经济危机一般会导致了一个巨大的大众产品市场,这种策略在危机时期容易使企业获得成功: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但是这种策略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次品的形象,长远看来,当经济复苏即使企业重新提高产品质量,也可能无法改变消费者已经形成的这种印象,因而对一些产品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
3.企业的促销策略广告是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促销工具。经济危机时期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企业需要正确地调整其广告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降低广告预算,因为在他们看来广告是一种 成本而非投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缺乏远见的。根据美国的一项商业调查显示:那些在危机时期没有降低广告预算的企业在经济复苏以后,平均销售额翻倍,利润增加75 %.相比之下,那些降低了广告预算的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要少30 %~ 44 %.可见,经济危机时期持续进行广告宣传,其效果是相当明显的。因为一方面危机时期广告价位会比以前更低,而艰难度日的媒体为了保住自己的客户,往往会给企业提
供较以前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危机时期竞争对手的广告量减少,而且顾客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获取信息,因而会更加容易被顾客注意和接受。企业此时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应该注意适时地改变广告诉求的核心和方式,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那么企业的广告应该更加侧重于产品利益的传递和诉求上。而且因为此时的消费者关注的信息较以前不一样,企业必须找准其目标消费者所关注的内容、节目,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媒体,使广告效果最大化。比如,危机时期很多人关注工作方面的形势,因而适当地加大这类版面的广告投放会取得较好效果的。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会问销售人员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详细地回答顾客询问,并且善于分析和比较产品的性能,以鼓励消费者购买。因而企业应该授权销售人员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决策权去完成交易。1973 年石油危机期间,64.5 %的美国企业扩大了销售人员的自主权(Shama,1987),而1990 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时期,这个比例是80 %(Shama,1992).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促销活动带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促销活动,如赠送优惠券、现金奖励或价格折扣等,使得消费者能够感觉到价格实惠,以刺激其购买欲望。日本的连锁零售商Ito2Yokado 和 Daiei 曾进行过一次促销活动,他们给顾客提供5 % 的价格折扣,而这正好是顾客需要支付的税收。这项促销活动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企业不但要积极地给顾客提供经济刺激,也应该加大对经销商的鼓励,比如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现金返还,使得他们能够在困难时期仍然保持积极性。总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其他促销策略的调整,尽可能地趋利避害,降低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4.企业的渠道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消费者的购物渠道会转向那些低价格的商店。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对营销渠道做相应的调整。(1)转换营销渠道。将更多的产品通过仓储式超市、折扣店、直销商店销售以降低价格。但是必须处理好新的销售渠道与原有的销售渠道之间的关系。(2)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扩展营销渠道的覆盖范围。一方面,企业应该从本国去寻找新的市场
机会。经济危机时期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因而农村可能比城市蕴涵着更大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将眼光投到国际市场。一般说来经济危机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但这恰恰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是企业扩大出口,消化过剩生产力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当然,企业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的时候,应该牢记的一个前提就是:企业在这个市场机会会拥有核心竞争力。切忌不顾实际盲目扩张。
三、结论
本文综合论述了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偏好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企业应该采取的营销策略。虽然文中所得出的结论都是源自于其他国家发生的事实,但可对于我国企业有三个重要的启示。第一,我国的企业应该要勇敢而积极地进入国际化,开辟国际市场,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第二,企业应该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进行扩张,而不是盲目地多元化,否则危机到来之时,就可能是企业倒闭之日;第三,企业在进入国际化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本土化,尤其是品牌的本土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当地消费者的忠诚度,减少经济危机可能带来的冲击。当然,经济危机的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和行业不同,使得企业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措施不同。但正如老子所说“福祸相倚”,经济危机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而企业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并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第四篇:Jggpfa中国手机消费者行为调查报告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
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
中国手机消费者行为调查报告
手机是一种电子消费品,更是一种网络终端,手机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表现在厂商对未
来移动通信的深刻理解上。为帮助手机厂商把握手机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消费者消费形态和产品期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及其属下赛迪资讯顾问有限公司开展了“中国手机消费者行为调查”大型市场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综合运用网上调查、媒体调查和入户访问等调查方法,全面收集了手机消费者
行为数据,总计16012个有效样本。基于本次调查的基本数据,CCID对中国手机消费者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相关研究报告,并提出以下基本结论和营销建议。
一、主要结论
——手机消费正由贵族型向平民化方向演进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
观念的转变和手机价格的不断下调,手机正在逐步走向寻常百姓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个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用户占35%,1001—2000元者占42%,两者合计达77%。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从职业分布来看,技术人员是手机消费群的主体(30%);管理人员、学生、销售人员和公务员分别占13.9%、10.4%、8.3%、8.1%。看来手机作为一种现代通信工具,正在走向大众消费市场。中国手机市场正在迅猛发展。尽管这个市场目前仍然控制在第一集团中,但第二、三集团也在向其频频叫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手机第一集团、第二集团、第三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2.7%、23.6%、3.7%,其中国内知名品牌如波导、科键、海尔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0.8%、0.6%、0.5%;手机第一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同往年比呈下降趋势,98年在85%以上,99年为82.7%,而2000年只有72.8%。从品牌知名度来看,尽管第一提及率,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名列前茅;但关于其它提及率,国内品牌如波导、科键、TCL同国际品牌的差异并不大。在国产品牌中,波导、科健、TCL的其它提及率分别为74.1%、72%、71%,波导名列首位。无论是从市场占有率还是从品牌知名度来看,手机市场集中度正在逐步下降。(注:第一集团包括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大品牌;第二集团主要指除第一集团外的国外品牌;第三集团主要指国产品牌。)
——手机用户消费行为以实用为导向手机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手机厂商未来
移动通信的深刻理解上。谁能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理念和行为导向,谁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取胜。在GSM时代,诺基亚推行本土化策略,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极大地迎合了消费者需求。国产品牌要实现群体突破,关键在于理清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图
3),工作需要(67.8%)和与家人联系(65.5%)是用户购买手机的主要目的,二者均占手机用户群的六成以上;认同手机是身份的象征及有较强从众心理的用户,在手机总体用户群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分别只有4.4%、3.5%。在仍处于成长期的手机市场中,消费者追求的是实实在在。从手机用户最看重的功能来看,手机用户最看重中文输入这一基本功能,比例达45.7%,至于手机厂商十分看重并且不遗余力地推广的语音拨号、多种铃音功能,感兴趣的用户比例分别只有8.7%、3.1%,看来手机厂商今后推出新的功能时要充分考虑到实用性。
——目前WAP手机热炒不热卖随着国产手机厂商的崛起,在中国手机市场叱咤风
云多年的三大洋品牌都在制造新的“技术制高点”;从去年开始,WAP成为它们的主打方向。但WAP概念对目前中国整体手机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对大多数中国手机用户来说,需要上网的群体在一定时期内还非常有限,话音功能手机的主流地位还不会被轻易替代,目前WAP热只是表明WAP代表了手机技术发展的趋势。本次调查显示,近七成的手机用户对WAP
手机有一定了解,表示非常了解的用户也在一成以上,二者合计达80.5%。但在问及手机用户购买WAP手机的打算时,表示打算购买的人数比例只有27.1%。看来WAP手机由于受制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目前只是热炒不热卖。
二、营销建议
基于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考虑到目前国内经济、政策环境,赛迪顾问拟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方面提供若干建议,以供国内、外手机厂商参考。
关于产品。手机用户的收入分布呈较平坦的左偏这一结论表明:手机消费正由贵族化向平民化方向演进,手机生命周期正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迈进。在产品档次上,手机厂商应主要开发中、低档手机;在产品款式上,追求时尚,崇尚个性;在产品功能上,除了继续保留用户最看重的中文输入功能外,增加MP3功能能迎合七成以上的手机用户。考虑到近年来手机更换频率加快,以及WAP手机是一大热点这一事实,国内手机厂商如能开发MP3功能,突出用WAP手机上网的方便性,丰富WAP手机网上内容,则有可能在手机更新换代的契机中,向上晋一级。但目前的问题是,在产品技术差异日益缩小的背景下,一家手机厂商要想长久地保持自身在硬件方面的独特优势,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赛迪顾问建议手机厂商尤其是国产手机厂商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战略。在追求产品功能完善、技术超越的同时,积极、全面地了解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和偏好,针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量身定制”产品。
关于价格。价格是影响手机需求的重要因素,几乎每一次手机价格的调整都极大地刺激了手机市场的需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用户表示可承受的手机价位在1000—2000元之间。考虑到手机生产成本的底线在600元左右,如果再加上促销费用,正品手机的价位定在700元以下的可能性不大。对国外手机厂商来说,价格的调整空间仍然较大;但对国内手机厂商而言,回旋的余地非常有限。因此,国内手机厂商除了把手机价位定在1000元左右外,应利用国家扶持国内手机品牌的政策倾向,在资费套餐上做好“软性”文章。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较高的电信话费是制约消费者购买手机的重要因素。如果国内手机厂商能充分利用加入WTO之前及磨合期的机遇和移动运营商结成战略联盟(移动运营商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很乐于这样做),两者以或明或暗的捆帮销售方式与竞争对手竞争,对提高品牌占有率非常有效。
关于渠道。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谈及最佳的手机购买点时,约四分之三的用户认同手机专卖点(75.6%),认同网络虚拟商店的用户只有3.5%。手机是一种技术含量较多的商品,手机专卖店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有迹象表明,全国绝大部分的手机销售是从零售商处销售出去的,众多手机厂商的销售政策也正在向“零售市场”靠拢。目前零售商数以万计,竞争十分激烈。如果零售商能得到手机厂商“背靠背”的有力支持,手机零售商的战斗力就会更上一个档次。因此,在目前阶段,手机厂商的分销预算宜向零售商尤其是手机专卖店重点投放。在注资扩股、广告分担、信息分享、技术培训和业绩考核方面,建议推行让利策略及鼓励措施。
关于促销。考虑到手机用户群主要收入水平在1001—2000元之间、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中青年人,潜在用户主要是年轻人,因此,广告诉求对象的确定应以这一群体为主。在广告媒体选择上,应优先考虑网络这一媒体,其次是报纸。在广告诉求内容上,应在个性张扬的格调中突出中文输入功能。在广告行程安排上,在目标人群相对较集中的购买时段之前的几个月,比如节假期往往是购买旺季,实施由疏到密的广告行程。此外,对第二、三集团来说,把自己在别的行业的“美名”嫁接到手机领域,无疑是提升手机品牌知名度的一条捷径。在公共关系方面,考虑到在众多影响手机选择的外在因素中,已购手机者推荐位列首位,达60.5%。因此,手机厂商如果能在手机现实用户群中,培养意见领袖及创造言论环境,做好公共关系这篇文章,比如在某公共场地开展关于某某手机的论坛,将有助于手机销售。
第五篇:经济危机下中国新农村建设
经济危机下中国新农村建设
论文关键词 农业高校;成果转化;新农村建设;措施
论文摘要 :在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等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研究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要培养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推广人才;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活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建立全方位的服务推广体系等措施。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等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利用大量农学院校的人才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与机制。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强化服务职能。提高人们的科技意识和对科技需求的自觉性;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满足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推广人才
1.1培养创新意识
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有创新意识,相应地学校就必须实施创新型教育,不仅要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有创新,而且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要有所创新。学校的文化环境、舆论氛围、校园生活都要体现创新的思想,积极倡导创新、鼓励创新,自始至终把培养创新人才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2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条件
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适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有足够储备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各级领导和科技管理部门都要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放开搞活,广开纳贤之路,善于发掘和大胆使用敢于和善于创新的年轻人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人才资源的质量,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充分整合与利用学校自身的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形成研究、开发、转化和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探索,培养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3]。同时还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善推广、会谋事、爱本职、愿奉献的推广队伍,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更新,并组织学习农业推广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知识,增强他们按推广规律办事的本领,发挥其聪明才智,努力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培养一大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推广人才。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它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顺利完成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因为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4],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5]。因此,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号召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
中,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引深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1积极开展科技培训 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文化信息密集的优势,积极主动承担起培训地方科技人员的任务[6]。这样,既能有效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又能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同时也起到了推广科技成果的作用。
呼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把学科学、学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他们的科学意识,使其饱尝科技致富的甜头,让其看到科技进步的作用[7]。要结合生产搞实用技术培训,在农民中培养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骨干,通过他们结合专业化生产,组织农民开展专业技术研究会,带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开展民营科技服务活动,发挥农民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不同农业技术的具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可把室内培训与现场示范指导相结合,专项技术培训与综合全面培训相结合,专家培训与农民自己培训互相学习相结合,以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覆盖面。对农民提供法律知识培训,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以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带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2.2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
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扶持优势产品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果,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逐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稳定和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份额。
2.3努力提高成果的成熟度
根据新的形势,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成熟度。在农业科研立项时,就要广泛听取各方面人员的意见,深入调查研究,以适应市场需求。然后把技术含量高的成果,通过“催熟”,尽快转化为产品、商品,进而成为产业,达到商品化的程度,以此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2.4积极开展软科学研究
进行一系列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科学研究,借鉴国际上对农业进行综合管理的成功做法,完善政府管理体制、管理职能、管理手段,强化服务职能,努力提高农业管理水平、效率与效益,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惠民活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因此,开展科教兴农活动,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项重要组织形式。
3.1科技活动与市场结合起来
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是市场,把科技活动与市场直接挂起钩来,使其成为一体,这样科技创新才有了源头和动力。走科教兴农之路,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把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不同形式的科教兴农活动,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变成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在基地直接把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传递给科技人员,从而逐步形成以科技促发展、以科技促提高、以科技占市场的新思路和新格局。同时也提高了高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3.2以建立基地的方式开展活动
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活动,以建立基地的方式效果比较明显[8]。一是科技开发型基地。选择适宜的农村建立中试基地,通过中试研究,成果的技术指标得到进一步的量化、定型和完善,进而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宣传、扩散直至推广。二是教学科研型基地。农业高校的教学工作一般都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环节,把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机地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学生在科研和推广过程中得到提高,教师在推广和生产过程中完成科研和教学工作,而农民则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科技成果,发展了农业生产。三是技术示范型基地。“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先进技术的适应性改进与技术组装配套,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也是农业新技术成果熟化、示范、培训的关键环节。科技示范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及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带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
3.3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农业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者是技术的需方,农业科研单位是技术的供方,农业教学部门既有技术的供给职能更有技术及其有关知识传授的职能。长期以来,这三方因部门分割而相互脱节沟通难,结果是求者难得,供者渠道不顺。改进的方法是建立统一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协调委员会,其职能是制订有关政策和统筹规划、协调部门利益和职责、筹划重大技术推广的组织与发动、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衔接等。这样,科教兴农活动才能在整体上统一步调,通力合作,在各个环节上分工负责,在分工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结合,从而取得更大的效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要靠农业科技的进步来实现,它要求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和农业高校不断地提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并要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农业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体系,推动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就是要把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转移应用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完整的生产行业。它以农业科技成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集科技成果产生、转移、使用及有关技术综合服务等环节为一体。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高校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探索科技产业化的途径。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科技和产业经营意识,选择和培育主导产品和优势产业,真正实现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科研良性循环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以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科技成果产业群为突破口,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全方位的服务推广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业经营和投资的主体,他们的生产活动已由产中扩展到产前、产后等诸多环节。对技术的需求是便捷、可行、可信、多层次、全方位,不仅需要产中技术,还需要产前预测、策划,产后加工、储运、经销等方面的技术服务。今后应按照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设置与之相配套的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技推广的重心将不仅仅是推广技术,还要帮助农民搞好农业经营活动。
5.1建立多渠道融资的机制
首先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当前政府要通过立法手段,争取保证财政每年投入到农业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要达到一定的比例。随着农业的发展,经费总额有一个稳定的同步增长。其次,要完善间接融资的体制,设立农业推广基金,广泛在社会上融资作为推广基金的主要来源。在正常运作时要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社会游资,宣传农业推广的重要意义,号召海内外人士筹措捐款,逐渐使农业推广基金成为政府拨款之外的重要资金来源。本着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的原则,争取通过立法形式,从县财政支出中保证一定份额用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推广。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大县财政状况根本好转,这个资金渠道
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5.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从长期考虑,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9];还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此来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5.3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种植或养殖业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某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10],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当今已进入信息时代,成果信息的捕获与转移应逐步进入信息公路进行运作,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制度下生产者对技术信息的快捷捕获与应用。建议各级地方政府,着手组建农业互联网络,以省科技情报所或市(地)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为牵头单位,构建有关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如建立科技成果查询网络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以及农业气象等有关的数据库等。与农业部信息中心网相连,首先与县农业推广中心相连,并逐渐争取与乡镇推广站及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相连,使新的科学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传输到基层,最终形成一整套由中央到基层农户的互联网络,使生产者就近即可查询他所需求的科技信息,解决城乡往返不便、信息不灵之苦。山西省从2007年7月份开始实施了“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进万村科技信息化工程”,为此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以农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为主体的体制下,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技术与之相配套,才能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的操作平台。同时成果和技术的转化应选择恰当的切入时机,以市场的需求为核心动力,避免研究的重复,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在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今天,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农业技术经纪人和农产品经纪人的介入,为从事农业技术转化和营造市场的农产公司提供诸如贷款、土地政策和经营政策方面的优惠条件。通过这些公司合法和正当的经营活动,将农民分散生产的产品以集中经营的形式形成商品,而不是简单的农产品。将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农业技术经纪人和农产品经纪人的经营活动转化为生产技术和动力,促进我国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做出
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 郭来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2004(4):304-306.[2] 张凤平,孙瑜,朱明.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7
(4):52-54.[3] 罗明忠.基于劳动力转移的农村人才建设思考农村经济,2006(2):31-32.4] 张淑云.农业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7(6):56-58.[5] 卜洪震,邹东云,杜金昆.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与参与途径 农业科技管理,2007(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