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湘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听赏《小夜曲》教案
听赏《小夜曲》
【教学目标】
1、结合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的听赏,能初步了解弦乐四重奏这一重要的室内乐体裁,并能在听赏参与活动中,记住其美妙的主题旋律。
2、通过让学生自主搜索音乐家海顿,是学生了解并记住音乐家海顿。
3.欣赏乐曲,体会《小夜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欣赏乐曲,体会《小夜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欣赏乐曲,体会《小夜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师:上节课,我们听了著名的奥地利音乐家海顿的两个有趣的故事,还欣赏了两段有意思的乐段。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海顿这个音乐家,请同学们分组整理一下你们组搜集的海顿的资料,等下请同学说一说海顿的故事。
1、请小组交流课外资料。
2、请同学们上来说一说海顿的故事,老师总结
师总结:海顿是一位伟大的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有“交响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称。
三、欣赏《小夜曲》
师:刚才我们说了海顿不仅是“交响乐之父”,而且还是“弦乐四重奏
之父”。海顿对音乐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形式,而且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著名的《小夜曲》。请你们听完后猜一猜,这里面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1、全班同学聆听《小夜曲》。
2、猜猜有哪些乐器参与了演奏?
3、师介绍弦乐四重奏与小夜曲:
弦乐四重奏: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这四种西洋乐器一起合奏的一种演奏形式。
小夜曲:小夜曲来源与游呤诗人夜晚唱的一种爱情歌曲,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由少数管弦乐器演奏的管弦乐套曲。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优美的旋律吧,请你说一说对这首乐曲的感觉。
4、再次聆听乐曲,请同学们交流对音乐的感觉。
师:是不是带了一种夜晚的宁静与轻柔在里面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好吗?
5、用“lu”模唱主旋律。
6、跟乐曲一起轻声哼唱,感受音乐的旋律。然后试一试用竖笛轻轻吹奏音乐主题
四、总结
师:海顿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的成就与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希望你们也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长大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成就:海顿对音乐的第一个贡献是创造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形式,它确定了交响曲的形式规范和交响乐队的编制基础,为交响曲成为最高的音乐艺术铺平了道路,被称为“交响曲之父”。交响曲有成交响乐,是大型乐曲体裁,是西洋乐队演奏的管弦乐套曲。
教学后记:
第二篇:最新湘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听赏《 草原小姐妹》教案
草原小姐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活动,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通过对比体验新中国儿童甜蜜生活的幸福感。2.唱《草原赞歌》,表现歌曲中的自豪感,并感知这些记号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材简析:
欣赏曲目《草原小姐妹》是一首琵琶协奏曲,乐曲是刘德海,王燕樵,吴祖强根据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姐妹俩在暴风雪中奋勇保护集体羊群的英雄事迹,创作了这首琵琶协奏曲。乐曲的主题清新活泼,充满活力,并具有浓郁的内蒙民间音乐色彩,分为五段。
五、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高尚品质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六、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格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描述的是哪里的风景吗?学生:(草原)师:很好,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原看一看吧。2.播放《草原英雄小姐妹》,共同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
a.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现在播放《草原小姐妹》插曲片段。问:这段音乐熟悉吗?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引导生回答 b、师介绍主奏乐器:琵琶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
“巴”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c、简要介绍龙梅和玉容小姐妹在狂风暴雪中奋勇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d、完整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e、师重点欣赏第1段。师问:除了琵琶,你们听到还有什么乐器参与演奏了吗?引导生回答。
f、师介绍协奏曲:是指某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器或民族乐队协同演奏的乐曲形式。
3.师进行新授歌曲《草原赞歌》。
g、师问:小姐妹为什么能奋不顾身、战胜暴风雪,保护羊群?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引导生回答:来自对家乡、对草原的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师:那么下面就来学唱他们心中的歌,赞美家乡的《草原赞歌》。
h、听师进行范唱,询问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引导生回答:有欢乐的情绪,自豪的感情。
i、视谱。随琴哼唱两遍歌谱。
师问:歌曲中有几个不同的音?最低音是哪个?最高音是哪个? 全曲可分为几句?有没有相同的乐句?
j、接龙唱谱。用“LU”模唱旋律。熟悉歌词,演唱歌曲。歌曲处理。完整演唱。4师生进行表演《草原赞歌》。
k、生随教师学习简单蒙古舞动作。弹舌、扬鞭、耸肩、骑马 l、师生互动。5课堂小结:
高唱赞歌,学习英雄,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儿童。
第三篇:四年级音乐上册弦乐四重奏《小夜曲》
弦乐四重奏《小夜曲》
教学基本要求
1、小夜曲是中世纪一种抒情风格的声乐体裁形式,后来也用于器乐音乐创作(参考后面相关知识)。教学时重点要放在对乐曲风格的体验以及对主题旋律进行特点的感受上,不要望文生义地一味地在歌曲如何表现“夜晚”的情景上纠缠。
2、初听乐曲后可简单介绍作品背景知识:这首小夜曲是18世纪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作《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音乐柔美、活泼动听。
3、感受主题旋律的进行特征:复听时,借助图形谱让学生反复聆听主题旋律,并小声哼唱。然后随音乐用手划一划旋律的起伏。结合本单元“旋律下行”的知识(歌曲《愉快的梦》一课中学习),让学生说说这段旋律进行的特征及其表现作用等。在聆听中感受旋律下行带来的流畅、轻快的表现效果。
4、了解乐曲演奏形式及主奏乐器。设问:
①你在乐曲中能听出几种不同的声音? ②乐曲开始部分的主题是由哪件乐器演奏的? ③你知道伴奏的乐器是用怎样的方法演奏的吗?
(通过边听边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乐器音色及其作用,了解乐曲主旋律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像人声在歌唱,伴奏的乐器用拨弦的方法演奏,由四件乐器合奏,模仿曼陀林的声音,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风格。)
5、再一次完整聆听乐曲,可结合教科书上的插图,简单介绍弦乐四重奏的形式。
6、小结:这段音乐使你想到了什么情景?带给你怎样的心情?
第四篇:最新湘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听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教案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
2、通过欣赏,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和初步了解京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今天音乐课开始的时候,老师想请大家听一首歌,听完后请你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聆听《说唱脸谱》)提问:这首歌与其它歌曲韵味相同么?脸谱在哪个戏曲种类里出现过?(京剧)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是京剧。(课件演示)在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国粹就是什么呀?(京剧)(继续欣赏课件)
二、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最后一张图片就是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剧照。
1、介绍背景:李玉和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某地的一名铁路板道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一家三口,祖孙三代,却无血缘关系。这是一个特殊的革命家庭,他们都投身于抗日活动中,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机智勇敢的殊死斗争。这是现代京剧《红灯记》叙述的故事。剧中女儿李铁梅虽年少,但也从其父李玉和与革命同志的秘密接触中猜测出他们所从事的革命抗日工作,并流露出无限的敬佩之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就是小铁梅所唱的唱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个唱段。(书课题,课件播放)
师:大家都知道任何音乐都包括若干重要的因素,京剧也不例外,那么,京剧都包含着哪些要素呢?从《说唱脸谱》这首歌里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2、京剧的地方语言(课件)师:《说唱脸谱》中唱到:“说实话京剧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慢慢腾腾,依依呀呀哼上老半天„..”从这句中,我们来分析一下京剧演唱时的语言是属于什么?(方言)前面介绍了京剧产生于北京,所以,京剧演唱时使用的就是北京话,我们刚才听到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不是就是这样呀?(学生答是)我们一起来听一下,感受京剧的地方语言。(课件出示视频)
3、京剧的伴奏特征(课件)
师:同样是《说唱脸谱》这首歌,里面有一句是这样唱的:“乐队伴奏锣鼓家伙隆格里格三大件„„”谁能根据这句唱词告诉大家,京剧的伴奏乐器是什么?(锣鼓家伙三大件)师:(课件)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同学们再一次聆听的时候可以着重听一下京剧的伴奏特征。(课件出示视频)
4、京剧的脸谱(课件)
师:在《说唱脸谱》这首歌里,出现最频繁的就是脸谱了,(课件)如:“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那么,五颜六色的脸谱都代表着什么呢?(课件)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
5、京剧的行当(课件)师:《说唱脸谱》中唱到:“生旦净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功夫真是不简单„„”这里面的“生旦净末”指的就是京剧的“行当”(课件介绍生旦净末)师:现在说说我们今天欣赏的这段唱腔,李铁梅这个角色属于京剧的哪个行当?李奶奶属于哪个行当?李玉和呢?(花旦,老旦,武生)我们再次欣赏李铁梅的唱段,感受花旦的角色。(课件出示视频)
6、京剧的唱腔风格(课件)师:今天,老师重点要向大家介绍京剧的唱腔风格。京剧的唱腔主要包括“二黄”和“西皮”两种,二黄:曲调苍凉、深沉,善于表现忧郁、激愤的感情。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段,一起来听。西皮:曲调活泼、刚劲,适合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感情。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完整聆听,感受西皮流水的唱腔风格。(课件出示视频,学生轻声哼唱)。
7、拓展延伸
前面提到过我们国家的戏曲有300多种,除了我们今天了解的京剧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戏曲种类?(黄梅戏,豫剧,越剧,川剧„„),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特意学了一段京剧,想给大家表演一下可以么?(教师演唱)
三、小结下课
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作为中国孩子,尤其是被流行音乐所包围的小学生,更应该了解她,京剧不但有着辉煌的过去,她一样有着多彩的今天。我们不应该把她当成历史文物一样来瞻仰,而是去了解京剧、认识京剧、喜欢京剧!
第五篇: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了解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为了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介绍的人物,也知道了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个蒙蒙细雨的早晨发生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反馈。(妈妈冒雨回家取借给许小燕的蓝_。)
(3)学生自读,读后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
A、母女俩有哪些意见分岐,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B、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为什么?
(4)交流。在交流中落实句式训练。
①比较句子。(投影出示)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
(相同点:前后两句话表达的是对妈妈这样做所持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不同点:句式不同。后一句将两个理由一气说出,缺乏重点和层次,前一句则先说出其中的一个理由和看法,而将要强调的另一个理由“还下着雨”放在后面,以“再说”带出,强调了说话的语势,使该句具有一种理由充足,无可辨驳的意味。)
读句子——比较异同——感情读
②练习:根据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改写句子,并说出句子表达的不同作用。
A、再见了,亲人!
B、家乡杨梅那舐津津酸溜溜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5)教师小结。
(6)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妈妈的品质。)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
(2)结尾与课文的开头有什么联系?(出示文章的开头)
(3)比较,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比较读,体会写作的特点。(与文章的开头呼应,照应文章的开头,语言优美,且耐人寻味。课文对“细雨”的描写,不但突出了妈妈的忘我精神,而且具有象征意义。运用象征手法用蒙蒙细雨来比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
4、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一对学生位无私奉献,对工作默默无闻的老师。)
5、读写练习。
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_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_后,会怎么对做,怎能么说,其他同学会怎么说,结合自己的想象,续说: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_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_后……
6、课外延伸。
阅读《红色的烈焰》一文,体会的结尾的含义。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奶奶最喜欢哪只铃儿。感受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敬。
2、认字6个,写字7个。理解“看望”、“问候”、“收藏”、“喜欢”、“美好”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学习怎样简单地对人物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敬。
教学难点:
理解奶奶为什么最喜欢那只门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和奶奶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为什么有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发生在冬冬和奶奶之间有趣的事。
二、学习生字。
1、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认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每个生字读两次。老师适机提醒“抹”、“撒”、“漆”的读音。
3、师生一起将生字补充为课文中的词语再齐读两次。4、抽生读生词。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用三角形作上标记。
2、师生一起解惑。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每个组员都读准了字音。
4、小组汇报结果。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冬冬和奶奶的一件什么事?
2、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导入,学习课文。
1、奶奶最喜欢哪只铃儿?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做上标记。
2、她为什么最喜欢这一支?
生:奶奶很孤独,她想冬冬来陪她。
生:只要听到那只门铃响她就可以见到冬冬。
3、奶奶为什么这么爱冬冬?
请自读课文1、2自然段,在课文中找找答案。
生:冬冬每个星期六都会去看奶奶。
生:他会陪奶奶说话,并捎去爸爸妈妈的问候。
生:他会帮奶奶做卫生。
4、找一找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奶奶也很爱冬冬。
生:第二自然段中奶奶为冬冬烤面包。
师:同桌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再仔细体会体会还有哪些话能看出这一点。
汇报品读10、13自然段,体会冬冬与奶奶间浓浓的亲情。
二、仿写13段。
1、读读第13段,看看前一句在写奶奶的什么,后一句在写奶奶的什么。
(动作、语言)
2.写动作用了哪些词语?“揽在”和“搂着”。
3、请学生说一说有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4、把这些句子在语文天地中写下来。
三、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关心孝敬我们的父母。
四、总结全文
大家说的都对!我们尽管还小。但也不能做爱的消费者,还应该主动做爱的生产者,传播员。我们能做的大事不多,但能身体力行的小事很多。给父母、爷爷奶奶倒杯水、捶捶背……哪怕只怕他们说说话。大家一起来吧,像冬冬一样把爱献给别人吧!
教学反思:
《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奶奶与孙女之间的感人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的爱意,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文章在奶奶和冬冬这一老一小有说有笑、有问有逗的对话中,将浓浓的亲情浸透其中。文中没有提及“爱”,确处处流淌着“爱”。
当孩子们提笔写和家人之间的小故事时,孩子们记录的那一件件平时生活中“微不足道”甚至有些“习以为常”的小事竟感动了我。“亲情需要用心经营”这是作家鲍尔吉.原野说的,确实!就是在这一件件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的累积下,让那浓浓的亲情不断的流淌。虽然有些同学在描述的时候语言还不够精炼、遣词造句还不够精美简练,但孩子们是真正的融入了文本,在和文本文本对话后,产生了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内在的情感无需包装,孩子们将心中的“亲情”直接展露出来——诚挚而美丽,让爱在课堂流淌。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1.准备歌曲《掌声响起来》。
2.课前搜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小故事,如《张海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2.指导认读和书写,强调“落、调”的读音,指导书写“吞”。
教学流程
一、播放歌曲,营造气氛,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
2.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什么?
3.课前你们已经搜集了海迪姐姐的故事,说说你的想法。
4.老师出示课题:掌声
5.提问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谁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她掌声呢?掌声有什么含义?
【学生自主的质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识记生字:
(1)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症、镇、姿势、落、调”。
(2)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住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3)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
掌声
文静
愿意
姿势
轮流
情况
慢吞吞
注视
热烈
持久
平息
情绪
讲述
普通话
动听
鼓励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要求认识的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5)检验识字效果:通过“你指我猜”、“开火车”、扩词”的方式进行。
三、再读课文,提问质疑
1.提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吧。我们来个读书比赛,看谁通过读书知道得最多,体会得最深,提出的问题最好。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拿出笔来写写画画。
3.汇报交流。
【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写体会。动口、动手、动脑,有助于中年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作业超市
1.回家把这个故事说给家人听。
2.抄写你认为难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流程
一、渲染过渡
1.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2.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
3.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所以,进入课堂直奔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先感受掌声中爱的力量。】
二、表演,深入理解
1.试演:(第一次掌声部分)。
课件出示第一次掌声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请演员上台试演。
2.评议表演。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犹豫、忧郁”词句进行评议。
这一次掌声,你想对英子说什么?
英子有什么想说的?
【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进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突破课文重点。】
3.配乐表演第二次掌声。(出示第3段课文)
(1)听到这一次掌声,你又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4.朗读课文第3段。
5.理解两次掌声。
(1)在这一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2)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这两句话。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3)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6.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1)出示两句写英子走路姿势的句子。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7.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力量。
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无法改变的,但她的心情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以勇气和自信,使她从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逐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同学们,你们说,掌声是什么?
大家的掌声,大家的鼓励,大家的称赞,使英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三、品读感悟
1.听课文朗读录音,小声跟读。
2.分角色小组试读,你们认为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3.小组比赛读。
4.全文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平时,我们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四、作业超市
1.小练笔。说说生活中你见到残疾人有哪些不方便?你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
2.和妈妈比赛读一读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