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椒渔渔民生活保障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椒渔渔民生活保障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椒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509元和8447元,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这样大好的发展形势下,椒渔渔民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改善,渔民年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返贫”现象,渔场面积减少,渔业资源衰退,水资
源严重污染,加上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和政府扶持政策的缺位,导致渔业比较效益的下降和渔民收入的减少,使我区长期从事海洋捕捞和户槽作业的广大渔民处在失海失业的阴影之中,生活日益窘困。失海渔民如何生活、就业、养老,已成为当前渔区的焦点问题,是影响“和谐椒江”创建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渔民的养老、医疗、住房和转产转业等一系列问题,提升渔民的生活质量。
一、椒渔渔民基本状况
椒渔总公司下辖7个渔业公司,渔民1590人,现有海洋捕捞渔轮225对,9艘张网船和136只海上运销船,年渔业总产值3.12亿元。目前,资源的极度衰退导致了渔民的被迫弃捕,成为“失海渔民”。以住赖以生存的空间已消失,再加上主客观上因素,难以实现转产转业,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难以为继。总的来说,渔民有以下几个特征:
1、就业率低。椒渔总公司共有在册渔民1590人。就业渔民548人,就业率仅34.5%,其中从事捕捞的287人,水产加工的15人,水产品流通的71人,其他二三产业的175人。失业渔民1042人,占渔民总人口的65.5%,其中7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占总人口的4.6%。
2、老龄化严重。由于从1984年开始,椒渔各渔业公司就不再增加渔民社员,因此,椒渔最年轻的渔民39岁。截止2006年底,椒渔1590名渔民中,60岁以上渔民357人,占总人口的22.5%;50至60岁的渔民385人,占总人口的24.2%;39至50岁的渔民832人,占总人口的52.3%。
3、文化素质低。据调查,椒渔高中以上文化的23人,占1.4%;初中文化程度的357人,占22.5%,小学文化程度的900人,占56.6%;文盲310人,占19.5%。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渔民总人口的98.6%,整体文化素质较农村抽样调查的85.6%还低了13个百分点。且90%以上渔民除了海洋捕捞外没有其他特长。
4、思想观念陈旧。渔民对以捕捞为生的传统生活方式有较强的依赖性,很难从这一行业突围出来。过去捕捞效益好,收入高,渔业心中形成了一种“内行生意不可丢,外行生意不可做”的浓厚守旧意识,有相当一部分转产渔民抱有计划经济时期观念,希望政府领着干,扶着干。加上长年的海上作业,致使其社会信息量小,接受新事物能力差。
5、人均收入低。2000年以后,由于海洋自然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渔民收入增长缓慢。2003年,由于柴油等生产资料涨价,人工成本不断提高,渔民出海普遍亏本,海洋捕捞产业步入困境。2006年,椒渔渔民人均收入7101元,较椒江农民人均收入8447元还低16个百分点。从历史情况看,椒渔人均纯收入2000年为5558元,年平均增长仅4.1%。而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为5370元,平均增长7.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渔民收入增长速度。而且,如果除去渔船折旧、投资利息及人工成本等,渔民的实际收入是负增长的。
6、失海渔民逐年增多。椒渔现有钢质渔轮225对,其中,115对为外地挂靠渔轮。因而,椒渔渔民从事生产的钢质渔轮实际只有110对。而1995年为327对,减少了近66.4%。这些渔轮的减少,都是由于生产效益低,甚至亏本而被迫弃捕,这进一步加剧了失海渔民的增多。
二、椒渔渔民生活困难的成因
渔民的生活困难是由资源状况、海洋污染、政策保障的缺位和自身条件共同作用而产生,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渔业经济的发展空间日趋恶化。渔业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行业本身具有高度的脆弱性。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实施后,仅我市就有1500多艘外海生产渔船因此退出对马、济洲岛等外海渔场,并加入到近海渔场的资源争夺战中,不仅大大影响了渔业产量,更加剧了资源的衰退。再加上海域污染、海洋工程建设,使渔民作业渔场不断萎缩。电信业的发展,海底电缆越来越多,许多海域不能作业抛锚,至少有44万公顷的面积受到影响;临港工业发展,滩涂海域面积减少,也影响了户槽作业;安全隐患增多,大轮航线增加,碰撞事故增多,远洋渔业发展步履艰难,渔业经济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窄,效益也逐步下滑。
2、渔业效益差,渔民收入低。06年渔业股份劳均收入5.21万元。但这并非为渔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投资利息(按每股集资20万元,计息8‰,则利息为1.92万元)和船舶折旧(按船
第二篇:于椒渔渔民生活保障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椒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509元和8447元,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这样大好的发展形势下,椒渔渔民的生活却没有得到改善,渔民年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返贫”现象,渔场面积减少,渔业资源衰退,水资源严重污染,加上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和政府扶持政策的缺位,导致渔业比较效益的下降和渔民收入的减少,使我区长期从事海洋捕捞和户槽作业的广大渔民处在失海失业的阴影之中,生活日益窘困。失海渔民如何生活、就业、养老,已成为当前渔区的焦点问题,是影响“和谐椒江”创建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渔民的养老、医疗、住房和转产转业等一系列问题,提升渔民的生活质量。
一、椒渔渔民基本状况
4、思想观念陈旧。渔民对以捕捞为生的传统生活方式有较强的依赖性,很难从这一行业突围出来。过去捕捞效益好,收入高,渔业心中形成了一种“内行生意不可丢,外行生意不可做”的浓厚守旧意识,有相当一部分转产渔民抱有计划经济时期观念,希望政府领着干,扶着干。加上长年的海上作业,致使其社会信息量小,接受新事物能力差。
二、椒渔渔民生活困难的成因
渔民的生活困难是由资源状况、海洋污染、政策保障的缺位和自身条件共同作用而产生,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渔业经济的发展空间日趋恶化。渔业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行业本身具有高度的脆弱性。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实施后,仅我市就有1500多艘外海生产渔船因此退出对马、济洲岛等外海渔场,并加入到近海渔场的资源争夺战中,不仅大大影响了渔业产量,更加剧了资源的衰退。再加上海域污染、海洋工程建设,使渔民作业渔场不断萎缩。电信业的发展,海底电缆越来越多,许多海域不能作业抛锚,至少有44万公顷的面积受到影响;临港工业发展,滩涂海域面积减少,也影响了户槽作业;安全隐患增多,大轮航线增加,碰撞事故增多,远洋渔业发展步履艰难,渔业经济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窄,效益也逐步下滑。
3、集体经济薄弱,渔区社会保障困难。由于渔村集体可开发利用资源少,生产积累不多,因而集体经济相当薄弱,难以对弃捕渔民进行自我救助。除渔村4.6%的渔民享受民政部门的低保救济以及渔民住院医疗保障制度已实施外,许多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的渔民尚未得到基本生活救助。据调查,椒渔现有老年退休渔民459人,且每年不断递增。这些退休老渔民的生活保障也存在较大问题。
4、渔民社会政策的缺位,生活拓展空间狭窄。椒江渔民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身份界于居民与农民之间。既无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福利待遇,又无农民的集体土地和屋基地,而其唯一拥有的海洋开发使用权又是大家共有的。目前,椒渔仍有50%渔民挂靠集体户,户籍在办证中心,无基层公安派出所管理。同时,渔民占国民比例少,在政策处理上没有单例,只是参照农业,往往容易被忽视,特别是渔业权益的保护上就比较明显。因而,渔民一直以来都没有享受国家大的生活保障政策,在弃捕以后就变得一无所有,发展空间十分狭窄,生活着落都难以解决。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5、渔民转产转业难度大,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近几年,弃捕渔民的转产转业及生活问题,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采取政策扶持,加强再就业技术培训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转产转业渔民的困难.但是,由于渔民文化素质低下,技能单一,老龄化严重,观念陈旧,自然生存条件差等原因,渔民转产转业空间非常狭窄,许多渔民除了在水产行业找到工作外,很难在渔业以外的职业上谋到出路,加上椒江渔业精加工等附加产业落后,渔业转产转业工作依然十分艰难。大部分弃捕渔民至今仍失业在家,挣扎在社会贫困线上。越来越多的渔民成为了低保边缘人员。
三、解决渔民生活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渔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存在必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筑,也是与改革开放成果不相协调的音符。渔民因经济困难无法安居乐业,渔区发展活力必将受到影响,从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椒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而,采取政策、经济、救济等多方面措施,切实解决渔民的生活保障,使他们有活干、有房住,老有所养、安居乐业,分享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果,共同参与构建“和谐椒江”。
2、建立失海渔民的利益补偿制度。目前,渔民权益受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突出体现在海域被大量占用,资源和环境受到破坏,建立渔民或渔业的补偿机制已势在必行。一是海域征用补尝机制。其补偿形式可分两种:①土地补偿。在围垦填海的土地中按比例划出一定的土地作为失海渔民的补偿,让他们能上岸就业、创业;②现金补偿。在海域使用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失海渔民的养老保险;也可两者结合使用。同时,在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方面,失海渔民也应该享受类似于被征地农民的优惠政策。二是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渔业长期以来不但为工业作出过贡献,而且也是工业化最直接的受损者。建议在企业排污费中划出一部分资金对失海渔民进行补偿。
3、保障渔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完善渔业服务机制,政府要在渔港建设、渔业经济服务、渔业保险、安全生产保障、渔民文化素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等方面建立健全渔业服务机制,为渔民创造良好的渔业服务环境。要大力支持和发展水产品交易市场,搞活水产品流通,降低资源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积极向上呼吁,建议建立渔业权制度,区别对待渔民和非渔民入渔条件、收费和其他政策,缓解资源压力,保护渔民权益,有利于渔业生产的稳定。
4、积极推进转产转业。渔民转产转业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新的就业门路。因此,必须广开门路,拓宽就业途径。坚持从渔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充分发挥渔民熟练海上劳动技能和生活习性的特长,着重围绕开发海洋、海域、海滩、海涂等,做好“海”字文章,拓展各种经营内容,使广大渔民转业为海洋多元经济的三产工作人员。同时,认真抓好对转产转业渔民的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渔民离捕不离海的技能培训,提高渔民从事就业的技术素质。出台扶持渔民向三产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渔民发展三产的银行贴息贷款政策,并设置工作岗位及时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确保渔民平稳转产转业。
5、积极扶持渔民集体经济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椒渔各分公司有极少量习惯用地。我们要求该地块由各分公司按规划要求尽早开发,或由椒渔各公司建临时房开展多项经营。同时,堤塘外亦为椒渔各分公司传统使用场所,建议区政府予以明确,合理利用,以壮大渔民集体经济。同时,对于渔民集体收取的场租费,给予免税,渔民集体经营的项目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第三篇:三渔渔民文化节欢迎词
三渔渔民文化节欢迎词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欢迎词,欢迎词有助于交流宾主感情。那么,怎么去写欢迎词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渔渔民文化节欢迎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渔民兄弟姐妹们:
今天,我们欢聚在朝阳升起的地方,一起倾听赶海的鱼鼓,一起遥望茫茫沧海,一起感受海与我们共同期盼的欢乐气氛,我和大家一样感到十分欣慰和舒畅。首届嵊泗菜园渔民文化节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属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在广大渔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即将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首届嵊泗菜园渔民文化节的举办表示最诚挚的祝福,向参与本届渔民文化节并付出辛勤工作的组委会、县属各部门、各单位的同志们和渔民兄弟姐妹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希望通过你们,向全县广大的渔民兄弟姐妹们表示最深切的问候。
渔民,一个朴实而具有代表性的名词,一个勤劳勇敢的群体,是你们用双手建设了美丽的嵊泗,是你们用智慧创造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是你们用辛勤的汗水灌溉了这片蓝色的土地,是你们用丰富的经历堆积了海洋文化。“万里碧波千帆尽,乘风破浪戏鱼龙”是你们一生的写照,不平凡的人生历程。辽阔的大海是你们创造事业的舞台,而你们是这个舞台永远的主角,演奏了一曲曲粗犷有力的海洋文化旋律,为嵊泗社会经济的腾飞起锚,起锚吧!
当前,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三渔”问题是县委、县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实事问题,渔民群众的利益不容忽视,提高渔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如何促使广大渔民转产转业,让渔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需要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加以引导和帮助。今天,我们在这里讴歌海洋,欢庆渔民的.节日,是我们亲近海洋,感受渔民生活气息的体现,也是我们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方式,新的思路,再发扬渔民闯海精神,做好做足“海”字文章,使渔民文化在广大渔村群众中遍地开花,向全社会展示渔民、渔村特有的文化风采。并以渔民文化节为载体,促使其成为地方旅游、商贸等领域的一大特色,推动休闲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把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做大、做强、做深,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动力,新的生活需要新的气象,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广大渔民群众,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第四篇:弃捕渔民生活保障问题及对策措施(模版)
弃捕渔民生活保障问题及对策措施
*县是个渔业大县,海洋捕捞是我县渔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渔区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产业,涉及全县205个村(社区、公司)、15.8万渔业人口、13.64万渔业劳动力。回首过去,我县渔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滨海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中起到重大作用。但是,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国家“
双控”政策和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以及渔业生产成本的上扬,海洋渔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捕捞渔民相继弃捕上岸,谋求新的出路。截止目前,我县共拆解报废渔船659艘,弃捕渔民2255人。
一、存在问题
近几年,弃捕渔民的转产转业及生活问题,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采取政策扶持,加强再就业技术培训,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等措施,不断拓展再就业空间,转产转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渔民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但因种种原因,渔民转产转业工作仍然十分艰难,部分弃捕渔民生活还处在社会贫困线上,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渔民思想观念陈旧,对就业岗位期望过高。世居海岛、世代捕鱼的渔民对以捕鱼为生的传统生活方式有较强的依赖性,很难从捕捞这一行业突围出来;过去搞捕捞赚钱快、收入高,渔民心中形成了一种“内行生意不可丢、外行生意不可做”的浓厚守旧意识;有相当一部分转产渔民抱有计划经济时期旧观念,希望政府领着走,扶着干,存在“等、要、靠”思想,对转产转业缺乏主动性;有些闲散的渔民是“大钱赚不来、小钱眼不开”,他们理想的岗位是工作轻松点,工资高点,待遇好点,部分渔民虽说有就业意向,但对能否适合自己就业的岗位心存疑虑。一些转产渔民到附近工矿企业打工,没到一个月就不辞而别,埋怨工种太苦太累报酬太低,最终回到渔船从事老本行。
(二)渔民年龄大,文化、技术缺,就业信息不畅。我县大部分渔民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大多只有海洋捕捞一技之长,要想掌握新的谋生技能,受自身素质的限制。据对传统渔民调查获知,我县渔民高中学历仅占3,初中占37,小学占49,小学以下占11;其年龄结构为:50-59周岁占20.3,40-49周岁占39.9,30-39周岁占30,18-29周岁占9.8。就是说,40周岁以上渔民占60.2,而文化水平较低又属这个年龄段,他们对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树立新观念的意识都落后于文化水平高的地区,因受制约,出现“想转产无门路,想发展无思路”的尴尬局面。同时我县55个纯渔业村(公司)绝大多数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条件差,加上二、三产业滞后,就业容量有限,渔民又没有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想要跳出渔业,寻找转业门路的空间相对狭窄,能进入发挥渔民优势的产业难度较大。
(三)渔业资产沉淀多,转产转业缺乏资金。1993年渔区转制以后,渔民的生产和投入积极性不断提高,受当地捕捞经济效益的驱动,广大渔民的积蓄基本上投入到更新渔船、添置设备和扩大再生产上,一次投资(投股)由10-20万元增加到40-50万元,少数渔民还举债投资。但由于近几年捕捞生产效益滑坡,油价上涨,渔民收入普遍下降,船价也大幅贬值,如一艘70-80吨、185马力中型木质渔船的船价,原值50多万元,如果一旦变卖其价值就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而渔船报废时国家给予贴补资金也只有5万元,因此一些资不抵债的船东感到船价难以偿清债务,转产就意味着破产,多数渔民已拿不出资金用于转产转业。而眼下需要转产转业的大多是生产效益低下,负债经营的木质渔船,这部分渔船由于旧债未偿,要想筹资更加困难。
(四)渔民缺少转业基地,转产就业渠道受到制约。据了解,我县目前没有相应规模的转业基地和水产品深加工园区,致使大量的渔区转产劳力无法有效转移。加上受滨海工程的影响,我县减少6万亩滩涂和浅海面积,3000多名(其中芦芦镇1580人,芦山乡1000人,清芦镇580人,芦门镇75人)养民面临转产,渔民就业空间愈显紧张;而水产品加工企业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国外市场形势,原有优势明显减弱,整个行业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是以粗加工为主,存在“低、小、散”现象,缺乏现代化加工能力,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各种设施和条件都比较落后,要上档次,再发展较难。
(五)部门配合支持力度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渔民转产转业是一项重要艰巨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量大、任务重,单靠我们渔业主管部门是难以解决的。而目前有些部门领导对该项工作认识不足,配合支持力度不够,没有从为渔民减负解困的实际出发,在办理转产渔民从事经商、加工、餐饮等行业缺乏服务意识,审批时手续繁琐,效率低下;对渔民转向海运业设置了一定门槛,考证培训时间长、收费高、领证难度较大;而金融部门在对渔民转产转业项目的贷款上前置条件过死,支持力度不到位,缺乏主动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渔民转产转业的进展。
二、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我县弃捕渔民转业及生活保障问题,特提如下建议和意见:
(一)加强领导。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直接关系着渔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它作为一项重要议事日程,要根据目前转产转业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采取有力措施,寻找解决办法。建立由政
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渔民转产转业领导机构,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加强督查。
(二)完善政策。国家已出台的海洋捕捞减船扶持政策与面临的实际工作任务相比可谓是杯水车薪,现有的渔船淘汰补助标准远不足弥补渔民的实际损失。因此建议提高报废渔船补助标准,同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细化条款,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退出捕捞业实行报废拆解的渔船,在享受中央专项资金补助外,各级财政应给予报废配套贴补;对转产待业的渔民,应在养老、大病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予以倾斜或者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纯渔业村渔民移居集镇的,应当给予扶持政策,确保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三)建立基地。学习借鉴一些园区开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政策,落实好渔民转产转业基地,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不断加大重点转产转业项目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水产养殖、远洋渔业、渔港经济区建设、水产品加工与市场流通、休闲渔业等项目的扶持力度,进一步繁荣渔区经济,提高渔民生活质量,为弃捕渔民再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四)加强培训。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宣传和思想教育,使广大渔民认清当前严峻的渔业形势,提高对转产转业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摒弃等、要、靠的被动依赖思想,发扬积极主动想办法、找出路的创业精神,树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思想理念。通过在重点渔区设立渔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中心、举办渔民转产培训班等形式,使他们至少掌握一门或几门非渔技术,提高转业能力和增加再就业时的选择面。另外,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和企业运作、渔民受益原则,大力培育和完善渔区劳务市场,发展多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形成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及时为转产渔民提供各种就业岗位信息,拓宽渔民就业渠道,为渔民转产转业构筑平台。
(五)齐抓共管。政府要督促有关部门认真按照职能分工要求,主动参与,密切配合,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切实为渔民转产转业排忧解难。金融部门要增加对渔民转产转业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简化办事手续;工商部门对转产转业渔民在申领有关执照、市场工商收费等方面要给予优惠;海事、航管部门要放宽渔民转岗从事海上运输业的考证条件,降低门槛,减少培训费用,缩短考证时间,为转业渔民向海运业发展营造条件。
(六)严格准入。要严格实施海洋捕捞准入制度,切实提高专业渔民技术素质。通过实施捕捞准入制度,遏止外来劳力盲目进入捕捞行业的势头,逐步减少现有外来非渔劳力,保障专业渔民的就业权和生存权。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专业捕捞渔民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逐步建立专业骨干捕捞队伍打实人才基础。
金文丰
2006年10月6日
第五篇:弱势群体生活保障调查报告
弱势群体生活保障调查报告
关于建立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调研的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中人均收入很低、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温饱问题、需要社会关爱和救助的特困户,包括鳏寡孤独、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或残废致贫、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以及其它因素致贫的农村特困户。
(一)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构成及产生的原因
全市农村共有个113个乡镇,2614个村委会,116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73万户,总人口270.03万人,目前,共有各类弱势困难群体8.54万户、30.3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5.05、11.25。
农村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或残废致贫,全市共有2.94万户、10.4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30.91、34.43;二是因为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共有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9.63、29.55;三是因为自然灾害致贫,共有1.8万户、6.87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1.08、22。61;四是因为鳏寡孤独和其它因素致贫,全市共有1.27万户、4.52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14.87、14.88。
从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情况看,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弱势群体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导致其不愿意或者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同时,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又普遍存在劳动力缺乏、劳动力质量不高、发展生产的资金缺乏等困难,这又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2、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外出务工难,家庭经营开展难,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和零星养殖业,使其弱势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形成贫困--辍学--再贫困的恶性循环,使弱势群体家庭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3、偶然因素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全市农村弱势群体中,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残废、生大病和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致贫的有5.43万户、25.8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63.58和85.20。
(二)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工作
近几年来,我市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大量的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8.74万户36.3万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弱势群体。二是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的约有4万多户、18万多人,覆盖面仅达到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