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大学的一些资料集
水木清华
名词解释
〖拼音〗 shuǐ mù qīng huá水木清华
〖解释〗 形容园林里池水花木清幽美丽。木:树木。清华:清幽美丽。〖语出〗 西晋的谢混《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举例〗近来又在南城外建造一座更大的花园,引三里河的水流进园中,真是~,入其园如置身江南胜地。★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
编辑本段清华园景点
水木清华是北京清华园中最著名的景点,位于清华大学工字厅的北侧。清华园的名字即来源于此,被称作清华园“园中之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
水木清华的主体景观是工字厅后面的一个荷塘,荷塘之畔垂杨山水之中掩映着一幢秀雅的古建筑,常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荷塘南侧的古建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的正廊,正额“水木清华”据历史记载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出于晋朝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廊朱柱上悬有清代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彩往东西南北来去淡荡洵是仙居。”咸丰皇帝即位后,借用99年前乾隆皇帝在此处的题词,把工字厅命名为“清华园”,清华园因此得名。水木清华的景观设计者独具匠心,用山林环拢着一泓碧水,山水之间水木清华(春景)
掩映着两座典雅的古亭,其中一亭中就悬挂着清华校徽的那座钟。1978年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近春园荷花池边的古亭改名为“自清亭”,并于水木清华荷塘北侧树立朱自清教授的汉白玉塑像。但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所称的荷塘并非水木清华的荷塘,而是清华园中另一景近春园的荷花池。
校歌
徐葆耕:校歌与清华传统制作校歌,殊非易事。校歌应是时代精神的折光,又是师生众望所归的灵魂家园,而且应该优美活泼,声情并茂。汪鸾翔先生作词、张惠珍女士谱曲的《清华校歌》,传唱一时,堪称佳作。
诗词讲究起兴,校歌开头:“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雄浑有力。既道出清华所处的地理位置(“西山”与“东海”之间)又寄寓着深远的文化意象。古代中国,自认为处于世界之中心位置,是谓“中国”也。但“中”又具有“中和”,即汇聚世界文化于一堂之意,张其昀解“中”曰:“而诸多似不相容之理论及制度皆能巧于运用、调和焉以冶于一炉?”(《中国与中道》,《学衡》第41期)由此意象流畅地引出“东西文化,荟萃一堂”之句,词作者汪鸾翔先生撰文解释说:“今世最亟需之学术,尤莫亟于融合东西之文化,故本校歌即以融合东西文化为所含之元素”。(见《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清华周刊)诗讲“诗眼”,校歌歌词之“词眼”即在“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两句上。在歌词产生的二十
年代初,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是思想文化界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派人主张固守中国本土文化,只能在技术层面上吸取外来文化,可称作“文化保守主义”;第二派人主张“全盘西化”完全摒弃传统,“五四”前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即有这种倾向;第三派主张融汇中西,即如梁启超先生所说,中西文化“结婚”,可诞生新的“宁馨儿”,清华学者的主张错综纷纭,但大体上说,近于第三派。“中西会通”是清华学派的重要主张,也是清华传统中的重要方面,因此,汪鸾翔先生说,校歌中这两句,“为我校所有的实质”。校歌充满信心地接唱:“大同爰跻,祖国以光”。即只要我们实现“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的理想就将在现实中升起,祖国因此而焕发出新的光芒。这话多少有点乌托邦的幼稚意味,但为世界大同,华夏生辉而奋斗的激情溢于言表,而后引出的“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就是这种实现理想的激情落实到了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的行动上。歌词到此,一咏三叹:“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达到了宏阔雄浑、刚健有力的情绪高潮。
歌词第二段开头:“左图右史,邺架巍巍”,取邺侯李泌藏书三万轴(见韩愈《送朱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的典故,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清华图书的宏丰,而且与下句“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联结,道出清华学生人文与科技合冶、新与旧贯通,博采各家之长,熔瓷于一炉之博大的治学胸怀与方略。而博采的更高境界不止于具体学术上的精通,而止于“至善”,即服膺“守善心无违”。儒家传统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会“做人”,这种教育观念的缺点之一在于轻视科技教育,不能适应我们时代的要求,但面对眼下商业化的流弊造成的道德水准下降的状况,我们又有必要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事实上,缺乏至高的思想文化境界,在科技的研究上也必然行之不远。第二段接下去唱出的“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即意味深长地指出,只有胸怀博大,容纳百川,而不拘一豆之见,才能使自己的学问焕发光辉。
对第三段歌词开头:“器识其先,文艺其从。”贺以唐刘晏“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和曾文正公《道黄仙峤前辈》之发挥为据,指出:“器识”指“质量与识见”,学者首重器识,次重事业,末重语言文字。而“现在的青年大都目光如豆,喜一才一艺天生的鬼聪明,来出小小风头,绝未作丝毫涵养器识的功夫”,因此,“器识其先”句“实对症良药,予吾人以极大的教训。”贺的话于今亦不失为警语。以为有了一介之识,一技之巧,可以挣钱、出洋、出名,就傲视群伦者,实属“目光如豆”,不解人生之其谛。校歌鼓励全校师生“万悃如一”,团结起来实现“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宏伟历史任务。作者相信“水木清华众秀钟”,莘莘学子必然不辱使命,为学校争光。这句歌词以“赫赫吾校名无穷”的预言收束。历史过去了七八十年,清华虽不好说“赫赫吾校名无穷”,但确实名声远播海内外,析其原因,实同历届学子自强不息,荟萃西东,为发展我国与世界科学文化作出的突出的贡献分不开。
校训
本校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缘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讲题为「君子」,即以此辞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并把此二卦辞作了如下的诠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 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 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顺风而后帆,登岸无日矣。」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 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然无所芥蒂,望之俨然,此所以为厚也,此所以为君子也。」
接著,梁先生又引申勉励清华学生说,「清华学子,荟中西 之鸿儒,集四方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草,今日 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
这次演讲以后,学校即以此八字为校训,作图制徽,永久流传。
自招面试情况
清华“群面”盯上《阿凡达》 众考生如何争锋发布时间:2010-9-19 10:06:57“《阿凡达》很火跟雄厚的科技实力分不开。”“欧美大片很多都是高成本制作,有国际知名的演员,而且他们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能够通过一部电影挖掘文化内涵,引起观众共鸣。”„„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现场,一个关于文化发展的题目引起了考生们热烈的讨论。
清华玩“群面”盯上《阿凡达》
据悉,2010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以“群面”为主,考官问及的考题涉及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记者了解到,因为今年清华已经对一些省份“入围”学生实行远程面试,所以在现场面试的学生比以前少很多。一位参加清华自主招生面试的南京学生告诉记者,清华面试时首先是1分钟的自我介绍,剩下约30分钟的时间全部用来讨论考官给出的一个题目。“我这小组遇到的问题是:‘《阿凡达》很火,欧美大片、日本动漫也很受欢迎。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中国文化?’我们小组有6个成员,大家对这个问题共同进行了剖析。我提出首先应坐下来寻找国外文化产品成功的原因,然而才能在此基础上寻求发展之道。我的意见被组员采纳,最后我们提出:既要看到国外文化产品成功的因素,也要肯定中华文化有很深厚的底蕴,我们应该要让大众接受,而不能束之高阁,成为少数人的研究物。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国情,结合科技力量,创造出有生命力的文化产品。”
南外6同学同组面试
“我们昨天6个人被抽到1个考场里,运气很好啊!”昨天上午,南京外国语学校一位参加清华自主招生面试的女生笑着告诉记者。原来,南外“清华赶考队”在赴京赶考途中,大家就发现有6个人的考试时间和考场是一样的,于是大家就猜测是不是在一起考,到考试时果然是这样的。“都是熟悉的同学,大家蛮有团队精神的,在讨论问题时会互相照顾,争取让每个人都能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据透露,他们的题目是“如何看待高考加分政策”。“我们分析了高考加分的几种情况,最后形成的观点是政策本身是好的,但对一些非学生本人原因的加分应该有所控制,加分需要合理监督,保证透明性。”“南外此次入围北大清华各10人,且都是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南外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南京学生北大清华的面试都已经全部结束,考试结果尚未揭晓。
泰州中学周鹏
所抽题目:逆向思维是什么?
回答:颁和平奖给奥巴马是让他别打仗。
周同学打了一个比方,就美国总统奥巴马当选为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这件事,用逆向思维完全可以不认为其在人类和平方面已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可以理解为有关组织是为“提醒”他别发动战争,要爱好和平。
海门中学朱臻慧
所抽题目:什么是逆向思维,它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顺向思维,“顺向思维就是比较常规的思维方法,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思考并得出某种结论,而逆向思维则是打乱顺向思维的逻辑。”
朱同学举出了一个成语“狐假虎威”,她阐述称,一般认为,狐假虎威是个贬义词,指外强中干,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但通过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这个成语也可成为一个褒义词,指在困难面前善于转化危机,利用别人的强势来掩盖自己的弱势,不失为解决困难和危机的一种比较明智的做法。
面试自评:挺满意,“表现出了自己的实力”。
无锡天一中学洪欣格
所抽题目:当今社会是否还需要包公精神?
回答:现在的社会上还是需要包公的精神。
14岁的洪同学结合这两天的新闻热点“文强案”等展开论述,社会需要具有包公精神的人,廉洁公正、严格执法。又论述了社会清廉对经济会造成反哺,给投资者以信心。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健全的制度,以及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
第二篇:清华大学人才培养资料收集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
在于培养一流人才
2017-12-29 05:3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
清华的“双一流”方案将向何处发力?要注意哪些关键点?又该如何体现中国特色、构建独特文化?针对以上问题,本报记者独家对话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记者:从“双一流”名单公布至今,对于什么是“一流”的讨论可谓是众说纷纭。清华此次出台“双一流”方案,将向着什么样的“一流”发力?
邱勇: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新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扬清华大学优良传统,在引领、独特性、贡献和影响力方面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效。我认为,一流大学不仅能够引领世界科学技术的方向,更能影响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每一所一流大学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失去特色的大学难以自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一流大学不仅要对所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还要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发挥作用。
特别要强调的是,一流大学要树立引领意识。引领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引领意无限”。
清华大学校园风光 苑洁摄/光明图片
记者:“双一流”不是重复过去的故事,而是迈向一流机制和培养一流人才的新起点。请您结合此次清华的“双一流”方案谈谈,在中国大学创建“双一流”的征程上,有哪些关键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邱勇:首先,要以更强的使命感培养优秀人才。育人是大学的初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体现一所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博士生教育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高度。“一流”是目标,也是标准,首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成效上。在“双一流”方案中,清华大学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加强研究生学术精神、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着力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
其次,要以更大的决心深化综合改革,努力达成“一流”目标。清华提出,要在2020年进入一流大学行列,2030年进入一流大学前列,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这是学校近期正式公布的“双一流”建设目标,与清华大学2014年经国家首个批准的综合改革目标、2016年制定的“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以及今年7月召开的清华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三阶段目标完全衔接、高度统一。目前,学校综合改革进程已经过半,各项任务按计划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均已取得标志性成果。我们将继续以综合改革为动力,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再次,学科建设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为了汇聚学科优势、保持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清华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构建了包括“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三个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通过“双一流”方案确定的分类分层次学科发展规划,确定针对性的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发展支持方案。工科在保持群体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具有突破性、颠覆性的重大技术的创新,在国际上发挥引领作用;理科要进一步提升水平,努力取得原创性、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学术成果;人文社科与艺术学科要进一步强化基础,争取整体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生命科学和医学在进一步突出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
记者: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在您看来,在创建“双一流”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邱勇: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输送优秀人才,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组织科研攻关,聚焦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开展扎实深入创新的学术研究,源源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今后,我们要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有新作为、新贡献。
同时,我们必须把学校发展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以更开放的姿态开展国际合作,实施好《清华大学全球战略》,努力建成全球卓越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以更大的自信向全球发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声音。
记者: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流的大学文化对“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新百年,清华也提出了“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思路。未来,在文化建设上,清华怎样布局?
邱勇:大学本质上是一个文化机构,一流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文化传承,没有文化的独特性,很难成为一流大学。形成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挑战。100多年来,清华大学与国家和民族共命运,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与传统。“双一流”建设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凝练新时代的清华精神,加大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研究、文化教育、文化实践、文化环境、文化传播等工作,加快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构建,持续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和校园文化氛围。
砥砺奋进看清华·人事制度改革篇
激发人才引擎动力,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清华大学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记者 程 曦
2013年作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加盟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前,32岁的颉伟已经拿到了美国和国内几家一流院校单位待遇优渥的录用通知,但他最终选择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在清华开启科研新征程,因为在他看来,清华生命学院有着非常先进的人事管理体系——助理教授在招生、申请基金等方面不仅享有与正教授同等的权利,学院很多政策向年轻学科研究员(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倾斜,甚至为他们提供了比绝大部分美国高校都要充裕的启动资金,帮助他们顺利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发展环境是非常出色的,在准聘长聘制度下,前几年可能有一些压力,但是适度的压力对青年研究员的成长也是合理和有帮助的,而且之后会有更多的自由”,颉伟说。
来到清华短短4年多时间,颉伟已发表了19余篇高水平论文,包括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分子细胞》等杂志发表6篇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组蛋白修饰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重编程规律,开创和建立了研究早期胚胎发育中染色质调控的一系列重要体系和方法。因为一系列重要工作进展,颉伟顺利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获评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并在全球1400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作为41位青年科学家之一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国际学者项目”。
在清华,颉伟与一批同样年轻优秀的学者们尽情碰撞思想火花,积极准备迎接转为长聘教授这一“人生大考”。入职时,颉伟“搭乘”的是清华人事制度改革的“早班车”。2010年起,学校先后在生命学院、医学院、经管学院试点人事制度改革,在试点过程中不断梳理问题、积累经验。4年后的今天,清华已基本完成了全校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改革。
这是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此为突破口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不仅是清华新百年的发展需要,更是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需要。
从抵近教师人事制度“深水区”,到吹动一流大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池春水”,清华的人事制度改革着眼长远,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学校的先进生产力、解放和增强师生员工的创造活力,为“双一流”建设提供重要的助推力量。
使命驱动,瞄准综合改革“突破口”
“国家对这一轮高校综合改革寄予极大期望,只有大学的办学水平取得突破,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一流的师资是世界一流大学最关键的要素。清华只有突破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才有可能全面推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管理、资源配置、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 “清华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含义很明确,就是要率先迈出学校综合改革中最困难、也最关键的这一步,集中精力解决疑难问题,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学校发展上一个显著的台阶。这一步,必须要迈出去。”
“改革需要完善,但必须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2016年1月15日,校长邱勇在出席化工系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会时,用一连串“只有”“必须”表达了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清华大学举行2016年人事工作研讨会。
清华拥有一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进入新百年,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但在一流大学建设实践中,学校上下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管理体制的不足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已制约了教师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入地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时,“人才强校战略”被确立为清华新百年发展的核心战略。2012年,学校正式全面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对于能暂时回避矛盾的局部“增量改革”,学校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整体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推动大部分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参与“存量改革”。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清华、北大主动请缨,希望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先行先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第一步,清华大学坚定地选择用人事制度改革来“破局”。
邱勇在建筑学院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会上讲话。
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讨论,2013年、2014年,清华大学党委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清华大学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和《清华大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细则(试行)》(简称:《细则》)。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三项举措,教师分系列管理、教研系列准聘长聘、薪酬体系改革打出了清华人事制度改革“见真章”的“组合拳”。
根据职责不同,学校将教师分为教研、研究、教学三大系列,各系列有着不同的评价体系和发展路径。学校赋予教研系列教师一系列学术权力。例如,学校为新教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助理教授具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资格,教师可以申请作为负责人组建团队,享有学术休假权利等——这些措施对保证教师安心教学和基础研究、鼓励青年教师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支持工科和社科院系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重大问题和重大工程需要,规划学科发展目标,组织研究团队,核定研究系列岗位,明确团队管理和考核目标,统筹推进团队的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和实践示范。在承担大量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程的人文学院、理学院、体育部等教学单位,学校批准设立了教学系列岗位,鼓励教师安心基础课教学,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准聘长聘制度通过2~3个聘期的考核,希望把那些有学术志趣和学术潜力的优秀人才留下,签订无固定期限聘用合同,便于其从事长周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学校和院系建立专项人才发展基金设置讲席教授席位,吸引教研系列长聘教授进入讲席教授席位。学校明确,讲席教授原则上应达到国际一流大学同学科讲席教授的学术标准。
薪酬体系改革则与教师分系列改革相配套,对不同系列的教师采用不同的保障和激励措施。《意见》还提出,要根据学科特点,探索相应的团队建设模式。
通过这些举措不难看出,清华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既借鉴了现代大学的管理方式,旨在支持教师开展长周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把创建世界一流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进行有机结合。《意见》和《细则》出台后,学校通过领导班子务虚会、全校干部会、各种例会、研讨会等形式反复沟通协调,统一思想,为改革奠定了基调,也划定了边界。
是改革,更是凝心聚力的“路线图” 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清华坚持学校统筹与院系为主体相结合——改革思路和方案中共性部分由学校统一安排,体现学科差异的部分由院系确定,结合实际以不同方式和不同步骤推进改革,避免“一刀切”和“走过场”。
改革举措与改革目标相一致,是各院系制定方案的基本遵循。在《意见》和《细则》指导下,各院系根据学科特点广泛开展调研,提出本学科的发展目标,并据此改革本单位的学术评价体系和人事工作流程,形成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路线图”。
“学校定边界”和“院系定方案”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既突出了院系特色,也有效调动了院系积极性,将改革动力、矛盾压力分解为一步步的具体行动。
人事制度改革院系交流会会场。记者 张 宇 摄
“院系特色”首先体现在学科发展目标的差异性上。面向2020年“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学科总体目标,各院系为所在学科确立了不同定位,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也制定了与国家需求相呼应的发展目标。
“院系特色”也体现在队伍设置的侧重不同上。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研究系列、教学系列所占比例各有侧重,“设计系列”或未来增设的“实践系列”等“量身定制”的系列应运而生,各院系还针对不同岗位人事聘任情况设置了“预备系列”“助教”职级,或调整了教研系列的准聘期年限等。
在引进、晋升的标准与流程上,各院系也作了进一步的细分和微调。大部分院系将现有教师过渡到新教师系列的标准与未来新引进新晋升的标准进行了有效区分,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
这些更加人性化、富有弹性的制度设计,为不同类型人才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上升通道和发展空间。
“教师会投票”是院系制定方案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校和院系坚持走群众路线,让改革对象深度参与改革方案设计。各院系在制定方案时,以召开会议、发送邮件等方式与教师反复沟通,最后都按学校要求召开全体教师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征询教师对人事制度方案的意见。在回顾这一过程时,物理系原系主任陈曦说,做教师工作的时候要特别讲究耐心和细致,关心每一个人的定位、诉求,尽可能让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和单位需求有明确认识。
据统计,每个院系的改革方案平均经历了20余次修改。针对“人事制度改革是否必要”“本单位方案是否合理”以及“本单位方案是否可操作”等3个核心问题,全校各院系教师投票平均支持率分别为88%、87%和85%。
副校长王希勤说:“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工作程序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使前瞻性与现实性更加统一,增进了改革共识,增强了队伍凝聚力。‘存量改革’涉及每位在职教师切身利益,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赞成率,反映出学校各级干部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也反映出清华教师群体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每个院系的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会,都是一场老中青三代济济一堂、气氛热烈、凝心聚力的动员会。耄耋之年的吴良镛、李道增两位院士亲临建筑学院启动会现场,年届八旬的陈丙珍院士在化工系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会上铿锵有力地说:“相信这次人事制度改革能够激发每个人的活力。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化工系!”
从逐年试点、重点推进到全面加速,2016年寒假前,纳入改革的38个单位全部完成方案制定和校务会议审批,取得人事制度改革的标志性阶段成果。全校绝大部分院系于2017年暑期前全面完成现有教师过渡到新的人事制度体系的工作,教师队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2017年9月26日,学校党委发布《学生工作专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与聘任的若干意见》,启动将学生工作专职教师纳入教学系列管理的改革。
完善制度体系,凝聚一流大学文化
2017年9月8日,清华举行首次长聘教授聘任仪式。校长邱勇殷殷寄语长聘教授们:“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
首次长聘教授聘任仪式现场。石加东 摄
清华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保障,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在新的人事制度框架下,所有新引进或新晋升的长聘教授在入职或晋升半年内,都要“开坛立讲”,在“清华大学长聘教授讲坛”做兼具学术前沿性和知识普及性的讲座,展现学术风采和学术成果。从2016年10月科学史系吴国盛教授谈“科学精神的起源”开始,26位长聘教授逐一为讲坛奉上了自己的精彩演讲,有力推动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提振了清华良好的学术氛围。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讲坛首场开讲。郭海军 摄
人事制度改革《细则》要求,教研系列教师至少40%的工作量用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等学生培养工作,另有不低于5%的工作量用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教育和学生指导工作,如对学生开放咨询、参与学生组织的活动等,并将这些要求写入了教师的聘用合同。
2017年夏天,初入清华园的七字班在第一时间得到与本专业“学术大牛”深入交流的机会——30位长聘正教授和10位长聘副教授欣然走上了本科新生班主任的岗位,用他们的学术积累与人生阅历为“90后”“00后”的新生们传道授业解惑。
校长邱勇首次开放交流时间现场。苑 洁 摄
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清华开始实行“开放交流时间”制度。从校领导、知名院士、资深教授到新教师,全校68个院系单位、1617位教师公布了自己的开放时间表。全校学生不受院系专业限制,都可在此时间到约定地点与其交流。实行“开放交流时间”制度既是清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新举措,也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配套制度,旨在强化师生互动,促进跨学科交流,建立有温度的校园文化。
陈旭在开放交流时间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
清华人事制度改革“划重点”的目标指向,除了加强人才培养外,还包括加强队伍规划、加强团队建设、加强国际同行评估、加强院系主体责任等。围绕这些重点目标,学校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研究团队在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方面的作用,2017年6月1日,校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管理办法(试行)》,鼓励院(系、中心)等教学研究机构(以下简称院系)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在新兴学科方向设立研究团队,鼓励研究团队形成创新文化,更好地促进创造性工作的开展、重大成果的产生以及杰出人才的成长。
作为工科院系中第一个启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院系,电子系充分认识到,必须在新的人事制度保障下建立完善的研究团队组织模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开展团队式的攻关研究。为此,电子系组建了8个系级研究中心或团队,研究系列教师全部进入团队。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增强凝聚力,已建立的系级团队取得了良好进展。201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取得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强化了团队在组织教研系列教师“顶天立地”、共同攻关方面的重要作用。
杨知行教授等完成的“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
技进步奖一等奖。
学校不断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服务教职工的工作体系。在持续评选突出贡献奖、学术新人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研究生“良师益友”、本科生“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等奖项的基础上,学校设立新百年教学成就奖、教学优秀奖,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体系。为促进教师更好地开展高质量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学校设立学术休假制度,教研系列教师工作每满4 年可享受半年带薪休假,每满8年可享受一年休假。学校新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努力为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保持个人身心健康等提供更有力更全面的服务保障。学校新建人事办事大厅,力争为教师事务办理提供一体化、高效率的服务。
“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颁奖现场。
为进一步调动各系列教师立足本职岗位、发挥个人所长的潜力与活力,清华通过党委和工会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积极加强和改进工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打造深受教职工信赖的“教职工之家”。
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为出发点,以新的制度规则的制定实施为标志,清华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还将在更广的层面、更多的维度上展开——不断完善教师管理体制,启动职工队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师及职工职业发展体系建设,推动学术生态体系建设……期待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带来的不仅是制度体系的完善,以及更富凝聚力的大学文化,更是“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发展路径。
来自不同院系的教师边就餐边交流。记者 张宇 摄
秋高气爽,华灯初上。结束了一天繁忙工作的清华教师们,三三两两步入位于清芬园食堂三层的教师餐厅。在这个专门面向教师开设的餐厅里,他们或者与其他学科老师交流探讨,或者邀请学生谈心论道,或者只是静静坐在桌前——透过餐厅西侧的玻璃幕墙,可以看到近处的礼堂穹顶和远处的西山晚照。他们相信,这里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裴兆宏:清华人才队伍——培养是基础 成长靠环境
记者 顾淑霞
从1992年到2004年近13年的时间里,裴兆宏一直从事学校的人事工作,作为多年的人事处处长,他也是许多人才工作举措的有力推动者和实践者。如今,年过花甲走下人事工作一线的他,依然关注着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与培养并重 立足培养
清华大学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过程中一贯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方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裴兆宏认为,还应该进一步强调:培养是基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清华在人才工作方面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90年代学校进一步加强“培养”环节,陆续推出“学术新人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等以“培养”为核心的举措,10多年来,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形成了学术和教学两支骨干队伍。这两大举措在培养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起到很重要作用,像国家级教学名师李艳梅、孙宏斌,都是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获得者。还有很多人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校推出的骨干人才支持计划,也加大了对普通年轻教师的资助,已有几百人从中受益,目前新进校教师都会得到启动费资助。“在教师队伍中,一些‘长江学者’或新当选院士等,有相当比例是长期在学校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强调。
他还特别指出,一些引进的杰出人才也是在学校的扶持、培养下才能迅速成长,成为学术界精英。如饶子和、孟安明、程京引进来到清华,从建立实验室到做出重大成果,先后当选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都经历了7—10年时间。他们的发展都离不开学校提供的持续资助和研究平台。
继续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发展
清华一直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和培养,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舞台,及早布局,使他们在最有创新的年龄阶段有机会担当重任、快速成长。例如,当年让不到40岁的吴建平担任网络中心主任,如今他已成为世界互联网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当年刚刚40岁的康克军博士作为带头人攻关“大型集装箱系统检测”项目,现在成为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年富力强的张作义教授走马上任核研院院长,如今成长为国家16个重大专项中唯一一位高校走出来的总设计师。
“这个优良传统在学校很多院系都有体现,许多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裴兆宏说。航院黄克智院士重点培养校内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如余寿文、薛明德、姚振汉、杨卫,帮助他们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尽快地成长,目前他们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专家。黄先生还动员留学生学成回来报效祖国,如郑泉水、庄茁等。他们全力投入工作,都已经在各自的教学科研领域里做出显著的成绩,起到学术带头作用,成为固体力学研究所的骨干,使研究所成为在国内力学界享有较高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团队。
裴兆宏认为,学校要建立青年教师学术发展保障制度,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学科交叉,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创造力。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如“学术新人奖”和“教学优秀奖”的获得者,应该加大经费资助和奖励的力度。同时,应对有学术成就突出或有发展潜力的及时应有保护性措施,要有战略性布局把他们放到关键岗位上,给予施展才干的舞台,扩大校内外的学术影响。
为人才发展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
清华百年积淀的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等校训、校风和优良传统之中。
裴兆宏认为,人才的成长更像农业生产,如果土壤很好,气候也不错,好苗子就能茁壮成长结出硕果。对于学校而言,要为人才队伍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准备好“土壤”和“气候”,要进一步在校园文化层次上有所创新,为人才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校园文化。
裴兆宏说,文化创新需要创新的文化环境。与创新有关的文化包括批判精神、包容性、学术自由等方面。
他认为,鼓励创新必须提倡批判精神,要大弘扬清华文化中“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为求异思维提供必须的宽松环境;切实营造倡导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研究自由;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要重视学术贡献,重视团队成果的个人评价方法,科学对待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学术成果;另外,必须在学术成就的观念里把教学方面的创造性活动包括进去,提高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
【新闻中心讯 记者 顾淑霞】重视教育质量,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清华大学一贯的办学目标和传统。多年来,清华大学不断发展和创新教育理念,根据“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摸索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在诸多举措中,十大核心举措引人注目。
举措一: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在本科生中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形成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氛围;提供科学高效的研究型教学支撑环境。为贯彻研究型教学理念,清华自2001年开始推行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2002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等一系列做法。
举措二:强调多样化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因材实教。清华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希望把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制定特殊的培养途径,使他们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要求学校既能提供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学习资源,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成才路径。
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学校还要着重选择一些特别拔尖的学生因材施教,比如举办数理基科班、化生基科班、软件科学实验班、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等,开展定向生培养,重新开设校内的二学位等,目的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营养套餐”,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和兴趣去自主选择。特别是在研究生阶段专门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增加特殊训练环节,包括提供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更多资源。学校还努力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送到名校,跟随大师在活跃领域学习,使他们能够尽快进入学术最前沿,最终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举措三:以精品课带动课程资源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清华大学历来重视课程建设,1986年开始评选一类课,2001年设立并实施“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2003年在全国率先推出“新生研讨课”,2005年扩展至专题研讨课。2007年3月,又在全国第一个推出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型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自2003年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评选以来,清华有42门国家级精品课,58门北京市精品课,105门校级精品课。
举措四:推动名师上讲台,营造教书育人浓厚氛围。清华特别强调: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是培养学生,教师要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名师上讲台在清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校长顾秉林院士从2003年起即带头给大一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先生亲自给本科生讲理论计算机科学课程。一批院士、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等名师都亲自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做科研。
举措五: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清华实践教育传统优良、形式丰富。清华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实践教育主线,确保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线,并使之成为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华探索出在六年制或五年制的长学制下增加实践教学时数、让学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1985年创立三学期制,增加了5周的夏季学期。1987年学校将社会实践列入研究生必修环节,还有就业实践、暑期实践、博士生报告团等。2004年清华召开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围绕“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题,经过一年的大讨论,2005年最终形成了《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实践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举措六: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清华实施国际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中外合作培养、资助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设立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计划、举办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派出交流等措施,为拓宽清华研究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
举措七: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营造浓厚创新氛围。清华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增强学生科研素质。如1996年在全国率先推出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1998年推出的“挑战杯”已发展成全国性赛事,学校也形成的以“挑战杯”科展和创业计划大赛为代表的课外科技赛事体系覆盖全校主要学科群。清华还设有“种子基金”引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基金”、“博士生科研创新基金”、“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博士生论坛等为博士生深入开展创新性学术研究、开拓国际性学术视野、出高水平博士论文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截至目前,清华共有62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列全国高校之首。
举措八: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机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清华开展的教学质量的“五维评估”,即专家评估、干部评估、学生评估、向本科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授课教师自评等评估保障体系已规模化、规范化和制度化。2004年春季全面实行网上评估,使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清华还通过加强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定期的招生条件审核,实行论文隐名评审等举措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举措九:丰富活泼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953年清华开始推行的辅导员制度至今已有54年历史;1997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素质拓展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学生社会工作岗位锻炼计划”;100余个社团协会涵盖科技、体育、艺术、人文社科和公益五大类;学生广泛参与“马约翰杯”体育赛事、新生赤足运动会、研究生轻体育运动会、研究生体育俱乐部联赛等系列体育活动;近几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清华参赛人数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学校报名参加奥运会志愿者的人数已突破6000,居北京各高校之首。
举措十: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清华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丰富和图书资源、面向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与环境、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清华网络学堂”等教学基础设施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编辑 文清)
以质量为根本 以创新为关键
清华着力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高层人才培养体系中,研究生培养最能体现高层次的特点,而研究生群体中,博士生的培养最强调创新、最体现创新水平。清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明确了博士生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龙头地位,将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一套“通过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的博士生培养战略构想。从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学科、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健全博士生培养管理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入手,部署和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控制和调整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结构,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努力为开发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博士教育质量创造条件。
改革招生考核方式 确保博士生生源质量
优秀的生源是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多年来,清华以“公正科学地选拔真正具有学术研究潜质的学生”为博士生招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按照有利于吸引校外优秀生源、有利于全面考察考生综合素质、有利于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改革招生考核方式,近年来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清华积极拓展多渠道选拔优秀人才,通过推荐免试方式招收的外校优秀学生的人数和比例逐年增加,来自国家重点行业部门一线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
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更加强调研究生选拔的科学性,在研究生招生环节确立了招生选拔需要全方位、多角度考察的理念和考察需要精心设计的理念。尤其重视复试环节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核,突出对考生创新精神和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的考察,加大了教授专家组对考生综合面试在录取中的权重,克服了仅凭笔试成绩来选拔考生的片面性。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为培养高质量博士生提供师资保证
导师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关键的外部因素。以提高学术水平、优化知识结构、落实指导责任为目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清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学校以能胜任博士生指导工作为准则,改革博士生导师选聘制度。自2006年起,试点选聘优秀副教授担任博导,目前共有12位副教授担任了博士生指导教师;引进高端学术人才充实导师队伍;强化招生资格审核工作;设立博士生导师奖励基金,对优秀博士生导师给予研究生培养资源方面的政策倾斜;加强师生交流,通过学生评选“良师益友”促进导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以导师为中心的学术群体以及所依托的学科是指导研究生的整体力量,因此,清华还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形成优秀学术团队。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清华整体水平名列第一的学科总数位列全国高校之首;在刚刚结束的国家重点学科审核评估工作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总数位列全国高校之首。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也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团队,工科保持传统优势又有新的突破,理科进步显著,文科发展迅速。优秀学术团队提升了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为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科学、规范、严格的培养环节要求 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
规范管理制度,分阶段严格把关。各院系(学科)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各培养环节的实施办法和要求。对博士生,重点加强了资格考试、论文选题报告和最终学术报告等3个环节的把关,达不到要求的博士生需再次参加考核。
学校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在国内率先实施了博士学位论文同行专家隐名评审制度,并探索了一套比较科学的送审程序,特别提出了对评审意见出现异议情况的处理办法以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对确保和提高博士学位论文整体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专家提出较大异议的论文,须通过复审并得到专家认可才能申请答辩。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清华对博士生明确提出了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10多年来取得了明显效果。学校发表的SCI论文中,约50%是以博士生为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从2002年开始,一些学科进一步调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引导博士生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大力建设研究生三大核心培养平台
课程建设打造理论基础培养平台。清华在“十五”期间启动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了211门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大力倡导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能体现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课程。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海外教学资源,每年邀请海外著名学者利用假期来清华短期讲学,使研究生有机会直接听取海外学者的讲课;并与国外著名大学通过网络开展联合授课。
依托科研体系、打造科研能力培养平台。清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生在参与这些项目中培养了研究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重点实验室是清华最重要的有组织科研力量,是相关院系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强调国家导向和国际前沿,保证了研究生论文选题和研究成果的高水平。使用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对研究生做高水平研究等环节的学术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公共服务实验室长期开展以研究生为主要对象的仪器设备讲座,深受研究生欢迎。
开拓内外资源,打造综合素质培养平台。2002年3月,在学校支持下,清华博士生利用校外基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开展 “清华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从本校发展到全国,再从全国发展为国际范围的博士生论坛,并成为博士生培养的一个必修环节。从2001年开始,清华设立“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资助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多名博士生获得国际会议设立的大会最佳论文奖等奖项。此外,清华的中外合作培养研究项目长足发展,截止2006年底,已与MIT、耶鲁、德国亚琛、东京工业大学等20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签订合作与交流协议。清华还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激励和支持博士生自己提出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培养博士生自己提出问题和鉴别有学术价值问题的能力。清华将社会实践列入研究生必修环节已20年历史,研究生通过参与委托单位研究课题的形式“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此外,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为研究生提供了参与教学辅助和教学管理辅助工作的机会。到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短期挂职锻炼也为增加博士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良好平台。
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初显成效
原创性研究工作是国际公认的博士学位的特征,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具体体现。自1999年我国开展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以来,截止到2006年,清华共有62篇论文入选,入选论文总篇数居全国高校之首。目前,2007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结果正在网上公示,清华校本部共有8篇论文入选。清华已正式入选的62篇论文分布在23个院系的22个一级学科,除涉及原有的理工等传统优势学科外,历史学等文科院系也榜上有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华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清华博士生在世界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2002~2005年,清华博士生分别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各发表论文2篇。物理系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的2002级博士生胡剑已发表4篇SCI论文,3篇国际会议论文,并以其出色的研究工作在2006年获得由德国和瑞士两国驻华使馆共同颁发的“爱因斯坦奖”。
在创新基金的资助下,计算机系一博士生带领一个团队,代表中国参加了世界计算机排序比赛,荣获世界计算机排序比赛第一名,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站在该领奖台上。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与成才需要一个过程。校长顾秉林强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清华大学现阶段重中之重的任务。这里所说的质量既包括学生的学术水平与素养,也包括学生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还包括学生在特定领域与岗位上,创造性运用知识、造福社会的能力。这些是现阶段大学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清华创新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创新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拔尖创新人才从清华走出。(研生 清新)
第三篇:生物化学原理教学大纲(清华大学)资料
生物化学原理教学大纲(清华大学)
王 希 成
第一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学时7)教学要求:
(1)了解氨基酸的分类、结构和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以及一些分析方法,要注意氨基酸是个具有两性性质的分子,弄清楚氨基酸的pK值,以及会求pI(2)掌握肽键、蛋白质一级结构概念,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各种方法,几种主要蛋白酶的作用部位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确定的方法 教学内容:
(1)蛋白质是由二十种不同的氨基酸构成的(氨基酸分类,氨基酸的两性性质,氨基酸的化学反应,氨基酸的分离纯化)
(2)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是通过肽键连接的(肽键的形成,肽的化学合成,多肽的化学反应)(3)蛋白质可以通过各种生物化学技术纯化(凝胶过滤,电泳,离子交换以及亲和层析)(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就是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Edman降解测序方法,几种蛋白酶的作用部位,蛋白质一级结构与进化关系)
第二章 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功能(学时3)教学要求:
(1)掌握a-螺旋、b-折叠和胶原的结构特征,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概念,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主要作用力(2)熟悉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结构特征以及它们的氧饱和曲线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起因 教学内容:
(1)蛋白质存在着四种水平的结构(蛋白质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2)肽链在构象上受到很大的限制(a-螺旋,b-折叠,胶原结构)(3)肌红蛋白是第一个被确定具有三级结构的蛋白
(4)球蛋白的折叠依赖于各种相互作用,变性剂可引起蛋白质去折叠(5)伴娘蛋白(Chaperones)协助蛋白质折叠
(6)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是球状亚基的组装体(血红蛋白是个四聚体蛋白,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氧合曲线不同,血红蛋白是个别构蛋白,镰刀型细胞贫血病是一种分子病)第三章 酶(学时6)教学要求:
(1)了解酶的分类和命名,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异同
(2)掌握一些概念:活化能、活性中心、反应初速度、比活性、Km、酶原、别构酶、同功酶、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最适pH等
(3)了解米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假设的前题条件(4)影响酶促反应的各种因素 教学内容:
(1)酶可以按催化的反应类型分类
(2)米氏方程是表示酶促反应的速度方程(米氏方程,Km、Vmax、中间产物学说)(3)可逆抑制剂通过非共价键与酶结合(竞争性、反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抑制作用)(4)丝氨酸蛋白酶可以说明酶活性的许多特征
(5)调节酶一般都是寡聚体(别构调节作用,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磷酸化作用调控)(6)存在着几种解释酶催化作用的机制(酶的催化机制,酶的催化中心,酸碱催化机制,共价催化,靠近效应)(7)催化抗体具有许多酶的特性 第四章 辅酶(学时2)教学要求:
(1)了解和掌握一些主要的水溶性维生素的名称、结构、生理作用和它们的辅酶形式。(2)了解4种脂溶性维生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内容:
++(1)主要B族维生素的结构和它们的辅酶形式(NAD、NADP,FAD、FMN,辅酶A,硫胺素焦磷酸,磷酸吡哆醛,生物素,四氢叶酸,维生素B12,硫辛酸)(2)4种脂溶性维生素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维生素A、D、E、K)第五章 糖(学时2)教学要求:
(1)了解葡萄糖的链状和环状结构是如何通过实验确定的,葡萄糖的分子构象
(2)能画出主要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以及一些双糖,如麦芽糖、蔗糖、乳糖等糖分子的结构
(3)了解糖有那些重要的理化性质
(4)了解几种常见的多糖和粘多糖分子结构的异同 教学内容:
(1)大多数单糖都是手性化合物(醛糖、酮糖,单糖的构象,一些单糖衍生物)(2)二糖是两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3)单糖和大多数多糖是还原糖
(5)多糖是单糖残基的大的聚合物(同多糖:淀粉、糖原,结构同多糖:纤维素、几丁质)(6)糖蛋白有三种主要类型 第六章 脂和生物膜(学时3)教学要求:
(1)了解天然脂肪酸的结构和特点
(2)掌握几种重要磷脂的结构、特性和生理作用
(3)能描述生物膜的组成形式,给出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 教学内容:
(1)脂肪酸是许多脂的成分
(2)甘油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3)脂双层形成膜的基本结构(脂质体,流动镶嵌模型)第七章 核酸(学时5)教学要求:
(1)能画出主要的嘌呤、嘧啶、核苷、核苷酸的结构。了解DNA和RNA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
(2)掌握DNA双螺旋模型的要点,以及模型在生物学上的意义(3)弄清楚DNA超螺旋形成过程和特点(4)了解几种类型RNA结构特征
(5)了解核酸变性和复性时反映在光谱学上的变化,以及核酸杂化原理 教学内容:
(1)核苷酸是DNA和RNA的构件分子(碱基,核苷,核苷酸,磷酸二酯键)(2)DNA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转化作用,噬菌体转导作用)
(3)DNA二级结构是一个双螺旋结构(Chargaff法则,DNA的X衍射图,双螺旋模型)(4)DNA双螺旋可以以几种不同类型的构象存在(A、B和Z构型)(5)环状双螺旋DNA可形成超螺旋(DNA的三级结构)
(6)细胞中含有几种类型的RNA(rRNA、mRNA、tRNA和snRNA)
(7)核酸分子的理化特性(增色效应,减色效应,Tm,变性,杂化)第八章 代谢导论(学时2)教学要求:
(1)了解代谢的全貌。糖、脂、蛋白质共同的代谢中枢途径
(2)熟悉标准自由能变化、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以及ΔG°ˊ计算 教学内容:
(1)细胞中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反应区域,能量载体,还原力)(2)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标准自由能变化有关(3)代谢途径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 第九章 酵解和柠檬酸循环(学时5)教学要求: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酵解,发酵,底物水平磷酸化,致死合成,巴斯德效应(2)熟悉酵解途径中的各步酶促反应以及与发酵途径的区别
(3)熟悉柠檬酸循环途径中的各步酶促反应,以及各步反应酶的作用特点
(4)会分析和计算酵解和柠檬酸循环中产生的能量,以及底物分子中标记碳的去向 教学内容:
(1)糖酵解是个普遍存在的糖代谢途径(糖酵解10步酶促反应,底物水平磷酸化,酒精发酵,乳酸发酵,巴斯德效应)
(2)柠檬酸循环可生成贮能丰富的分子(丙酮酸脱羧形成乙酰CoA,柠檬酸循环8步酶促反应,还原型辅酶的生成,柠檬酸循环的调控,代谢物进出柠檬酸循环 路径)(3)植物中乙醛酸循环是柠檬酸循环的支路 第十章 糖代谢中的其它途径(学时3)教学要求:
(1)了解戊糖磷酸途径的生物学意义:提供核糖-5-磷酸和NADPH(2)了解糖代谢的次要途径葡萄糖醛酸途径可以生成糖醛酸和抗坏血酸(人除外)
(3)了解酵解和糖异生途径是有分有合的,要记住乙酰CoA不能净合成糖的(植物除外)教学内容:
(1)戊糖磷酸途径能提供核糖-5-磷酸和NADPH(2)葡萄糖醛酸途径可以生成糖醛酸和抗坏血酸
(3)饮食中的其它糖可以经酵解途径降解(果糖,半乳糖,甘露糖)
(4)糖原降解和生物合成途径是分开的(磷酸化酶、转移酶、去分支酶,UDP-葡萄糖)(5)葡萄糖可以通过糖异生途径由非糖物质合成(三个能障)第十一章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学时2)教学要求:
(1)熟悉氧化与还原反应是如何通过电子传递链耦联的。质子浓度梯度差是如何形成的(2)掌握化学渗透假说的要点,以及电子传递是如何与ADP的磷酸化耦联的(3)熟悉胞液中的NADH转换为线粒体中的NADH的途径 教学内容:
(1)化学渗透假说解释了电子传递是如何与ADP的磷酸化耦联的
(2)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取决于蛋白质复合体(电子传递中的辅助因子,复合体I,II,III,IV和复合体V)
(3)穿梭机制使得胞液中的NADH可被有氧氧化(甘油磷酸穿梭机制,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机制)
第十二章 光合作用(学时2)教学要求:
(1)掌握一些主要的概念: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色素,光合单位,光合系统,光合磷酸化,非循环式和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的区别,Calvin循环和四碳二羧酸循环(2)了解光反应发生的部位和反应条件,光反应的主要产物
(3)了解固定CO2的载体和第一个产物,Calvin循环和四碳二羧酸循环途径和两者区别 教学内容:
(1)藻类和植物中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叶绿素,类囊体膜,光系统)(2)非循环电子传递导致NADP+还原为NADPH(3)循环电子传递可以增强跨类囊体膜的质子浓度梯度(4)还原戊糖磷酸循环反应将CO2同化为糖(5)C4途径可以有效地浓缩和固定CO2 第十三章 脂代谢(学时3)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脂肪酸β氧化过程,参与反应的酶、辅基和辅酶
(2)会计算饱和、不饱和脂肪酸经β氧化,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为CO2和水所产生的能量
(3)了解酮体生成的部位、生成过程及危害
(4)了解脂肪酸合成的过程以及与脂肪酸分解过程的主要差别(5)了解甘油磷脂以及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 教学内容:
(1)脂肪酸氧化的主要方式是β-氧化(脂肪酸激活,脂酰CoA转运,脂肪酸氧化)(2)奇数碳脂肪酸的β-氧化有丙酰CoA生成
(3)酮体是燃料分子(酮体在肝脏中的合成,酮体在线粒体中的氧化)
(4)脂肪酸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乙酰CoA的转运,丙二酰CoA的生成,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催化的脂肪酸合成)
(5)磷脂和三脂酰甘油的合成是通过共同途径合成的(6)胆固醇是由细胞质中的乙酰CoA合成的 第十四章 氨基酸代谢(学时3)教学要求:
(1)掌握一些主要的概念:转氨作用,氧化脱氨,鸟氨酸循环,生酮和生糖氨基酸(2)熟悉鸟氨酸循环发生的部位,循环中的各步酶促反应,尿素氮的来源(3)了解氨基酸碳骨架的氧化途径,特别是与代谢中心途径(酵解和柠檬酸循环)的关系,以及一些氨基酸代谢中酶的缺损引起的遗传病
(4)了解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合成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1)生物圈中的氮处于循环中(生物固氮,氨的生成,氧化脱氨,转氨作用)(2)许多非必需氨基酸可直接由中间代谢物合成(3)细菌和植物合成动物所必需的氨基酸(4)氨基酸分解代谢常开始于脱氨作用
(5)尿素循环将氨转化为尿素(氨甲酰磷酸的生成,尿素循环,尿素的合成的调控)氨基酸碳骨架的降解会聚在代谢的主要途径柠檬酸循环途径 第十五章 核苷酸代谢(学时2)教学要求:
(1)熟悉嘌呤环和嘧啶环上各个原子的来源
(2)了解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过程以及最初产物。二者合成途径的差异(3)了解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的重要意义
(4)了解核苷酸降解的过程和终产物,尿酸堆积引起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核苷酸生物合成需要磷酸核糖焦磷酸。
(2)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最初产物是次黄嘌呤核苷酸(嘌呤环上各个原子的来源)(3)核苷酸可以通过补救途径合成
(4)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的最初产物是UMP(5)嘌呤核苷酸降解产生尿酸
(6)嘧啶可以降解生成乙酰CoA和琥珀酰CoA 第十六章 激素(学时2)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体内存在的激素类型,激素作用的两种类型。熟悉存在的几种第二信使(2)重点掌握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结构以及它们作用的原理和引起的生理作用(3)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内容:
(1)有些激素只影响表面存在特异受体的细胞(cAMP,肌醇三磷酸,二脂酰甘油)(2)胰岛素和许多生长因子的受体是酪氨酸激酶(3)类固醇和甲状腺激素进入核内改变基因表达
(4)胰高血糖素可引起脂肪和肝组织中cAMP浓度的增加(5)肾上腺素也是通过cAMP起作用的
(6)胰岛素可激活许多细胞中的酪氨酸激酶 第十七章 DNA复制(学时3)教学要求: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中心法则,半保留复制,前导链,滞后链,复制叉,不连续复制,冈崎片段
(2)了解几类DNA聚合酶的催化特点,DNA复制的一般过程,以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DNA合成的异同,逆转录酶催化cDNA的合成特点(3)了解DNA损伤和几种修复的机制(4)了解PCR有选择扩增DNA的原理 教学内容:
(1)DNA复制是半保留式的(复制双向进行,DNA聚合酶III催化的聚合反应)
(2)DNA聚合酶III同时催化两条链的合成(滞后链DNA的不连续合成,岗崎片段,RNA引物,RNA引物切除,岗崎片段延伸,岗崎片段连接,复制叉移动)(3)DNA复制起始于细菌染色体上的唯一的一个部位,终止于ter区
(4)除了标准的DNA复制方式之外,还存在其它复制方式(滚环复制机制,延迟合成,逆转录酶催化的cDNA合成)
(5)利用PCR可以有选择地放大DNA序列
(6)损伤的DNA可以修复(脱嘌呤,脱氨和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造成的DNA损伤,自然选择,E.coli中存在的4种修复系统)第十八章 RNA合成(学时2)教学要求:(1)了解RNA合成涉及的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过程,一些抗生素对合成的抑制作用(2)大多数RNA剪接机制,特别是几类自我剪接机制,掌握核酶的概念 教学内容:
(1)RNA合成涉及三个过程:起始,延伸和终止(D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启动子序列,核苷酰基转移反应,转录终止,一些抗生素对RNA合成的抑制作用)
(2)大多数RNA剪接机制都需要一个RNA催化的两步反应(第I类、第II类内含子的自我剪接,hnRNA剪接,核酶)(3)rRNA和tRNA是从前体转录本加工来的,加工后的mRNA含有一个5ˊ甲基鸟苷帽子和3ˊ-聚腺苷酸尾巴
第十九章 蛋白质合成(学时3)教学要求: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密码,反密码,氨基酸活化,“摆动”学说(2)了解tRNA分子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3)了解多肽合成的三个过程,以及一些抗生素和毒素对合成的抑制作用 教学内容:
(1)遗传密码是三联体密码
(2)蛋白质合成需要tRNA分子(tRNA的三维结构,“摆动”学说,氨酰-tRNA合成酶催化的氨酰-tRNA合成)
(3)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起始复合体在起始密码处组装,起始需要的tRNA分子,起始复合体形成的三个步骤)
(4)多肽合成主要包括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过程(5)蛋白质的合成受到许多抗生素和毒素的抑制 第二十章 基因调控(学时2)教学要求:
(1)了解操纵子学说内容
(2)弄清楚三种类型的操纵子的转录调控 教学内容:
(1)转录因子既可作为转录的激活剂,也可作为阻遏剂
(2)E.Coli中乳糖操纵子的转录调控(IPTG引起乳糖操纵子的去阻遏,激活蛋白正向调控乳糖操纵子)
(3)AraC既是阿拉伯糖操纵子的阻遏剂,也是它的激活剂(4)通过细胞中的色氨酸浓度双向调控色氨酸操纵子
第四篇:清华大学班组管理学习资料学科分类
企业管理基础
第1课:企业管理概览
第2二课:企业战略认知、企业战略认知(新)第4课 文化与班组团队管理
班组长角色认知
第5课《认识班组长》 第6课:班组基础管理 第3课 《管理沟通实务》
第11课: 班组建设与班组长管理实战 第15课:领导力与执行力打造 第16课 责任胜于能力
班组目标管理
第8课 班组计划与目标管理 第9课 班组质量管理 第10课 班组经济核算
第12课 班组安全管理、班组安全管理(新)第14课 班组绩效评估之工具
班组现场管理
第7课:班组现场管理:
第13课 班组设备与物料管理
班组长的基本素养
考试答疑库2011年
1.意识(判断)
潜意识是显意识能量的一万倍。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这句话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形容潜意识的能量大于显意识。这里的一万,和“白发三千丈”中的三千一样,都不是确指。
2.良好行为习惯(判断)
题目: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知识、技巧、意愿。答案是:错误。请问,为什么?
答:行为习惯的建立,只有知识、技能、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训练与反馈,直至该习惯所包含的动作及思维全部内化并自动化。
3.如何应对非正式小团体?
答:对待非正式小团体,尤其是消极的非正式小团体,是一件很让人棘手的事情。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先借人员组合的方法让他们成为正式组织,把其小团体的利益和正式组织的利益紧紧栓在一起。假如做不到,或有较大的反复,就得采取行政措施,将其拆散,不能让他们成为一种消极的势力,以致影响正常的工作或污染健康的空气。
4.6S-整顿(单选)
将需要的东西按规定的位置摆放,属于6S中的()?A 整顿,B整理。答案给的A,有点不理解,请教一下
答:整顿是将现场经过整理留下来的物品有条理地定点、定容器与定量放置,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需用之物随手可取,方便寻找、消除找寻时间、营造一个整齐的工作环境。整顿的要点是随手可取、节省时间,而整理时清除杂乱、腾出空间。详细的您可以查阅“课程讲义”中的第四章 班组现场管理——第二节
现场管理的最佳组合-定置管理,也可以查阅班组现场管理的课程。关于6s 的具体界定,如下所述:
整理(SEIRI)——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目的:腾出空间,空间活用,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整顿(SEITON)——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示。目的: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消除寻找物品的时间,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
清扫(SEISO)——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目的:稳定品质,减少工业伤害。
清洁(SEIKETSU)——维持上面3S成果。
素养(SHITSUKE)——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也称习惯性)。目的:培养有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员工,营造团员精神。
安全(SECURITY)——重视全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目的: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环境,所有的工作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
因其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因此简称为“6S”。5.企业文化的关键指标
答:①个人拥有独立自主权的程度;②对员工冒险的容忍程度;③设定目标与绩效结合的程度;④各部门彼此协调运作的程度;⑤经理人支持员工的程度;⑥规章与制度多寡的程度;⑦成员对整个组织的认同程度;⑧薪酬与绩效结合的程度;⑨允许员工公开争执与批评的程度;⑩内部沟通受到职权层级限制的程度。
6.分解工作目标的特点(单选)
班组长为员工设定的工作目标应该是()。答案是B:具体、可考量的、挑战性的、重在结果达成、限定完成时间,我觉得好像是C:具体、可考量的、可以实现的、现实的、限定完成时间,麻烦老师确定一下,究竟是哪个答案,谢谢.答:正确答案为B。工作目标应具备SMART五大特点,即:S,工作目标是准确界定的,组员对要达到的目标要明确而清晰;M,指的是工作目标是可量、可评价的;A,工作目标是双方认可的;R,是指工作目标应是可达到且有挑战性的,也有人认为是重在结果达成,没有达成结果就要因此而承担责任;T,工作目标应明确规定最后的期限,即完成时限。
7.健康冲突特征(单选)属于健康冲突特征的是(B)。
A. 理想性B.建设性
C情绪性
D破坏性
该题如何解答?
答:正确答案是B建设性。作为一个组织应该有一定的冲突,如果这个组织一点冲突都没有,这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实际是会很低的,隐藏了很多暗含的问题。当然,咱们别开会的时候打死架,那就变成了破坏性的冲突,所以一定要保证相互之间的冲突是建设性的,只要这个冲突维系在建设性的水平之内,对组织是最有益的。
8.定量考核指标
定量考核指标主要包括()。
A、数量与质量
B、成本及费用
C、时间
D、人的反应 答:正确答案为ABCD。
详细内容可以查阅课件《班组绩效评估工具》第三讲——第二节 考核指标的确定思路(1)
9.班组长是管理者(判断)
班组长是企业的生产管理者。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
答:班组长一般都没有脱离生产经营岗位第一线,但作为一名班组长,自从担任了这一职务起,就已经跨入了管理者的行列。区分管理者和非管理者的主要标识之一是:是否协调他人的工作。班组长的职责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管理,二是人员管理。所以,这句话是对的。
10.TPM理念(判断)
全员生产力维护(TPM)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提升员工素质,达到提高设备运作效率和品质,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的运作效率。
答:这句话是对的。TPM,“追求生产作业系统效率最大化”; TPM的操作实践追求:设备的零故障。设备的可靠性和设备的运作效率同等重要,甚至更甚于设备的运作效率。
11.点检准备的要求(多选题)
下列关于班组点检准备的要求,正确的是()。
A定点和定项;B.定标和定周期;C.定法和定人;D.定表单和定记录 正确答案:ABCD。这一多选题的答案包括C项定法和定人,但在《班组现场管理》的作业题答案中不包括C项定法和定人,而且在串讲中“班组点检准备的要求:定点、定项、定标、定周期、定表单、定记录。”也不包括“定法和定人”,请老师解答,谢谢!
答:您好!正确答案为ABCD,详细的可查阅课件《班组现场管理》第三讲——第八节 点检准备。
作业题答案本身就是ABCD,与模拟答案统一。请核查。
12.管理者面对部下应站在谁的立场上?
管理者面对部下应站在代表督导者的立场上,用领导者的声音说话。答案:正确。在认识班组长课程里,说的是管理者在面对部下时应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而不是督导者的立场上。
答:管理者在面对员工的时候代表的是企业的利益,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督导者也是如此。所以“管理者面对部下应站在代表督导者的立场上,用领导者的声音说话”,这里,督导者、领导者都是企业的代表,代表的都是企业的立场。
13.权变管理是什么?如何来回答权变管理理论?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怎样实际运用权变理论?难道说经常性的修改既定的方针政策?有什么样的实施原则和方法?怎么样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管理?
答:李老师在课程中和大家讨论的 “权变领导理论”,详见课程第五讲-班组长的工作方法之第九节-学点权变理论。关于权变管理理论的解释如下所述:
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没有绝对最好的东西,一切随条件而定”。它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①它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机制。②把一个组织看作是社会系统中的分系统,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权变理论同于《周易》,有变也有不变,相互转变。不变的是原则、目标、宗旨等,应该不断变化的是手段、计划和具体措施,跟随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顺势而变,而且不要走极端,要掌握各方利益平衡的技巧,在合情与合法之间平衡找到合理的方法。
14.如何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答: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战略。所以,企业战略的重要来源就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战略的走向。
15.什么是企业战略管理?
答:从广义上来说,企业战略就是企业为之奋斗的终点目标与公司为达到它们而寻求的途径的结合物。从狭义上来说,企业战略是企业目前的和计划的资源配置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该模式表明企业将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企业战略是企业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
详见课程第一节“战略是什么”。
16.请问辅佐上司的八个原则是什么?
答:保持恰当期待,主动解决问题,明确上级意图,绩效伙伴关系,不把问题推向领导,主动承担责任,主动与领导沟通,善意和委婉提醒。
17.与上级谈话时,怎样进行眼神的交流,尤其在批评的时候,领导直视的时候该怎么回应?
答:管理学中有个基本原则:一切答案都是情境的。所以没有确切答案告诉我们对于这样的问题,怎么做一定会有预期的结果,要根据实际情境具体判断和调整。这个问题的情境描述太具体,所以即使去回答这样的问题,答案也会有局限性和简单化倾向。
要根据领导个人特质、当事人和领导关系亲疏、实际谈话内容以及领导情绪表现来判断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仅仅这几个情境因素带来的实际情境变化就有无限可能。但基本原则是要表现诚实、一致、注意力集中,认可领导谈话内容和情绪,一般情况要注视领导,在眼神触碰时做出点头、微笑的动作,但在受到批评并直视时尽量不要直视领导,否则有挑衅之嫌。
18.经常遇到这样的下属,安排工作唯唯诺诺,干活死气沉沉,什么都努力干,什么也干不到位,怎么才能调动积极性,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答:这样下属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成熟度较低的下属,建议您首先排查一下,他/她是否具备了完成任务的知识、技能,如果没有就要通过培训、传帮带、个别指导等方式教会他/她。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您可以考虑用命令的方法来领导,把他/她所要干的工作形成标准程序,并用量化的考核指标考核,达到标准就奖励,没有完成则设立惩罚制度。如果您经常遇到这样的员工而苦于不知解决方案,那么很有可能是组织本身的标准化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19.管理技能中的“决策技能”可以说成“概括技能”吗?
答:管理者需要的三种技能是由technical skills、human skills、conceptual skills翻译而来,其中conceptual skills有的地方译为“概括技能”有的也译为“决策技能”。
关于管理者的三项基本技能的具体涵义,如下所述:
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的技能或者素质,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诸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会计或者制造等。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这些技能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直接处理一线员工所从事的工作。
人际技能(human skills)也是很关键的,具有良好人际技能的管理者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热情和信心,这些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是必须的。
概括技能(conceptual skills),概括技能是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并作出决策的技能。运用这种技能,管理者必须能够将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象组织如何适应它所处的广泛的环境。尤其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这种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20.请老师详解七大浪费?
答:七大浪费包括:
1、不良改正的浪费
2、制造过多的浪费
3、加工过剩的浪费
4、搬运的浪费 5库存量过多的浪费 6等待的浪费 7动作的浪费
21.让员工决定班组编制制度内容,我个人认为这个不妥,有点偏离现实方向。
答:让员工决定班组编制制度,并不是讲全权由员工决定,而是说员工参与班组制定的形成。在一个优秀的、成熟的班组里,班组制度一般由班组长、上级领导、班组成员代表拟定初稿,然后试行,在实行过程中根据班组成员的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并逐渐完善之。
22.质量改进的八个步骤是什么?
答:质量改进的八个步骤是:
1、现状调查;
2、原因分析;
3、要因确认;
4、制定对策;
5、实施对策;
6、效果检查;
7、标准化和巩固措施;
8、遗留问题和下步打算。
23.我认为奖金也应该是一种激励因素,不是吗?
答:超出预期的额外奖金,是对工作的认可,是一种激励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奖金都是激励因素,预期之内的奖金是一种保健因素,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24.实现激励式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企业的现状,激励管理往往不如功利式管理收效快和明显,企业和班组如何有效地进行激励式管理? 答:应该建立全面激励系统,覆盖马斯诺理论的五个需求层次,将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巧妙地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一端。而且必须注意到,物质型短期的功利奖励是有边际递减效应的,短期内不错,但过一段时间就不行了,而且逐渐会效果愈差、依赖性愈强。班组激励管理应该加强“激励维生素”。即关注、欣赏和肯定员工的工作价值,一线班组内激励管理的最大关键是一线主管要时时刻刻关心欣赏员工、肯定员工的价值,体现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中。
25.对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员工怎样管理? 答:这样的下属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成熟度较低的下属,对于这样的下属要把他所要干的工作形成标准程序,并用量化的考核指标考核,达到标准就奖励,没有完成则设立惩罚制度。如果您经常遇到这样的员工而苦于不知解决方案,那么很有可能是组织本身的标准化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26.请问跨单位的上下级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制约手段时如何有效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1.以客户定单或业务流程为导向,把跨单位的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图、相互关系画出来,找出上下游的关系,明确内部客户和内部服务者。2.明确各部门给内部客户提供内部服务的具体职责、绩效的衡量标准,定期由内部客户进行考核。3.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如OA办公系统等,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透明,充分利用“工作联络单”,限期检查。
27.什么是拉式激励?
答:关注照顾员工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给员工鼓励、赞赏;给予员工工资、奖金、职业生涯的发展等多种激励手段都属于拉式激励。
第五篇:清华大学
自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至今,97载春秋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清华大学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构成了清华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清华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做出不息的努力。
优越的育人环境
清华大学校本部——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咸丰年间改为清华园。其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其园内苍松翠柏、水清木华,清澈的万泉河从腹地蜿蜒而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小溪,同时也滋养着清华学子特有的志趣和气质。
清华园内不仅有图书馆、科学馆、大礼堂、体育馆、工字厅等“有历史”的建筑,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六教、符合国际标准的游泳馆、设施先进的综合体育中心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更有国内较大的万人饮食广尝紫荆园、桃李园餐厅,北方地区最好的紫荆学生公寓区、畅通快速的校园网等全面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
清华还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学术支撑体系。清华大学图书馆由校图书馆及人文、经管、法律、建筑、美术和医学等专业图书馆组成,馆藏总量已经达到400多万册(件);清华大学的实验室也为学生提供了国内最优越的培养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条件。目前,清华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和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
综合性的学科布局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学院、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美术学院等13个学院共56个系,成为当代中国一所著名的拥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艺术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在工科专业继续保持明显优势的同时,理科专业迅速发展,在物理、数学、生物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优势的学科方向。清华的文科发展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聘请世界各地最优秀的教师,以最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理工交叉、文理渗透的学科设置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方向。
一流的师资力量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截至目前,学校共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2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0人,110人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1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数目均居国内高校首位。学校通过推动名师上本科讲台,使一大批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知名教授活跃在本科教学的讲台上,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使得本科生能够亲耳聆听教授的治学之道,亲身感受他们的魅力风范,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为学之真谛。
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清华大学始终把培养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矗不仅在本科生阶段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积极推行学分制,使得学生可在培养方案框架之内为自己定做“个人学习计划”,提前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同时,学校还在教学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自1998年以来,学校先后举办“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本科阶段主要依托理学院,执行独立的培养方案,强化基础科学功底和独立研究能力训练,研究生阶段面向高等研究中心、理学院、信息学院、经管学院等校内外各个学科专业;人文社科学院在举办“中外文化综合班”及 “文科试验班”的基础上,2005年按“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大文科、宽口径的两大类招生,前两年注重基础教育,强调经典研读和基础训练,后两年专业分流,重视学术研究能力培养;2006年,计算机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姚期智先生倡导创办“软件科学实验班”,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以注重基础科学、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践环节为特色,探索培养世界顶尖计算机科学人才的模式;2007年经管学院开设经济与金融国际班,以全英语讲授大部分课程,并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本科生交换。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面向一至三年级的本科生,力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进入科研领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2003年开始设置的由院士或知名教授主持、面向一年级学生的“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采用师生互动、小组探讨、探索研究的学习方式,为大一新生提供与名师、教授面对面探讨科学研究问题和方法的机会;为大一新生精心设计的“英语夏令营”活动,为学生们创造了外语实践的氛围和环境;“名师上本科讲台”则是清华人才培养的又一特色。目前有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活跃在本科教学的讲台上。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亲自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校长顾秉林等多位院士、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知名教授均开设新生研讨课;此外还有“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等等。
完善的奖励和资助体系
清华大学郑重承诺:决不让一个勤奋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多年来,清华大学始终把经济资助体系建设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办学过程中的一件大事。目前,学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助、勤、奖、贷、补”体系。2006年,在学校主要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校友会、基金会、财务处等部门合作,在各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新的“家庭经济困难本科学生资助体系”。新经济资助体系明确提出“两个全部、两个增加” 的目标,“两个全部”指:一是覆盖家庭经济困难的全部学生,并惠及家庭经济一般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学生;二是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解决全部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两个增加”指:一是学校通过加强在校友、社会各界当中筹集捐款的工作力度和加大学校的直接投入,来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强度;二是大幅度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获得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达到育人的目标。两年来,新资助体系已在2006年和2007年入校的新生中全面推行,并顺利实现了“两个全部、两个增加” 的目标。
广阔的发展前景
多年来,清华大学秉承着培育“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科学家、学术大师、文坛泰斗、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一代代校友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贡献使清华大学这所高等学府蜚声中外。
近年来,清华大学毕业生们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面对未来,他们可以选择:读研、就业、出国、创业……,清华学子的发展前景可谓广阔。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9月1日,我校2007年3110名应届本科毕业生中,一半左右的同学免试推荐或报考攻读研究生,其余的同学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参加就业和创业。从就业地区看,毕业生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录取清华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不仅数量多,而且层次高。其中包括中央各大部委在内的党政机关,如中组部、中宣部、国资委、财政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等;名列世界500强企业的微软、IBM、斯伦贝谢、壳牌、通用电气等;作为国内高科技企业领军代表的联想、华为等;以银行证券机构为代表的国内外金融单位,如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汇丰银行、高盛投资银行等;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航天科技、东风汽车等;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广州报业集团等为代表的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内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有一批毕业生志愿投身到国防、军工企业等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